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5 1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10篇

  《正说清朝十二帝》是一本由阎崇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一):光绪死因之发现 对清帝评价的问题

  近一期近代史研究杂志有一篇文章探讨了光绪皇帝死因的问题,可资为对晚清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后葬于河北易县崇陵。1980年河北文物部门曾对其遗骸作过检验,但是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还无法准确判断其死因。2003~2006年,北京市公安局与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通过中子活化实验方法,对光绪的头发、衣物作了检验

  ——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砷,同时专家们也通过实验证明这与周围环境以及随葬物品无关,也排除了其它污染的可能性。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峰含砷值是同葬于此的隆裕皇后的39.4倍!

  ——他们还证实光绪帝不可能死于慢性中毒,而是死于急性中毒。头发中砷是由死后呕吐所致。

  (详见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140页,作者包振远。)

  唉,载湉命苦!究其本因,慈禧难辞其咎!当初若不是她,载湉何至如此!清史稿卷二二一载,老醇亲王在载湉即位后奏疏称“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大概也是预感到了自己儿子一生悲苦的命运。

  若真是她下毒,她也心狠太过,自己的亲外甥加亲侄子也下得了如此重手!国之大政,万不可操之于妇人之手!晚清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还有论坛里有朋友在争论晚清皇帝勤政利弊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争论的余地。大家只需要想一想明朝那些昏君就知道了。荒废朝政到头来受苦的是谁呢?还不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话虽如此,但是真要比起来,勤政的皇帝当政起码政治相对比较清明,社会安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中国的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这样也就知足了。反过来要是让大家选择古代的生活,恐怕没人会选择去昏君当道的年代。

  至于说他们勤政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简直就有点荒谬了。难道明朝某些昏君接着当中国就能尽早实现宪政,走近现代化?

  如果真要指摘清代为何如此专制,除去清帝们的个人因素(比如顺治有多尔衮摄政的阴影,康熙有鳌拜擅权的阴影,雍正有兄弟夺嫡的阴影),恐怕还得从前明找原因!怎么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到清帝勤政身上呢?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很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以往虽不谏,来着犹可追,今天的我们做的不是去苛求乃至无端地谩骂古人,而是要吸取历代得失治乱的经验,更好地懂得现在和将来该做什么、怎么做。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最近对清史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清朝的皇帝。于是从图书馆借了本《正说清朝十二帝》。既然叫正说,当然是针对戏说而言。看多了电视里的戏说,我们不妨看看正说是怎么说的。

  此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封面上的书名旁边写着“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此书其实是由讲稿整理而来,央视十台的〈百家论坛〉曾经播过一档节目〈清十二帝疑案〉,本书的作者就是节目的主持人阎崇年,此人是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是北京满学会的会长,对清史颇有研究,著作颇丰。

  看完此书,你会对各代皇帝的性格,嗜好,政绩,得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作者也本着基于史实的态度,对各种民间传闻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澄清。看完此书,你会明白不只是戏说乾隆之类的闹剧不可信,就是雍正王朝之类的正剧也不可全信。诚然,艺术是可以再创作的,但是历史,却是不容篡改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三):红的莫名其妙。

  这本书争议很大,而阎崇年老先生的名字我也是多从所谓的皇汉嘴里听到,多是谩骂调侃,后来看过一两个短文,也没觉得写的如何,只是知道这是个很火的清史学家。至于被打等事情,也是推波助澜吧。

  这是第一次看他的书,我不知道是立场刻意还是如何,阎崇年在里面的确多是称赞,以前半本居多,对努尔哈赤等人的功绩大肆笔墨,如波浪滔天,而暴行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这不免给人一种文过饰非的感觉,如果汉族狂热分子从中看到的是愤怒,我看到的则是有点搞笑,感觉宣传的都有些假,反而会对作者有点不相信。

  但从引用史料跟讲述口吻,以及阎先生的资历来看,他并非一个欺世盗名之辈,写的还是有根据的,只是偏倚程度不对,或许这也是被政府民族政策所利用的应时之举吧。

  后半部对那些清中后期的皇帝批判的地方倒是也不少,这点算是比较客观,只是读完整本书,我有些疑惑为什么这书那么的火爆,销量也极高,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或者那兔那些事儿这类一样有明确立场的历史作品畅销,我还能猜到原因,毕竟是包装的挺草根,所谓的接地气吧,弄些段子放进去,更轻松一点,可这本完全是百度百科一样的科普,丝毫未见出彩的地方,最多是无大过而已,不懂怎么会这么火。也许是出书年代较早,而那时候百科还不普及。

