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二律背反的诅咒》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二律背反的诅咒》的读后感10篇

  《二律背反的诅咒》是一本由御手洗熊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一):形而上的加拉尔之号——评《二律背反的诅咒》

  推理小说,严格来讲属于通俗文学的一派,自鼻祖爱伦坡以降,多推崇小说情节的猎奇与推理逻辑的缜密。故而不同于纯文学,推理文学中鲜少有人着力于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思辨,而熊猫恰恰是个中异数。对纯文学和推理小说皆深有造诣的他,凭借着对文学的热情天赋敏锐度,成功跨越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令其作品在具备过硬推理内核的同时,进一步展示了其对人性乃至对哲学的探究与思考

  本书是熊猫近年来创作部分中短篇推理小说的合集,以上所提到的熊猫式特色,在每篇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现。尤其在本书同名作,亦是主打作品《二律背反的诅咒》中,熊猫的思想更是展露无遗。二律背反,最早出自希腊文ANTINOMI,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指针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两种理论彼此各自成立却互相矛盾现象。逻辑上不可并存却各自真实存在着,这种匪夷所思的概念本身即是对推理小说文体根基的强力冲击;而在作品中直接发起这种挑战,则是熊猫对推理小说形式上的彻底颠覆与革新。

  本格推理发展至今,虽文体形式单薄内容上却涉足各种领域,囊括事物之广博,几乎罄尽百科全书。譬如小栗虫太郎便在其作品中力图穷尽有形之物,而京极夏彦在其作品中则力图穷尽无形之物。放眼望去,妄图在横向及广度上求新,几乎举步维艰;唯有从纵向及深度上着手,方有变革之可能。而清楚看透这一点的熊猫,选择了形而上这一武器,将推理这一文体置之死地而后生,自非逻辑中引导出逻辑,使其展现出新的历史形态

  在充分体现出以上这种形态的《二律背反的诅咒》中,类似奎因《中国橘子之谜》,被害者身处在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状态之中死去;而七重看似毫无意义的二律背反,就如同卡巴拉生命之树的七条纵向路径,不仅构建出支撑主体基础支柱,且铺就了通向圆满解答的必经之途。犯人令人意想不到却又严丝合缝心理动机,以及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联结,亦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心理学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本作中,熊猫以一贯的恣意汪洋天马行空的笔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诡谲谜局:在尸体足以被确认是受害者本人的情况下,为何要多此一举砍掉其头颅?在所有嫌疑人包括被害者都是右撇子的情况下,为何被害者胸口出现从左向右的圆规伤痕?既然尸体是死者本人,犯人又为何要画蛇添足用死者自己衣服为死者更换身上衣物?解答篇章将为读者揭开叹为观止又合乎情理的真相。与一些手法敷衍一言足可蔽之的简陋诡计不同,熊猫所设计的诡计永远复杂而极度精巧的,这点几乎可以成为他作品的质量保证。在他笔下,这些推理小说所必需的硬核与他的哲学观融合贯通,借助文字构筑出一个圆满自洽的逻辑体系,进而成为一种格式塔式的立体文本。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熊猫敏锐地察觉到小说乃至万物的真正核心所在;结尾处御手洗浊被发佯狂而蹈,看似不知所云之呓语,或将成为推理小说未来发展方向的谶言。

  最后,与本篇的创作主旨相呼应,熊猫的小说自身,或其选择的道路,亦隐藏着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二律背反。

  推理小说体现的是终极智慧,而智慧本身即是二律背反般的存在。人类因服食智慧之果而被逐出乐园伊甸,这是否说明:神之境禁绝智慧,而拥有智慧则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堕天?与此同时,身处柏拉图洞穴中的人类,借助智慧之火对洞穴外世界不曾间歇的探寻,亦即对神——即终极真理的探寻,则可被视为集体潜意识中对伊甸,即终极乐土的回归渴望。这亦不可不言为一种二律背反式的终极矛盾,亦是熊猫所试图揭露的,二律背反之于本篇小说乃至人类的真实诅咒。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二):这本书疯了?

