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10篇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一):小事叶可以很有趣

  记忆中,有印象的植树节,是在小学,具体是学前班,,还是一年纪,不甚清楚。

  那时是小,全是哥哥姐姐们种树,我们只在一旁看。仅是看,那时就欢天喜地,因为有那么一大群人,挖坑,放苗,掩土,浇水,甚是好玩。

  好玩,仅仅是挖坑,放苗,掩土,浇水,纯粹。玩是天性,人类天生无聊,对抗无聊的办法就是玩。我看到小孩玩,一堆沙可以玩一个下午,一个玩具可以鼓捣一个小时,一群蚂蚁搬家,可以看它们搬完家 ,小孩比我们更懂玩的艺术,小孩不会无聊,小孩很幸福,可以玩就行。

  据我所知,美国人做一件事情,他不问难不难,他问,“It is fun?”好玩吗?有趣吗?倘若好玩,倘若有趣,立马做此事。很多好玩的项目都是从美国传开的,如冰桶挑战、“快闪”、彩色跑等等。因为好玩,全球都玩,他们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去年五一,去海边晒太阳,吹海风,享受夏日的火辣。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小孩们就提着小铲和小桶,把沙挖开,装进小桶,把沙提到海边倒,海水瞬间把倒下的沙洗刷干净,为此,两个小孩嘎嘎大笑,又跑到原地,挖沙,上桶,倒沙,嘎嘎大笑 。他们的父母就站在旁边看着,偶尔也会跟着一起笑。后来,他们看到海水汹涌,小孩离海水太近,他们似乎意识到什么,立马制止了小孩的行为,把他们脱离海边。小孩子立马哭起来。

  小孩做挖沙,上桶,倒土,这样简单的行为,对小孩来说,无疑是好玩的,可是对父母来说,在好玩和安全之间,他们选择了安全,放弃了好玩。

  为了安全,好玩就要牺牲,久而久之,习惯了那不好玩吧?玩那个会不会很傻?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对很多好玩的事情无动于衷。

  Just for fun,这是我学到过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有趣,好玩,才是做还是不做一件事情度量尺。如果植树对你来说,是好玩,有趣,而不是装逼,扮样,just do it,it's funny.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二):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处心积虑,不如有趣。

  昨天在北京的字里行间书店,参加了这本书的签售活动,见到了久违一年的张公子。公子眉宇轩昂依旧,现场水泄不通照常,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极为扭曲地挤着的,就差趴在地上听了。原本很幽静清凉的书店,瞬间变得热气腾腾,姑娘们香汗淋漓,小伙子们挥汗如雨,公子持一支话筒和主持人你来我往,闲适对谈,机智幽默口若悬河,被我拉着去的小伙伴当场就路人转死忠粉了。

  翻开这本书,还是熟悉的张佳玮的味道,还是一样的张公子的笔法:抖包袱,摆知识,历史故事旁征博引,生活常识左右拈来,其间夹杂着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有时候你被一记温情砸中,正如《洗澡》里面说的“洗熟的浴室和吃熟的馄饨包子店一样,留人”,有时候你被作者的脑洞逗得捧腹不可支,譬如在《牙齿》这篇里面,讲孔子和老子“牙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牙齿紧叠,老子牙齿疏落,于是“老子后来不太喜欢孔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去了”。

  一本封面花哨的书,连作者的名字都是歪歪扭扭的卖萌字体,书皮的绘图像是机场行李箱上面的贴纸,但是你如果不仔细阅读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内容几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往今来的大小生活器具和必备品被作者一一细数了个遍,从欧洲到东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当代,作者在厚重的历史里轻盈地穿梭,将枯燥无味的数据和知识用温润的语言串联起来,展现给你一幅幅鲜活生动的面孔。写饮食文化的时候你食指大动,垂涎欲滴,写伟大人物的八卦小道的时候你或瞠目结舌,或乐不可支。这让我想起寺山修司的那本《幻想图书馆》,各种怪异故事,各种生僻知识,你可以读到作者的乐在其中和陶醉无比。

  昨天主持人问了公子一个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会写这些琐碎而有趣的器物的故事,为何专注于广泛的物事,为何在看似不起眼的冷僻的知识上大下功夫?作者回答说,他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除了活在当下的世界,还要活在一个别的世界里面。我查了查原句,大抵是这句话:“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作者用意即是如此,在我们日常驻居的世界里,生活往往是机械而苍白的,而各类的有趣的知识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他方世界”,我们的心神活在那里,内心会觉得无比愉悦。

