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蔷薇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蔷薇读后感10篇

  《金蔷薇》是一本由[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读后感(一):《金薔薇》

  2013.1.10 20:51

  最近的感覺有點停滯不前,不怎麼想聽,不怎麼想看,不怎麼想學。覺睡的有點多,看電影看書似乎也並沒有整理出什麼。剛才提起日記本,拿筆記時才發現,太久沒拿筆了,生疏、驚喜、失望,種種情緒奔湧而來。

  最近在讀蘇俄作家的《金薔薇》,慕名許久的一本書,讀著感覺倒真沒什麼所謂,或許是沒看完?或許是感受不到那種散文詩、詩歌式文字力量?我想,怕不是,應該是蘇俄作家那種以國家、人類命運為己任,總是把問題上升到某種理想、主義、真善概念等的麻木。作為一個作家,他或許應該是民族良心,或許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特點。但以其貢獻或地位而去邀功請神壇,說大家都向你或他看齊,在我看來,這種行為難免犯了中國式的高大全。

  一名作家,是一個寫作者。他可以是技藝者,有著無與倫比的講述技巧,比如毛姆、狄更斯;也可以是記錄者,有著或悲慘或幸福的記錄,比如索爾仁尼琴;可以是創造者,以筆墨向這世界喧鬧自己的才華,比如曹雪芹蒲松齡;可以是整理者,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比如馮夢龍;

  《金蔷薇》读后感(二):千年以后,荒凉桃源

  在这个快节奏社会,许许多多事物转瞬即逝,正在变幻着的灯火舞蹈人们惊讶发现,自己已经触摸不到它们的踪迹。纷乱的世间,人们艰难地找着自己的未来

  一些惊慌的人们四处寻找当年五柳先生所描绘的那个桃花源,或是彼得潘的永无岛,冀望能够在其中获得片刻宁静;另一些人,转过身去,不愿面对这个走错方向的世界,任着它走向不明的未来。可是,谁能找到那个永远不可知的桃源呢?或是转过身去就会让一切变好么?

  说实话,我本来并不看好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书,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苏联作家的作品总是逃不出“政治文学”的标签。而毕竟政治的干涉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毒药,所以我几乎看到这些政治色彩浓厚小说就会犯困。当然,捷克文学除外,经历了慕尼黑协定和布拉格之春的被出卖之后,他们对政治的体会该是最深的吧,不论是米兰•昆德拉或是哈维尔还是别的什么人。

  但是《金蔷薇》从第一页起就改变了我的想法。总以为文学理论或技巧是很枯燥麻烦东西,但是到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他们却变成译文趣事、愉快回忆一种快乐的追寻,最终凝聚成那一个个响亮不可磨灭名字:契科夫、莫泊桑、高尔基、安徒生、普里什文……我仿佛站在大师门前接受他们的教诲或是正在追寻他们的路上。

  世界在变,文学在变,音乐在变,电影在变,每个人都在变。

  也许一千年后,无男无女,没有梦想者或是不负责任的人,只有一个寂静星球上一个荒凉的世外桃源里的某一朵顽强花朵

  《金蔷薇》读后感(三):做个人是幸福的

  我的心灵将越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七弦琴上逃过腐烂。——普希金

  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写作充满的爱,大概可以用《洞察世界的艺术》的一段话来阐释——“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华似锦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涤荡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从此永不离去了。”

  作者的内心底,写作是美好的,仿若珍宝般,捧腹,难以割舍。而,唯其心灵,正是注入这样的养料,才让其显得光彩夺目

  繁复的零碎写作分享,《早就打算写一本书》里,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雨果等,他们对于写作,特别爱意习惯活灵活现展示眼前。这些文字,通篇都会让人留下感动的泪花。细节多而杂,却仍能好似画展布景般精致有序,有血亦有肉,充满活力生命力

  我在猜想1955-1964写就这本书期间,作家身处的苏联,正是意识形态泛滥的时节书籍里却难觅那个时期的非理性,甚或是戾气。文字保有了更多的,独立意识宣传及审查机构绝对话语权,若有意对作者的创作加以干预,那恐怕是一个灾难。如此,那个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凄苦迷茫,是多为外人不解的,唯有独自咽下苦闷,继续如履薄冰踽踽而行。虽这样,文艺领域却侥幸避免了过度的戕害,得以保有相对自由土壤,独立性,文学的创作活力才不至于被完全扼杀。

  此时,夏夜,蝉鸣聒噪。断断续续地,隔着很长时间才看完《金蔷薇》。金蔷薇是表达爱意的花,作家对写作的爱正好契合。书起始的一些章节,文字生冷而混沌,让人难以入境,越往后,爽朗的劲头才踉跄冒出。是本令人略感“慢热”的书籍。读至“……第一次觉得做个人是幸福的。”时,才感觉遇到熟人似的,心里想,对了,就是这个味儿。

  随即,也联系起自己可曾有过——觉得做个人是幸福的时刻

  ——夏夜与亲朋好友在老宅的下厅处谈天喝茶,冬日父亲火锅配温酒吃,春日早起望着远山的雾气弥漫天际,大概还有秋日那不知名落叶掉在头顶之时——彼时,所有的心思都融化了,所有的爱都活跃了,所有的梦都惊醒了……我依旧活着,没有腐烂!

