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10篇

  《狼图腾(修订版)》是一本由姜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一):让人重新认识狼性的经典之作——评姜戎《狼图腾》

  《狼图腾》是成名已久的一本书,以前出差的时候宾馆房间里经常会放着这样的一本书,但从来没有看过,有些企业还从这本书里学习用狼性治企。而本书160次印刷的伟绩,则更是令眼下绝大多数畅销书汗颜。这次看这本书,是看了电影《狼图腾》以后才看得原著,不得不说,电影与原著各有千秋,均属佳作。

  狼,在人们传统观念是,是一种十分凶残残暴动物,经常袭击人或家畜,成语中还存在着许多贬义的关于狼的词语,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之类的。然而,在草原人的心目中,对爱是既爱又恨的,奉为本民族的图腾。这本书就通过十余个关于狼的稀奇故事,让人们重新认识狼,这种危险的动物。

  作者以常年在草原当知青插队的经历,获得了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本书的狼故事,就主要围绕着狼捕食、打狼、养狼等故事展开,对于平时连狼也见不到的内地人而言,这比动物世界展现的故事还要精彩

  从本质上而言,本书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问题,一个生物圈要维系平衡,各种因素不可少,对于任何一方都不能赶尽杀绝。草原是一切生物的根本,用书的话来讲是大命,人和各种生物都要靠草原生活

  草原养活了牛羊,牛羊养活了人,但牛羊一多就会破坏草原。草原也养活了,这三种东西多了也会破坏草原。于是,腾格里(上天)给草原派来了狼。狼为了生存会吃黄羊、沙鼠和旱獭,客观上使之减少了对草原的过度啃食。狼不够吃的时候就会吃牛羊,牧民就会打狼、掏狼崽,然而也不敢把狼赶尽杀绝,这样那些黄羊、沙鼠和旱獭就没有了天敌,草原终会因过度放牧而沙化。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道理,通过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使人理解道,狼也只是为了生存,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这样的狼性,否则无法立足。尤其是书中几场狼围猎打黄羊、打马群的描写,简直就是在描述一场战术高超的战争

  在这里,狼性不再是单一的残暴,而是充满了智慧,比如团伙作战、勇敢善战、自强不息、绝不屈服等等。怪不得一些企业把这本书当成是生存信条来看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草原的食物链中,狼是仅次于人的高一级地位,但却受制于食物链上下两端,必须要有这样的狼性才能够在广袤的草原上生存下去。

  作者在对狼深深的反思中,还联想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历史上的区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文的高度,但有时阐述较多,有些生硬,更象是借书中人物之口,把自己学术主张说出来一样,但瑕不掩瑜,无损于本书的奇特与经典。顺便说一句,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也算是成功的,至少把狼群的几场经典之战表现得甚为传神。2015.4.26

  狼图腾作者: 姜戎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14-12-1页数: 408定价: CNY 39.80

  装帧: 平装ISBN: 9787535476890 @君颐尚渡国际酒店

  本书评首发新浪博客,同发豆瓣读书和读书宝库!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二):野性的呼唤 狼性的回归——重读《狼图腾》有感

  作者:王要文

  “狼”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美丽的生物,虽然在自然界的发展历程中,它只是食物链中的一节,却从未被其他物种所取代。西方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狼正是这个句子的活生生的证据之一。在漫长的进化中,它和老虎狮子等食肉动物并称为王,以其超强的适应能力得以生存。对于“狼”,人们所想到的多是桀骜不驯、凶狠狡诈的形象。而在人类相对处于弱势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将无法解释现象奉作“图腾”来崇拜。“Totem”来于北美印第安语,中文的译名“图腾”也来源于此。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曾说过:“Totem refers to a clan or figure of arms.”(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在古代,中国就对狼有着特殊的图腾崇拜,如《魏书•高车传》中讲的匈奴的小女儿与狼结为夫妻后所生子嗣繁衍成国的故事,《周书》中描述的母狼将部族的孩子视为亲生,抚育成人后又与其相配,子孙繁育国家兴盛的故事等等。而在当今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狼性的存在有其特殊的积极意义。正如《狼图腾》中我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将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狼作为动物,是蒙古草原生物链中重要的一节,如果没有狼或者像小说中去捕猎狼,蒙古草原狼的减少不单单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对狼性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于狼性文化的扬弃,是在批判中有选择的继承,是将狼野蛮、勇敢、有谋略的性格变通为一种敏锐的拼搏的精神运用到生活和事业当中,使之成为一种独特先进的文化形态

