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暗中的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暗中的人》的读后感10篇

  《黑暗中的人》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中的人》读后感(一):黑暗的是生活,但是这个黑暗是褒义的

  其实保罗奥斯特用黑暗来暗示生活,这个黑暗是褒义词。不然他怎么会用《黑暗中的人》来做题目,然后又告诉我“我要你幸福”那些话。

  当我看到周围的人都试图用耳机来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绝起来的时候,我就把手机和耳机放回我的口袋里。披上那件衣服,又走回那个冷得要死的室外。这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有些人告诉过我,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可以试着改变自己。告诉我这句话的人等于在告诉我,如果你真的不适应这样冷得要死的天气,你可以多穿几条裤子咯。其实我觉得,你可以告诉我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不那么冷的地方咯,比较建设性。这样对比,你就会发现,其实改变自己的那个言论,是多么的没有远见。这样的言论,本身就只是局限在自身的世界中了,看不到其他的世界。而在一个这样的言论是主流言论的社会里面,发生一些奇怪事情就显得不能么令人惊讶了。

  “这个怪诞的世界还在继续向前”,这是奥古斯都觉得那个不那么好的诗人,写出来的一句伟大诗句。这句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很好的告诉了我,黑暗,为什么对生活来说是一个褒义词。在一个连垃圾桶都会微笑着跟你说不要乱扔垃圾的社会里,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听着清洁工们清扫积雪的声音,其实有点庆幸没有听歌。那些每天晚上都会被循环三遍的歌,其实什么时候不能听。但是奇怪的是,我们其实更加愿意屏蔽掉那些我们可能都不可能再听第二遍的声音。

  生活确实会令人不爽,但是这个黑暗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有了对光明憧憬。所以虽然如此,我还是要你幸福。

  《黑暗中的人》读后感(二):保罗奥斯特.小说电影

  他的确了解电影。并用电影的方式去写小说收获成功。却始终无法用小说或是电影的方式去进入电影。

  保罗奥斯特 《黑暗中的人》----

  让雷诺阿《大幻影》静物 把静物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这就是电影的语言。静物,人的情绪

  “就在结束前,迦本告诉那个德国女人他爱她,等战争结束了他会回到她和她女儿身边。他们四个一起吃了顿最后的晚餐,接着就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当然一切都处理得相当感人。迦本和那女人站在门廊上,他们呢可能就此永别了。男的消失在暮色中,女的泪如雨下。然后雷诺阿切到迦本和达里奥奔跑着穿过树林镜头。我敢打赌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这时都会把镜头跟着这两个人直到电影结束。但雷阿诺不是。他是天才----我说的天才是指那种对人性理解,心的深度,那种同情之情。----这让他回到那个女人和她的小女儿身上,这个年轻的寡妇被战争的疯狂夺去了丈夫,她能怎么办?她只能回到屋子里面对那张餐桌和那些他们光用晚餐的盘子。现在男人们都走了,因为他们走了,这些盘子转化成了他们缺席的标记,成了女人孤独受苦的记号,一个接一个,不说一个字,她拿起这些盘子,擦干净桌子。这个场景有多长?十秒?十五秒?根本没多少时间,但它让你窒息不是吗?它把你体内的痛苦都敲打出来了。”

  每次读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听他谈论电影。觉得他是真正理解电影的。只是不懂他拍的电影,为什么并不像是小说那般出色。我想,他是用拍电影的思维去写小说。例如《日落公园》。他塑造了那么多那么出色的人物形象,但当他分开塑造人物时,他是在讲一个故事,对每个人而言,在每一个机位的观察。好像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与私人生活,但就是这些私人事件,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故事。这是不是有点像是镜头的转化与串联?像是电影的拍摄手法以及分镜头的运用。甚至我觉得,他的讲述方式,有点DW格里菲斯的平行剪辑手法,以及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韵味。他的小说是电影式的,或者至少说,他看了很多电影,并且看懂了这些电影,才能够用这种叙述方式去投入小说。我甚至觉得,他的小说方式是从默片电影里学来的。而提到默片,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里面,又穿插讲述了一个关于默片演员以及一位失去妻女的悲痛丈夫放弃生活而钻研默片的这样两个缠绕着的故事主线。我最喜欢他在《幻影书》里面,谈到的关于默片电影的看法

