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牛图》是一本由梁由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一):【讀書】百年中國說五牛
在天涯上很早就看到梁由之先生大作《百年五牛图》的网络版,却一直没有深度。我向来是排斥网上读书,那僵硬的科技里浑然没有散发墨香的纸张读本来得让人陶醉,也静不下来读,所以我还是等纸张版本的书。好在,终于拿到了这本书,一鼓作气,只用了半日时光便已读完。夜里昏暗的灯光下读这类似传记又似杂文的历史品文,犹如衍茶,入口随苦,细细嚼之却便有一番深味蕴涵其内。
《百年五牛图》说了五个当代中国如雷贯耳的人物,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其中鲁迅先生自然不用说,大凡读过书的人都是知道的,虽然绝大数多人对先生的理解甚至是连皮毛多不解;林彪先生,是一个异类,神秘又忌口,让人充满了了解的欲望却又充满了忌惮;蔡锷先生,估计有人就陌生了,但他与小凤仙之间的故事足以惊艳;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治史大师,其殁之后,到目前无人能够超越;张季鸾先生则有点陌生,但说道大名鼎鼎的《大公报》,很多人应该有印象,此公便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也是此报的巨掾之一。文中最后还说道了一个人物,瞿秋白先生,只是略微一提,但读来也饶有兴趣。
中国人及其热衷造神运动,譬如三国的关云长,以忠勇昭显天下,被奉为庙堂之内顶礼膜拜,甚而演化为南方生意人的财神,以佑财源广进,终日香火缭绕。再譬如鲁迅先生,生前愤世嫉俗五雷轰顶犹如霹雷惊雷,以骂对骂,同新月派大打口水战,身后奉为中国精神之圭臬,进入教科书之殿堂,以供膜拜。然世人,有几人真能识得鲁迅先生乎?无非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梁由之新作《百年五牛图》开篇即讲鲁迅先生,某以为,诚为多年以来论鲁迅之佳作,奉先生为人,熟读大作,剖析鞭辟入里、细节入木三分。读来让人不忍释卷,大有一读而后快之感。
此书非为鲁迅先生立传之本,所以更多的还是讲述了先生的作品,当年的一些往事以及那个年代里,先生和一些朋友或者敌人之间的关系。细节之处不足以一一而表。我向来很喜欢先生的杂文,小说倒看的不多。尤其喜欢《几年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但于先生为人的高风亮节,对友的如沐春风、对敌的匕首刺刀,这些都是教育下应付的得知,于其他却所知甚少。在《百年树人:关于鲁迅》里,作者则从方方面面入手,譬如鲁迅先生的求学、授课、生活、婚恋、作品、交友等细节入手,抽丝剥茧,把一个被人奉为高高在上的先生塑像慢慢的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在功不可没。还原为“人”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鲁迅?看看本书的此章节,应该略有所了解。
我且感兴趣的是那些曾今的敌人或朋友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摘录几则以馈读友:
新文化领袖人物之一胡适之先生评点鲁迅曰:“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这个评价很高,因为历史关系,喜欢胡适之和喜欢鲁迅的人总是很容易就站在一个对立面,不是贬胡颂鲁,就是贬鲁扬胡。撇开那些恩怨,胡适之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诚恳真挚。
鲁迅先生平生最爱的二弟周作人,后来因为种种关系而兄弟两人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但不管如何,且看被后人称之为“汉奸文人”的周作人对这个在反目之前给自己细心呵护的哥哥是如何评价的:“这就是证明他做事全不为名誉,只是由于自己的爱好。这是求学问弄艺术的最高的态度,认得鲁迅的人平常所不大能够知道的。……鲁迅写小说散文又有一特点,为别人所不能及者,即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的观察。……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有那样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人吧。”不管如何,至少在文学和精神成就方面,鲁迅先生一贯而之的作风让周作人折服。另一个“汉奸文人”胡兰成说:“我认为,周作人和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在于周作人是寻味人间,而鲁迅是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