  随着14年上映的由作家姜戎的《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如何正确地看待狼性文化的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关于狼文化的讨论也在中国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热潮。而当我再次翻开这本回归野性与原始书本,脑中更是思考良多。书中作者通过对蒙古草原狼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再现了草原狼的恶与善,草原狼的团结与智慧,以及被蒙古人视为腾格里的象征与民族的图腾的这种近乎宗教式的忠信感染着来草原插队的知青。同时,作者又通过大量的历史片段的举例,比如说秦国受到临近草原文化的影响得以横扫东方六国,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征服全世界,李世民具有草原突厥血统,满清在马背上打下江山等等,回顾了中国历史的辉煌时刻。当然,狼性不单单是人性的对立面,代表罪恶残忍和原始,同时也代表聪明、勇敢和强大。所以狼性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价值意蕴。在中国游牧民族中,人们也是以狼作为图腾,崇尚狼性文化所代表的“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的强者文化。

  《狼图腾》中描写草原狼追捕黄羊的场景——狼群分别从四面八方围追过来呈现C型包围圈,将羊群围堵到快要结冰的湖中,最后因为策略和团结捕猎成功。由此可见,狼性文化正是强者文化的象征,但更应是辩证的强者文化。狼是“超人”的化身,具有狼性的人,不仅具有强健的体魄,还具有过人的智慧和强者的信念。姜戎在《狼图腾》中描写的游牧民族对狼的崇拜是不无道理的。在草原上,实际上狼并不是最凶猛强壮的一个,无论是虎或豹都要比狼凶猛的多,但狼却是草原上真正的霸主,也是唯一可以代表腾格里的象征,因为只有狼才真正地具有强者精神。狼从不会以弱者自居,在狼的心中,自己永远处于强者的地位,再加上狼超乎想象智商和敏锐的观察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决策布局的能力,才可以取得胜者的地位。人类社会中对应的真正的强者和超人,在生活和工作竞争中就应该像狼一样,不妄自菲薄,保持着强者的心态,以“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又不拘泥于超人本身不思合作,在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拼搏进取,努力成为一个既能超越自我,又能超越别人的强者。

  有观点认为狼性所代表的暴力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是行不通的,狼性完全与现代文明相悖。而我则觉得在狼性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中,狼性文化代表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利益需要,狼性文化中对强者、对适者生存理念的呼唤,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在现代文明的和谐社会中,纯粹的、单一的狼性精神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民族、企业还是个人都应不同程度地吸取草原狼的精神信念,民族具有狼性的精神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外辱,企业在内部发展狼性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取得一席之地,无论是何种角色在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狼性的强者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建设,走“现代文明狼”的道路,在学习狼性精神的优势时,赋予狼性精神以人文关怀。擅于继承才能善于发展,以扬弃的方式发展狼性文化,狼性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在个人的发展中,避免社会风气的浮躁所带来的惰性和享乐主义消极影响,也应当走一条“现代文明狼”的道路,在追求理想目标过程中,要对目标有着狼一般的野心坚定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且时刻保持胜者心态,让自己像超人一样去战斗,对机会机遇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并不孤立,因为狼也是最注重团队的协作的动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成为社会的强者、精英。同时在自身的发展中,成为一个赋予强者以人文精神的人,对生命对自然保持原始的尊重,追求人文的光辉和人性中的真善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同样的,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狼性文化以其勇于迎接挑战、敏锐的观察和高效的团队合作的特点,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国品牌华为以“狼性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华为的创业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狼性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重要特征使得华为在同国内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扩张,跻身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提倡“与狼共舞,必先为狼”的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也是狼性文化的极力推崇者。企业文化的构建中,不仅仅将狼性文化中的进取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更将狼性文化中打策略战、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种进步。

  反观近代的中国,中华民族就多次因为自身的软弱而饱受列强的侵略,对国民性的探求和改造始终是历代作家们关注主题。在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探索中,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五千多年多灾多难的历史,把中国人的性格打磨得无比麻木,形成了反抗无用的条件反射,形成了强大的惰性。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也有着密切联系。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酱缸文化”,中华民族性格中具有窝里斗、表里不一等劣根性。可见“对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决定性格,性格又反过来影响历史”。进取拼搏的狼性精神是我们民族性格所需要的,也是顺应当今的时代发展潮流的,对狼性的推崇也是国民性的追求。狼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狼图腾是在地位上仅次于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原始图腾之一,如今的中华民族正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需要一种拼搏进取的狼性精神,狼性精神中所提倡的对强者的呼唤正是寄予着时代和社会的精神需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华夏民族在民族性格上的狼性大于羊性,同时保持发展中对自己和别国包括对自然的尊重时,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三):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想到哪就写到哪,比较乱

  有很多感想,虽然感觉把狼神化了,但还不错,草原的发展是人、狼、马、羊、草等等的和谐发展,物竞天择,虽然这种发展很残酷,但能留下来的都是精英。

  民族性不能只是羊性,人是要点狼性的,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羊性让我想起“东亚病夫”这个词来

  宋朝不缺优秀的将领,缺优秀的兵。

  农耕文明软化游牧狼精神,让我想起了,“不要和白痴吵架,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他那个水平,再用丰富经验打败你。”何其的类似

