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10篇

  《事事本无碍》是一本由肯恩.威爾伯著作,光啟文化事業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NT$19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一):<第四章 无界限的大觉>摘选

  ......

  在深入主题以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这种无自我,无界限并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神入或狂喜时混乱失控的奇端异行,也不是我的身心气化,融入虚无缥缈的一团云雾里。它和精神分裂症更扯不上关系,因为后者并未超越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只是彻底的迷失而已。

  由于我们一向妄执孤立的自我,故[放下自我]只是解除这层误解罢了。我们都有这种感受,自己好似核心,孤立于所有经验之外,孤立于世界之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在这儿的自己]以及[在那的世界],不难发觉它们实际是同样一种知觉。也就是说,我对主体之我的知觉和我对客体的世界的知觉,是同样的知觉,经验界与经验者之间根本没有界限,难怪你找不到它……

  乍听之下,实在荒谬,因为我们一向认为有界限的:我是听见声音的听者,感觉的承受者,看见风景的观众。可是为什么我会把自己当作听众或观众呢?我们的知觉真的如此复杂,必须包含观者,观看,所观三种互不相属的存在吗?

  它们当然不可能是三种不同的存在,世上可能既不在看,也没有观看对象的观者?可有既无观者,又无所观的观看?观者,观看以及所观对象不过是一个行动的不同角度罢了。缺一不可。

  可是我们却用观者,观察以及对象三个不同的词来形容观看这么简单的一个行为。我们何不称水流为[水流所流的流水]呢?不也多此一举吗?可是我们都受到了亚当的非蛊惑,非假定有观者,观看的过程以及所获得的观看结果不可;而且很自然地认定了自己是观者,和所观各据一方。我们的世界原本只是一个,如今一分为二,[观者在这边]虎视眈眈地与[那的东西]对峙着。

  让我们反过来注意一下经验产生的那一刻,观者是否真的与被观之对象有所不同?就从听开始吧!闭起眼睛来,仔细注意听的过程。注意四周所飘动的奇怪声音:鸟鸣车嚣声、蟋蟀声、孩子们的嬉笑声,电视的刺耳音乐。可是不论你怎么仔细去听,有一种声音绝对听不到,就是听者。你无法在声音之外,听出那个听见声音的听者来。

  正因为听者根本不存在,你才听不到听者,只有听的经验而已?在真实世界中只有一连串的声音,没有主客之别,没有界限。如果你肯定让你脑子里自命为听者的那个知觉化入聆听之内,你会发现你那个[自我]渐渐融入整个音界中。有一位禅师有过这种悟道经验:[当我听到寺里的钟声响起时,突然钟与我消失了,只有钟声响着。]观音菩萨就是透过听潮音而悟道的,他全神贯注于声音里,终于发现在在听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对立的听者,不论你多么努力想听出那个听者来,你所得到的仍只是外在的声音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你并不是听到声音,你就是那声音。听者只是听到的种种声音而已,背后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个体听见声音。

  看,也是同样的情形。当我仔细注视眼前的景色,它好像就悬在虚无的空间,充满了层层光谱,形色;这儿是山,那儿是云,下面是溪水。所有的景色中,你就是看不见那正在欣赏的景色的观者。

  我愈努力去看,愈惊讶地发现,那个观者根本不在。多年来,我很自然地认定我是那观看景色的观者,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踪影,我所看到的都是被看到的东西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并不是我这[观者]在看景色,而是此刻,我这观者和所有景色一样临在而已。所谓的观者,和所有被观之物并无分别。例如当我看到一棵树,并非两种经验,一种叫做[树]的经验。一种叫做[看树]的经验。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看-见-树]的经验。我看不到这个[看],我也闻不到[闻],尝不出[尝]的滋味。

  每当我们想找出和经验对立得主体时,最后总是消失在经验之内;我们想找出经验者,所找到的只是另一种经验罢了,主体与客体总是归为一个。这种思考过程可能令你愈来愈迷惘了,那么我们不妨再追究下去,当你在思考这一切时,你能找出正在思考的思考吗?

