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0篇

  《诗里特别有禅》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3-5-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一):学禅小札——读骆玉明先生《诗里特别有禅》

  壹 鸟鸣山更幽

  王荆公《钟山即事》云“一鸟不鸣山更幽”,似有与王籍打擂台之意。脱去写作背景,仅就两句意境而言,“鸟鸣山更幽”更胜一筹。有故事为证:某禅师徒弟庭院打扫干净,徒弟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禅师走到庭院中央用力将树上的叶子摇落一地,然后缓缓地说:这才是真的干净了。

  贰 拈花微笑

  论及禅宗的起源,这一非常中国化的佛教流派能够出现,与魏晋时期个人价值存在意义的觉醒是分不开的。将如来一棍打死,喂狗子吃,与非汤武而薄周孔何其相似。这一点明显无法起源于印度传来的佛教,只能诞生于经过魏晋思想解放的中国。

  佛道相通,离儒家则远些。所以书中说陶渊明不信佛,作诗却常与禅理相通。

  叁 何处惹尘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较之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傅翕的偈诗更多活泼与思辨。西方人更爱认死理。

  “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

  其实东坡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更能体现这种视角的转换和人生的慨叹。

  肆 满船空载明月

  风动、幡动和心动之辨,可以参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风自吹,幡自飘耳,若无我,则何以感知风与幡之存在?又何来风动幡动之辨?然既能执着于风动幡动之辨,则必有一我存在明矣。

  伍 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极尽佳妙,妙在去留无心,妙在浑然天成。东坡《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境差相仿佛,然失之过繁。

  此句境界胜过《插秧诗》“退步原来是向前”。盖因后者尚存精进向前之念。

  陆 春在枝头已十分

  读《寻春》与辛弃疾《青玉案》,突然想起南辕北辙的故事。

  驾车者环绕地球一圈终于到达楚国后,会不会同样有“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柒 只许佳人独自知

  因“你既无心我便休”引出的两首诗偈,宝峰明的胜过慈受深。慈受深云“平生恩爱冷啾啾”,是尚未了悟之语。缘来即住,缘去即行。又何必分辨冷热?宝峰明云“无喜”、“无忧”、“花落从教逐水流”更豁达透彻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中云“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依稀有相似禅意。

  《武林外传》中郭芙蓉与吕秀才分手时歌里唱道“天热了睡凉席,天冷了加件衣”,与之相似,一笑。

  捌 我今不是渠

  我是谁?

  从前,有个和尚犯了罪,一个公差押解他到远方去。公差天天都要数一遍:包袱、公文、和尚、我。有一天夜间,投宿在旅店里。和尚买了酒,劝公差喝,把公差灌得烂醉如泥,又剃了公差的头发,便悄悄地逃走了。公差醒酒之后,发现和尚不见了。他找遍旅店的每个角浇也没找到,后悔自己不该贪杯闯下大祸。他无意中伸手拍拍自己的脑袋,没有想到,自己的脑袋上已没有头发,成了秃子了。他又开始数:包袱、公文、和尚,和尚倒在这里,可我到哪里去了。

  此公差颇有佛性。

  玖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语,“到”字可称诗眼。明明是人听到钟声,当作“客船夜半闻钟声”, 着一到字,钟声似有知觉,夜半行至客船边,至此,月、乌、霜、枫、火、钟声齐矣。然仅得愁客一人,更增寂寥

  可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写作技巧对看。

  拾 禅意的月亮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宋 雷庵正受)

  此诗可与本章提及的《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撮”互参。

  观《春山月夜》与《山居秋暝》,可见中国禅宗与日本禅宗不同。日本禅强调禅定,枯寂,残缺。中国禅始终更注重生机与圆融,带着一股平淡喜悦世间行走。中国禅是放松的,日本禅则在刻苦与紧张中度过。这一点自然是与两国的地理环境区别造就的不同的民族有关。然而日本禅也不能不使我们觉得更像莫大的胡琴,就像刘正风的批评,过于刻意追求凄苦,终究是落了下乘。

  拾壹 平常心是道

  大珠禅师言用功即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凡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庄周写庖丁以厨艺得道。

  轮扁以木匠活得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论及植树,与养生之道相通。郭橐驼可谓以种树得道。

  日本茶圣千利休论及茶道有诗云:“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千利休可谓以茶得道。

  得道法门万千,万法归宗,其道一也。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时节”,说来容易,心无挂碍何其难。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灵魂可以专注肉体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钱钟书《论快乐

