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领》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领》经典读后感10篇

  《金领》是一本由卫哲 / 王逍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领》读后感(一):【一天一本书】-9-《金领》2013年10月13日 周二

  一、书籍主题

  书名:金领

  副标题:21世纪职业完胜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朴实而又贴切、中肯而又实用的成功心得向我们剖析了一个成功者的路程,全面地揭示了职场的攻略。全书中所有章节概括起来,无非只涉及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职业经理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别一部分涉及企业管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的管理。

  前言和后记:

  前言:卫哲想对毕业10年的经验做一个总结,在朋友帮助下口述而成。

  二、了解整体架构

  一、职业生涯的战略规划 二、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 三、上班心理学 四、工作模式之最优化 五、求知之门 六 、中西合璧的管理之道

  七、强力辐射:人际影响力 八、演讲和交流艺术 九、财富人生:金领一族之休养生息 十、探索复杂性:职业成功之源

  三、关键词

  职业规划、核心竞争力、三大职业素养、阅人之道、人际策略、终极

  四、作者介绍

  卫哲,一个现代年轻经理人的典范。他当上首席执行官的时候还只有31岁,是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中国总部CEO。

  五、重点章节

  1、职场公式: 职员 + 主管 + 经理 + 总监 = 副总裁

  1-2年 +2年 +2-3年+2-3年=7-10年

  2、中国区总裁的十大战略角色:投资人的代表、战略架构设计师、战略客户的负责人、战略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联系人、首席培训师、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广人、公司多元政治经济的平衡中心、政府关系的主要协调人、创造之源、控制之本(安全和决策)

  3、在职业生涯中,不要光看损益表,不同的阶段,对三张表的侧重是不同的。职业生涯的早年,要增加你的资产,减少你的负债。第二个阶段实现你的收益最大化;第三个阶段是考虑你的现金流。

  4、强烈持久的兴趣,它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5、能力大体来说是两类:对人的能力和对事的能力。

  6、平衡什么?平衡好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平衡好集团股东的要求和我们中方股东的要求,平衡好公司的要求和员工的要求,平衡好公司的短期利润和长远发展。

  7、平步青云的秘诀:吃好碗里,常看锅里。

  8、职场需要恒久培养三大核心素养:技术专长、管理水平和人脉网络建设

  9、人际关系的五个一工程:一张贺卡、一张照片、一顿饭、一封信

  10、职业经理人必须去管理股东期望值,否则一起努力将白费。

  11、英国企业逐级授权体系非常完善。

  12、作者在伦敦经济学院学到的三条:1)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 2)程序大于权利 3)离开了考量和评估,管理就无从谈起

  13、西方管理中强调情感账户--Eomtion Bank Account(EBA)

  14、驭人之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15、人与人交往三原则:尊重、倾听理解和求同存异

  16、与上司相处的秘诀:心理上的绝对平等和工作上的绝对不平等。

  17、CEO高于副总裁的三个关键素质:面对公众的能力、承担重任并下最后决心的心理承受力和股东的高效沟通以及建立高度信任的能力

  19、企业中的陋习放到了家庭中却恰恰成了美德

  20、一位著名企业家的一段著名对话“请问您的企业是如何成功的?””靠我们丰富的经验“”您是怎样取得这些丰富的经验的“”因为我们犯过许多错误“

  21、如何规避职业陷阱:无耻的拷贝和无耻的学习。能抄就抄,跟着别人走会更安全。

  22、对于自己要探索的路,要区分挫折和失败,多接收挫折可以避免失败。关键在于如何去控制和消解不断到来的小错误来确保大错误永远不会发生。

  六、逻辑线索

  职业要通过”人生财务报表“进行战略规划,规划中要培养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职业素养。工作心理需要乐趣而不是加班,工作模式中要结合结果与过程(效能和效率)。素养一技能:工作中给自己充电非常重要,要以务实为主。素养二管理:企业管理之道在于平衡利益和逐级授权。素养三人际关系:总原则尊重、倾听和求同存异,对上司心理平等和工作不平等。CEO的重要能力演讲的提升来源于针对性的训练和不断的练习。

  《金领》读后感(二):不仅是金领

  第一章:职业生涯的战略规划

  普通职员——主管——部门经理——总监——副总裁——CEO

  换行不换岗 换岗不换行

  择业思维法则: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用你的智慧使你服务的公司和部门取得进步,你很快就会兴奋起来。

