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10篇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是一本由[法]弗雷德里克•方热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一):那些成就我的也差点杀死我

  姨妈痛和胃痛相映成趣的周五,还没结束工作日的周五。

  给自己煮了一碗汤,和着眼泪都喝干净

  已经很感激,能够在病入膏肓之前读到这本书。

  明明是一本心理学的书,却看的泪流满面,因为几乎在每一页都读到了自己。

  有时候觉得自己走在一个荒原,四野荒芜寸草不生。我不知道我为何置身于此,我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也不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我只有一个人,抵抗孤独,抵抗未知,抵抗恐惧

  我觉得我在这个荒野上焦虑的要死,对,下一刻就会死。我害怕那种茫茫无尽头的无力感,我总觉我得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我需要抓住些什么以证明我并不是真的束手无策的。所以我变成了一个计划控,我疯狂的迷信日程计划,我觉得只有把所有的事情写下来,把一切安排的周密合理才能缓解我那不安的焦虑的心。我害怕一切计划外的事情,我讨厌一切打乱我计划的事情。“计划外”三个字本身就能引起我的焦虑。

  我害怕失败,因为这个荒原上的一切我都不熟悉,我仿佛怎样做都会错,所以我做每件事都会前思后想,反反复复脑海中演练很多遍。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对,也许这样会好呢,大概那样才行……我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急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可是我又隐隐觉得他们说的都无法帮助我,因为这个荒原上只有我,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于是就这样,犹豫不决成了我性格里最重要组成部分

  我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异类,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可是我却常常觉得我就是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一样,我无法融入他们。尽管表面看起来,我是无害的,我和谁都无争,可是我就是无法和任何人亲近。

  我每天都在自责,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自责,反反复复。

  说真话,我真讨厌我自己,讨厌这样的我自己。

  我不知道我如何成为了我,于是我试着听听我内心声音

  这几年我一直固执的想要辞职考研,而且要考名校。我一直觉得是我自己要求上进,想要更好的学术背景。其实不是的,我时常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你上初三以前,我一直以为你是可以考北大清华的。”是的,这个声音来自我母亲。初三时,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低谷,从一个优等生一下子一落千丈,成为了“差生”。尽管已经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觉得对不起母亲,我让她失望了。所以我拼命的努力,努力做好一切,我生怕她失望,我怕她失望就会不要我。是的,我心里仍然住着一个小女孩,她很怕爸妈把她遗弃。我到现在都经常做一种梦,梦到被父母遗弃,然后哭着醒来。这种不安全感蔓延了很多年。我拼命的做好一切,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我拼命地想让所有人高兴,大概就是潜意识里觉得,我不能让父母丢脸。“只有我很出色,我才会被爱,我才不会被遗弃”的逻辑让我追求完美,让我勤奋上进,可它简直差点杀死我。

  每当我又不顾自己的处境,答应了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我都很痛苦。我自己明明就已经自顾不暇了,还要当那个烂好人,随便谁的要求都答应。也常常想,为什么我每次拜托别人做什么就会很愧疚,会觉得麻烦别人了,我宁愿自己做,也不愿麻烦别人,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仿佛从不觉得自己麻烦了别人,甚而理直气壮,甚而得寸进尺。我既生气他们这样麻烦我,又生气自己竟然又答应了。我无法拒绝别人,我仿佛要讨好每一个人,我害怕拒绝之后就会失去什么。我认真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凡事都先答应下来,然后再去想办法做。”这个声音是我父亲。他不止一次的教导我,别人交给我的事情,不管我又没有能力去做,都要先答应下来,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到。并且,他说,你一定要做到。我承认,因为这句话,我受到了很多师长、领导的夸赞,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了很多机会,这成为了我的优点。可这也简直成了我人生的魔咒——永无法拒绝别人的魔咒。

