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徐志摩诗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徐志摩诗的读后感10篇

  《徐志摩诗》是一本由徐志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80,页数:4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诗》读后感(一):新月上伐桂的高手

  我个人偏好中国古代文学,因此在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文学知之甚少。徐志摩却是在我上高中时就深深喜欢的现代作家诗人。初识他,是《再别康桥》,那时还年幼,不太懂得诗中的景致情韵,只是被优美轻盈的词句吸引。真正对这位诗人产生了浓厚兴趣,是在高中时,一篇课外阅读,胡适的《追悼志摩》:“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漆漆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却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残酷。但在那几天精神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这段对徐志摩逝世的感慨所道出的志摩之死的不平凡,引着我去阅读这个诗人不平凡的一生。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海宁硖石一个富商之家。1911年春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4年考入北大预科,后赴美、英留学四年。志摩回国后,很快以《康桥再会吧》等诗作震惊文坛。 说到徐志摩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为现代文学作出的贡献,我很为他鸣不平曾经读到许多当时名流对徐志摩的评价。有人说,徐志摩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没有什么贡献,他的代表作是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的《再别康桥》。更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徐志摩和新月社的另一巨擘闻一多先生做了一番对比:“闻一多的诗作里,充满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关怀人民生活。1922年赴美留学,在太平洋的船上,就赋诗四首,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恋。徐志摩先生20年代初曾去美国,后又转入剑桥。在他的诗中,我们读不到像闻先生写的留美感愤那样的诗篇。在英国留学时间虽然不长,却一见钟情眷恋终生……请看诗人心中的康桥,何等美丽,几乎是人间难寻的仙境一般!大有英伦胜祖国,月是康桥明之概。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一下地就痛心疾首,甚至在太平洋的船上就依依不愿离开故国。而徐志摩先生呢,身在英伦,却没有一诗一文对英帝国主义表示不满,或对祖国表示眷恋;反之,却把康桥写成人天堂,不胜依恋,甚至: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帝国主义分子,把中国人人格降与狗同等,有一点血性的人,能不为之怒火中烧、誓不戴天?!徐志摩先生却在英国首府康桥的水中,情愿做一条柔草!”我对臧克家的这种看法实在不敢苟同。这是偏激的、狭隘民族主义!对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我也深表崇敬,但是不能说徐志摩是不爱国的!二者诗歌风格不同,徐志摩偏浪漫,闻一多偏现实自然诗中所写景致、所抒情感有所不同,如同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难道我们能说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爱国,李白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不爱国?!再者,徐志摩在剑桥留学期间,邂逅林徽因,坠入爱河,最后却未能与之结为终生伴侣。康桥承载了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情缘,那是他终身难忘回忆,所以他对康桥、对英伦眷恋终生也是对这份求之而不得的爱情寄托无可厚非。 对于说《再别康桥》没有社会意义,我想问,为什么一定要把文学和政治联系到一起?!在我看来,文学只是一种作者用来描绘所见所闻、抒发自身感慨的形式,我不赞同“以文载道”,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我认为,徐志摩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义,难道所谓的社会意义只是政治方面的么?文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吗? 1923年,徐志摩和胡适等人成立新月社,是为名噪一时的文学团体。1925年底,应邀担任《晨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先后开辟《诗镌》《剧刊》两个专栏。《诗镌》倡导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形式运动,对中国新诗有一定影响,为新格律诗的尝试做出了实际努力与贡献,开启了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新局面。1928年3月10日,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正式发行。以上所述只是志摩从事文学活动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他在新月派中的重要地位,新月派在他的领导下,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 徐志摩大力倡导和实践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注重形式与内容统一。在当时盛行的无韵的自由体诗和冰心的春水体小诗外,他以形式整齐、音韵优美的诗歌确立了自己在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想象奔放、才思焕发、情感炽烈,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甜蜜哀怨交织,展现了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对志摩而言,生命最美,艺术至上。他的诗歌的魅力在于优美的旋律和醉人的情趣,他的诗里有梦幻、有音乐,就像朱自清说的,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志摩生前身后都遭到不少非议,无论是在诗文作品、人生态度、还是政治立场上。他追求林徽因而与张幼仪离婚,后又与有夫之妇陆小曼产生感情,小曼与王庚离婚,同志结婚。这不但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轰动,被礼法道德所不允许,即使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徐志摩也经常被冠以“花心”之名。其实,对徐志摩而言,爱是他精神世界主题,他一生都在追求爱、美和自由。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理想化身,陆小曼则是它们的现实化身。志摩抛却世俗奋不顾身,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世间有许多成文的、不成文的规定束缚我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可是志摩偏不管这些,他就像天真孩子,不顾及旁人的言语白眼,于是毁谤便接踵而至。 志摩曾自言:“诗人也是一种痴情的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片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快乐是混成的一片。”诗人燃烧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志摩留下的永远青春背影,他的诗充满了他的一生,十几年来,外界形势变化无常,多少诗人虽然声名显赫,作为诗人,却只是昙花一现,而志摩,一直固守着诗歌阵地,挥洒着他的灵动飞扬和没落忧伤