  兴趣是靠挖掘出来的,而不是靠寻觅出来的。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就业看三方面:1.学到多少东西;(第一阶段)2.赚到多少钱;(第二阶段)3.是否令自己愉快;(第三阶段)

  第二章: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

  1.自我激励:习惯决定成败;

  2.自律为本:超越个人嗜好;

  3.周期反思:个人发展计划;

  4.恒久培育:三大核心素养(技术、管理、人脉);

  5.精巧织造:人际资源网络;

  6.公关技巧:“五个一工程”(一张贺卡、一张照片、一顿饭、一个电话、一封信);

  第三章:上班心理学

  工作中幸福感的源泉:

  1. 对工作的高度兴趣和热爱;

  2. 收入福利相当丰厚;

  3. 工作环境愉悦;

  4. 工作效率高,充实感;

  5. 融洽的上司、同事关系,被充分尊重;

  6. 团队协作共同成功,集体归属欲;

  7. 工作的成就感,社会的认可;

  8. 知性的成长:工作带来的对事物和人的理解迅速成长;

  第四章:工作模式之优化

  第五章:求知之门

  管理学的书读了一本就觉得很充分的话,就千万不要读第二本。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第六章:中西合璧的管理之道

  情感投资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第七章:人际影响力

  人际策略三大原则:尊重 倾听和理解 求同存异。

  上司攻略:心理平等;工作上绝不平等(先反对再执行)。

  第八章:演讲和交流的艺术

  成功演讲三大层面:

  选题:了解听众的需求;掌控时间;准确估量听众的理解能力

  流程设计:

  实施:

  第九章:财富人生 金领一族之修养生活

  退休境界:有些“老本”,有些“老窝”,有位“老伴”,有群“老友”

  《金领》读后感(三):提供了一种职业路径,可以供迷茫的职场人参考

  现在再说卫哲,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卫哲风头正盛时,我是没有听过多少他的事迹的。

  简单介绍下卫哲吧, 70年出生,93 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万国证券总裁助理;亲身经历了当年著名的 327国债事件。

  327国债事件又被人戏称为血色八分钟,发生在 1995年2 月23日,据说是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件事对中国证券行业造成的伤害到今天为止依旧没有消弭。与此同时,也给当时蒸蒸日上、形势一片大好的万国证券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现在你只能听到申银万国,而不是万国。

  其实以我这么 low的见识,是不会知道这件事的。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年教我们金融学的女神告诫我们,嫌命长就去玩期货,如果想玩大一点,还可以加个杠杆;只要短短 8分钟时间,就可以瞬间暴富;当然,也可以分分钟输得倾家荡产。

  对于公司来说,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选择了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但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爆仓后信以为真。短短的 8分钟里,死了不少人。

  当然了,都是自杀。

  想想还是很惨烈的。

  不过这些和卫哲没多大关系。看过他的履历后,你会由衷地觉得,小说里的年轻有为,身居要职的男主是存在的。

  永道(现普华永道)企业融资部经理、东方证券投行总部总经理、百安居财务总监兼执行副总裁(后来升职成为首席执行官),以及阿里巴巴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

  这本书写在他入职阿里巴巴前夕。

  主要讲述了他的职业路径,以及他的目标——成为职业经理人,及相应的看法。

  但是就像你们知道的,后来出了一个特别著名的事,卫哲因为阿里内外勾结假货泛滥事件引咎辞职,被媒体报道为“马云杀卫哲”。整件事情的氛围有点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阿里工作的经历改变了卫哲当初“职业经理人”的构想。所以,这本书可以只看看,部分借鉴,但是不必太当真。

  有句话说的好,看一个人如何,只看他在低谷时的表现;同样,看一个人的总结,更应该看他在大错之后的反省。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往往是不会有心思三省吾身、思考是非的。

  :这本书已经绝版了。可以找到 PDF。

  《金领》读后感(四):金领

  周末窝在家里看书,其中一本是卫哲的《金领》。当初看序言和目录的时候觉得很不错,似乎从一个成功人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在职场上如何少走弯路如何在外企适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砝码。。。

