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雪冷血热(上卷)》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7 02:0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雪冷血热(上卷)》的读后感10篇

  《雪冷血热(上卷)》是一本由张正隆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冷血热(上卷)》读后感(一):《雪冷血熱》:在黑土地上記錄抗聯的歷史

  《雪冷血熱》:在黑土地上記錄抗聯的歷史

  戰爭題材的報告文學,其在國內的主流即意識形態戰爭題材,這方面的作品汗牛充棟。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讀不到楊奎松、沈志華等人的研究,也無從去尋找臺灣和美國方面出來的學術研究和個人回憶錄。千篇一律的主旋律書寫,將它們的讀者拉入到一個浪漫主義的陷阱,我一直以來認為戰爭都是美麗動人的詩篇,有正義附身可以展開理直氣壯的殺戮。在1997年的時候,我遇到了張正隆的《雪白血紅》,盜版,上下兩冊。從此對戰爭、對歷史的看法發生了不小變化,我甚至在開始的時候不願意接受它的真實描寫。後來我才知道,有類似嬗變經歷的讀者,不止我一個人,很多人都曾將張正隆驚為天人。

  《雪白血紅》是張正隆的成名作,內容是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爭先恐後派大軍搶佔東北,從雙方與蘇聯紅軍、日偽受降部隊發生的千絲萬縷關係,到遼沈戰役結束,國民黨丟了東北以及耗盡了昔日的遠征軍精銳部隊。因為此書,張正隆在一段時間裏被停職反省,但與禁書禁人不一樣,因此走紅的張正隆,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體制內的軍政界裏,他都受到了熱捧,特別是四野(東北野戰軍)的舊部下們。所以,我日後通過媒體對張正隆的採訪,可以看到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細節,張正隆在某地如何受到部隊將領們的歡迎和捧場,這聽上去像吹噓,我相信是真的,有過之無不及,因為那是廣州和海南,四野一路南下的征戰路線,也是就地紮根接收路線。

  2008年9月出版的《槍桿子1949》,繼續四野的征戰歷程,出山海關、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南下湖南廣西廣東一直到海南島。60萬字的作品,出版時被刪節了10多萬字,一說是80萬字刪了30萬,有人把此書的不足歸結于編輯的斧鉞,我是覺得,即使沒刪節,《槍桿子1949》也遠不如《雪白血紅》。四野出關後的戎馬倥傯歲月,題材本身過於宏大,要想在100萬字以內面面俱到又不失細節,這是無法平衡的。

  新書《雪冷血熱》,是講述抗日聯軍的歷史,張正隆的一貫取材方法還是走訪並錄音,這也正是他寫作的強項和特色。20年前就出入幹休所採訪傾聽的他,書中最吸引的人地方無一例外是當事人的口述。在我看來,張正隆是一個苦行僧作家,他的寫作是靠腳走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優秀的歷史記錄者,卻算不上一個歷史研究者,他身上還是缺乏學者的知識背景和治學能力。一旦離開了口述者,他在如山的檔案裏就難有建樹。從四野追溯到抗聯,張正隆在書中至始至終對國內歷史懷著槍桿子迷信,或曰武力崇拜,誰拳頭最粗就是老大,但武力在現代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已經一去不再了。分析國際政治,張正隆堅守達爾文主義,他預先把世界設想成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規則與人類的普遍正義無關。

  這部關於抗聯的著作,是我看到過國內同題材中最優者,當然,同題材中大都是萬人一面的平庸輩。九一八事變之後,滯留的東北軍、本地盛產的土匪、國共兩黨派人組織起來的反日武裝,共同構成了東北抗日聯軍。部隊的番號看上去十分壯觀,但從編制與滿員上講,幾乎都是虛張聲勢。抗聯的戰績沒有虛張聲勢,廣泛遊擊的他們,成為日本關東軍的心腹大患。日軍採取了殘酷的剿滅政策,將分散居住的村民們集中到一個個新建的大屯中去,新建的居民點都在公路邊上,有炮樓防衛。將軍民聯繫的一刀兩斷,使得抗聯的後勤日益匱乏,東北的冬天氣溫能到零下三四十度,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就地找不到食物。所有人回憶起這段經歷時,都是苦到了人能承受的臨界點。官方的黨史承認,歷史上最艱難的三個時期分別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中的戰鬥。