  换个角度,如果我是包顺贵,我可能也会做一样的杀狼决定。就是知道草原是大命的情况下,也一样难以释怀。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四):仅供消遣

  随笔

  作者是一位在蒙古插过队的文艺知青,草原可能解放了他部分天性,也可能曾经承载过他恢弘决绝的梦想。他便带着满脑子半生不熟的蒙古文化,偏激地认为汉文化是种羊文化,违逆和束缚了人的心性,因此作者激动万分地写了这本书,号召大家把心中的兽性唤出,把人性降低到狼的层次

  书中各种残虐的场景,被作者饶有兴趣地反复描写,搞得整本书血浆四溅,因作者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暴力趣味,俘获了一大批追求感官刺激的读者,再加上一点煞有其事的精神思想包装,让这本小说十年前出版那会儿红极一时众星捧月,据说当时作者和阅读他小说的所有读者曾空前的情投意和。。。

  现在说来,书里宣扬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一定价值观不正确,输血论的"法西斯主义"可能也是事实。至今对本书仍然有很多讨论。而在我看来,它只不过一本文笔乏善可陈的通俗小说,内容很多基于想象和杜撰。虽然作者试图极力说教,但他粗糙的世界观并不能支撑他去涉及关于文化,历史,精神方面的课题。所以,这本书最多止步于娱乐就好,除了环保的观点可供思考,其他的说法一笑了之即可。

  一本仅供消遣的书,不必太当真,看过乐过就完了。

  阿康康康于柏林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五):狼精神值得学习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这个暑假,我终于读完了《狼图腾》,在拜读之前听闻过许许多多的关于狼的团队精神和赞美狼的品质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被狼的智慧、团结、责任给震撼住。全书只有狼战斗的场景和小狼成长的点滴令人血液沸腾。作者以陈阵的视角来崇拜着狼,虽然有许多品质值得学习,但是任何事都能扯上狼,华夏民族的一切都归功到狼身上还是太过片面了。

  看到狼团队打围黄羊、马群,被那个场面所震撼,被狼的智慧所折服。看到小狼的成长点点滴滴,为它的智慧所佩服,也为它失去自由而伤感,为它争取自由而豁出性命的精神所感染。最后为它因自由而战失去生命而心酸。

  狼团体最终败在人们的猎枪和先进的吉普车下,为它们叫屈,为那位用尽生命奔跑最终荣升腾格里的头狼致敬。我们人类又有几个这样宁死不屈的呢?

  狼和儿马子也是我钦佩的对象,因它们为自己的家族、家庭全然担起责任,燃烧小我。现在的男人如果也像狼和儿马子一样全力为家庭、家族,现在这个社会想必也不会这么浮躁吧。

  整本书围绕的中心思想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还有生物链和生态问题。因为狼被消灭过多,所以生物链断层,导致生态恶化。如果拿着枪打狼不打尽,也不至于生物链断层。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六):物竞人择,适者人存

  人,一直在干扰大自然的生存规律,甚至改变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个人觉得《狼图腾》中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许就是其中的环保因素。书中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有着刻入骨髓的热爱。因此他们守护着这片草原,当草原被开发被破坏时,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替草原说话,虽然这并没有阻挡住包顺贵等人的脚步。

  蒙古族人尊重保护自然。毕利格老人知道自然法则,明白要维护生态平衡,所以才没有带完狼群留下的黄羊,也放走了仍然活着的黄羊。外来户眼红嘎斯迈生产小组带回来的黄羊,用酒灌醉了羊倌桑杰,探知了埋藏冻黄羊的准确地点,一天之内带走了所有的冻羊。使饿狼们山中发出愤怒的嚎叫。这种贪婪的行为打破了草原的平衡,使饿狼们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打起了家养牲畜的主意,而这更使包顺贵和外来户们愤怒,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的浩浩荡荡的以消灭人民公敌为名的捕狼行动。

  不久,场部关于恢复草原一年一度掏狼崽的传统活动。蒙古族的确有掏狼崽的习惯,但是他们一般是将狼崽带到远处放生,这样成年的狼为了寻找狼崽也会离开牧区。然而书中描写的却是蒙古族人民必须将小狼崽掏出后,送去见腾格里,这也是为了小狼崽身上的皮,轻柔漂亮,高贵稀罕的狼崽皮,是做女士小皮袄的上等原料。传统活动变了味儿,被浸染上现代污浊的气息。我没想到的是,这种丑陋的行为,在文革时就已然存在,如今又过了这么多年,草原狼变得更稀罕了,不止是它,许多拥有着一身漂亮皮毛的动物都变得稀罕了,甚至不复存在。人类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然而时至今日,新闻中还会爆料某某珍稀动物惨遭人类毒手的故事,每天都还有数种濒危动物消失。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已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人对这种呼吁已经无动于衷了,杀戮仍在继续。

