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你死了》是一本由皮特•尼尔森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一):念念不忘
读到这本书很偶然,好像是在二手书店凑单买到,大概好几年前了。
其实内容有一有些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对读这本书时候的感受一直念念不忘。
可能是跟作者对生活的心态以及生活中的孤独感产生某种共鸣吧,就好像有着相同的经历的人对生 活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你就像捉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幸运。
故事讲述的一个叫保罗,一个人生陷入低谷的作家,与一只会说话的狗生活的点滴。有点长不大的保罗,和妻子离婚,写作陷入低迷。
就像生活突然变得困难重重,创作陷入瓶颈怀疑自己的能力,无法排遣生活中的孤独感,不想面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只想把头埋进被窝希望阴霾会过去。
生活并不会突然变好,需要的每天按时起床,穿上跑鞋,去跑跑或者走走。不要无聊就跑去酒吧,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然后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不要把判断的责任扔到别人头上,以为出问题后可以心安理得找借口。
可能我这本书念念不忘的原因就是它在我迷茫的时候教会我怎么处理,什么是自己的责任。生活里的孤独感会变成自己的成长营养,以及最后透露出的希望。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二):不见即死亡
这是一本用心写的书,关注心灵,在我们这片盛行逐利的土地上,最近似乎难以见到对心灵成长如此细致入微的关注。其实,又何必盲谈目前,一直以来,我们这片土地,都是如此。
这本书,最感人的就是保罗失落无助的时候与斯特拉的对话,有时候想,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呢?可永远人都不可能像狗一样简单。摘抄加评论如下:
不是说你不知道什么是爱,而是说你知道爱是什么,知道爱谁,但无路可走、无法表达才是最痛的——不能爱即是地狱。
生命中充满了失败,失败,还是失败。甚至在如何做一个恶人上,他也是失败的。
我以为你死了。——看不见她,就以为她死了,这是狗的想法,可笑吗?可是,那些已逝去的我爱的人,和那些早晚有一天会远离我今生永不相见的人,对我来说,留在我这里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回忆,仿佛梦境的零零碎碎的回忆而已,如此说来,我以为你死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过去似乎是最安全的居住地,但生活就好像是一个不停流动的河里游泳,现在和将来,没什么可以承担喜悦和誓言。
把自己的脆弱或者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是危险的。或许你可以首先让自己强大,成为你爱的人的寄托——如果她愿意的话——但是,你永远不能保证脆弱的你遇到一个同情者的时候,能够抛却脆弱找到幸福,因为没有人能够在自己的脆弱之上再承受一份额外的脆弱,除非,她的爱足够深,深到能以苦为乐。——可是,你怎么忍心让那么深爱着你的人受苦呢?
也许这一生,她注定只是付出。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她习惯充当那个被动者。她喜欢谈论死亡或者政治等与现实生活相较甚远的东西,她以为,这样可以让她更充实,或者说离这个现实中的自己远一些,可结果似乎是复杂的悲欢离合的情绪仍左右着她的肉身,就连她的情绪也没能真正逃出生天。
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干扰她的快乐对她来说有多么不公平。她应得到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可以回报给她同样多的人,一个在她想做爱时可以跟她做爱的人,一个可以与她相伴终生的人,一个真正理解她的需求的人。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她欣赏把玩自己的悲伤,而本能的排斥热闹和快乐,她喜欢死亡,喜欢形而上的哲学,即使她在试图把这些付诸语言的时候总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她这样告诉自己:只是没有也不允许别人说出口罢了。
总有人嘲笑他的善恶不分,立场不坚定,还有他的懦弱和同性倾向,他觉着自己确实是这样的,而且时不时的自责自己为何这样,其实自己能做到的。也许是自己的悲天悯人情结,还是自己的注意力不在此人世间的繁芜,也许没有这么高尚,自己只不过是懦弱和同性恋罢了,就这么简单。
他既没有勇气去做一个烂醉如泥者,又不愿意跳入这人世间去抓住温暖的情爱生活,只是夹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但他知道,中间派的资本是他还年轻,总有一天——这一天不远了——他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至少是形式上的。
他自己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重新开始履行他对宇宙的责任。很明显,在他所居住的四墙之外的世界里,有一些不言自明的规则,那些规则不允许他对自己感到悲哀,所以,他想待在自己可以制定规则的小世界里。——什么规则?荣誉,金钱,从众,攀比,吃,结婚,媚俗,守规矩,得到上级的青睐。
一个人。一个人会让我更好的思考,想问题。在众人的喧哗中,在打打闹闹中,我会迷失自己。
爸爸,我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开心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活,我不会调节孤独(反而会爱上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除非我自己懂得如何调节,不会有人帮我的。这很反讽,对吗?
但是怎样呢?你的睡眠时如此好,从来不会失眠;胃口也不错,总是能吃下很多咸辣的东西;但你又为何忧郁呢?为了爱情?
