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花钱》是一本由马克·博伊尔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一):我很害怕这种风潮
钱,或者是“一般等价物”确实不是“自然创造”的,但它又确实的“自然创造”的——它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也不是某个民族独有,而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只因为钱不是自然界出产的否定它实在是太过荒谬。
钱,或者是“一般等价物”的最主要意义不是“欲望”,而是“自由”,自由的买卖,在你需要的时候。作者从一开始就对钱的认识又本质的错误,所以会产生本书里天真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
作者否定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我害怕,作者开始过这所谓一年的生活则让我恐惧:他希望并且很高兴自己学到了很多生存技能,认为现在的人都不知道这些很不应该——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现在却开始希望自己只是“生存”并且把“生存”当做“生活”?每天或在每隔几天就得为食物烦恼(当然在作者看来这是乐趣)、不能每天洗澡、不能想见朋友就见朋友……这样的生活到底有趣在哪?而这还是作者一个人实验时遇到的困难——你能想象中国的一个城市实行作者的梦想的结果吗?由社会分工提高的生产效率将骤降,以前超市里随便买东西都将立刻变成紧缺物品。“免费分享网站”?见鬼去吧,你将看见的是战争而不是分享。
请利用科技去解决环保问题,请以身作则的不要浪费。但不花钱或者否定钱,还是算了吧。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二):活出自己的风景
最使我受鼓舞的不是脱离货币,环保的具体概念,而是作者这种想干什么就付诸努力去做,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多不具有可行性。他们坚持下来了。活出自我的风格,活出自己的生活模式,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我真心喜欢。
这也使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拥有绝对的优势。此时我的生活就是一张白纸,随便我爱怎么描摹都行。没有谁在给我很大压力,他们都很善意地只是希望我过得好。但我却毫无建树,毫无特色,一如既往地平庸。在平庸中阵亡。我真该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不要这样下去了。真的会在平庸中阵亡的。
我在想我怎么能把生活搞成这个样子。我居然没有集体生活,这在他们看来应该是无法想象的吧。张罗集体免费餐,出去郊游,聚会,组织技术交流,建网站。他可以把生活安排地如此丰富。相对比我的生活如此苍白,我真觉得自己浪费自己的人生了。我要改变,必须改变。确定自己的人生风格,活出不一样的风景。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三):想到就去做
我也有过关于“不花钱”的想法,在看到点的食物吃不完或者衣服穿不了几遍就不想要的时候,总是觉得浪费的。我并不想做一个常常浪费的人,包括不想买品质太差的衣服一茬茬的换,不想零食买太多最后不得不扔掉,包括吃太撑让脂肪得逞,睡太多让懒惰得逞。但是这些都是出于个人的考虑,想让生活变得更轻松简单一点。就像作者马克·博伊尔所说:“买洗面奶让皮肤的水份油脂失去一些,又接着买面霜让水份和油脂补回来。”虽然我并没有清醒到这种地步,也没有马克先生对整个货币体系和石油制产品的抵制,但是保持理智的头脑和知足的心灵,不会让生活太累。
当然我个人不喜欢马克提到的关于sanitary pad 的想法,作为男性,他无法理解女人生理期已经有多麻烦了,如果还要节省sanitary pad的话,除非国家法律上规定女性生理期不用上班和做家务。另外,书中有些数字对不上号,比如为了庆祝他一年不花钱的生活,最后一天他办了一个盛大的免费食物PARTY,但我没搞清楚到底多少人参加了这个派对,所以我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被他直接带动了。
在这一年里,马克并没有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第一个月没有发明出牙膏除外),他用能找到的一切支撑了不用花钱的浪漫生活。自己做酒品尝,自己督促自己做基础的锻炼,常去海边散步,常和朋友聚会交流心得(不幸的是和女朋友分道扬镳),根据不同野生植物的营养自己搭配,最后还神奇地用野生植物治好了花粉过敏症。由此看来,《本草纲目》应当在全世界推广。作者本人的动用能力非常强,当然也得益于他经常参加免费的技术培训,他能自己组装自行车、电脑,这些培训让他的不花钱生活非常便利也节省时间,除了自己出去寻找食物。
寻找食物的时间虽然长一点,但是马克却能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有时候燕子在他的头顶边唱歌边跳舞,或者明亮的星光撒在他被晒黑的躯体上,他简直要和自然融为一体。不得不让人想起《瓦尔登湖》里美妙的句子。
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马克居然能不花钱度过漫长的冬季——因为他吃素,而爱尔兰并不像西班牙天气总是那么宜人。他靠运动、柴火和毅力把冬季作为自己一年不花钱生活的开始。正如他所料,度过冬季后,以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类似于“www.freecycle.org”等免费的网站,作者一年不花钱的日子有这些网站无私的奉献。我很喜欢这样的网站,可能宏观的理念并没有成形,但就是不喜欢浪费。
我想马克的生活在国内是行不通的,首先他出行总是搭顺风车。这点国内大多数地区并不盛行,大家的警惕性还蛮高的;另外,似乎没有地方既能无限贴近自然让他随意种植撒欢,又让他贴近城市的大型超市可以获得免费的食物。但是多一些技能让生活更简单,更朴素是可以的。