  当我们想:[我越来越迷糊了],究竟有没有正在想的一个思考者,还是只有这个想法:[我越来越迷糊了]?当然只有当下这个想法,否则的话,你会想这个主体正在想这个思想。于是我们不难看出,以前我们所认定的思想主体,是无法与当前的思想分开的。

  当[我越来越迷糊了]这想法出现时,你并没有同时想到那是一个思想者在想[我越来越迷糊了]。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我越来越迷糊了]。当你开始去追踪那个思想的主体时,你只找到另一个思想:[我想我越来越糊涂了]你永远无法在当前的思想之外,找到另一个思想的主体,我们最后只能说:它们本来就是一个。

  因此许多修行人常提醒我们,不用打倒自我,只需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存在。然而,即使我们已经逐渐了解,根本没有一个对立的听者,尝者,观者,想者,我们却发现自己仍然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个孤立而不同的自我,还是感到自己和外在的世界是分开的两回事,里面就是有一种[我]的感觉,即使我看不见,尝不到,听不见这个我,我却实实在在感到这个自我。

  然而除了当前这个你称为自我的感觉之外,你能够找到产生这感觉的另一个主体吗?其实好像是主体的那个感觉,也只不过是另一个感觉罢了。感觉者原来只是当下的一种感觉,就好像思想者只是一个思想,尝受者,只是一种尝受。同样的,在当前一连串的感受外,并没有另一个感受的主体,从来没有过。

  那么,我们便不难引申出这一结论:在这具体经验世界之外,并没有另一个对立的自我存在。虽然你一向认定自己是一个分开的经验主体,可是你认真地去找它时,它却销声匿迹了。亚伦.华特说:[这单纯的经验,并没有另一个东西或一个人在经验这一经验。你不会感到某种感觉,想出某个思想,觉出某个知觉来,就好像你不会听到听觉,看到视觉或嗅到嗅觉一样。(我觉得很好)只是显示此刻很好的感觉而已,并不是你把一个叫做(我)的东西和另一个(感觉)凑合在一起,变成我感觉到这个好的感觉。这个当前的感觉就是(我),并非两个东西。没有人可能在当下的感觉以外找出另一个我来,或是在我之外,找到某种感觉,它们两个其实是同一回事。]

  如今,你已经明白了,在你与你的经验之间并没有隔阂,那么你大概就不难了解,在你与你所经验的世界之间,有没有隔阂。如果你就是你的经验,你也就是你所经验的世界了。你并没有对于鸟的某种感觉,你就是感觉到鸟而已;你并不是有种对桌子的经验,你就是那个桌子的经验;你不会听到雷声,你就是那个雷声。内在所谓的你与外在所谓的世界本是同一个知觉经验,不同的名称而已。并没有人强迫你应该这样去感觉,这实在是你唯一能感觉得到的感觉。

  不论你意识到与否,这种意识境界就是一体意识,此刻你就是宇宙,你就是当前经验的总合。因为阻碍一体意识的那个对立的我,只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你当下一刻的心境,始终就是一体意识。根本不必费心去销毁那个不存在的自我。你只需加以观察,在你遍寻不得的那一刹那,你就已经身处于一体意识中了。

  这种[无我]或[无自性]的慧见,不论听起来多玄,一直是古圣贤哲和[常青哲学]的精髓。佛经就有一段精彩扼要的开始:“只有苦,而无受苦者;只有一连串的造作在行,却无造作之人;道在眼前,终无行者。”

  这几乎是当今公认的解脱之道了。从正面来讲,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原是那个整体便没有任何外物能带来痛苦,也没有东西能伤及宇宙。从反面来讲,这个慧见本身既是解脱,因为它认出了连受苦的自我本身都不存在。

  当我们识破部分的虚妄,便证入整体;当我们悟入[无自性]的当儿,我们的真我便成了大我。就在无界限的光明觉照之下,孤立的自我错觉,立刻融入宇宙整体中。如果你硬要指称的话,不妨视之为真我。不论你由哪个角度去看,面面都是本来面目。有位禅师分享他的悟境说:“我走回大殿,正要归座的当儿,外境突然改变了。本是多重而对立的宇宙,由上而下,顿时面目一新。我一向嫌恶的事物,刹时都好像由我的自性深处流出,是如此光明,洁净而真实。”

  ......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二):由「亚当、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牛顿」回归

  我要到对岸去   

  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   

  也涂改着我,我在流动   

  我的影子站在岸边   

  像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   

  我要到对岸去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

  ——北岛《界限》

  在人类生存的时空领域里,似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界限:事物间的分界,性质之根本区别,矛盾之对立面,时空的差别等。此书英文名叫“No boundary”,本意就是无界限,而中文译名显得相对狭隘。所谓“碍”仅是人类所不期望的一方面,而界限两方在宇宙范围内都是存在的,从本书立场出发应该在本质上属于同类,并且是无所谓“有无”的。

