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是一本由索甲仁波切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一):全书摘抄。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非常喜欢,后半部分涉及了一些我目前还不大接受的佛教理念,看的时候有些不走心了。但总的来说,它依然可以教会你如何面对自我,如何对待他人,并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好的转变——如果你诚心想过一个真实、平和、自由的人生的话。
看完后很想开始练习禅定和施受法。摘抄记录了我认为的禅定的重点。
打星是自己喜欢的。
(P13)“中阴”通常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
*(P19)当外在身份全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和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在激情的催眠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确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
(P20)只要观察自己几分钟,你将发现,心就像跳蚤般跳来跳去;你将发现,念头会无端地冒出来。
(P20)一个人为了逃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P21)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变成要确保每一件事安全可靠。
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你意,
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
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
请想想漂浮不定的死期……
**(P26)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他们从来不确定隔天是否还用得着这杯子。要“认清生命的脆弱”,要把自己观想成最后一次放风的死刑犯,在网里挣扎的鱼或在屠宰场待宰的动物。
(P27)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P28)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心的宁静由此而来。
**(P29)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而每一件事,绝对是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就像急流冲下山脊,匆匆消逝。
(P31)生者必死,
聚者必散,
积者必竭,
立者必倒,
高者必堕。
(P32)我是否每一刻都记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个人、每一样东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时时刻刻都能够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对于死亡和无常的认识,是否已经迫切到每一秒钟都在追求证悟?
(P35)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实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P36)我非常希望他们多少能够知道,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之后,我变得谦卑,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己,因为我必须在人生的跑道上停下来,重新衡量,然后再前进。
**(P38)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习气,就完全沦为它们的奴隶。/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固定模式里,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地我们可以跳出来,有所改变。
(P41)一旦相信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而无法学习会让我们变得封闭而执着。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无法执着。
***(P47)思维一切事物的本质能唤醒我们温暖的幽默感,以及本自具足温柔而强烈的慈悲心,因而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当我们通过深思而确实见到空性和一切事物与我们的互相依存性时,这个世界就呈现更明亮、清新、亮丽的光,有如佛陀所说的重重无尽互相辉映的珠网。/ 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在梦中保持正面的意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会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P48)无常唤醒我们的恐惧,使我们发现一切皆不真实、不持久。恐惧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它驱使我们去问这些问题:如果一切皆会死亡和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确切真实的?表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无限宽广的事物,以包容这些无常而改变的发生呢?有什么是我们事实上可以依靠、死后还继续存在的东西呢?
(P56)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着,它们就会变成陷阱。