  《徐志摩诗》读后感(二):我心中的徐志摩

  最初,对于徐志摩的印象仅在于再别康桥与他的感情经历中,但经细细研读,且将他视为一位严谨而又特别的人诗人。

  他曾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他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如新月派所追求诗歌的音节美,建筑美,绘画美般,徐志摩的诗结构严谨,排列规则,隔行押韵,他用一个个色彩艳丽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康桥美景,音乐与内容浑然一体

  诗中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不仅来源于它美,更源自康桥对他认知改变,使他激发了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使他走上诗人的道路。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绝非是短时间内的完成,更不是瞬间情绪表达,就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我看来,康河是徐志摩内心的一片世外桃源,没有帝国资本主义的奢靡,中国的战乱,它的干净美丽自由与爱正如在他的短暂岁月中,所痴迷所向往一般。

  包括在雪花的快乐中,徐志摩化作雪花,自由飞扬,寻找沉醉于追求美好的理想与真挚的爱,宁可化为雪水消融殆尽,这般

  回国之后,在祖国的动乱不安中,徐志摩,以他的诗,他的情,点亮那个灰蒙蒙的时代。而如今,我们更应该在这个和平的岁月,体味徐志摩的爱美自然

  《徐志摩诗》读后感(三):没有了你 我还哪来清辉!

  星月盟

  玉贤

  几颗闪烁的星

  闪烁不定

  一钩朦胧的月

  朦朦胧胧

  星的泪落上月的脸

  星却笑了:

  你不要负了我

  我的爱人

  月伤感地叹息

  笑对星语:

  没有了你

  我还哪来清辉!

  《徐志摩诗》读后感(四):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伽蓝 Mar.11, 2008 0:28-22:21 于深圳景田

  昨天上午准备走的时候,正好电视里是《女人香》的最后一段,我已经备好了包穿好了鞋,但是还是看完了才走,害得66都饿得胃疼了。不过这段还是值得再次记录和重温:

  舍监:“你(西门)隐瞒真相又撤谎。”

  范克:“但不出卖朋友!”

  舍监:“原谅我没听清楚。”

  范克:“我不原谅你,这场听证会简直是胡闹。”

  舍监:“请小心措辞,你身在博德,不是军营。西门先生,我给你最后机会。”

  范克:“西门先生不需要。他不需要被贴上博德人标志。这算什么?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孩子们出卖朋友求自保,否则烧得你不见灰?先生们,出纰漏时,有人跑有人留,查理(西门)面对烈火,那边的乔治躺进老爹的口袋里,结果你做什么呢?你奖励乔治,摧折查理。”

  舍监:“你讲完了,史先生?”