  还有的就是场部对于天鹅湖处的草场的开发。毕利格老人在带着陈阵看天鹅湖的时候,告知陈阵他们将会搬到这儿来,守护这最后一片净土。“这是最后一片没有被开发的草原了……”毕利格老人叹息着。可是他们慢了一步,在到达天鹅湖之前,陈阵与杨克仍在远远观赏着天鹅湖的美景,却在走近后为眼前的景象所吃惊。外来户已在这儿落户。包顺贵还笑着向愣愣的毕利格介绍着外来户中的农业专家。而毕利格有力的控诉着:“正是因为他们把东边的土地祸害完了,才会跑到这西边!”包顺贵脸一沉,仍介绍着自己开垦草原的计划。毕利格老人只能辛酸地呼喊着:“草原的土壤太瘠薄,是不能开垦种田的啊……”可是没有人听他的,毕利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草原被迫害。这当然加剧了草场沙漠化,后记中作者提到,02年嘎斯迈从额仑草原给陈阵打来电话说:额仑宝力格苏木(乡)百分之八十的草场已经沙化,再过一年,全苏木就要从定居放牧改为圈养牛羊,跟农村圈养牲畜差不多了,家家都要盖大房子……听起来草原好像是发展起来了,但是这样的结局真的令人满意吗?大片大片的草原消失,留下一片荒漠。狼群成为历史,草原成为回忆,游牧文明就这样被终结。当后人看着史书上描写的那种站在大草原上一望空阔,曾经勇猛的草原狼时,想要真实地去感受它而不能,只能在脑海中静静地想象着这种失落的美好时,我们扪心自问,现在开垦草原使草场沙化,用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的行为,真的对了吗?收手吧!发展经济不能是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的。《敬畏自然》中作者告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再提什么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我与严春友先生的观念一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已经开始对人类这些年来狂妄的行为进行惩罚了,如果我们还执迷不悟,后果不堪设想。

  书中的环保因素是我触动最大的。而对于主要讲述的狼,我佩服它们的有勇有谋,猎杀黄羊那一场看得我也是热血沸腾,由此而联想到的多年前元朝四处征战,学习狼的方法取胜的场景。狼每一次侦查、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在面对包顺贵外来户他们的猎杀时,它们宁愿死也不肯被人捉去剥皮,这种精神着实令人佩服。不过在我看来,作者将狼描写得如此高大,狼好像就是自然界中进化得最完美的物种,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征服了蒙古族人民。然而这却让我觉得有些失真,作者好像神化了狼,夸大了它的力量,而且狼性中的残忍与血腥,也是我这个书中好像十分轻蔑的农耕民族的后代所不赞同的。或许作为一个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人,我可能没办法对这种四处征战杀戮的行为感到赞同。作者似乎觉得我们农耕文明宣扬的和平,“和为贵”是一种懦弱的表现,然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的还是现在这种和平平静的生活,充满冒险的生活或许有趣,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才能给我踏实幸福的感觉。冒险的话,可以偶尔体验体验。

  不过,瑕不掩瑜,《狼图腾》在情节,主题方面都十分吸引人,还是值得一品的。我所认为的它的“瑕”也许正是别人眼中的优点,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 :“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我仅代表个人的观点。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七):我们该要怎样的狼性?

  半听半看地读完了这本书,书前后的差异挺大的。怪不得我的一个同事说,越到后面越看不下去了。不过,对我来说,后面的内容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视角。

  这本书名气很大,前几年还被拍成了电影。在读这本书之前,先看的电影。两相比较,可以发现电影里的部分情节跟书不太一样。

  回顾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军马保卫战的那部分。后面写的较多的是从狼身上学到的东西,与狼相斗的情节就很少。尤其是最后几章,对中国自黄帝炎帝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强调狼性民族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这本书的名气虽大,但我一直没有兴趣读。直到参加了一个博物文化论坛。论坛上有人推出了一个博物书单,书单中《狼图腾》的名字赫然在列。我比较纳闷儿:讲博物的,怎么会提到这本小说?读完书后,我想可能是推荐人觉得草原人对腾格里的敬畏应当引起当代人的警醒吧!

  作者用很多的笔触讲了额仑草原上人与动物、植物等自然的微妙关系。草原人懂得这种微妙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草原的生态维持着平衡,然而受政治的因素的影响,农耕文明渐渐侵入这片土地,使得原来的平衡发生了变化,草原渐渐退化,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很快显现出来。

  由草原狼推而开来,作者也比较推崇森林狼和海洋狼,以及工业狼和科技狼。对于这些,我认为不太适合我们的民族。虽然这些“狼”都是进取型的,但后面这两种狼所对应的西方、俄罗斯及日本民族都有很强的侵略性。草原狼虽然也有侵略性,但一旦离开草原,其发挥的作用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况且后来的工业狼最开始追求的,并不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这个方面来看,它们与草原狼还是有较大差异的。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不正是西方狼说曾经走过的吗?