*(P57)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象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凡夫心却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沾沾自喜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石头般的冥顽不灵。
(P59) 任何人也有佛性。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利。“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证悟时,就好像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证悟时,就好像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
(P64)往内看需要我们极敏锐,也需要极大的勇气,等于全盘改变我们对于生命和心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行-禅定】 初善 中善 后善 (P37始)
{初善-觉醒}
祈祷文: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愿一切众生聚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和苦因;
愿一切众生永不离无苦之大乐;
愿一切众生免于执著与厌恶,
安住平等不二心。
(P77)<想象自然的大祥和>最重要的是要放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把你平常的、情绪的、被思想驾驭的自我,想象成太阳底下的冰块或牛油。/创造正确的内心环境。/ 没有必要去维系或肯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当下的我。一种基本的信赖感呈现了,不必特别去做什么。
(P79)“禅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融入。”
{姿势}
(P80) 你的见和你的姿势应该像山一般。见,就是对心性的了解和洞见,也是带入禅定的见解。像山一般地坐下来,让你的心升起、飞跃、翱翔。/ 这个姿势最重要的是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或“一堆金币”。如此,“内在能量”或气才可以轻易流过身体中的脉,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处所。什么都不要勉强。脊髓的下半部有一个自然的曲线,必须保持轻松,但不要弯曲。头必须舒服地平衡在颈上。两肩和上半身带出姿势的力量和美感,它们维持着姿态的平衡,但不要用力。/ 在我的禅坐传统中,两眼必须睁开,这很重要。/ 每当你心乱时,最好降低视线;每当你昏昏欲睡时,就要把视线抬高。
(P82)禅坐时,你也有各种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是空的;但在空性中,你却可以知道你有思想。让听去听,让看去看,而不要让你的执着进入知觉之中。/ 禅坐会让你自己感受到你就是佛的那种自尊、尊严和强烈的谦卑感。/ 禅定将自然从这种了解和信心中产生。
{呼吸}
(P86)每次呼气,就是放下一切执着。想象你的气融入遍满的真理。由于执著消失了,每次呼气完,再吸气之前,你将发现一个自然的间隙。
{禅坐中的心}
(P89)“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著。” / 千万不要让心有任何的挂碍或负担。当你禅坐时,千万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强让心宁静。把你自己想象成虚空,拥抱着整个宇宙。
{安住}
(P89)如果心分散了注意力,在突然想起的瞬间,只要简单地将心带回呼吸,其他什么都不必做。“我怎么会变得如此不专心”这种问题只是另一种分心。单纯地专注及持续地把心带回呼吸,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心会逐渐安定在心上。/ 没有任何参考、概念、希望或惧怕,带着平静却高昂的信心——这是你所能想象的最深刻的幸福。
{警觉和放松的平衡}
(P91)警觉,警觉;不过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最重要的“见”。维持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着。
(P91)因为你比从前安静,终于察觉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杂乱。你要做的只是保持当下,即使在一片混乱中,也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不管你发现你在想些什么,就让那个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紧抓它,喂养它,或纵容它;不要执着,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随着思想跑,也不要迎请它们;要像大海看着它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视飘过的云彩。/思想就像风,来了又去。/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坐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让间隙越来越明显。/ 延长这个间隙,就是禅定。
{休息}
(P96)有时候,当你一直在努力禅坐,休息的片刻,如果你还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反而是禅定发生的时刻。/ 禅修和日常生活的藩篱将会崩溃,它们之间的对比将会消解,而你将发现自己越来越活在自然、纯净的当下,毫不分心。
{专注}