  就像公子说的那样,人都想活得既不麻烦又热闹。可往往,你要想活得热闹,就得麻烦一点,比如,找一个不会的技能钻研一番,弹钢琴也好,听古典音乐也好,做手账也好,一旦你懂得了一些“门内”的规则,你也就同时体会到了莫大的乐趣,这同时也是克服孤单的一种办法。

  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中学的课本里,沈复的《童趣》与好多人的脑洞不谋而合:在蚊帐里把蚊子当成飘飞的仙鹤,观看癞蛤蟆打仗……我自己也喜欢这种微观的情趣,比如生态鱼缸,那就是一个迥然不同的小小世界。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关乎小的东西的知识,小的视角,小的历史故事,它们仿佛在告诉我们,每当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角落,你就为自己心中的“他方世界”垒上了一块砖。毕竟人生苦短,与其跟人勾心斗角,处心积虑,不如学着变得缤纷有趣。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三):世间所有的趣事都是苦中作乐

  “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弗饰或衍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引子

  慕名而买的一本书,之前就在各大网站多次看到过张佳玮的文字。为之细读金庸和知识渊博而折服,在我眼里比文王之流强上不止一筹,有我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的影子。

  头天晚上拆书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心里是有点失望的,也许是由于忙碌一天精神疲惫,又或是心不在焉读的第一篇讲的是自己无感的烟草,所以没看完,夹了个书签就草草睡了。

  次日去教室犹豫了一秒还是装进包里。但只是一夜之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可谓是天差地别。

  很流畅地就看了若干篇,若不是打了下课铃,兴许我能一口气把书通篇看完。

  不得不说他还是我心中那个博识的形象——你原以为某个人的涉猎广泛犹如大海般宽广辽阔,然后你发现他的确就是一片深邃而又无穷尽的海洋的时候,怎么都判断不出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别,唯有自己的狭隘与其扑面而来如同浪潮般的底蕴形成清晰而强烈的对比。

  举个例子,当时看到有些版本的飘把斯嘉丽•奥哈拉译为郝思嘉,瑞德•巴特勒译作白瑞德还挺纳闷的,直到看完从翡冷翠到莫三鼻给,了解到了许多堂皇儒雅的好字眼组成的译名,以及这些优美华丽的译名的轶事后,仔细想想真的也挺好听的,蛮别具一格。

  希望成为的,是类似于这种样子的人——大到世界各国的名族特色,小到某地由来的缘由,甚至上数千百年前的风土人情,无不能信手拈来。也许张会笑着摇头,谦虚地感叹自己离这种境界还有很远的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了一个我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对于了解而熟悉的事物,才会觉得有些事甚至应为常识。在画家们的收入里有这么一句话对于我这种无知的人而言简直酷毙了:

  凡高的例子被举烂了,而且缺少对比。说克劳德·莫奈。

  我佩服每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尤其是不论另一个人和他谈什么,总能看见他都如数家珍般可以说的头头是道的那种——他在人群里丝毫不求冒头,过着很平凡普通可能看起来还有点衰的生活,但向他扔出一个话题,他不会一头雾水的愣住,总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内容展开,仿佛能发现某朵花在其唇齿间绽开。

  生活的乐趣在于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如若有必要,随时能够口沫四溅地吹各种不起眼的东西,比如——“我这春药,端的来头不小……”

  有个成语蕴含了我向往的这种样子——韬光养晦——盖住光芒,要学会品味那些倒霉事。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其实依稀猜测过大致的内容——这世上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唯有那些富有一颗温和深邃的心灵的人,才能够看得见这世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有趣事。

  而浮躁的,恨不得从书中获得一项不二法门的,像头晚的我的那种不用心的人,是看不到任何有趣的点的。

  若说世间所有的趣事都是苦中作乐,也并无大错。

  时值立冬,为这个身处上海求学的季节摘一段话:南方的冬天像细密周到、睚眦必报的小女人,不凶不躁,可是无微不至、细腻温柔地冷着你。什么时候你忘了她,她就掐你一下提醒你这是冬天,掐得你一瑟缩。

  对异性恋群体来说,取暖的终极形态,终究是美丽的异性和爱情。毕竟外头再怎么暖和,都抵不过心猿意马、心思活络、心跳如鹿、心生邪念这些内心热源。

  20岁写于浦东。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四):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起初,我很惊异,张佳玮居然出了本Google风格的书——在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今天,弄本《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这样“分享碎知识、软学问”的书,真的好吗?碎知识、软学问,难道不可以直接上网搜索么?