  我其实没看完,我只看了中间两篇,但我感觉我看不下去了,也感觉可以评分了。第一篇标题作本来想最后看的,如今只能等以后了(听说蛮不错样子)。

  唉,分别说说看过的两篇吧。

  雪地怪圈

  诡计:wtf,这怎么和我预想的侧重点不太一样,诡计的重点竟然在于怎么画怪圈?难道不应该是足迹消失?“一笔画”在怪圈界不是很寻常吗?作者脑回路简直清奇。OK,这我可以忍,是我会错了意。但你妹的把冰铲喝了是什么鬼!!这还是正常人做的事吗?

  圣诞夜的诅咒

  这篇和岛田流杀人事件一样,动机神坑。至于最后自杀的诡计,我去,和我自己无聊构思的诡计略有撞车是什么鬼!(还好,不是完全一样,虽然道具一样)这手法真的很难想到吗?这么说来,我岂不是直接破解了?!还有,绳子不会很重吗?(应该是麻绳吧,不然会摔死吧)氢气球真的没问题

  话说,鲇川和天城的智商真的需要充值,怎么就把东条一个人留在那里了呢!这么明显套路——支开目击者,拿武器一个人去不行吗。蠢cry。

  最让我受不了的还是动机,让我幼小的读者心灵再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还好岛田流让我产生了免疫,也让我提前看穿了这些人的布局及其真面目。却也让我暂时不想看了 ̄  ̄)σ。

  作者在作品里愤世嫉俗话语,我不置可否。他所表达观点,虽然有其道理(对于他自己来说),但我也有自己的见解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三):《二律背反的诅咒》书评

  这本书是推理小数合集,虽然只有4篇故事,但每一篇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国外推理小说盛行,尤其喜欢东野圭吾的著作。他的作品总是通过一个事件揭露社会的各种现象。一气呵成,读完畅然舒服,爽极了。国内推理小说读的不多,御手洗熊猫带给我新的体验

  《二律背反的诅咒》是第一篇,也是作者最为中肯的一篇。说的是森博黎人被杀害抛尸(无头)的故事。整片思维严密。作者通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作了分析,从而推理事件成立的可能性,最终得出结论。这一篇其实并不完全是推理而是说明了瑞特症候群的人的性格特点,封闭,不被外界人所认可,从而“黎人“的内心发生变化,从本我到超我,加上家人的不理解,从而性格重塑,自己做出了内心一直渴望做但不能做的事情转变为他父亲的化身。从而产生了悲剧,这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塑造的解析。从而让我更加了解到本我与超我的联系区别。不难看出,通过描写这件事,作者实际上是给自身患有瑞特氏症候群的人们予以提醒,关心他们,从而变好。

  《雪地怪圈》这篇文章其实蛮简短的。说了怪圈协会会长死在怪圈中的事。其实那个怪圈形成的原理,还是蛮深奥的。会长和二条都参与进来,而万万没想到的是竟是由于这个原理,使会长遇难,揭露事实本质,这其实是一桩不能再简单的“为母报仇“的事件,但就是利用了”怪圈的形成“原理,而使事件变得更神秘。事情揭晓,水落石出,做过的那些事。一报还一报,终有结果

  《圣诞夜的诅咒》在我看来本事神秘的。卜部六神的预言都实现了。最后她也受到诅咒,并在密室中死去。我们知道,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诅咒,那些只是人为的。在流浪汉御手洗浊的推理下,一个又一个谜面浮出水面。最终身当事人的同样为流浪者的北条道出了事实的真相:这些人都是自愿死亡的,因为愤世嫉俗,厌恶世人心态。他们提出了一个计划:让自己成为知名人物,干尽任何迂腐、愚蠢的事情。而成功后,安排卜部六神带着神的愤怒与旨意,铲除堕落有害的人,向尘世报复。就这样,后一个人杀死前一个人,依次进行。在这个“诅咒”的背后,所折射出他们的心态,被世人冷漠需求等不到响应,愤怒,厌世,一切的一切把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