  本文仅仅是想想通过一些琐碎的笔记和思考整理一下头绪。实际或许逻辑不严谨,看上去漏洞百出,再等候的实践检验和不断升华的领悟,慢慢补充修改。

  一 灵与肉

  亚当划分一切。他将人类和完美的神隔绝,这样的界限被称为“原罪”。

  神起初创造人的完美结构灵、魂、体,其中灵起着主导地位,魂与体伏在灵的掌控之下。灵里可以与神有着完美的交流和想通,从神得着智慧、能力、权柄、荣耀、平安、亮光。亚当的罪使其灵性当即死亡,失去了与神交通的能力,魂与体不再受灵力约束,自我不断膨胀,造成人性的坠落。

  失去灵的魂与体在身与心上产生了一条裂谷。意识层次不同界限的表现也不同。有人将人与外界区分开来,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陌生人就是敌人”,所拥有与非拥有便是其内心的界限,这属于“皮肤界限”;有人将体看做魂的载体,正如圣方济所称“可怜的驴子兄弟”,自我的意识和肉体便是内心的界限。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性是不断发展的,必须不断愈合意识和潜意识的过度分裂,愈合自我与身体的分裂,重塑有机生命体,才能进一步自我解放,破除心障,与真我、他人、天地相合,以求得真正的人性解放。

  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使分类更加精密。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科学的划分让我们进一步确信,每一种存在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学科划分的世界观给我们的方法论是,在不同的思维界限学科界限之中,理所当然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便可加深对人类周围环境的了解,进一步趋利避害。这种做法其实从科学的角度,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划出重重界限。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范畴中,因为资源有限我们必须最大化效用,由此从供求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出发进行分析,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采取合理的决策,让市场有序地运行。而今表面上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似乎觉得科学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自然结合社会的进步,实际上天平也在往另一段倾斜:人类社会结构更加复杂,非理性行为越来越难以得到控制;自然界资源锐减环境不断恶化,气候变化、疾病出现、地理结构改变也超出自然科学理论范围。再例如在哲学范畴中,消弭对立的方式,不是否定一方就是将一方归结到另一方之下:唯物论者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下,一元论者把多元纳入一体之中。

  我们总是骄傲地认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然,进一步的提高了控制自然的能力。我们赞美科技,歌颂进步与发展。如果以幸福感作为标准,从始存的700万年以来,人类到底进步了多少?我们总是想,消除不快便能活的美好,但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承受着未来的震荡,感染了疏离症与挫折感,人们在满足的生活中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目的。

  三 思维与存在

  毕达哥拉斯划分的界限更加复杂抽象。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数学便可概括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的角度,即数量上的矛盾关系列举出对立的范畴,其中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并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均还原为所列出的十对对立。数学是界限中的界限,属于形而上范畴,而发展的代数更是形上的形上范畴。除了最基本的计算、衡量,还能够推断出原理和定律。例如,黄金分割点便是代数中的精华成果之一。它使人们通过较少的实验就能找到更有的选择,在建筑、医学、文艺、工农生产和和科学实验中都被广泛地应用。这样看来,思维似乎能够解释、分析一切存在。我们都知道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产生了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并导致不同思想流派的形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原则,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我们连想都不去想,但界限就一切冲突与不和谐的根源,这是事实。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无非是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通过抽象的界限重新处理界限,以抽象思维解释一切所产生的科技的潜力并没有使人类成功驾驭世界,而是增加了与世界的疏离感。

  四 统一

  牛顿形成了更加抽象的原理和定律。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牛顿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在天文学上,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在声学上,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莱布尼茨共同提出微积分学说的理论,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各种各样的新定理、新公式被不断确立,数字开始了向定理的转变,整个世界掌控在原理、公式之下。十七世纪牛顿建立的基础学科为近代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以力学模型认识各种物理现象,随着新数学方法被广泛引进物理学,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的不断建立,经典物理学不断趋于完善,更加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统一性。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克服了经典物理学无法适应更高速更微观更深入研究的危机,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量子力学基本观点正如斯坦普所言“每个粒子并非独立实体,其基本上是一群关联作用,不断伸向其他实体。”这改变了人们的物理世界图景,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律乃至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重大变化,对物理学理论的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界限并非真实存在,只是为了方便人累计量。正如爱丁顿说说:“认为自然率能解释一切现象,其实只能解释我们所假设出来的界限而已,并未触及现象本身。”

  西方现代物理学和东方哲学告诉我们,公认的世界不是由无数个独立个体组成,而是整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形态,对立的事物便相互依存,彼此交融。宇宙中所有客体,不过是统一能量的不同形式,界限只是人制造的分离、冲突、妄想而已。

  从宇宙时空整体的范围看来,界限中的我们仍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定义发展为“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宏观上看只是事物的组合架构在不断变化罢了。

  我们分析界限并非否定界限,否定科学成果和社会发展,而是看到事物间内在的统一性,而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识到一切福利终究伴随着损失,在瞬息万变中保持自我,进一步提升心理层次,解放人性,最终实现成长。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三):【摘录】意识四层次