鲁迅先生生前好友之一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待人处世,第一步总是厚重宽大,万一因为厚重宽大而上了当,别人对他太不厚重宽大时,他的还击的力量往往是很可观的。”这样的点评倒是非常恰当准确的说出了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如烈火,如雷霆万钧一般,也如鲁迅先生在《死》一文中所列出的遗嘱当中所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那么,再来看看被鲁迅先生认为不宽恕的那些所谓的“敌人”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
新月派的领袖梁实秋如此说:“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新月派中坚分子叶公超如是评价鲁迅:“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是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等同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和文坛“新月派”大打文笔官司,双方骂得不可开交。但鲁迅究竟是鲁迅,天下并无第二人,所以鲁迅先生逝后,他的对手还是给了他中肯而又高度的评价。也足以让人向往那样的年代,纯粹是因为思想和作品上面的交锋,而不涉及到人身方面,先贤大哲的容雅宽厚的气度,足以让人折服赞叹。
但,窃以为,在诸多对鲁迅的评价中,我个人认为,新文化领袖陈独秀先生对鲁迅的评价最到位:“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我却以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是有文学天才的人。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是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但无疑鲁迅先生自己是非常的清楚和明了的,所以他在作品里早就预料到“文人的遭殃,不在于生前被攻击和被冷落,一暝之后,言行两忘,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已自炫耀,又以卖钱,连死尸也要成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如其所说,后来那些自诩懂得鲁迅先生的人所作所为都被先生生前一语中的,其实并非鲁迅而已,其他如胡适之、陈寅恪等,岂又莫不是如此呢?
倒是“痞子文化”的先锋人物代表王朔,朔爷的话一针见血:“鲁迅对自己到底怎么看,大概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了,但有一点也许可以肯定,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赏给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第二个耳光就要扇给那些‘活鲁迅’、‘二鲁迅’们。”此话酣畅淋漓,非常痛快,可浮一大白。
但不管后人如何评说,先生生前是孤独的,身后注定了还是孤独。或许可以了解鲁迅,但却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鲁迅。鲁迅的知己是谁?或许是瞿秋白先生,鲁迅先生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只是可惜的是他的知己瞿秋白先生早于先生而去,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杀,1936年10月19日,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先生的孤独,是伟大的。一个在精神上自由、在人格上独立,保持“横站”的文人,足以让后人只能敬仰了。
-----------------------梁由之《百年五年图》分割---------------------------------
