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郎》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四郎》读后感(一):百年前的当下
从好友那听闻,今年是夏目漱石先生辞世百年纪念。又恰读《三四郎》,与此时此地的状况与发生有大的谋和,与时代和国家命运也属于同一类的关切。今日作文,倍感协和欣蹈。
先生在上世纪第一个十年刊发了此书,后经《朝日新闻》分节转载。当时去明治维新发起已四十余年,日本实现了“以四十年时间重现西方三百余年的历史”的革故鼎新,成绩斐然。
然而,进步自有进步的忧虑。道德的,审美的,婚恋观的,关于教育的,更为重要的是进步本身的,这种种莫不是以真实的隐患而存在着。稍加审视,便足以见其杂质,见其消极性,见其潜在的摧毁进步的因子。一双正直的眼睛也许比一双慧眼更能认清社会的病态。
小说中的诸项,所呈现的如此切关于当时的社情。如今看来,彼时的,又与今日中国情势相近。在时间长河中,两个历史切片是如此相仿。然而,我们失落得深,后来突变得也剧烈,竟然连省思的余地都被租用去了。
再说小说的另一指向,爱情。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词汇,真实的爱情。有一个疑问是,三四郎是否经历了爱情。在钦慕,在半分浪漫,在疑似艳遇中,爱情故事谱出一曲慢调,又通过情节性的揭示,催生“意义的悬崖”。于小说中的三四郎,所谓爱情,不过是:曾经暧昧,此时疏薄。
所谓情真,大多是空无的指涉,若无承载情真的容器,情真,便失之为一种空然。三四郎的这份爱情,在自足的承担中,又包含着自愿的舍离。这是与时代不匹配的柔软之人所面临的:本无果事,竞终无果。音符,合不成曲。
你看,这少年人,他面对着三个世界:那个朦胧的平和的但陈旧于时代的家园;由仁慈的知识和廉明的精英构成的纯粹现世;一瞥其光泽其富态的上流社会——何曾不是“我”呢?何曾不是“我们”呢?何曾不是“当下中国”呢?
《三四郎》读后感(二):夏目漱石《三四郎》读后随笔
这阵子读完了夏目漱石先生的《三四郎》。小说写的是一位土鳖男青年三四郎到东京读大学,从落后闭塞的环境一跃而进入明治时代各种思潮激烈冲突的日本中心。从小只接触过寥寥数个乡下女性的他,不知道怎样和东京的女性打交道;从小只生活在一个世界的他,不知道如何从三个世界中选择自己的前途。如果说广田先生是三四郎的长辈,三四郎无法理解广田先生的时候,只需要唯唯诺诺、用谦恭的态度敷衍过去即可;那么,在身为同辈的与次郎、野野宫面前,三四郎既不能捉摸到他们的心思,又无法像对广田先生那样毕恭毕敬了事。更不要说他心中那谜一般、梦一般的美弥子小姐了。面对东京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人群,三四郎感到了极度的困惑、迷茫。
虽然时隔百年,但三四郎的困惑放到今天其实毫不过时:是选择留在大城市,搏一个有车有房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还是“逃离北上广”,回到安逸舒适但精神生活相对贫瘠的老家?至于三四郎和美弥子的交往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屌丝与女神交往的血泪史。美弥子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怨,无不牵动着三四郎的心。美弥子对其他男子的亲密举动会让他感到嫉妒和烦恼,但他又无法表现出来。而聪明的美弥子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却既不拒绝又不接受,只是保持着暧昧。既会凑到他的耳旁亲密地说话,又会在与他独处时冷冰冰地不发一语。三四郎不愿放弃美弥子,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又让他无法勇敢地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可是,正如网上某篇读后感中提出的:即使三四郎迈出了那一步,美弥子就会接受他吗?很遗憾,即使同为男性,对三四郎的心情深有共鸣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是美弥子,大概也不会接受他的感情。三四郎只有强烈的感情,却没有与之相衬的实力,如何能让美弥子这样年轻美丽聪明的优秀女子为之倾心呢。
所以,从三四郎在东京大学的校园里对美弥子一见钟情的那一刻起,他在爱情上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美弥子不讨厌三四郎,但也谈不上喜欢他。两人交往中美弥子的心情,大概更接近于“多个追求者也不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养备胎。美弥子在意的,只有野野宫君而已。但野野宫君却只对学术有兴趣,对美弥子的态度不冷不热。不知是因为感情木讷,还是因为他看清了自己不属于美弥子所在的繁华世界。尽管美弥子想方设法明示暗示野野宫君,甚至为了气他而故意装作与三四郎亲热,但野野宫君始终无动于衷。失意的美弥子最终选择了嫁给一个毫无感情基础的有钱人,而野野宫君依然毫无反应。
