《沙与沫》是一本由卡里・纪伯伦 / 廖欣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与沫》读后感(一):想记录一下
那会儿她从不怕被人说三道四,因此眼神清澈一片坦荡,可现在这双眼里已暗藏太多情绪,有理的事变成没理的,指谪也成了笑话,曾经清者自清,如今浊者自浊。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你明明手里有盾牌,却偏要玩清高,自古世事难两全,何况我们这种人,又想清高,又想过得舒坦,是没那个福分的。
莫蔚清这人也是心高气傲自负又自卑,旁人若是表示安慰同情,她多半不买账,如果说有事相求,她未必不会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人家世出色,有人能力出色,你是后者。生活很公平,这边多给你一些,那边就拿走一些,看清楚自己,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生活里最不公平的就是它本身,生活就是一面凸凹镜,每个人只能从里面看到扭曲的真相。所以,这世上大多数人痛苦以后才知道清醒,我却宁愿清醒地痛苦着。
你连高中都没毕业,走出去谁服你?你的学习能力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又缺乏基础知识,怎么去跟人拼事业,没上场就会被玩死,至少先混个文凭出来再说。
你可以在穷人面前炫耀金钱,也可以在富人面前炫耀感情,他不想给的东西,你更要高调显摆,表示你虽贫穷但忠贞,视钱财如粪土。人人都有赌徒心理,越没有越想往外掏,求胜心切,加倍下注,最后输得两手空空。
它们往往没有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叙述,只有短小精悍的文字,甚至思维都不是它的语言,它的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内心油然升起,我们所共通的情感,那些如珍珠如玫瑰一般的句子在心中反复默诵,有时短短的一句话却需要用好几年来领会和揣摩。
读这类书籍也许不像实用书和技巧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能看见自己迅速的提升,它们的作用是缓慢而悠长的,你一直感觉不到明显的变化,却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那些文字的影响极深,正如成长,它总是默默无言的,任何过于急躁的方式只会将它推离正常轨道越来越远。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还记得当初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时的撞击感,那种玲珑剔透的感觉很吸引我,没有谁能把成长叙述的这么透彻和到位,大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后来我查到这是《沙与沫》中间的一段,于是就屁颠屁颠跑到图书馆去借,在翻阅其他部分的时候,这种玲珑剔透感一直存在,大抵这就是灵魂的文字。
第二个是:
”人的本质,不在于他向你展示的一面,而在于他所藏匿的一面。因而,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不要去听他所吐露的,而要去听他未吐露的真言。“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心中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我,活在暗不见天日的角落里,它害羞敏感脆弱疑神疑鬼,却又装得无比的坚强,有任何人试图触碰它的时候,都会被它强烈的反击,但是如果我足够坚强,就不会使用自卫这样的武器。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挺有趣的小故事,我闺蜜是一个疑心特重的人,她总是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我能清楚的感觉到她内心的脆弱之处,很需要别人保护,但是她表面看上来却是坚强无比,什么社会什么人生大道理懂一大堆,后来我把这句话给她看,她当时就像失了魂似的,有点不知所措,然后后来那几天里就一直给我念叨这句话。
每当翻阅这本小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步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深邃宁静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什么问题在那个世界里都变得不是问题,我感觉像是步入了宇宙的中心,我深刻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当我们能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度俯视人生时,我们才能驾驭它,轻松驾驭我们自己的人生,轻松愉悦的游戏人间。
有的书值得一辈子反复揣摩默诵,《沙》就是其中一本。
重读了纪伯伦的《沙与沫》。
摘录部分原文如下。【】内是我的沙与沫。
-----------------------------------------------------------------------------
但是,海与岸将永恒。
【这是《沙与沫》的开篇。
初读觉得忧伤,再读却发现是纪伯伦的态度是坦然从容的。他没有嗟叹生命逝去了无痕迹,而是感叹永恒之物的永恒。如此超脱恬淡,我认为是因他有美好坚定的相信。
沙与沫的终将逝去,但纪伯伦说:“海与岸将永恒。”
这是对自身有限这一事实的直面和接受,也是对永恒之物存在的确认。
再读读古诗。
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云“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最妙的当属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些诗人对人的有限与生命的消逝有着奇妙的认同,态度却不相同,或悲叹或坦然。 】
在海洋和森林中的风声赋予我们语言之前的千万年间,我们是漂泊、徘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的一群生物。
而现在,我们怎能仅用我们那昨天的声音来描述心中的远古时光呢?
