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台北》是一本由环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嗨!台北》读后感(一):台北味道
在书店的里,一眼被封面吸引并决定买下来的书。很多家里的长辈去了台湾旅行,回来的评价无疑是台湾还不如上海好。我明白,他们所谓的好无非就是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这些仅仅是一袭美丽的花袍。
受台湾偶像剧和小说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对台北极度钟情,甚至在当初还想过去台湾读书。我只是想用尽一切可行的方法留在台北,真正的了解这个城市,体验台北人的生活。但对于一个同样极度懒惰的人来说,那些都是美好的愿望。环玥即使再懒,但她都能在最终使得台北成行。
“据说”看起来有些旧旧的台北,这低调背后的华丽和底蕴不是跟团走上一遭就能明了的。迫切地想要体会这份底蕴,教育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彰显着台北是个重视内涵的城市。
理想的生活便是一杯咖啡一本书。沉浸在书海中,即使溺死也甘愿。
《嗨!台北》读后感(二):好游记是什么样子的
以前混新浪驴坛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游记可以看。有的是连载,有的是写好了一气发上来。那时候旅游的人还不是很多,背包客还比较稀奇,所以所谓黄金周并不是发帖的黄金周。那时候上图片还比较麻烦,大部分的游记都是文字为主。那时候的帖子把俺惯得,现如今都没法看旅游论坛了,照片配图是现在的主流游记方式,而我和环玥一样,还固执地习惯用文字的厚度与深度去衡量质量。
以上是俺此篇书评的背景信息,在这样的背景前放置的《嗨!台北》是我多年未曾见过的好游记。这是一。
二,台北因为其到达之不易,海峡之隔绝,所以有陌生的熟悉。所谓陌生,人人懂得。所谓熟悉,是虽然不曾亲临,却已梦牵魂萦了很久。就像第一次到江南,我给家人打电话说:好亲切!仿佛已经来过很多次,仿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仿佛是旧地重游!读《嗨!台北》也有类似的感觉,仿佛血脉牵连,仿佛不曾远离,仿佛写的说的都是自家的事,那种温暖的熟悉,清晰又亲切。我想,这份骨子里的认同,就是文化与文字在作“祟”吧!
一气读完,趁着热乎劲上来写书评。否则,许多感慨就散失在自己的“懒”里面了。
《嗨!台北》读后感(三):调调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环玥写东西的调调。印象中她经常使用长句却不显繁复,往往看到最后一个句点,似乎叮当一声,心里就开出一朵小花。每次刚看完她的博客或书评,如果有稿要写,潜意识里就想copy着这个调调走下去,令人愁苦不已。、
这次环玥用这个调调写台北。很合拍。台北的调调似乎也是这样吧,深刻却不华丽。我没有去过这个咫尺又遥远的城市,却对环玥笔下乡土味的桃园机场心生好感。亲切故不情怯,我喜欢以此种方式开场的台北。
是细致又详尽的旅程。从街头食物的成分,到城市屋瓦的颜色,如此具象显微镜化的台北。对没有去过的人来说,应该是强烈的吸引。同事中不少人去过台北,却大多是公事在身无暇细游。其中之一的霞看完此书之后,本就有的后悔感噌噌飚升:“人家那才算是去过台北呀。”
她同时对作者之前关于护照的那一段折腾表示了不可理解,不过这是大条环小姐一贯的作风,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效仿。但作者明显是个粗心与细心的矛盾体,书中的各种小贴士,如赴台程序、打折指南、线路指引,如此详实,对于像我这样事先毫无概念的人,实在是太有用了。
果然环玥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她对书和书店的嗜好。我相信大部分和她一样的文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会喜欢这一点,哪里能看书,哪里能打折,哪里有别处买不到的好书,这是作者绝对绝对不会遗漏的。因为我想起,在南京,路过任何一个哪怕是再小的报摊,环玥都会像遇到初恋情人一样流连缠绵好久好久,怎么拉扯都不动不走。以这样的精神状态邂逅台北那些琳琅无比姿色各异的大型书店,自然是神魂颠倒,躺死书海算了。