从头至尾,这场感情游戏都没有三四郎的事。他与美弥子最接近的时刻,也只是美弥子要利用与他的亲密引起野野宫君的注意。就连最后美弥子要结婚了,三四郎也是无意中才从同学那里得到消息。他去见了美弥子最后一面,问她“听说你要结婚了”,之后便再也无法说下去了。读到这一段,简直想为他写一个惨字。
三四郎有错么?没有。他的出身背景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见识和性格。美弥子有错么?没有。三四郎喜欢她,并不代表她就必须得接受。她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人,对三四郎说“我知我罪,我罪常在我前”。但其实在如今这个社会里,她的行为早已算不上什么过错。从美弥子最后的表现看,面对一直默默陪伴自己、爱慕自己的三四郎,她并非没有好感,甚至可能还尝试过去接受三四郎。但这份好感终究没有化为不顾一切的爱情。
——你喜欢我,我知道。
——你出身普通,举止笨拙,不懂恋爱。但我知道这并不是你的错。我不讨厌你。
——但是,我终究还是无法爱上你。
——你感到迷茫痛苦,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都一样,都是迷途的羔羊。
对三四郎来说,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如果美弥子只是个俗套的花瓶女子,毫无人生追求,从头至尾讨厌三四郎,那也就罢了。三四郎大可以撂下几句“是我爱错了人”、“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之类的台词,故作潇洒地离开,把恋爱失败的责任归为美弥子水平太低,不能欣赏自己。
然而,偏偏美弥子是个冰雪聪明、一眼就看透了三四郎的女子。偏偏美弥子对人生有着一些想法,有一些追求。偏偏美弥子对三四郎并非全无感觉,甚至还在最后对三四郎说了那样一番暧昧的话语。偏偏这样的美弥子,最后没有选择和三四郎在一起,而是做出了连她自己都觉得“有罪”的选择,
卿本佳人,奈何从贼。卿既从贼,那么,一直以来,我又算什么。
heliotrope牌香水瓶;四丁目的黄昏;迷途的羊,迷途的羊;高高的太阳悬挂在天空中。
夏目先生不愧是文豪,三四郎和美弥子的形象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只是,即使是夏目先生,也只是把结局放在了三四郎永远失去美弥子后失魂落魄的呢喃。三四郎接下来该怎么办,他的命运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夏目先生并没有继续写出来,实在是遗憾。
读完此篇小说,也明白了东京大学为何会将校园内的池塘命名为“三四郎池”了。那里是三四郎初次遇见美弥子的地方,也是这段故事真正的开始。东大的学生们在三四郎池前徘徊时,或许也会和三四郎的心情有所共鸣吧。
《三四郎》读后感(三):动人的结尾
之前日本很多一流作家的作品都看过了,但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却一直未曾拜读。这本《三四郎》文风细致,描写较平实,情节也难称曲折诡谲。说起来与森鸥外那本《青年》很像,无论是描写对象,还是文字风格,亦或是体现出的所谓时代精神。
小川三四郎是典型的从农村第一次涉足城市的穷学生——眼光狭窄,没见过世面,举止上不知所措。而其性格也导致他被只靠一张嘴的与次郎摆布,也导致他在被动性的暧昧中与美祢子最终走向陌路。读毕此书,产生的首先是一种惋惜感,文字的最后篇章描写也着实动人。
与《青年》同样,身处明治时代背景下的此书同样借很多人之口,表达了以当代眼光看来晦涩的、多少庸人自扰的主题。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职能比起叙述,更多的应该是探索。
那么与此相反的人呢?那些曾经在昏暗的舞台下看着台上永远无法属于的故事的人呢?他的一颦一笑,他的只言片语,像是对自己诉说,又像遥远的无法追及。然后,曲终人散,他就那么消失在幕布之后。
戏中究竟演的是什么?真的用心去看了吗?还是只是一味的去忖度着台上的他的心思,然而他就如同在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画家用颜料锁住的时光,那个不是他。然而,那个却也是他。
想着,猜着,如果他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会如何,不一样又如何,究竟是用心的想过将来吗?世俗的爱与青春的梦幻,又怎能同日而语呢?