  如果按照我国年平均阅读量,张佳玮的出书速度已经超过了读者平均阅读量,不会是出书太快充量的吧?

  看过之后知道了,其实《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并不是致力于分享什么冷知识,而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不同于万历十五年、品三国、明朝那些事这些热门历史书籍,张佳玮关注的是吃穿用度这些人们身边事变革的历史。他还特别在书的序言“器物的故事”里表示,器物是不断演进变化的,21世纪我们用牙膏牙刷对付牙齿,用骨瓷杯喝咖啡,而两百年前,祖先们只是用茶水或盐漱口,用陶器喝茶,我们跟祖先做着同样的事情,却用着不同的器物。这些器物变化,本身就是历史中最有趣的部分。

  书分两辑,上辑“事过境迁”,讲的是跟生活相关事情的演变史,比如烟草是怎么进入日常生活的,照明问题是怎么从无到有的,洗澡是如何普及的,甜食是怎么虏获人心的……

  下辑“物换星移”,讲的是各种器物的演变历史,比如背带裤如何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咖啡馆是怎么出现并成为主流社交场所的,洗手间、香水、眼镜是怎么怎么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

  古语说,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如果每天只能囿于满足温饱,人生也太无趣了,必须做些“闲事”来填补生活空白才好啊!

  一如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器物,像家具的贴面、瓷器、威士忌、茶、咖啡,算不上必须品,完全可以不出现。但正是因为人类有心去做“闲事”,弄出了这些东西,才逐步从吃饱穿暖的圈子里走出来,走向更高的物质以及精神追求范畴。这些器物的变化过程,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便利、更多乐趣的历史。

  书中很多内容,的确可以用Google搜到,但旁征博引,纵贯古今的书写方式,如果阅读量不够,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没有作者那颗敏感的心,还真不容易搜全,甚至不容易关注到。

  就好像照镜子的时候,有几个人会去探究,镜子为什么会出现,出现时是不是就是现在的样子,如果不是,那么是如何变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里面究竟包含了怎样的人类发展史上的变化?

  在讲述各种器物发展历史过程中,作者不仅从遥远的中古讲到现代,从东方讲到西方,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再讲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极具广度。还像写论文一样,细致记录年代,考证典故,兼具深度和系统性,除去了Google知识点,碎片化、表面化的遗憾。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杂史、传志、札记等所载,不似正史专为帝王作家谱也,但说到底,正史、野史都是以人类为主角的历史。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这种通过器物史来讲述人类发展历史的方式,应该算是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角度新颖、有趣,该有的信息却一点也不缺失。当然,人类还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毕竟,没有人,也就没有这些器物的历史和故事了。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五):生活枯燥,也许只是懂得少

  很喜欢张公子的书,最初读《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半夜读着读着,往往忍不住起来叫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外卖,拿着书到楼下等,冻得浑身发抖,却有一种生活热气腾腾的感觉。

  即使刚吃过饭,读起来依然饿,明明是过去不会吃的东西,看他文字的描述,就忍不住流下口水。

  能把文字写的比实物还要色香味俱全,勾人魂魄的,便不由得关注起这个人。然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界限,放佛拥有多层生命一般的人,他喜欢掉书袋,喜欢掉书袋的人写这样一本恋物癖的书,着实再好不过。

  像她自己所言,无非是本闲书,翻开来看看咖啡,烟斗,木器,瓷器,家具,卫生间甚至是厕所那些不为人知的由来和演变,可能更让人奇怪的不是那些难以想象的渊源,而是张公子他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他从哪里来的时间看了那么多东西,然后像一个说书人一样津津有味地讲出来。

  偏生我爱听,爱听得很。

  有趣这个词用得好,那些长日无聊,觉得生活一成不变的人想必不会想到自己喝水的杯子,杯中的茶,手边的甜点,指间的烟斗……经历过怎样的沧桑巨变。人世间有趣味的事情再多,不知道,也就放佛不存在。看这样一本书,除了消磨时光和多懂点东西,还忍不住告诫自己,有时候,生活枯燥,也许只是自己懂得太少。