有时候,你表现的就好像你不值得幸福,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在为了什么惩罚你。但你并没有做过坏事,你值得享受所有你可以找到的幸福,你甚至值得享受比你可以找到的更多的幸福。
他圆满了。故事,总是圆满的。故事里的人总是勇敢的——保罗似乎并不勇敢,或者是幸运,但无论如何,大结局,一切误会冰释。而我呢?亲爱的,我仍坐在这已经坐了一天的被窝里,思考着该找些什么来填饱肚子,同时,可笑的是仍不忘记去流浪的梦想,那另一种生活的诱惑。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三):“我以为你死了”是一句比书的内容更鼓动人去读它的话。读过之后依然这样认为。
“我以为你死了”是一句比书的内容更鼓动人去读它的话。读过之后依然这样认为。虽然看意思应该是一句不好的话,但不知道为什么,读着却有一种安静和安慰的力量,并不是那么的悲伤。
好久之前读过这本书,是它刚出的时候的事吗,已经不记得了。再在书柜里看到它,已然忘了它的内容,真的一点都记不起来了。但就是很吸引。所以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你读了什么书,也许具体内容都不记得了,但经历了岁月,总会有痕迹透出来,人和书,是有磁场有关联的。读书真的是见顶好的事。有时候我挺不情愿告诉别人自己在读什么的,总是想读个十本,被问了就挑着告诉其中一两本。不是小气,是总感觉说多了自己读过的书,也就暴露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不想那么的坦白。有时候,人太过坦白,也许是心里太缺乏安全感的缘故,才这么地急于证明自己。呃。。总是写着写着什么就会偏题。回归主题。
这本书,我建议,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痴迷这个名字,那就读吧。读过之后,也许过个许多年,你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句,“我以为你死了。”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四):不要让关爱你的人以为你死了
很理所当然,看完这本书,书中其他所有的人物名称基本上都不记得了,却记得斯特拉,这只温顺、淡定、会与人类沟通,说话直接的老狗。
书中最值得读的地方,是在斯特拉接受安乐死后(虽然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非常残忍),主人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对爱人、对生活的重新发现。
活着不容易,但能活着便是幸福。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把“快乐”的定义设置得太高了。
忍不住还是要说回那只老狗,斯特拉很可爱,当它看不到或是听不到主人的气息的时候,它会以为主人死了,然后再见到主人的时候,它会很直接地说:“我以为你死了。”哈,我很喜欢斯特拉的性格,直接、坦白。
我以为你死了,如果你还没死,你可否活得开心点,能不能好好去爱,好好去享受生命呢?
不要让爱你的人以为你死了。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五):撕了封腰,我给你高分
不知道什么时候扔在购物车的了。
封腰的“ 法兰克福书展重点推荐小说 NO.1,全球热销1000万,令整个北半球潸然泪下”
其实没给我什么好感。
不过还是买了,不知是不是写狗的原因。
我没哭啊。
看《野性的呼唤》的时候我记得我哭了。
或许是我太关注保罗和塔姆森的爱情了。
爱情纠结了,所以我也纠结啦~~~
其实就是没什么惊喜。
我喜欢我正看着上一句,然后他的下一句让我惊喜,或者好玩~~~
“衣橱所显示的色谱,相比马蒂斯,更倾向于培根。”
虽然它有不少这样的句子。
不过我觉得不好玩~~~
好久没见,回来平安无事,你可以酷酷的说:“嘿,我以为你死了。”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六):《我以为你死了》——非要是“正能量”吗
作者:皮特·尼尔森
译者:谢仲伟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社
时间:2010-5
推荐:★★★
这本书放在家里有一段时间了,已经不太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大约是因为凑金额的时候一起买了的。读小说什么的,似乎越来越没有耐心。
其实这书和狗的视角基本没什么太多的关系,依旧是人与人之间,孩子和父母,和兄弟姐妹,和亲密爱侣之间的关系。说实在的,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也可能是之前看的关于灵性的东西更加直截,抑或更能让人动容。也可能和大团圆的结局有些关联,似乎作者非要传递出一些正能量来,好让更多的人能够觉得自己尚有希望。
虽没有什么反感,倒也没多少喜欢。
大致就如此了。
2013年12月16日
王择成
《我以为你死了》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是保罗
书买来搁在那,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的工作节奏,总是能给我各种不读书的借口;但总归是一个懒字。
毫无征兆地摔倒,脚扭伤,然后意兴阑珊,于是看书。很快翻完了。
读完,想起另外一本书,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和意大利的电影《邮差》。
阅读的最开始,总是淡而又淡的,温吞得没有波澜,结尾,突然满眼满眼的,都是惊喜。就像保罗的人生。其实也像每个我们自己。
人到中年,身体发福,脾气见长;没有稳定的工作;酒精,一群毫不例外喜欢酒精的朋友;最后穷途末路离婚;再次遇到心仪的女孩,面临的就是看起来要强悍得多的竞争对手,于是懦弱、退缩,连生理机能也跟着出现故障。。。。。。
这既可以是保罗的经历,也可以是大街上任何其他一个人的经历。
保罗把这一切归结于自己想太多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鬼祟的东西,曾经爆火的《士兵突击》里,成就了许三多的班长史今说,那是人心里的杂草。我想,他这么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怀着这样一种信仰。相信人心本来都是强大坚韧的,只是看你是否能找到那么一个机会或媒介,把那些本不该阻碍的杂草拔干净。
许三多幸运地有了史班长。
保罗有了斯特拉。相互关爱,扶持,以一种理解、互敬的方式,他人无法理解的方式。
斯特拉是一只和保罗相伴了十多年的狗,尽管老迈,但敏锐,一只能和保罗对话的狗,就像一个智者。
应该说,是斯特拉,让保罗重新审视了家庭、情感、责任这样一些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
父亲的中风,戒酒,跑步,他跟哥哥以及新女友的相处方式,对前妻的感情重新审视,都是以那为媒介。
书的结尾,斯特拉再次告诉保罗,“有那么一条线,线之上,生活是好的;线之下,生活就不好了。”她说,“我还在那条线上,但是我不想等到自己沦落到线下,我想在我离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好的,我有权利这样。”要求主人给她安乐死,就像火中的凤凰,连带的是保罗自身的涅槃。
哈哈
生活总归是美好多于龌龊。转过身来,不远处就是你自己的斯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