(P97)将你的专注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要像一位头颅破裂的人,随时随地小心翼翼,唯恐别人碰到他。/ 不要回到我们易于固化地看待事物的习气中。/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练习如何禅坐,而是禅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心境。/ 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结合。
{灵感}
(P99)你可以把最寻常的房间变成温馨神圣的地方,变成一个让你每天与你的真我会面的环境,让你像会晤老朋友一般,喜悦而快乐地接触你的真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15)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
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
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P127) 我们经常生活在悬疑而模糊的状态中。我们的心总是在混乱和清明之间进进出出。这表示我们经常面临二选一的状态,而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 这种持续的不确定状态,也许会让一切变得丧气而了无希望;但如果深入一层去看,你将发现它的本质就是会产生间隔,在这空间有很多转化的机会正在不断出现——如果它们能够被看到和把握的话。
(P134)如果我们倾向于某种思考习惯,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这些习气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发出来,并且持续不断地发生。/ “我死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答案是:我们现在有什么心态,是什么样的人,如不加以改变,死时就是这个样子。“
(P137) 每一种痛苦、悲伤、损失和无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实而戏剧性的目的:唤醒我们,促使(近乎强迫)我们冲破轮回,从而释放被禁锢的光芒。
(P138)我们之所以把周遭每一样东西看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以同样方式重复强化对于内外实相的经验,这就形成我们的错误假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客观上的真实。
**(P140)我们记不得自己的真实身份、本性,却狂乱地到处投射,扮演另一个人,执着不放,就像一个不断掉进深渊的人。这个虚假的、妄执的身份就是“自我”(藏文中的意思是“我执”)。/ 即使真的看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自我;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确实认识心性或真实面目,就没有其他的选择。
(P143) 你开始知道希望和恐惧都是你的敌人,会破坏你内心的宁静。希望蒙骗你,让你徒劳无功,大失所望;恐惧则令你瘫痪在虚假身份的监牢里。
***(P148)何不怀疑自己的无知、自以为是、执著和逃避,以及我们对于解释实相的热衷追求?/ 要给怀疑时间,要给自己时间,来发现问题的答案。/ “急事缓做”。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不可以过分期待,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就会变得谦虚。“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 / 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
(P152)“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特点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
(P155) 真正的老师是仁慈的、慈悲的,不厌倦地想把他们从上师那儿得到的智慧和学生分享,任何情况下都不欺骗或操纵学生,也不放弃学生,不为自己的利益设想,只为教法的弘扬光大而努力,永远保持谦卑。
(P157)当你继续寻找时,寻找本身就会变成固执的观念,把你征服。/ 不要向障碍和小困难屈服,这些只是自我的幼稚情绪而已。/不要因为缺乏耐心而放弃对真理的承诺。
【临终关怀】
(P203)需要发挥你的技巧、敏感、温暖和慈悲,让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来。利用常识和幽默感。不要用太个人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
(P204)看着你眼前的临终者,想象他跟你完全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离苦得乐的基本欲望,有相同的寂寞,对于陌生世界有相同的恐惧,有相同的隐秘伤心处,有同样说不出的无助感。/ 把你自己直接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
(P205)接受死亡的过程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失望、接受。/ 临终者远比我们清楚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引出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说出所知道的。
{说真话}
(P207)应该告知,告知时尽可能安静、仁慈、敏感和善巧。/ 这种坦诚的缺乏,只会让他更孤独、更焦虑。