  捧起一本书,喝下一碗茶,如能再跑一段路,便是做人的幸福。

  《金蔷薇》读后感(四):《金蔷薇》手札

  珍贵尘土动人寓言故事。作家摘取金粉(素材),打造金蔷薇(作品)。清洁工夏米打造金蔷薇的目的=作家写作的目的。

  摩崖石刻:俄语“使命”=“召唤” 作家的使命—“心灵的召唤” “人民的召唤” 典型苏联式语境

  几朵木花:回忆童年写诗经历成人诗意地理生活—作家

  第一篇短篇小说:创作是一种发现历程,作者“到人间去”丰富知识。对文学的热爱

  闪电灵感既是艰苦严谨的产物,又有天才成份和诗一般的色彩(两方面

  作品人物的反叛:关于构思与提纲,高妙的人物“反叛”了构思和提纲

  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

  “火星”:幼时沙尘暴之回忆,好奇愤怒

  利夫内的雷雨:(1)蒲宁色彩的爱情故事(2)怪人带来构思

  研读地图:心灵与世界的联系;小说的取材

  心灵的印痕:观察力;素材的亲在性

  钻石般的语言: 不懂俄语,无法体会此章的妙处啊。译者也在注中说:中译文只译出了字面的意义而已,未能把作者的巧思表达于万一。

  矮林区中的泉水:俄语与大自然 与人民

  语言和大自然:俄语描写雨、雷、闪电、霞光等

  花和草:方志学家对词汇的启发;医生孙女精通植物词汇

  辞书:自然辞典;森林词汇;四季节令词汇;河流词汇,船员的语言;方言俚语使用(两面性);海员的语言

  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略带黑色幽默笔调写标点符号重要性

  似乎无足轻重:作家写作的状态、习惯和心境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细节描写之作用直觉前提

  白夜:才思枯竭后得到墓碑启示重获灵感;素材的搜集和组织

  生命力的发端:想象与艺术之联系;想象的力量和作用

  夜行的驿车:这种爱的反向力学情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屠格涅夫在《罗亭》等里面都能找到一丝丝痕迹,也许来源于正教精神意识?

  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作家之素描。钱穆《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评论何人,文章即有此人之风,此处帕氏亦然!

  契诃夫:烟盒上的契诃夫情节

  亚历山大•勃洛克: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永恒价值诗人

  居伊德•莫泊桑:对逝去美好的回忆以及痛苦

  伊凡•蒲宁:蒲宁的作品、感情风格和技巧

  马克西姆•高尔基:有感情有兴致的作者

  维克多•雨果:个人风格与文学史

  插在钮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俄国版汪曾祺<跑警报〉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心灵自由;洞察力;人民性与科学

  亚历山大•格林:莫扎特似的人物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诗歌朗诵支走乞丐的怪诗人

  洞察世界的艺术:作家的知识面,眼界开阔 文学与绘画 诗歌 音乐 建筑之联系

  在卡车的车厢里:战时忆风景,“天人合一”;爱自然;景物描写之作用

  与自己话别:文学札记二之展望

  《金蔷薇》读后感(五):《金蔷薇》

  天黑前我回到了火车站。我一生中经常孑然一身,但是绝少像在叶列茨的那个傍晚那样痛苦地感到孤独茫然

  在附近一幢幢房屋的四壁内,在温暖房间里,人们在过着欢乐的、光明的,也可能是匮乏的、默默无言的生活。但是我却被排除在这些温暖的墙壁之外。

  ——摘自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

  回到学校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去找紫川,因为他是个读书的宅男,总是有时间会搭理我。

  那天,在他宿舍上下打量那一柜子的书,看到那本淡蓝色封面,非常舒服的印着《金蔷薇》。我捧起那本书时,紫川接过手来,言之灼灼的说,这是一本好书,你只需在这里读上一篇,肯定会同意我的看法。他快速的翻动,找到184页,把书推到我手里。《夜行的驿车》,作者说,他将用这一中篇小说,来代替要明说的道理

  我集中注意阅读同时腾出一只耳朵来听紫川对此书的赞叹。不到几页,我便停下来附和。给你读一段话吧,写得真是太传神了,于是我轻轻的读起来:

  跟许多想象力丰富的人一样,安徒生也有在旅途中收集各种各样小玩意儿的嗜好。这些玩意虽然并不起眼,却有一个特点,能够使往事复苏,是安徒生在捡起一块镶嵌瓷砖的碎片、一片榆树叶或者一块小小的驴蹄铁的那一瞬间的心情得到再生。

  并不有确定把握,紫川会对此有共鸣,但我确实是被打动了。一种长久以来萦绕着却难以名状的感觉经历,这位俄国作者用短短的几行就勾绘出来了。我能够感应,用尽了笔墨却又描摹不出来。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合上了书,摩挲着简明又不失精致的封面,要他把书借给我。好久没有能够安心的阅读了,叫那些生硬饶舌的论文句子纠缠半年,不仅一个大字写不出来,连安安静静看书的心思都没有。话说回来,只要身边有网,我又何曾认真的读过书呢。于是,接着刚才的句子,我又回到了五年前电脑坏掉的那个学期,在榕园高高的床铺上躺着,一本接一本地读从图书馆捧回来那些书。好吧,其实我已经记不起《在细雨中呼喊》都讲什么了,我隐约记得两个少年,但我最记得,明明门外好风,我周围却空气稀薄让人简直要背过气。

  我把书捧在手里,问紫川书上为何不署名字,还狡诈的问他,这书真是你的么?他居然头一扬,说,这本书送给你吧。

  于是我欢天喜地的提回来,迅速的在扉页上写下名字日期和来处。其实每买或得一本书我都会记下日期,便是喜欢那种往事复苏的感觉,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却会想不起,当时是怎样的情境。花了十来天,临睡之前,午后,或者是上网上到眼睛发疼的时候,信手读来,不敢保证说每一字都饶有趣味,但是毕竟是一本让人心平和愉悦、亦有所得的书。书的经验与教益,对我来说不大受用——我是没有那种以写作为生的理想,但是书里字字句句,语调平稳而庄重,却绕有趣味,虽不能整本都如《夜行的驿车》那般惊艳,却是一本可以当作优美的小说来读的写作札记。