在本书当中,除了讲述鲁迅先生的这一章之外,我认为可读的还有《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和《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关于张季鸾》,两篇篇幅较《百年树人、关于鲁迅》较短,但也比较诚恳有趣,很多细节或我们不知道的情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年历史一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治史大师陈寅恪先生,我大致放过他的一本关于魏晋时代士族有关的历史书,里面的观点的确令人震撼,完全不同于那些人云亦云的历史观。陈寅恪先生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目盲足膑,四海漂泊,治学严谨,他的史学和史诗都是熊彪当代的大师级作品,观其一生,其秉承五四以来的精神可谓执着,“思想之自由、人格之独立”是其一生的写照。遥想五四时期的那大一批风流人物,观当今社会之所谓文人,只能垂头叹息而已。五四已去,风流不在。
在《再造共和第一人:关于蔡锷》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蔡锷赠小凤仙之联、以及后来蔡锷将军病故后小凤仙挽蔡锷联,这里摘录,有兴趣不妨一看:
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又:
不信美人终薄命,
从来侠女出风尘。
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又:
读小凤仙两则挽联,语调悲沉,情真意切,实乃才女之手笔,非俗人所能撰,故蔡锷将军有此红颜知己,也算人生之幸事也。
另:本书章节内《将军百战声名裂:关于林彪》写的很一般,还不如后面插入的《附:从凤凰到长汀》里写瞿秋白先生的部分。写林彪这篇,只是大致罗列了林彪一生的简要历史时间段和事件而已,并没有多少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点评,让读者我很不满意,是本部作品最大的瑕疵。当然作者在序言里也写的很清楚“所以对这头牛,这里大抵只做了一个存目。”,可以理解但存遗憾。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二):百年五牛图
《百年五牛图》(梁由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梁由之《百年五牛图》在闲闲书话发表之际,我便有幸先睹为快。此次结集出版,灯下重读,感慨殊深。百年五牛,写的是鲁迅、陈寅恪、张季鸾、蔡锷、林彪,正式出版时,林彪一牛只剩下存目。不过其它四牛份量不一,鲁迅占全书二分之一,可见作者对鲁迅的偏爱。梁由之论鲁迅,自有其自己之立场,然而某些地方,以我之愚见,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譬如关于周氏兄弟失和之事,梁由之归罪于日本妇人,然而红颜祸水论连鲁迅本人都是要反对的。自古以来,往往称道红颜祸水之论,亡国皆是女子之罪。周氏兄弟决裂,女人祸水论一说大张,徒见女性依旧被侮辱也。至于说到鲁迅与克尔凯郭尔的“亲近”关系,也颇有可议的地方,鲁迅谈论克尔凯郭尔,显然忽略了神学这一背景,而缺乏神学这一背景,对克尔凯郭尔的理解近于盲人摸象。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三):名不符实的五牛图
《百年五牛图》按书中简介说是作者梁由之为他心目中百年中国五个最杰出的人物所作的评传,这五个牛人就是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
百年中国涌现的杰出人物自是非常之多,作者要选这五人也无可厚非,没必要和作者抬杠。
只是此书,详略不称,如写鲁迅者长篇大论,重复之处甚多。写蔡锷处则异常短。关于林彪由于中国出版环境的原因着墨不多尚可谅解。另外关于报人张季鸾和学人陈寅恪部分亦不够出彩。
通览全书,史识文笔俱非上乘。如为鲁迅辩,给我的感觉是隔靴搔痒,对鲁迅的理解也不够深。关于蔡锷、梁启超、袁世凯的文字部分也颇多乖谬。
2009-1-19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四):泱泱民国的那些牛人,鲁蔡张陈林
借此书之助,得先贤之风貌,岂不快哉!
一、关于鲁迅 @13.02.07
1. 鲁迅既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人。所有关于鲁迅的二手材料都只是参考,要想了解鲁迅,必须读其原作。
2. 鲁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斩,家道中落,鲁迅父病死,鲁迅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到小地方做事,郁郁不得志,得好友许寿棠之举荐,到北京,应好友之约,在《新青年》写文,一举成名。
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到厦门生活。鲁迅曾在学校兼职,收入颇丰,因此写起文来底气十足。鲁迅为牺牲青年写文,哀诔之典范。