(P208)当你想帮助临终者时,你必须检查自己的每一个反应,因为你的反应将反映在临终者身上,大大影响到他,并决定你是在帮助还是在伤害他。/加速自己成长的方法,莫过照顾临终者,因为他让你做一次对于死亡的深度思考和反省。/ 请深入想象临终者可能会有的情况:恐惧愈来愈强而无法控制的痛,恐惧受苦,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他人,恐惧这辈子所过的生活毫无意义,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失去控制,恐惧失去他人的尊敬。也许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对于恐惧本身的恐惧,愈逃避,它就变得愈强大。/ 通常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但是当有人陪着你谈他的恐惧时,你就会了解恐惧原来是普遍的现象。【最有效的就是肯定这种痛苦,和每个人都有的这种确信。】
(P215)安详地去世,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自他交换}
(P228)如果你正在受同样的苦,尽可能生动地想象你要怎么熬过。
(P231)任何一种景象都可以打开你的心眼,认识到世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它打开。不要浪费它引起的爱心和悲伤。在你觉得有一股悲心从心中涌起的那一刻,不要把它搡开。/ 你将了解你对痛苦多么盲目无知,现在所经验或看到的痛苦其实只是世上痛苦的一小部分而已。每个地方的众生都在受苦。/ 去尊崇一切受苦的众生,去了解你既离不开任何众生,也不高于任何众生。
**{施受法}
(P235)如果你觉得情绪不安或气氛晦暗,那么在吸气时,想象吸进一切不好的东西;在呼气时,则想象呼出宁静、清明和喜悦,借此净化和治疗心的气氛和环境。/ 把你自己分成甲乙两方,甲代表完整、慈悲、温暖和可爱的你,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确实愿意随时帮助你、回应你,向你开放,不管你有什么错误和缺点,从来不批判你;乙代表受了伤、收到误解或挫折、痛苦或愤怒的你,好比可能在孩提时代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虐待,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受苦或被社会冤枉。
现在,当你吸气时,想象甲完全打开他的心,热情而慈悲地接受和拥抱乙的一切痛苦、烦恼和伤害。乙受到感动,也打开他的心,一切痛苦就融化在这种慈悲的拥抱中。
你呼气时,想象甲把具有治疗作用的爱、温暖、信赖、慰藉、信心、快乐和喜悦呼出给乙。
{让对方说话}
(P24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智慧,当你让对方说话时,就是在让这种生命智慧显现。/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在他人身上,而要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些泉源。
(P246)如果你不先启发自己,根本就无法启发你面前的人。
(P256)如果你得了重病,尽力想象世界上每一个得了相同病症的人,以深度的慈悲对自己说:“愿我承担每一个得这种可怕疾病者的痛苦,愿他们都能从这种煎熬和痛苦中解脱。”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二):关于生关于死
关于生关于死
——读《西藏生死书》by/烟波浩渺
86岁的冰心在写给丁玲的悼念文字中说:
死而有知,也许有许多欢乐的重逢;
死而无知,也摆脱了躯壳上的痛苦。
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又读了《西藏生死书》两相照应,也算对生和死的一种注解。人如何面对死亡?当亲人接近死亡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能做到坦然面对死亡,而不是觉得黑暗、恐惧?人最后的归属是死亡,死亡之后还会有什么?本书将用藏传佛教语言告诉你上述问题的答案,为你揭示一个关于佛教修行者的个人见解。书中的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死是必然的,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坦然面对死,才能更好的生。毫无疑问因为本书的题材和内容,这本书将是一本令人难忘的书,也许你没懂没明白,但不妨碍你记住他。
作者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望族,师从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少年时就被上师认定位喇嘛的转世。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毕生的志业是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后由译者郑振煌翻译完成。索甲仁波切解释写作此书的目的: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本书以讲述《中阴闻教得度》(即《西藏度亡经》)的佛法及修行法门为主要内容。 “中阴”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间上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修习颇瓦法是通往中阴的密匙,通过持续的修炼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生死轮回之间的这段时间。作者用普通人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死亡、转世、轮回的各种藏传佛教的神秘之处做了普及解说。穿插一些修行此种佛法成功的案例,配合新式表达方法,讲解初级修炼者通过这种相对简单的修习法门,将会达到的秘境,用作者的话来说此种法门简单易学、包容性强、随时随地可进行,如禅坐、冥想、念咒语、听佛理课等等形式。我对这种神秘的说法充满了好奇,到底有没有“中阴”这种状态呢?有没有轮回?有没有转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作者在书中讲解了修行颇瓦法的三种法门,对于非修行者或非佛教徒来说,倍感神秘,读来倍感艰难,虽然都是汉字但是要想理解这些法门,还是很困难。