  总之这算是本可以看的历史科普,在不纠结立场的情况下,阎敷衍了一些负面的东西,但倒也没有真正的颠倒黑白,也许切入点注定了他看不到满清早期的黑暗面,随便看看吧,作为畅销书而言,勉强。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四):歪说后清国势衰败原因

  阎老先生还讲得不错,这本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比此系列书的那本正说明朝皇帝的要强好多.... 看完后我发现个问题:为什么前清那么强盛,嘉庆之后走向衰败了呢? 原因很多,有外部环境也有内部环境,比如嘉庆时期开始衰败,其实跟乾隆晚年貌似强盛,但是实际上却遗留下很多忧患的历史状况有关等等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再内忧外患,后来这帮傻逼皇帝治理一个国家都不会比他们老祖宗努尔哈赤开国难吧?

  后期就不行了,根本就没多少皇家血脉,有的差不多就是独生子了,非他继承皇位不可,特别是慈禧老太婆当权的时候,都是傻小孩子登基,后来她把自己的儿子给封杀后,随便抱个小载田来就让当皇帝.... 这哪成啊? 那些皇帝就应该多生些皇子出来,让儿子们自己去争个你死我活,胜出的肯定是人才. 康熙皇帝就深谙此道,生了三十多个皇子出来,结果胜出的雍正13年就扭转了康熙晚年国库空虚的状况,给他儿子乾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好多都到了第二代财富继承的时候了,有的感到很为难,比如侨兴的吴瑞林....自己儿子能力不行,交给外人又不放心,谁叫他们不多生几个儿子? 法律不准就搞几个私生子嘛,又不是没钱罚!!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五):很好的历史入门书

  上周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突然对历史来了兴趣,又拿起《正说清朝十二帝》。这本书是两年前在太原的尔雅书店买的,两年来一直被束之高阁。我身边的同事不乏对历史感兴趣且精通的高人。例如Eric Sun跟我谈起历史,口惹悬河,丝毫不含糊。而我上学的时候,历史就学得一踏糊涂的。现在就算是恶补,不过我总是三分钟热血,而且读完就忘,没脑子。

  阎崇年的这本书从正面角度讲述清帝们的功过是非,是浅显的历史普及本,适合我这样的读者。很赞成这种意义上的书,至少可以勾引一部分人的兴趣,从而达到令更多的人喜欢历史的目的。只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最为有影响力。很多人的批判主义就拿在手上,像游戏中的锤子一样,无论什么观点,只要露出头来,就一锤子砸下去。其中不乏某些领域的专家。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六):读历史的角度

  说实话,我没看过阎崇年的书(包括明亡清兴六十年),只看过百家讲坛的内容。以下假设内容类似。

  看了对这本书的评论之后,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中国人史纲》的评论,当然柏杨这本书是几千年的通史,可是在明清两代史上面相比阎崇年这部可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清朝三分之二以上的帝王放在历史其他时代都是明君圣主“……很奇怪没看到什么人对此有意见,我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众多文青的心理。。况且柏杨先生好像还是汉族。

  虽然说历史研究人员一定要和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但是对于自己专长的时代,每个历史研究者都不可避免的倾注一些高于理性的情感,人情所致,实在无可厚非。在当年明月眼中,再昏庸的明朝皇帝也有可爱的地方,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如何阅读历史,如何尽量占据一个客观的角度,是读者的责任,对任何一本历史读物,都要抱着去伪存真的态度,加入自己的思考。要求作者抛弃自己的情感,实在没有必要,也不现实。

  这段历史不应该是强化阶级立场的工具。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七):本书可读,普及清史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一本普及清朝历史的读物来读。

  关于雍正继位的谜团,解释得不错。就“雍正有没有篡改遗诏?”这个问题,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种解释,清诏书均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雍正不可能添笔画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曾听老师讲过,古代写字均为繁体字,”于“古字写作”於“。此两条皆可作雍正继承大统的铁证。本书中提到第三种解释角度:当时的行文习惯是称呼”皇某子“,因此很难具备改诏的可能。