  当然,内心里,我觉得有恋物癖的人,或者说对器物有太大深情的人,对人的感情都不会特别深。但这并不影响因其而生的淡然欢喜,比如闲逛时遇到一个瓷杯,略有瑕疵,图案稚嫩,偏生质地温润,入手生温,买回来多喝了好多杯茶水,日子都浸润出了欢喜。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六):闲来无事看趣书 论有趣的闲书

  文/猫豆小漾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世界上有趣的书也不少,正如作者张佳玮在《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一书中介绍到的,“它是可读可不读的闲书,消遣打发几个小时正好”,看完此书的我不禁在旁偷笑,确实如此,确实如此,这些小知识可知也不可知道,多知道点也正正好好。

  除了有趣这本书可算得上特别而富有新意,全书分为两部分,“事过境迁”与“物换星移”每一个篇章都如字典一般列举了种种词条,“将烟草点燃,可以多漫长”、“船长的故事”、“大多数食物,都是不得已”,“法国人吃什么”,“喝水”,“喜不喜欢甜味,是个政治问题”、“家具的贴面”、“面包传奇”、“头上的毛”、“胭脂”、“背带裤”、“眼镜”。先看着几个词条,就足矣让人默默说句“嗯,有趣有趣”,随手一翻看看内容,便不知不觉被作者诙谐的笔调,幽默的话语,通俗的事例所吸引,不妨从中抽取几节来细细品析。

  “从翡冷翠到莫三鼻给”这段故事讲的是中英翻译,对于一些外文名,大陆与港台总会有不一样的翻译,迈克尔•乔丹叫米高佐敦,贝克汉姆叫碧咸,而新旧港文也有不同译法,莫桑比克就有被译作“莫三鼻给”的历史,中国人定译名不同时期总有不同时期的讲究,但是“不管你来自地球哪里,叫啥姓氏,务必要入乡随俗,把名字译得合我中华上邦的意思“,利玛窦该叫马特奥•里奇,19世纪的英国首相亨利•约翰•坦布尔•帕尔默斯顿子爵被译作麦尊,而鲁迅先生也有把雨果译作嚣俄的经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这些译名就像玩文字游戏,在作者笔下,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就这么被作者诙谐地写出,连美国历来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乔治•华盛顿、赫尔利•杜鲁门、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托马斯•杰弗森、詹姆斯•麦迪逊、理查德•尼克松)都被作者串成一首诗:

  轧布寒林垦,桥直花径屯。

  鹤唳渡鹿门,骡讷得力耕。

  碧洱客拎豚,驮马懈浮生。

  枕牡麦地熏,沥茶泥蔻生。

  “画画•必先利其器”论的便是画画所用到的工具,先从必不可少的纸张说起。造纸术被认做四大发明质疑,在中国有蔡伦为首的先贤发明纸张之时,欧洲还在用莎草纸和羊皮纸,一个制作繁琐,一个昂贵无比,引入了中国纸之后可谓彻底解决了各种造价高昂,质量不堪的问题,难怪让当时的欧洲人感激涕零,有了纸张,便是画笔,历来画家所用的画笔,炭条,银条,铅条,黑石,鹅毛笔都被作者一一介绍,随后便是画板的发展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就这样一一道来,而且深入脑海,看来这本闲书还是颇有深意的。

  “香水的传说”,皆闻法国香水有名,看完此节才知原来香水是东方产物,最初用途是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之后阿拉伯人将其上升到宗教高度,认为香味是上天的启示,而香水的发展演变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流传,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德•美第奇将香水从东罗马带到了法国,然后才开始的一段新发展演变,因而引发了18世纪“全欧洲如火如荼的制香运动”,关于香水的演变历史就在风趣的语调中全新呈现,别具一番风味。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讲的是器物的故事,但器物中都蕴藏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在这些不同器物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流逝着匆匆岁月。“时间与历史的妙处在于:我们可以用一件器物,享用其便利——比我们祖先更多的便利——也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其他乐趣。如前所述,每一件事物的变革历史,都是从人类贪求快乐的本能出发,然后凝结下来类似的历史:最初的雏形、无数人的使用、匠人的盘算、新材质的使用,都围绕着这个事物的愉悦与哀伤。”