  我们常把当下的生活经验,分解的支离破碎,还划定各种界限,不仅离间自我,也离间他人,甚至世界。

  “我是谁?”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潜伏着某种相当原始的心理作用。就在你形容、解释、或者只是体会到自我时,你正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划分心理的界限。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在界限之内,你感到的是“我”,而界限之外,则是“非我”。

  你的自我认识完全根据自己所设的界限。

  意识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角色层次

  即大部分人所处之境。角色层次是相当扭曲而狭义的,因为个人有意抹煞自己的某些气质倾向,例如愤怒、武断、性欲、快乐、怨气、勇气、冲动、嗜好等;他否认它们与他的关系,自欺欺人的相信这些气质均属于“非我”,乃外来之力,为此不惜缩小自己的领域,非我的部分驱逐界限之外。被驱逐的气质便压抑于阴影之中或投射为外在心象。

  当代人的消沉、焦虑、无聊、畏惧、抑郁等等症状,都源自情绪投射。

  第二层次,自我层次

  自我常感到被困在陋质顽躯之中,受尽折磨。难怪他会开始渴望挣脱肉体,不是现在还是死后的将来希望灵魂能掌管一切,不再受脆弱的肉体所束缚,最好能羽化登仙,这也难怪人们常把肉体与罪恶联想到一块。

  当心理与身体,随意与不随意,意志或自由之间的裂痕弥合之后,人们对自我及外界的看法便大为改观。你会感到不由你做主的那一部分身体也是你自己,从此对于你无法操纵的人事,也较能顺其自然。因此你对更深的自我的信心,不在肤浅的意识中任自我作祟,对于非操之于我的种种,愈来愈随缘自在。你还会发现,接受自己并不需要先把自己控制住,那更深的自我,也就是人马座的自我,本来就不是你所控制的。它是半随意又半不随意,两者都能完美地表达出你自己来。

  第三层次,有机生命整体层次

  我有一个身体,可是我并不是我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我的身体,可是凡看得到的及感觉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却与内在的我毫不相干。我有一个身体,可是我并不是身体。

  我有欲望,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欲望。我能够认出我的欲望,可是凡认得出的,并不是真的知者。欲望在我的意识中起伏不定,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可是我并不是欲望。

  我有情绪,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情绪。我能察觉出我的情绪,可是凡察觉得出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可是我并不是情绪。

  我有思想,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思想。我可以直觉得出我的思想,可是凡直觉得出的,却非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可是我并不是思想。

  也许你会在心灵深处体会到某种自由,轻松,解脱,安稳的感觉,即使痛苦与焦虑的惊涛骇浪仍在周遭肆虐,这中心点却始终保持清明宁静。安处在这觉识的中心点上,就好像由惊涛骇浪的海

  65

  面,潜入安全而宁静的海底。起初,你也许只能潜入情绪的风浪下几尺的深度,只要契而不舍,必能潜入心灵的深度,自由地伸展,对周遭的骚动不安,虽保持极度灵敏,却不受感染。

  第四层次,一体意识【超人格层次】

  正如厄卡特所说,没有任何方法,技巧,途径能够抵达绝对之境,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我们正和那穿梭在浪涛中,想办法找出湿性本质的人一样,无法静止片刻认为近在眼前的真相。我们总是东奔西走,离答案越来越远,如果我们仅知引颈眺望未来,哪能真正看见当前的现状。我们的寻求及愿望本身遮蔽了我们的眼光。总而言之,当下的这个经验本是我们寻求的捷径,我们却想尽办法逃避它。我们并不真想找到答案,我们是在逃避答案。

  每一意识层次实际上就是靠某一形式的抗拒否认心态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想由角色层次深入自我层次,首应化解的,便是对阴影的抗拒。难怪弗洛依德说:〔心理分析的整个理论都是建在认出患者对自己潜意识时所生出的抗拒心理上。〕当我们深入自己的阴影时,便会看到抗拒心理俯拾即是。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排斥角色形象难以接受的想法或冲动,于是这被抗拒的东西便转为阴影,在这身上留下某种伤痕或症状,使得此人不得不与焦虑或恐惧挣扎不已。直到他把这阴影投射出去,被投射之人便成了问题症结,冲突的根源。

  最奇怪的是此人丝毫不觉得自己在抗拒。表面上他会想,如果一切都按他的意思去做,他便不至于受苦或惹上麻烦。这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陌生的另一半(阴影)乐于修理他一顿,他不自觉地伤自己。正因他不觉,因而不知该如何解决,他根本不承认问题在于他自己,还会反过来为自己的受苦而辩护。除非他肯面对自己对阴影的排斥心理,成长几乎不可能,因为抗拒耗尽了他成长的精力。

