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人們的館》是一本由折原一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99,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折原一写作家的故事,真的很有意思,里面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以及对推理小说一些看法。此作虽厚达500多页,涉及人物众多,又有作中作,但文笔非常流畅,我很快就看完了。
要我说来,个人感觉推理小说中最恐怖、最黑暗的部分基本都跟孩子挂勾,本来应该是很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旦精神被污染就会做出连大人都惊叹、更残忍的事情,在此作中,就也有此种味道存在。再来说叙述性诡计,虽然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处处防范并且自己展开一定程度的猜测,但最后还是被骗了,而且没有牵强的感觉,虽然好像冲击力稍显不足,但这毕竟是“大师”早期的作品,他的风采也有所领略,因此更为期待其它的作品!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二):还差一点点的冲击力
关注这本书很久了,毕竟是折原一首次的中文化.但是作为一个对叙述性诡计期待过度的人,在看完全书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500页的厚度,作者的情节安排还是比较紧凑的,其中的张力也能吸引读者一直往下追看.但问题是,不知道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还是怎么的,最后解谜部分反而有种战线拖的太长的感觉,倒没有"杀戮之病"那种最后一击的爽快感了.
说回解谜部分,此书最大的叙述性诡计我之前有隐约猜到七成,不过对于其中一些细节还是觉得作者把握的不错.然而也仅此而已,最后作者似乎是想再给读者来一个惊天大逆转,但是读起来却觉得震撼度不足,像是刻意为之.
总之,看了这本之后,折原一的其它书我还是愿意继续尝试一下其它的.期待新星的倒错三部曲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坛网络论战风生云起,其涉及者众,双方赌下的筹码竟上百万,更将有律师扎堆进来对簿公堂,这对本是沉静的文学创作来说不可不谓一桩奇事。但细心理性的看客可以发现,两派针对的焦点乃是围绕某某天才少年的成名之作是否由他人代笔而展开,一个本属于行业“潜规则”的“捉刀手”现象因此逐渐走到普通大众的眼前来。
其实这种又称“枪手”、“影子写手”、“影子作家”、“Ghost Writer”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文坛就出现了,只不过是作为一部小说中的讽刺对象而面世,它就是折原一的《异人们的馆》。折原一是日本新本格派作家群中作品中译化较少的一位,但这位顶着“叙述性诡计之王”、“本格推理魔术师”等头衔的作家在专业推理迷中却有着相当的名气,只因为他是一位从不避讳自己将在小说中应用叙诡、但就是让你读罢仍能震撼,并从多方面拓宽加深叙诡各种可能性的、从一而终的叙诡作家。和另一位叙诡大师绫辻行人相比,折原一也有一位作家妻子,两人在创作过程中均深受岛田庄司“馆”类小说的影响。
和电影《影子写手》类似,这部小说也从一个影子作家岛崎润一受托为人撰写传记开始。为了纪念消失于富士山自杀树海的儿子小松原淳,母亲妙子安排岛崎润一进入公馆查看淳的“生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岛崎循着时空脉络走访事件相关众人,并与淳的妹妹小松原雪暗生情愫。情况逐渐明了,隐藏其后的恐怖事实却让岛崎异常害怕起来,在慢慢紧张的气氛下,一行人再次前往树海,惊人的真相就此爆发——难以置信的逆转扑面而来。但随着视角的再次切换,更多的逆转(抑或说是叙诡)开始展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影子作家闪亮登台。
