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张国荣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张国荣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张国荣的时光》是一本由志摩千岁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一):leslie,我们终会再见……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每一段都能让我大笑不已。

  但是读毕全书,却是心酸不已。

  但终没有流泪。好像很久没有流泪。

  上一次,好像是去年的四月。

  写这个书评,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有时候是很羡慕那些能把想法说的清清楚楚的fans的——我什么都倒不出来,苦乐皆在一腔内,不足外人道也。

  其实不能算是书评吧。只能是只言片语

  碰上他们,我总是语言贫乏。

  张国荣的时光……我们与张国荣共度的岁月。那些隔着遥远空间陪伴温暖着我们的灵魂。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在我们生命里的。他是陪伴着我们的。你能体会到那种感觉吗?听他歌的时候,闭上眼睛,你会感到他就在你旁边——你若听了,露出微笑,他也会很高兴微笑着的。

  不看这书,也知道香港媒体有多过分,张国荣自不能例外——甚至他们针对张国荣尤甚!!

  那些压力,在他去世之后,在没有他自身的遮挡之后,忠诚的fans都全心全意地去承担了——若有不公的言论或者诋毁的观点,fans都会冲上去斗争。——我也参与了一部分,及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为他斗争的时候,才明白,当年的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与痛苦,我们今日之承受,不过是他百分之一,平均分到每个人身上,与他相比,则更是九牛一毛。

  何况我们还有权利去争取,而他呢?

  愿他安好。

  愿唐生安好……

  我愿他永远开心

  我们

  终会再见……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二):私人读后感

  之前看过这本书的一小段,只得一种志摩千岁女士特别爱你的感觉,并且认为一个只和你合作时间的人没有资格来写你,甚至觉得只是写你来赚钱而已,于是便不想看这本书,一直不愿看其他写你的书也是同样原因,也固执地认为人认知总有偏差,怕自己自觉地把对你的印象全建立在他人,特别是偏爱你的人的认识基础上,怕她们会过度美化你让笔下的你太完美而失真,我也不想从他人的眼光里来认识你, 而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走近和了解真实的张国荣,可是即使是听过唱片看过电影看过访谈以后,我又了解了多少呢?我信你的真,信我能看到听到你本人说过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张国荣,而不是为了迎合观众所造出来的偶像。志摩千岁女士笔下的你,果然和我所了解所感知的张国荣吻合,你真如我所想的那样认真诚挚,敏感细腻可爱多情,傲娇又孩子气,如此美好。即使离你如此遥远,但当我发现原来我相隔时空所认识感受到的张国荣,我所迷恋的人,所尊重的偶像,并不是我美好扭曲的臆想时,我觉得自己走到了你身边,看到了你。你的才华和天分,你所表现给歌迷和影迷看的张国荣不是假的,而公众视野之外的,你不愿意给公众看的私人张国荣,也是如此美好真实的存在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特别轻松愉快,看到后半部分觉得离你越来越近,到最后想不到流泪了,好好休息吧,不会再有痛苦。

  感谢有你

  爱上你的才华和作品,爱上你,是我最幸运的事之一。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三):分享那样的温暖时光

  在哥哥五周年祭快到的时候,读这样一本书,总的感觉,无疑是温暖和幸福的。

  不由地羡慕作者,能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那个生活中自然态的Leslie;也不由感谢作者,能把这些片段过往写出来,用真实而淡淡的笔触,去让读者了解优雅、不做作、善良而近人的Leslie。

  但书读一半以后,却渐渐地伤了起来,其实笔触没变。可恰恰是这些最平实的文字,让人开始感觉到拍摄前后两本写真集时候,哥哥的一些变化。那变化似乎是某些东西在对一个人情绪和心灵的蚕食,把最坚强的躯壳,啃成灰烬,终成为最无可奈何结局

  无论如何,这时候读这本书,去回忆起最爱的Leslie,算是一种纪念。他在天堂,一定仍如天使般优雅而无瑕。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四):真实的哥哥 甚是想念