  拾贰 吃茶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之高下,颇似神秀与慧能偈子的分别。前者任风雨来袭,我自不动,心中仍存风雨之念。后者不存风雨之念,亦不存阴晴之念。风光霁月,全无介怀。如老顽童心中不存名利之念,胜过黄药师与一灯多矣。

  拾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愧是东坡啊,有此一诗,当不输与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拾肆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东坡《题西林壁》,可与《大般涅盘经》三二中的“盲人摸象”参照。然而中国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却并未陷入不可知论。盖因我们相信心即理,心即道,心外无物。

  拾伍 长啸一声天地

  “云在青天水在瓶”,骆先生认为要打碎瓶,从而解放道。但从禅宗一贯的观点来看,打破执念本身就是一种执念,远不如解释成云在青天就舒展,水既然在瓶中,瓶是何种形状,水不妨也就变成何种形状。

  我虽然身处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是宇宙之王。《哈姆雷特》中的这句台词,颇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

  拾陆 春来草自青

  很好奇山东考生在08年面对《春来草自青》的作文题目时,他们在想些什么。

  本章可与柒、拾柒互参。春来草自青,秋至草自凋耳,明春草复青。结合柒可见去留无意,顺其自然,结合拾柒可见天道循环不止,着眼点在其生而非其死。

  拾柒 禅者,活泼泼也

  lt;A Grain of Sand>有多种翻译

  最雅驯的当属以下两个版本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宗白华 译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

  个人最中意的版本则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边无际置于掌上,永恒宁非刹那时光

  活泼泼三字,正见中国禅与日本禅之区别。

  拾捌 四厢花影怒于潮

  童心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

  龚自珍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辛稼轩云“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恰与龚自珍相抵。二人各得一半。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二):诗歌之美

  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诗与哲理的互相渗透。所以中国的诗歌总是有着文人诗的称号。而禅意那种说不清道不明情愫。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将很多细小元素都融入在优美诗词中。而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的诗里特别有禅意,分析了很多中国诗歌里的经典名篇,用佛家的哲理进行了重新阐释。

  一直以来中国的禅意是最为难理解部分超越语言的境界。运用之妙,全在于一个悟字。而作者显然是悟透之人,不管是晓风霁月还是草木之妙,作者都能够巧妙的用文字点睛。作者特别注重文字和现实相结合,里面很多内容都能够和上班族的一般人生活结合起来。现在人生活得确实很累,各种各样压力如何无形的空气一样环绕着现代人,无形间现代人也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而如何传统文化接地气,能够让文字亲近现代人,审读唐诗宋词的韵味是一种好方法

  这本书能够从经典的诗歌看到古代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看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且行且歌且行且诗,诗歌对于古人不是一种深奥的不存在,不像现在中国人必须要通过考试或者认真阅读来领略诗歌之美,古代人诗歌信手拈来,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因此要领会诗歌,需要贴近当时诗人的现场,去领略诗歌之美。

  观《春山月夜》与《山居秋暝》,可见中国禅宗与日本禅宗不同。日本禅强调禅定,枯寂,残缺。中国禅始终更注重生机与圆融,带着一股平淡的喜悦在世间行走。中国禅是放松的,日本禅则在刻苦与紧张中度过。这一点自然是与两国的地理环境的区别造就的不同的民族性有关。然而日本禅也不能不使我们觉得更像莫大的胡琴,就像刘正风的批评,过于刻意追求凄苦,终究是落了下乘。 中国禅宗的幽暗和精彩之处,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学习。日本人对于自己的宗教文化非常珍惜,而中国也应当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三):诗里特别有禅

  喜欢这个书名——《诗里特别有禅》。一个是诗,一个是禅,两个在一起,就充满了吸引力

  其实最开始走进古诗并是有多喜欢诗词,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需要我讲给学生听。就这样一点点走近古诗词,尤其是读了一些诗词解析后,对诗词背后的故事更多一份痴心。诗词之美缘于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这让文字便多几许温情

  当手捧本书,开始阅读之后,被书中的故事和诗词深深吸引了。诗中的确有禅!鸟鸣山更幽,拈花微笑,何处惹,坐看云起时,只许佳人独自知……这些让人回味悠长诗句,越是品味,越是富有禅意。

