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帕洛马尔》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帕洛马尔》读后感10篇

  《帕洛马尔》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洛马尔》读后感(一):这个年代,最好的选择三缄其口

  终于又读完一遍《帕洛玛尔》,吃完饭的空隙坐着读几页,晚上睡觉前读几页,就这样很短的故事被我很可悲的读了两个星期。有些懂了有些没懂,有些原本懂了的变得不懂,而有些原本不懂的懂了。扉页介绍他的时候说“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于是相信书中那个内向的缄默的不断思考和观察外界的帕洛玛尔应该就是作者自己,于是讨论完死亡之后,卡尔维诺也和书中的帕洛玛尔一样“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和诺贝尔擦肩而过

  想必这样的人必然死的快,因为他一直在思考和困惑,无论在海滨,在动物园,在买东西排队,脑细胞因为对细节过于关注而死伤无数。就像那台帕洛玛尔望远镜,透过帕洛玛尔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细节被放大,平凡的也变得光怪陆离发人深省

  喜欢最后的三个部分,旅游,为人处世,还有默思。那双不成对的鞋子老人年轻人关系,还有三缄其口,或是面对死亡。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很多新鲜发现

  卡尔维诺说,原来打算写两个人物,犹如白天与黑夜,犹如天空大地。而后来,他们融为了一体,帕洛马尔。

  这是一本充满哲思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沟通频繁而又误解横生的年代,你最好选择三缄其口,然后沉思。

  《帕洛马尔》读后感(二):死。

  一个人你越了解他就越不敢对他多加评论,这便是人性的复杂性。

  我之于老卡便是这样。(是的,会在心里亲切的称他老卡)

  每每想到帕洛玛先生总会浮现出老卡的脸,他深邃眼神

  曾经我还年轻,看不懂为什么作者在天命之年写出如此平淡杂文。

  直到随着恩师读过之后,才知道帕洛玛先生有多高冷。

  帕洛玛有太多东西,哲学人类学、以及老卡独特的眼神和40多年来的文学思索

  帕洛玛先生是一个观察家,意大利语为osservatore。观察在意大利语中有很多词汇,除了 osservare, 还有contemplare等等。但是osservare之于其它词汇,它的特点在于仅限于单纯的观察,而不受周围事物影响并且在观察的同时,不带任何思索。帕洛玛先生观察世界,观察自然,只为找到一个人与自然的直接结点,一个真实的世界。然而帕洛玛先生总是失败,是的,我们与真实世界相隔太多:隔着人为的因素:如人们总对事物做出分类分类,给与它们各种名字。我们永远无法去触碰一个真实的世界。所以帕洛玛先生的观察计划,总是存在着小小的失败。

  从帕洛玛先生身上,还看到了一个略微有点强迫症的老卡。他观察之细微,很令人感慨。因为如果无法细致到观察一事一物,我们无法观察世界。好一个认真严肃的老卡。。。。

  最后一章,《如何学会死亡》。是的,帕洛玛先生无法触碰真实世界,他只有学会死亡——落土为花的决心

  摘抄作者的结束语,与大家共享:

  e il tempo deve finire, lo si può descrivere, istante per istante, pensa Palomar, e ogni istante, a descriverlo, si dilata tanto che non se ne vede piu la fine. Decide che si metterà a descrivere ogni istante della sua vita, e finché non li avrà descritti tutti non penserà piu d'essere morto. In quel momento muore.

  让我想起去世前的老卡,他看着自己满身的试管,说: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

  幽默哀伤。。。

  最后想感谢恩师,眼前总会浮现出他带我解读各种作品情景,让我知道,文学有多美。

  《帕洛马尔》读后感(三):有一颗球体和子午圈的存在

  最早,是在《蓝胡子-20世纪末世界文学作品精选中篇小说卷.2》(吕同六/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一书中读了《帕洛马尔》。近时将此书翻找了出来,重温,稍微认真一点儿读,不禁连声失笑——因为跟着卡尔维诺发动想象力,卡尔维诺动辄就把我逗笑了。

  先看全文的结构奇特,无完整情节而以若干个片段组合构成。其次来看主人公事实上,以我的偏见——我乐意这么认为:主人公其实不止是一个,却都叫“帕洛马尔”,“帕洛马尔”们的个人经验焦虑,不是你有就是他有。