  对于历史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多方面、多角度。

  条目列得亦比较清晰,排版较好。

  每位皇帝最后的小档案也是一大亮点,不过有些为了凑格式有牵强附会之嫌。

  偶有错字。

  个人感觉有几个历史概念使用得不是很正确,如多次提到清相这个名词,事实上清朝无宰相。

  前几个皇帝写得不错,后几个皇帝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没有讲出什么东西来,不过或许是这些皇帝本身就没什么值得写就的地方。

  插图并无详细解释,有些遗憾。有些甚至有误导的嫌疑,如刊雍正穿汉服行乐图,实际上这在清宫中不可能,因为此不符清宫祖制。

  个人感觉作者对某些不甚重要的细枝末节进行了详细推究,却忽写了不少名臣。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八):大清皇帝的“历史功绩”是谁家之功绩?

  《正说清朝十二帝》(以下简称《正说》)恐怕是在目前中国内地最畅销的一部历史著作。该书一年内重印了15次,一共32万册。清史专家阎崇年过去曾写了20余本书,一般每本都只印一两千册。《正说》一书的走红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出版社来说都很意外。一位一直默默研究学术的学者突然间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不仅许多单位请他去讲学,还有七十多家出版社纷纷向他约稿出书。乘着《正说》走俏的势头,印行该书的出版社随即又出版了一系列“正说”汉朝、唐朝、明朝皇帝的丛书;此外还有关于后妃和大臣们的种种“正说”。一时间,古代帝王将相、后妃等等在中国文化市场上独领风骚。

  该书走红的最大一个原因是借了“戏说”清史的东风,可以说是“戏说”帮了“正说”的大忙。这是出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精心策划。据“百家讲坛”栏目组魏淑青主任介绍说,“百家讲坛”栏目创办于2001年。节目开办两年多,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原因是节目做得过专、过雅,与老百姓有距离。魏主任说:“老百姓喜欢什么?他们知道一点儿,但还想知道更多。如果说这件事他一点儿都不知道,你讲得再好,也很难吸引他。所以当时我们就研究怎么贴近百姓。当时清宫戏很火,《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是在那时候播出的,所以‘百家讲坛’就策划了一个‘清十二帝疑案’的系列节目,收视率一下就上去了。这也是借了势了,如果说没有很多的清宫戏,这个系列节目也不会有这么大社会反响。”(《打造学术演讲明星》,《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11月28日)根据这一系列讲座整理出版的《正说》一书由此而畅销。

  无论学术明星是被打造出来的,还是自我创造的,学术明星这一新生事物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一本历史著作成为畅销书对于历史的普及也是件好事。不过,越是影响范围广的作品,就越是应当严谨。因为由畅销书中的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比一般著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面更广。阎崇年对学术的基本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就是要以“正说”来纠正“戏说”的不足。他说:“现在戏说的电视剧演得这么热闹,就给历史学家提出一个严肃任务,就是把正确的历史知识传承给大众。”单就史实的介绍来说,我相信阎崇年做到了这一点。据说他是一位在清史领域中耕耘多年的专家,尤以史料的考据见长。然而,在对史实的评价方面,该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清朝皇帝的“历史功绩”评价过高,现略述如下:

  一、对评价“历史功绩”的基本原则把握不准

  该书说:“有一本美国历任总统的合传,提到各届总统值得历史学家肯定的历史功绩,有的一二件,多者也不过三四件,有的一件没有。”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却多达十件!看来,大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比所有的美国总统(或者最伟大的美国总统)都了不起。

  首先,美国的总统与清朝的皇帝之间并没有可比性。美国总统是现代政治家。他们由民众选举,依法执政;受人民监督,任期有限;这些特征是古代专制帝王所不具备的。即使有的美国总统连一件历史功绩都没有,恐怕也比号称“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大清皇帝的历史作用重要得多。其次,两者创造的历史功绩价值完全不同.。从该书所述来看,努尔哈赤的种种“功绩”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为大清帝国建立和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下基石。”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帝国的“丰功伟绩”岂能与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以及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历史功绩相提并论?前者只对大清皇朝一家有利,后者却施惠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

  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赞扬帝王的历史功绩,只是认为这种歌颂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基本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使人民受惠,是否有益于民族。然而《正说〉却把创立落后的八旗制度以及建立大清王朝当作是清朝开国皇帝的“历史功绩”,把入侵中原、掳掠中原大量人口和牲畜的暴行看作是大清皇帝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表现。这种无原则的歌颂既误导了读者,也腐蚀了历史学。如果建立“大清帝国”就是立了大功,那么历代皇朝的开国皇帝就都是大英雄了。