  帕乌斯托夫斯基之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概都陌生得可以。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俄国文学里,大致念过普希金一两首,只在孩童时代读托尔斯泰的《复活》读不下去——那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错误选择,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只读过课本要求背颂那段。帕先生的写作札记,却让我彻底颠覆对俄罗斯文学的印象,或者说,在我可笑先入为主中,根本就没有应允魁梧豪放俄罗斯人的细腻感怀。

  在书的三分之二以后,有一章描述的是一本《早就想写的一本书》,帕先生写到他曾为了追寻蒲宁的痕迹,临时决定造访那位作家曾经居住过的小城:

  天黑前我回到了火车站。我一生中经常孑然一身,但是绝少像在叶列茨的那个傍晚那样痛苦地感到孤独和茫然。

  在附近一幢幢房屋的四壁内,在温暖的房间里,人们在过着欢乐的、光明的,也可能是匮乏的、默默无言的生活。但是我却被排除在这些温暖的墙壁之外。

  我知道温润的心灵并不容易觉得孤独,或者说即便孤独也不觉得痛苦。但是这句话,刺到我心里去了。我还没够资格谈论我的这一生,同时也常常视孑然本身为痛苦,但我想我明白,什么是他说的“我却被排除在这些温暖的墙壁之外”。

  曾经特别喜欢在晚上从车窗里看广州的景色,特别是独自一人的时候,那些或高或矮的住宅楼的窗户里,投出来的都是温暖的家的光——而当这一切移植到另一片土地,特别是到冬天的欧罗巴,一切干净古老冷清萧条,你也更加的贴近附近一幢幢的房子,你甚至走过窗下就能窥探他们的生活。寒风和漆黑让你感觉到倍加需要墙壁之内的那些温暖,而你也就更加明白,你是被排除在它们之外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独自造访异乡的城市,期望寻得一丝一缕我与他们的某种内在或者根本不存在的感应,内心便异常的渴望那些将我排除在外的墙壁。这种对内在归属感的失落,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常常有的,是我无论在长居的小镇,还是特地去拜访的城市,只要是独自一人,便分外难耐。当然,也可能那天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心里介怀更多的是,他所寻访的蒲宁那么长久的被排除在俄罗斯的怀抱之外吧。

  刚才收到导师短信,说论文已发回给我,顿时间就没了再写下去的心情。不知道,那种接到指令查看邮箱,看导师简短的评语,然后再小心翼翼的打开由她逐字读过并修改过的论文的心情,以后会不会再生。

  《金蔷薇》读后感(六):采撷尘土中的芬芳

  对于童话,自始自终有种偏爱。而这本金蔷薇,给了我们一朵童话中的花朵,让我们的心灵被泽的温柔而敏感。只要是有心采撷那多花儿的人,有谁能够不想化作信使一早告诉那位姑娘金蔷薇的美丽呢?

  这是一本关于文艺创作理论的书,可它满篇却是词语隽永美丽的散文。作家之于文学,正是要在灵魂中涤荡纯净,要在童话般炫目迷人的外衣下写下最深沉的美。

  “是时候了,该是恢复对梵高、高更这样一些美术家的公正评价了。”无论冷静思考还是文学经验都取代不了使命感,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文学一刻钟也不能沉寂。波罗的海荒漠般阴郁的冬日正照耀着一座小小渔村。那里年年晾晒着渔网、日日飘动着炊烟,一代代历经海难的渔夫在岩壁上刻下铭文。然而作家应该把那忧伤的墓志铭当做卷首寄语,在那如爱情般的热烈、却比爱情更为持久的情感之中浇灌出那动人的芬芳。

  诗性之于每位作家是一种怎样的机遇呢?暮春时节的鹅黄嫩绿,夏日午夜凉爽的风与夜夜不息的蝉鸣,深秋时分高远清朗的天空,寒冬时候的枯枝横斜的街道,大自然的声色光影,只能令人目迷五色,全都化作绵绵心事与浅浅哀愁了。更有那一种无可名状的激情在身体中横冲直撞,想象力肆意涂抹着画卷,在束缚之中,渴望山、渴望海,所谓的异国神秘感驾着一辆长着翅膀的神马,来迎接那懵懂的少年之心。

  可是到底要成熟,是该告别“为赋新词强作愁”的少年时代了,青春的哀愁毕竟太轻了些,现实的生活还是会如俄罗斯的寒冷一般让人颇生一种沉重之感。在宗教的冲突之中,在社会习俗的偏见之下,人性中的暗流涌现,如花般的生命陨落。原来爱情并不是垂死的百合花的苦楚,而是一堆粪便,人们扔向美好的、一往情深的女人身上的一堆粪便。这沉重的悲剧之感便酝酿在作者心中,只等哪天火光电石般的迸发,阳光下的一滴水便可折射出整个天空的色彩。这中间的过程呢,只是咬着一支铅笔,在一间山中小屋中四处踱步吗?不,苦思冥想不能迎来长着双翅的灵感之神,只是需要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去体味生活,灵感不在于一时之癫狂、它实在是一种持续地严谨状态,活跃地接纳印象、敏捷地理解概念,它将我们的内心世界变成一件调好了弦的魔法乐器。