  每当生活、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我都觉得很沮丧特别沮丧。我觉得我又输了,虽然很长时间里我都没能想通,我究竟是输给谁了。于是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你应该是无往不利的,你应该成为那种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人。”这个声音来自我人生中第一个深爱的男孩。那几年,为了成为他说的这种人,我用尽了全身力气,我觉得只有我做到了,他才能爱我。可惜,我当时没能想明白,他不可能爱我。如果他爱我,他就不会这样要求我。没有一个男人会希望自己的女朋友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从没有爱过我,可是他说的这句话却像一条绳索紧紧地缠在我的脖颈。每当我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条绳索就越勒越紧,直到我喘不过气来。除非我解决这个难题,否则这条绳索将一直缠绕着我。问题解决了,也仍旧觉得痛苦,因为我知道下一次问题出现,这条绳索也仍然会随之出现。我不得不承认,这条绳索的存在,让我独立解决了很多的事情,我渐渐成为别人眼中独立坚强有能力的优秀女性。可是,硬币的反面也随之而来。我倔强的不肯向任何人求助,我宁愿和每一个困难死磕到底,要么解决要么去死。幸运的是,每一次我都侥幸解决了,可我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会死。我也同时失去了依靠别人的能力,示弱的能力。现在,嘴硬和逞强是我的强项。所以,上一段感情,就是因为这样才分手散场。

  我终于明白,那些成就我的也差点杀死我。硬币的两面从来都是同时出现的。

  于是我试着说“不”,我试着挣脱脖子上的绳索,试着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我对自己说:嘿,听着,你已尽力,你已经做得很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不必讨好任何人,你不必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说,你很出色,你值得被爱。

  从今起,活的轻松点,活得简单点,再不要那样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活着了。

  那些曾经成就了我的,也差点杀死我的,我仍感激。

  明天,余生的第一天,接受艰难,也求美好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二):嘿,不要怕--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书评

  刚刚在想,我心中那个处处苛求着我的怪物,其实是一个受伤的小孩,就像好多电影的终极大BOSS,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有时候就是一个小孩,也许是身体长不大的高龄小孩,也许就是一个低龄的小孩,也许她只有三岁,也许大一点点,在那年被丢下的那个小孩,并不是什么奇形怪状的试图吞噬我的怪物,只是一个害怕再次被伤害的小女孩,边自己抚摸着伤口,边对我苛责严厉,仿佛那是不用受伤的唯一方式,用一个小孩的方式,只要我表现的好好的乖乖的,父母就不会吵架了,姥姥就不会偷偷掉眼泪了,大家都会对我笑了。在一个大人的身体里,住着的那个受伤的小孩,hei,不要怕,我来看看你啦,好久不见,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三):从死胡同里逃脱出来的人°

  ——评《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文/蓦烟如雪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字是关于“一个女孩要怎样才算见过世面”,当时上面写“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世面就是见天地,见众生,最终是为了去见自己。”也许这段文字,就能诠释见世面的定义,可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去了很多地方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着你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但又充满着不可思议善意和美好。我并没有刻意去讨好谁,只是真心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

  在我看来,这个女生情商是很高的,能投入到一个事物中,能迅速的抽离出,让自己独立在这些人群中,见天地,见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人要求诸如“必须达到”,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甚至我们会屈从定性要求,让自己去适应自己的环境,可往往这个是我们的痛苦的根源,也可能是我们现在都在历经的苦恼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正是一本帮助你了解自我内心的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帮助你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从这个你无意识走入的死胡同里逃脱出来。可如何解放自己呢?

  本书从七个章节让你解惑人类的痛苦。比如从解放自己的方法、内心的声音、如何完成认知概念化、摆脱自己的人生准则以及摆脱童年的认知模式以及人人解放自我、掌控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人类的痛苦来自于某种弱点或者某种负面的精神问题,因此需要做的是找到并消除这一种弱点,从而获得解脱。在这一节中,作者分析神经学,对精神分析学和神经学的看法不一都逐一分析,甚至对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都有了一定的讲解。而在看法上,他们的共同点是认为病患有某种问题,在其大脑、潜意识或童年里存在某种缺失,或者由于条件反射而引发问题。

  作者会善意区分病症,比如“不能把自己简单等同于一种缺陷疾病”,对于专门绕路去走斑马线的人来说,不算是强迫症,他们是自我安全意识;而花数小时不断检查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不停上厕所,这种焦虑,可能就是一种病态。