  除了戰場之外,張正隆多次寫到北方會議的急躁精神對抗聯的消極影響,同樣的,抗聯中也躲不了肅反,這裏叫做殺“民生團”。日蘇衝突的張鼓峰、諾門罕事件爆發時,抗聯喊出“武裝保衛蘇維埃”的口號,同時,蘇軍機械化大兵團的勝利,一度鼓舞了絕境中堅持抗戰的抗聯將士。眾人以為蘇聯紅軍馬上會來解放東北,誰知是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落地。山窮水盡的抗聯殘餘部隊,大部分出了國境線去蘇聯整訓,被編成一個教導旅,日後隨蘇聯紅軍一道出兵東北。戰爭中的殘忍細節,饑不擇食中的食人肉,濫抓叛徒而導致的濫殺無辜,陷入內部審查運動者的自殺,這些逼仄真實的細節,讓我看到當初寫《雪白血紅》,敢於記錄長春圍城的張正隆在那場心悸之後,鋒芒、膽量、良知尚存。

  儘管,《雪冷血熱》的記述,已經無法如《雪白血紅》那樣一鳴驚人。但在國內的同題材、同陣營寫作者中,張正隆是難得能被歷史記住的人。在相同政治社會裏,我覺得寫戰爭的張正隆,接近於《騎兵軍》的作者巴別爾,兩人都是作家,不是史學家。

  成稿於2011-04-22

  《雪冷血熱》(上下卷)

  張正隆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1年4月版

  《雪冷血热(上卷)》读后感(二):抗日战争师级以上阵亡将领

  抗日战争师级以上阵亡将领,八路军1人,新四军2人,而东北抗联共23人,主要领导大部分阵亡,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最后被日本人解剖在胃里发现棉絮,就是靠自己衣服上的棉花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

  1. 左权,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1. 罗忠毅,新四军6师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江苏溧阳

  2. 彭雄,新四军3师参谋长,1943年3月17日,江苏连云港

  东北抗日联军(前身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1. 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

  2. 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县

  3. 夏云杰,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黑龙江省汤原县

  4. 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县

  5. 陈荣久,第七军军长,1937年3月5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6. 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龙江省桦川县

  7. 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龙江省勃利县

  8. 李延平,第四军军长,1938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9. 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黑龙江省五常县

  10. 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龙江省穆棱县

  11. 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图县

  12. 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县

  13. 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县

  14. 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21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15. 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龙江省德都县

  16. 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1940年12月1日,内蒙古阿荣镇

  17. 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宁安县

  18. 汪雅臣,第十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19. 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20. 魏拯民,第一路军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桦甸县

  21. 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1941年9月20日,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22. 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省鹤岗

  23. 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8月3日,黑龙江省庆城

  《雪冷血热(上卷)》读后感(三):“邮差”适合去给日本关东军当伪军

  “邮差”觉得看这本书让自己受到了侮辱,理由是“活脱脱一本孙敬修演讲革命故事,没有了对于战争的反思情怀,没有了对于细节的挖掘,没有了悖于官方的爆料,剩下的还能是什么?”

  我是很想知道,“邮差”啊,你自己希望看到什么样子的东北抗日??

  “没有了对于战争的反思情怀”

  “邮差”是在搞笑,还是脑子有毛病??!!日本侵略中国,要反思的是日本,你让作为抵抗侵略者一方的中国反思什么??难道反思自己居然敢抵抗“邮差”家的太君和皇军??!!

  “没有了悖于官方的爆料”

  是不是说书里的内容一定要和官方资料相反,“邮差”才赞成??!!换句话说,“邮差”就是根本不相信官方的公开资料了??!!“邮差”的态度就是,官方的公开资料全是假的,只要跟官方不同,才是真实的,对吧??!!

  既然“邮差”是这个态度,我给“邮差”指条出路:去看日军的宣传资料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雪冷血热(上卷)》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