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是抱着很大的期望阅读这部小说的,而且多数人都大致猜中诡计,因而在最后略显失望。我觉得,让读者深信这是一部以叙诡支撑全局、以叙诡就能展现无数闪光点的小说,才是最大的叙诡。读者越怀疑事实不会如此简单、坚信这必定是叙诡点所在,就越掉进了折原一的彀中。对文本叙诡的多角度探索试验终究停留在虚拟的层面,跳脱到现实中来,利用出版社宣传、作家标签、媒体评价等方式跟读者做个信息不均衡的游戏,才是高明而又耍赖似的叙诡,某些读者的惆怅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这种方式可以算作折原一的一种尝试,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不甘于长久蛰伏于一种角色,也即定型。作家总是希望自己多才多艺的,能跨领域创作并都有突破,才是作家的实力体现。《异人们的馆》在折原一笔下,就呈现出了小说结构纷繁绚烂的华丽性,这都是为高明的叙诡大框架服务的。混入独白、笔记、新闻记录、访谈、作中作、日记等,视点、人称、时空频繁切换,在读者怀疑的地方作模糊处理“故意”解释不清,折原一就好比小说结构的建筑师,采用各种建材和夸张荒诞的组合方式拼出了让人应接不暇的花样,使人置身其中而不得脱。不愧是被称为“王”的男人,这样多重多样的技术性尝试在小说结构的突破上大概已经超越了推理小说的范畴,进而影响到纯文学等其他领域,所以说推理小说是一种十分具有创新性的类型就绝对没错。
折原一的文笔朴实、直接,在某种程度上和东野圭吾类似,但大抵和其他的新本格派作家文风相近。在思想深度上,《异人们的馆》写实意味浓厚,揭露了“影子作家”、作家艰难的生存现状、文人相轻、出版业利益导向等等现象,比起纯属叙诡支撑的单薄小说要深刻不少。不过也有部分情节交代不清,结尾之处略显仓促,这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想要保持叙诡类小说的神秘、模糊、混沌,但于读者而言,却不免有白璧微瑕之憾。另外,某些人物形象的设定稍显用力不足,比如小松原雪个人性格的转变以及对异性感情的滥交等,就欠缺了一个比较丰满充足的解释,让人很难不觉得突兀难平。折原一另外一个名气较大的“倒错”系列正由新星引进出版,相信能让更多的读者体会到叙诡之王的高妙骗术。
在《异人们的馆》里,“影子作家”终究是个噱头,是个借以引申发挥的跳板,为叙诡而铺垫起来的结构才是最终的看点。所以读者诸君完全不能将此作为文章开头所述那场论战的脚本和参考书,这样就略显呆板掉书袋了——毕竟文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ps:我在本书里看到了桐原亮司和八杉恭子的影子。)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四):扭曲的感情漩涡
不过在此想纠结几个问题:
对于开头大幅度写场景(后果)一一淳失踪,妙子请岛崎写传记,妙子与雪同住…而在此情节之前(失踪前因)叙述妙子告知淳与雪为同父异母兄妹关系,加上淳与雪又共赴树海殉情,之后淳“死”了,雪还是回家。妙子在得知淳“死”的情况下,应该推测能出与小雪有密切联系,在那异常的母爱推动下应该有所行动,到底岀于什么能让两人“和谐共处”呢
在存档处发现有偷拍小雪照片。在之后岛崎有问过淳喜好问题,得知淳不好照相也不自拍…加上里面没具体拍摄场景描述,连真是淳拍的也无从得知,因为文中还出现美川勉这个未遂者,起初还自行推断会不会是确实有偷拍者存在不过被抓后把这些照还给当时没失踪的父亲,然后淳在翻旧物时发现就偷偷藏着(小孩都会有这种天性吧)当然最后不得之了
(纯吐槽)岛崎在偶然发现“入屋贼”,尽管什么都没丢,而起初还没发现抢先一步的中年妇女为母亲,话说是因为屋子简陋还是说霓虹治安良好,好像作家没担心什么…
故事里的异人们异常的爱真让人喘不过气,妙子被抛弃怨恨而转爱的淳,让司对淳的过分的宠溺(其实是父亲软弱吧),葵对不适生存于岛崎家的大儿子无比的关怀…