鲁迅期望,他的文章与时弊同朽,结果现在他的文章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二、关于蔡锷 @02.08
1. 蔡锷两功:1) 辛亥革命,光复云南;2) 护国运动,再造共和
2. 蔡锷13岁考中秀才,入时务学堂,在梁启超门下,随后到日留学,为“士官三杰”之一。归国后受重用,意气风发。34岁早逝
三、关于张季鸾 @02.16
1. 榆林张秀鸾,受其父影响,笃信: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
2. 中国最优秀的报人,没有之一。其一手创办的《大公报》亦如是
3. 手下诸人,均为报业之良将
5. 曾有一份横战的报纸,《大公报》,足矣!此报三功:时局报道、西安事变、抗战呼吁
四、关于陈寅恪 @02.17
1. 梁启超、王国维、吴宓、陈寅恪,清华四大讲师
2. 精通10~20+的外语,深厚的历史功底
五、关于林彪 @02.17
1. Mao.ZD一手将林拖进权力斗争的漩涡,又将林打倒
2. Zhou.EL:文革的执行总管
3. 林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4. 高饶一案拉开权力斗争的序幕
5. 林彪与江青是两伙互相敌视的人
====================================================
评传真心难读,除了要记生平,还要记评论,读了几次,都半途而废,不想囫囵吞枣,这次再读,每读一点,即记一点笔记,以解死结。
一。关于鲁迅
->4% @12.12.30
我并不自称为基督徒……但我可以揭露这么事实,即其他人比我更配不上这个称号——克尔凯郭尔(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那最孤立的人——易卜生《国民公敌》(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品:《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孤伟自死,社会依然——鲁迅《摩罗诗力说》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胡适
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是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劳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梁实秋
鲁迅对自己到底怎么看,大概我们永远不知道了,但有一点也许可以肯定,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扇给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第二个耳光就要扇给那些“活鲁迅”,"二鲁迅"们。——王朔
我不能不要脸到说自己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不喜欢看到的是,鲁迅现在往往成了某种事情的由头,而不是事情本身。我看到的是,那么多的人要在鲁迅的身上做出或正或反的学问以求实现社会价值。我看到的是,话都没说顺又根本不读书的一些人也敢谩骂鲁迅。无畏的岂止无知者。
就说学术吧,我从来不觉得学术是一种彻底民主人人有份的东西。那种理论上的有份是空虚的。我能和爱因斯坦讨论广义或狭义相对论吗?我不配。我因为不配,于是找点E为什么要写成这样的三横一竖、等号为什么不划三条平行横线、你就不能不叫相对论我看是绝对论那样的问题去和他搅和吗当年想和莫扎特善意非善意地讨论音乐或以为比他高明的先生大概大有人在,莫扎特应该停止作曲去搭理他们吗?从参与的可能来说,学术就是专制的,科学就是专制的,只有进了门槛才有论说的权利,要有本钱。它从不追求人人的参与,它在乎的是找到真理。尼采说过,世界上有伟大的人,也有鸡毛蒜皮的人。如果他指学术,讲得一点不错。——陈村
->8% @13.01.07
毛泽东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陈村说:我不能不要脸到说自己和鲁迅的心灵是相通的。
====================================================
1. 关于鲁迅@11.10.31
鲁迅与毛一样,正确的没被继承,错误的没被清算,给世人留下一副模糊的面孔
鲁迅与胡适其实是一家,他们都反对专制,硬性将两人思想对立的人是浅薄的
因弟妹(日本人)挑拨,与胞弟周作人反目
与瞿秋白是知己,与许寿平是至交
极其反感GCD的周扬,然后太祖在建国后封周扬为鲁迅研究院院长。。。
被家里逼婚;与女学生许广平同居,有子海婴
2. 关于蔡锷@11.02
13岁考入时务学堂
29岁成云南督军
袁称帝前,拥袁建强力政府
袁称帝后,领导护国运动
34岁英年早逝,国葬
民国第一军人。