记忆是一种相聚的方式。
忘却是一种自由的方式。
One may not reach the dawn save by the path of the night,
我不知何谓绝对的真理。但是,我对自己的无知进行谦逊的自省,这其中就有了我的荣光和犒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承认无知是知的起点。】
【你看不见却能听见能说话,我能看见却听不见不能说话。
你没有办法告诉我你听到的奇妙声音,我也无法向你传达这世界的多彩美丽。可是我们却还有触觉。
紧握双手,手的温度满足热力学定律流动,心意沿着这节点相通。】
我的生命之音不能达到你的生命之耳。但是,我们来交谈吧,以免彼此寂寞。
【嗯。 读你的文,就像听你说话。但是我明白你想传达的生命之音也许不是我听到的这样。但是我听到了,跨过海洋大陆和年岁时光。你的声音让我不再feel lonely.】
许多教条都如窗玻璃,透过它,我们看到真理,但它却把我们与真理隔离。
【触到教条,我们常有碰触真理的错觉。但真理却在教条之后,教条上看到的真理只是真理的影子。】
我们来玩捉迷藏吧!如果躲藏到我心中,就不难寻到你。
但如果藏在自己甲壳里,就没有人能寻到你。
【破壳。
也许我们是躲到自己的甲壳里面。用宅拉开空间的距离,也用低头看手机的姿势建起壁垒。 】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宇的诗篇,我们砍伐树木,制成纸张,来记录我们心灵的空虚。
【树是大地的诗,奇妙美好的比喻。】
诗不是一种表白的意见。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嘴边升起的一首歌。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小说家,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画家…… 他们都是这样。
我们心里有的他们也有。
但是他们有那样的能力,将那似乎不可言说不可琢磨的情感思绪化成一切可以通过我们感官抵达心灵的创造,让我们流泪欢笑。】
如果你的嘴里塞满食物,那如何能够歌唱?
如果你的手中握满金子,那如何举手祈福?
我们同样如此。否则,我们有怎能歌唱?
这样的歌唱,是从心而流的生命之音。 】
爱是情人之间的面纱。
每个男人都爱着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自己的想象之作,另一个尚未出生。
【我比较认同,但我的意见无效。】
爱是光的字眼,以光之手写在光的纸页上。
现在请告诉我,你如何能与他人区别呢?
【爱因斯坦说:
“我每天提醒自己一百遍,我的生活,不管内在或是外在,都是以他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的劳动为基础。所以我必须尽力奉献自己,希望能以同等的贡献,来回报长久以来(现在仍是)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 】
除非我的心破碎,否则又怎样将它打开呢?
【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照的进来" ---苏打绿 《近未来》】
如果你期望被揭露,就必须在阳光中裸舞,或是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
【揭露:revealed.
曾在伊甸乐园的阳光中裸舞的亚当夏娃因为羞耻而用无花果叶遮蔽身体。羞耻,我们如何能再阳光下裸舞?人心中的纯正美好已经逝去。倘使人在孩童时期还可以在阳光下奔跑,懵懂过去后便只能用貌似文明的衣饰遮蔽自己的羞耻。
只有后者,就是肩负起自己的十架。】
我们都是圣殿门前的乞丐,当国王进出殿门时,每个人都在分享他的赏赐。
然而,我们却彼此妒忌,这是对国王的另外一种轻视。
【国王给了我们多少恩赐,我们给了他多少轻视。】
慷慨并非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将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我。
【这是我读过有关慷慨的最好诠释。】
向他们索要鱼却给了你毒蛇的人,也许他们只有毒蛇可以给予。这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慷慨了。
【出处可能是路加福音11:11“你们当中有哪个做父亲的,儿子要鱼,反而拿蛇当做鱼给他呢?”】
你可能只会根据自知去评价别人。
那么,现在请告诉我,我们之中,
谁无罪,谁无辜?