读到这些段落时自动跳过。尤其是最后关于桃乐丝的死亡记录,读完之后也是说不出的滋味。对临终者的关怀是此书重点讲解的一个问题:临终者需要亲人们的理解和宽恕,慈悲之心让逝者安然离开,是否可以到达中阴这个阶段,非宗教爱好者可自动忽略。佛教本就讲述“心”的理论,凡事由心生由心灭,你的心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另外书中不仅仅单纯讲了佛法,还有由修行此佛法引发各种不可思议之事,连作者都说是不可思议之事,我读了更加觉得是谜中之谜。因为不够了解藏传佛教、密修者,也难说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时间则是最好的检验之物,把他留给时间吧。宗教爱好者会把本书当做修行手册、思想启示录,而我看来本书更像是一本另类的、关于心理治疗的书,谁都不能否定心理暗示的理论,无论这种暗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种种修习法门、颇多慈悲暗示,当某些人身体饱受病痛之苦折磨或是心理各种难言之苦或是迷茫之际,也许会找到治疗方案。是否相信书中所言只能看往内心所求所需。
书中各种睿智名言、西藏谚语分布其中,饱含哲理读来十分受教。如:1.创造力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丁,总有一天会掉的。2.西藏民谚三种智慧工具:听闻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与禅修的智慧。3.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执著和被执著的对象。悲的水流经慈的运河。4.路米:“忧伤,可以是慈悲的花园”。
当看到书列里的这个书名,以为是《藏地密码》那类探秘类型的小说,读过才知道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以说是关于宗教信仰的、可以说是关于思想精神探讨的、也可以说是心理方面的。每本书都有值得推荐和阅读之处,如果什么都想读到,百科全书可以告诉你,但是读了百科全书也不一定能懂。以前提倡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爱书之人我们更应该求读书籍的多样化,子曰“和而不同”用在我们多读书也很贴切。读了此书有的人恍然大悟,有的人不屑一顾,有的人感动泪下,有的人读不下去。喜欢的深爱,不喜欢的早就远离,凡此种种,只有自己读了才知道,不读永远只能是听说。
2014-6-10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三):很难评价
很难对这本书做出评价,作者在美加等地涉及的性侵丑闻以及学员的控诉令人对本书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产生了一种怀疑。可是想通了就也觉得没什么,能悟透生死道理的未必是什么圣人(顶多只能称得上是高人),而只是把这些道理的记录下来宣扬出去的更未必就是什么大师,整天宣扬高深佛法的可以是复读机、乞讨者或者骗子。有时候只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太高了,想说服自己接受这种信仰,又不甘心简单地接受,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必须要放弃一些执念和做出一些改变,于是我们首先就要求阐述这种思想的人本身也必须遵守接受它,而且还会对这些人的要求非常高而苛刻,因为有了一个榜样我们心里才能寻求到某种安全感。就作者而言,可能是大圣人参透生死轮回入世变成了俗人游戏人间,也可能是某宗的修炼之道被学员误解为侵害(恐怕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从多位女学员的控词中可以看出这就是赤裸裸的性侵)。但宗教说白了也只是寻求心灵解脱的一种迷幻剂,说的道理越生动,规则方法越简单有效,(前提是不影响当局的统治),那便可以成为一门正大光明的传销。归根到底你要自己想明白,当你真正想明白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引用某本书来安慰自己,也不需要跟随某个大师来说服自己了,因为那时你就已经找到信仰了,心就已经是坚定安稳的了。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四):训练你的孤独
看过刘震云的一篇访谈,他说我们中国人是喜欢凑热闹的,好多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很高兴,很吵闹,但是一旦孤独下来,就会寂寞,眉眼之间总有些落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
外国人有信仰,他们把心里话说给上帝,什么事都有上帝兜着,我们呢只有自己,心里好多话没地方说,说给身边的朋友吧,万一哪天你们不是朋友了你说过的那些话都成了把柄。人总不比神,神不会背叛你,是安全的。
所以他就写了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碰到可以聊天的人,说一句顶一万句,碰到没法聊的,一万句不顶一句。
人最大的孤独,就是死。张爱玲说开心时候全世界和你一起开心,难过了只有你自己难过。难过尚有可能有人陪伴,死亡就不能了,是彻底的孤独。我从《西藏生死书》中得到的教益,就是看见自己的孤独,习惯孤独,训练自己的孤独。
“如果没有房子,工作,朋友,家人这些短暂脆弱的支撑,我们面对的将只是赤裸的自己,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不真正面对他。我们总是以无聊琐碎的喧嚣的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我们一生都在忙着无关紧要的「责任」。有一位上师把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务事」。我们告诉自己,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却从来也找不出时间,即使是早上刚起床,就有一大堆事要做:打开窗子、铺床、冲澡、刷牙、喂狗、喂猫、清扫昨晚留下来的垃圾、发现糖或咖啡没了,出去采购回来、做早餐⋯⋯一大堆说不完的名堂。整天都是电话和小计划,责任竟然这么多,或者称为「不负责任」还比较妥当吧!”