阳明山,微风广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两个地名。前者和作者讲的一样,是少女时代幻想的照影。看到她精准的描述,我心头微笑,叭一声开出一朵大花。这是共同经历雕出的语言空间,其意义大于语言本身,而台北由此,突然变得那么亲近,似乎梦境抖动散去,变成了现实;微风广场,是爱这个名字,也许大于这里的文艺电影文艺书籍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去台北,我一定要去感觉那里的微风。
帅哥贯穿其中,随处可见。我不负责地猜测,这也许是作者台北前后心情大变的终极原因。这是游记还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只在想,帅哥同学一路帮环玥拎书,值得敬重更值得同情,这可比任何行李都沉哪。
无论如何,不管去没去过台北,这书都值得一读。那调调,真的不错。
《嗨!台北》读后感(四):台北,在那边
好吧,我承认今天我翘班了
不过我确实是出去办事了- -||
从我的生活放荡每天摸到我爱台妹
从小巨蛋high完去哪high到high完小巨蛋high垦丁
从《台湾往事》到《一页台北》
等等等等
可是我都没有亲身去经历过
克制一点的想来台湾对我诱惑最大的其实只有两点:1,摩托车 2,控肉饭
我的家乡是一个号称有800W常住人口的小城,在市区从西关骑车到东关也就20多分钟,市内打车基本去哪都4块,所以我一直都很好奇这么多人都塞在哪里了。
家乡的交通状况基本还是约束在混乱中,高中时候踩着拖鞋跨着我的珠峰豪狼轰鸣着冲进学校的日子是很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自从上了大学就彻底告别了我的摩托车生涯,而如今,祖国强盛到手机都比摩托贵了,这也意味着离逝去的日子越来越远。
啊,我那遥不可及的青葱岁月……之前在豆瓣看过一个相册叫不能穿睡衣买早点的城市不叫城市,对我来说,不能满大街骑摩托车的城市也不叫城市。那应该叫什么呢?哦,那就叫政治文化中心吧。
然而在北京,我最常见的骑摩托的人除了五道口的棒子也就剩五道口以外的棒子了。这个世道变的真他妈的funny。
人往往对得不到的东西心有所向,特别的那些曾经拥有然后失去的。
至于控肉饭
这个
不解释
对,台北就在那儿~
:
我很喜欢书里豆瓣读书的书签
我很喜欢里面的插画
我很喜欢紫色的间隔页
我很喜欢里面的小常识
我很喜欢作者略带搞笑的文笔
所以,当我邮寄最后一页读者回执时,麻烦帮我内定一个免费台北游的名额吧,谢谢。
《嗨!台北》读后感(五):激励~激励~
本来以自己这么懒散的一个人,书评这种东西是不会写的。恰巧自己正逢即将毕业前期,觉得得有点东西来激励自己。台湾行自然就是其中之一。想想自己上豆瓣就看到自己的目标也还是不错,还有就是环玥姐说的书读多了,自己虽然不会一下很有文化。至少看多了,几年之后有话说,这也不错。
环玥姐和她老公这样随性的旅行我觉得才是真正的旅行。让旅行放慢脚步,深入去在台北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种真正旅行的感觉。一味的逛景点,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到此一游。
加油!不光他们可以,你也可以!加油奋斗,我也会有自己的台湾行。
《嗨!台北》读后感(六):一个大有作为的文艺女青年的私人的八卦的但是可观的台北游记
认识环玥有几年了。她有复杂的身份,按她自己的陈述,乃是“小名气编剧、新上路制片、懒专栏作者、勤劳公司人”。就我有限的所知,她的生活远比这四个标签要复杂和精彩(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暂且隐去不表)。老实说,她写过的那200多集电视连续剧,我一集也没看过(我的婆婆大人看了她两个什么什么女人的系列,知道我认识编剧小姐,很激动);她出版的4、5本言情小说,我也一本没看过(她发在《瑞丽》上的那种丽人小说我倒是在厕上悦读时看过几篇),而且我们在豆瓣上的“共同的喜好”只有90个(她可能是豆瓣上台版书看得最多的大陆80后,我在这方面自愧弗如)——大家懂的,我们是朋友而非文友,喝喝下午茶、吃吃小馆子、相互传播八卦,那才是百分之二百五十的朋友之道。