真正公正的人是那些感到应为你的罪过分担一半的人。
【谁无罪,谁无辜?那个无罪的人可以扔出第一块砸向罪人的石头?】
真正的仁者,往往与那些公认的恶棍混在一起。
他们认为我疯了,因为我不肯拿光阴换金子;
我认为他们疯了,因为他们认为我的光阴是有价的。
他们向我们展示他们那昂贵的金子、银子、象牙和檀香木,我们却向他们展示我们的心灵和精神;
【我们是寄居的,是管家,是仆人,却不是主人,不是the lord.
时间就是金钱?
太可笑了。因为光阴无价。 】
【自由是奴役,却是自由的奴役。】
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过蚱蜢的歌唱,这是多么狭隘啊!
【这句话可能是就着伊索寓言里蚂蚁和蚱蜢的故事所说。】
一个没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如同屠夫拿着钝刀和旧称。
【这一点,在慢慢学习中。】
你歌唱时,饥饿之人用自己的肚子来聆听。
【给饥饿的人食物,这是最美的歌唱和赞美。】
死亡与老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比它与婴儿之间的距离更短;生命亦是如此。
【每个人和死亡是等距的,和生命是等距的。】
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直到有人将它简单地表达出来。
根是一朵对荣誉不屑一顾的花。
顽固不化之人是一个全聋的演说家。
妒忌的沉默真是过于喧嚣。
【太过精辟。】
夸张乃是失控的真理。
我对生命说:“我想要听死神的诉说。”
生命稍微提高了嗓门,说道:
“现在,你听到他说话了。”
【生和死的问题。
朋友姜姜曾画过一棵树。画面被地面分为两半。地上的枝干是“生”字,“生”长满绿色的叶子。地下的根系是“死”字,“死”向下幽暗延伸。姜姜的画题目为“生死相依。”很喜欢这幅画,也钦佩他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生和死,也许将它们分开就是个伪命题?
《挪威的森林》里“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于我心有戚戚焉,直记到今日。
前几天读弥尔顿的《失乐园》,犯罪后的亚当说“死不像我所想的那样, 是夺去感觉的一击, 而是自此永无绝期的悲惨, 无论我的内部或外部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悲苦。 哎,那恐怖,笼罩在我毫无防御的头上。 ‘死’和我永不分离。”
东西方对生死的视角在这里取得某种一致。 】
他们对我说:“你若能明白自己,就能明白所有人。”
我说:“只有当我寻求一切人时,我才能自知。”
【“认识你自己。”相传这句话是苏格拉底或泰勒斯所说。
如何自知?
是向内,走向内心,走向自我?
是向外,走向外在,走向他人?
也许这两者不矛盾,而是自我认知的两个维度。 】
没有人能再基本需求与奢侈之间划清界限。
【自认为简朴的生活也许在他人看来几近奢靡。
我们还想要多少呢? 】
远在经历悲欢之前,我们就选择了悲欢。
当你的悲欢不断放大时,世界便会变小。
愿望是生命的一半,冷漠是死亡的一半。
信仰是心灵的绿洲,思想的驼队永远无法抵达。
【经历过后明白了这句话。
纪伯伦说出了很多人的沉默,包括我的。】
忌妒我的人无意间赞颂了我。
你或许坐在窗边,观看过往行人。
看着看着,你也许能看见一个修女(原翻译为尼姑)从右边走来,一个妓女从左边走来。
你也许会天真地说:“这个多么高洁,那个多么卑贱。”
如果你闭眼静听,就会听到天空中有个声音在低语:“一个在祈祷中寻求我,另一个在痛苦中寻求我。
在两个人灵魂深处,都有一座供奉我心灵的殿堂。”
【我正是那个天真的人。他提醒了我,让我羞愧。
记起Joy的一幅画。红色的墙壁前是一个身裹白色披巾的妓女。她低着头,凌乱的发当着了她的脸。她的手抓着披巾,放在胸前。画面另一边,是绿色的爬山虎。】
与你一同欢笑的人,你可能会将他忘掉。但和你一同痛苦的人,确实你永远无法忘怀的。
【要与快乐的人一同快乐;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罗马书12:15】
你不过是自己大我的一块儿碎片,不过是一张寻觅面包的嘴,也是一只为了干渴的嘴而盲目举杯的手。
我向人伸出空手而一无所获,诚然十分悲哀;
但是我伸出一只满握的手,如若发现无人领受,那才是彻底的绝望呢。
【他的绝望是无人领受祝福和恩典。