  范克:“不,刚好暧好身而已。我不知道谁念过博德。塔夫,伯恩,威廉·退尔......等等等,他们的精神已死……根本没有总归于零。你在这培育的是老鼠大队,一堆卖友求荣客。如果你以为在锻炼虾兵成龙头,最好三思。因为你正扼杀了这所学府坚持的精神,真是耻辱。你们今天给我看的是什么秀?唯一有格调的坐在我身边!!我可以告诉你,这孩子的灵魂没有被污染,无庸争辩的,为什么我知道?有人……我不说是谁要收买他,但查理不为所动,你太过份了。”

  舍:(用木槌子敲台)

  范:“我告诉你什么叫过份。(站起身)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过份,我想示范,但我太老太累又瞎,如果是五年前,我会带喷火枪来这儿!(用盲人愤怒地敲台)。你以为你在跟谁说话?我是见过世面的,明白吗?有一度,我还看得见……我见过很多很多更年轻男孩,臂膀被扭,腿被炸断,那些都不及丑陋的灵魂可怕,灵魂不可能有义肢,你以为你是把这好青年像落荒狗似的送回家,我说你是处死了他的灵魂。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博德人,博德人,伤了这男孩你就是博德孬种,你们全是,而哈瑞,吉米,博德……不管你们坐在哪里,去你妈的!”

  舍:(敲台)“坐下,史雷得先生。”

  范:我还没讲完。来这儿的时候,我听到类似领袖的摇篮“的字眼。嗯,支干断掉时,摇篮就垮了,它已经垮了,已经垮了。人类制造者,领袖创造家,当心你创造的是哪种领袖。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是错,但我可以告诉你,他绝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那才是领袖的要件。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上,我知道那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呢,因为妈的太苦了。而查理他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他选择了对的路,充满原则,通往个性之道,请让他继续他的行程吧。他的前途掌握在你们手中,委员会众人绝对有价值的前途,相信我,别毁了它,保护它,拥抱它,有一天你会自傲的,我保证。

  说实话,我每次看到这儿,总是血脉贲张。原来这篇想做一个“正直与勇气”的标题。但热情总是这样,不能长久保温。所以到了今天,标题变了。

  今天一个朋友发来了stories,我想到很象的那首“The end of the world”,随后自己唱起来,随后翻出了很多以前自己的录音来听,发了一些给朋友听。好像以前会唱,但想不起来去录,甚至有好条件的录音房都没想起来。如今,我连个好话筒都没有了,:)

  下午本来想去买鞋,数年就二双鞋出入,一双登山靴,穿了6年多了,真是名副其实的功臣;而另一双白色的nike,买来时因为太硬,几乎没怎么去穿它,而这两年,几乎都是它。穿到连补鞋的鞋匠都说,不要再补了,重买一双吧。

  结果试了一双哈利,但未果。太硬,是板鞋。kaka跟我一起去,也看中一个包,也未果,太贵。我们淘了几件衣服回来。

  好了,回到这个标题。我终于找到一张似乎还可以用的雪花背景,——于是,标题变成了雪花,雪花的快乐——坏水妖几年前让我录的一段清唱。徐志摩。于是,今天就简单到这儿,我们看这首诗吧: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诗 坏水妖曲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我承认,这是一篇东拼西凑的文字。

  脑子里的片断太多,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尤其看着一幅非常混乱的图,脑子就乱了,一时之间,无法安排手上的素材,可是又不舍得抛掉,于是——就成了目前这个局面。混乱的我,无以适从的我,拼凑的我。