  我们常常和内心斗争,做错了,内心会安抚自己,做对了,会自我鼓励,这是良性的循环,而内心的声音也会成为一种恐怖的施压,就像后面提及的安娜,她不懂拒绝,即便内心抵触,她都要做到,这是想法的根源,就是她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她自认为的好品质,她觉得过于迁就他人,自身价值感降低,就能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而这样的人确实容易被记得,可渐渐自带包袱,让自己陷于一种无奈感。

  而我深有体会,不习惯去得罪人,也会在别人拜托后,尽力去完成,可内心上,有的时候,是不买账的,说来,我和安娜的情形也是很相似

  在四章中,作者就有讲到,“当一个人彻底屈从于一种人生准则和自己消极一面时,重要的是寻找对应的积极的一面。在价值与美德/优点,以及价值之间的矛盾上,说“不”的重要性,作者说,拒绝一个请求并不等于抛弃对方,更不意味着拒绝我们与对方的关系。很多人觉得在请求上,答应就是维系关系,而拒绝是容易伤感情,而往往我们就是太过在意,才让自己变得很被动。所以解决办法就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也说了,我们不是要将一个利他主义者变成一个自私自利、拒绝任何人的任何要求的人,而是不把我们选择帮助别人和我们需要照顾自己这两种情形截然对立,两种情形都是我们自己。

  作者每个环节都会提出条件认知模式,把认知概念化,让你从恶性循环中,体会到令人自由的关系,让自己从焦虑中解脱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掌控自己正反两面的人。

  作者弗雷德里克•方热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他人称“综合型”的治疗师,他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通过行为疗法来改变自己,通过认知疗法来理解自己,利用第三代疗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困在自己的枷锁中,而作者通过辛西娅、安娜以及阿德里亚娜和塞巴斯蒂安的故事,来让读者,一步步的感知自己的过度退让和不自信的根源。

  在自我苛求中,不断从死胡同中慢慢挣脱而出。

  也许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也在解放我自己。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灵活和弹性才是人生更快乐的打开方式

  “要被别人喜爱、欣赏”、“要成功”、“你应该表现得有意思,值得关注”、“要让别人高兴,不能拒绝他们”、“要和别人一样,应该隐藏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一面”、“我应该表现出色,要配得上自己的位置”。。。

  这些话,会不会有那么几句觉得耳熟?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内心总有一些声音,这些声音会不断重复,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影响我们的人生

  我们有意无意地遵循这些声音来生活,这常常会违背我们内心的意愿,成为痛苦的来源

  区分对错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要么全盘接受,忍受期间的种种痛苦,要么完全挣脱,解放自己。

  可是,全盘接受,就意味着会继续痛苦。完全挣脱,那我,还是我吗?

  法国心理治疗师Frédéric Fanget在此书中给出了第三条路。

  在我看来,Fanget的方式是人本且有效的。他提倡不把来访者视作病人,避免绝对区分正常或非正常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协作治疗的关系,咨询师通过自己身上健康的一面,来影响来访者受到困扰的部分。这是后现代咨询技术常见立场

  在这样的咨询中,咨询师不再以“专家”的身份出现,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将以往认为是问题的比如“焦虑”、“痛苦”、“压抑”都视为文化社会观念的产物而不是绝对的事实,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咨询师的角色,变成了合作者,用谈话的方式,帮助来访者用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准则,寻求改变。

  这是我喜欢的方式,这些年的学习和咨询经验告诉我,尊重并相信来访者自身的力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Fanget的解决方法是: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影响自己最深刻的人生准则;通过认知概念化,理解这个声音的运作模式,理解自己的反应和情绪;理解这些准则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正反两面;学会使用一些技巧,摆脱这些人生准则的束缚。真正的自由,是明白我们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服从于一个选择,我们可以根据此时此刻的心情环境人物事件,来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当然不容易,所以你可能需要一个合作者来帮忙,咨询师、朋友,只要能帮到忙的都可以。