“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不愿意去想,就像怕一个黑漆漆的山洞,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只能孤独地面对自己,失业,失恋,面对社会的家庭的压力的时候,人退回自身,从外面的热闹世界里抽身出来。不得不孤独。
孤独没有那么坏,在这本书中,作者称之为“心性”,也就是真实的自我。佛教认为心有很多个层面,有两个比较突出,一个是凡夫心,一个是本来的心,也就是心性。
凡夫心是在变动的,反复不定的心,受制于外在的习性,环境和刺激,像树林间的猴子跳来跳去,是害怕孤独的心。
心性是什么,假如凡夫心是变动不居的云彩,心性就是全然开放,没有变化过的天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我们会瞥见心性。
“可能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曲子或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时,在品尝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雪花翩翩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飘渺地投进屋内,都可能让我们瞥见心性的存在。”
如何安乡自己的心性(或孤独),书中提到了具体可行的办法:练习禅定,并将禅定应用在生活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安详,平和,慈悲,很耐心,读这些文字,本身就是在修行,受了月光,瀑布,天空的感染,人会变得乐观,宽阔,受了文字的感染也是一样。
另外,在纸质书上,可以看到书封面摩擦的痕迹,可以写下你的即时感悟,同时也会有一种警示的效果:像一个户外广告,一个界碑在那里提醒你翻开来读。电子阅读则没有这样的效果。纸质书像随身携带的微型教堂,忙碌空隙,读上几页,身心清净,它总是在那里,提醒你不要过分地沉溺在生活中。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五):上善若水
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必须接受自己的死亡。我几乎时刻都会想到死亡,但并不是以消极厌世的方式,一方面我对死亡害怕恐惧,不知道何时死、怎样死,因此更加珍惜自己鲜活的生命,感恩知足;另一方面我对死亡疑惑敬畏,不知道什么是死、死后如何,因此需要学习死亡、学习面对死亡。
这样的情况下,翻开读完了《西藏生死书》。这应该是一本写给西方国家读者的书,但不影响阅读。
坦率地说,并不完全理解,不能完全读懂,也并不能做到百分百地认同,还是有很多困惑甚至怀疑的地方,但总体来看,绝对是对心性非常好的净化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抛弃很多杂念,以平和安宁的心态来了解和学习。我是谁?现在的我,是由姓名、年龄、家庭、工作、社会身份所标注的一个客体,如果去除所有外在的符号,此刻坐在这里思考的我,到底是谁?这应该是个哲学命题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如果全部向上追溯,归根结底都会统一到哲学上来。“接触哲学的皮毛会让人成为无神论者,但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导向宗教。”我不讳言,我是个唯心主义者。一方面,我是客观唯心的。我相信世间是有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存在的,也许是主宰一切,也许是裁断一切。人类总是愚昧得可笑,遇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就用迷信来搪塞,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即使解释不了那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人类解释不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科学和迷信其实只是一步之遥,人总是以为世界就是自己所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样子,对还未证实的事总是本能地加以排斥。怎么能认为没看见的就是不存在的呢?证明不了存在就说明不存在吗?这不是很荒谬?就像以前坚持认为地是方的一样,坐井观天的青蛙永远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而对于宗教的门类,我并不了解,也许像我们隶属于不同的国家一样吧。书中给了很好的答案,信仰什么都没关系,哪怕没有任何明确的宗教信仰,因为任何宗教都只是真理的不同化身而已。书中也提到中阴闻教得度的理论和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越来越趋于一致,对此我深信不疑,科学向前发展,才赫然发现原来曾经的迷信是更高层次的科学。另一方面,我是主观唯心的。我相信人的意念是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影响改变身体、生活,可以创造奇迹。当然,不是点石成金那种物欲上的心想事成。任何宗教都是导人向善的,书中极力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让人的心善良而温暖。我觉得自己已经算是个比较宽容、善良的人,但是和上师提倡的境界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不知不觉中,自己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颇瓦法的修炼的,但却非常简单地只是祈祷家人平安健康,自己可以为他们承担一切痛苦,远远没有达到为普通众生承受不幸的程度。因为自己以为为太多人祁福都是私念奢望,更无论钱财名利了。