  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幽静又深长的意味,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候指一种单纯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越是低越是安静,跟人的心境没有多大关系。另外一种安静,却是更富于精神或者情感方面的,那是脱离浮躁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这种安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那些富有禅意的诗句,是不是就是诗作者找寻世界和内心之后的一种悟,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或者佛家真传。

  再次走进那些小学生已经会背了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诗句里的声音,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它是虚渺的,若有若无的。这是一种静,是王维经历世事后的一种感悟。在看“拈花微笑”,原来有这样美好的故事,看着佛祖手执鲜花,微笑无语,原来此有禅意,幸运的是有摩柯迦叶悟出禅意,微笑了。佛法无边,更让我喜欢的一首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去看书中对此诗的解读,读它也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此诗的故事更让我了解到佛法教义。“人从桥上过,桥柳水不流。”能写出或说出这样的诗句,内心里一定对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字字珠玑,能把诗句理解的透出,也是一种禅悟。

  人说,你心里充满阳光,那么你会把阳光洒下他人,相反,如果你内心是龌龊的,那么你就会喷出脏东西脏了其他人。看到那些佛家、诗人写出那些诗句,给人以启发,让人顿悟。虽然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但我们只是从文字里感受到那份安静所在

  很多小学生就会背的古诗,也许他们并没有懂得其中的意境,但当他们经历过世事沧桑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读小学就已经会背的古诗,他们是不是也会怦然心动呢?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富有禅意。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四):拈花微笑,禅意之美

  拈花微笑,禅意之美

  ——我读《诗里特别有禅》

  文蠹鱼

  关于禅,在我们身边,在任何作品里,似乎比比皆见。雪小禅、白落梅的作品禅味浓郁,并且空灵唯美;仓央嘉措和多多的诗作自然禅味更浓;关于小说中的禅文化也不胜枚举,最近看杨志鹏的《世事天机》,就是关于禅悟的故事。

  禅是智慧,禅是哲学,禅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在骆玉明笔下,写的是诗词里的禅语。诗词作品中提到佛家信徒的诗人就有不少;王维啊,龚自珍啊,等等。在书中,在他们的诗词中均有体现与分析,用一种禅意阐述与解析。李白号称“青莲居士”。苏轼的《五元灯会》: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都别有一番滋味。

  这样一本书,作者是用心的。用诗词来说禅,诗词中涵盖最多的就是禅文化,立马就会猜想,作者是不是佛教徒呢?在判断中,似乎可以肯定,但也不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禅文化的精通与喜爱。不懂禅学的人,看了也会赏心悦目,何况,此与我,还稍稍懂点关于佛学的浅显常识。佛学典籍巧妙贯穿全文,给读者带来活泼泼的阅读享受。当禅意穿透我们的灵魂深处,会打开绊住你灵魂的枷锁,使得你轻松、快乐地接纳一切顺境与逆境带来的一切烦忧。阅读同时,还可观赏多幅经典的名画,大多都是元明清经典的作品。不难想象,诸多的名家诗词,配有名家书画,再加作者精心的谋篇布局,可想而知的喜欢。意旨传播一种禅的思想,使之运用到我们的人生中,伴你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无论是“拈花微笑”,还是“一苇渡江”,均诗意盎然,又是禅语精髓。书中穿插的佛家典故以及小故事,和诗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艳诗可以入禅,自然可以入禅,生活可以入禅,事事均可入禅,并,都可以用禅语妙解。

  掩卷沉思,在我们心灵缺乏自我调解能力时,翻一翻此书,静一静心灵,寻出,引导你走出迷失的困顿,使得享受当下的静美。人活一世,一颗心很重要,起心动念,世事就开始有了不同,人生因此就不同。面对人生,也由此左右了你的生活质量。奇迹是靠心来创造的,给自己一份禅意,好的意念,带领你享受幸福人生。

  拈花微笑,禅意美好。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五):禅,折叠在诗性空间的背后

  初夏午后,一个人在家。阳台上浅色木地板被阳光照得有点发烫,扔个软软的垫子,点了一根日本香堂的香,水的味道,安静而舒适。然后,翻开《诗里特别有禅》。

  昨天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惊艳。苍谷空水,在热闹的空气里刹那清凉,让人打心底里喜欢起来,仿佛驱走了尘世的浮躁。“生死流转,不知是谁在何处栽下了最初的种子。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我对美丽的文字总是无法抗拒,曾经喜欢过三毛、席慕容,后来又迷恋过简媜的散文,那些思想上的灵动是阅读的快乐源泉。

