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人生的教育》是一本由乔治•古斯里奇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一):静思各种奇葩的学生
这种奇葩,恐怕要是让中国的初高中的老师看到,那就是真的不可理喻,直接拿着书离开教室或者总之不见学生了吧!《翻转人生的教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尤其值得现在初中高中的老师阅读静思。
这些学生,他们在第一次的课堂上就这样:
一名肌肉男,马歇尔,坐在最后一排,抱着篮球……两个坐在角落傻笑的学生,奇普和戴尔。“上学就是为了打篮球”还有被不负责任的老师称作“太妃糖”的帕妃。太多,几乎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问题学生,又是那么奇葩!
就是这样一群学生,却在一位心怀热血有韧性的“傻”老师,爱的教育下,翻转了人生。赢得了一场全美国最难的学科竞赛——未来问题解决大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西点军校……
最伟大的老师,不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能教会学生如何赢得人生!
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加伟大!
实际上,我觉得是这位老师的伟大,作者乔治•古斯里奇博士,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教授,曾任科学杂志总编辑。因对阿拉斯加中小学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曾四度荣获美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通过他的努力和教育方法,让很多阿拉斯加乡村孩子,最终都在美国顶尖大学完成了学业。
这不仅使我想起来《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我想,这也是乔治•古斯里奇博士真诚成为这个优秀老师的缘由所在吧!然反观我们现实教育中,很多老师高高在上,用自己的大道理和理论试图来霸占孩子的思想,掌控孩子的未来,殊不知出生在黑白电视机时代的老师怎么能够理解坐在IPAD时代上的学生内心。动辄就说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不好教。我觉得,面对乔治•古斯里奇博士,认真阅读本书,试图找到一种和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的教育模式,比如爱的教育,用心跟孩子们交流,相信,教育终将是美好的事情,你也不会发现那么多奇葩的学生。再者,即使出现奇葩的学生,是否能够静下心来想想这个来自渔村阿拉斯加的奇迹的故事。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二):跳出应试教育才精彩
老师问学生,你们爱考试吗?学生的回答有百分之九十五都会说不爱考,因为那玩意简直太累、太残酷,剩下那百分之五的学生那天自然就是缺考了,因为没把握及格吗!但是考试,却是每名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的,不参加考试就不能及格,不及格就不能拿到文凭。
但是,当我看完《翻转人生的教育》,不得不对美国教育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故事竖起大拇指,一群顽皮的孩子能夺得美国历史上最具难度的竞赛冠军,足以让美国教育界震撼。同其相比,我们注重的是应试教育,更注重临时抱佛脚,只有快到考试、检测的时候,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最伟大的教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激发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处,这也足以改变孩子们的人生。再联想到中国的教育界,也算是用心良苦,呆板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让孩子们冥思苦想,在一个又一个弯道中曲折奔跑,频繁出现加速、减速、急停、转身等动作,这种单调的“耐力训练”显然无法吊起孩子们的胃口。
最伟大的老师,不单只是教会学生学习,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人生。为了争取胜利,为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孩子们不仅参与的是一场竞赛,而是挖掘自身潜力,更讲究通力合作与默契沟通,这也是他们最终成功的法宝。
孜孜不倦地搞应试教育,绝对是画蛇添足,吃饱了撑的。看着身边的孩子一个一个成为书呆子,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学霸不堪学习的压力选择轻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难道不感觉是事与愿违,喧宾夺主了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的学习肯定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这是不容置疑的,谁不好好学将来就没饭吃,这个道谁都能懂,但究竟该如何学习,看完《翻转人生的教育》的朋友们,相信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看着人家美国的教育,也没搞啥应景的应试教育,也没看到谁在竞赛上累趴下,人家的孩子们也都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如果是职业化的足球、篮球联赛,你姑且可以说人家老外的素质比我们球员要强、比我们要敬业,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取得好成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很正常的。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能是所有运动员竞争的基础,这个也是谁都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孩子们是在起点出发的,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是需要伟大的老师激发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压迫、应试教育“忽悠”出来的。难道我们的孩子通过高考读大学就算成功了吗,说实话,我对这种应试教育充满了疑问。看着本该有无限潜能的孩子,被逐渐磨平,我隐约感到了一丝莫名的恐惧与慌张。
文/阿晨
作为爱斯基摩人,有着人类最强的韧性基因,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延续,
有不被文明世界理解的方方面面。如安静、少语,会让人感觉冷漠和怠慢。
而实际上,这是狩猎名族最好的品质。
作者是为金钱来到这冰雪世界,不为奉献,但其专业和责任感令我汗颜。
他所面对的是不同种族的排斥和拆台,孩子们对陆续逃离的老师的嘲讽,还
有对未来的无助。环境恶劣,语言不通,文化理解和表达不同,基础参差不
齐。如果你我面对这样的班级,我们会有走近和面对的勇气吗?会有决心改
变的魄力和行动吗?