  人类的历史不仅仅如史诗般恢宏,也可以如器物般平凡,作者不过帮其所言,讲一讲其中的故事罢了,而我也可以借着打发时间的口号,在作者分享的这些千差万别、天马行空般的词条介绍中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冷门知识,那就让我为此书重新命名为“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这也不是一本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782823902@qq.con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七):温暖你,温暖我

  写在前头的动笔初衷:我是一个非常叛逆和自大的人,我的青春期荷尔蒙持续时间非常长,表象上依旧是一听话懂事的人,按部就班的考好试,升好学,找好工作。衣服干净整洁匠气十足,不抽烟没有不良嗜好。但跟自己相处时间太长,也一直在探寻真实的自己磨样,小有所成,太知道自己什么德行。跟朋友喝酒聊天谈及成长,我的成长是终于接受自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不再拧巴,开始跟世界和平相处。除了大的原则方针还是死倔之外,很多地方妥协之后会发现另一番风景。比如给自己约定书从不读第二遍;比如不给自己定计划,不用条框约束自己,我要自由这些鸡毛蒜皮。现在想想算得了什么呢?我不在乎啊。于是今年给自己定了几个计划,其中一条是每月读一本书,类型不限,字数不限,但是读完要写个书评,内容不限,字数不限。看看,连给自己定目标都留下了十足的灵活性,多拧巴。话不多说,来第一份,信陵公子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信陵公子的掉书袋都成了他的特色了,就像张爱玲的尖酸刻薄,海明威的悲苦这种,有鲜明的标签。我爱这种掉书袋,不招人烦,小资格调,卖萌的有真材实料。最关键的,他还爱这俗气的世界,吃喝玩乐,南北风味,中西特色,传统改良,让人食指大动脚底板揩油。这本《世多》也不例外,其中我想说说那篇吃茶,喝茶。

  最喜欢那句“承认喝茶就是大家一起取个暖,说个闲话,顺便喝点东西,反而更对路呢“。茶是夏天的解渴佳品,茶是冬天的暖心良方。过去驿站凉亭会有瓜棚和茶摊,几文钱几牙解渴的西瓜,几碗晾凉的茶汤。小时候出去玩回来一脸汗,端起爷爷奶奶晾凉的用蜂蜜罐头沏好的茉莉花凉茶特别痛快。从书上读到“围炉夜话”这几个字,想象着是冬天大雪封山,几个酸溜溜的文人老友在山间的小屋里一人披着一被子或裘衣,围着火炉子,喝着香茗,嗑着瓜子,吃着白薯,熥着鹿肉,看着火苗舔着木炭噼里啪啦,对对诗,相互调侃,不咸不淡的扯着闲篇。

  有茶就得有喝茶的地儿,除了传统跟家自己喝,端着小茶壶麻将桌上喝,印象中的茶馆分几类,受众也是不同人群。第一种是商务茶馆,受老舍茶馆的刻板印象,我感受上的这种茶馆是提笼架鸟的叔叔大爷去的。但也是因为吃固定俸禄的满清遗老遗少少了,与时俱进的,这种茶馆大多装饰的古香古色安安静静隐私极强的吸引做生意谈事情的叔叔大爷。甭说别的一带人去,多年生活在皇城根底下的优越感显得自个拔高了好几厘米。从地理位置和叔叔大爷的口味偏好来讲,跟茶馆喝喝茶,聊聊天,破冰暖场或缓解尴尬的时候看看穿旗袍袅袅婷婷的茶博士走一遭茶艺表演,引申出茶、道、历史传承及国外邦交,三分情的交情也就开始了。这里头的茶通常是中上品,因为保不齐碰上个舌头尖的茶客,忒次了整个茶馆的档次就别人看低了。第二种是老北京茶馆,属于市井人民的,里头有传统曲艺相声唔的,受众广大市井百姓。但这种现在通常不以茶馆形式独立存在,更多的是挂靠在民间艺术团里头。这里头,茶是附属品,茶主要是解渴的作用,大家三三两两的来,更多是为了进行文化娱乐的消遣。记得看电视剧,暧昧男女饭毕送到女主楼下,总是会有“要不要上楼喝杯茶”的引子来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但如有了介绍人的初次相见,通常就会叫到外头“出来吃杯茶”引荐双方认识。这两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喝茶方式也得因时因地。