  《利马症候群》这篇其实蛮有意思的。一个绑匪阿飞出于自己的心境救了人质,在和人质相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联系,日益日益增加情感,直到“爱”上了她。而不可否认的是,绑匪所患的利马症候群和人质叶叶所患的斯德哥尔摩侯群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依赖,从而使他们变得亲密。而阿飞的父亲再次过程中也使阿飞渐渐接受了他。后文写的很好,说明了前文所说的叶叶值钱原因,原来她为了赚钱而接受了给金龙集团长子顺长代孕的业务。20年后,儿子长大,对簿公堂,事情也水落石出。二因“病”产生的“爱”更长久,他们很好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是第一次读这种推理小说,逻辑严谨,思维周到是作品的特点,本格而不止于本格。在推理详细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了社会的本质现象。这二者的结合无疑是特色。很佩服作者的思维能力,想必构思了很久。对推理小说而言,希望能读到更多中国的优秀作品,作者加油!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四):《二律背反的诅咒》: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在我看来,执着于创新与自我超越作家一定是孤独的,而倔强于将此种意识强加在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则更会显得高冷寂寞。熊猫无疑是这样的一位创作者,《二律背反的诅咒》便是他向诸君所宣告的“挑战读者”。

  会如此评述当源自本书中的自序,在“执着但不止步于本格”中,熊猫强调了自己的创作目的与自我挑战的方向,而我们所看到的此作则相当于是他在不断实现超越过程中的一种试验性的漫步。

  《二律背反的诅咒》是近些年熊猫所创作的中短篇推理小说合集,包含了四个故事,其中前三个都是由御手洗浊参与的。通常来说,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侦探都会有一种依赖性,这就如同默契的搭档。但凡想到什么新的故事,作者首先便会就给自己所熟知的侦探,于是珠玑错落、行云流水,在丰富侦探个性的同时,也会帮助自己更容易完成创作。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在完成《岛田流杀人事件》之后的熊猫,会继续让御手洗浊这么个流浪汉碰上更多离奇的案件

  在《二律背反的诅咒》中,御手洗浊被推入海中,从而遇到了形影不离的鲇川漂马和天城一二,顺道解决了他们所遇到的无头尸体案。这宗案件的怪异之处正如题目所告知的一样,在于处处充满矛盾的无头尸体,据此御手洗浊很容易的总结出“五组二律背反”。即针对这具无头尸体的特征,能够推断出五组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匪夷所思,无论是从推理小说的结构元素还是诡计本身来看,这都无疑是本格推理小说最为普遍表现方式。但结果却偏偏一反常态,御手洗浊所道出的真相直指人心,熊猫所拿手的“岛田流”和“物理诡计”在这部作品里只保留了他们被读者所期待表面罢了。所以熊猫才会再自序中称其为“本格派与社会派结合问题的缘起”,尽管我并不是十分认同熊猫对于推理小说流派概念的部分认知,却也敬佩他执着其间并寻求契合的毅力

  《雪地怪圈》为我们带来了再熟悉不过的“岛田流诡计”,看似无法用常理解释的“雪地密室”被御手洗浊轻而易举的道出缘由,熊猫追求诡计的宏大与华丽和他特有的“幻视力”再次轻而易举的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已然成为了他的印记和标识。值得一提的是,熊猫将麦田怪圈现象用在不可能犯罪的诡计中的确是非巧妙的一次尝试

  《圣诞夜的诅咒》可能是这部小说集中最令人咂舌的作品了,一方面熊猫将“预告杀人”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却在简单的场景下不断论述着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状。尽管熊猫称其为“完全社会派的案件”,但实际上他还是在诡计的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密室杀人、旗杆上的尸体、巧妙的不在场证明等等,这些梦幻般的背景与缤纷的谜团很难被读者当做是完全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只不过,整个作品中熊猫一反常态的在结构框架上做了巨大改变,将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放到了最显而易见位置,同时也是篇幅较重的部分,而针对诡计则少了很多更深层次的分析,以至于不得已将“凶手的自述”放在故事的结尾以求完整,这对于御手洗浊经手的案件来说是难得一见的。

  凭心而论,在这部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实际上是最后一个故事,《利马症候群》。相对于前三部作品,熊猫在《利马症候群》彻底丢弃了“岛田流”与御手洗浊的光环(前文已评述过固定主角的意义,相信离开自己的搭档后,熊猫多少也会有些失落吧),而是将背景安放在我们能够触手可及的场景中,用第一人称的笔触将诡计淡化并融入到快节奏的叙事中,最后用细致入微的写实笔法处理谜一样的人质和绑匪之间的感情。可以说他们的感情成为了贯穿故事的主线,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谜团则相辅成为让人物情感更加真切,从而得以在结局中迸发的外加剂。