好,且说朋友新出了一本书,你能不请她吃大餐以示祝贺、并且连夜读完、连夜写书评吗?哪怕她甚至没有在扉页上写明“敬请马老师指正”?不能!可是(马上要说这个“可是”)当我连夜读完,倒的确是真心实意地给此书打了四星,吓了自己一跳。
正如台北市政府观光传播局局长脱宗华所说,此书“打破传统旅游札记书写”。环玥自己也在书的结尾坦白:“是的,这是一本写台北的书,其实都是在写我自己,我当然清楚,所以很感谢翻开这本书,我还不知道名字的你,陪我一起回忆和自恋的过程。”作为第三方,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广大读者,这是一本非常私人的、自恋的、炫耀的、八卦的流水账,而同时,它又是异常真诚的、性灵的、有趣的、有用的、并且可观的小书。
昔日偏见,觉得台湾文学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总是“我啊我的”。少时嫌这境界忒也俗了,连三毛的作品我都觉得格调不高。真要到年齿渐长,才懂得私人视角固然不够广大、却也最有把握、最具人间烟火的滋味。那些宏大叙事和高高的调门,属于圣贤和伪君子,搞得好是泽被千秋,搞不好是祸国殃民。其实,从中国自身的文学传统看,散文中,最是八卦的笔记体和性灵的文字耐读好看。在我有限的台湾文学“翻阅”经验中(也是在台北诚品书店),台湾有大量的出版物是这种很小、很私人的、很生活的风格。我想从小浸淫在台湾文学中的环玥,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吧。
我喜欢此书的另一个理由,是环玥的文字不酸,虽然她是正牌儿“琼瑶公司”出身。放松的而不是绷着劲儿的、信手拈来而不是搜索枯肠的、有点小幽默有点小自嘲的,这种调调我喜欢。更让人感动的是,虽然我知道环玥是个生活难以“自理”的人,却也负责地记下了许多账目和小贴士,供我这样去过一次并打算再去N次的“台北迷”参考。(嗯哼,我也要去那个“水准书店”,老板是性情中人,给的折扣是浮动汇率,全看他当时的心情。据说漂亮美眉最低可以5折,气质美眉最多6.5折,男生要长相干净、最好学识渊博的模样才能7折。环玥自嘲地说:“我大概怕当场考验自己的减肥成果,所以并没有买书……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的内心是自卑的女人啊。”——我,我要去争取9.5折,我内心是个很自信的女人啊。)
附带说一句,此书跟豆瓣颇有渊源。环玥是因为创建豆列而神奇地在豆瓣上认识了台湾出版界大腕郝明义,因此有了此次台北之旅。而此书的插图作者,也是豆瓣上的,linzhu,负责地说,大美女一个。其实我跟环玥也是豆瓣上认识的豆友呢。我还认为,环玥经眼的台版书,怕是另一个豆友藤原琉璃君也比不上的。所以我想,自己这篇小文贴在豆瓣上不算“无耻”。
总之,下次去台北,我会带上这本书,不是带上一份城市地图的感觉,而是带上一个有趣的朋友同行的感觉。
该结尾了忍不住还是要八卦一下:林竹笔下的、环玥的那个“大帅哥”,就像他真实中的一样帅。
哎哎,那边站着的那位同学,你去过台北么?
没有啊~~?那么可得小心这本书。
因为看了会很痛苦的。
为毛?这本书的插画,(大部分)是我画的,
(铅笔勾线以及铅笔淡彩的部分)
作为一个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N遍的人,
我绝对有资格做出以下的评价:
看这书,可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历程。
是的,大家知道我喜欢画游记,也喜欢画吃喝玩乐。
但是,这是第一次,画我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画力不够,表现不够给力,
真正接下这个活才知道,我实在太天真了。
为别人的游记画插图是一件多么多么多么痛苦的事情。
环玥姐跟我一样,是爱吃爱书的人。
她的旅程很随意很私人,
但是她喜欢的我都喜欢,
她去过的地方我都想去,
那我就越是痛苦。
可恶!!!!我也想去诚品书店!!!