一年后,马克的书出版,同时还有各种杂志的采访让他有一笔不少的收入。(不花钱后迎来一大笔钱,作者和读者感到同样搞笑)马克经过深思熟虑,用这笔钱建立了一个社区,继续过他不花钱的生活,同时让更多的人来体验。马克这一年的生活,有很多时候在跟法律、常识打擦边球,不得不说他是聪明的。他被许多人认同,也被一些人反对,但无论前面有多难,他总是在积极改变他能改变的。他的行动,让我想起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一直在琢磨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不后悔的人生?现在看来,不后悔的人生便是想到什么立刻去做,然后按预期完成,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以他的实践深深的触动了我,改变只是多少的问题。绝对是我2012年好书榜上的书籍。他不是厌恶金钱,只是在反思,在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对金钱永不满足的欲望中,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隔断了我们和我们所消耗掉的东西之间亲密的联系。
一年不花钱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变得难以企及和举步维艰。意味着我们不能打开自来水龙头就有花花流水,打开电灯开关就有光明,打开煤气灶就有火可以烹饪,打开冰箱就有食物,打开笔盖就可以写字。。。。。。小到牙膏都需要自制当然更重要的是健康,因为你不能生病。
亦如他所强调的,当只是出于使别人的生活更愉快,而没有其他目的免费给与的时候,这种行为会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一种友谊,最后会形成一个更有活力的社会。这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还有个原因,是他厌倦了目睹每天都在发生的生态破会,厌倦了自己在生态破坏中起的一小部分作用。
作者写的很真实,包含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遇到的尴尬,痛苦,怀疑,以及后来的快乐与趣味。让你忍不住的想看看他怎样走过寒冷的冬天,走进春天,以及乐不思蜀的夏天,秋天。当一年结束的时,他又如何免费的办了一场3500人的大party。在一切嘎然而止的时,他又作何选择。值得一看!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五):活出自己的风景
最使我受鼓舞的不是脱离货币,环保的具体概念,而是作者这种想干什么就付诸努力去做,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多不具有可行性。他们坚持下来了。活出自我的风格,活出自己的生活模式,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我真心喜欢。
这也使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拥有绝对的优势。此时我的生活就是一张白纸,随便我爱怎么描摹都行。没有谁在给我很大压力,他们都很善意地只是希望我过得好。但我却毫无建树,毫无特色,一如既往地平庸。在平庸中阵亡。我真该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不要这样下去了。真的会在平庸中阵亡的。
我在想我怎么能把生活搞成这个样子。我居然没有集体生活,这在他们看来应该是无法想象的吧。张罗集体免费餐,出去郊游,聚会,组织技术交流,建网站。他可以把生活安排地如此丰富。相对比我的生活如此苍白,我真觉得自己浪费自己的人生了。我要改变,必须改变。确定自己的人生风格,活出不一样的风景。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六):没有想不到,只有办不到
我对别人尝试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一直有兴趣,尤其是出于对现代经济生活反思,并尝试的生活方式。诸如什么一年不购物,每月一百元如何生活等等。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买下来阅读。
作者马克.博伊尔是爱尔兰人。作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他,在2007年之前,有长达10年的各种商业活动和从业经历。10年后,经过对他所过的生活以及这个世界的反思,决定于2008年11月29日“世界无消费日”这天开始,尝试一年不消费的生活。
作者一开始从货币的生产与运作方式开始反思,他意识到,本来货币为了方便人们生活,为人们服务而产生的,而到了现在,人们反而成为了货币的奴隶,在为货币服务了。
有意思的是,他的改变也是从甘地开始的(大家都知道我是甘地的粉丝,我承认我们有点美化甘地了,但他的一些言行与论点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甘地的生活方式让他意识到他应该把他的知识与技能用在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上。他说,甘地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如果你想看到这个世界的变化,就自己来改变它(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无论你只有一个人还是率众百万”
在尝试无货币生活前,他做了6年的有机食品工作,通过这份工作,他的思考从有机农业到环保,从环保再延伸到气候变化、资源消耗、血汗工厂、资源战争等问题。通过这些思考,他最终认为:贯穿这些问题的一根主线就是:我们与我们所消耗掉的东西之间没有很亲密的关系。