教育的意义在于行动。有明晰的理论,说明我们有理解力。有接纳的心
甘贝尔学校的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队最终赢得全国比赛冠军,在乔治“教
练”的指导下,在孩子们大量的阅读和合作基础上。多年后,孩子们走上各自
所谓翻转的人生,由赢得比赛的过程带来,更主要的原因是“教练”的实力
乔治主张孩子们追求简单、创新的思考,并依据一点思考无限可能。不断
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型并实践,不断地在团队中头脑风暴促进新的思考。思维
模式的训练在学生时代异常重要,而封闭、单线的记忆是对孩子们学习最大的
扼杀。
从此书中,我明白了阅读不单指书本上的文字,阅读就在生活中的每个角
落、每个瞬间。从接触判断中阅读事与物,从经历中阅读世界的真相,最终读
出自己和世界的连接。我眼中的世界,世界中的我,是两个层级。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一体的。没有足够的经历,读书不会深刻;没有
足够的阅读,经历的感触就不能上升到智慧。但他们终归是促成一件事,孕育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四):做你自己的人生赢家
第一次注意到这本书,我是被文案上那句“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抓人的小说”而深深地吸引,读毕,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部教育界的传奇,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赢得了比赛,更赢得了人生。
故事的发展正如所有的好莱坞大片那样,极具画面感,情节跌宕,人物突出。“最伟大的教育,不只传授知识,更会激发创造”,“最伟大的老师,不单教会学生学习,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人生”,乔治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这个或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一群散漫、野蛮的学生,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人生。55个州,387所中学,3096名竞争者,全美国最聪明的孩子集聚一堂,解答连大学教授都难以完成的创意比赛,最后三座第一名奖杯加若干个人奖,成就了美国教育史上的传奇。阿拉斯加,甘贝尔,乔治,墨瑞,马歇尔等等名字,永远载入了史册。
“未来问题解决项目”最初进行的动力是为了挽救甘贝尔这所“阿拉斯加的弃婴”、存在诸多问题、遭到闭校威胁的学校,因此,老师学生都比较消极。但随着比赛进程的进行,在乔治先生的坚持和丹先生的支持下,学生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被激发,为着“赢”这个目标,开始了自我挑战之旅。
甘贝尔团队在探索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一万能转换器,清楚地表达因果关系,研究问题的核心。首先,将头脑风暴或阅读中的观点进行分级,然后进一步集中、分析和筛选,得出原创观点。解决问题要靠专注和精确,项目研究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列举二十个问题→找出一个核心问题→找出二十个解决方法→分析其中十个解决方法的效果→写论文分析最好的解决方法。最后,孩子们做得远比我们想得更令人惊喜,他们赢得的不光是比赛,更是人生。他们将西方文化的演绎法、抽象理论、线性思考和爱斯基摩人本地文化的整体性、非线性、理性推理相结合,最后创造出一种阐释世界的全新的沟通方法,创造了不朽的传奇。
这个故事只会发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吧,中国,难以想象,虽然重视教育但传统教育还是比较死板、多为死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品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教育,这个无论是对家庭、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个故事不是看完合上书就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对学习,对教育,对人生,在漫漫人生路上努力前行,争做自己的人生赢家。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五):最好的老师,其实也是最好的学生
文/李小丢
也许在《翻转人生的教育》一书的作者,也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高中教师乔治•古斯里奇决定提笔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才会对二十年前懵懂无知的自己感到庆幸。当时深受抑郁症所苦的他债台高筑,不得不接受一份到阿拉斯加教书的工作,五年的工作能获得比外间其他同类工作高出三倍的薪水——侧面也说明了这份工作的棘手程度,他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并无自信,但是他已经别无选择。
他不是以一个认为自己足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的形象出现的,他的脑海中无论是对孩子们还是教育本身,都没有固化的认识和偏见,这对他和孩子们,其实都是一件幸运的事。这意味着,他们之间,也许会有无数的可能发生。