  随着根本抗拒的消失,个人的自我也随之化解。先前,你是以一个独立的自我,冷静观察你的抗拒行为。当你逐渐体会出,你所有的活动都是抗拒时,便顿时明白,连你内在感到的那个独立自我原来也不过是种抗拒的表达而已。你所感到的自我,不过是内在的一股紧张,一边招惹,一边逃脱的把戏而已。自我的感觉和脱身的感觉本是一个。但是,一旦它明朗化,经验者与所经验之抗拒感,便浑然而为一体。你不再感到抗拒,因你就是那股抗拒,于是凝固的自我感便融入抗拒感,最后一起化解。

  这根本的抗拒心理化解后,你与世界的隔阂也随之消失。你会自然地放下一切抗拒,不再避不正视当前的一切现象。于是,内心与外境的界限也不复存在。你即不再抗拒当前的经验,就不会费尽心机地与它划分界限,于是世界与自我融为同一个经验,我们不再为逐浪而疲于奔命,因为真正的海浪只有一个,而且无所不在。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四):心无疆界事事无碍

  一本充满着整合能量的书,将人的身心发展分层次来论述,令人意识清晰,即使对更高层次的境界还无法理解和领略,但逐渐明白了人的潜能是无穷,关键在于意识的超越,冲破现有的心灵格局的重重束缚,来到与世相融的一体状,如此大觉大慧的荣光自然散发。

  每一意识层次都有其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水火不容的,使得造成人内在的矛盾冲突和相应的心理病症,其对治法门来自于识破其层次中的对抗心理,那是矛盾的根源所在,层层剥离,心理症结得到医治的同时,一种慧觉之光也会随之笼罩。如此这般。

  角色层次,自我像一个貌似强大的铜墙铁壁保卫着自我领土,同时丝毫不松懈地自束着与外界世界发生的交互式反应。当我们存有压力、从他人那里寻找借口、有怒火爆发时,行经锐利的洞穿,这一切竟然来自我们内在的阴影部分,也就是潜意识部分,被我们强行压制和隔离的部分,是自己不愿接受的自己不喜欢的那一部分,当我们有所反应时,我们会变换了模样将其投射出去,使其变成了与己无关的外在因素。因此人会抗拒发火抱怨厌恶。“揪出败类”,其实就是还原我们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当认清了我们情绪反应的阴影投射性时,我与非我之间的割裂感便自然瓦解,这也就从角色层次提升到自我层次,对“我”将有个完整的描述,平衡的自我形象得以建立。

  再继续往深处走,“自我意识”又有相当的束缚性,狭隘片面。身心相融的“人马座”层次,乃为自我的进一步发展。从存在的深处重新认识自己,放松自我感,令身体的深处觉受浮现。凭借着深度呼吸的松弛内视性来觉察身体的阻塞不通畅处,面对疼痛肌肉下的那股情绪,那为淤积长久的情绪症结所在。身心融合,人的内在将涌现出源源不断的能量,自我将有个根植无限的深度,人格上的分裂自然消弥。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与意义感是紧密相连的。”随着身心相融的自我拓展,“超人格”的我便应运而生,其缩影于我们意识的更深处,那来自于我们祖先从史至今的绵延不断的进化,一种常被遗失的人类共性中的神性,其涵盖了整体性的存在,一种完全的正视,大我的毕现,“我”无法成为被观之物式的客体,一种无法明确界定的存在,乃超然的光芒四射。

  意识的终极境界,便是至高无上大涵大容的一体感,无可修之境,完全的觉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每一刹那的全然融合,全然的意识开启,不是造作,也不再不做,与世界没有了界分,完全地融在此时此刻。

  “当感到自我时,就已囿限于自我了。”悟道中,人将我与非我弥合,身与心融合,人与世界相融,无时间之念之界,完全地活在每一刻,而此刻即成永恒。“当前的经验就是一切,无始无终,无前无后。”

  人的存有自是一种浩瀚无边的实存,然应对之道又完全地受缚于意识上蒙昧状界分状,静观修持当是为了协助人意识的觉醒,层次上的划分只不过为了明确意识的沉潜层面,而终极境界的达成也会存有初级层次的表现,仅为某一时的,整体的局部,而人仅在局部生活时,一切充满着局限和冲突矛盾。化解之道实为超越之道,终极境界就是全然地放下,每一时刻成为永恒的现在。整体的能量潜能远远大于局部能量的相加集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事事本无碍》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