就像迷途的羔羊,仰望天上的白云,就那么不顾一切的在青草原中随意的漫步,离开了羊群,离开了牧羊人,规矩又算的了什么呢?然而,终究,还是要回到生活。
散场时的凄清,唯有独自行走的观众最能感受,那些呼朋唤友的,如同与次郎,那些遁入空寂的,如同广田,那些并不知情为何味的,如同野野宫,以及那些仅仅为欣赏美而来的,如同原口,又怎能感受到三四郎的寂寞与忧愁?
夏木溯石的书,大抵是这种淡淡的情调,却丝丝缕缕的缠绕进了心头,让人说不出的忧伤……
《三四郎》读后感(五):迷失在森林的羊
文中关于“三个世界”的论述很有趣,我的解读是,一世界是九州故乡,二世界是类比于宗八野野宫般的潜心研究,三世界则代表觥筹交错的诱惑。三四郎会朝着哪个世界走,并未在文字中给出答案,但这好比不同人驾驭着不同脾性的马匹,走不同的世界,仅仅在于路途的选择而已,并无对错之分。
对于从九州乡下步入东京生活前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描写甚为好看,这能很大一部分引起我部分过去——在学时的某些回忆——的共鸣。也不得已离家,也有过迷惘,也如此老实巴交……。从乡下到城市的环境变化,生活习性及心灵上的冲击与碰撞,这样的反差让故事得以产生立体感,也装进了醇厚的味道,读着不腻,感觉仿若品着一位挚友的往事。
书中广田先生的形象,很叫我钦佩,平常细微之处能够摘出许多哲理,睿智而富幽默感。比如关于乞丐在光源寺前的乞讨,广田便总结乞丐选错了行乞的地方,而建议应该在山上凄清处,这样就没有人不想给钱了。另外关于迷路的孩子也有相同论述。都是广田先生细微观察生活的写照。
扯远了,其实,我倒觉得广田的形象和夏目漱石自己有着共同点,说不定作者就是以此作为自己在小说中出现。作者能随意搬弄些例如易卜生、哈姆雷特、阿芙拉•贝恩等颇具西方色彩的元素,而不至于使文章脱去原本的灵魂,而广田只是作者博学的一个缩影。当然,在我看来,哪怕是三四郎、野野宫、甚至是与次郎,都或多或少的带了点作者的脾性。
文章有两条主线,一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关于离乡背井进入东京的不适应感,其二便是关于爱的主线。三四郎与乡下母亲的爱,乡下阿光与三四郎生拉硬拽的爱,三四郎与美祢子潜在的爱……最重要的莫过于后者吧,文章多数篇幅都围绕着三四郎在东京与美祢子的情节牵扯。只是好比书中提到的stray sheep,他们都迷失的忘记了自己。
乡下来的三四郎总是谨小慎微的处事待人,这点上看,与多数乡下来的孩子有几分共性。但在追寻“三个世界”中的哪一个时,却肯定会带来异常剧烈的分歧。我在想,如果三四郎捷足先登先向美祢子告白,故事又会朝着哪个世界发展。但这大概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故事情节的安排似乎冥冥中就注定了他们会迷失,然后走到各自的轨道去。
关于单身,文中广田乃至野野宫都是极好的代表,对此,广田的一句话可以涵括很多:“人固然有生来就不能结婚的残疾,却也有因种种情况而碍难结婚的。”这样反倒让我以为三四郎爱的不得志,恰恰正是广田乃至野野宫的样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岁月。
这种个体特殊性的观点很受启发,我常以自我角度揣摩他人所思,想来是极为不对的。这可以衍生到如今的相亲现象,若不考量子女自身的情况,而只是单纯为了繁育后代,这样的婚姻多少会显得落寞而无趣许多。
又扯远。其实,如前面所提,美祢子所谓之我们都是迷途的孩子,是何等的无奈。爱却无法爱,作为当事人,他们的无奈感想必是最为深切的。
说到底,这是九州乡下与东京城市的冲突,亦是不同世界下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深深的无奈,淡淡的凄楚,缓缓的生活。
终归还是得朝着前方走,虽然有时每个人都像一只“迷途的羊”。
《三四郎》读后感(六):一个备胎的痛苦有什么意义
广田先生说,那个姓里见的女子是真恶人当中的一种,不能更同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恶人呢:她耗去你的精力,耗去你的热情,耗去你的痛苦,耗去你的梦。到头来,什么都没有,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一切。也许这一切就如天上的云一样,它飘来了,又飘走了,他只是飘来飘走而已。
想每一个被那些个美弥子们牵制着的男子都会异常受触动,不还钱就还有联系,我们怀揣着小小的对女子的渴慕,在自己的生活里跌宕起伏,可那女子又在想些什么呢?