  真的看书,有些失望,首先文字粗糙,如果不是他的名气,这种文字,怕是没有哪家出版社肯发行吧,其次内容重复,颇有凑字数嫌疑,对目录里一些好的大纲,并没有展开来讲,或者,他还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叙述。

  再者,可能就是我的主观想法了,总觉得对面是个年少得意,踌躇满志的人,透着点张狂和不真实。但话说回来,31岁做到世界500强最年轻的中国总裁,也有张狂的资本啊,太浮躁坐不到那个位置,太实在坐不长那个位置,何必苛求。

  再何况,其实没有哪本自传,是百分白真实的,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掩饰一些不喜欢的东西,把更多的功劳归于自己,更多的把错误归于环境。

  不管如何,有些话,有些观点,是很实用的,不过对我这种安于现状小富及安的人,似乎也不太有用,可能我永远不会为了某个目标,特别理性的分析付诸与行动。倒是提到演讲的重要性,说客户愿意见你,就是基本认可了你公司的实力,真的见面以后,就是看你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人最初的演讲技巧和外在表现,占决定项目成功因素的七成。卫哲在普华永道的时候,上演讲课程,两个老师两天28000美金,但受益匪浅,学超所值。

  《金领》读后感(五):金领读后感

  我感兴趣的有几点内容:

  ◇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从主管到总裁的工作分工;

  ◇总裁的十大角色

  ◇人才发展三张报表

  ◇员工情感账户

  ◇演讲技巧

  ◇退休四老理论

  总得来说,这本书可以启发你(不是教你)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

  但是,卫哲的发展道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首先,他的定位-两栖动物,就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其次,工作角色的定位,职业经理人-股东的代理人,也不适合于心中有事业目标的人。

  我认为,金领一书表达的观点,是三十多岁的卫哲的理念,四十岁的卫哲会有不同的、更深刻的见解。

  《金领》读后感(六):Notes

  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理,是因为你的上司发现你具有管理他人并且帮助他人成长的能力。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他不应该抱有“我是来打工的”这种狭隘想法,他应该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创造未来”这样一个需要注入巨大创造激情的事业去做。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缺乏能力的表现,家庭和事业之间,事业成功和生活乐趣之间绝对不应该是这样的一堆矛盾体。

  一个公司的初级员工,能否成为一个业务领域内的主管,关键是看:他是不是积极地做一些主管在做的事情。

  在职业生涯最早的8年或者10年当中,你不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发展路线图,你还需要观察你所在的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它未来的方向,更进一步观察你所在的行业在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中的地位和它今后可能发生的变故。

  埋头苦干的时候还要注意抬头看路。所谓的抬头看路是指一定要关注本部门可能出现的新的单项业务,新的业务发展法相,对此嗅觉要高度灵敏。

  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总裁和副总裁的最大差距:重大决策的决策了,承担风险的能力。

  总裁的十大角色:

  1.投资人的代表

  2.战略架构设计师。战略是什么?战略是公司资源(人力和财力)的分配;战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是抓大放小。战略不是难在有所为和抓大,而是在说不和有所不为和放小。

  3.战略客户的直接负责人

  4.战略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联系人

  5.首席培训师

  6.公司价值观以及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广人

  7.公司多元政治的平衡中心

  8.政府关系的主要协调人

  9.创造之源

  10.控制之本(安全和决策)

  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去冒一些可以承受其失败的风险,比不去冒险而丧失机会,是更安全的决策。

  行业选择

  行业选择的灵活性原则是:你要比别人对各个行业有更敏锐和更清晰地洞察,不要老去随波逐流。

  前十年积累自己的资产负债,增加自己的净资产净能力;第二个十年实现收益最大化;最后十年考虑现金流量和退休后的现金流量。

  你根本不了解的行业,就根本谈不上兴趣。即使有兴趣,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兴趣。兴趣是在工作中探索的乐趣,操作的乐趣。真正的兴趣是你在融入工作以后,你在工作中发现这个行业特有的兴趣。

  用你的智慧是你所服务的公司和部门取得进步,你很快就会兴奋起来。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就是获取兴趣的过程,你没有兴趣是你不愿意把自己的价值实现,或你没办法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是绝对意义你天生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兴趣是靠挖掘出来的,而不是靠寻觅出来的。

  能力从大的方向划分有两类:一是对人的能力;而是对事的能力。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你要看着你的上级在做什么,理解他、学习他、模仿他,最终在他升官后顶替他。