  伽蓝:我想了,雪花雕出来,然后用不同深浅的蓝来染色

  蒲公英的种子:但是,这个雪花铺开了才好看,堆在天上不好看,构图应该不同于越寂寞越美丽

  孤芳自赏,高洁美丽,追求着爱

  伽蓝:我想起以前一个临摹,铅笔画,我一直想做

  蒲公英的种子:可以做你雪花下的小人

  还有个问题,那大片的,白色的雪花,怎么把它的晶莹的感觉表现出来呢

  伽蓝:你记得《肯》那本的裙子吧?还有桥

  蒲公英的种子:对,很有丝质的感觉

  伽蓝:我今天想过用银色来调一瓶这种感觉的东西。但还没试,不知道能不能调出来

  蒲公英的种子:晶莹才有灵气,才会灵动

  种子,你等我几天,让我想想,如果我想好了,那么做这个雪花吧,雪花比女巫更适合你。

  晚上,我收到一个留言,让我很感动的留言。我真的无以适从了。对种子那个新设计来说,这是一个设计前的思考和记录;对于徐志摩的这首诗来说,这是一个再现;对于坏水妖来说,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几年后的今天,他一个偶尔的要求会变成我梦想中的手工;

  而对于我来说,雪花的快乐代表什么?

  一个尘封的记忆么?一个未来的开始么?还是仅仅一个记录?我不知道。

  也许,也许,也许

  好了,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只是一个记录。我将笔停在这个时刻,让歌声继续飞扬。在不停活跃着的脑子里,雪花慢慢凝成了冰砌的世界,我用温暖的手指去触,它们化掉,再重新凝结,固执地持续着那个花型;换个位置再化掉,再凝结。我会再现出,会的。

  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8/Snowflake%20happiness.htm

  《徐志摩诗》读后感(五):单纯的信仰

  志摩在《猛虎集自序》里说其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人怀疑的颓废",是多恰当的自述。他觉得没有爱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可谓毫不犹豫地去实施把自由偿还自甴,要从自由求得人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离婚家庭社会不谅解,但他却和离了的夫人更频繁地通信,更好地理解,这不能不说他以自己单纯的纯善在追求爱,自由真性情的爱!这不同于一些人以爱为由为旗号的滥爱贪欲!因为他的为人整个就是单纯:对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这换来了世人多少他的热爱!

  《徐志摩诗》读后感(六):饭后杂感

  早先对于他的印象,大抵停留在三角恋情和翡冷翠那个小资得要死的译名,至于康桥,用得太滥,总免不了想到“不带走一片垃圾”之类的标语。

  后来知道他有本集子叫《猛虎集》,越发有种ED患者硬吞了威尔刚的违和感。于是更不待见他了。

  后来才明白,读他,大抵还是得要恋爱的时候读。

  没恋过爱,所以他的诗我是当肥皂剧看的。越是酸,便熏得我越是想笑。郁闷的时候看,很是鼓舞人心:郁闷算什么,我还没谈过恋爱呢!

  不过总觉得酸只是表象,再别康桥之所以被说好,大抵是作者难得忧郁。我们把其他诗拿出来一看,立马就知道志摩是个怎样的人物了。

  “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尽在我掌握之中”。

  这句话去掉几个字,全可以去写艳情小说了。

  “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

  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

  哈哈哈,这算是全天下男人的恶趣味?

  还有那首《海韵》,歌词写得就像站街的小姐等不着恩客徘徊不肯去。一翻他的集子,悟了,可不就是他老人家写的?

  记得以前读到的故事:说一中国友人去逛外国妓馆,进了门,老板招呼所有妓女光着身子站成一排让他挑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真个是卖肉了。这位友人顿感索然无味,大呼还是中国的娘们好!

  志摩做的事,也就是在金华火腿上包了漂亮的包装,打了个蝴蝶结。明眼人一看,还是知道包装纸底下的鲜嫩柔脆。

  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恋爱诗,倒是那几篇有关宗教的诗,很能反映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这样看来,他倒是俗的可爱且有代表性了。我相信,如果他当年去写黄色小说,会是很受欢迎的,掌握群众心理是很重要的嘛!