我不同意盲目的信,无论是什么,怀疑是必要必须的,允许怀疑接受怀疑的才是真理。自己的疑惑一是宿命到底存在与否,按上师的说法,命运是取决与业的,做什么得什么,虽然果皆有因,但是当下的行却时刻影响着未来的命。二是爱自己和爱别人的关系。其实一向认为自己还算是宽容善良的人,但是要做到对人全部宽容还远不够,特别是以德报怨地对待自己着实不喜的人。禅修的境界是需要完全不考虑自己而全心为人的,而我实在还是很爱自己的,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自己深爱的人纵然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但一般情形下,邋遢的自己是连本人都不能允许的。不过这也大概很少会产生尖锐矛盾吧,进一步修养心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自己。我想热爱生命关爱自己同时也善待别人宽容包含是自己最理想的状态。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六):带着信仰读这本书
我是一名佛教徒。
刚刚开始学习佛法的很low的那种入门级菜鸟。
刚刚对佛法升起一定的信心。相信世上有诸佛菩萨的存在和上师们的伟大。
刚开始读这本书。
我只有一个感受,当你相信这一切的时候,西藏生死书里的智慧真的像水一样会流到人的心里,让人温暖和感动。我非常惊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智慧。就像谈恋爱遇到恋人时也会惊奇,为什么世上会有这么好的人。
那些智慧的语言所来自的信仰是真实的,它不是建构在对这个世界虚幻的妄想之上而来的。它的智慧和温暖来自真实。
愿更多的人亲近佛法。愿更多的人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心灵中升起真实的幸福和智慧,不再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绝望、烦躁,不再畏惧未知的未来。
无论信不信佛法,无论人生幸运还是不幸,我们都在被这个世界我们所不知道的神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爱着。再不幸的人生,也是幸运的。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七):不要说来日方长,只因世事无常
叶曼在讲《西藏生死书》的时候说人在死的时候灵魂要经过审判,而审判的人正是我们自己,此时我们一生的每一件事就犹如一个个片段闪现,那些我们做错的事情、伤害的人都会让我们无比的懊恼,而此刻再去忏悔已经太晚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早点开始反省自我,以寻求他人和自我的原谅来得到内心的和平喜悦。
突然间我才真正明白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省的意义,这样你才能确定时光是否没有虚度,是否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否珍爱自己所爱的人。
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旅行者,对于这样的说法再同意不过了,意识来了又去了,来时我们欢迎,走时我们亦不留恋。我们每一天都会体会到从天堂到地狱,比如我们心生喜悦那就是心处天堂,比如我们充满了各种负面的情绪那就犹如在地狱一般煎熬。所以想去哪里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看看你是情绪的主人还是情绪的奴隶。
当我们快要被一些绿豆芝麻般的小事吞噬的时候,想想那些分分钟已经失去生命或是正在跟死神讨要日子的人,我们已经拥有的很多很多了,活着不就是最大的幸福吗?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健在的父母时刻挂念着我们,还有可以让我们温饱且可稍稍去购物旅游腐败一下的工作,想到这些便会很快从纠结的琐事中跳出来并心生喜悦。
不要说来日方长,只因世事无常。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八):我已等你很久,为何现在才来,你在等待什么特别的人回来
因为小鲍三月生日后一天的意外离开,在它四十九日的诵经日里突然想起这本也许能解答我的悲伤自责无以名状苦涩心意的书,一三年冬只草草读了几页便搁置在书架上,一四年夏开始因为种种机缘开始深信佛法并诵读经文,这些年断断续续读过遇过感受过体悟过,直至小鲍当夜里意外去世我的无助痛哭使我有了机缘重新阅读这本书,并流畅适宜地读完它,深信它追随它,彼时,才发现自己走了很长的路,跋涉已久,来到它的跟前,瞻仰它,也看到自己并非悟性根深的人,将近走了十年才开始粘上了一点边。
书里读到这段话时,我眼里充满了泪,「我一直跟你在一起,你的业障却让你看不到我。十二年的修行,慢慢消去你的业障,因此你终于能看到那条狗。由于你真诚感人的慈悲心,一切业障除尽,你也就能以双眼看到我在你面前。」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九):生死皆为修行
我无法接受死亡,沿着这个议题深入下去就会异常恐惧。每次过马路朋友看到我小心翼翼的样子都会嘲笑说:“全世界都知道你怕死”,我反问:“难道你不怕吗”?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怕,但是没有你表现得这么明显”。是的,我对死亡有着很强烈的抗性,光是想象都很恐怖。于是,总监送了我一本书,就是《西藏生死书》。
我本对宗教敬而远之,圣严法师也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大量疑问。无法实证的东西实在让我困扰,我读了很多佛学的书,但始终不能承认自己信奉佛教。有时越读越通透,有时越读越混淆。我知道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其核心正在于虔诚的信仰,并非皆可实证。我也相信,并愿意相信“信仰”是有力量的。