  Fanget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驯服”,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完全丢掉这些准则,毕竟我们人生中的种种成就很可能正是依赖了这些准则,但我们可以驯服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不再是控制我们的主人,每次当这些声音响起,我们可以跟它对对话,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刻忍耐小小的痛苦,让准则帮我们达到目的,也可以在无法忍耐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次我需要不一样的做法,也许达不到目的,但我不在乎。

  “如果一心想拼命去除全部焦虑和一切负面想法,这最终会成为一种执念,反而会增强原本想摆脱的负面想法。这种过度的担忧可能令我们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以你看,任何事都是辩证的,灵活和弹性才是人生更快乐的打开方式。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五):在读完之后,写给未读人的一些字

  这本书其实字数不多,每一章的篇幅也很短小。时间像碎片,散散漫漫地竟然一周多才终于读完,笔记做了一点,又做了一点。文字稀疏,思路断续,索性读到了哪里就写到哪里。希望对读到它的你来说,也能有些零散地益处吧。

  1

  “被自我苛求囚禁着”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用有段时间很流行的那句话来解释就是:你之所以会觉得不快乐,大概是因为在追求着错误的东西。对......再换个说法就是至今流行的另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所以,这么久以来,你有没有想过,为难自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也许——“你永远都不会想通”。

  读完这本《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再回过头来看,不妨把它当作是一本了解自己的攻略。

  2

  在开始这次阅读之前,先问自己一两个这样的问题——内心深处,你有没有曾被这样一种模式所绑架:你应该/你必须/你要......?而对这个命题的完成情况就是天然结果,这个结果常常决定着我们“自我批评”的程度。或多或少地,这可能就是我们彼此心照不宣的共同隐秘。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必须达到”的要求对应着我们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法则,我们屈从于这些法则,却从来没想过,他们是否真的适用于我们正经历的状况。而这正是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苦恼的根源。所以当这些所谓的“人生准则”目标不可企及或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错觉”自己很失败。走出这个“恶性循环”,走出“你无意识走入的胡同”,正是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3

  解放自己的第一步:直面给你造成压迫感的自我苛求——“自我批评”。其次,你需要勇气和耐心。改变是可能的,发现那个特定的声音,面对它、回应它、摆脱它。

  然后往下看,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可以疗伤的书,如果你也是“同病相怜”的人,也许可以尝试掌握这其中涉及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功能分析、认知概念化、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等。但如果你不是,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另一个人的心理医生。

  4

  解放自己的方法。从这一步开始,一切会开始变得更容易些。因为即使是身边最正常的人偶尔地也会发生奇怪的病态,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请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一种缺陷或是病症。这不是对自己的宽容和善待,而是终于理解和懂得。

  一种说法是,经常使我们痛苦的那些东西,有可能就是被我们日常里固化认知为“美德”的人生准则。然而仔细想一想,被坚守的“利他主义”和“完美主义”等真的有执着的必要吗?会不会只是一腔情愿的坚持而已呢?

  再换一种模式,不如试着把自己将自己理解成是一段源代码。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识别和解码,被涉及到的所有你的“人生准则”里,重新确认一遍哪些是无谓的困扰,哪些是有必要的信条,还有哪些可以扔进回收站......做完这些之后,要解锁的下一个技能就是摆脱自己设定的人生原则的第三种方式,“个人认同”。

  5

  克服和自制一样,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会有结果。不妨将这样一种驯服内心声音的练习当作是一次戒瘾。而需要的第一个努力方向就是,有一套自己的人生逻辑。逻辑之重要性不必多说,但重要的是,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人生逻辑之后,之后的任何选择和事情都将服从于它,就像是有些决定会自然地发生并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能够自圆其说,这正是解放自己的重要一步——你真的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

  我们常说,遇事时要尝试着扪心自问——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借助那些内心的声音,我们有可能得以窥探到全部精神世界的一角——别笑,即便很微小,但仍然重要,这是我们开启跟自我进行相处的一种方式。你有多久没有静静地跟自我好好相处一次了?