  茶的文化源远流长,种类也挺多,现在几乎是按地域来命名代表性的品种,感谢起源感谢传承感谢专注。文中公子提到的英国红茶,感官上必然是配皇室花纹装点old-fashion田园风的白色骨瓷的茶具,一叠松脆金黄的姜饼曲奇;日本抹茶,感官上必然是白色剔透的小瓷杯,茶水碧莹,整个春天都在里头了,两三只和风果子,不甜不腻,绵软悠长。中国茉莉花,必然是配蓝白色盖碗茶,起盖轻吹略浮,绿茶包裹着白色茉莉花骨朵的清香唇齿缠绵,甜咸小果酥皮奶酪皆可配茶,论吃起源优势太明显了。铁观音碧螺春大红袍毛尖龙井不一而足。年轻气盛不爱喝茶一是不想成为那样的大人的叛逆,二是真的容易饿,年龄上去之后茶却成了清理积食的一种方式。它就是一种载体,静静的等你所需索取。对于茶,我舌头不尖,热乎乎带着清香味道或绿或黄或红,润在嗓吼,稳在心里,那份踏实是茶带给我的宁静。

  最近看的剧集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作为阴间引路人的使者会将亡者带到一个茶室,递给亡者一杯热乎乎的清茶,喝茶之前思念的已经去世的人都可以在茶室相见,然后饮尽清茶忘记此事记忆,出门投胎去也。原先故事中的孟婆汤,变成温暖明亮且干净茶室中的一杯清茶,此生感受过的温暖随茶饮尽带入来世的温柔当中。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八):当它们开始说话

  读张公子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老先生。因为生活中对小事情、小器物的把玩,硬是将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玩儿成了一门艺术。可谓是玩物丧志到登堂入室的逆袭。一如“玩物成家”的王世襄老先生一样,张公子这本以小器物或者说是有趣的小事为主体内容的书,成功的让那些寻常的、古老的的小物件开口说话,展现它们不为人知的有趣面。

  “不为人知的有趣”确实是我阅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这本书的成功。至少它成功地“忽悠”了我这位读者打心里头感慨一句:这世上有趣的事情确实是不少啊。但是多想一层,为什么这些趣味单单是让作者发现了呢?

  想起一句不恰当的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说的是万事儿就怕个惦记与琢磨。上文提到的王世襄先生,正是最贴切的例子。王先生虽然都是在研究些市井的、琐碎的玩意儿,但是抵不过人家打心里的喜欢与坚持,照样把别人眼中的寻常与细碎玩儿成了艺术,张公子亦然。

  作者本人我是没见过的,但是他的文章倒是读过不少。所谓文如其人,就我所读他的文章而言,是不难发现公子性格中的有趣的。书中的例子:《牙齿》一文,讲孔子去找老子聊天儿、老子认为道不同不与孔子谋的事儿。然而这道不同在哪儿呢?作者引用《太平广记》的内容,且看他的叙述:《太平广记》里说老子,“大目疏齿”,大眼睛,牙齿疏疏落落的。你孔子的牙齿排得紧叠,都骈起来了;老子我的牙齿就很疏落,牙缝可以跑过火车。牙齿不同,怎么能做朋友呢?再见了您呐!

  孔子、老子两大先贤之间因为思想主张不相为谋的事儿,硬是被作者调戏成了是因为孔圣人牙齿太紧,而老子牙齿太紧简直可以跑火车的缘故。不知道二位圣人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大概无为而治的老子也是不会跟张公子一般见识的,只是孔圣人的七十二贤徒看到老师被人写做“你孔子的牙齿排得紧叠,都骈起来了”,怕是不会轻易与作者善罢甘休的吧。看最后一句,“再见了您呐”,公子真的没跟德云社学过相声吧?文中这种的例子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不一而足,读来十分轻松诙谐,足见公子之放浪与闷骚。

  但是,这种有趣却又是非常的奢侈。并不是每个人都玩儿得转,所以说这又是不为人知的有趣。还说上例,玩笑归玩笑,并不是谁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引用个《笑林广记》,然后添油加醋地写成段子的。其实,张公子的博闻强识、引经据典的是众所周知,已经不需赘述。却还是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大抵如此吧。