可以相信六道轮回吗?有些问题我还没想通,也不急于想通。我想这个思考和体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修行。“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看到这句话我笑了很久。
但至少我认识到了自身是有如此多的不完满,还有很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渴望获得真正的平静、从容、祥和,甚至庄严。但我明了,对于那些渴望得到的,其实连渴望都不曾有。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十):正视生命,不畏死亡
这是一本讲述生与死的书。佛教强调世间有轮回和业报,这就把生和死看作是一体的。死亡是旧的生命的结束,但又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书中出现的其实无非也都是藏传佛教的教义与用语,但能够引发人们正视对死亡的思考,能平和地认识死亡的人,应该也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生。而其中提到的禅修的练习方法和对临终者以及遗眷的关怀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还是很有用。
作者说:“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搅动,本性是清澈透明的”。揭示了禅修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让心回归本真状态的修炼。对初善、中善和后善的定义颇有意思。“初善,众生皆有佛性,破除愚痴。中善,不执着,察觉万物的本质。后善,回向一切功德。”
描写禅修的内容很简单却又很实用。
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句话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透过正念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义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禅定。
放下就是把心从执著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著心的贪欲。在比较深的层次里,由于你越来越了解心性而产生的体悟和信心,可以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让你解脱心里的一切执著,让心自在无碍,在禅定的启发中溶化掉。
最后,所谓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更深入一点来说,放松你自己,进入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觉之中。这就好象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动安顿下来。这就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让一切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
最重要的是要轻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静静地从你习惯性的焦虑自我中溜出,放下一切执著,放松地进入你的真性里。把你平常的、情绪的、被思想驾驭的自我,想象成太阳底下的冰块或牛油。如果你正感到僵硬寒冷,就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下溶掉。让安详对你产生作用,以便将你的散乱心集中到安住的正念中,并在你的内心唤醒明见( clear seeing )的觉醒和观慧。你将发现你的一切负面心态全缴械了,你的侵扰溶解了,你的混乱慢慢蒸发了,如浓雾溶进你那广大无瑕、绝对自性的天空中一般。
静静坐着,躯干挺直不动,禁语,心情平静,让一切思想和情绪来了又走,什么都不要执著。
这种境界感觉起来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在野外做了一整天的苦工回到家,一骨碌坐到火炉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一整天,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没有什么还要担忧的,也没有什么还未完成的,他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牵挂,满足,自在。
因此,当你禅坐时,重要的是创造正确的内心环境。一切挣扎和奋斗都来自狭隘的心境,所以创造那种正确的环境,有助于你达到真正的禅定。当幽默和旷达呈现时,禅定不费吹灰之力就生起了。
作者强调的对于临终者以及遗眷的关怀谈了很多内容,我认为最有用的就是对于临终者最重要的就是爱和慈悲。慈悲是什么?“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而已,它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
而对遗眷的关怀则需要让他们面对现实,释放出他们的悲伤。“悲伤是需要关注才能治愈的伤口。要想对治和超越悲伤,就须公开而诚实地面对我们的感觉,把我们的感觉充分表达和释放出来。容忍和接受我们的感觉,不管多久,一直到伤口痊愈为止。我们恐惧一旦承认事实,悲伤就会击倒我们。事实上,悲伤的经验会化解。没有表达出来的悲伤,才会是永远持续的悲伤。”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与情绪,而通过对临终者的关怀,我们才会对死亡的气息感触得更深,每一次对临终者释放的关怀,每一次在亲朋好友离世后释放的悲伤,都会令我们更好地思考生存的意义,更好地学会感恩,才能在生命的最后平静安详地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