  这应当算作熊猫最了不起的自我蜕变,诡计无论多华丽多不可思议,一旦脱离小说情节和人物情感而存在就会像是一个复杂迷宫,走过一次再回想时便会少了乐趣。而若是将其结合,迷宫便如同镶嵌了立体式的壁画,反复播映仍然妙不可言。我想这大概同熊猫自述中所提找到平衡与突破点后将本格与社会完美结合一样,让诡计成为故事更加流畅易读的工具后反而能找到真正启发读者的契机也不一定。此种精妙绝伦的布局的确让人为之一叹,老实说《利马症候群》让我回忆起当初阅读《异邦骑士》时的温暖与浪漫。

  纵观四部作品,熊猫的阅读积累依然令人敬服,而对于诡计华丽和宏大的追求也依旧严苛之极。从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大量的叠用形容词与义正言辞的批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熊猫倔强的创作态度与强烈的目的性。这是一种绝佳的创作动力,而从本书的蜕变经过来看,熊猫无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想,熊猫意欲创作哲学式的小说也必然离不开他所熟悉的领域,无论最终成型为何种模样,也始终会有他独特的标识存在。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并期待他在此般漫步后更为惊世骇俗的作品。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五):比诡计更复杂的是人性

  不同以往熊猫的“岛田流”故事。诡计固然好看,就像《雪地怪圈》,不得不说是小而美。然而,全本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利马症候群》,绑架犯和人质,斯德哥尔摩症和利马症候群,理性和感性,两人的一切都看似相悖,却不断纠缠,相互救赎。所谓的真相只是作为一个背景,一点都不复杂,但故事并没有因此变得乏味可陈,因为里面对人性及其变化的精确描写比起诡计更能打动人,对一个身份与自己对立的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是不可思议,可当事情这样发生了,又觉得理所当然。

  这大概也是熊猫对自身风格转变的一次尝试,可能是希望在本格派的解密至上和社会派的揭露丑恶之间找到平衡,得到结合,虽然不见得完美,但也是值得佩服的。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六):【泄底本作,还泄“岛田流”和“瞬移”】好像已经不行了……

  讲真,当年《异想天开之瞬移魔法》带给我的冲击力就算是熊猫也不能再次带给我了……

  《雪地怪圈》:诡计强大,唯一让我不爽的是某人很早就提出了一个很接近真相的解答,只因为差一点点而被完全否定……最后解密怪圈诡计时我感觉被坑了……

  《二律背反的诅咒》:好像很牛13点样子,然而结尾“强大”的心理分析归结起来就是——这货有神经病!而一个神经病的心理,分析得这么仔细干啥?所以感觉又被骗了……

  《圣诞夜的诅咒》:诅咒杀人的华丽谜面,然而……密室诡计和上吊诡计还不错,只是……这么多人串通起来找死真的好吗?话说熊猫笔下总有这么一大群死士……“岛田流”和“瞬移魔法”里的强大诡计都是依赖于一大群人串通好搞一些作死之事……这类看过一两次尚可忍耐,但太多了就……

  《利马症候群》:算是熊猫转型了,就叙诡而言并不出色,爱情描写尚看的下去……

  然而还是期待熊猫发力写出神作《浑浊馆杀人事件》……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七):另类推理小说-《二律背反的诅咒》有感

  我算是比较喜欢看推理小说的,感觉在推理小说界比较出名的还是日本的为主,例如看过的“馆“系列等等,之后再看到国内的很多推理小说的写作手法还是以模仿为主,这也就造成了看到这些推理小说,往往不用看完就能知道结尾了,这其实也是一大败笔。当然这其中也有写得比较好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例如之前看过的《十四分之一》,就感觉很不错。而我今天拿到的这本《二律背反的诅咒》可以说又再次颠覆了我对于推理小说的理解。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其实我都没太弄明白二律背反的含义,而且在本书的四个故事中,我发现作者不像其他的推理小说那样纯粹的按照悬念+推理来安排故事走向的,里面还贯穿了各个人物的心理分析(不单单是犯罪心理哦)。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说的那样,在这些故事中都体现了各种流派,例如社会派和本格派。