可恶!!!!我也想去吃爱玉冰!!
可恶!!!!我也想去微风广场!!!
可恶!!!!我也想去看看阳明山!!!
可恶!!!!我也想去拜访一下蔡志忠老师!!!
武昌路!西门町!101大厦!台北美术馆!光点咖啡!
环玥姐你的文字要不要那么平和那么亲近!!!
看得到好像感受得到但是摸不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拍桌!
而当我画到饶河街夜市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
大半夜的空着肚子画美食什么的要不要这么虐呀啊啊啊啊啊!!!
我也好想尝尝青蛙下蛋gua包四神汤古早豆花大肠包小肠古法花生冰淇淋!!!
满地翻滚瀑布血泪!!!
认真讲,我恨不得马上扔下笔,打点背包,搞个签证,
冲去台湾,把环玥姐书里写的东西一一体验。
坐等明年清明。据说那时候就可以开放个人行了。
而在那之前,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
攒钱,弄签证,当然,还要买一本这个书当参考制定计划。
不过,别说我没先提醒你哦,
去台湾之前看这本书,那可真是一个痛苦的历程。
自虐快速通道(购书当当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59204&ref=search-1-pub
(想好了?想好了再买哦?真的别说我没提醒你哦?)
《嗨!台北》读后感(八):嗨,最好的旅行
我非常爱吃花椰菜
但理智上,我不会说花椰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同理,我非常喜欢环玥的《嗨,台北》
喜欢到罔顾理智,而任性地封它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游记的地步
为什么这么喜欢呢?
这本薄薄的书,10天的短短行程
是我理想或是梦想的旅行
睡到自然醒,悠哉的晃去著名食肆
然后到六层楼高的书店蹭书看
这就是整本书的内容
好吧,也许其中见过1个2个3个名人好友
这仿佛是下午茶的小松饼
有,的确是太棒了
没有也没关系 也不影响喝茶嘛
起码是在喝茶,不是在加班
表扯什么“慢生活”
在书店的汪洋中,绝对是一目十行,心情永远和闲适无关的
不过,去台北,不去故宫,反而花几个小时去看电影
倒是把度假这一理念贯彻始终了
是假期,不是为了写签到簿哦
作者环玥是琼瑶公司的编剧
文笔可比破烂言情剧好多了
全书没有冷冽的警句、矫情的感叹
娓娓倒来的依然是某杯下午茶,不会好喝得令人拍案激赏
却不知不觉滋润身心
看完之后,十分之十一想要去台北
吃饭、睡觉、逛书店、晒太阳、乱走……
《嗨!台北》读后感(九):所谓文化底蕴这回事
跟风放书评呗,你们懂的。
2001年的时候,我从电视上得知,塔利班把巴米扬大佛炸得稀烂。当时我就知道这帮人完了。“完了”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未卜先知地知道塔利班有一天会缩在地洞里看巡航导弹在头顶飞来飞去。我是觉得,一个对历史和文化宣战的团体基本上就是得了失心疯。老话儿不是说么,老天爷要灭谁,就先让它得失心疯。果不其然,过了没半年,这帮人就开着飞机撞美国的大楼去了。
路边算卦的瞎子曾经神神叨叨地跟我说,易数这一道,上算天道轮回,中算国运兴衰,下算才是人世的悲欢离合。姑且不论虚头八脑的轮回跟让人心烦的离合,我觉得兴亡之事其实不用算,看一国或是一群体对文化的态度就行。不管是对自己的文化还是异己的文化,对前者的尊敬是对自我的认同和信心,对后者的尊重则是对整个人类的认同。而越是文化昌明的地方,越是魅力四射。没文化的才破四旧、炸佛像、撞大楼呢。
有个被用烂的词叫“文化底蕴”,不过底蕴这个东西不是底裤,不是随手往柜子里一抓就能抓出一把来的。上至首善之区下至我老家那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商业城市,都玩儿命往脸上贴“文化”的金。广大父母官们大概还没弄明白,谢了顶戴个金边眼镜那不叫文化人,那是怪蜀黍。