古斯里奇就职的尤皮克学校位于远离美国本土的白令海峡上的圣劳伦斯岛,这是一个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相对于常年零下五十度、冬季可达零下七十度严寒的居住条件来说,更大的难关是岛上爱斯基摩人对他们的态度,到岛上的第一天古斯里奇的两个女儿就被爱斯基摩小孩用石头攻击,“白人垃圾!白人垃圾!滚回你们的地方!”,他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们脸上介于憎恨和厌恶的神情。
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这件事的看法和那些小孩也没什么不同,在他们看来,祖祖辈辈以捕猎为生的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已经注定了,对英语都还说不流利的他们来说,学习“白人们的知识”既困难又无必要,因为他们不擅于阅读,所以他们对小岛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也无甚向往,没人想要走出去,更没人想过要去白人开设的高校继续深造。在这种消极的态度之下,学校的老师也把上课当做是义务在应付,认为这些爱斯基摩人是不可雕的朽木。在双方共同的消极作用之下,古斯里奇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所无组织无纪律、死气沉沉的学校。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对教育有两句简单却非常有争议的论断,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他的观点是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以榕树的特质来帮助种子的成长,但是不管多么努力照顾,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成为价格昂贵的红豆杉。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红豆杉,于是耗神费力地做改变种子特质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都是相信红豆杉才是最有价值的缘故。其实,红豆杉固然可以做成艺术品,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让人乘凉呢?这两者在价值上并无高下,都是有用之才。
所以,《死亡诗社》里的基丁老师和《麻辣教师GTO》中的鬼冢英吉,都在用他们个人的微薄之力挑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错误认知,他们反对的是逼着榕树都要成为红豆杉的齐头式教育,他们深信,使孩子们如草木一样自由成长,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古斯里奇面对的困境正好与之相反,对爱斯基摩人先天的偏见和文化的隔阂使得不少红豆杉种子被无情地忽视了。
当无数人为这群基础教育薄弱的孩子们居然可以在全美知识竞赛中斩落数奖而惊诧不已的时候,说明他们心中早已预判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红豆杉的榕树罢了。然而只有古斯里奇自己才清楚,他并不是那个改变一切的救世主。他这个最好的老师,其实也是最好的学生,他首先学会的,就是抛下了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固有的价值观,尝试通过爱斯基摩人的文化走入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我的本质,唤醒他们内在的渴望,从而激发自身的潜力。
他在和学生们一点点走向成功的时候发现,被翻转的何止是这些爱斯基摩孩子们的人生,他的人生和教育观念,也因为这些经历逐渐改变。他意识到,身教比言传重要,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相比起古板的知识,孩子们若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才是教育最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不仅他们会过的充足快乐,同时也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正面因素,进而推动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
====================================================
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个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平台:
读书有疑(微信号doubtsinreading)
每日推送一些有看头的书评(当然不只是我写的)、作品作家、精彩短篇等。编选的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喜爱读书的朋友们推荐、订阅。
