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现代世界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0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现代世界史经典读后感10篇

  《现代世界史》是一本由[美] R.R.帕尔默 / 乔·科尔顿 / 劳埃德·克莱默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0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世界史》读后感(一):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前)》摘录

  一般来说,1830年后的几十年,可以看作是西欧资产阶级(在英语中也可称为中上层阶级)的黄金时代。

  不管我们怎样谈及文明社会的无形品质,如果单是用数量指标或社会学指标,我们可以说,在1870年后大约40年里,欧洲实际上(不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475)

  依靠铁路和电报连接在一起的德意志各城市成长起来,它们要求有更大的支持它们的地区。工业资本家和产业工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统一的好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由于1848年革命的思想遭到严重损害,由于对国家和权力过分的崇拜,以及由于把成功的事件当做“历史的裁决”来加以接受的习惯,德意志人顺理成章地发生后来的转变。他们没有尽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统一,统一的领导权便落入普鲁士人的手中。(443)

  马克思在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与黑格尔不同。关于社会变革的原因,黑格尔强调把思想的因素放在首位,马克思则强调要把物质的条件,或者说生产关系(包括技术、发明、自然资源和财产制度等)放在首位。(428)

  在政治方面对现实主义的新的强调,是德语中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在国内事务方面,这种学说就是要人民放弃诸如造成1848年失败的那些乌托邦空想,而满足于上帝赐予的一个有秩序的、诚实的与勤勉的政府。 在国际事务中,现实政治就是说,指导政府行动的原则不应该是意识形态,或者什么“天然的”敌人或者“天然的”盟友的体系,或者什么保卫或促进任何特殊的世界观点的愿望。它们应该遵循实际的或者战略的意义,面对所碰到的事实和情况,组成可能有利于自己的同盟,而不管伦理学说和道德顾虑,以及运用各种实际的手段去达到目的。(424) 尽管“现实的政治”是用德语来表现的,著名的德国首相俾斯麦又曾经是现实政治最著名的实践者,但是它的存在决不仅限于德国本身。另外两个各有自己特色的坚韧不拔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425)

  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各国均致力于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导致1859年以后的12年里民族国家引人瞩目地强化。这一时期突出的政治统一和改革包括:新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意大利王国的统一,奥匈二元君主国的出现,以及沙皇俄国内部变革的序曲的奏响;美国内战后中央政权的胜利,一个独立统一的加拿大自治领的成立,以及日本帝国中现代政府和现代经济活动的开创。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事件都反映出铁路、轮船和电报等带来的深刻变化。正是这些新鲜的事务,使得在广阔地域内的思想交流、货物交流和人民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频繁和容易。新的技术以及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民族国家的政治实力。在整个现代社会不断演进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民族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强。(435)

  在1850——1870年间,世界因铁路和轮船而在经济上变革,因统一的大民族国家的形成于扩张而在政治上变革。所有这些国家在当时都体现了一定的自由主义的和宪政的原则,或至少确立了议会机构和代议制政府。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一个竞争场所,在其内一些国家或列强在寻求扩充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1871年的列强是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英国还在加拿大成立了一个子国家。而意大利是否也算列强,这个问题尚未澄清。没有一个人清楚日本人将会做些什么。所有的人都同意,美国有朝一日会在国际政治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过时候尚未到来罢了。(472)

  欧洲各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日益发展,造就了稳定的社会局面,政治制度逐渐变得更加民主,对民意更易做出响应。财富和资源从世界各地涌入欧洲,于是,中产阶级甚至工人比从前过的更加舒适,享有更多的物质商品,并且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政治机构里。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欧洲人的大规模移民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得欧洲文明在1871年之后的数十年里发挥出非凡的世界性影响。 然而,在这同样的岁月里,工业企业和资本主义金融制度愈益增加的力量,以及欧洲旧社会等级制度和旧文化观点的传统力量,也招致了反对。反对既体现在大众政治运动(如社会主义运动)中,也体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中。批评者们最终影响了欧洲之外的许多人,在欧洲经济和文化制度所到之处赢得追随者。欧洲人对西方的资本主义、传统和思想的抨击,成为19世纪末欧洲的世界性影响的另一个方面。

  《现代世界史》读后感(二):现代世界史

  下【8.4】20世纪初至二战尚好,二战后综述过度,行文失重,面向远不如我朝学者,宏经同样不理想。出乎意料的是,80年代起回甘,重新激活很多时政回忆,非洲90年代民主潮、戈右叶极右之博弈、南联盟因缘三处甚好。国内现代史拘于因袭,多在90年代中期结尾,帕10版下限2006,活力不言而喻。 一些史实:1942-45,挪威首相吉斯林结心纳粹。1942施佩尔曼重振纳粹军工。租借法案有条隐秘南线:美国本土-巴西-法属非洲-利比亚。1939-1950,20世纪第二次中东欧向西欧移民潮。1954,100万北越南人脱北。1962第二次梵蒂冈会议、1963约翰二十三世之《和平于世》教谕,普世教会合一,天主教复兴。

  《现代世界史》读后感(三):一帮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

  这书读起来,我觉得,回溯率还是很高的。不知道读原本会怎么样。但是心里面又总觉得,影印版也是个太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中文版。可能算是个大部头吧。密密麻麻一堆翻译的人。好像名气很大,即使不大,也会有很多研究生跟着吧。七拼八凑赶出来个翻译的稿子,可读性可见一斑。

  或许有个别出彩的地方,往往是不易发觉的,需要我仔细品读。也有可能,按我平生所学无法领悟要领,也可能算是人生遗憾。

  此书读了一半。个人觉得,对欧洲的近代大体上有了一个照比中学历史课本中,更清晰明辨的形态了。所以觉得,花了不到一百块钱,达到这个目的已然知足。余下的那一本,我还是坚持读完。至于品咂,就目前的翻译质量,几乎快有奔溃感觉。美亚上新书要好几百刀,暂时买了也没有时间抱着读(也没啥,冰与火之歌,也是这么读的...)十有八九买回来也是收藏落灰。

  读书这种事情,有时候还是功利点好。可能更适合买二手或者借阅。历史书跟历史评论大不同,作者对于自己个人观点着墨不多,对历史书算是好事情。因为国内几乎读不到,几乎所有历史书都要本着打到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的大的精神,也是吐了。。。

  《现代世界史》读后感(四):读了之后,才知道历史教材到底辣鸡在哪(2b con't)

  先说说,这本书有一万种不去读的理由。但是就算影音版,看到那些评论里表述的,删减『不一致的观点』,也的确让人心灰意冷。另外,翻译的问题也确实影响阅读时的连续性。好多语句,复杂度,简直跟这扉页里列出的豪华天团的有得一拼,可惜水平还是不太相称。而原版的A History of Modern World价格完全是教科书的定价,让人望而却步。

  伟大的文明的诗篇,终将开始!

  可以说这两章的文字不算很多,整部书,难以说是一部大部头,但也不算做一个『简史』。尽管是翻译的,但R.R.Palmer的文字描写功力可见一斑!紧凑而丰满的把近代以前的铺垫,明明白白的表达清楚。

  打算慢慢读下去,必经,从篇幅上,这也不过相当于George Martin的头三卷冰与火之歌的阅读量。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拜读一下原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现代世界史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