  《徐志摩诗》读后感(七):朝雾中的小草花

  朝雾中的小草花

  玉书

  清晨些许凉气

  微风挟着细雨

  润在我身上

  潮潮地湿漉

  道畔一株小草

  举头饮着朝雾

  项上一枝花

  也含笑微微

  氤氲的清气

  蒸腾出春意

  俯身去寻草香

  淡出一阵湿醇

  《徐志摩诗》读后感(八):失落的梦

  浪漫是诗人的天性,是骨子里的温柔,是天生的能力。

  他把莱茵河畔的夕阳,采摘,种在梦的边缘。

  他把黄昏的雨巷,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写进你的思念里。

  他是诗人,也是生活的享受者。

  他用他灵动的笔,书画啦亿万的神话。

  他用他舞动的灵魂,塑造,尽数的七色彩虹。

  也许,爱情,对于他来说,只是,灵感,只是,生活的椓料。

  也许,爱情,对于他来说,是,生命的全部,是,最后的牵挂。

  只是,他留下的不止是浪漫的诗篇,还有,他,对于,最爱的人,思念。

  每一个女人,他都用心对待。只是,他又负啦这些,不管是,他爱的,爱他的。

  《徐志摩诗》读后感(九):徐志摩的云彩——品读《再别康桥》

  钟情《水浒传》的人必有游历梁山泊的野趣,即便明知那不过是施耐庵的童话;迷恋诗仙李白的人必有亲临天峔山的雅兴,即便明知那不过是青莲居士的残梦。于我而言,只期盼终有一天,也轻抚康河的柔波,饶享一番志摩的温情。

  谈起徐志摩的诗,就无法回避《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这三首诗犹如徐志摩的年历,只不过年历里每个日子都是“爱,自由和美”。鄙人看来,这其间,最耀眼的当属《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里,那几个“不”字始终有点游离在纯美的诗境之外,多遍重读下来,意味渐淡。《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每节前三句一无二致,虽有反复咏叹之功,但也同样禁不起反复咂摸。只有《再别康桥》,一再把我的魂魄勾去,直至我决意交付此等文字。然而好诗是必须纵情朗诵的,逐句浅议《再别康桥》,不过是对纯诗的恶作剧。思量再三,我只愿“轻轻的”敲下几点:

  1,《再别康桥》起首一连三个轻轻的,末节回环咏叹时一连两个悄悄的。轻轻的,是刚到康桥,深恐惊醒康桥(爱人)似的。末尾作别康桥时,“悄悄的”,则表现与康桥(爱人)一番缠绵共醉后,不忍说再见的纠结场面。“轻轻的”,是为爱人着想;“悄悄的”,是为双方的难舍难分。一字之别,深得中文的精致。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此诗的英文译文,把“轻轻的”和“悄悄的”都译成silently。可见,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徐志摩和泰戈尔之间其实没什么可比性。

  2, 从第二节开始,诗人与康桥的接触由浅入深,正如一对正增进理解的爱人。从远观“河畔的金柳”到涉足“康河里的柔波”,最后在“清泉里寻梦”,正是从看得美,到接触美,最后归于共同追求美的两位一体。此等的真爱,岂不羡煞世间一切才子佳人?“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爱情直达忘我的境界,差点也忘了此行正是来诀别的。这种对爱的追求,疯狂到没空去忧愁,纯美达到极致。正如茅盾说的,“不是徐志摩,写不出这样的诗”。

  3, 一个“但”字,既惊醒了诗人和康桥,也惊醒了迷醉其间的万千读者。诗境顿时从纯美享受极速转入悲声离愁。“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梦醒了,该走了,连夏虫这类无人类感受的昆虫都沉默了。沉默就像心里的充气球,升腾,升腾,升腾,堵住了诗人的喉咙。一阵说不出再见的沉默里,诗人只有用衣袖来别他的爱人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 为什么诗人最后是不带走云彩?除了和首节“作别西天的云彩”对应外,云彩其实是贯穿全诗的最重要的意象。诗人在第三节诗,把树荫下的清泉比作天上虹。虹正是构建在云上的亮彩。继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毫无疑问,诗人进而把梦和云彩通过彩虹也联系起来。然后诗人展开寻梦之旅,最后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正是诗人梦破后的觉醒。梦,就是梦,和云彩一样,带不走的。诗人痴迷着康桥,痴迷着康桥般的爱人,但他终于知道自己那单纯的信仰得不到实现的可能。无论他如何的依依,哪般的不舍,他的信仰和他的康桥一样,都带不走,带不到他遥远的家乡,带不到他那些同胞的生活中。正如诗人在《猛虎集》的自序里所写的那样:“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