比较纠结的是淳和雪到底是什么样的爱,还是说只不过是淳那随心所欲的占有,当然最后转恨才会上演一出树海殉情记。起初不过是以为异父异母的兄妹,所以禁断恋无所谓吧,加上就算雪勾搭起看不起片仓,自己生气,之后之后,两人又交融一起(认为雪会回到身边),直到自杀,淳连同父异母的兄妹事实也没说,只能说他一直当雪占有物而已,就像得知奖项公布得主不是淳,就袭击得奖主,因为他认为那是他应有的(这例子好像不适当)。但又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树海袭击岛崎后单独强行带小雪走,正常情况不是让两人归天么?只能个人理解(狭义不表众立场)我活着回来了,所以雪还是我的东西,丢掉给别人我还没到那种程度,是我的东西坏了也是我的明犯案手法,真是憾事。个人起初还以为是雪呢,自从经历雪与片仓走的很近,雪与淳在冷战,雪应该会想办法与淳和好,而发生了片仓被杀后确实两人和好了,甚是亲密…本也想成可能是失踪的“父亲”在守护淳,但发生此事是在大学时 期,而后供述父亲早在高中毕业那会就被淳杀了…
关于诡计叙述,优点在于能眼前一亮,感慨作者构建的文字世界;缺点,要是熟谙作者风格,文字铺垫,大概也只剩下指责作者的逻辑与爱搬门弄虎的文字评论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五):虎头蛇尾的小说
首先故事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作者的文笔也比较细腻生动,可以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相比收尾部分,书的前半部分的展开我认为写的更为出色,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去观察着“淳”这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从不同人口中的访谈,逐渐由不同的侧面把一个逐渐迷失在自己的“能力”里的“天才”形象凸显出来,具有立体感。而随着对于淳的过去岁月的抽丝入茧,又渐渐的揭露着跟他休戚相关的数件隐藏在岁月里的罪行,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去追寻着“异人”的真相。
诡计本身其实构思的并不算十分巧妙,反而有一种“故意为之”的做作感,并没有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许是因为读多了叙述性诡计吧,一看到开头的名字是拼写,并且不停的强调JUN而不是淳,我就猜到了谜底。所谓的“异人”身份我也早早的猜中了真相,唯一出乎意料的是当初润被袭击竟然是跟淳有关,这样把两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双主角”巧妙的联系到了一起,让人叫绝。
其实就连所谓的尾琦爱的真实身份我也想到了,毕竟当我们知道独白里面的JUN的真实身份后,他一直呼唤着的妈妈也不得不让我们猜测会有更大的戏份支持。而整本书里面具有五十多岁妇女形象的人物并不多,很容易猜测。
倒是结尾最终的“诡计”,原来妈妈在润之前采访的动机是为了不知不觉的替他的文章润色,倒是让我有了惊喜,写活了一个深爱自己儿子又不知道如何不被他讨厌而帮助他的母亲的心理。
总之如果没有那个生硬的所谓小雪跟母亲一起报复淳母子的匆匆结尾的话,这本书应该是可以打个90分的,而正是因为那个让人大失所望毫无铺垫的结局。让我扣到80分左右。算是佳作,不算杰作。
其实看到最后,我一直希望能够对淳跟雪的孽缘有个合理的交代的,至少不应该匆匆几笔交代了淳劫走小雪,小雪逃走后发誓要为了润报仇就不再有 任何其他心理活动了,这实在是让人遗憾的处理方法,也让小雪这个本来很立体有很多层面的人物变得十分单薄。
最后我就说说我认为写得有所欠缺让我无法满意的东西吧。
小雪对待淳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相信看到润的访谈 应该认为她深爱淳吧?那又怎么可能跟润在目的见到淳活着回来后只是害怕而完全没有惊喜呢?