  灵感之神到来,一张曲谱一泻而出,主人公、事件、场景一幕幕在草稿纸上登台亮相。现在,听,这件乐器要发挥魔力了,主弦律开奏了,动人心弦,主要人物开始活动、语言、动作如音符般起伏。可是等等,有些魔幻场景出现了,演奏之时,有些音符竟然逃离了五线谱的束缚,飞跃起来了,而演奏家也任其飞跃,因为那是多么美妙呀!所以之于作家,有时一不小心,次要人物竟会排开数众,擅自当起主人来,整个作品随之改变一些格调。“人物反叛作品了”,安娜·可列宁娜最后竟然卧轨了,多么令人哀伤。

  美妙的音乐不止于主旋律,好的配乐总会平添几分色彩。有时甚至有喧宾夺主之效。好的语言便能起到如此润色之效。它从哪里来?对于作者而言,字字玑珠的俄罗斯语言为何那样美?我们又该怎样揭开抽象形式表达的外衣,去触摸语言的质感呢?“那年夏天,我通过嗅觉、触觉和味觉,重新认识了许多词”到大自然中去吧,去亲临每一场雨,毛毛雨、骤雨、太阳雨、斜雨···领略每一种雨所包含的诗意,大自然之生生不息,语言便会永远跳跃着,流动成美妙的音符为那魔乐之声增光添彩。只有作家自己真切感受到笔下每个字眼的内涵,读者才会被作品的力量、情绪所感染。

  观察、感受、还需要想象力,当安徒生选择离别爱情之时,维也纳全城响着晚祷的钟声,他为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什么在触动我们的心弦,俄罗斯以及西方文学中的巨匠,他们质朴、可亲,悲天悯人,用文字写下我们心中的欢乐与哀愁,带给我们尘世洗涤之后永恒的宁静。他们洞察一切、自然的瞬息万变,人性的神秘莫测,他们是神奇的魔法师,可以为每片陨落的秋叶写下诗篇,可以为每一张结着欣喜或忧愁的面孔写下故事

  这本书,不经意之间拿起,却不愿放下,随意翻到一处,很可能都会有意外的惊喜或情感的共鸣。当一天天忙碌的日子追赶我们之时,有时会向星空找些慰藉,只是忽然有一天,不愿再只看渺渺的星空,只想茫茫的人生,却想知道每颗星的名字,听听每颗星的故事了。

  《金蔷薇》读后感(七):让我爱到痴狂。

  《金蔷薇》,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作者的全名是: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一八九二年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铁路统计员,祖父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祖母是土耳其人。作者知识渊博,文笔细腻,作品格调清新,语言优美,他尤其擅长散文写作,被誉为全俄罗斯的“散文抒情大师”。不仅散文如此,他的许多小说、甚至自然科学报告,都拥有他所特有的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这本书,也不例外。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上的一系列问题的散文集,娓娓而谈、清新隽永,对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都有独到见解。毋庸质疑,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评论专著,但同时由于作者本人身厚度的文学底蕴,也是一部绝妙的散文集。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问题。这部书一问世,就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苏联文坛,被译为外文后,更是迅速风靡世界。

  作者热爱文学事业,作者把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奉为终身的信仰。只有这更加辉煌的从黑暗中生长出来的对人间不幸默默温柔的象征,才足以供奉在那座哭过、绝望过的耶稣受刑的十字架上。这本书便是作者受尽折磨后的象征,是作者对信仰的供奉;诗人勃洛克说:“这声音是你的。我把生命与痛苦注入它那莫解的音响。”这本书便是作者生命与痛苦的注入,是作者为信仰的演奏的华美乐章。

  《珍贵的尘土》是开篇第一篇,曾经入选高中语文读物。这篇文章是“记叙作家劳动的札记”,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确实要比其他任何文学教科书都要来得生动、鲜明,如同饱含着鲜美汁液的苹果一样,更富有诗意、美感和艺术的魅力,更易于让读者明白作家的任务,作家的要求。不过,我觉得,故事本身所蕴涵的对生活的启示,或许要远远大于对文学创作的妙喻。

  这是一则关于法国一个叫让•夏米的清洁工的故事,夏米曾经是一个大兵,但在战争没开始之前,他就得了严重得见虐疾病,不得已要被遣送回国,团长借此机会,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带回法国。归国途中,小姑娘每天都闷闷不乐,夏米决定,努力让小姑娘开心起来,他回忆起自己的身世,把回忆淡淡的影子,一股脑全告诉了小姑娘,甚至有一天,一个他本以为都要丢到爪哇国的事情,也被他回忆了起来,那是一个有关金玫瑰的事情,一个年老寡居而又贫穷的渔妇,拥有一朵很久以前未婚夫送与的金玫瑰,最后有福气的金玫瑰,使渔妇的儿子成了一位富足的画家,“像这样的金玫瑰世上是少有的,”夏米的母亲说。“谁家有金玫瑰,谁家就有福气。不光这家子人有福气,连用手碰到过这朵玫瑰的人,也都能沾光。”小姑娘问他“让,会有人送给我一朵金玫瑰吗?”“世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夏米回答说。

  偶然一天,在夜里工作的夏米,遇到了被恋人抛弃的苏珊娜,“苏珊!”他悲喜交加地说道。“苏珊,女兵!我的小姑娘!我到底见到你啦。你大概已经把我忘了。我是让•欧内斯特•夏米,就是那个把你送到里昂可恶的姑妈家去的第二十七殖民军团的列兵。你长得多美呀!你的头发梳得多好看呀!可我这个笨手笨脚的大兵,当初给你梳的是什么头呀!”“让!”少妇大声叫道,扑到夏米的怀里,搂着他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让!你还是跟当初一样心地善良。我什么都记得!”