  《圣经.传道书》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想来确实如此。然而,上帝说:要有趣。于是,所有平凡的小物件在张公子笔下开始开口说话,世界皆有趣。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九):我只想终其一生去做一个有趣的人

  1.一个有趣的人告诉我,他很喜欢王小波的一段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应该还拥有诗意的世界。”我的认知范围里,“诗意的世界”就是“有趣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不再有趣了,那我的生命一定会“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2.书里讲“灯”的那一章提到,“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光是一切,是其他的许多,比如夜生活,比如阅读,比如更多的爱情故事和更长的人生。” 那我想说,“有趣”就是我的人生之光,是我所追求的事业;

  3.很难,真的很难,这是我目前为止立下最难的flag,要有广泛的知识沉淀,见过世面,还要有敏锐的感知力,要有持续的学习习惯,要更新知识储备,要有独立人格……

  4.作为凡人,“有趣”,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生活的泥沼中找乐子。 在讲自由享用色情服务的那一篇里,张公子说:“自由从来不是人家凭空给你的,你不可能等着他们自己醒悟,把自由交给你。自由从来是靠智慧、狡猾、想象力、耐心,经历残忍、漫长、不屈不挠的斗争,与那些保守的大家伙迂回、谈判、争执、吵闹,最后一点一点,从他们闭塞呆滞的手里,硬抠出来的。” 有趣又何尝不是,保持敏锐度,靠智慧、狡猾、想象力、耐心,经历残忍、漫长、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索然无味的routine中,硬抠出来那些珍贵的趣味,然后好好享受。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十):每样物品都有它的故事

  张公子的文字,一直有一种生活的味道。写吃,写玩,写诗,写历史,都揉在一起,偶尔还调侃几句,可是你一点都不会觉得不对味。

  他的文字和汪曾祺老先生有点像,都有一种生活的气息在里面。只是汪老先生的更有韵味,而张公子更有意思。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事过境迁,讲一些生活琐事的由来,比如喝茶、取暖、画画、自由、同性恋、洗澡等等。第二部分叫物换星移,说一些器物的故事,比如春药、瓷器、文房四宝、背带裤、镜子、梳子、裸体画、胭脂、香水、牙齿、火鸡、咖啡馆等等。

  张公子目前在法国留学,所以引经据典中,有非常多都是欧洲大陆的故事。其次是日本。当然,中国也占了一大部分。

  看完以后,就觉得欧洲的贵族以前过的真是太惨了,如果没有神秘的东方,他们大概很多享受都无法实现。

  满篇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知识点砸过来,你开始会被砸的有点懵,看着看着就越来越爽。

  一件物品,从产生到最终破碎或者被弃,也是它的命运。

  它身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有它的故事。

  而拥有它的每个人,也自然都有那一段缘分。

  如果这么说,这本书,大概就是物品的历史了。

  就像书名说的,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只要你有心。

  野夫修的是民间史,写的是血泪史。

  张公子修的是生活史,写的是器物传。

  有些事情,最初的初衷与现在早就大相径庭。比如日本茶圣千利休创造了怀石料理,本意是让茶事从简,现在却成了奢靡。

  有些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细细品来,其中却有不一样的意味。比如喜欢甜食的人,似乎总能和孩子气划上等号。而甜味,也有阶级之分,我们总觉得爱甜不够高级,有点世俗,上等人应该是懂得苦味的。

  有些事情,我们以为的郁闷,以为的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其实只是人家走的比我们快。比如自由,我们总说国外开放,言论自由,其实,他们也有过我们一样的岁月。

  这本小书,能学到很多小知识,用来和朋友装逼聊天,绝对是一大利器。

  比如欧洲的画作,早期一直很少用蓝色,只有圣母玛利亚可以用。而这背后,是因为蓝色颜料在当时最难提炼,因而很贵。同样的还有欧洲的贵族颜色紫色和红衣主教的红色由来,这两种颜色的选用,也是因为当时制作这两种颜色最贵。

  当然,它也能给你很多启发和思索。

  比如人的本性是喜欢甜食的。

  比如美国色情文化的自由经历。

  总之,这本书满足你喝茶装逼,居家旅行,睡前娱乐的所有需要。

  不妨一试哦。

  微信号:suli-xinfenxiang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