  翻开书的封面,内层还有一个书封,一抹蓝色的云,此刻,我领悟了设计者的精巧心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青山独对,静待花开。如同轻纱吹开,最美好的事物从此面目鲜明起来。那么安静的等待,不悲不喜,一生不曾后悔。

  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当人心与俗世相隔远时,就会与自然亲近。月轮高悬秋空,像是一个既亲切又神秘的媒介,将人心从凡俗生活的喧闹、焦躁中引导出来,升向宏阔幽深的宇宙。在沐浴月华的时刻,山中的世界呈现为一片明亮空灵。你可以看见树影斑驳,轻轻摇曳,水光闪烁,澄虚剔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于是,在这个寂寂的午后,在浸染了水之香味的午后,看完了这本书。手边玻璃杯中是已成浅红的茶,夕阳更暖,棉白的纸上带着黄晕的柔和。

  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禅不可说,却可借诗来领悟。禅,折叠在诗性空间的背后,不张扬,也不静默。

  而我,能在千万的书海中遇见到她,亦是一种缘分。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六):禅的现代阐释

  骆玉明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专家,他在分析诗中之禅的时候与叶嘉莹等不同的是,加入了很多西方的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首先对“安静”、“幽静”的分析,就认为它们富于精神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安静与声音的高低有关,也许会让人感觉寂寞,但仍未关乎人的心情。然而骆玉明却将它与内心、生命本源、世界本源相联系,具体到诗里,则“悠悠”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特别指出学问大家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对此问题追究得不够深:“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句话不过说明了物理意义上的静,却没有涉及到生命力的静,人超越于尘嚣之上的充实莹洁的恬静,骆玉明就此将“静”提升到了禅意的高度。或者用西方术语来说,即是一种“生命哲学”。其实西哲尼采、海德格尔的哲学都与参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即“内在超越”。骆玉明在此处是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思想的。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基督教比禅宗诗更接近诗,我看那些禅宗或佛教的教义甚至禅诗,都很概念,说教性强,这也是禅宗提倡不立言的原因,他们那样的言肯定是不能说得尽一切的。唯有诗能,神学和诗更接近。仅举书几例即可说明:比如傅大士的《心王铭》: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与唐诗或现代诗不同的是,这里掺入了很多说明性的东西,仅仅是在阐释“禅”的概念,却并非象其他真正的诗一样,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对物的直接呈现,无需说许多大道理,就让人体会到了禅境。

  还如契此和尚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也是从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以此对人进行有益的教诲,并体现一种哲理和告诫,但并不一定能通过这样的诗来真正参禅,因为禅也要靠“悟”,不是别人给你贯输道理就能解决的。反而是抒情诗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里面有生活,让你浑然不知物我的区别,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这样的意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正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所指,要真正说尽禅并悟道,还不如做一个诗人而非佛教徒,我看那些灵修者并不缺乏语言,然而他们的语言都是道理,他们以为把禅的道理充斥于人的头脑,就可以达到修练的目的,最终却发现啥也没有悟出来,所以真不如忘掉“修道”这件事情,自然地投入生活中。即是说“智慧”并非与生活对立的东西,与其持续地修行,以抵御外来的诱惑,倒不如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达到真正的“悟”。

  然而骆老师也有我不甚同意的地方,大约人的价值观与心性与本人经历历历相关,骆老师极力赞赏王维的人生与境界,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洒脱,虽然与阮籍同是走到路尽头无路可走,阮籍则恸哭而归,王维则并不以为是挫折也无所谓困顿,随遇而安,我以为这恰恰是中国道家思想不足的地方,缺乏一种承担,缺少崇高的痛苦,缺少生命的深度,就好比早年的我喜欢李白的瀟洒飘逸,而现在却爱杜甫的严肃深沉一样,能将困境化为顺境固然是一种本领和境界,然而却倾向于肤浅的乐观,面对亲友的被害,面对时局势乱,固然超然物外也重要,但却不如痛苦之思更能让人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但有些观点既新,也很能让我接受,比如他认为单是一味地修行,执迷于坐禅,并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既然要求真理,就好比要接近上帝,要进上帝的国,作为凡俗的人要变得有神性,就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来提升自己。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悉达多》,释迦牟尼之所以最终能成佛,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与他的弟兄们不一样的路,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一开始就跟随师傅想学到真理,这不过是一种偷懒想寻捷径的表现。悉达多在人事、社会中磨炼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地过日常生活,体验种种不同的境遇,最终发现“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之一:“众里寻他三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比喻人在经历各种周折与磨练后变得豁然开朗,精神自由,这时就能主动把握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从容应对一切。