如果我们都能自己动手,自给自足,那么就可以减少和避免很多浪费,他说:“人类的这种破坏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知道几乎没有人想要制造灾难,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们平常的消费习惯有多大的破坏性。问题在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们所用物品的可怕的制造过程,甚至不知道是谁生产了这些物品。”
看到了这里,我想到了西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现代化的反思的一本书(墙裂推荐,六星级,翻译得也不错):这些执行犹太人灭绝计划的人大部分并不直接面对受害对象,也没在直接参与在迫害行动中,除了少部分一线执行人员,大部人是通过表格、文件与数字这样一些官僚机制来执行。他们不用赤裸裸地直面受害者,也感受不到这种迫害带来的伤害,所以人人都心安理得地去工作,认真完成工作,挣得一份好薪水,过着体面的生活。就这一点,作者和鲍曼的思考是一致的。他认为货币是导致我们不用直面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从不用货币这个想法开始,来做个尝试。
他说:“我确实从没货币的生活中看到了非物质的好处。当我们为家人和朋友以外的人工作的时候,常常只是一种交易: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是因为我们会得到回报。我相信买和卖与给予与接受之间的区别就像卖淫和做爱之间的区别一样:同样的行为中所蕴涵的精神意义是有很大不同的。”
经过深思熟虑,马克.博伊尔于2007年开始尝试,首先他卖掉了一个船屋,并用这些钱建立了一个“免费经济社区”的网站。
2008年11月29日,他开始了尝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他并不是完全就这样直接的开始进入尝试,除了作了些准备外,比如定了一些诸如不使用金钱、不用化石原料、不提前预付帐单等,他还是准备了像炉灶、淋浴器、自行车、手机。对此,有的人有异议,说你既然无货币,你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钱的,或者都是通过现在的经济体系获得的,一方面你说不要货币,一方面又离不开这些,就会攻击作者这样的行业虚伪。对此我表示理解,对于这样的一些人与事,社会上的人很容易走极端,也是一种原教旨主义者思想,或者想证明对方这样做无意义,或者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其实作者只不过想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彻底否定货币的价值与作用,只是看到现在人们本未倒置,所以希望通过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来告诉人们,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或者通过他这样的尝试,我们可以借此来反思目前我们的生活。
果然,作者计划开始第一天,一堆堆的媒体打电话来要进行采访,他的博客也迅速成为了第一,从这点来说,他的计划已经成功一半。当然,把这个计划执行到底才是全部成功。
这本书着墨较多的是食品。作者的食品来源有三种:一种是自己种的;一种是野生的,第三种就是去捡拾超市和市场丢弃的。在这里我想谈谈第三种,现在很多食品,尤其是超市的包装食品都有有效期,如果过了有效期就要处理掉,而很多包装食品其实过期后,尤其是过期时间不长,还是可以食用的。这方面的浪费非常巨大。
根据粮农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浪费或损失。食物损失一半发生在食品的生产阶段,指的是在收割、加工和分配阶段出现食品损坏、丢失,或者出现质量和价值降低的现象,另一方面,食物浪费主要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末端,也就是质量好的食物,无论是否腐烂,由于被零售商或消费者丢弃,造成浪费。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浪费的食品高达13亿吨,占总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价值7500亿美元。浪费的水相当于欧洲最长河流、俄罗斯伏尔加河的年流量。法国政府统计,法国每年人均扔掉20公斤食品,浪费总量折合120亿至200亿欧元(134亿至224亿美元)。
我没看到中国的数据,不过,可以想像,食品因为过期而被丢弃的数量一定是非常庞大的。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浪费,以海外生产的牛奶为例,一般的保质期是10月到12个月,从生产环节到运输进入国内,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封关冷藏到开关审验,也要一个月左右,从物流运输到超市上架,还要一个月,而按照相关规定,超市要求的食品销售期是“不过半”,这就意味着液态奶在国内超市,上架销售的时间只有3个月。
但我们在超市看不到这些,我们只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一份食品在从原产地到超市这一过程中都离不开石化消耗:生产中用化学石化品、生产包装中要使用化学石化品、生产运输也要用石化品。
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吃本地的当季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多食用本地的产品有以下好处:1、减少运输;2、促进本地经济发展;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本书作者还赞扬了土厕所比现代的马桶要更环保,比如减少水的消耗;除了自己做厕所,作者还自己做各种东西,比如墨水、炉子等。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免费与共享生活:从交通到住宿,从自制酒到推动免费社区,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大大减少对货币的依赖,而并不会太影响我们的生活(对有的人而言)。同时,可以加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培育社会资本,让我们的生活更可持续。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不是不能改变这个社会,而是我们是不是愿意。