  6

  有一个快速判断自己的方式,比如——“当我们做不到某件事情(属于行为范畴)时,是因为我们感觉不自在(属于情绪范畴),而这时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在苛责我们(属于认知或者思维的范畴)。”内心的声音之所以需要被重视,便是如此。它是我们的精神电台,无时无刻不在、每时每刻都在。

  7

  下一步是理解。要完成自己的“认知概念化”。这个词乍一看有些距离感,但实际上,以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会更容易被接受:

  首先,要使困扰你的问题被视觉化,也就是说,只有当你意识到了某个困扰已经成为了问题之后,你才能看到它。

  其次,要知道“为什么”是一个很有魔力的词语,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其实关于自身的问题,常常“自问”极有可能得到最合适的“自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医生明明只是说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句就解决了问题,而真正的答案却是来自患者的自述。

  再次,是回归到那些“人生准则”上,它们是真的不可改变吗?找到它们的根源,是童年阴影?个人经历?或者是一种模仿?无论它的来路是哪里,但准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自幼时起的一种影响,它不断地被强化、字成长中被你渐渐提升到了“美德”的层次。

  这其实是一种“无条件认知模式”。最显著的一个影响是,它会将你的问题和你的生存策略进行绑定。比如“完美主义者”常常与“能力强”划等号,而周而复始,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8

  我在文章的开始时自问,为难自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那时我想,是也许——你永远都不会想通。

  想通的确并不容易,但你无非无路可走。因为有时生活的出口其实是回头,而你完全可以放自己一马。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六):从“高跟鞋”中解脱出来

  很久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写给那些绷的很紧的姑娘。不懂得收放自如的姑娘们总是活得很紧张。既不给别人喘息的机会,也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那些被安迪嘲笑的“踢踏党”们,天天踩着近10厘米的高跟鞋,一刻不停的奔波在实现自己的道路上,连女魔头米兰达也毫无例外。TA们忙着实现自我却全盘忽略掉什么才是自我。

  从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不理解安迪在最后一刻选择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和辛苦打拼来的成就地位。在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也许窥见得安迪的内心。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将这本书安利给小伙伴的时候,小伙伴一脸鄙夷的质疑这又是一本鸡汤。然而就是这本长得活像鸡汤的心理学著作,没有鸡汤的空泛无味和老生常谈却比任何一本鸡汤都更令人受益。

  实现自我价值,我要做的更好,甚至像上面提到影片里的助理艾米莉仅仅为了穿着高档服装去一趟巴黎,这些外界或内里给予自己的压力,就像那些十厘米的高跟鞋。让TA们忍受着压榨,压制着自我来实现那些看似很重要的“目标”或者“成就”。这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缩影,这其中也包括你我。

  工作多年,从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到如今小有气候的职场人。从初入职场时战战兢兢有如惊弓之鸟。到如今面对大BOSS也可以挥洒自如,临危不乱。这期间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心路历程。

  就像书中写的一样,我太害怕别人看出我的胆怯无知。然而这些负面的东西却偏偏与我如影随形,左右着我的一言一行使我看起来更加窘迫和可笑。这些加深了我的不自信,使我彻头彻尾的变成了那个最不想看到的自己。

  也正如作者所列举的众多事例一样,当我渐渐学会处理这些负面的情绪,逐渐学会了如何的表达自我。自身的价值才真正的得以体现出来,一个职场人的自信与魅力也随之而来。

  当安迪套上香奈儿的时候,旁人都以为是品牌给予了她自信。而实际上,是安迪对自身的认同和肯定,赋予了她汲取新力量的源泉。

  所以,作者在书中阐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

  合理看待内心的声音,还原事情的本真,更客观的认识现实世界。从旧有的思维、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理解自己、解放自己。

  与其他心理学类的书籍不同,这本书从探寻内心的声音开始,从重重的纠葛中,先行找到困扰我们的死结并逐一解开直至彻底的解决问题。就像中医的辨证论治、溯本追源,找到真正的病证,引一点而动全身,彻底的实现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

  如撒切尔夫人所云,“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思维决定命运,如果我们掌握了如何思维的能力,我们也就掌握了改变人生的权力。时刻追寻我们内心的力量,将我们从高跟鞋一样的束缚里彻底解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