第一次读日本的小说,耳目一新,细的掉渣的真实感。小说一点都不抓马,除了刚开始那个跳进三四郎被窝里的女子略高能,剩下的就是一个普通青年的普通生活,读时清淡无味,读完余韵无穷。
日本有一种酒,叫清酒,没喝过,听名字感觉也许就是夏目漱石的味道吧。
单恋者的感受只属于单恋者,迷途的羊,迷途的羊,迷途的羊啊迷途的羊……
《三四郎》读后感(七):《三四郎》,少年初识愁滋味
《三四郎》这部小说,算得上夏目漱石所有作品中最有青春气的一本,它以大学生三四郎为主人公,叙述了一场惆怅的大学生活。得益于在东京大学求学和教书的经历,在书中,夏目漱石对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称)校园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甚至于校园内的三四郎池,就是因这本书而得名。
合适的环境烘托和主题内容,使这本书成为一本上乘的青春小说。
但凡青春小说,一不注意就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状态。很明显,你想写出个“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水平,自己的境界至少得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否则,只会写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水准。
《三四郎》中没有无病呻吟的状况,相反,三四郎、野野宫君、美祢子、广田先生等人物的成功刻画,使人们可以从人生观、求知、爱情等几个角度进行探讨。我对作品中三四郎认知的转变比较有感触。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将要进东京大学读书的三四郎,拥有一样可以使他藐视一切的、美好的事物——未来,未来给予他无限的憧憬,这些憧憬对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三四郎来说,仿佛已经唾手可得,所以他瞧不起一切。
在驶向东京的列车上,他第一次见到往后令他佩服的广田先生时,觉得“他已经有四十岁的光景了吧,像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和广田先生有稍许谈论后,虽然认为广田先生是个有意思的人,但还是感到“乘三等车厢的人不会是什么要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三四郎心里,大概认定自己以后不会坐三等车厢,所以忽略了自己现在也是个三等车厢人。
三四郎是个内敛的人,然而年少轻狂用在这时的他身上也不为过。其实年少轻狂是个中性词,用在少时有才的人身上,更多是种褒扬,00年退学的韩寒肯定是个年少轻狂的人,当他01年写出《三重门》之后,别人再说他年少轻狂,又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不识愁滋味的三四郎,还是个纯真的人。
当三四郎到达东京,初步见识到专一的学术生涯,大世界的繁花锦簇,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了三个世界:一个是明治十五年以前风味的乡村故土;一个是书卷笔墨的学术世界;还有一个是光灿荡漾的浮华世界。三四郎对三者都产生难以名状的感情,于是,单纯的他用三者拼凑出自己的梦想:
把母亲从乡下接出来;娶一位美貌的妻子;然后投身到学习中去。
这样的梦想,在今日中国熙熙攘攘的年轻人中,也是很多人怀着的,依托于时代的契机和个人的努力,不少人甚至实现了梦想。然而,这个梦想放到三四郎身上,必然使他遭受到打击——不识愁滋味的他,远没见识到社会生活的困难。
少年初识愁滋味
夏目漱石适时的将社会的一角显露在三四郎眼前。作家用一场艳遇来开启《三四郎》的故事:
三四郎在列车上对一个女子多看了几眼,女子后来和三四郎同一站下车,并央求三四郎合住一夜旅馆,理由是女子独身在外不安全。懵逼的三四郎强装正定,甚至女子主动和他共浴、同睡,他也坐怀不乱。
第二天,女子和三四郎在月台分别,女子平静地对他说:
“你是一个很没胆量的人呐。”
然后嫣然一笑离去。
一个男人被女人这样揶揄,可不得五味陈杂好久——三四郎最初在东京面对种种新事物时,脑中突然涌起的,都是“你是个没胆量的人”这句话。
这段艳遇的开场非常有意思,它既将三四郎的人物形象定了形,又预示着如同潘多拉魔盒的社会将逐渐在三四郎面前开启。
那么,在大学的浅社会世界里,三四郎是怎样的呢?