  我现在仅以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二律背反的诅咒“来为大家做一个比较简单形象的介绍,不是剧透哦。故事的开头可以说还是比较和谐的,一开始是以天城和鲇川关于原创推理小说的争论,在争论中就提到了无头尸案件中关于凶手砍头的意图的讨论。初看上去可能会觉得作者对这些聊天性质的话讲述的是在有些过多,但是接下来发生的案件却又与他们的谈话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个案件中作者没有安排一个专门纯粹从线索推理的专家出来,即使有也不是中心人物,这雨其他推理小说相比来说这是一大特点。这里面安排的破案人员的身份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混吃混喝的人——御手洗浊,他破案的过程可以说更多的是从分析人物的心理来入手的,而且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也不仅仅是解开凶手的身份本身,而且还将涉及到的人的心理活动都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十分注意与读者的互动,当森博黎人的死亡事件的各种可能的线索出来之后,作者借御手洗浊总结出的五组二律背反的线索开辟了一个'挑战读者'的专栏,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总的来说本书虽然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是这些故事更加侧重的是人物的内心分析,可以说如果对心理学很有兴趣的读者来阅读本书的话,估计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八):序:执着但不止步于本格

  序:执着但不止步于本格

  御手洗熊猫

  现在诸君拿在手上的这本推理合集,涵盖了我笔下御手洗浊探案系列中最出色的作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二律背反的诅咒》,因此也将集子以此命名。

  《二律背反的诅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本社会派推理小说,这与一般人印象中我的作品不同。或许大家认为我是个执着于诡计构造的人,作品以“岛田流”的谜题和解答为核心。但我以这部作品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虽依然执着于本格,但不会止步于本格。在《二》中我借一件无头命案来剖析诸个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精神分析来确定案件的动机和背后的巧合,一部分地取代了逻辑推演。这种心理刻画又从侧面反映了相关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而不是我的个人发泄。在故事结尾,我也借人物之口探讨了推理小说更大的可能性,即将惊人诡计和思想感情完全结合、相辅相成。一直以来,我也努力在探索如何将类型小说带到更高的境界,在小说好看之余能给人更深的思索。

  《雪地怪圈》是一篇很好看又很简约的本格派小说,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是因为它篇幅短而信息量又大,很容易给人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一则是因为它非常纯粹,作者只是为了要完成某一“岛田流”式的诡计,而并未太过考虑动机、人物塑造、思想表达等。这种情况的反面可能当属《圣诞夜的诅咒》了吧,这篇中的社会批判(或者称为犀利吐槽可能更好一点)占了大量的篇幅,而关于密室或者不在场诡计等只是一笔带过,虽然最后的解答篇也是洋洋洒洒,但作者的重心则完全在想要倾诉的思想情感上,诡计则仅仅成为了点缀。

  因此阅读至此,读者是否可以察觉出这个集子选取篇目是依照一种特殊的顺序的呢?没错,在《二》中我提出了社会派和本格派如何结合的问题,在《雪》中我写了完全的本格派,在《圣》中我写了完全的社会派,而在最后一篇《利马症候群》中我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和突破口来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利》的主角并非是御手洗浊(也或许我今后的作品将不再有固定的主角),它的故事也并非围绕命案展开,而是一件绑架案。虽说绑架也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主题,不过它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绑架之后,关注的是绑架案中绑匪和人质的心理变化,加上各种外在事件的发生对其的影响,从而讨论一些人性中的本质问题,最后结合一个暗暗铺陈在其中的惊人诡计来配合点出主题。从阅读门槛上来说,它变得更易读(不需要是有一定阅读量的推理迷),但从思想表达上来说,它更深邃和能以故事来贴近主题,有一种温和的力量(最后的法庭辩论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我喜爱的作家加缪认为,小说的三种境界从下至上分别是情节式(以故事情节为主,吸引读者阅读是首要目的)、社会式(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和哲理式(以表达某一哲理为主)。我想我在这个集子中的四篇代表作正表示了我的这一从下至上的努力:从一开始对于推理小说单纯的激情到其后试图调和情节式与社会式之间的矛盾,到现在我开始意欲创作哲理式的小说(可能我的另一部小说《侦探前传》部分达到了这个境界吧)。在此,也给期待我新作的朋友做一个预告:我目前努力在完成一个四部曲系列,其中的第二部《奥德赛的在航》已在动笔(第一部会稍后创作,它们是独立的);这一系列将围绕一些宏大但本质的命题展开,以对整个宇宙的全新认识来探讨“存在”或者“意义”;类型文学的元素将作为展现这些思想的必要工具来运用,它们依然精彩到让我兴奋的想要一下子告诉你听。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九):好看的悬疑不仅只有推理

