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精选10篇

  《吃透法兰西》是一本由[英]彼得·梅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一):何不拿起筷子食遍世界

  如同序言的所说,梅尔的功底确实在那里放着,只有一种浓郁诱惑人前往去进入那美食天堂欲望

  但实际上未去往那之前,蛙腿也好,自由鸡也好还真和中国美食无法媲美。

  因而我虽一边仍记得法国干酪的糟心摸样和味道仍然觉得当初我该尝试看看,毕竟红酒烩牛肉确实挺好吃,啊哈哈~

  对待法国菜的记忆,主要是糟心干酪,但是书中所言却让我只想一尝。

  关于那些美酒,那么图片,或许松露蛋饼让我觉得还不如我自己煮坏的蛋皮好吃,但是透过文字所看见的一个吃货的信念生活观念让我感慨,敬佩不已。

  那是我的梦想,我的未来,我的偶像

  你所能领悟精神都汇聚在那一盘蛙腿上,法国人文化生活,有趣而让人感慨,这才是吃货的国家,壮哉我天朝食客。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二):煎蛋饼该做的N件事

  某天,睡眼惺忪的我从床上爬起来,垂头瞅着深色橡木地板上那一层蒙蒙的灰尘,好像是刚刚支离而又模糊梦境,几天前晾干的衣物横七竖八的散落在屋子里的角角落落,若是妈妈在,我想,又是个唠叨的早晨。

  这一切都被肠胃蠕动的咕咕声埋没,我想煎个蛋饼

  两只灶台上放着两只平底锅,一只是架不住一位推销员上门推销买下的代表未来太空科技的铝底不沾锅,当然它的确从来没沾过,同样从里面倒出来的菜也从来没有好吃过。

  (什么?煎蛋饼当然要用平底锅,难道连这个你都不知道?!)

  没什么犹豫,我选择右手那只生铁锅---据说是被联合国食品卫生组织强力推荐的最适合烧菜的制成品,我可不在乎什么联合国,在我学会烧菜的第一年我就知道他们忙完两次世界大战几十年后才知道的事情了。

  黑色的锅底泛着一层细腻的油光,印出我的轮廓就像适才梦里的幻影,我不是弗洛伊德,无法解释这是怎样的性的暗示...或许是全身涂满棕榈油的沙滩女郎,又或者是昨天看的那场健美大赛里健硕油腻的身躯, 我能回答你的是:我从来不用水洗煎蛋锅,这是基本常识

  点火,加热,我拿着筷子在水龙头上冲一下,把筷子垂直举到平底锅的正上方,一滴晶亮的水珠顺着竹制的筷身缓缓滴落到平底锅中心,“滋”---瞬间完成了形态转换---证明温度刚刚好。

  我加上一滴上好的马特拉葡萄酒,这种酒酒精含量极高,味蕾对其的感知是:烟熏+焦糖+优雅的酸味,刚好满足煎蛋饼的所有要求

  接下来是一勺核桃般大的黄油在锅底慢慢融化到金黄色,一切准备就绪。人早上起来---尤其是在这个一年里难得几次的阴雨天起来,总是迷迷糊糊,短暂失忆,望着不知何时已经被我搅拌均匀鸡蛋液我有些错愕,“什么时候打的?”我问自己,“应该是散养鸡蛋吧?”我端详着,“应该是的我家只有这种蛋,这种蛋色泽金黄鲜美无比,正如它们的母亲同样鲜美无比一样---这种鸡在法国叫“布雷斯鸡”,在杭州叫“本鸡”,在广东叫“走地鸡”,比起那些农场鸡---在美国叫“不动鸡”来说味道简直是天壤之别

  看着橱台上两只带着软木塞的玻璃小瓶,我又陷入了思维停滞的放空状态,布列塔尼产的灰色海盐/卡马集的白盐,我该用哪一种呢?试试海盐吧,或许能给煎蛋带来海水新鲜的味道。