蔡锷,13岁中秀才,入时务学堂读书(时务学堂由戊戍变法支持者湖南巡抚陈宝箴所建),成梁启超高徒,戊戍变法失败后,到日本学习陆军课程,优异成绩毕业(三大高材生之一)
回国后,各方势力争招之,辛亥革命后,29岁,众望所归成云南督军,支持袁世凯建国,发现袁意图称帝后,到云南成立护国军,推翻袁,成云贵一方大员,34岁,英年早逝
提到的几件事情:
1. 任人唯贤,招贵总督唐继尧统云南,而不用手下,护国运动时唐义无返顾地支持蔡
2. 保留国民党人的军队,重用之,不唯梁启超是瞻
提到的几个人:
蒋介石,对蔡松坡推崇至致
孙中山,唯我独尊,哪堪国父,庶几庆父。成功必自我出。
冯玉祥,基督将军,亦背叛将军。。。
3. 关于张季鸾 @11.06
张季鸾,陕西榆林人,13岁时父丧,归故里读书,然后到省里应试,被教育局长赏识,与沈钧儒、于右任至交
到日本留学,日文水平一流
回国后在各大报纸当编辑,与袁世凯、段祺瑞斗争,入狱两次
其同窗不乏同盟会中人,张决心走“新闻救国,报人报国”的道路,不入党派,保证中立性,在孙中山手下当过短暂的秘书,在蒋手下当过一个月的陇海办主任,最后还是去当编辑
与X、吴鼎昌三人共办新记《大公报》,民国新闻界No.1,横战路线,对国共两党都有批评,西安事变时,张亲自写文,促成和平解决,对日抗战,又走在舆论第一线。
民国时期最杰出的报纸,最杰出的报人
4. 关于陈寅恪@11.07
一代大儒
文史功底深厚,精通十几种语言
5. 关于林彪@11.27
淮阴侯林彪
一直被洗脑多年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为粉饰历史而凭空造出来的。
江是在替毛办事
林在部队里有威望,被抬出来用。林又不满江及其手下的做法,与江多有冲突
将两派混为一谈,是可耻的。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五):此书极差 不知道大家为啥给了如此高的评价
此书刚刚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在当当购买阅读。
1,全书就是鲁迅部分还可以圈点,也见作者在此领域是下过功夫的。
2,最大的亮点,就是林彪部分,也是此部分最是糟糕,几乎就是拼凑起来,但是渲染的也是最厉害的一部分。
3,后来知道是出版前删节,但是出版社知道删节为啥开始不言,并且出版,在宣传上大肆渲染林彪一章。
4,此前我很尊重此出版社,并且因为出版余英时全集,让我感动。在04年开始关注和购买此出版社的书。但是这本书后我真的从新审视此出版社的书籍广告宣传。
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让我尊敬的你了。
6,此内容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博客上发出过,但是事后均被删除,所以此次来这里发出。
附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博客对此书的渲染资料部分
二十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可歌可泣;其警策苍凉,亦令人深长思之。梁由之的《百年五牛图》,从这段历史中挑出五位特立独行的伟人,描摹他们的行止,揭示他们的精神,阐释他们的影响,剖析他们的命运,将一个民族的世纪运程,浓缩在一组伟人群像中,旨远意深。
被选为“五牛”的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和林彪,内涵极为丰富。其职业包括了文人、军人、报人、学人,凝聚着时代的风云;其身份涵盖了闻人、义士、学界巨擘和三军统帅,足资作时代的封面;其活动的时期,则横跨了民初变局、北洋时代、民国政府、中叶巨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其功业更是覆盖了白话文学的奠基、中华民国的再造、民间报业的振兴、史学新路的开辟和中国共产党的翻天覆地。这样的群像组合,既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腹笥,更披露着作者对历史的庄敬审思——五位“牛人”的生活轨迹看似大相径庭,却都演绎着伟业和悲剧交织的主题。如鲁迅的孤独和横站、蔡锷的卓绝和早夭、张季鸾的两度入狱和绝艳根尽,都令人扼腕长叹;至于“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和“将军百战身名裂”的林彪,就更让人掩卷悲思,哀从中来:连这样的伟人、巨人、国宝泰斗、际会风云之人,尚且挣不脱权力和争斗的缧绁,笼罩着违时和悲剧的阴影,二十世纪之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百年五牛图》以浮雕般的伟人群像,浓缩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壮阔与苍凉,牵动着我们的景仰和缅怀,也必将引发后世的万千叩问和绵绵沉思。