  “电影模拟现实世界模拟得越像,它表现现实世界的能力就越弱。电影是一种视觉语言,它通过投射在二维荧幕上的图像讲故事。色彩和声音的加入增添了图像的三维感,但同时也剥夺了它的纯粹性。图像不再需要负担起所有功能, 但声音和色彩并没有把电影变成某种完美综合媒体,变成某种反应所有可能性世界的最佳手段,它们反而减弱了图像语言本来所应具有的力度。 ”

  他说默片“大多的喜剧默片甚至都懒得讲故事。它就像诗,像对梦的翻译。我们隔着一条巨大遗忘深渊观赏它,而把我们与之分开的东西,其实正是它们如此吸引我们的东西:他们的无声,它们色彩的贫乏,它们那一阵阵加快了的节奏感。 这些因素把图像从模拟真实世界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拦在我们与默片之间。我们不再假装自己正在观看一个真实的世界。扁平荧幕上的那个世界只存在于二维空间,第三维在我们的脑中。”

  保罗奥斯特,他用电影的方式写作,但却无法用电影或是小说的方式投入电影。因为他与现实生活有隔阂。

  《黑暗中的人》读后感(三):黑暗之中的光明

  觉得这个名字是很俗,但是又不知道该用什么好,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一个俗得生厌的人,可是还是想写,就凑合着用用吧。很喜欢奥斯特的书,他的那本都喜欢。想到今天在这本上面布里尔对他妻子的一个评价,觉得很适合自己,但是原句真还不想再去翻书找,大概就是看了再多书也发表不出有意思见解。觉得和自己一样,再多也是白看,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但是不同的是索尼娅很温柔,我暴躁尖锐。

  下午的时候在想,拼命的自责,也拼命的伤害,到底是为什么,回想了很多过去的事,好像找到了答案,又好像更加模糊,想着自己还真的不能就凭着看了本弗洛伊德的书就对自己玩精神分析,真怕没找到答案之前,自己就变成比利了。确实困惑难受,在因为找不到答案,强行的想告诉自己没错就加在别人身上和自己身上的幻想,倒成了更多自责的理由。我想我真是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至少说出来。

  昨天晚上倒真的大道了苦水,只是还希望着能像小说里面那样,有个人可以给我下定义。真的很羡慕,书里面每一个迷茫的人都能找到他人生中的指路者,自己却好像找不到。转头却发现自己大概是不会有那般际遇,总是打不开自己,所以有时候假装着沉默或者喧嚣

  我想,还有书面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关于泰特斯,他去伊拉克是因为发现自己没有实现自己梦想才华。自己也这样想过,但是还是抱着近乎天真乐观。从小学之后,好像自己就重来没有优秀过,各种各样的差错总出现着,自己自责着自己的不努力,可是也努力不起来,讨厌妈妈老说,你怎么不勤奋,我还不知道。可是好像也是这样。有时候还会很偏激的把这种和那种联系到自己的失败。我想很多东西真的是我的错,不管是学业、生活或者家庭。拼命也想过做好,可是始终扔不下自己心中那可怜骄傲,害怕那样自己连最后都不剩了。我想,我真的羡慕他们,而他们又是如何已经无关紧要

  看到最后,我想其实,也许,大概也不是那么难过。谁人都会经历黑暗,还有孤独,但是始终,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我们会走下去,痛苦于欢乐,深刻的走下去。

  《黑暗中的人》读后感(四):Pure Creation in the Dark

  这可能不是 Paul Auster 最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小说,但在我看来是他的味道出得很足的一本。