  夏米让苏珊娜住在自己的小窝里,苏珊娜在夏米家住了五天。在这五天里,巴黎的上空升起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奇异的太阳。所有的房子,即使是结满烟炱的旧屋,所有的花园,甚至连夏米的窝棚,都像一颗颗宝石似的,在这轮红日的辉耀下璀璨生光。谁要是从来未曾听到过沉睡着的年轻女人的依稀可闻的鼻息声,并因此而激动过,谁就不懂得何谓温柔。她的双唇比含露的花瓣还要鲜艳,她的睫毛因夜来的泪珠而熠熠闪光。

  夏米为这对恋人送信,又一次送走了苏珊娜,他决定为苏珊娜铸一朵金玫瑰,他没有钱,但是他知道首饰作坊里的尘土,混有一些金粉。夏米决定把银匠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铸成一小块金锭,然后用这块金锭打一小朵金玫瑰,送给苏珊娜,祝愿她幸福。说不定这朵金玫瑰还能像母亲当年所说的那样,给许多普通人带来幸福。谁知道!他决定在这朵玫瑰没有打成之前,先不同苏珊娜见面。许多日子过去了,金粉日积月累,终于可以铸成一块金锭了。但夏米却迟迟没有把金锭拿去请银匠打成金玫瑰。

  此时的夏米,又老又丑,他想要把心底的温情全部给与小姑娘,又怕自己会遭到耻笑。他窝棚里有一片破镜子。夏米偶尔也拿起这片镜子来照照,但每回都破口大骂地立刻把镜子扔到一边。还是别看到自己的好,别看到这个瘸着两条患风湿病的腿的丑八怪的好。当玫瑰花终于打成的时候,夏米得知苏珊娜已经在一年前离开巴黎去了美国,据说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谁也不能告诉夏米她在美国的地址。小姑娘又一次离开了。

  最后夏米死去了,为他打造金玫瑰的工匠,拿走了金玫瑰,卖给了一位文学家。文学家在札记中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期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察觉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映在在水洼中的星光——无疑不都是一粒粒金粉。这位老清扫工的金玫瑰是用于祝愿苏珊娜幸福的,而我们的创作则是用于美化大地,用于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进行斗争,用于开阔人们的心灵,用于使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并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文学方面的,更有生活方面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你默默付出,他为你筛出金粉,他为你铸造金玫瑰,这些人,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珍惜。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次夜行的经历,无关丑恶,唯有唯美。

  当汉斯安徒生住在旅馆里的时候,在一个锡制的墨水瓶里还剩下了一点墨水。他开始用这点墨水写一篇童话。但是这童话眼看着一会儿比一会儿白下去,因为安徒生已经往墨水里掺了几次水。不过仍旧没能写完,于是这篇童话的欢乐结尾就留在墨水瓶底了。安徒生苦笑了一下,他决定下一篇童话就叫做“留在干涸墨水瓶底的故事”。他爱上威尼斯,他叫它“凋零的芙蓉”。这样的句子,我喜欢到疯狂。

  安徒生放下了车窗。一条榆树枝伸进车里来。安徒生摘下几片树叶留作纪念。他跟许多想象力活跃的人一样,有着在旅途上搜集各种小东西的僻好。这些小东西有一个特点:能使他回忆起过去,重新唤起他——安徒生——在拾起随便一块镶嵌画的碎片、一片榆树叶或一块小小的驴蹄铁的那一瞬间的心情。或许安徒生能够成为童话作家,正是由于他时刻的好心情。

  现在夜的黑暗比阳光更使人感到惬意。黑暗让他安静地思考一切。而当安徒生想得厌倦了的时候,这黑暗常常帮助他编出各种他自己作主人公的故事来。在这些故事中,安徒生总把自己想成是一个漂亮、年轻、生气勃勃的人。他总是毫不吝啬地把那些多情善感的批判家称之为“诗之花”的令人陶醉的字眼把自己点缀起来。事实上,安徒生却长得非常难看,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他又瘦又长,而且怕难为情。两手两脚活象用绳子吊着的木偶的手脚一般晃晃荡荡。这种小木偶,在他的故乡,孩子们叫做“罗锅儿”。看起来,自恋是有用的,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曾经这么说过:‘每天自恋三分钟,有益于身心健康。”话虽调皮,道理却是真的,没有人夸自己,自己再不夸,多对不起父母啊!

  这正好象他的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一样。一个古老的魔箱、盖子砰地一声飞起来了,里面藏着神秘的思想和沉沉欲睡的感情,还藏着所有大地的魅力——大地的一切花朵、颜色和声音、馥郁的威风、海洋的无涯、森林的喧哗、爱情的痛苦、儿童的咿呀声。灵感来临,这是一幅多么诡异的画面。

  “我是一个流浪诗人,”安徒生回答说。“我是一个年轻人。生着浓密的、波状的头发,脸色黝黑。我的蓝眼睛几乎无时不在笑,因为我无忧无虑,尚未堕入情网。我唯一的工作,就是给人们制造一些微末的礼物,做一些轻浮的只要能使我那些亲近的人快乐的事情。”安徒生认为,无忧无虑的条件之一,便是尚未堕入情网。这或许是他最大的不幸。尽管爱情会带来忧愁,但正如徐志摩的那句“蜜甜的忧愁”,没有忧愁,又怎么会有甜蜜?