人向魔鬼的手前赴后继。】
那个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啊,你被钉在了我的心上,钉穿你双手的钉子,也穿透了我的心墙。
明天,当一个异乡人从骷髅地走过时,他不会知道这里曾有两个人流过血。
他会以为那只是一个人的血。
我用言语禁锢的每一种思想,必须用我的行动使之获释。
【行动使思想得到真正自由。】
《沙与沫》读后感(四):初识纪伯伦
初识纪伯伦,还是在《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引了两首他的诗,让我对这位诗人的作品产生了好奇,这是一位如何的诗人,能写出蕴含了深刻心理学智慧与真理的美丽诗文。一早下载了《沙与沫》的电子书,便被其灵动包容的诗文所吸引,觉得心灵是需要诗歌来滋养的,又勾起了我记下两笔读后感的欲望,并在网上书城购买了《少有人走的路》、《沙与沫》等正版书,一是收藏,二是尊重版权表达我对喜爱作者的敬意!
【品读《沙与沫》】
《沙与沫》是纪伯伦的一部格言集,字数不多,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长的有十几句。但句句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阐明了他对人生、爱情、艺术与生死等重大问题的理解。
我一边读,一边在手边的纸上抄下我喜欢的词句,不一会儿功夫,这页A4纸竟然有些满了。诗中充满了生命的智慧,我想今日的我读来是一种震撼,几年之后,伴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不同,再翻看这本诗集的时候,今日兴许未被我留意的句子,会再次拨动我的心弦!
好了,照抄一些今日让我感动的诗句吧,喜欢其中感受到的勇敢、自由、公平与正义:
一粒珍珠是痛苦围绕着一粒沙子所建造起来的庙宇。
是什么愿望围绕着什么样的沙粒,建造起我们的躯体呢?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当那些睡在绒毛上面的人所做的梦,并不比睡在土地上的人的梦更美好的时候,我怎能对生命的公平失掉信心呢?
曾有七次我鄙视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而却谦让的时候。
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着面前跛行的时候。
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她选了易的时候。
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却安慰自己说别人也同样做错了事。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
第六次是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之一。
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时候,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祈求成就的东西。
那颗能够和欢乐的心一同唱出欢歌的忧愁的心,是多么高贵呵。
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我不愿站住看着队伍走过。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中的诗。我们把它们砍下造纸,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空洞记录下来。
你向它们求鱼而却给你毒蛇的那些人,也许它们只有毒蛇可给。那么在他们一方面就算是慷慨的了。
当你饶恕那些从不流血的凶手,从不窃盗的小偷,不打诳语的说谎者的时候,你就真是一个宽大的人。
只有在我以下的人,能忌妒我或憎恨我。
我从来没有被忌妒或被憎恨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只有在我以上的人,能称赞我或轻蔑我。