快!关注起来!关注一下不会怀孕的啦!(●'ω'●)丿♡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六):给孩子一个伟大的机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教育基础是在家庭,家庭的教育远胜于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但是我更承认如果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真的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变得锦上添花,或许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辈子。我记忆中有几个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有的给我温暖,有的给我知识,有的教给我方法……而这些老师不仅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我,更带给我人生的转折,也有一些老师,他们带给我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不同于看到的那些育儿书籍,《翻转人生的教育》没有说教,只是作者教育经历中的一个故事,整本书的故事来自于一个陌生的群体和世界,看起来更像一部教育小说,但又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写,所以说它像《窗边的小豆豆》,只不过作者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经由作者的教育引导,这个群体的孩子不仅没有了众人所说的那些恶习,还创造了惊人的成绩。
一开始,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们不仅见识了爱斯基摩人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残酷,作者本来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选择来这么偏远的地区教学,刚开始遭遇他的那些“奇葩”学生,也让作者几度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这个带有韧性的老师,用他独特的“教育体系”征服了这里的学生,而这里的学生也在顽劣之外,遇到了真正懂他们的老师,他们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着各种知识,并参加未来问题解决大赛,与之前他们的乖戾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当他们全身心投入比赛的时候,那种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让我们佩服。这些学生本来生活在远离人群的小岛,因为是黑人而被歧视,从事着原始的捕猎生活,但一旦经由乔治老师的指引,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参与全国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带着鲜活生命的质感,改写了他们以往的“灰暗”人生。
作者的语言非常有质感和现场感,带着我们感受爱斯基摩人生活条件的艰苦,我们仿佛置身于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和大风天气中;描写他那群学生的奇葩事件,我们又似乎回忆了当年上中学时候的那些“奇葩”事件;作者描写的比赛现场更把读者拉入了激烈的角逐,各种担心、意外和小事故,不亚于我们看到的任何一场海选比赛……我们在带有画面感的文字叙述之中,看到了乔治老师带领着一群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他们的蜕变,更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好老师,懂孩子、了解孩子,并引领孩子成长,给孩子一个伟大的机会。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七):翻转人生的奇迹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这个社会,是学生成就了老师,还是老师成就了学生?就像那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教书育人,这就像吃喝拉撒一样简单,还是像千斤的重担在肩,毫不客气的讲,现在的某些学校充满了铜臭的气味,教书育人似乎是一种奢侈的事情,或者说,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的途径,一次在某一著名大学食堂用餐,一位道貌岸然的教授抑或老师,在和另一位交谈,满口的项目和到手的价钱,而学生他认为只是一群无知却狂傲的小毛孩子,不值一提。听完这些话,我心灵感到一阵的震惊,这就是当今的教育体制?我只是一介平民,不敢也没有资格评论政治,只是想到应该将在学校传授知识,并让他们在社会上能够凭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有用的知识养家糊口,甚至于能够比老师自己更加有出息,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啊!李叔同多才多艺,却对来自一位浙江桐乡的懵懂少年倾囊相授,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又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使之成为一位国学大师,音乐理论家、漫画家、散文作家,这位少年就是漫画家,护生画集的作者--丰子恺先生。记得我在微博里看到这样一幅老相片,里面是一位几岁的孩童,在校园里经过一位先生的身边,这位孩童惶恐的向先生鞠躬,而先生也微笑的回礼,这还就是民国的时候,我想,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我们至少不能倒退吧?