  记得在小学时,因为畅销书推荐看了第一本悬疑推理小说蔡骏的《猫眼》,看了半本完全被情节吸引了,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悬疑小说。之后变从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认识了御手洗熊猫,刚开始只是追短片小说,不尽兴,知道熊猫出书了,立马就来支持了。

  如果单纯从故事来说,悬疑的故事最需要沉淀,情节设计要入扣,节奏把握要好,文字掌控力更是重要,觉得御手洗熊猫都做到了。

  起初看到书名《二律背反的诅咒》,有点不理解二律背反是什么意思?物理公式?定律?但却把我深深吸引了。

  书中共有四个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二律背反,先是无头命案,又是密室杀人,连凶手都被利用,凶手自己都不知道杀死的人是谁?这便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流浪者也是文章中神奇的存在,独自一人跑去北海道,回来后就逐步利用另一个死尸把真凶引了出来,所有人当场见识到真相。最后一刻杀人凶手还不明白案件的过程,可谓被利用还无辜。

  作者对各种人物心里的描写很细腻,不仅仅只有犯罪心理,还有心理倾向的描写,可见作者对心理有很深的研究。森博黎人封闭,不被理解,靠写作抒发多日的压抑,其母亲终日向他辱骂其父亲,使森博黎人觉得自己和父亲是一种人,产生叛变心理,并模仿父亲行为。造成了杀人案的发生。

  神秘人的出现一瞬间把曾经设立的推论全部打翻了,所有二律背反有被推翻,但是推理合理即有事实真相存在,谜底最终解开,所有二律都有了答案。

  本格但不止于本格.

  熊猫的作品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通过故事的叙述反应社会的黑暗现实,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这样的作品足够棒!

  《二律背反的诅咒》读后感(十):【二律背反的诅咒】哲学味儿的推理和悬疑

  买这本书,是因为毕竟当当排行榜推理悬疑类2016年度第一;

  看这本书,是生病住院,想动动脑子打发吃睡玩的无聊时光。

  从第二篇的雪地怪圈开始看起,各种戏剧冲突以及其中非主要人物的种种细节,都显得十分真实,比如关于在热水中下毒的推测使“我”陷入困窘。

  我平时比较爱看大反转,【期待作者带来的案件解码能给我带来智商碾压】,当然,这次确实看得很爽。

  说实话,这种风格的推理我确实没有看过,不过既然是推理小说,流程总归是相似的,前半部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再加之冠以日本名字(是因为这样更贴切日本风格吗,我不是很懂),后半部神人出马,凭借各种蛛丝马迹以及主观臆断确认凶手,再用相当合理的解释自圆其说,让人在感叹侦探思维敏捷的同时,也佩服罪犯的脑洞大开。

  但是这部小说有所不同:

  首先,在最终谜题揭示之前,作者会把所有关键性线索(是的,把罗里吧嗦的话去掉后的)以简短的语句分条罗列,以期让读者一同开动脑筋进行猜谜;

  还有,悬疑推理小说中穿插哲理和知识,也是一绝,就比如雪地怪圈是如何一笔画出来的,这就引入了奇点的概念,也即,【凡是能用一笔(不可线条重复)画出来的图形或文字,必只有零或两个奇点】,并且,御手洗浊也在文中有过讲解,以有零个奇点的口以及两个奇点的日还有四个奇点的田来举例说明,还真是长知识。

  所以读完之后,真的有种极度满足感,这样,虽然被害人倒在雪地正中而没有足迹这样在推理小说中是很常见的戏码,也不妨碍这篇小说发光发热。

  也因此,第四篇立马症候群这篇小说也非常吸引我的注意,让读者在推理悬疑小说中感悟哲理学习概念与知识(尤其适合我这种),这似乎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方式,更是作者在这个圈子中脱离平庸,自成一股清流的不二法门。

  然而让我惊奇的不只是这个,还有整篇小说的布局,当然,最终的真相是要到篇幅最末解开和公布,但是更是有相当部分的真相是随着事情发展一同泄露出来的。也就是说,由于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是那个施以诡计的人本身,故随着案件一步步进行,其作案手法和掩饰手段也公之于众。这样的布局可能是由于这个故事本身偏叙述性,其诡计本身并没有太多太出彩,唯一有看头有点意思的诡计就是阿飞为制造自己不在场证明而使叶叶的时间观念晚十二小时,然而最可气的是,这样的诡计最终居然没有任何用途!好吧,这样其实也更加戏剧性,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每个人每件物的上场和描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经典定律,只是看到后面,却发现这篇小说中唯一有点意思的诡计,居然,并没有用上,尴尬啊尴尬。