人物合传,常寄托着立传者的拳拳之心和苍茫情怀。读《管晏列传》,能窥太史公“顺美救恶、上下相亲”的抱负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雅望;读《屈原贾生列传》,则可想见其睹文悲志、垂泣吊人的怅惘和黯然;读《三巨人传》,谁都会惊叹于罗曼的影响的“搜罗胪列略事简介”(详见该书P189)、以及比较陈寅恪研究中各家短长,均非泛泛之学所能置喙。而将“陈寅恪一以贯之的对专制政治与文化,尤其是对摧残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政府行为的切齿痛恨”予以特别突出强调(详见该书P197),则更能见出作传的命意和反思。再如对鲁迅精神气质所作的“观察、思考、怀疑、悲观、智、勇、能、才、义、仁”的“十者归纳”(详见该书P58),颇能见出作者对传主探究之细、用情之深。还有对蔡松坡突出其“大忠,大智、大勇、大廉,是极为稀缺的最优秀中国男人,模范军人”,在林彪一章中力排众议秉笔直书的胆识(可惜出版时被删节),均能见出作者的襟抱和气象。张立宪先生在其跋语中誉之谓“隐隐得闻风雷之声”,诚哉斯言!左民山人也说得颇为精当:“梁兄为文,三分资料,三分见解,二分文采,二分气势——十分好看!”我也曾将《百年五牛图》视为“05-06年间网络写作又一高峰,而为后世研究者所关注。”并对如此博大厚重的文字寄有厚望,曾跟帖曰:
“作为梁兄此一系列的忠实读者,中道始得仰瞻,疑为专家手笔;后知梁兄立身商界,惊为‘仙贾’。由此更印证一个选择上网的初衷:思想在民间……虽然,若以梁兄急就、抽暇而成之初稿论,有待打磨深化处尚不在少,由此观之,当可望‘五牛’精品更其美轮美奂;而视梁兄在资料积累、事实考订、脉络梳理、观点归纳、文字表述、情感投入诸方面之厚实精深,石地敢冒昧以‘百年五牛’改定稿进入中华文明典籍相期。不避大言之嫌,不揣孟浪之失,有望梁兄精进于百尺竿头之衷诚故也。”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六):梁兄高文大作,可惜林彪一文只能存目。
百年五牛图变成四牛图。
遗憾。
天涯有林彪一篇修订版
地址如下: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14109.shtml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8-12-14 11:44:45
林彪篇不是“被删成那样”,而是原文改定稿完全搁置,放上去的是另外一些图文。这当然也是不无意义的,两位编辑为此作出了极可感佩的努力。具体可参看下文。
《百年五牛图》读后感(七):推荐百年五牛图
我的朋友大猴在其大猴贩书网上发布了《百年五牛图》,我把内容看来一遍,又急匆匆地到书店里拿来这本书,几乎是一气读完了。说实在的,近几年还没有如此有兴趣的这样来读书了,这种感觉只是在大学4 年级的时候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时,和现在一样。当然罗素的书和这本《百年五牛图》没有可比性,在此不论。
我并不关心作者梁由之是胖还是瘦,以前在哪里行走,我只对书,也就是对文本感兴趣。时代可以让你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我们也就能读到有想法的书了。梁由之的心中的这五头牛,都是不好面对的牛。如果说这五头牛是他心目中最杰出的牛,我看未必。之所以选择他们来写,我想还主要是由于不好面对,而不好写才这样选择的。所谓“百年五牛”,指的是鲁迅、张季鸾、陈寅恪、蔡锷和林彪。作者能在此时成一家之言,肯定是读了大量的书和文献,而用来思考所费掉的脑细胞肯定会比阅读时多得多。没有独立的思维和对历史、对现实的独立的审视角度,想对此“五牛”形成自己体系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也看出作者勃勃的野心。
如鲁迅是最难让人想得明白的人。大部分中国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学鲁迅的著作,但没有多少人能想的明白,也没有人能讲得明白。只知道是伟大的旗手,还知道很会骂人。由于现代史本来就是反复折腾的大泥塘,今天是这样,明天有时那样,人物的命运和对其的评价,往往是今天180度,明天又是360度。想弄明白是不可能的,而且,人家也不让你弄明白。
例如鲁迅对周扬的批判:
周扬是“四条汉子”之首,“空头文学家”的代表性人物。以鲁迅对周扬的厌恶和轻蔑的程度而论,在其所有论敌中,如果不排第一,起码也是名列前茅。
“ 奴隶总管”,“以鸣鞭为惟一的业绩”,“工头”,“元帅”,“大人物”,“英雄”,“深居简出,只令别人外出奔跑”,“轻易诬人”,“左得可怕”,“喊口号,争正统”,“借革命以营私”,“拉大旗作虎皮”,“大纛荫下的群魔”,“以指导者自居”,“哗啦啦啦大写口号理论”,“自有一伙,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