  《金领》读后感(七):节节晋升的道路

  一,outline:

  1,要积极的教导下属,腾空自己的碗,让自己有机会去锅里分事。

  2,业务要并轨,在公司业务发展前沿多思考,主动承担总经理的职责。

  3,控制别人的期望。

  4,十大战略角色:

  投资人代表;战略架构设计师;战略客户负责人;首席培训师;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第一推广人;创造之源;控制之本。

  5,第一个十年,学习;第二个十年。价值体现;第三个十年,快乐工作。

  6,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获得兴趣的过程;自己挖掘和培养工作中的兴趣。

  7,三个角度:技能,管理,Net working.

  8,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需要自己用全力去挖掘的。兴趣是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寻找出来的。

  二,职业素养:

  1,自我激励:

  良好的工作习惯:①对出差流程做运筹学的计算。②绝对不拖延。(胶水一定要在还没干的时候抹掉。)③为了成为高手,必须痛苦的矫正自己的错误姿势。这时候球技就会猛增。

  解决方案:①确证问题②对症下药③复诊

  2,自律:

  3,定目标:一,符合客观市场。二,符合自身能力。

  实现目标:一,彼(目标需要什么必要条件)。二,己(自己具备什么能力)三,由己到彼,我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4,三大核心素养:

  技能,管理,Networking。

  5,Net working:

  ①储存你的感情账户,做事便拥有更多的捷径了。

  ②跟踪保温(7天内follow up)

  ③和所有人发一封信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你换了新岗位,这是起码的一个沟通。

  ④互相加深了解是高层人士互动的主要目标。

  ⑤联系比较多的永远在200人左右。

  6,五个一工程:

  ①过节的贺卡;

  ②一张照片(你机会可以寄你们曾经相识过去,提醒这个人);尤其是大总裁。

  ③工作午餐。

  ④七天之内认识的,打一个电话给对方。

  ⑤一封信。

  7,快乐工作:

  ①找一切理由来庆祝,从自我肯定中获得工作的快乐。

  ②周期性的角色互换可以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动力。

  8,求知:

  ①,永远去学自己所欠缺并且急需实用的东西。"你要先明确你和自己下一个目标之间缺少什么。"

  ②管理学的书读了一本就觉得很充分的话千万不要读第二本。(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③关心带人接物之道。

  《金领》读后感(八):值得初入职场的人好好读

  职场的道道还是挺多的,如果没有一个有经验的人带路,会走很多弯路,这本书就是非常好的指路书,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经历三年之内的人。

  ---------------------------------要点如下--------------------

  1.知己知彼

  对自己、公司、行业的认识是在新入职的头几年至关重要的事

  2.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就要留意直接上司、其他部门、其他公司的岗位能力要求

  3.核心竞争力

  技术专长、管理技能、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的五个一工程(贺卡、照片、一顿饭、一个电话、一封信)

  4.个人发展计划

  岗位差距——计划弥补——定期反思

  时间管理:绝不拖拉

  永远学习欠缺并急需使用的东西

  5.用人之道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6.演讲能力

  见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包括言谈举止和演讲能力

  该写的不能讲出来,该讲的不能写出来

  7.CEO两大境界

  停职留薪;

  力挽狂澜

  《金领》读后感(九):极度个人化的《金领》玉律

  原文地址:

  http://horacexiong.com/2006/10/03/%e6%9e%81%e5%ba%a6%e4%b8%aa%e4%ba%ba%e5%8c%96%e7%9a%84%e3%80%8a%e9%87%91%e9%a2%86%e3%80%8b%e7%8e%89%e5%be%8b/

  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它作者的简历。一个31岁成为世界五百强(B&Q百安居,一家1969建立于英国的家具用品商)的中国总裁的年轻人。非常牛逼哄哄,呵呵,符合流行畅销书惊世骇俗的概念炒作要求,我也就把它当作“畅销书”来读了。有点可惜的是“作者”卫哲看来不太擅长文字书写——因此本书全文都以执笔者王逍海和“被采访人”的对话方式展开。无所谓了,内容是重点。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带有极强作者个人、个性特色的“经验录”,作者讲述了自己在10多年的职业发展生活道路上的种种感言和经验教训,给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建议。先看看简介:

  “卫哲,一个现代年轻经理人的典范。

  他当上首席执行官的时候还只有31岁,是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中国总部CEO。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平步青云?他在职场成功发展的进程中有何秘诀?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如何从白领这个台阶迈向金领层次?