  喜欢 Auster 的东西,因为总是从中感觉到作者在不羁地享受着纯粹的创造快感感觉强烈的构建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一次次地超越故事本身,甚至时不时地冲破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我猜是不是因为年纪名气越大,也就越想要写得随心所欲组织一个情节别致机巧、笔墨恰到好处的完美故事的愿望逐渐淡化,逾矩的创造冲动则被更大限度地纵容。于是,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故事搭建得多少显得不够精彩或者漫不经心。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只是在他的特点上走得更远了一步而已。

  一直觉得 Auster 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可又偏偏一副对故事本身压根不感兴趣样子。他写故事,像是在塑造一座建筑物,那些情节和人物,不过是他的一砖一瓦,为了把世界搭建成他想要展现的模样才存在。而所有的这些搭建,只为给你一幅图景一条通路,从一个具象的起点去接近他脑中那些复杂概念飘渺的意向。

  常常觉得,Auster 真是位深不见底的大师。总是读着读着他的作品,受到某种震动或者启迪,产生感受上的强烈共鸣或者精神上的非凡灵感,接着便马上想到所有这些还不都是作者早已体验和了悟的么?不仅如此,他并不直截了当描述这些概念和感受给你听,却用他的故事构造出一个个具象的世界,引领着你走到恰到好处位置,自己去体验这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之快乐和了悟之震撼。读者的阅读思考快感,都基于这个感受、提取、升华、再复之于具象的过程,而作者,真真高出了我们不只一两个境界

  aul Auster 的故事里总是有很多与他自身经历和感受吻合的人和事。至少我看过的,或多或少都带着自传气息。人说 Auster 喜欢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影子。我却觉得,与其这样说,不如说 Auster 对大量从现实经历中直接取材完全不以为意,从未刻意区分自己和他笔下故事的界限。似乎他根本不曾考虑过“要在其中掺入多少真实又保留多少虚构”这样一个问题。他只钟情于构建,顺手抓来任何好用的材料,随心所欲地拼接。这面墙不错、那个阳台也好,管它出自哪里,拿来用了便是。

  这本书里,太明显地看到1q84的源头,甚至是村上其他很多神来之笔的源头。好像对村上生出那么一点点失望,可是又真的赞叹他大肆宣扬 Auster 的气度非凡和勇气可嘉。人人都发现这样的源头的话,不知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呢?

  有那么一个阶段,我是如此期待着书中讲述者的臆想世界和真实世界交会的那个时刻,等着魔术师最终用枪指着那个在脑中创造了他的讲述者的太阳穴。那一定是个惊心动魄妙不可言的时刻。可惜故事到底还是没有走到那一步。大概 Auster 终归是个崇尚现实主义的人,不喜欢在作品中装神弄鬼地搞出灵异事件来。这个题材如果放到更具有奇幻色彩的村上笔下,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爆发呢?想想看恐怕也难,让村上来写,大概早早就失掉了真实色彩,两个世界的交会也就达不到想象中的冲击力吧。

  总觉得在 Auster 身上还看到 Inception 的源头。当然,这很可能是纯粹的幻觉

  再有就是关于这个故事基调的认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悲凉阴郁,也不认为布里尔和卡佳各自讲出心中创伤就是个治愈凄冷走向光明的结局。相反,我觉得这是个沉静自然、甚至带有温暖气息的故事。它描述的无非是生命常态。那些犯罪、忏悔、自我惩罚和无法原谅,都是生活最最平常组成部分,哪里是什么千年一见的不幸遭遇?而最终祖孙二人开始面对这些创痛,也顶多是个救度的开始。太阳再次升起,他们仍将活在这些犯罪、忏悔、自我惩罚和无法原谅之中。也许最终真的可以好起来,但那势必也是经过不知多少反复和拉扯之后的事了。对创痛的述说没有什么大不了,就像那些创痛本身也不过是人类稀松平常的苦难。我想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这黑暗中原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悲凉,太阳升起也不会是一劳永逸解脱。生活本来如此。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比如安稳明亮和幸福温暖,比如激动人心乐趣无穷。它们全都如假包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暗中的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