  二、对有些清帝的“历史功绩”评价过高

  《正说》认为努尔哈赤不仅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大清皇朝的建立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种看法恐怕没有人能够认同,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到清皇朝比以往的历代皇朝“新”在哪里。

  该书说:“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一件是于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另一件是于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这两件事,尤其是改国号之事能否“影响千古”是值得怀疑的。它至多是影响了清皇朝本身,有助于清皇朝统治的合法化,而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毫无积极意义。况且从1635年和1636年至清朝灭亡,仅有270多年的时间,到现在也只是370年时间。我们并未感觉到这两件事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乃至社会有多少影响,更别说对今后的历史会有什么影响了。

  《正说》说雍正帝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书中列举的几项措施,如整顿吏治、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的确可以算得上是改革。但是雍正帝建立密折制度,利用告密来监视臣民,造成捕风捉影,人人自危;还有建立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这种“改革措施”与上述改革能否相提并论?是否应当颂扬?这是值得考虑的。

  该书说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我所知,雍正帝的秘密立储制度是皇权极端专制化的表现,并无太多积极意义,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恐怕也是负面的。说它影响了亚洲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恐怕也是毫无根据。况且这项制度到雍正之后的第四个皇帝时就自动中止了(《正说》也指出,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对清朝自身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并未流传下来的东西如何能算作是“历史遗产”呢?

  《正说》把强化君主专制,“南面独坐”当作是开国君主的“文治”,把四处征战、杀戮、俘获大量人口、牲畜等的暴行说成是清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武功”。该书对“杰出”清帝们的错误也有所批评,但是与颂扬相比很不相称。例如它说:“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掳掠中州,陷落济南,皇太极之胆识、之气魄、之谋略确是雄奇的。但他多次派兵入塞,屠城、杀戮、焚毁、抢掠,却是兵略中之最下者。”该书称颂皇太极“雄奇”的“胆识”、“气魄”、“谋略”,而对造成广大民众灾难的杀戮未予谴责,仅说是“兵略中之最下者”。这岂不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屠城、杀戮是政治行为,与兵略有何关系呢?

  该书称赞乾隆帝的“功绩”之一是喜爱书法和做诗。尤其乾隆一人写的诗与《全唐诗》中收录的两千多诗人所写的诗数量相等,这是他对中华文明“贡献诗文才华”。且不说乾隆的诗不少是由他人捉刀代笔,就其质量来看,并没有一篇上乘之作。乾隆的“诗文才华”根本无法与李后主、曹孟德相比,他写的再多,也无法在文学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中华文明的诗文贡献不是以数量说明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留给后人的诗篇仅有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全唐”,乾隆能与之相比吗?

  三、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该书通常在某皇帝的本传中颂扬其功绩,而在后一个皇帝的传里多少补说其错误。例如,在努尔哈赤传中大表其“十大功绩”,对错误方面只简单提一下,未予正面论及。但是在他儿子皇太极的传中,却说努尔哈赤晚年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包括大量迁民、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等等,遭到了辽东汉民的反抗。

  《正说》先是把兴建皇家园林算作是乾隆大帝的一大“功绩”,说他为中华园林文化作了贡献(按照这种说法,慈禧太后对中华园林文化的“贡献”应该更大)。随后却说“乾隆晚年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宁寿宫及花园。”意在说明和珅的专权就在于迎合乾隆的嗜好。《正说》在乾隆传中称赞乾隆主动禅位是“难能可贵”。后人多讥评乾隆名为退位,实禅而不退。该书说“其实不然。”表明他不赞成这种看法。可是在嘉庆帝的传中,为了说明和珅为什么在乾隆禅位后仍然受宠专权,就袒露了实情:“乾隆做了三年零三天太上皇,仍紧紧地把握着实权。”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现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在努尔哈赤传中尽量回避他的错误,可给人以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在皇太极传中多少提一下他父亲的错误,是为了表彰皇太极革除这些弊政,纠正其错误的功绩,于是两者都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在乾隆传中说乾隆好,在嘉庆帝传中说乾隆不好,也是这个目的。该书认为嘉庆是一个“平庸天子”,但他成功地惩治了和珅。“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唯一杰作。”为了给这个平庸皇帝增添一点“伟大”的色彩,稍微减少一些乾隆的光辉也是值得的。