  本书以朴实而又贴切、中肯而又实用的成功心得向我们剖析了一个成功者的路程,全面地揭示了职场的攻略。

  全书涉及职业生涯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上班心理学、工作模式、管理技术、人际影响力、演讲和交流艺术、休闲等方方面面,相关成功学、管理学、心理学、交际学甚至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这种广度和一定层面上的深度不仅是职业经理人的必备,也是各种培训中心和大学NBA的生动教材,还是每一个对职场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年轻人的入门。更是从白领如何成功迈向金领的指引。

  书中所有章节概括起来,无非只涉及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职业经理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别一部分涉及企业管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的管理。”

  首先要承认的我之所以花时间读这本可读性不是很高的书有两个原因:我和这位卫哲相比相比还年轻得多(他70年生人,长我12岁),他曾经经历的起点或许是我正在经历的;我自己恰好也在一个小型的国际化公司亚洲区分部工作,可能同样面对他曾经面对的所有问题。所以这本书的确给了我一些有趣的东西。由于这本书的漫谈格式,没有多少系统性可言,只选择几个话题可以在这里解读下: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这句话讲的是如何在一个纵向的发展方向上掌控自己的职业节奏——在理性地了解了自己在职业生涯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之后应该如何去完成本职工作并且同时向着更高层次提升自己。这个概念里首要一点就是要:先吃好自己碗里的东西,怎么吃?你一个人吃不完怎么办?让你的下属吃、让你的同事帮你吃——这一点恐怕是中国人人性中最难做到的一点。君不见传统的中国企业中多少部门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下属,不敢也不愿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学习、犯错最终不断进步最终代替自己。在我看来,”Make yourself redundant” (让你自己变得多余)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当你成功地让你的团队在离开你的领导之后依然能够表现卓越,你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同时也让你自己有了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新的挑战。如果你整天小肚鸡肠压制你的团队成员,不愿意传授、分享你的工作技巧、成败经验,不愿意让你的新同事和你一样表现卓越,那么你永远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拥抱更广阔的未来。而且最可怕的是:如果没有人有能力代替你的工作,你的上级怎么敢提拔你到更高层次的位置呢?正常的思维逻辑应该是:哦,这个年轻人把这支队伍管理得如此仅仅有条,以至于他可以离开做点别的什么了。说到底,这是“胸怀”大小的问题,是眼光长短的问题。

  中国区和全球总部的沟通

  由于作者是中国区负责人(首先当然是中国人),直接向英国总部汇报,因此会面对本土实际发展环境和总部投资人“头脑中”的本土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挤压。在这种层次上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一方面你要向全球董事会展示你的工作内容和成绩;另一方面你要争取合理的企业资源(资金、人力、策略),这一方面是沟通的艺术(管理股东的期望值并且赢得长期的信任和支持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是管理的技术(你必须能提供一种“透明的沟通”和“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审查模式”)。具体到我自己,就是每个月(季度)定期的balance sheet更新报告了,将来还得涉及到阶段性的项目开发状况汇报——作为开发公司,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所有这一切沟通和控制,不仅仅关系到公司发展的战略大计,也关系到你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利益,而且关系密切。”

  工作强度,压力和效率

  “长久性地将太多的时间分配在纯粹的工作中并不能提高工作质量”因为“90%的加班者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利用正常上班时间”

  卫哲先生对以上三个词的定义让我非常赞同:

  工作强度——单位时间内需要去完成的任务数量,是指工作的密度,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自然特性,短期很难改变,但是可以通过长期努力去改变。

  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已经完成的任务数量,是指工作的方法导致的结果,是高度可控的。

  工作压力——未完成的工作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可以由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减少未完成工作量而不断降低。

  “工作的艺术,就是尽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减轻工作强度,这就是工作的目标。”注意,时间在以上三个定义中并不是决定因子,因此,因为正常工作时间的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加班是最愚蠢的行为。所以我真得无法理解整天在msn上哭喊加班的人抱怨什么——为什么在正常时间内无所事事聊天看无聊网页呢?