  骆玉明也纠正了人们对禅的误解,人们以为既然要开悟,就得清心寡欲,灭除人的欲望,他认为恰恰是“爱情”这种“最深的人欲”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很重要。禅并非禁欲,它只是追求对于欲的超脱,人要既生活于情欲之中,又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心灵境界,这就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区分了开来。他对佛教与禅宗的“莲”意象的解说也很有意思,认为这也取它“出污泥而不染”的意义或者说“禅机”,偏重在于“不染”,而“污泥”的必要性在于检验其纯洁。

  但骆先生也指出了传统禅学对“开悟”的理解的局限性,只能看到智慧的开发与烦恼的摆脱,却缺少一种神秘色彩。大约真正的宗教都是有某种神秘性的吧。禅宗与基督教的区别也在于它并没有偶象崇拜,并认为人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凭自己就能超越到崇高境界,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乐观主义,“神”很大程度是人类对自身的信仰 ,佛性即神性,人人皆可成佛,见性成佛,因此很少神秘意味。而基督教则强调人本身的局限性,认为人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境界,且只能通过信仰达至天国。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七):以诗话禅

  我们不可不知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并不是神州大陆第一次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与影响,早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早已侵蚀中国千年了,主体就是佛教与佛学。而佛教中的“禅”更是佛学与中国老庄思想结合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原指“禅那”,是把散乱的心念,集中于一处之意,也即禅定,早在释迦之前,古印度就有很多人修禅定,但到了中国,禅便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禅”是指以般若正观照見生命之本源空性,这个“空”不是空洞无物,而是“真空妙有”,这已经改变了“禅”本来在印度佛教中的定义。日本的禅宗大师铃木大拙说过:“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禅宗建立之后,禅宗的发展越来越剥离宗教观念而肯定个人的主观心性,越来越否定修持工夫而肯定现实生活。诗与禅的本质都属于精神内在领域,当禅师抛弃宗教戒律,而来作诗谈文,便与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交集。当两者相互影响时,禅宗意境改变了中国的文学,而诗歌也成了禅宗用来说禅的工具。前者叫“以诗喻禅”,王维是其中最知名的诗人。“以诗喻禅”包含了三个意思: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以禅参诗”指用参禅的方式去欣赏诗歌,以禅参诗,便能悟到禅。“以禅衡诗”就是以禅的意趣来衡量诗的价值,有禅意便是好诗。“以禅论诗”在论诗时采取“妙悟”的方式。后者便是禅师们的偈语诗。

  骆玉明的心气是极高的,书名虽然是《诗里特别有禅》,但看完此书,我认为改《以诗话禅》也是可,甚至更贴切。本书第一章以诗引出“禅”,东坡在《冷斋夜话》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而禅宗的禅趣就是奇趣的一种。书中正是在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感受到的禅趣,引出了“禅”,这点是极高明的。第二至四章讲禅宗的历史,此后从第五章开始到最后一章都在讲禅的特性,主要是一些著名的参禅法。

  例如:第五章讲“反对偏执,主张随缘,以一种安静而活泼的心情对待世间的变化,因此获得人生的乐趣。”

  第九章讲诸位诗人写关于寺院与僧人的诗歌。

  第十章讲借用月亮来讲禅理与禅趣的诗歌。

  第十二章讲吃茶去的诗歌,这是禅宗里非常著名的公案。

  。。。。。。。。。。。。。。。。。

  但书中也有不少我认为的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

  1、P18 但这里有些问题。‘捏花微笑’的故事并不见于早期的佛典,《大焚天王问佛决疑经》这本书大概在唐代后期才出现于中国,所以很多人怀疑它是一部伪经。很大的可能,”拈花微笑“其是是禅宗逐渐盛行以后虚构出来的故事,是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

  骆教授不知佛教徒对是否伪经的判断来自经书是否具足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磐”,只要满足这三点,即是真经。包括《楞严经》这部大乘佛教经典也成书于唐朝,一样有人怀疑是伪经,但这部经书却是被汉传佛教推崇备至的一部经典。所以对《大焚天王问佛决疑经》是否伪经,不可匆忙下结论。