  我把蛋液小心的洒均匀,在木柄把手上用三分的力缓缓的转动平底锅,金黄色蛋液很快画出一个漂亮完美的圆。

  我突然精神一震,仿佛从无底深渊的梦境中找到出口破茧而出,思维顿时清晰无比,接下来一步非常重要,或者说非常昂贵,我谨慎的从保险柜里拿出一小碟黑黑的块菌丁---煎蛋饼里最精华部分---产自普罗旺斯里什朗什的珍贵松露,哈雷路亚,这些可爱的块菌就是上帝存在的明证,没有人除了上帝能创造出如此美味的圣物,这些只能自然生长精灵,这些在17世纪需要精心训练的小猪才能找到的神迹,喔!我把它们轻轻撒到蛋液表面,等到那丝无法用词汇形容的香气慢慢升起来,我马上用叉子将蛋饼折成两层,然后对折,然后出锅放进托盘,是的你必须用叉子,如果是木勺,会把蛋饼弄烂,而且在往托盘转移的那几秒中,相信我,会有蛋液落到你漂亮的地板上。

  我和我的煎蛋饼来到餐厅,拿起正面朝下的叉子---什么?为什么叉子要正面朝下放置,而不是象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正面朝上,天啊,那当然是为了露出叉子背面我们的家族徽标,还能有什么?

  蛋的火候刚刚好,内层流出黄,这证明煎蛋饼恰如其分地介于软和硬之间,是最好吃的”流黄“。

  时间已经接近午后,早餐成了中餐,方才的梦已然离我远去毫无印象,这没什么,作为一个法国人,相比于能给予你更多幻想的梦境,我更喜欢现实,因为现实里有无处不在的美食,而我也愿意,为了烹饪它付出一生光阴...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三):翻译可以更专业

  一直很喜欢彼得·梅尔,尤其是普罗旺斯系列,包括改编的电影美好的一年》都非常精彩。上周无意间遇到了这本书,一见倾心,买来之后,用周六的上午,一口气读完。

  这本更偏向游记的性质故事新鲜、有趣,翻译的也很流畅,可读性很强。总之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说说美中不足的一点吧,也许跟我自己的职业也有关系,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在意。彼得梅尔的很多书都和葡萄酒、美食相关,特别是葡萄酒,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地名、酒庄名、产区名都是有出处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大多是音译,实际上很多名字都有比较通用的中文名称,像插图里的拉斐特--罗特希尔德古堡,实际就是拉菲酒庄,皮雄-隆格维尔城堡实际是指的男爵庄。内文里“一个美食品尝家的马拉松”、“飞扬的勃艮第软木塞”里同样有很多专有名词。可惜译者都没有很好的处理

  如果以后将再版,希望将在注释里写上原文同时尽量用大家比较认可的名字,避免生硬的音译。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四):喜欢这样的幽默

  之前听过作者名字,也想看《有关品味》这本书,但一直没买,从去年年底开始接触家庭烘焙,其中也会涉及西餐和美食文化等,所以这本书自然要购来一阅。如果是简单的像很多人喜欢的那种,一个“名称、做法、图片、背景”的列单的话,那我断然会停下来束之高阁,好的是,它不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特别的故事标题, 把怀着好奇的你带进食材和文化的故事中,诙谐语言真实画面感,让你读起来就根本不能停下来!喜欢!非常喜欢!

  最后几页按照每一个章节推荐的餐馆名单,也对去法国游览大有裨益……

  不习惯欧美式幽默的朋友可能会看着很累,喜欢的人是爱不释手的。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五):《吃透法兰西》实际传授的是好心

  刚刚看完了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著作《吃透法兰西——与刀叉和瓶塞钻一起历险》。除了跟着一众书评叫声好,羡慕惊叹一下法国大餐的精美之外,觉得对这本书还需要从其他角度感受

  普及法式大餐的著作已经很多,但梅尔先生的这本力作还是独树一帜,除了普及知识,还格外彰显了更多意味在其中。鄙人斗胆概括一下,大概可有三点:有料、有趣、有见识

  一是有料。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法国大餐中颇负盛名、引得无数饕餮之人垂涎欲滴的招牌内容。诸如葡萄酒、蛙腿、奶酪、松露、蜗牛等等,描写之中色香味意形俱全,连同复杂的烹制过程以及配料使用都说得津津有味引人入胜。可以这么说,《吃透法兰西》堪称所有仰慕法国餐饮业余爱好者的指南。即使你吃不到正宗的大餐,凭借此书也可在友人面前卖弄一二,定会博得无数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之类的溢美之词