  四、扬清抑明并无充分的理由

  《正说》有明显的抑明扬清的倾向,这可能是它过高评价清朝开国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多次论述明清作战时,该书都是大力称颂清军的战功,讥讽明军的失败和无能。例如说努尔哈赤如何采取优越的战术取得节节胜利,如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告捷。在赞颂清帝的英明伟大时,常借此批评明朝皇帝的昏庸腐败。《正说》把实现满族的利益要求当作是努尔哈赤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指出:他“把女真人对明朝专制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的不满情绪加以集中,并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发起者的责任” 。

  五、宣扬陈旧的观念

  《正说》用古代传统的“天命观”来解释努尔哈赤成功的主要原因,书中所用的字眼是“天合”及“天时”。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该书则认为:“500年是个概数,300年也会有王者兴。”“努尔哈赤处于300年一遇的大天时。据统计,《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83875字,其中‘天’字312个。努尔哈赤得了大天时,取得了大成功。”不加批判地引用传统的观点,只是为了突出努尔哈赤的与众不同。该书还以此来解释福临的命运,说:“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一是皇位从天而降,二是迁都燕京,从天而降。这种解释未免牵强。所谓皇位从天而降,其实就是福临因其他皇室贵族争夺皇位,争执不下而占了个便宜。迁都从天而降,是说满人一直希望迁都,到福临继位后恰好实现了这一愿望。这些其实都与“天命”毫不相干。

  《正说》的失误是应当正视的。而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恐怕不仅在于作者本身,也在于媒体的审查不严。为了赢得所谓的公众喜好而哗众取宠,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在质量上不去精雕细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一再强调此栏目不是学术论坛,只是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百姓介绍一般性的知识。难道普及性的节目就可以不严肃吗?难道对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不负责任吗?错误的观念恐怕要比错误的知识对社会危害更深。错误的知识只妨碍人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影响是局部的;而错误的观念有可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其影响更为重大。

  黄敏兰/文

  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九):从老太太读书谈起

  这本书是在我外婆的书架上看到的。

  外婆今年85,老北京,虽然离开那里已经半世纪,但是却丝毫不改自己那地道的京片子,对老北京的一切都满怀深情,北京台那个这里是北京的节目只要新出了书,就要我给她寄一本。

  只要是北京人,不爱喝豆汁,不喜欢吹嘘自己当年的家境,不喜欢谈论八旗子弟是不可能的。

  这阵子,那些早先在百家讲坛上出名的老师忽然沉寂了,阎老师在被打了之后也不再说话了。

  怎么,害怕了,一打就老实了,不好,既然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不应该害怕继续坚持下去。

  打人固然是不好的,要文斗不要武斗嘛。

  不过,时下有些中国人实在是嘴巴可恶,怎么觉得也着实该打。

  前几天看了那个地产大亨的房子不是人人都要有的文章,觉得这个人真是该打。

  从前,我也是认为凡人都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意见,也认为仇富的反面是嫌贫,一个人的好坏绝对不可以用财产,出身来衡量,而是要用道德品质来衡量。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个人,一个公众人物就可以发表歧视性和侮辱的言论,完全不顾及大众的感情。

  想起几年前,戴尔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候说,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出现一美圆的电脑。

  我想应该剔除其中作为一个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考量,更多的把这话当作是一种理性的善意。

  中国的言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有钱有名随便说话的权利。

  所以就有那么一些说假话,空话,大话,甚至混帐话的人时常出来聒噪,生怕人们忘了自己。

  而广大的弱势群体是没有话语权的,有谁为那个开胸验费肺的工人说几句话,维护他们的权利?

  没有,只要到了说真格的时候,那些大人物们就聪明的藏起来了。

  他们经常肆意的侮辱和贬低别人,我想即使是在美国也不会允许有人这样公然的叫嚣我不是为穷人盖房子,穷人就该住没厕所的房子这样的混帐话!

  我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也没有上过什么大学,我真是不懂他们为什么,凭什么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侮辱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利益驱使他们这样胆大妄为?难道连古时候那些死板却有风骨的人都不如了?