  去年夏天我在日德兰半岛,住在一个熟悉的林务员的家里。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块林间草地上,那里有很多菌子。当天我又到这块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支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礼物,有的是银纸包的糖果,有的是枣子,有时是蜡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顶针和缎带。第二天早晨,我带着林务员的小女孩子到这个树林里去。那时候她七岁。她在每一支菌子下面找到了这些以外的小玩意儿。只有枣子不见了。大概是给乌鸦偷去了。您要是能看见就好了,她的眼睛里闪烁着该是多大的喜悦啊!我跟她说,这些东西都是地下的精灵藏在这里的。”安徒生就是安徒生,能够让简单的生活过得这么有诗意。

  毫无意外的,安徒生夜行的伙伴,爱上了他,她鼓励安徒生去找她,黄昏时候,安徒生在瑰乔丽的古老的家宅前拉着门铃。这幢房子坐落在一条通向要塞的很窄的小街上。而谁知道,或许由于这种爱情,他无数华丽的童话会黯然失色,一去不返了。到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在想象中”,他对自己肯定地说,“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得多。”童话家安徒生,不愿拥有现实的爱情。

  安徒生去找叶丽娜瑰乔丽告别,“我是来告别的,”安徒生声音低沉地说,“我马上就要离开维罗纳了。”“我认出您是谁来了,” 叶琳娜瑰乔丽望着他的眼睛说。“您是汉斯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作者和诗人。不过看来,您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惧怕童话。连一段过眼云烟的爱情您都没有力量和勇气来承受。” “这是我沉重的十字架,”安徒生承认。安徒生,离开了,20全维罗纳响起了晚祷的钟声。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终生互相怀念着。晚年的安徒生,曾经谈起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并且白白放过了这种时机,那时无论想象是怎样有力和灿烂,也该让位给现实。”这是安徒生的最为后悔的事。

  《金蔷薇》读后感(八):我终于放下,以你的温柔的方式

  请原谅我,将这篇本应是书评的东西写成了回忆录和致青春。

  我是1991年生人,大概是这本书的读者群里最小的一批,初次接触它,是在二三年级,某一期的《儿童时代》上,读到沙梅和苏珊娜,读到那朵打好了最终却没能送出去的金蔷薇。

  这远非《金蔷薇》这本书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的温暖了我,让我把巴乌斯托夫斯基这个名字,静静的埋进了心底。

  直到十年之后。

  2009年的冬天,我从大学图书馆里借出《金蔷薇》,回宿舍的路上我把书紧紧的抱在怀里,像护一件来之不易的珍宝,那个夜晚我所有的室友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拼搏,而我则窝在床上,看那些熟悉的文字和段落,看的泪流满面,直至恸哭不已。

  没有人知道,我在走到这里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十年。

  一

  前两天翻旧相册,看到5、6岁时的自己,在嫩绿的草坪上笑的一脸幸福。后来母亲跟我说,她现在唯一觉得对不起我的事情,就是把我送进了那所学校去开始我的学生生涯。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冷静,至少他们教会了我,让我在有能力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财富的时候,不至于变得和她们当年一样冷漠,自私,势利和无聊。

  况且,那还是全区升学率最高的学校,不进它,我哪里还会是那一年的中考状元?

  母亲哑然无语,她不会知道自己的某些不经意的选择其实是实在的改变了我的一生。那些伤口和暖意,那些血泪和亮色,都只有我一个人曾确确实实的承担和纠缠过,并在属于自己的回忆中反反复复的循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但文学是个例外,或者,更准确一点,它是我的奇迹,是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

  二

  很多人都曾说过我有着令人称羡的文字天赋。至今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的数学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肯把花在语文上的工夫分一半在数学上,多少满分都拿着了。”

  这是个伪命题。今天的我终于可以回答。因为在高考之前,我在数学上花的力气,绝对占我所有付出的90%以上,至于我文科为什么那么出色么——

  天赋,仅仅只是天赋而已。

  但文学,从我读到那句“像永世不落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开始,就不只是我的爱好。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对于梦想而言,仅有天赋是多么薄弱而不可靠的支撑。但我无法改变,因为父母早就在后悔,当初连内容都不清楚,就给我买了那么多书。他们本意只是想熏陶一下情操,等发现我宁可不吃不睡读书却对数理化没有半点兴趣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啊,晚了。如今的我平静的对过去微笑。在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饱受校园凌霸的日子里,是文学陪伴着我度过整个清冷寂寞的童年,这个神奇世界的大门由这本《金蔷薇》推开,年复一年,实践着巴乌斯托夫斯基对我最初的许诺:

  艺术家的事业,是创造欢乐。

  三

  然而我的童年实在是被毁的彻底。

  我没能和自己“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过去成功和解,那些岁月和回忆像一条长长的难看的尾巴,影响着我所有的言行和思想。从前的我可以抱着一本散文集骄傲的走过同学间,然而那几年,我却在拼命的紧缩自己的才华,适应理科班压抑而逼仄的空气。

  一切都如我那位极富远见的语文老师所说:在中国,喜欢的愿意从事的恰恰好是理工科,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我喜欢了文学十二年,以躲躲藏藏的方式。

  我为数学拼命了十二年,争一个公平竞争的资格和勉强一致的起跑线。

  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我在当年那张号称“考察素质教育”的自主招生考卷面前涌上心来的愤怒和委屈。总而言之,那一年的高考我输的惨烈。

  中文系不要我了。

  天塌了。

  四个小时的嚎哭,终结于回头望见架上的诗词选和不多的小说。

  我知道我得活下去,因为我舍不得它们。

  用一个极其装逼的词组,这叫“不死以殉道”。

  四

  2013年,我在书店结账,耐耐心心数好钞票付给店员,他不知道那一刻我几乎幸福的要哭。

  那是我的第一笔工资,用我的劳动换来的金钱,我用它买了我心爱的书本,不用征求同意,不用据理力争,那些为了买书而没钱吃饭的日子,那些坐在地上用手抄书的日子,终于开始离我而去了。