比如我,2002年从云南回来,我就不太买衣服,我自己衣柜里大量的衣服、鞋子、包都是我朋友送的,并不影响我的生活。我朋友还送过我被子等,一直用到现在(除了被单后来是自己买的)我已经快20多年没用洗发水,我单身的时候也不用洗衣粉,现在成家了,加上工作忙,我才用,用的也是安利的。洗面奶什么化妆品基本不用。刮胡刀也是10元一把,每次出差如果住的是提供刮胡刀具的,我都会收集起来。我家里的洗脸洗衣服洗澡和洗脚的水都会贮存起来冲厕所,用的是钢笔与手帕。以前我还把老单位丢弃的笔记本活页收集起来,用到现在都没用完,还有别人丢弃的桶盘我都会尽量收集起来用。可以看到,如果你不讲究,其实周围有很多免费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在减少消费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浪费。虽然我们做公益不是专做环保,但这种环保意识我觉得也是公益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因为环保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七):钱只是一种做事情的方法
“传说犹大为了30件银器背叛了耶稣,最后他在一棵接骨木树上上吊自杀了。”
曾经,人类的社会没有货币,没有金银,我们生活。
现在,我们的社会无处不谈货币、无处不谈金银,我们的生活,跟那个没有货币、没有金银的时代差别在哪里?
明明钱只是我们要购物、消费的一种中间等价物,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围绕者它来打转了?
马克·博伊尔的《一年不花钱》,并不是单纯的指斥金钱时代的这些社会弊病,更多的是在讲环保的问题。我很认可文中的一点:贯穿所有全球性环保问题的主线是我们与我们所消耗掉的东西之间没有很亲密的联系。而这一点其实从古到今我们都并不是不知道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中国有哪一个小孩不会念这一首诗,但是到今时今日这首郎朗上口的诗词的含义,还有多少人会认真体会?
但是,正如马克·博伊尔在体会了一年的无货币生活之后,虽然深刻了他对环保、货币的体会,最终他还要选择回到货币社会,通过在货币社会的努力,建造他的无货币社区。是的,生活到处都充满了这种让人左右为难的困境,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最好的做法,认真做好它。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八):一年不花钱
当初选择这本书是为了寻找简化自己生活的有效方法。
作者是爱尔兰的马克.博伊尔。他经济学专业毕业,曾经经商。他认为金钱是建立在一个提倡不平等,破坏环境和对人性失敬的体系之上的。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追求令我们的世界充满动荡、不安和茫然,债务、破产、社会问题、环境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作者决心在2008年11月28日“国际无消费日”这一天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不花钱的生活。作者为了将自己的理念和人生方式宣传出去,介绍给世界,接受了各大媒体的访问和各种节目。他的这个活动得到了全球人们的关注,并产生了轰动效应。
作者的“一年不花钱”的方式和我当初认为的并不相同,或者说有大部分不同。这一年开始之前,作者做了充分的预算以及物质精神准备,并设立了不花钱的规则。首先,他的不花钱并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在这一年期间,他除了通过自己动手种植和制作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其它渠道,比如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物品、自己去**箱捡超市丢弃的食物、换取等等方式。作者秉承“可持续性生活”理念。隐居在山林里的生活方式并非他的目标,他希望探索一种本地化社区的可行性,旨在建立以信任和共享为主旨的社会。对于那些消耗了自然能源却未经使用就被丢弃的物品,他选择坦然接受和充分利用。他提倡一种互助式的社区生活方式,并自己建立了“免费经济社区”网站。
不花钱的一年开始于一次百多人的“免费经济盛宴”,同样结束于一场盛大的不花钱的盛宴。自寒冷的冬季开始,历经缺少食物的冬季、辛勤耕作的春季、食物丰富的夏季、多姿多彩的秋季。期间有大量的劳动、忙碌的媒体活动、写作、与女友分手、与朋友们野外觅食、度过各种节日。“一年不花钱”的形式虽然结束了,作者的不花钱理念相信会继续下去。在书的末尾,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念和解决之道。就像他所说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没有唯一的答案。
就我个人,我认为金钱只不过是人类贪欲的具体表现之一。与其强调金钱的不合理性,不如从人的内心入手,从人的本质和内心去认识和修炼来得更有效。当然了,所谓殊途同归,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保护地球、保护自然、节约能源、健康生活、关爱互助等等都只是内心具体的表现。另外,也许是作者是经济专业,我不太喜欢他的文笔,觉得稍嫌乏味。这种感觉同样适用于那部伟大的《瓦尔登湖》一样,开始了N次,都没能继续下去。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九):生活到底是什么?