  也许,这些主人公的差别被故事本身均匀消弭了而使我们并不能够在意与在乎,但这差别的深刻,远远超过了每个主人公思考时我对他们的想象。与其说,帕洛马尔是卡尔维诺想象出来的,不如说,卡尔维诺选择自己分饰帕洛马尔,在小说局面复杂精致下尝试着追求——一人若干面、若干人一面的意图,彼此形成“你瞧你、你瞧你……”的类聚、群分,合一。

  多位主人公,共同名为帕洛马尔,稀罕,随着“帕洛马尔”的增多我亦渐渐熟悉了他们,仿佛我就是他们其中之一,或者我渴望成为他们其中之一,或者我是被忽略掉的一个,然而透过“帕洛马尔”这架望远镜,我感觉到了始终有一颗球体和子午圈的存在,这就是卡尔维诺的“厉害”。

  与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的《美学原理》中有一点相似,文中有段话似乎契合着卡尔维诺的意旨——“一个人的一生是各种事件的集合,其中的最后一件事可能改变整个集合的意义。这倒不是因为它比以前的事件都重要,而是因为各种事件组合成一个人的一生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内部结构,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

  《帕洛马尔》读后感(四):帕洛马尔在寻找与世界和平相处方式

  卡尔维诺的《帕洛尔马》应该算是思想的日记吧,记录他与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点点滴滴,这些所谓的事件几乎都发生在他本人的心里,因此,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缠绵悱恻的情思,有的,就是思考与感悟

  我是真的喜欢这本书,在这个我们都知道非常浮躁的年代,能够与这样一位伟大的作者一起共同面对人与人之间那丝丝缕缕,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明争暗战,以及互相折磨,倒也是一场灵魂的冒险。

  比方说,帕洛马尔在沙滩上见到一位裸体晒日光浴的女人时,他那么想尊重这个女人选择裸体的权利,可是,却又为着世俗的考究而一次次回避自己的眼神,结果当他终于可以将女人与海岸融合到一起,将那妙曼身躯当作是白鲸一样去看待时,却被那女人误以为色魔而匆匆逃走。

  人与人之间内心的隔阂,造就了许许多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误会矛盾。互相了解的人之间那种内心的较量也更是令人无法理解。他和妻子之间关于雀鸟的对话,每一句话中都在暗示对方自己的优势,然而,究竟谁更关心那些鸟儿真的那么重要吗?可是,如果不是夫妻双方默契,又如何能听出弦外之音呢?

  了解与不了解同样会带来困扰这就是人生无奈之处。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内心世界,就算是福尔摩斯和心理医生,也需要通过专业调查咨询才能得到一些信息,而人的大脑思维瞬息万变,我们如何能够把握每一个脉络呢?

  我们对陌生人都有一些畏惧,究其原因就在这里。

  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更为可怕,假使是完全认识的人,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不需要只言片语的人,并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可那些我们认识,却又不了解的人,才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烦恼

  可惜,世界并不是桃源,我们无法只和亲人朋友在一起,还需要去面对形形色色熟悉的陌生人。

  帕洛马尔终究学会做一个死人,把自己的心游离在所有是非之外,只当自己是一个不会被记住,也不会被忘记的不存在的个体,不再去在意自己是否与人共处愉快,可惜,在他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他真的死了。

  《帕洛马尔》读后感(五):帕洛马尔

  帕罗马尔 卡尔维诺

  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如此的丰富,帕罗马尔先生更像是卡尔维诺笔下的尤利西斯。思绪可以被各种事物触发联想,在海滨,花园城市,动物园或者是旅行中,对乌龟,天象,壁虎,长颈鹿甚至是布鞋的联想,一点点构筑起帕罗马尔先生的思维世界。这是一种十分奇妙体会,当读者在主人公思维中漫步,并且由此对常见万物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形成了对主人公思维的再创造。帕罗马尔的世界观某种程度代表了卡尔维诺的世界,对细微事物的极致观察让想象力变得无比强大,而那个构筑起的思维世界变得直观可信,尽管显得脆弱。从性爱生死,从肉体精神,帕罗马尔的思维旅程充满偶然性,也让思维世界充满可能性

  《帕洛马尔》读后感(六):思考,然后伟大

  说实话,对于卡尔维诺这样一个脑袋结构如此复杂的人,我不敢说看懂了他的文章

  只能说一点浅薄感受

  当年看《看不见的城市》,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寓意,站在那个世纪的卡尔维诺预言了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