但周扬却是中共在上海的地下文艺的头目。在人们简单的思维中鲁迅又是亲共的。又加上后来周扬非常复杂的人生历程,使人更如掉到五里的泥潭之中。
我们还是看看书中所写的吧:
有趣的是,鲁迅眼中如此不堪的周扬,从延安时期起,即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言人,并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这是不是颇具讽刺意味?赵超构当年的采访记录,或可作为注脚。
1944 年夏天,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走访延安,稍后,他写成风行一时的《延安一月》。赵超构同情中共,说了延安很多好话;同时,他敏锐而意外地发现,此间对鲁迅居然是“敬而远之”!他说,仅在鲁迅艺术学院和高岗书架上分别看到过一部红面精装的《鲁迅全集》,此外,“我们实在看不到鲁迅精神在延安有多大的权威。他的辛辣的讽刺,他的博识的杂文,并没有在延安留下种子来。唯一的理由,就是目前的边区只需要积极的善意的文艺,不需要鲁迅式的讽刺与暴露。要是需要的话,那也只有在对‘敌人’斗争的时候。”
“延安有许多事情出乎意料之外,比如鲁迅的作品,我们总以为是应该大受延安人的欢迎的了,而事实上则并不流行。”在延安的各个书店中,文艺书籍印得最多的是秧歌和其他通俗读物,还有高尔基的书,“鲁迅的作品,我非常奇怪,竟是一本也没有。”
1949年之后,周扬更上一层楼,成为实际上的文坛霸主。他忠实执行毛泽东的文艺路线,挥舞炮制的“鲁迅大棒”残酷整肃鲁迅精神的真正传人,弄得百花凋残,万马齐喑;自己最后也玉石俱焚,身败名裂。晚年周扬似乎有一些变化,在此不予置评。
鲁迅对周扬的观感,毛泽东一清二楚。但自诩“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的伟大领袖,为什么不选择别人,而是独具只眼单挑周扬周起应作为自己的文艺总管呢?周扬还是那个周扬;但是,鲁迅还是本来的鲁迅吗?这太耐人寻味了。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非议鲁迅的当代学人能对此作出合乎情理和逻辑的解释。
“被他们据为私有,眩惑群众,若偶像然。”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徐懋庸当年的这一说法,倒是很有几分近似。
冯雪峰与周扬一直不和,而与鲁迅关系相对比较好。但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1936年夏秋,鲁迅病重,体重仅为38.7公斤,亟需静养。可是树欲宁而风不止,“国防一派争曾烈,鲁迅先生病正危”(聂绀弩诗),周扬等人挑起两个口号之争,徐懋庸更是“雄赳赳打上门来”。以鲁迅的战斗性,势必予以有力的反击。争奈病体难支,有几封信只得口授,由冯雪峰执笔,他再修改定稿。
有一天,胡风在鲁迅面前称赞冯雪峰代笔很像鲁迅的文风。鲁迅淡淡一笑,说:像吗?我看是没一点相像。
而冯雪峰也有他的不满。他曾对人抱怨:
鲁迅还是不如高尔基。苏共要什么样的文章,高尔基就给什么,由党委派的秘书拟好稿子,他签个名就是。鲁迅不行,非要自己动手,自己说话。
这说明了什么呢?
“ 既懂政治,又懂文艺”(毛泽东语),与鲁迅最为投契的的中共领袖,当数瞿秋白,鲁迅甚至以平生知己许之。但据冯雪峰说,瞿秋白在上海领导左翼文艺,是出于他的个人爱好,而非党的指派。瞿果然很快就被“指派”离开上海,去了江西苏区。红军长征,秋白不获从军,在福建长汀被国军捕杀,留下千古奇文《多余的话》。
1936年8月1日,徐懋庸奉命向鲁迅下了战书。其中说:
但我要告诉先生,这是先生对于现在的基本政策没有了解之故。
堂堂“鲁总司令”,居然对中共“现在的基本政策没有了解”,以至需要一个乳臭未干的无名小子来予以教诲,耳提面命,这是哪门子“总司令”?
近几年来,鲁迅始终是一个话题,颂扬胡适的而漫骂鲁迅似乎成为一股风。但大多数都是先验性的。在没有理清历史脉络的前提下,滥用一些主义去把人们网圈子里安置,让人感觉就是那么不自然。不去体验鲁迅的体验,不去面对鲁迅的面对,终究还是停留在争论的层面上。如龙子仲在其《《百年五牛》百年窘》中所说:“而鲁迅的判断始终是建立在直接体验之上的。他从来不悖离体验去做空头的议论。所以当你拿胡适去照鉴(或审判)鲁迅的时候,除了说明你感觉出了问题,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梁由之叙述鲁迅的时候,也抓住了这种体验。“
读完了这本书,至少是让人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在思维上、逻辑上是贯通的。读好书的感觉就是这样,可以让你往正确的方向上去思维。
网上的评论已经够多了,读书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还是建议去读这本书,明白明白真正的牛人牛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