什么叫文化底蕴呢?我觉得是这样:首先这东西不是祖宗传下来的。你有再多的红墙绿瓦、飞檐斗拱,那也不叫有文化底蕴,充其量算个给帝王将相看家护院的。然后这东西不是拿钱堆出来的。你盖歌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庄严肃穆得如同告别老干部遗体,不但与升斗小民无涉,进去了也是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精英嘴脸。那你把全人类的文明都收集到一起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有些地方真的是有“文化底蕴”的,那里不会建专门糊弄游客的小吃一条街,那些美食就在他们的隔壁和街角;那里也有被玻璃幕墙和高台阶拱卫起来的艺术馆和剧院,但是书店和便利店一样常见,看话剧是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何在,也对外来的文明报以微笑,甚至可以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台湾不但有底蕴,她简直就是一个孤悬于南中国海上的文化火药桶,台北就是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
台湾的形象在大陆人的心里一直都在不停变化中。从一脸狐媚的国民党女特务,到浅吟低唱靡靡之音的邓丽君,再到一脸沧桑的罗大佑,满怀乡愁的余光中,接下来是台湾流行文化的大规模跨海作战,在大陆爆发式蔓延……
但是台湾就像一颗出自意大利名匠之手的钻石,被切割得八面玲珑,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折射着夺人的光辉。政治学者把台湾的选举活动当做亚洲民主社会的样本来研究;文人惊奇地发现,在大陆已经销声匿迹许久的文脉,居然还有台湾这一支,并且薪尽火传、开花结果;就是民间的老饕,提起台湾小吃来也如数家珍,隔海相望,口水淋漓;而台北,简直就是文艺女青年的耶路撒冷和麦加,那是个由神话和传奇说搭建起来的圣地。
所以我觉得人人都应该去趟台湾,至少也该在台北住上几天,看看这个跟我们同根同源的社会是如何让文明融进血脉里的。事实上,如果你需要一本台北旅行向导,得去买本Lonely Planet的台湾指南。可是当你坐在飞机上飞向对岸,看窗外白云掠过的时候,想为自己接下来的旅行预热一下的话,你会去看那本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地图么?
环玥这本《嗨!台北》是本不错的台北旅行预热书。她不但详细记录了行程中的车马周转和必要的花销,还有各种需要后来人注意的事项。当然你不能把这书当做旅行指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去找蔡志忠喝茶。不过字里行间那种文艺女青年的小心思和小调调俯拾皆是,这个姑娘可爱得简直让人笑出声来。你跟着这个文艺女青年的脚步,看她跟男朋友秀恩爱,去阳明山上拜会林语堂的故居,跟蔡志忠喝酒,更不要提所有文艺青年都会做的:逛书店、看展览、坐在电影院里感受光影,当然更少不了去夜市大排档吃真正地道的台湾小吃。
你看,台湾的文化就是这样,亦雅亦俗,大雅大俗,有着海岛特有的精致和风韵。经过提纯之后彰显出来,又融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里。通过一个大陆文艺女青年的眼睛,可能更能品味地道的“文化台湾”。
《嗨!台北》读后感(十):我也终于像爱书者们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惭愧啊
这本书的厚度让爱书者们足以一个小时就读完吧,我承认我看书确实很慢。
很喜欢这种随笔游记,不需要上纲上线,精美评论,就把自己的小感悟给娓娓道来就好。
这本游记就是作者10天台北之旅,很惊讶竟然就是一本书这么厚了。
不要期待图片部分,虽然它印刷考究,但和很多图片游记不一样,是以文字来取悦你的。
在平实真切的笔墨中,我看到了一种认同的旅游情趣--闲散、舒适、随性。来这里就是慢慢呆着,岁月静好。
作者爱书的程度让我这等精神贫瘠的人振奋,觉得能够读那么多书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啊。有了一种我也要这样的感情。
最喜欢的是《拜访大师级蔡志忠》
我以前不认识他,不知道他做什么,有什么厉害的地方。
读完作者的这篇,突然觉得他很有趣,一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最喜欢他追求女孩子的感悟————让女生成为聚光焦点。
开头部分讲母校北广的小趣闻,在我这个外人看来也相当有意思,感觉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