  二是有趣。作为旅居法国多年、笔下工夫一流的老饕,梅尔先生将自己对法国餐饮的描写无不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将与各种美食的邂逅交代得妙趣横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见识精美的菜肴,总会不吝笔墨渲染个别美食家或者同行老饕的言语表现,通过精彩的动作对话,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见闻展示美食的精湛。这是让读者赞叹的取巧之举。

  至于有见识,则是我对这本书最为赞赏的部分。虽然只是描写美食,梅尔先生的笔触倒是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特质。整部作品洋溢着开放性与多样性,足以让年轻读者一样入彀!

  何为开放性?众所周知,与法国隔海相对的英国一向饮食匮乏。但作者是带着一种完全接受的态度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姿态在恭敬地描写法国美食。这种心态就足以让我辈感慨!要知道,抛却自尊自大,完全心悦诚服地描写别国的风土人情,可不是随便哪个文人可以轻易做到的。书中开头那位杰金斯先生,不就是死硬到底的英国绅士吗?他的出场,他的自大和固执,就在开篇以对比手法奠定了作者赞美法国美食的基调。

  何为多样性?见到、接受、肯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的思维模式凡事实践出真知,凡事调研出正果。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者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一个一个地品评法国美食,从初见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再到喜爱和赞美。如果是一个极度自尊自负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健康心态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内容很丰富,边际很广阔,只有放下自己的执念,才会真正发现美!如果作者习惯了瞬间做出判断,或者习惯了以他人杯中酒浇自己心中块垒,是无论如何不能写出这部佳作的。

  您想了解法国美食?亦或您想在百忙之余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一读这部书吧。是为心得

  皮皮中尉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blog_mypost.jsp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六):假借写书名义进行的饕餮之旅

  这本书最不适阅读场合,恐怕是饥肠辘辘的深夜了,肚子里的阵阵咕咕声呼应着书里的各种扑鼻美味,简直是一场虐恋。如我这般挤在充满汗臭与喧哗的地铁里看,倒是有反衬的效果,越发让人投入欣赏文字里传来的阵阵芳香大脑脱离身体进入法兰西的小乡村,跟着作者的脚步眼睛去看去尝。

  这一场假借写书名义进行的饕餮之旅,作者显然执行的非常愉快,跟米其林视察员细微指甲辛苦观察不同,这些“工作餐”没有每日两顿的配额,没有不允许打扰主厨的谨慎,更加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兴之所至,胃口大开。

  不愧是Copy出身,整本书简直堪称法国美食的长篇高级软文(不是贬义),让人看了以后心生向往,如果不是血淋淋的银行卡余额把人拉回现实,恨不得立刻置身阿维农的餐厅或去利瓦罗大啖干酪。

  对于书中的各种奇怪活动,倒是兴趣缺缺,无论是奶酪大胃王还是青蛙小姐,都不如巨细靡遗的描写一顿大餐让人食指大动。但是这些活动织成的主线,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张法兰西的人文风情画。法国人对于美食的热情,对于细节偏执,对于非我族类的不倦教诲,都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生动面貌和面对菜单时认真表情。而作者以英国人的身份与他们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以幽默的文笔细细写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的会心一笑。

  非常喜欢书中对于餐馆的环境描写,非常有现场感,所在位置历史、门面、餐厅老板、窗景……一一铺陈开来。闻得到刚出炉冒着热气裹着锡纸奶油味十足的羊角包的香味,听得到软木塞从酒瓶里取出来是发出的轻柔的啪啪声,餐桌上关于煎蛋该用哪种锅的争执不绝于耳。正如书中的结尾所说,“陪我们的大概只有那些看不见的伙伴了”,而陪伴着我们阅读过程的,更有那些看不见却鲜活存在于想象中的美食与民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吃透法兰西》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