  不过从民族性格方面来讲,作者的观点倒是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关于民主这一点,中国的历史并没有这种传统,而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民主的形式已经有模有样了。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恐怕还真与民族性格有关系。华夏大地,典型的农耕地域,生存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没有强烈的扩张冲动。而为了维持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发展,就可能发展出大一统集权的管理体制。古希腊、古罗马都不是靠农业立国,是不是因此走出了一条与集权相异的体制?

  这本书最后对中国历史的梳理给我很大的启示。学历史时,五胡乱华、元朝留下的篇幅屈指可数,远不如其他历史时期。然而它们的存在对后世的朝代究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多大作用,是值得去思考的。

  另外,个人觉得作者把狼写的那么卓然,可能过于艺术化了。

  :

  读完书后想再看下电影版,结果转到豆瓣这里了。看了几个对该电影的评论。

  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的蒙古族人,对书中或电影中的内容并不认同。有一个蒙古族的导演写了一篇观后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观点。他并不认同姜戎写的蒙古人看待狼的态度的部分。在这位导演的认知中,狼是畜生,不配作为图腾。还有人对书的一些内容不太认可。一是作者对狼的极端推崇,另一个是作者最后几章对中国历史的分析。这两年点确实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后者都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篇小说了。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八):狼图腾书评:文化”狼性” 不足为训

  《狼图腾》书评:

  文化狼性 不足为训

  赞中质疑:

  【大段大段的“汉族抨击”,是鲁迅式的呐喊还是自我意识膨胀?】

  【陈陈的“豢狼实验”是不是虚伪的卫道士式的精神叫卖?】

  【以故地重访对说狼性结尾,是否有牵强的狗尾续貂之感?】

  □俾得或曰

  小说《狼图腾》以蒙古草原这一独特的生活图景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和文化,其故事之新奇,细节之丰富、视觉之独特让人叹为观止,翻卷难释。其描摹的核心,狼,本身就是一个陌生领域中极其神秘、极其吸引人的卖点。

  小说背景宏厚,可作者并未全面着力去将那些未知的生活细节、奇闻轶事一一陈述,而是在融入生活、吃透文化的情况下,慎密思虑,深度打量,埋首在这个未知而奇葩的文化盲区或说是文化黑洞中,抽丝剥茧,精雕细琢,最终找到了一把指向人文历史、社会哲学和人类发展的金钥匙,它金灿灿地贯穿于全书字里行间,并骄傲而兴奋地向人们昭示:看,这就是真正的草原狼,这就是狼图腾的涵蕴,这就是你我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草原狼身上,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如此矮小。狼性如此重要,失去狼性,人终会失去一切,甚至会国将不国。

  老实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不是蒙古草原那奇葩的文化生活,也不是小说中的我——陈陈的结局,而是那只小狼。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但我一直想知道那只可怜的小狼的结局,甚至忍不住先读结局为快。作者在书中写了12个草原物种:人、狗、羊、马、牛、狼、獭、鹅、鼠、蚊、草和雪,他们形成稳固而的草原生态链,在腾格里慈祥的怀抱中,那么和谐敦睦,悠然自在,一如天空中的白云、微风。作者对每一个物种的生灭存亡逐一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读来身临其境,不可谓不详尽,不可谓不夺人,加以独特的时代背景——文革衬托,全书顿显厚重而深沉、独特而瑰丽、振聋而发聩。

  从直接表述来看,作者反复在阐述一个草原生态保护的道理,任何物种都不可赶尽杀绝,否则会遭腾格里报应的。但如果小说只写到这一层,它只不过是一个题材不多见的“微电影”、环保部门的一个公益宣传片。作者写的是狼,一个站在草原生态链制高点的伟大物种,狼的团结、生猛、执着,为了生存不顾一切、藐视一切而又万分谨慎的精神世界,但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跟万物之主——人联系起来,也仅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高分草原纪录片。该书长处就在于揭示了人得过且过、逆来顺受的民族劣根性,鞭笞了人目光短浅、暴殄天物的残忍行径,控诉了人愚昧无知、肆意践踏生命和尊严的专权政治。在草原独特物种生存细节的感喟中,作者时不时将狼之图腾置于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膜拜,甚至彪炳为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功勋。

  诚然,单就历史长河的某一段来看,或从激励民族性格正能量的角度来看,作者这样的说辞不无道理,竞争的社会中多些狼性对自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书中有意无意将汉族隔离开单独批判,褒扬狼图腾而贬低龙图腾,甚至将农耕民族以羊、狗比喻,我不赞同,不认同,不苟同。这样做太伤民族团结的情感,思想也未免偏激狭隘。