就算当初淳逼着她殉情但是她回来后应该明白了淳选择的无奈和当时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崩溃吧。
淳对于小雪呢?从他知道了两人实际是兄妹后,为什么不告诉小雪真相呢?都愿意殉情了还不告诉小雪真相这点不合情理。
而逃回家后只接触自己妈妈而不是小雪也不合情理。虽然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淳和妈妈的关系或多或少有些不正常,有超越了母子伦常的占有欲和依赖感。但是既然淳在被妈妈责骂后敢于跟小雪私奔而不是跑回家求饶就说明小雪在他心中有一定地位的,那么就算知道了事兄妹乱伦也不应该就此一刀两断,恩断义绝吧。
这对在小说前半用了不少笔墨去铺垫的“兄妹”之爱最后只靠着寥寥数笔就交代完毕,实在跟作者前半的描写大相径庭,让人失望。
另外,看不出妈妈一直瞒着他俩有血缘关系的理由,就算开始是出于对于曾经抛弃自己的乔治的报复,让他的亲儿子憎恨他,但是既然乔治已经失踪,而以一个深爱自己儿子到了神经质的母亲的敏感,不可能察觉不到雪跟淳的暧昧吧,私下跟他们说出有血缘关系这件事自然是拆开他们最好的武器了,没理由任凭他们靠着没血缘而自由发展酿成大错吧。
小雪跟润的迅速坠入情网也写的莫名其妙,从润的角度看就是天上莫名其妙的掉下来个绝色美女投怀入抱。。而且还没算正式交往呢就突然跳跃到入籍结婚去了,让人不得不认为是为了叙述的诡计而不得不强加的设定。
首先小雪害怕回来的淳就莫名其妙,既然当不了情人,总也是旧情难忘,孩子也打掉了,淳总不会毫无理由的继续迫害自己曾经爱过的半个亲妹妹吧。
对了,大学里面的部分也写的含义模糊,比如那个片山被描写的十分可恨,就是个长相庸俗的色狼,小雪又怎么会自甘堕落跟那种人交往呢?按照情理解释是对于哥哥跟百合子交往的报复? 那又跟编辑莫名出轨算什么?如果雪本来就是被哥哥的强大占有欲逼出来了无所谓的滥交个性的话,又怎么可能死心塌地的爱上完全跟高富帅无缘的润呢??只能用浪漫主义来解释了。。
其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在湖边度假时候淳到底如何干掉了片山呢?按照他小说里的写法,明明他有不在现场证明才对。
还有,乔治杀掉欺负淳的孩子,甚至杀掉成绩比淳好的竞争对手也算了,勉强能解释,杀掉欺负自己女儿的五岁女孩,而且一杀杀三个这是为毛啊?五岁的小孩子能欺负到什么地步啊。。吓唬吓唬也就够了吧。。就算是他杀了,为毛要把杀人的石头保存的好好的放地下室一放放十几年啊。。。。而且自己儿子一看到石头上的血就能联系到十几年前的案子,这也太心有灵犀了吧。
更别说最后的部分明显是仓促结尾了。最后也没解释那树海里的女尸男尸是谁?小雪跟润妈又是怎么想出来如此辗转反侧的报复方法。。如果那天淳没请润妈过去遗书又如何放到他们家门口
。
哦,对了,最可笑的是淳跟她妈妈还专门跑到树海去跟润说他们要盗窃他的文稿。。这种情节有必要吗?除了是必须跟前面诡计对照外根本情理上解释不通啊。。。太多此一举了吧。。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六):Ghost Writers
因为想给失踪的儿子小松原淳写本书留作纪念,宝石商小松原纪子找来了“影子作家”岛崎润一,来完成这部不对外公开的传记。随着调查采访工作的展开,岛崎发现写作对象小松原淳的经历中许多不同寻常之处,而他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发生了奇怪的事情:不知为何被什么人跟踪,有人总抢在他之前对人进行采访,在小松原淳的人生中多次出现的,行迹诡异的“异人”也在岛崎的面前如鬼魂般现身……而小松原淳的妹妹,有着惑人美貌的小雪登场后,故事更向着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了……
第一次读折原一的作品,充满好奇。不知道这位以“叙述性诡计”出名的推理作家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震憾的结局……
书内确实有几处含有“叙述性诡计”的成分,不过其“核心叙诡”是附加性质的,也就是为了在主体故事之外给人带来“意外感”而存在的。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写法,虽然与主体脱节,带来的震憾度会降低,但好在就算被读者提前看破,也不会对于后续情节期待度骤降。至于本书中“核心叙诡”指的是什么,看过此类作品的人翻上几页就会有所察觉,只是真相一时还看不透。我是在看到后面某关键物品出现时理顺的,这也说明一点,作者留下了公平的线索。