收到这本书后,我在第一时间打开,搜寻来自“阿拉斯加教育的奥秘”,这也对我今后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书中各种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乔治头疼不已,人的性格是天生养成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继续社会化进行改造,他运用各种适合每位孩子的途径进行培养,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乔治的全方位个性定制方案起了作用,不是流水线式的教育,而是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这就是这位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
蒙古族特别注重让孩子尊重父母和教师。蒙古族的谚语说:"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别看是鬓发蓬乱,也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要受到公众的指责和惩罚。
《管子》《弟子职》篇中言道:“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王阳明全集》中写道:“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心学的根本,即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方法而已,犹如跛人需要拐仗,只是为了走路一样。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而书中的乔治正是做到了这些,使这些个性都不尽相同的孩子们各自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当他们进入名校,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沉淀时,他们会从心底感激这位独特的老师。
其实世界各地都在探索教育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美国的“虎妈式教育”,不能说不好,也须按照各自孩子的个性来进行适合性的培育,第一遍的流水行云式的阅读就写了这一点书评,十分惭愧。
这本书将在我的书架上,陪伴我的一生。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八):《翻转人生的教育》:一位好教师的自我修养
一所位于阿拉斯加的落后学校,一群来自不毛之地的顽皮孩子,却夺得了美国历史上最具难度的竞赛─“未来问题解决项目”的冠军,这被誉为美国283年教育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的缔造者,也是《翻转人生的教育》的作者─乔治·古斯里奇,在其一生中,因为对阿拉斯加中小学教育的做出的巨大贡献,曾四度荣获美国优秀教师称号。而1982年,他刚到阿拉斯加圣劳伦斯岛时却是另一番狼狈情景。
这里简单介绍下我自己的情况,目前我是勉强算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注意力培训机构教师,来到我们机构的孩子大多家长是对他们感到不满意,甚至是极其不满意的,我能在书中那些爱斯基摩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敏感、自卑、叛逆。在一个好的人生导师引导下,爱斯基摩孩子的人生可以翻转,我也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的人生同样可以翻转,我只做我应做的,力所能及的。
好老师永远是好老师?
丹说:好老师永远是好老师。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九):有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简单而强势的逆转
生活中我们听过太多的否定:这样是行不通的,你没必要这样去做,就随它就好了,没办法……这种无奈又司空见惯的口气和态度很快就蔓延在教育界了。
曾经我也是一名教师,面对着一张张沉重而又忧郁的小脸庞,自己却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我们都在为某种教育体制服务罢了,让孩子背过重的书包,做海量习题,让他们过早失去童年的快乐和趣味,过早开始厌恶这个世界与人生。我见过许多问题学生,他们有的一天说不了一句话,有的狂吐秽语,有的七岁就学会自虐,去撞墙,撞车灯,无所不有,有时候下了课,我会感觉到自己对教育是那么的绝望。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我很庆幸自己在小的时候还没有这么严酷的制度,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放学和同学玩到天黑才回去,我们那个时候也有优秀生和差生,只是我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隔阂,我们不会因为成绩不好就彼此对立,父母也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过分担忧,而现在的教育界,似乎已经成了社会衡量孩子的标杆,学习不好,父母怎么好意思和别人说,怎么好意思面对老师,只有给孩子施压,一个小小的孩子,怎么能承受那么多指责和期盼呢。
任何一个在教育体制呆惯了的人,似乎都会告诉你,这个孩子很聪明,可是不学习,你也拿他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吗?
还有谁还保留着最初的教育信仰?那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知道他的孩子是多么的可爱和讨人喜欢。乔治刚来到阿拉斯加时,也曾被那里的一切,落后的习俗,偏见,给打击地失去信心,所有人都告诉他,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不应该来到这里,做个中规中矩随波逐流的老师就好,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努力去改变,因为他爱每一颗独特的灵魂,他懂得每一个学生的善良、天真和无辜。很难想象,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如果失去了一颗悲悯和体谅的心,将是多么可怕,做一名老师,意味着,他拥有了改变别人人生的机会!
曾经我父亲也很平淡地告诉我,其实老师能做到的有限,学生爱学不爱学,还是要靠他自己。诚然,我们不能把一切押在教育上,但过早地放弃和顺从,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从乔治被孩子欺负、捉弄,到慢慢掌控他们,获得他们的依赖和信任,教会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我相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即使在全世界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地方,即使是他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你也可以改变这一切。奇迹,总是从一个个选择开始,当你选择放弃,这个世界就会继续平淡的绝望,当你选择改变和抗争,带给你的,就是另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点都不夸张,当他做到了上一点。
小说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十分生动,乔治的热忱,当地人的保守和拘束,马歇尔的傲慢,罗尼的羞怯,都原原本本地通过细节的面部表情被还原,对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真切,阿拉斯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给那里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障碍和困难,这样一个内外环境均奇差无比的情况下,乔治做出了最惊人的成绩,向我们证明一切奇迹的出现,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很伟大。
《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十):《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了谁的人生?