我从来没有被称赞或被轻蔑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当你达到生命心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高过罪人,也不低于先知。
《沙与沫》读后感(五):一沙,一沫
有些书正如有些人,你遇到的时候,总是觉得太迟。
一度我以为,如果早一点读纪伯伦的《沙与沫》,读到先知对“自由”、“宽恕”、“平等”、“尊重”、“人性”……这些美好字眼的阐述,也许人生会有不同。
想象过一万种如果,以为恰年少时相遇才是最好。风起云停,方知其实没那么多如果。如果就是,人生改写的缘由千千万,但绝非你想到的那个。只要遇到了,就对了。
这般时节,读《沙与沫》,也算晴方好,不计雨亦迟。
“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愿望。”
——窗外是春天。先知这一句也是春天,看在眼里,都是一个好。微微吐绿的树,怯怯生芽的草,忍不住欢喜起来。
种子,随蝶舞,随风扬,随农人播撒,深深浅浅地落下,落在泥里,却不甘就此被黑暗紧紧裹住。它相信愿望的力量,它向往自由的生长。它努力地、默默地、不露声色地,复苏,积聚,等待,奋起一跃,于是,破土而出。它与笑意盈盈的太阳打了照面,它又被柔软湿润的春风麻酥酥地掠过。从此,它有了体面的尊严,成为有名有姓的“生命”。
愿望一手推生的奇迹,此起彼伏地在春天上演。人们把这个季节,当做一切的开始。
“天堂就在那里,在那扇门的后面,在隔壁的房间里;可是我把钥匙丢了。也可能我只是把它放错了地方。”
——天堂在哪里?我以为,它不会在哪扇门的后面,更不会在隔壁的那个房间。天堂不会这么轻易地,让我们找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踏进天堂之门。
先知的意思,身边处处是禅机,舍得,放下,出世,脱尘,往天堂去。心智的顿悟,是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只能也只会在自己身上,丢了要去寻,错了从头找。
向往天堂,就是天堂。我们纠结的莫过于,不知道走到何处,才是路的尽头。先知也没有说。他只告诉我们,天堂,也许在信手可得的眼前,也许在蓦然回首的瞬间,也许还在了无止境的天边……也许,这一生,都在寻找天堂的路上。
但我相信,一定有人寻到了天堂。一定有。
“人的理想和成就之间有一段距离,只有靠热情才能跨越。”
——先知把热情定义在了成就理想的高度。专注、毅力、执着,成功的基座都与它相关,甚至不可捉摸的运气,似乎也更青睐热情的人。
热情,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藏在心的深处。唤醒它,它才能熊熊燃起,激起炽热的斗志。呵护它,它才不会被冷风冷雨熄灭,攒起前行的力量。舍得用它,它便会再生、源源不断、永不枯竭。不舍得用它,它便会减退、消失弥散、再难聚拢。它还有奇特的气场,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我愿我的热情之火生生不息。不为理想,不为成就,只为保持生活的热度。多一点热情,多一层好奇,多一分念想,是谓快意人生。
“诗并不是表达见解,它是从带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
——没有读过纪伯伦的诗,却把他的这句话,当作对诗最知己的意会。
对诗的所谓解读,大多不知所云。题中的主旨、隐晦的暗喻、要义的分析……一一剖开来,零碎地肢解了。诗蜕成寡淡没有性别的见解,失去了引以为傲的美感。
像先知说的,诗本是一首歌。我们碰到诗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想,一字一顿,和着它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带血的伤口涌出的汩汩的痛楚,微笑的唇间涌出的隐隐的欢乐。我们从诗里,读出“一灿一烂”的颤栗,已足够。
诗,从来不缺读者,缺的是这样的知己。为知己者死,诗肯定想过。
“你欠那个服侍你的人的不仅仅是金钱。把你的心交给他,或者为他服务吧。”
——感恩,两个字都有一个“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父母对子女,爱人对爱人,朋友对朋友,不怕付出,最怕的是“负心”。
付出与回报,是世间最泾渭分明的计算,孰多孰少,心中自知。付出与回报,也是最复杂的计算,一个温热的荷包蛋、一床暖和的棉被、一杯温开水……这些,怎会有现成的折算公式?