  遥想当年,徐志摩学成回国,创立《新月派》,一心怀着自己那单纯的信仰在祖国播撒爱、自由和美的种子。毫无疑问,这些种子救不了当时外忧内患的中国。到了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再细细品读徐志摩,重拾那些被战乱和贫困所湮没的精神财富。如果有一天,世人挥一挥衣袖,共赏一片云彩,那该多好啊!

  《徐志摩诗》读后感(十):如玉

  一直不是很喜欢徐志摩。现代诗人之中,我钟爱的是冯至,其次是闻一多先生,卞之琳也写了一首好诗,可惜也就只有一首而已。徐志摩是那种很容易让人喜欢的诗人,偏偏不喜欢。徐志摩的诗,恋爱的时候大抵是可以拿来读读的,可惜我们早已经有了柳永,更何况还有了秦观。陈从周说“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成文人”,真真正正是知己之语。

  记得前几年放《人间四月天》,书也顺便出了,一时间洛阳纸贵,到现在还小有余波。说他是暴得大名恐怕有失公正,但那段时间里《志摩诗集》莺莺燕燕人手一册,还动辄有《和志摩一起流浪》还是《陪志摩一块儿看海》之类柔情万种的文字泛滥文坛,事实上不过成就了文学青年与文学女青年以及文学伪青年之间躁动的青春火花,看着看着,总有点腻歪。人家徐志摩喜欢林徽因还是陆小曼,关卿底事?

  何况黄磊那个笔墨不通文字不顺的家伙居然趁势而起,也变成了什么劳什子旷世才子,于是乎整天捧心叫酸喊痛,终于袅袅娜娜写了一本花里胡哨的《十七楼的幻想》,居然卖得比食堂的肉包子还要贵一些,实在是洪潇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首。想想洪潇潇平时写情书都只能从练习本上撕一张两张破纸烂片,他居然一时书性大发就把一些类似于小学生日记的东西公之于众,施施然糟蹋了那么多大好纸张,实在不爽。

  不喜欢,的确也是有偏见在其中的。某人某日严厉批评我居然不读徐志摩而妄作批驳,实在有失厚道。挑着眉毛鼓着嘴找来一本盗版《徐志摩名作欣赏》,打算读完之后有理有据再开始骂人。不料,竟真读出几分意趣来。

  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与认真仔细读完全集,感觉总是不一样的。一个成熟的诗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或者是意境,接近于所谓风格。完全沉浸于志摩诗歌构筑的意境之中,很难不生出几分感动。在文坛凋零,诗坛尤其力比多泛滥,诗人作家吵架斗殴纵情酗酒就不是写不出诗作不出文章的今天,细读徐志摩,会很惭愧地惊叹,原来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干净的汉字……

  常常读一些很先锋的诗歌,却从未真正被培养出新潮的审美趣味。或许正如W所说,一个读着《红楼梦》长大的女孩子,一定是会在心底里固守一份古典的。古典是我最偏爱的词语之一,太美丽的词语。世事再喧嚣,谈吐再现代,心里也总会有一只渡船泊在边城水畔。那里,是故乡。

  美人如玉,难得《情深深雨朦朦》那么恶劣的电视剧居然用了这么好的一句歌词。原来我们曾经有过那样的女子,温润如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诗。青春而古典,生动而含蓄。

  不过刚刚一转念,古时佳人困于闺阁之内,顾影尚不能自怜而失闺秀之幽雅,其寂寞哀伤怕是我们这些嚣张跋扈的现代女生所不能体会的.。也难怪,一不小心便给一只风筝、一块手绢勾去了魂儿,活泼泼唱出一曲《牡丹亭》,让古来多少寂寞女子听着读着梦里偷着流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徐志摩诗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