  《金蔷薇》被我借出后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书页卷的像炒熟的卷心菜。双线环的笔记本上写的满满当当,每一个字都散发出幸福的芳香。那些温暖而静谧的句子让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俄罗斯秋日满目金黄的白桦林,听到森林深处溪水哗哗的流淌。感觉到阳光所及之处,身上暖热的温度。

  曾经在儿时伤害过我的人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回来,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并无恨意。

  我把这归结于文学所带给我的平和和容忍,以及梦想重新起航时燃烧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所以我终于可以放下,用这一朵金蔷薇,别住所有过去的悲哀和伤痛。

  终

  这是一本承载了我太多回忆和感慨的书,请恕我无法客观而公正的对其内容作出评判。

  之所以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想说明这本书无论是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学领域的读者还是一般观众,都无愧于“金蔷薇”的名字。它的光芒永世不褪,足以照耀和温暖每一个打开它,并从作者手里接过这朵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感激上苍赋予我才华,感激岁月对我还算客气,感激文学这么多年温柔相伴,不离不弃。

  《金蔷薇》读后感(九):自然•艺术•美 ——重读《金蔷薇》

  当我所敬佩的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老师在中国文学史课上提起这本书并奉其为启蒙之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却也暗叹这本书不是“我的”。因为我相信,一本靠自己去发现的书,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书。而这本书未能给我以“发现”的乐趣。所以我只能拿它作一部经典来看。同时我还相信,当经典还未成为经典或不知它为经典时,为它怦然心动或是拍案而起的那个人是幸福的。

  但这并未妨碍到我的阅读。读这本书,起初在于我倒更像是寻求一种同上一代人“和解”的方式。就像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写到诗人勃洛克的时候说他的“不大理解……他那种宿命式的孤独感、毫无出路的怀疑、灾难性的沉沦以及他对革命的过于复杂化的理解”,而新青年们更无法理解“贫困的俄罗斯的爱”,“因为这样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我们也很难理解那“不复存在”的上一个时代,很难理解那炽热的理想主义或天真的爱国热情。然而在合上《金蔷薇》后,我终于明白,这本带给上一代人弥足珍贵的精神慰藉的薄薄的小册子里,流淌的是超越了时代的价值与理想,超越了国界的信仰与悲悯。于是它的意义不在于对于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来说是“圣经”,而在于它对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学术界一直把帕乌斯托夫斯基称作“俄罗斯大自然的旗手”。 静静的湖水、森林、栗子树,椴树花,稠李花,辽阔的俄罗斯草原,使得这本书从头至尾散发着白桦林的气息。帕氏在《金蔷薇》里这样描写俄罗斯北方的白夜:“在这样的夜晚,我总觉得大自然过于慷慨,竟把那么多苍白的空气和犹如幻影一般的锡箔和银子的光泽用于夜间。”“白夜如同一切注定无法久驻的美色一样,以其稍纵即逝的生命勾起人们淡淡的哀愁。”他又是这样留意北方夜空里的金星:“我还从未看到过这样明亮而又清澈的星光。在拂晓前渐渐泛青的夜空中,金星就像一滴熔成液体的金刚钻,熠熠闪光地漫溢开来。”他笔下的北方来自莽莽的森林和湖泊,来自“诺夫奇罗德人像唱歌一般悦耳的口音、船首好似天鹅的颈项一般弯曲的黑色舢板”,来自“被色彩缤纷的花草映衬得分外漂亮的蜻蜓”。

  只有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才会以如此流畅细腻的笔墨传达出那种淡淡的诗意与深深的眷恋。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的感情移到对自然的感觉中去,只有当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爱,我们的欢乐或悲哀完全和自然相适应,不能把清晨的凉爽和可爱的目光分开,不能把匀整的森林的声音和对过去生活的冥想分开时,自然才会对我们发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心灵——自然”相统一的自然观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向来将大自然作为抒发情怀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自然不再是装饰心理、点缀环境、衬托气氛的风景描写,而是主体的自我意志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总和,于是作家得以以歌咏自然的方式实现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俄罗斯作家似乎用不着像法国的卢梭、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们那样大声疾呼‘回归自然’,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离开过俄罗斯大自然”(汪介之:《选择与失落》)。于是我们不难想象,伏尔加河冰雪的反光与顿河不知疲倦的湍流,清澈的罗斯河以及库利科沃草原的香味是如何孕育出《金蔷薇》里浸透着清新诗意的语言文字。

  俄罗斯的黑土地不仅是帕氏浪漫理想精神的源泉,还赋予了他与其他俄罗斯文学家同样的沉郁稳重的气质。从早期浪漫抒情风格转向对平凡的现实关注,是帕氏创作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然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的抒情的理想之核并未消解,只是又裹上一层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朴实色彩。这种更贴近于大地的感悟促使作家从理想的高度审视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质朴,注视平凡的人与事中深藏的高尚与纯真。“俄罗斯的语言只对那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了解他们‘入骨’的程度,而且感觉得到我们土地的玄秘的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的真正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来。”对土地的热爱,对居住生活在大地上的普通人的热爱,从辽阔深邃的土地中提炼出的沉重的思索,使帕氏的理想主义抒写浸染了现实生活的厚重感——俄罗斯文学普遍存在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并行不悖的精神气质。