  2、P34 那么禅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一是成佛,很多修禅的人有一个宗教目标,是位了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即”涅磐“,这雨基督教经末日审判到达天国的愿望是一致的。

  查《佛教大辞典》对涅磐的定义:“‘涅磐’的本义,是灭除烦恼、超越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道之中。”随后又增补道:“此等说法,被僧肇等斥之为‘小乘’。”,有言:“大乘般若、中观、三论诸家,纠正小乘之说,首先反对把涅磐和世间看成是两个对立的世界。”禅宗当然是大乘佛教,修禅的目的当然也就不是骆教授所说的这样了。

  3、P53 但这并不妨碍李白同时喜欢佛教。他的号叫“青莲居士”,这青莲就是佛教徒所喜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清代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中解释这个号的由来说:“青莲花西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词义。”这大概是不错的,李白诗歌中也有“心如世上青莲色”这样的句子。

  关于李白的号“青莲居士”怎么来的,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李白因出生于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故取此号,也有不少人持王琦的观点,但王琦的观点也并没有说青莲与佛教就有必然联系。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在《顾随诗词讲记》中道:“太白不但风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士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里国内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李白曾受道箓,成为了道士,而这类似于佛教的受戒。骆教授这里轻飘飘的“这并不妨碍李白同时喜欢佛教”显得太过随意了,之后再硬从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禅趣,就显得过于鲁莽了。

  4、P80 本来“色”是泛指一切具有形、色、相之物,并不专指女色、情色。但女色、情色实施对于人影响最大的事物,因此在侠义上“即色悟空”反而成为顿悟的捷径。

  佛教中对“色”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五蕴”之一,称为“色蕴”,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概念。二十“六境”中的“色境”,专指“眼”所识别的对象,范围较前者狭窄。佛教从来没说“色”从狭义上指情色、女色。

  总结:骆教授此书立意甚好,缺点在他读佛书不多,对很多观点都想当然了。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八):诗中自有禅意在

  特别喜欢王维的诗,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有悠远的境界,让人飘飘然,若入仙境。王维山水诗中富含禅意。什么是禅?按照骆玉明先生的说法,禅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方式,人生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引用的王维的这首五律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为历代读者频频引用的《终南别业》写尽了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情趣和志向,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出游,漫无目的,兴之所至,有水就看看水,有云就看云,遇到山中的老叟,谈笑风生,无所拘束。这首诗第两联透出浓浓的禅意,“兴来”就独自外出游玩,任其自然,何等潇洒!其中的乐趣自己享受即可,不用向别人炫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写得境界渺远,让人叹服。“行到水穷处”,仿佛已经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却没想到“坐看云起时”,一下子就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直如“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全新的境界就脱颖而出了。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新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山是如何的?是空的。雨是如何的?是新的。雨后的空山可谓是清净宜人。而皎洁的月光照着松林,清泉从山石上流淌过,发出潺潺的悦耳之声,以水声写出山林之静。洗衣浣纱的女孩子回来了,山涧中有荷花在晃动。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雨后秋山的图景啊!这种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禅宗的动静观,禅趣自然流露在诗篇中。王维另外的两首诗歌也是禅意盎然。请看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看下面这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些蕴涵丰富禅趣的诗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骆玉明先生的这本《诗里特别有禅》细细分析了很多古诗中的禅意和禅意,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九):体味诗歌、体味禅

  喜欢诗歌,喜欢禅。不过对于诗歌中的禅机,却很少探究。

  尽管在从前的阅读中,曾多多少少接触过一点关于诗人修禅,关于诗人参禅的故事,尽管在既往的很多诗人的人生境遇中也窥见过他们于生命的不同季节,都或近或远地进进出出过非空非有之境的种种……但是我必须要承认,见到一首我喜欢的古诗词就恨不能仔细品咂一二,并满怀期望地努力从中发现禅之一二的冲动,实在是《诗里特别有禅》带给我的。