  和其他任何造物主赐予的生命一样,狼的确有着值得人类学习的伟大精神,不再赘言。其实,任何生命也皆有因着生存而爆发的难以想象的力量,一粒种子和一只螳螂在延续后代的付出中,都应该受到伟大的点赞。君不见世上母亲养儿育女含辛茹苦多少血泪,多少心力无私付出,多少在难以想象的艰难中咬牙坚持走来?或许司空见惯、置身其中的东西总因平淡显得缺乏说服力,人们惯于在新物中看到美和丑的极端,并拿来比对旧物的平淡短小。但以新物之长比旧物之短,科学否?视旧物之长不见而空求新物,可惜否?《狼图腾》的卖点就在于一个神秘的未知领域,通过狼,通过对狼深入的观察研究,难能可贵地找到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内涵。在狼身上集中体现的精神,在我们人类身上何止没有体现过?只不过是身置其中,只不过是不那么集中,只不过是瑕瑜互见。丑如果太被扩散,美便弥足珍贵而移驻他乡。

  5千年中国历史长河,文化厚重深远。多民族血脉融合早已你我难辨,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更是难分轩轾,今以“狼性文化”为噱头抨击汉族文化,否定农耕经济,是鲁迅式的呐喊昭示还是坐井观天中的走火入魔?毁汉褒蒙,舍此求彼,不可取!须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在说服中更多的是浸润式的自觉,“狼性”太大无异于草原自我荒漠化。文化过于“狼性”,实在不足为训。

  还说最令我牵挂的小狼,其最后的结局是自尽身亡,悲剧,很好的悲剧,但没渲染好,略写而过。狼是不被豢养的,它终于在疯狂的拖绳围桩绕行后倒地身亡,其死之惨让人扼腕。明明是草原上的图腾,却被人拿来试验,钳断牙齿,如狗豢养。不知道该批判谁。批判陈陈?他似乎不是本书批判的对象,更似书中暗暗被褒扬的人。批判专制?又靠不上边,专制整死的是狼群,而不是小狼。因此,悲剧产生了却让读者找寻不到悲剧的意义,从小说本身来看,其结构叠加和思想表达没有实现很好的合拍。

  有时我未免迁怒于书中的陈陈,什么研究实验,跟我孩子养小鸡一样的心态!真懂事的话,在知其天性后,爱它就要尊重它,让它自由,让它学会自由(这点电影改编的不错)。陈陈之罪在于无知、残忍、自欺欺人。在书中,他见到杀鹅没反抗,知道利牙是狼的生存之本仍将小狼牙齿钳断,不知道他活着是啥意义,难道就是为了研究?是的,就是为了研究,研究就是为了说明狼性优越、伟大,就是为了透视匈奴文明,就是为了论证……(还是讳言吧)一言以蔽之,陈陈爱狼图腾而不爱狼,他膜拜的实质不过是虚伪的卫道士式的精神叫卖,掩耳盗铃,可憎可恨。

  作为小说来讲,观其文本,起先还颇具观赏性,循规蹈矩,在小说套路内行文,后来行文越来越放肆,口无遮拦地抨击汉民族,大段大段地吹嘘狼性和匈奴民族的之丰功伟绩。作为小说,中心意思点到为止便可,如此行文全由小说主人翁自吹自擂,严重伤害了情节,严重自我膨胀,严重不符逻辑,严重伤害读者的情感。尤其是尾声部分,主要人和动物一一悲剧性地离去,作为小说,无论是从思想性和艺术来讲,都应该浓墨重彩,达到全书的高潮,但由于前面自我意识膨胀太大,没有彰显出其结尾的感染力。有的甚至几句话带过,比如二郎,神秘的角色,非常具有人性化和争议性,最后在回忆中几句话就让它死了,只顾渲染文革专制,而忘记小说的重点——塑造重点人物性格,所以,这是一大败笔。

  另外一大败笔是,小狼死了,二郎死了,毕利格老人也死了,小说也就应该戛然而止了,可作者又来个若干年后陈陈重访故地,故人相见甚欢,够筹交错忆当年,重访小狼洞穴,继续论文式的“真理辩说”,真是狗尾续貂啊。

  掩卷长思,不吐不快。作为一个小说来读,《狼图腾》让我很长见识,也很有遗憾。如果像豆瓣电影一样给它评分,它根本进入不了9分的行列,7分就不错了。(完)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九):《狼图腾》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说教部分

  信徒匍匐在地上,向上帝祈求赐给他勇气和智慧.

  上帝答应了他,心里却在琢磨着如何才能把眼前的信徒变成口中美味.

  这时,五体投在地上的信徒忽然站起来,目露凶光,满面杀气.扬手抛出套索,精准地套住上帝的脖子,同时,五条恶狗一拥而上.信徒用力拉近被套住脖子的上帝,顺手抄出挂在腰间的铁箍马棒,抡圆了对准上帝的嘴脸迎面痛击!