  帕乌斯托夫斯基挚爱着自然以及与自然同样淳朴的人性,讴歌被自己理想化着的人物。他努力从普通人中寻找高贵与真实,更“热爱着那些与他怀有同样感情的人,热爱那些能够带着同样的情感来描写自然的人”。于是他的笔下有一群高尚的人,一群被他认为是广袤大地和人类心灵的最忠实的守护者的艺术家(这一点在《金蔷薇》的姐妹篇《文学肖像》中更为突出)。从勃洛克到蒲宁,从安徒生到格林——这是一些经过了困顿黑暗的心灵体验的写作者,经过了艰难仍不放弃追求人类普世理想的行路者,对人性的优美与卑劣极度的敏感和深刻地洞悉从而心怀悲悯的书写者。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无一不闪现着帕氏所寻求与坚守的理想主义与人性之光:艺术、自然、爱、谦逊、悲悯……

  一旦普世的理想被用来关照这个现实世界,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由此而生。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谈到蒲宁的短篇小说《轻盈的气息》时这样写道:“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是作家悲哀的、平静的沉思,是为少女的美写的墓志铭。”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写道:“只有无限崇敬十字架受难的灵魂,才唱得出这种为受难的爱而颤栗的歌。”《金蔷薇》中的每一片风景:黑海忧郁的涛声,矮林区中的泉水,长满新叶的白桦林,浸在水中的断树,硕大的黄色的睡莲——都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爱。这种爱是对美的惊叹、对土地的敬畏,是一种超越苦难的宗教情怀,超越卑微与渺小的情感升华,是涌动在俄罗斯土地上的血液。从普希金到布尔加科夫,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帕斯捷尔纳克,从托尔斯泰到阿赫玛托娃,两百年间辈出的文学大师们心怀对人世的悲悯与爱,为广阔的俄罗斯土地融注了宗教般的救赎力量,使得这个寒冷的国度绽放出美丽的森林。

  一个对泥土深切眷恋的民族,一个热衷于歌咏大地的民族,一个在广袤的黑色土地上行咏的民族,让人没有理由不相信,一切能听到脉搏跳动的生命力皆源于我们谦恭地低下头才能感受的大地。当这种本当与生俱来的血脉之链被水泥与机器割断,现代性焦虑也随之而来。

  在当下“生活摹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摹仿生活”(王尔德)的时代,美被最大限度的世俗化和大众化,已经不能再让人们保持一颗古老的敬畏之心。上帝缺席的时代,理念从信仰中被剥离而出,四轮马车般被人们任意驱使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为他们对欲望的追求煽风点火或是为既已得到的利益添砖加瓦。

  从前工业社会生活的“人与自然的博弈”到工业社会里“人与人化自然的博弈”,再到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前现代的社会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单一性或整体性已经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快的流动感与愈来愈分裂的碎片式存在,以自然为本源的以圆满和浑然一体为特征的精神力量消解了。而在自然中人才会获得终极的圆满感与归属感,一旦离开了它,就成为了碎片。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心灵意识,人们都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真正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诗几不可寻。自然在强大的现代化面前退缩和异化至被用来怀旧的位置,因为人们逐渐失去了生存其中的方式,连试图回归其中也变得逐渐艰难与不可能。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回上帝,修复碎片化的生活,在自然中找回古典的整体感(或完美感)以及依靠整体重塑肃穆的敬畏的力量。《金蔷薇》不是一本可以诞生在这个时代中的书,亦不是为当下的时代所写,却能指点我们一条回归之径,告诉人们,从何处来,往何方去。

  有一点将这本书与其他的诸如写作教程之类的书区别开来,那就是:以技巧从世界上赢得的与用精神感知世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这不只是一本“论述作家劳动的札记”,因为与其说作者是在教人写作,不如说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诗意地生活,如何“按照心灵的意志生活”,如何在大地上旅行,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主体而“诗意地栖居”。它唤醒和赋予人们一种细腻地感受事物的方式。“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正如有评论家说,“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生活,一种可能的生活,更是一种应当成为那样的生活。”连接《金蔷薇》所展示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情感的纽带是人们现实生活中那稍纵即逝的美,那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们发掘与触动的诗意。那是——每个人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地知道的,每个人都或深或浅地经历过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美。然而生活和美都不需要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平凡的细节中皆是人性,细碎点滴却最真实流长。

  很难再找到一本如此真诚的书。赤诚到让人想叹气。正是这种朴素动人的力量使它没有被轻易打上时代的烙印,历久弥新,化作对生活、对爱、对美、对整个人类心灵的深深凝望。

  理解了生活,理解了自然,理解了艺术与美,理解了人性,才能理解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的开篇引用的那句话——

  文学不受衰亡这种规律的制约。

  唯独文学是不朽的。

  透过阳光的年轮,我看见深沉黝黑的泥土上迎风歌咏的蔷薇花上的流金。

  于是我相信,这就是永恒。

  《金蔷薇》读后感(十):一束假花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第三篇名为《一束假花》。

  作者说,自己中学时代常写诗,写得很坏因为太过矫饰。有这样一句“怀念可爱的萨迪的忧伤,闪烁着蛋白石的光芒”,作者说,“为什么忧伤会闪烁着蛋白石的光芒,无论当时,无论现在,我都不能解释。”

  “但说实话,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总免不了有点异想天开。。。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须的。狄德罗说得对,他说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

  记得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跟同岁的表姐迷恋拜师学艺的游戏。我们幻想一座高耸巍峨的大山,那可能是天山、昆仑山或祁连山,或者都不是。山上住着一位高僧或神仙。我们相互鼓励,连滚带爬,历尽千辛前去学艺。而那座山,就是我姥姥家的沙发椅。现在想起,那画面热血沸腾得很是搞笑。但就像作者说的“在童年时代,谁没围攻过古代的城堡,谁没死在麦哲伦海峡或新大陆海滨上的风帆撕成碎片的船上。。。” 每个人的童年也许都有唐吉柯德勇斗风车那样的神奇事迹。虽然巨人是假的,高山神仙也是假的。但“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蔷薇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