  《诗里特别有禅》是诗歌禅意禅思的解读园,也是诗人禅意生命的存在地。作者从单纯的诗歌叙述中洞悉了那些完全渗入到诗歌作品中的诗人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个人主观感受,发现了或若隐若现或直截了当的禅意浮现,发现了人与自然交流的神秘语言……读《诗里特别有禅》,你会发现从来不曾留意的关于耳熟能详的经典古诗词的别样解读,它不仅以禅的视角谈诗歌、谈诗歌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无常、幽深和空灵,还根本涉猎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履历和生命境遇……通过还原彼时诗人的境遇、诗人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信仰,诗人修禅的机缘巧合,还有一个时代的风貌,来发现那些借助于自然声光电赋予人的心电感应,以及敏锐的诗人透过作品所呈现的虚无缥缈、若有若无和平常人不能确切把握的心灵感受。

  遵循了道无不在的原因吧,这里,我们不必从头仔细研读,因为信手翻开,就可以读到任何轻叩心房抚慰心灵的文字,轻易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的诗词曲赋中的禅思、禅意,和感受到许多诗歌文字之外的禅机,

  通过对于典型古诗词带给读者阅读感受的解析,引导阅读者对世界的真实与虚幻进行一次感同身受的体验,让我们得悟诗人隐含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中的深奥禅机。《诗里特别有禅》恰好满足了长久以来我对诗歌的敬畏以及对禅学的好奇。在这里你可以对禅一无所知,但是你却绝对不能拒绝书中随处可见的关于禅思、禅意的解读、解析以及指引。

  看破红尘的放任也好,万念俱寂的宁静也罢,总之,禅不再神秘。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十):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手机里的记事本里记录了很长有关禅的诗,仔细想起来唯一能记得的只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正要谈一谈读这本书体会到了什么,恐怕也只能用陶渊明的这首诗来表达了,仿佛体会到了什么,欲用语言来说却不知要谈些什么。

  佛家的顺其自然是顺自然之道,这里的自然包含了很多禅意,而禅的根本不是在禅,是生活,是在禅外的。很多人都会拿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丢了工作顺其自然,分手了顺其自然,倘若人生不如意也告诉自己顺其自然。自然的法则也许我们有诸多误解,比如虎要吃一只狮子柿子好不好顺其自然的让他吃掉,下雨了我们好不好顺其自然的走在雨中?所以顺其自然应该是争取之后的顺其自然,拼搏后的顺其自然,尽力之后的顺其自然方为顺其自然。不是随他去吧,也不是任之为之。假如你在之前的顺其自然之中,不妨换一种顺其自然的法则。

  人生的三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而后又是看山是山,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走到了第三种境界,看山是山,顺其自然。这三种境界是人生的三段路,每个人都要走的,我们也许在第一条路的转折点,也许刚刚走上第三条路的开始,看山是山的第三种和第一种有着很大的差别,是返璞归真的自然,是经历看山不是山的若有所悟。许多朋友往往在看山不是山的时候自以为看透了人世,觉得世界不过如此,也许第一条路还没有开始就觉得已经看过了所有风景。记得一篇文章中一位奶奶骂自己的孙子,你们自以为到了看山是山的境界,你们经历过看山不是山了吗?你们走了多少路,过了多少桥,经历了多少世事?路还没走多远呢,就以为看到了山,你们也配?我觉得这位奶奶是在骂我,也是在骂有着相同想法的许多人。我们可以安逸的享受生活,可以喝茶,读书,修炼心性,但一定不要忘记了前面的路,前方要看的风景,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担的责任,人生的抱负。

  人生是一种修行,经常听到不同的人说这句话,不过没有到一定的年龄真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分量,当然我也只不过是说说罢了。每天登录微博QQ看到不同的朋友渴望安静的地方修行,有些人朋友甚至抱怨社会过于喧嚣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世界。修行是一种自然,为了修行而修行违背了禅的本意。记得书里讲了很多有关修行与自然的故事,许多徒弟问师傅释迦牟尼西来意,师傅们答案各不同,最著名的回答是庭前柏子树,相信喜欢读佛法的都知道这个公案,这里面的回答其实包含了禅意,是见山还是山的境界。而我们刻意的修行,其实得到了什么呢?违背了顺其自然之道,为读禅而读禅,禅便不是禅。禅在生活中,在田间地头,在妓院里,但唯独不在禅房里。

  最后说一个公案吧,一位师傅听大师讲经说法,天黑了师傅提灯而行,大师吹灭了灯,师傅拜倒在地,说,今后我再也不信和尚的舌头了。大意如此,这就是禅,只可意会,犹如拈花一笑。

  活在当前,就是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