  上帝猝不及防,被套索勒得几乎窒息,正拼命反抗,却被一棒砸得口鼻生花.紧接着,一狗咬住屁股,一狗咬住尾巴,两狗咬住后腿,一狗扑住脖子,"喀嚓"一声,咬断喉咙.转眼工夫,信徒的上帝没有任何反弹,便被信徒一举击毙,一命呜呼.

  然后,信徒拔出尖刀,麻利地剥下上帝的皮筒子,再把皮筒子塞满干草,高高挂起来,迎风招展着向世人炫耀自己的锦标.再然后,信徒虔诚地跪下来,眼含热泪,向空中飘扬着的上帝的皮筒子顶礼膜拜.

  以上就是姜戎跟我们讲的<狼图腾>的故事.上帝是狼,信徒是草原游牧民族----蒙古人.

  一方面,狼是蒙古人心目中崇拜,信仰的图腾.另一方面,为了生存环境,而不得不与狼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搏杀.简言之,狼是草原游牧民族精神上的图腾,肉体上的敌人.

  作者在<狼图腾>里高度歌颂草原狼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远高于人类的智慧,并借此极尽贬低和挖苦所有生命物种,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汉族.懦弱,无知,羊性,任人宰割,成了我华夏农耕民族的代名词.

  书中说,"草原狼无论是食,还是杀,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作者千方百计想要告诉读者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切重要文化思想和智慧都起源于狼.当年称霸世界的蒙古民族和突厥人乃至罗马人,他们高人一等的勇猛和善战,都是草原狼对他们潜移默化的结果,或者说是他们长期同狼的斗争中从狼那儿学来的.在作者的心目中,狼简直就是生命的造物主,只差没有像人类的祖先那样进化,不然,恐怕在地球上象大熊猫那样濒临绝种的珍稀保护动物就是我们人类!

  quot;草原狼的食与杀,都不是目的......"这话太过荒谬.我想要问作者最简单的问题是,斗争能力远弱于狼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鹿兔等,它们又是怎样妨碍了狼们"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和尊严"了?使得"伟大"的狼们拼命捕杀?而见了真正蹂躏它们的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虎狮豹熊就夹着尾巴开溜?

  不错,狼强悍的精神意志和某种神秘智慧确实值得人类学习借鉴,但是以次就如此神化凶狠残暴的狼的形象,未免太过危言耸听.况且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又岂是狼们可比可想象的?人类都上了太空上了月球,而狼们从盘古开天至今尚蹦不出一树高,有什么值得作者这样的激动和崇拜?

  我相信作者书中所说狼的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至少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事,但是作者把很多事物都刻意牵强附会的强加在狼身上的论调,委实让人反感和厌恶.

  作者说,"草原狼精神最终造就了不辱使命,保持汉节的伟大苏武."这话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众所周知,当年汉武帝派遣苏武等出使匈奴说和时,正碰上匈奴内部谋反暴乱.谋反失败后,苏武也被无端卷入,所有汉使者都被抓.苏武为不受辱,自杀未遂却受重伤.匈奴单于敬爱其忠烈,劝其降,岂知苏武宁死不屈,才被恼羞成怒的匈奴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由此可见,苏武不屈不挠的浩然民族气节是与生俱来的,跟狼没有任何关系.作者另说古希腊神话中盖世英雄安泰和他的生母----大地母亲盖亚的故事很可能起源于狼的谬论则更是匪夷所思......

  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狼血液"和"羊血液"论.

  作者说,我华夏民族强盛时期是因为民族的狼血多狼性多而羊血少羊性少;衰败时期则是因为狼血少狼性少而羊血多羊性多.并逐加以考证,妄加臆测和推断.说什么"犬图腾"就是"狼图腾","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变而来."伟大强悍的'狼图腾'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也深刻影响了全世界."这屁放得够大够响,但也只能引人掩鼻笑骂.

  华夏民族的起落强弱自然有它的规律.强盛,则多因国有明君明臣.明君如尧舜禹,唐太君等.明臣如管仲,范蠡,张良等;衰败,则多因国有暴君昏君奸臣.暴君昏君如夏桀,商纣王,隋汤帝等.奸臣如屠岸贾,赵高,秦桧等.再则,战乱时期成王败寇,也属兵家常事.蒙古是统治过中国,但说铁木真们是用从狼那儿学来的狠劲和兵法打败了世界列强,恐怕他老人家在天有知,也会气歪鼻子.