  休假的意义

  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和我个人的经验不谋而合,呵呵。休假对于中国传统企业可能意义仅仅是一种额外福利,无论是员工还是雇主都如此认为,然而在实际中休假本身拥有重要的三种作用:

  休假是公司对员工的关心和必要保护,而且休假前后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休假是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检验——如果一个员工(尤其是高层员工)休假以后公司的相关业务就完全停滞,这反映了他未能建立起一个能自我控制自我导向的强健团队,是他领导能力上的失误——或是如上所言,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内容和其他员工共享导致的工作中断。“如果休假期间手机不断地响,说明我的管理能力还不够以至于不敢更长时间地休假。”这恐怕是一个CEO管理能力最直观的试金石。

  休假期间,别人会换一个角度看你的决定,代替你工作的时候,会暴露出你之前工作的失误和盲点,这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是有利的。

  这一点我所在的公司恐怕是我知道的最人性化公司:每个员工每年有15天以上的带薪假期,只要获得上级的许可,员工可以任意设计自己的假期时间——更离谱的是我们总部的同事每年根据国家法律拥有2个月的带薪假期。呵呵,这导致每年夏天办公室几乎空无一人。

  有意思的话题:

  我第一在一本严肃的探讨职业和管理的书里看到谈论桃色关系的话题,哈哈。卫哲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如何避免办公室恋情和婚外恋骚扰的方法。难道,所有过早在职场崭露头角的年轻男性都会面临这种问题?:S

  综述: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毕竟,作者的坦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去借鉴,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是无法拷贝的,而且作者所在的英国企业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作者身上的强烈的保守气质,正如作者自己坦言,这种气质和作风适合守业, 但未必适合创业。

  《金领》读后感(十):简单摘录

  半天时间读完,简单摘录了几条有点营养的笔记。这本书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阅读。倒不是说写得不好,主要是因为干货不多,为数不多的几点干货也都是蜻蜓点水,整体感觉太单薄了。我想卫哲先生写这本书的主要出发点更多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锦上添花吧。

  总有那么几本书读完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总感觉略干涩。

  一.论沟通

  演讲:该说出来的不该写下来,该写下来的不该说出来。

  企业中,所有你人都能够准确理解的简明的英语就是好的英语。

  公关关系中的五个一工程:一张卡,一张照片,一顿饭,一个电话,一封

  信。

  沟通三原则:尊重、倾听、求同存异。

  二.论职业生涯的发展

  吃着碗里的,看着祸里。

  职业经理人进行职业规划的三张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损益表、现金流量。

  第二次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

  毕业十年可当副总,副总十年未必能当总裁。

  培训的金科玉律:冬令进补,缺什么补什么。

  退休后的境界:有些老本,有个老窝,有位老婆,有群老友。

  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谨慎选择那些论资排辈的行业

  三.论企业管理

  高强度 ≠ 高效率

  战略不是难在所为和抓大,战略恰恰有在所不为和放小。

  战略不是难在所为和抓大,战略恰恰有在所不为和放小。

  西方公司的本土化:一张中国脸,一颗国际心;前台本土化,后台国际化。

  用人之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不反对公事公办,坚决反对私事公办,最鼓励公事私办。

  职业经理人如同物业管理公司,股东才是业主。

  找出一切理由来庆祝胜利。

  英国风格:逐级分权,讲究平衡,内部倡导妥协,对外讲究部分妥协和平衡。

  与股东之间良好的透明的沟通并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适当降低股东的期望值。

  初级的员工do your thing right,高级员工 侧重战略规划 do your right thing

  企业管理机制包括 投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美国的思维方式以创造力著称,德国的思维方式以严谨著称,英国的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平衡和妥协。

  官僚就是一手控制一手辅助。

  ceo的最高境界:停职留薪和力挽狂澜

  与人打交道的几个要点:尊重+充分理解沟通+求同存异。与领导打交道的几个要点:心理上平等+工作中绝

  对不平等

  四.论企业文化

  外企在中国市场如何本土化?中国化面孔,内心国际化,前台中国化,后台国际化。

  美国企业文化和欧洲企业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不应该笼统的说是欧美文化。欧洲文化讲究事前控制,美国

  文化讲究事后说明。

  美国风格更适合创业阶段的公司,英国风格则更适合守业阶段的公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领》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