  如今看《帕洛玛尔》,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深思和忧虑

  帕洛玛尔在任何一个物品一个事件中都可以思索到人类生存的问题

  比如从某种鸟类的鸣叫中,联想到人类的交流方式和沉默作用

  从白化病的猩猩抱着轮胎看到孤寂拥有依靠

  整本书中都是琐事

  然而思考却都是最宏大的问题和最深邃的感悟

  读完全书,立刻觉得自己白活了,错过了那么多的思考,浪费了那么多普通的事件

  思考,然后伟大

  《帕洛马尔》读后感(七):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

  两年前写的东西了 现在想想 似乎与此书有关

  --------------------------------------------

  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

  我现在在这里打字 这件事本身也许是由遥远宇宙中的某颗超新星的爆炸而引起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由

  每个星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附属于一个无形的网

  甚至说 每个星体之间的"空虚"的部分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宇宙万物一环扣一环

  这满天的星宿

  写满的是我的生活 社会发展 国家安危 国际形势 和 其他星体的轨迹以及化学分子运动状态 还有一个计算机程序

  其实这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它就是GOD

  GOD与你同在

  西河论坛

  EAL仍然试图说服我GOD的存在

  宇宙诞生的机率现在算出来是2的78次方分之一

  从成吉思汗到SEAL信仰耶蘇 这件事的机率是绝对小于2的78次方分之一的

  于是 在这其中肯定有神的力量

  于是 GOD是存在的

  西河畔边 良辰美酒 徐徐凉风中 三人频频举杯

  西河论坛

  我们取得了一致

  *理论上讲

  2的78次方分之一只是现在科学的局限 其实应该是无穷小

  成吉思汗到SEAL信仰GOD 它的机率 也是无穷小

  两个无穷小怎么比较大小?!

  *现在的科学情况来看

  成吉思汗到SEAL信仰耶蘇 这件事的机率是的确小于2的78次方分之一的

  也就是说 当下 信仰GOD是理所当然的且符合三个有利于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暂时信仰GOD 然后再让时间继续对它进行检验

  想到这 迷惑了 技术再发展也不可能计算到无穷小啊

  照这个模式下去 我们应该一直信仰GOD 直到它的正确性被技术检验出来

  我们相信GOD直到我们明白GOD是存在的 而这个终点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它违背了某人的不可能完全认识宇宙理论

  但是某人积极地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宇宙外的世界被发现之后,某人不可能完全认识宇宙理论就不再适用,就会有新的理论出现,如同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相信会有这一天!这时候,所有的问题都要被从新考虑,因为某人的体系已经不再适用.

  传说 世界本一片浑沌 盘古大哥不知道从哪摸出一把斧头 筐汤一下子 重的和轻的就..........

  圣经*创世纪 上帝说 要有光 于是 有了光

  众所周知,太阳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光芒四射少年了啊

  盘古的筐汤那一下和上帝说要有光的同时 诞生了眼睛 于是世界不再浑沌

  其实世界到现在仍然是浑沌的 也将永远浑沌下去

  满世界是各种各样的粒子 一片浑沌

  太阳光照上去 反射到眼睛里 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幻影

  我用眼睛观察外界 我看着桌上的兰花 它也看着我 用它自己的眼睛 这不是拟人

  和谐

  回到和谐

  为了达到和谐 要找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理清楚自己与外界万物的关系

  从而努力与它们达到和谐

  1 我成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肯定有它的必然性 是万物作用的结果 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既然存在既然完整 它是和谐的

  任何改变它的东西都是不和谐的

  2 我在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 我与那块地是不和谐的 也许就是因为我那一跤 一只被猫发现的熟睡的老鼠被惊醒 这一跤对于

  老鼠来讲是和谐的 或者说我因为摔了一跤发现了地上有100块钱 我与那块地也是和谐的 既是和谐也是不和谐

  何为和谐 何为不和谐

  三个有利于是自私的

  和谐就是要与周围的事物和睦共处 要跟甚至最遥远的星系搞好关系

  人们发现这个说法太过抽象 于是有了GOD

  ------------------------------------------------

  现在一切变了 故人已去西河不在

  对不起 我仍然没有信任GOD

  你失望你愤怒 你不再讨论量子力学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我会找到最爱

  《帕洛马尔》读后感(八):沉默与轻

  (一)

  在一些有关卡尔维诺的评论中,以下这段尤其令人动容,

  If Mr. Palomar personifies Calvino, as many critic conjecture, then his character summarizes the course of the author's evolution, both in life and literature. In youth, like his boy Pin, Calvino began his literary pilgrimage as a Partisan adventurer, idealistically seeking the means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out of the travesty of war. Seeing these dreams ravaged by postwar disillusionment and political dissension, he pushed his obstinate quest for Truth forward into the future...Coming to the end of his existence, the author had made a last decisive turn... Like Palomar, he came face to face with the only certainties he felt man will ever know: namely, the stubbornness of being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Graciously, he braved the enigma of living, and with the quiet dignity of the mature postmodern author, he stoically embarked for a final Otherworld and a last adventure larger than life.