  说到清宫秘史,这简直是从民众到上层人物的一个难以挥去的春梦。

  也许是因为毕竟离现代不远的缘故,其中混杂了许多奴才的成分。不可否认,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有作为的,是比明朝汉族人的皇帝强,其中也出现了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是回顾历史是一回事,企图把专制思想理想化又是一回事。

  由于中国是个具有沉重历史包袱和专制传统的国家,所以当务之急不是要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流连忘返,渴望清官和明主,一心在浩瀚的史书中寻找答案,而是应该理性的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中国人有个毛病,不是捧就是挖。把历史人物不是当神,就是当鬼。要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历史和历史人物首先就是要把人当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有过失,甚至是有罪恶,毕竟是伟人,也有历史功绩。我个人以为,如今这种复古的风气实在是一种倒退和麻痹思想的工具,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实行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不是退回到专制中去。所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要向民众宣讲的是怎样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方法,要做的是象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勇于参与社会变革,至少也要保留传统文化中那士大夫式的正气,可惜的是他们只会充当麻痹民众思想的工具,把一些通俗的历史普及本卖给老太太和孩子,而这些书通常是在看了一遍就扔进垃圾堆。

  从环保的角度看也是一种浪费,还不如节省了纸张去印刷课本,让学生免费读书。

  这种时髦的历史通俗普及本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和美化了历史中严峻和惨痛的一面,只关注宫闱秘密和内斗。

  谈到中国的历史说点个人意见。

  中国的历史少了女人就写不下去。

  从妲己到褒姒,从胡姬到吕后,从窦太后到三女乱唐,似乎连大辽也是有个萧太后,到了清朝,简直就是靠着女人支撑着。

  一前一后,两个女人,要是没有前者恐怕满族人早就退回东北老家了,没有后者大清朝早就提前四十几年结束了。

  我是没看过史记之外的古代历史书籍的,大半也是靠看电视剧了解的,我发现每一部历史剧或者正规非正规的历史书,都有女人的影子,中国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女人的历史,荒唐的是没有那些老太后拉,皇后了,王朝就完蛋,当然女人也是祸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女人也能够把王朝整完蛋。

  所以中国的女人实在是厉害,比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的女人还要精明能干,岂只是半边天,整个是她们的天下。

  既然是女人主宰的历史,所以就具有女人所擅长的阴柔之术,玩弄权术,勾心斗角,一个宫廷就是一个大观园,女人们在里面明争暗斗,特别有戏剧性,所以中国的历史很有女性电视剧的味道,也是这种电视剧最好的题材。

  打开中国历史,扑面而来的少有古罗马的阳刚强悍,中古欧洲的骑士风,以及拿破仑俾斯麦的男子汉味道,欧洲历史散发的是男人的豪气和火药味,甚至新大陆也是洋溢着霸气。

  而中国的历史在前期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男人和豪侠之气,外国人喜欢秦始皇是因为发现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具有复杂而深度,有男人风范的皇帝,唐朝是汉族男子汉风范最后的时代,自那以后,女人气就彻底的占据了历史的主流。脂粉气和寡妇气就主宰了历史。

  前几天女足的姑娘们在赛场上打架,其实我对中国女人历来是抱着同情和钦佩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女人象中国的女人那样承担了沉重的责任和义务,打就打吧,至少人家还能踢几个象样的球,不是一撞就倒,除了泡妞什么都不会。

  我忽然明白了外婆,或者我本人为什么爱看历史剧和普及本了,那是女人拍的,是女人的故事哩!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十):严谨,可读性强,观点和形式均与时俱进的一本好书

  如果你想宏观地了解清朝的历史而又没有时间看正史,此书很值得一看.

  很欣赏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为读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史家和民间的代表性说法,并附上自己的分析,态度诚实而具有建设性.每个皇帝最后还有“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很有心,也很负责。

  是史书,而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作者对读者心理需求可称得上非常了解.

  本书的精华在最后一章“清朝十二帝总说”中,其核心观点是:“清朝的兴盛,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合’字”。并从五个方面加以解释。虽然这个“合”不能等同于和谐的“和”,但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近几年的“和谐社会”的提法,所以说作者的观点是‘与时俱进’。 http://www.dangdangshudian.net

  在格式上,每个皇帝后面都配有约25个问题的“个人小档案”,形式很像今天媒体上的“明星个人小档案”,内容包括属相、最得意、最失意、最不幸、最痛心、最擅长等“八卦”问题(只可惜没有身高体重什么的),形式也直追“娱乐新闻”的时尚,很合年轻人的阅读口味,令人会心一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