用“迷途的羊”来描述这时的三四郎再合适不过了。三四郎在心里将三个世界的梦想拼凑在一起,但实际上他却在分开同时奔走于三个世界,这终于给他带来麻烦:
他从家乡的世界要钱来满足浮华世界朋友的借钱,引来母亲的责备;他想追求浮华世界里的爱情,又放弃了学术世界的深造。这个初识愁滋味的少年,最终败退于爱情之前,口中念叨着“迷途的羊”,他终于明白美祢子对他说这四个字的意思。
说起来,夏目漱石已经在书中给三四郎指了一条出路,只是三四郎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为了情节发展,作家不让他意识到):野野宫君就是三四郎未来可以成为的人物。
野野宫君和三四郎近属同乡,他也来自乡村,不同的是,野野宫君大三四郎七岁,当三四郎第一次到达东京时,野野宫君已经是东京大学的一位研究学者。三四郎眼中这位稍微触及学术世界的研究狂人,不仅俘获了美祢子真实的心,在物理学领域有自己的成绩,还时常顾及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野野宫君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他只做了一件事,在物理学领域深造,终日在地窖里观察天文。他在学术世界做出了成绩,让另外两个世界的事情水到渠成——成绩让他有能力照顾家庭,而美祢子钟情的正是知识性男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作家想表达的寓意或许正是:抓住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到专一。
在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中,这是第一部,也是一本适合青年读者的书。
《三四郎》读后感(八):便只能将这青春埋葬
这是我阅读的第三或是第四部夏目漱石的作品。在此之前阅读过《门》、《后来的事》和《我是猫》。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我是猫》一书未能读竟,实在是觉得内容乏味。可能是我资质尚浅,毕竟《我是猫》一书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一度在当时的日本文坛引起轰动,那便留到以后再拜读吧。
《三四郎》、《后来的事》、《门》被合称为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出于一些机缘巧合,我阅读这三本书的顺序正好与作者的创作顺序相反。相比于《门》和《后来的事》,最后接触的《三四郎》深深触及到我的心灵深处。一个初入现代文明和成人世界的少年,在面对乱眼繁华和懵懂初恋时表现出来的迷茫和隐忍,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我算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尽管曾经不太愿意承认。2015年朴树南京站的演唱会上,听到朴树不太流利的自白,我多次默然流泪;2016年的春节,尽管节日的气氛尚未冷却,偶然见到的漫天繁星,却让我失眠到深夜。但我相信多愁善感不是天生的,经历造成了一个人性格的绝大部分,“愁”常是因为曾经的不快乐又有了预兆,“感”往往是因为看到了过去的影子,那些过去或是不易而满含辛酸,或是甜美却又无法再现。
当三四郎和美弥子在教堂外最后一次相遇,三四郎强忍住情感,故作镇定地将钱还给美弥子,我的双眼再一次湿润了。那是对一份未及绽放便已枯萎的初恋的最后埋葬。也许三四郎最终也没能明白“迷途的羊”是什么寓意,正如他最终也不确信美弥子对自己的情感。他埋葬了初恋,却未见初恋的尸体,不明不白,无从悼念。
我曾因为没有能够怀念的母校,而无比羡慕周围人的母校情结,自怜是“青春无家,无从思念”。那是一份青春的遗憾。可我从三四郎身上除了遗憾,更看到了另一种青春的迷惑,美弥子暧昧含糊的情感未及确认便已消散,那些他一度怀念的“美好”一下子变得模糊,那些他曾经的“肯定”都写上了问号,那初恋的一切都成了"海市蜃楼"一般。