  (如若象许多评论家猜测的那样,卡尔维诺化身为帕洛马尔,那么这个角色,无论在文学角度还是生活中,便可以来概括作者一生的演变进程。青年时代的卡尔维诺,就像他笔下的男孩皮恩一样-一个意大利游击队的理想主义者和冒险家-为了建立一个不会被战争歪曲更好的世界,开始了他的文学朝圣之路。当他看见那些梦由于战后的幻灭和政治上的纠纷而被穷掠破坏,他把他执意对真理的追寻投向了未来。。。弥留之际,卡尔维诺作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就像帕洛马尔,逐渐,他只开始思考那些必然性-那些他认为在将来一定会被感知到的必然性,亦即人本身的执拗和无法避免的死亡。就这样,他和气地面对生之谜面,带着作为一个笔者安静的尊严,他沉静地登上他界之船,开始了最后一段比生命更广袤的冒险。)

  (二)

  合上《帕洛马尔》,我感到卡尔维诺是第一个令自己同时为‘轻’和沉默感到动容的人。我看到一条由冒险家踏出的沉默路径,无论是在青年时代一个恪守道德和准则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成熟之时对一切略带怀疑,却又拥抱所有可能性的幻想家。追溯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获取安宁和智慧的一生,就象游吟诗人隐去身份和风沙一样,竟是如此寂静和稳固。世界制造太多的英雄和喧嚣者,可是那些沉默的智者,都在永远沉思和缄口。多数人把眼泪和凝视分配给前者,而少数人因为后者的沉默,继又陷入更深更久的沉默。

  (三)

  我相信在那些帕洛马尔安静的语词中,亦即卡尔维诺一生安静的隐进中,沉默,无论是处于两者间的停顿(比如同本书的章节之间,或者是序和正文之间,又或者是几本书的间隔之间),还是这之前之后彻底的空白,都向观察者传达着一定的意义和力量。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都被被赋予了可能性的空间,这种空间性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化身为马可波罗,这位东方行者对可汗说,‘是我们的眼睑把它们分开’。--是的。沉默是心底的声音,而心底有另一个世界。

  (四)

  另一方面,《帕洛马尔》中,乌鸫啭鸣的章节亦令人沉浸于这’深思之轻‘的精细描摹和不可言传中:鸟儿究竟只是靠这单音节复音节的单调啭鸣来传达语义,还是依靠那啭鸣之间微妙而有序的沉默之音呢?又何以促成这种,鸟儿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偌大默契?我不禁想起卡尔维诺由于陈述轻反复援引的瓦莱里的诗句,’轻的不是羽毛,是小鸟。‘ 在反复失败,最后充分理解了这句话的前提下,我想自己理想中的默契可以表述为,

  ’最后我们像是都变成了鸟儿‘。

  我们, 都变成了鸟儿。

  《帕洛马尔》读后感(九):宇宙是面镜子

  记得在阅读《忧郁的热带》之时,列维·施特劳斯那整整几十页的海上天空的描写令我心旷神迷,这种描述就像带上了分光镜看白色日光,准备好五彩调色盘来描摹印象中的山水,让人不禁要感叹眼睛的缺陷了。可如今一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海浪、月亮、星空···,似乎这一切又开始变得简单起来,只要界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目标,运用我们眼力与脑力所能达到的极限,自然界可不就成囊中之物了。

  比如,在面对海浪之时,帕洛马尔先生就完全表现出他迥异常人的观察方式:他并不沉溺于涛汹涌的大海带给人整体的感官印象和感叹,而是将目标锁定到一个浪头之上:它的形状、它的运动方式、它在流动海浪之中的存在方式、它的中心与边界、其它浪头的影响···尽管这种观察很容易丢失目标,但帕洛马尔先生却时刻不忘界定观察界限,这种方式颇似做实验的科学家,就像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要去研究潮汐涨落。在对其它事物的观察之中,帕洛马尔先生也同样理智、细致。交姌的乌龟、草坪中的各种草、日月星辰、鸟儿、壁虎等等,在他科学家般的目光之中,这些自然事物都从人们整体性的印象之中跳跃而出,被分析、被解构,微小的细节被描摹。