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地欠下了。欠下的,只有回报才心安,才不会午夜梦回暗自惊心。对傻傻地问“拿什么回报?”的人,先知早有答案,“把你的心交给他”。往日他如何待你,日后你如何待他。他会明白你的心,然后,待你更好。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知识关于工作关于爱,每一个命题庞大芜杂且令人苦恼,古往今来,说道理的多了去了,但没有先知说得这么简单透彻。
看明白了,照着做就是。为理想去生活,为知识找出口,在工作中发现意义,在“爱”里度过一生。
合上书,真不舍得松开这些智性的语句。有所杂感,只为加深记忆,只想不负春光。
《沙与沫》的作者纪伯伦,生于1883年,1931年去世。在世间的48年,我猜想,或许是先知扮成了他的模样,借他的手,掬一捧沙入怀,撒一把沫遍地,就此,普渡众生。一沙,一沫,一世界。
《沙与沫》读后感(六):永远无法忘记的是和你一起痛哭的人
图书馆里找英语语法书时发现的,简介上说什么“对爱与美的讴歌”,很不敢苟同,这是纪伯伦,不是泰戈尔。虽然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挺相似的,都有很多比喻,并关注人与自然的联系,但读泰戈尔是一种阳光的美感,非常正面,而纪伯伦的诗对无限与永恒的思考很多,是一种阴郁的美感。泰戈尔读着能让人心情明媚,纪伯伦读着很难让人感到爱与美的魅力,更多是在思考生死。大概纪伯伦是悲观的。但他更让我感动些,即使悲观,但他一点也不绝望,他仍叫嚣仍抗议,他仍希望。
个人感觉,读泰戈尔像面对自己的慈母慈父。
而读纪伯伦像挚友或者情人,他痛苦的吻不会落在额上,只会是嘴上,或心里。
《沙与沫》读后感(七):“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伟大的诗人纪伯伦
哈利勒.纪伯伦(Kahlil Gibran 1883-1931) 黎巴嫩著名诗人、作家兼画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二十世纪全世界最杰出的诗人,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他那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富有神秘天启预言式的语句,宛如天籁之音,传达出人生的真理,成为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为心灵迷失于尘世的人们起着洗涤灵魂的作用。纪伯伦足以堪称人类精神修养大师,他的文字历久弥新,传遍了全世界,超越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他的散文诗,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诗人说,它是诗化的哲学;哲人说,它是充满哲理的诗。 纪伯伦的经典代表作《先知》自1923年出版至今,被喻为代表真理的小圣经,一经出版就轰动了全世界,欧美评论家将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
《沙与沫》读后感(八):焦虑的时候,就读纪伯伦:《沙与沫》
我永远行走在这些海滩上,
行走在沙土和海沫之间。
高潮会抹掉我的脚印,
风也会吹走海沫,
但大海和沙滩
永远存在。
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是一个水滴;茫茫沙滩,每个人都是一颗沙粒。水滴会消失,沙粒也会消失,但是大海和沙滩,永远存在。
仅仅是昨天,我以为自己是在生命的天空里毫无节奏地颤动的碎片。
现在我知道我便是天空,而一切生命都是在我身心之内有节奏地运转的碎片。
命运是已经注定的,我们在围绕着命运上下波动;或者我们才是中心,命运在围绕着我们螺旋上升。
两种不同之念,不同的选择,会造就完全不同的我们以及完全不同的命运。
神把我这石子扔进这神奇的湖里时,我以无数圆圈扰乱了湖面。
但,当我沉到深处时,我就变得十分安静了。
当我很浅薄的时候,我总是叽叽喳喳想弄出什么声响,来让别人注意我;当我终于觉察到自己的浅薄,开始变得深沉一些,于是我变得有些沉默,并且想让自己,更沉默一些。
记忆是一种相见的形式。
忘却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不断在记忆中忘却,在忘却中重生;记忆是一种负担,而忘却记忆,却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
不断地背叛自己,人就长大了。
住在太空里的精灵,难道不羡慕人的痛苦吗?
这个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住在地球上的人,很羡慕精灵的快乐,和自由。
我的房屋对我说:"不要离开我,因为我这儿居住着你的过去。"
而道路对我说:"来跟我走吧,因为我是你的未来。"
于是我对房屋和道路说道:"我没有过去,我也没有未来。如果我留在这儿,我的留中有去;如果我走出去,我的去中有留。只有爱与死可改变万事万物。"
房屋不能作为我们放弃未来的接口,道路也不能作为我们背叛过去的理由;凡是束缚住我们的客观事物,都是心灵枷锁的外在物化,如果心灵是自由的,没有什么能困得住肉体。
心灵的不自由来自于两件事:对爱情的追逐,对死亡的躲避。
奇哉怪也,期望某些乐趣,竟是我的痛苦的一部分。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许是因为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心里会有一些安慰,寻找到暂时的平衡;人都是趋利性动物,都会去追求快乐,于是,都免不了受痛苦折磨。
你是瞎子,我又聋又哑,让我们互相抚摸着手求得了解吧。
世上大多数的隔膜来自误会,大多数的误会来自沟通,而沟通很多时候导致误会是因为语言。词不达意,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从小就说话,语言是最能表达清楚我们心里所想的,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语言只能表达自己,于是争论便生长出来,于是相互之间都觉得对方不了解自己,都憋着一口气。
大多数时候,语言的交流和沟通,远不如一次握手,一个拥抱,更能准确传达你的意思和对对方的爱与了解甚至包容。
给我耳朵,我就给你声音。
《沙与沫》读后感(九):《沙与沫》是在谈论什么?