大概这也是生活吧。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疑惑都能有答案,尤其是情感。但我们不能确信的只是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深知自己的内心,爱或者不爱,只需跟着自己的心走,那都是一段青春。
结束语:不要猜测他人的想法,跟着自己的心走才是最舒服的,而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三四郎》读后感(九):无可不可
啊,看到没多少的时候就有这种无可不可的感觉了。真的就是那种看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可是看到这里已经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吧~~的感觉。
啊。多少能够理解为什么这部作品很伟大。但问题在于,就像《我是猫》《少爷》什么的一样,能够理解意义重大,但素米有乐趣啊。
嗯。比如说人物形象生动突出,比如说纠结的人物关系反映了日本进现代化过程中对待西方文化的特殊态度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文化的矛盾,还有日本本土文化特有的小暧昧和其他风俗等等。嗯。我能理解这个作品很有意义。
但是。到底哪里开始有爱情的?那个土包子对着美女流口水的画面就算么?太没有美感了吧是说~~
而且,本身这部作品的风格,就很有点洋不洋和不和的感觉。总觉得那个什么自然主义啊现实主义啊什么的条条框框就在里面穿越来穿越去。然后就觉得,啊,幸亏是用日语写的。不然的话,会不会有侵权问题都有点难讲了。不知道。可能是我看英法的那种小说看多了,总觉得里面的意思穿越来穿越去的。然后就总觉得这个小青年挺假的,就不太喜欢了。
啊。其实最最觉得不爱的一点是,没有美感啊啊啊~~~
以上。
《三四郎》读后感(十):三四郎的三四事
开始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夏目漱石的《门》,吭哧吭哧看了两天看完后,没看懂,豆瓣上找来很多书评,算是明白了。又找来夏目漱石的这本《三四郎》,想重新领略一下夏目老师的笔触。
书中三四郎的经历写的很真实,仿佛也能唤起自己曾经的回忆。在火车上,对乡味不再的惆怅,为未来世界的渴望,以及见到外国人的向往。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乡下人初次进城的好奇。火车偶遇女子的开放,对三四郎评价的愚蠢,引起了这个不开化小子内心小小的自卑,并五味杂陈。从此,三四郎拥有了三个世界,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现在,一个代表着内心憧憬的未来。过去世界里的妈妈对三四郎的关心,未来世界对美弥子作为女性的憧憬,揉进了这个学生在学生时代的学校生活。然而对美弥子也终究是停留在幻想,她不可能跟他在一起,因为女生对成熟男生的向往,她不可能跟他在一起,也因为那学识和心理水平的差距。书中没有明确写出美弥子的年龄,也没有明确写出美弥子的情感经历。或许是跟野野口老师有过一段经历吧。书中对细节的描写很传神,野野口老师口袋里两次出现美弥子的笔记,这引起了三四郎的嫉妒,然而野野口老师和三四郎最后都只能静静得看着美弥子与别的男性走入婚姻的殿堂。或许美弥子喜欢过野野口老师,也喜欢过三四郎,或是趋于显示,或是服于理性,选择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迷途的羊”,是对美弥子当时心态的真实反映吧。青春少女情窦初开,无所适从。
然而,我更喜欢将“迷途的羊”作为三四郎的反照。他的生活中,大部分受与次郎的影响。与次郎将三四郎带入到他的生活圈,三四郎也顺从着这种安排,这或许是乡下人初次进城的迷茫与彷徨吧。乡下人的憨厚,让借钱的事情,只是引起内心的小小烦闷。乡下人的顺从,对与次郎不理智的行为,一笑而过。
最后,引用《晓松奇谈》里的一句话:世界很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还是很喜欢日本人做事情很喜欢拿捏分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