  不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博物学研究,帕洛马尔先生这些与众不同、细致入微的观察似乎并不是要记录自然万物的形态,研究它们的属性或为其寻找谱系,而是在借机锻炼一种思维方式、做一种无意识的哲学思考。所以,当他细致观察了两只乌龟结合的整个过程以后,他会从生理构造层面想到人类和乌龟的不同;当他着力描述了草坪上的各种草的性情、长势之后,又不禁自问良草与杂草是否真的有所区别、这一划分与界定有何意义?观察引人入迷,观察后的思考看似有些无厘头、又着实有意思。

  帕洛马尔先生观察玩自然事物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人类社会,他为是否要看沙滩上裸胸的女子思索半天,又在排队买鹅油时超脱当时的环境,做思维游戏。他那不合常规的思考能在各处生根。我们看到了一个似乎闲的发慌,经常让自己的思维脱离日常经验的怪人,然而他既能让我们忍俊不禁,又能够让我们沉默远思。我们就像喜欢那位心地纯净、行为怪异的马可瓦多先生一样,也喜欢上了这么一位神经兮兮、思想怪异的帕洛马尔先生。

  然而帕洛马尔先生的奇怪与可爱根源于何处呢?书的最后部分由各种各样的观察逐渐转入沉思。

  “帕洛马尔先生因难以与同类搞好关系,感到非常苦恼。”在《世界观察世界》一篇中,我们似乎获得了打开帕洛马尔先生思考之谜的钥匙。“从今以后他要竭尽一切努力,不仅要与近邻的人类和睦相处,而且要与银河系中最遥远的星团建立和谐的关系。”当帕洛马尔先生确定好了自己在宇宙之中的位置,要把这种经验运用到与同类的接触之中时,却发现是行不通的。“他渐渐陷入困境,误解、踌躇、妥协和失误弄得他焦头烂额”在观察宇宙时,他在宇宙之外,在和人们打交道时,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宇宙是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仅仅是我们在自己心里早已了解的东西。”----于是,自省的帕洛马尔先生这样想到。

  这种出于无奈的自省使人想到了一生居住在树上的男爵先生。或许男爵那种保持自由、却并不远离尘世的态度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的卡尔维诺先生也有些许无奈吧。

  《帕洛马尔》读后感(十):书摘啊书摘

  袒露的乳房

  刻意不看——强化了禁止看乳房的习俗,不看的前提正是我想到它是袒露的。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不庄重的、保守的。

  把乳房融入周围——是不是把人看成物?把女性的象征也看成物?犯了大男子注意的陋习?

  崇敬地注视——珍惜感激乳房以及一切。(被乳房拥有者鄙视)

  在PALOMAR心中乳房具有象征意义地连接了世界,那乳房的拥有者此刻和PALOMAR还有世界是何关联呢?帕和女人的关联估计仅仅在对乳房的关注上,因为她的被“不宽容的传统”束缚着的心智无法和帕的想像一致。实际上女人这个整体在帕先生心中因为乳房的关系也被赋予了意义的。而女人的世界图景中此刻和乳房连接着的是放大的贪淫。如果先生自认的圣洁崇高的造物本身酿出了不纯的意识延展,那这仅仅是具体和抽象的两分还是足以坍塌世界的讽刺呢。

  大理石与血

  与我共生的牛肉仿佛是被肢解了的自己兄弟的尸体。但,当幸福地挑选能满足自己美食欲望的牛肉时,想像着种种它带来的快感,仍能心安理得地做个食肉动物。

  各种感情并不排斥?有节制的喜悦、恐惧、欲望、尊敬、为自己担忧和对他人他物的怜悯。别人祈祷时表述的正是PALOMAR现在的这种心情吧。

  如果界限是物种上的,不能吃人就是纯粹伦理学意义的道德教化咯?参杂宗教中神的训诫还是归为道德。那么爱国的意义等同于此吗?国别类比于物种,爱国类比于不吃人。界限是以怎样的维度被划分出来的呢。而且保证着被划分国别的人对这个边界建立的共识。

  有鳞目

  玻璃笼子之中有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亦有人类出现之后的世界,表明人来世界既非永恒的世界,亦非唯一的世界。

  这里每件远古动物的样品都是靠人工的方法维持着生命,仿佛它们是我们头脑虚构的动物,是语言的构造,是荒谬的推断,企图证实只有我们这个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很high啊

  帕先生仿佛就是男版PHOEBE啊 我们想严肃的时候人物就严肃了 我们想逗乐的时候人物就逗乐了啊 我们 被我自认为是很high的物种啊物种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帕洛马尔》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