  作者说,"只有抽掉中华龙图腾中封建帝王专制精神,重新'注入'狼图腾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未来的中国巨龙才有可能真正腾飞."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些文化根基薄弱的民族最终被世界潮流所淘汰.而努力发展科技,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才是当今立国之本.崇拜龙是我们华夏农耕民族向往和平,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作者在本书中所推崇的狼性野蛮暴力,弯弓射大雕的时代,其实早已被现代文明社会所唾弃,可作者还在这里煞有介事的大声疾呼,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lt;狼图腾>除让读者了解狼的生存智慧,和狼在草原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外,再无别的价值.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十):献给腾格里和那最勇猛的“战士”

  52万字的史书著作,30年的光阴岁月,10余载与草原的相依为命,成就了这可歌可泣的草原壮歌,也成就了那来自腾格里最勇猛的“战士”——草原狼。狼,也许在一周之前,对于这个概念我会无动无衷,甚至不加思索的就会认为:这个可恶的生物,这个破坏了我的童年,这个曾经吓得我黑夜中不敢独自行走的玩意,根本不应该存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我相信,或许,此刻的你依旧还是这样的认为的。而当我走进《狼图腾》,走到那茫茫的草原,融入原始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草原狼的传奇,我的思绪也随着腾格里飘向那遥远的北方。或欣喜,或震撼,或悲愤,又或被深深地打动……是的,草原狼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看完《腾格里》依旧久久不能释怀。这个曾经让我一次次愤怒而拍案感叹,一次打湿眼眶的故事,也注定再一次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回到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草原。仿佛我也随着那奔腾的草原马,和那吼着悠长的蒙古民歌的牧民,拿着套马杆,蹬着马蹄铁,一起游荡在这辽阔草原,一起赶着羊群,喝着蒙古烈酒,和那最凶猛的草原狼斗智斗勇!草原狼,游牧民族的图腾,游牧民族之魂。这个不可驾驭的神灵,带给了蒙古人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勇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踏着蒙古铁骑的成吉思汗,以区区几十万骑兵,横扫亚欧大陆,把中国人的勇猛第一次传向了世界,也再一次见证了草原狼给予蒙古人的教诲。感谢作者那生动而又详细的描绘,和那用心用血汗造就的文字,以及对草原的那份坚守情怀,才得以让草原狼走向人们的视野,留下那令人敬畏的形象,打破了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大华夏主义,对游牧民族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无论是围羊的战役,还是与军马的厮杀,又或与人类一次又一次惊险的战斗。草原狼充分展现了作为狼图腾的神圣、机智和勇猛,狼的精神也频繁的触及着我的心灵。场场战斗,可以说每一次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发人深省。它们顽强,它们不屈,它们敢于用生命同敌人相搏杀,从不退缩,从不畏惧,不仅把这种刚毅的血液流淌在后代的血管中,也把这种精神散播到牧民的每一寸肌肤。即使像小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为了战斗而死而感自豪与骄傲,不失狼最引以为傲的自尊。草原狼,在最艰辛的环境最生机的生存着,他们与草原其他生物,一起在腾格里的呵护下,勇敢的面对各种灾难,各种困难,相依相存。前途虽忐忑,依旧顽强的维护着草原王者的身份。草原狼,留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与震撼,而我也早已被群狼撕去了热血的心脏,以至于每次提及,都会被这种悲壮弄得热泪盈眶。草原是无辜的,蒙古狼更是不幸的。即使他们有着毕力格这样老一辈的牧民和陈阵这类新生代呵护着、敬仰着,依旧难逃走向覆灭的路途。的确,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最严重的,最可怕的是这种冲突一旦赋予了政治的色彩,带来的毁坏便是灾难性的。让我更为费解的是:那些曾经同样在草原上驰骋的牧民们,一旦离开养育他们的草原,被农耕文明所感染,回过头来,带来的破坏便是更加不可估量……无疑他们背叛了草原,背叛了腾格里,也忘记了心目中所景仰的狼图腾。那个曾经给这个民族带来力量,带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带来智慧的神灵,也变得死不足惜!草原狼的命运是可悲的,打拼了成千上万年的狼族,在现代的手段下不堪一击,一去不复返。农耕民族总是自诩思想先进,爱好和平,却打着维护牧民的利益,对草原大肆破坏,对狼群赶尽杀绝,一步步侵蚀着牧民生活的家园,打破长久以来的平衡。试想,千百年来没有农耕民族的介入,草原依旧生机勃勃,甚至一次次给农耕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而仅仅十来年的时间,农耕民族自以为是的闯入游牧民族的生活,便把草原的命运送往腾格里,对草原的破坏也绝无仅有,也彻底的抹杀了草原民族像狼一样的精神与生机。腾格里离我们渐渐远去,但那狼图腾依旧在我心中,在那仍然为草原坚守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走遍草原,仿佛狼的嚎叫声依旧在回荡,久久不息……读完此书,也体验了一把游牧生活,感受到了草原独有的魅力,对狼图腾也充满无限的敬仰。这个颠覆农耕民族自尊心的著作,宛如一把利剑,直插心脏,难免会有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纵使当下,依旧有很多人对此书提出批判,但我坚信它无愧一本经典著作。由于个人学识有限,不在此对各方立场做过多评判,也希望阅读者对书籍也不应该保有太多的偏见,而以文学的态度去畅游来自草原深处的文明,感受这番畅快淋漓!最后,谨以此献给腾格里,献给那最勇猛的“战士”——草原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狼图腾(修订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