看到这样的书名,我就开始对这本书,堆积想象,到底翻转了谁的人生。我总认为除了阿拉斯加的这样一群特殊的师生,还翻转了一些人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得承认,我没有完全明白,那场结果将决定他们的学校是否能够继续存在的竞赛具体规则,但我读懂了一位,选择去阿拉斯加当老师的乔治的那份热情。起初,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会遇到那样一群,看起来像是“问题少年”的学生,他们生活在美国,既不了解美国,也拒绝着美国,当然也即将被美国拒绝!
乔治在书中坦然承认之所以选择到白令海偏远的小岛上去教书,是因为可以调养身心;可以驱除自己想要站在学生面前讲课的渴望;当然还有高薪的吸引。但是他没想到就是,会有那样一群不屑老师的,阿拉斯加偏僻海岛上落后学校的孩子,这似乎激起了他对教育的固有的挚爱和奋力一搏的热情。
当乔治深感困惑时,妻子玛丽提醒他,除了老师,他还有作家身份,他苦思冥想,选择用“阅读”来启发这些孩子对知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看到乔治的那些奇葩学生,我真替乔治一家捏一把汗,他们能在阿拉斯加坚持五年吗?爱斯基摩孩子对他女儿的侮辱,我觉得留下不止是忍辱负重,还是挺冒险的选择。但,乔治需要还债,需要保住妻子的教师资格,合约就不能终止。虽然他们来之前,受到了一些误导,他们印象中温顺的孩子,各个都是奇葩,个个都是危险因素。他们的行为常常会折磨和动摇,乔治一家留下尊守教书合约的决心。
而在我看来,圣劳伦斯岛的爱斯基摩学生就是一群问题少年,他们备受冷落,被派往这里的老师,尽管拿着高于其他老师三倍的工资,也很难能坚守合约。爱斯基摩人对白人教育者已经完全失去信任,并且他们对决定他们学校去留的比赛也不抱希望,他们就像是一群快被美国彻底抛弃了的美国公民。
这群孩子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像是中国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缺少老师,甚至缺少校舍,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孩子各个渴望读书,想要摆脱农耕命运;而他们,更喜欢打猎。课堂上,他们会打赌新任老师会呆多久,这对老师而言简直是挑衅。在美国政府对他们这里是否应该继续派老师开始质疑之前,他们已经开始对政府的教育态度失望了。
可是,乔治还没有失望,因为,他很快发现了一些学生的特长,马歇尔是捕猎能手,帕妃的记忆力很好……他具备一个热爱讲台的老师更优秀的素质,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特质,所以,在面对比赛时,能设法激发他们的潜质。面对看似跟他们相距遥远的创意项目,逐一寻找解决方案。
这本书,基本完整地讲述了决定他们学校是否存留的创意比赛,尽管我没有完全读懂比赛细则,我还是从整个过程里感受到乔治非同一般的热情,他在所谓的书房里焦虑万分,他观察每个孩子,他肯定了这些孩子的过人之处,让孩子们逐渐找到自信,点燃了他们面对外面世界,面对未来的热情,我是被这股严肃和坚持尝试所感动,他们一起比赛的过程里,充满了力量。比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这群孩子的聪明才智,这场比赛的结果对他们而言已经完全超出了,仅对学校存留与否的界定,他们被燃起的面对未来的希望才是真正翻转他们人生的根本,而对于乔治,他不仅没有在五年中消退对讲台的渴望,更为他的写作捕捉到更美好的素材。毕竟乔治是作家,他的语言透着思考的睿智,他的情怀渗透着对三尺讲台的敬重,这是教育者的可贵素质。
这本书的节奏很快,画面感很强,诸如描写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环境,描写的人物也很多,很多美国特色的比赛规则,所以读的时候,些许会有些混乱感,但明确的师生共同奋战主题,却更显突出和鼓舞士气。如果拍成电影,我想会更好看,更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他翻转了美国政府曾持有的教育偏见,对全世界教育部都有启示。
乔治是伟大的老师,我想不止在阿拉斯加的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