新近才读的书,书中的一些信息已过时了。然书中提到的一些理念,一些思考,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在大都市里生活工作,很容易就迷失在金钱与欲望中,当同事与朋友炫耀新手机、新衣服、新包包,也会有那么点羡慕,也会想要用金钱去换取的吧。然,得到了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并非必需品,悬挂高阁居多。
同意书中的一些观点,例如:我们与我们所消耗的东西之间没有很亲密的联系,因为浪费或破坏时,毫无珍惜之情。而金钱的流通,给所有的事物贴上了价格标签,让人们误会,资源是可以存储的。我们一生中购买了如此之多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不断的在购买、抛弃,其实是在提前消费子孙后辈们的资源吧。想要回归简单的生活,在购买新品之前,思考这是必需品吗?有无现有的物品可替代的?在抛弃旧物之前,多想想,它真的无法再利用了吗?
又一年双十一即将来临,这个双十一,不再剁手。
《一年不花钱》读后感(十):糊涂谋生,精致生活
古代中国有不为三斗米折腰,过着世外桃源生活的陶潜;古希腊有粗暴拒绝亚历山大,只想享受阳光的第欧根尼。此书作者不是陶潜也不是第欧根尼,不过他们仨相同的一点是,都不以货币中心论左右人生。作者是素食者,环保主义者,我更愿意称他为新型生活模式的探索者。
很早就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要我说,钱钱钱钱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纵观古今中外,王朝更替的断代史无非是欲望的挣扎过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多数终其一生都在为钱忙碌焦虑担忧兴奋。现代社会,熟人之间谈论的话题多数也关于金钱。钱是生活保障,是安全感,是身份地位,是追求爱情的最大筹码,是值得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要我说,钱是人身上的动物性延伸符号。
几个月前,开会无聊,一同事把我手机里的捕鱼达人一款游戏的大量金币输光了。刚看到心里闪过一丝可惜,而后一想这游戏与现实世界挣钱是何等的相似。富人们积累财产,穷人们羡慕富人的财富,从而在富人的世界里拼命挣扎想要有朝一日成为富人。如果穷人们静下心来想想,排除社会天然赋予人类的桎梏——恐惧,之外只需要多少钱就可以生存下去?
上一辈人会跟我说他们的生存是不易的,我了解后也感叹他们生活艰难。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中间,却依旧有太多为生活挣扎的人。有时候我会奇怪,又不是会饿死,为什么那么拼命啊?当然在早年吃不饱饭的上一辈人肯定会把我骂死,尽管他们早已吃饱了饭。这也不是我们当代中国的问题,发达国家仍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不管一个地区生产水平再高都会有穷人和富人,而一旦有穷富之分,穷人就得为所谓的美国梦之类的梦想奋斗终生。日本早有穷忙族,美国人一旦失业就得失去房屋,欧洲人最洒脱,可惜现在也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
我认为,世上本无穷人,只有以富人生活模式为自己追求的人,这些人,只能说他们是受了富人绑架。因为现在富人的生活模式,富人自己也多是不圆满的。每个个体,都原有自己的内在指向,一但将自己的变化指向非自我的方向,在我看来已经僵尸化了。
看看作者记录一年的无货币生活,很难吗?我想是的,最难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实践自己的思想。而一旦去做了,就会发现恐惧的不过是恐惧本身。作者的尝试,是告诉人们生活是可以多样化的,而不是遵循世俗按部就班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只是,所谓有“安全感”的假象。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假设你很认真在追寻上帝,追求和平,你真的关心这件事。意识和潜意识都在做这件事——追求幸福、追寻实相、希望自己活得正当、活得清楚、活得美。但是却不能不谋生,因为,自己一个人像鲁滨逊那样活着是不可能的。
尼采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我想我理想中的生活模式是勤于不俭,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和有智慧的人生。有钱才有自由的想法,显然是毫无想象力的呆板人生。前不久看Downon Abbey,20世纪初欧洲贵族是没有weekend概念的。当代社会倡导人人平等,有穷富之分却无贵贱之分,贵族多数已不存在。不过西方的贵族精神是长存的。不是有钱就是贵族的,西方贵族不需要晚五朝九的上班,需要的是家族涵养以及开拓世界的冒险精神。回归贵族生活理应学习原有贵族,糊涂谋生,精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