  当然,最值得的事情就是有两个概念随之刻到了我的脑中,一个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指被绑架者爱上了绑匪),另一个是与之相对的【立马症候群】(即绑匪也对被绑者产生感情),虽然说叶叶对阿飞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做足了铺垫,然而我还是觉得略有草率,虽然像这样产生情愫,就像大学女生容易喜欢上教官一样,那种一直对你冷冷冰冰,而突然一个举动温暖你的行为,会使这份温暖被放大,从而真的会产生温暖的依赖,更何况戴着眼罩的叶叶从没见过阿飞的样子呢,于是我确实在这方面是不挑刺的。

  但是还是会有些不太明所以的地方,比如:

  阿飞为什么要去救叶叶?

  救完之后为什么就那么放着?

  不图钱也不是为了叶叶的自由,难道只为寻得一份真相?

  救出后为何派他展开行动的匪窝老二没有及时联系他,或者在行动开始之前并没有事先交代事成后的联系方式?

  阿刚和阿飞的关系很好吗?

  他用生命救阿飞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同是匪窝里不太同流合污的人吗?

  继父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对于情节方面,也就是促进了叶叶和阿飞的情感交融,也算是救出了叶叶,然而那个十二小时内必须完成的营救行动,就是由继父把叶叶带走然后就平平安安了收尾吗?

  当然,最抓人眼球的,要算是其中所含的在各个段落中体现的哲理,尤其是阿飞为了不在场证明而四处面试居然险些成功的那次所说的话,也即,讨论分析了一切事物的秩序性,整个过程有些绕,所以我现在还并不能完全理解,得等回过头再看看研究一下。

  然而也有比较狗血的地方,比如:

  阿刚与阿飞舍命相救的哥们情,

  继父与阿飞相安共处的半亲情,

  阿飞和叶叶不知道算不算的小爱情,

  思齐(光这个名字就,呃,略主旋律)与生母和养父还有养父的养父之间的信赖与温馨。

  这如此种种,还像是我认识中的超级腹黑搞怪无厘头的悬疑推理类小说吗?俨然一部×××奋斗史,又或是某匪窝小白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洗白神话的节奏啊!

  结尾又是大团圆结局,(当然关于叶叶的人设我还是比较服气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笨了所以就算读到她怀孕了这种可能性我也压根儿没想到),整个故事,很平,实话说,若不是冲着它这个名字,呵呵不好意思,真不太买账。

  第三篇圣诞节这个也还可以吧,但是远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哈哈也许是神探夏洛克追得太疯了所以比它低端的东东都不太好接受的原因吧哈哈),预言杀人这个事,其实读者早先就会有一些判断,比如老头一定是谋划杀人的人,而且一定也有帮凶,无神论坚守者那个人与老头想法相悖可能下场不怎么样,这三者也确实都是成立的。那么如何在读者已有判断的基础上将之推翻又或者加进更加令人无法捉摸的诡计呢?这还是做得不错的,比如:

  关于流浪汉不在场的证明(依靠死亡时间的判断有点俗,但是配合老头四个案件顺序的颠倒还是有些想法的),

  无神论者杀了老头和自己,老头死亡的经过(锁孔亲见却未必实有点意思),

  那个优秀大学生这么高难度自杀,

  当然最意外的就是,这几个人,都同属一个组织,且都是自愿寻死。

  好吧对我来说可能很难接受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然而为了小说本身能进行下去,我还是愿意相信的【是我的偏执吗?在看一部悬疑或是推理小说的时候我会去研究和考虑它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和真实度,就比如《神探夏洛克》中莫里亚蒂为何自杀我到现在都迷迷糊糊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或许推理小说更注重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吧,但我还是觉得略有些欠考虑】

  我的想法,既然作为推理悬疑类,对普罗大众而言,必然以娱乐和消磨而并非学术为目的来体验,若是在消遣中也能像读伟大哲学著作般对晦涩的概念有了明确而牢固的认识以及思考,那,御手洗熊猫大大的大作还是不容错过!

  20170208于病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律背反的诅咒》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