诗写得很美,但我想仅仅从诗句所表达的含义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时候的感受。
整个诗集,基本话题是-人生哲学。这导致了阅读《沙与沫》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是在运用自己对于世界已有的认知,来揣摩美丽的诗句背后的含义。而不是由诗句,引领我们去感受什么。因此,如果本来没有对世界本质有过深刻的思考,那么读这本诗集,就只能感受语言的美好了。
我想举几个感受很深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解读。文学的美妙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一面。因此,我的见解,只是提供一个方面给大家参考。
1. Our mind is a sponge; our heart it s stream.
Is it not strange that most of us choose sucking rather than running?
大多数人对于心流没有感受力。但是内心的平和--心力的平缓流动,是富有创造力、生活过得有幸福感的重要前提之一。我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创造力》《当下的力量》--都是8分以上的书籍,都在说明这一点。假如我们不曾感受心流,任由我们的mind控制我们,那真的不知道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我读到的时候,是非常感动的。
2. If you would possess you must not claim.
世俗点儿解读就是:
千辛万苦追一个人,即使在一起了,也迟早要分手的。想追的人不回复你信息了,不是去催它回复你。
想要升职加薪,重要的是自己手里有筹码,不是瞎和老板提要求。
大多数人在渴求和欲望面前,只会被焦虑、贪婪遮蔽头脑,不懂得冷静地去追求。
3. How shall my heart be unsealed unless it be broken?
没有经历过深刻的痛苦,不足以谈人生。那些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对他人情绪的敏感觉察和共情,能够回归自身关注心流进而明白心之所向,所有的这一切能力,不会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拥有。我们如果遇到一个人他温润如玉,抑或他字字珠玑一针见血,一定是受过重伤以后成长的结果。
4. Solitude is silent storm that breaks down all our dead branches;
Yet it sends our living roots deeper into the living heart of the living earth.
叔本华非常详细地论证了一个结果:要么孤独,要么平庸。一个智慧的人在认识到了周围大部分人与事的肤浅以后,选择的一定是回归自身。这不是一个主动的、或者说多么高尚的结果,而且外部的世界的令人绝望,使得智者不得不这么做。然后他们开始全心全意发挥自己的才华,留下了传世的思想。
我们看到,纪伯伦把深刻的道理 蕴含在 美妙的比喻里,让人不觉枯燥乏味的同时,领悟世界的真理。讲道理很多人都会,把道理讲得这么动听的,就屈指可数了。
《沙与沫》读后感(十):摘录
悲喜变大,世界变小。 愈是渴望,生命愈长。 夸大之词,是情绪失控的真理。 嫉妒者的缄默,格外聒噪刺耳。 嫉妒我的人,无意之中恭维了我。 我们都是囚徒,区别只是囚室有无窗户。 用唇边的笑容来掩饰眼里的恨意,可谓愚蠢至极。 你对他人的评判,囿于你对他人的了解,而你的了解何其有限。 你若将自己的秘密说与风儿,便不能怪罪它,将你的秘密说与树木。 我们其实,只会与自己交谈,只不过谈话的音量,有时会大得让旁人听见。 不如我的人才会嫉妒我,或是憎恨我。我从未成为嫉妒或憎恨的靶子;没有人不如我。 胜过我的人才会称许我,或是轻蔑我。我从未成为称许或轻蔑的对象;没有人胜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