本书内容基本上还是充满悬念,引人入胜的,作中作,还有案中案,连续幼女杀害、湖畔凶杀等等。作中作的主角小松原淳童年时的不幸遭遇以及他过人的才华,都让人对这个“天才儿童”心生好感,可惜的是他后来开始往不讨人喜欢的方向成长,也渐渐失去了作为一名主要角色的魅力,另一主人公岛崎的身世也颇值得人同情,但描写相对较少,后来这个角色退场以后,本书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看点。虽然结尾把很多事情都交代清了,但感受不到一般推理小说结尾那样的冲击性,因为没有太多的意料之外。
最让人遗憾的是最后的收尾过于仓促,有些内容只是匆匆带过,比如“湖畔之死”中真凶是如何实施“不可能犯罪”的,作者都没有交代。不知道是写太长到后来自己也晕了还是觉得没必要交代……其实这个案件倒是挺有本格风情的……
给本作打分的话3星半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之前没有看穿诡计的话或许评价会再高些吧,看来“叙述性诡计”类的书还是看得越少越好……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七):当个作家也不容易啊……
其实很早就发现小说中叙述性诡计的症结所在了,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线索却一直与其真相相忤。这时看这本书最大的疑问就不是寻找作者在哪里叙述骗人了,而是作者如何把这个叙述性诡计合理化。直到文章最后,某个剧情出现,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个看似不可能圆的难点,让作者就这么轻易的化解了,真的很佩服折原一。
这本书的核心马赛克诡计其实很简单,也不算有新意,大部分作者很早前就隐约猜出了真相,但是核心证据或则说有一个地方没法圆,就是主角的姓氏。我也一直在揣摩作者该如何最后去合理化这个问题,但是最后居然被作者很巧妙的化解了,入赘,哈哈,真的是很巧妙,而且关于这点,作者之前还设定了很多伏笔,例如和父亲关系不好,打算断绝父子关系之类的,甚至主角的身世,经历以及小说中关于其的故事发展,都是为了最后这个解答而作的铺垫。就是因为这点,我才在3星的基础上,多给了一星的附加分。
另外,通过这本书,也让我们了解到看似风光无限的日本作家,背后的辛酸困苦也不比我们少多少,当个作家真难!
此外,这本书500多页,故事却一气呵成,很吸引人,这是很多诡计流的新本格作品所不具备的。另外,小说里对于作家这个职业的描写,也很深入和发人深思,作家的内心世界和幕后的生活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光,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东野的黑笑小说里前几篇短篇的严肃综合版。
总之这本书虽然在叙述性部分没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小说的结构以及故事都很出色,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关于作中作《湖畔之死》里凶手的一些看法,以及关于本书的一些补充感受:
这个问题最早应该是凤来坊提出的,然后我特意重看了下,书里应该是没有给出解答。我的感觉是最初折原一是把那个凶手设定成父亲,但是写着写着,父亲被写死在事件前了,而折原一又没发觉,所以出现了这个BUG。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八):《异人们的馆》——某种诡计难如人意啊
所谓的平常心,恐怕很难保持吧。读书有意外之喜,这没错。但是一本比较期待的书出来了简介,定下了发行日期,看到了封面——很难不让人去期待,或是根据故事简介和别人的书评去猜测故事内容。所谓的什么别抱太高期望之类的话,其实很难奏效,尤其是在自己极度期待的作家和作品面前。
折原一倒也不是我极度期待的作家,《异人们的馆》倒也不是我极度期待的作品。但是在厚厚的篇幅面前,我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期待,用激动的心情来阅读这本书。
必须承认,阅读到结局,我还是失望了。脑子里猜测过的好几个结局模式,最后作者都没写到,作者用的是中规中矩的结尾。所以说,结局少了一些震撼力。单纯从诡计上来看,折原一算是把文字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哪怕翻译成中文,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很容易就能猜到诡计的技巧所在。在看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和无忆讨论过译者的一些处理方法,所以大致能猜到作者在哪里设下了陷阱。当然,技巧是一回事,故事的谜底却是另一回事。《异人们的馆》在技巧上不算最佳,在故事设置上也没有太多亮点,所以这本书只能算差强人意的作品。
看过的叙述性诡计虽然不多,但个人最爱的还是《樱树抽芽时,想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樱抽超越了叙述性诡计的框架,写成了励志小说。叙述性诡计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新方向,因为小说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故事的内容,故事的形式也应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文本在当下受到映像化浪潮的冲击(虽然小说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可以提高销量,但更多人的更多时间用来看电影电视而非阅读书籍,书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形式是文本反抗映像化趋势的有力手段(文本的形式之美很难通过映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文本和映像各有自己独特的、对方不能取代的形式),而叙述性诡计本该是形式之美的体现,但是就目前看过的叙述性诡计的小说来看,极少能展示出无可取代的美感。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高射炮打蚊子。每当我看到作者费尽心机在利用文本本身的特性造成模糊视角的时候,我都有种惋惜之感,因为很多东西原本可以发挥得更好,用牛刀来杀鸡,最后人们吃鸡的时候,却想不起牛刀的作用是远不止杀鸡的。
《異人們的館》读后感(九):異人館記
提起叙述性诡计,折原一和绫辻行人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零食君的馆系列引进较早,推理迷们早已烂熟于心,折原一的作品却是最近才开始热门起来。之前看过他的冤罪者和失踪者,跟这本异人馆类似,都是通过不同文体和视角的穿插来构建诡计和布局,同样是叙诡,与零食的手法却大有不同。
说回本书,其实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诡计,核心诡计基本就是靠一个叙诡支撑着,真凶身份简直不值一哂。虽说腰封宣传语说什么“明知是叙诡但还是会被骗”啥的,但看多了新本格和叙诡类推理的话,真相和叙诡手法应该不难猜透,作者在文中铺排的线索(或者说存在铺排过的痕迹)其实还是很明显,比较容易看破的。
比起诡计的相对薄弱,这本书最吸引人之处反倒是故事本身。影子作家的题材原本就比较新颖,在推理作品中不大常见,再加上折原一高超的文笔以及多种文体穿插的新颖叙述模式,一个引人入胜的离奇故事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起来有股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若论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也不是诡计的问题,而是真相揭露部分的节奏突然加快,略显仓促收尾,草草一笔带过,很多细节交代不足。尤其是时不时出现的“参见XXX页”,这种突兀的写法不仅打断了阅读节奏,还反映了作者自信不足要靠这种过于直白方法来提醒读者“这里有我的伏笔哦”酱紫。
此外,本书的叙述性诡计还让人觉得设计得过于刻意和卖弄,与情节本身关联性不大,纯粹是作者向读者的炫技。且不论零食的叙诡与案件及馆本身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即使相比岛田庄司的《眩晕》,同样是与本书手法十分近似的叙诡,但《眩晕》出现叙诡是有合理解释和一定必要性的,不像本书纯属作者刻意为之。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新本格推理佳作。一个有趣的题外话,本书台版后记主要论述了作者在书中反映了日本作家业界的艰辛生态,但我从书中读出的却是两对父母亲的别扭的爱如何最终毁灭了两个儿子的一生。尤其是岛崎母亲一直跟踪着自己儿子,抢先访问再偷偷修改儿子的文章,看似无私伟大,实则自私扭曲,细思恐极,本书标题的“异人们”或许指的就是这种“异常的爱”吧。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抵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