  读完这本书会深深的陷进去,特别佩服作者的观察力,读着全书就像我就在哥哥身边,和他讨论写真集,看着他和唐先生窃窃私语,脑海中可以脑补每一个生动画面眼角笑意至今都深入我心,也许是太多的照片把哥哥塑造的高冷,其实深入了解才知道,哥哥很活泼可爱,很真诚耿直,让人很想很想宠爱,他不是神,但却近乎完美,我找不到他的任何缺点,就像陈太说的那样 没有人说过他不好

  这本书看着会哈哈大笑,也会难过感伤,很多时候,我都不敢往下看,越往下一页就离那一天近了一点,多么希望停在他去日本签售会的那一页,他把香烟塞到作者手里的那一页....

  看完这本书,就爱上了几首歌,每次听哥哥的低吟都觉得人生无常,甚是想念。

  活着的人要替走了的人好好的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五):追忆哥哥

  这本由与张国荣合作过的日本写真设计师写成的张国荣回忆录,薄薄的书籍,花了一天半左右的时间看完了,之前脑子印象中都是荧幕上深情款款的哥哥,那么这本小说中则借由细节描述了生活中的哥哥,怎样一个灵魂,怎样一个生活方式,填补了我对哥哥生活的空白窥探。

  读完全书花的时间不长,但足以产生一个简短的印象,那就是哥哥的确是一颗灵动着的,才华横溢着的,敏感着的,同时也有很多困扰和情绪波动的人,是多么一个个性鲜明又乐于待人的人,他如一颗闪烁着的明星,以他的方式照亮而又带着黑点地划过人生的轨迹

  书中主要描写的是哥哥如何参与到写真中,如何参与设计的细节,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林林总总,我当然无法形成一个非常全面的印象,但仅仅这匆匆侧面的一瞥,已经能让我对他有进一步了解的冲动。哥哥在接受最后的写真采访不久便离开了我们,留下我们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反推他的生命历程。对于他的成长他的家庭亲人,他如何一步步前进着艺人生涯,书中并没有讲述到,我们便以与作者类似角度,那种好奇,观察的眼光去琢磨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哥哥"。

  首先在与我自己的生活对比时,能看出哥哥是一位家庭不错,并有足够经济实力和自我意识的人,拥有着不错的住处,对于酒店信息品味了如指掌喜欢自己下厨有一手好的手艺,哥哥的生活的确也是香港比较优裕的生活。

  他对事业艺术追求是非执着的,有时候甚至和他的生活割裂开来,而他也总是非常用力,像是把身体的一部分表达出来,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投入其中,这是他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如此成就不可分割的一个特质。

  从这本回忆录去看哥哥性格中的复杂面有些困难,更多地看到了哥哥外在表现上的多变,从不吸烟到吸烟,喜欢喝蛮多的酒,心情时常有所变化,似乎若有所思,又直白和亲,这种矛盾面即使作为观者也可以窥得一二。

  哥哥逝世已经有好久的时间了,而他留下来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对人生不断地尝试给喜欢他的人以精神上的指引,希望他的灵魂安息。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六):没能在最好的年华遇到最美的你

  如果说因为没有参与属于某位明星的时代而觉得遗憾的话,那么一个是BEYOND-黄家驹,另一个就是张国荣。恩,有点君生我未生的错过感。

  刚看完这本张国荣回忆的手记《张国荣的时光》,作者志摩千岁以“熟人之上,朋友之下”最适合的位置来回忆关于她所了解的张国荣。作为读者好像能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很多在电影以外的他,那么生动,时而孩子气时而愤怒悲伤,触手可及似的。

  虽然小时候就听过这个香港的大明星,不过真正开始喜欢是后来看了他的电影,从没见过一个演员能把角色演绎得那么刻骨那么迷人,程蝶衣、旭仔、欧阳锋、顾家明。其实书里可以感觉到他身上就有这些人物的特质,他对志摩千岁说:“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能够去爱别人。仔细想来,也许我从未真正爱过别人。当时我以为自己是在爱着对方,一旦冷静下来后会觉得,自己永远是孤独的。”

  那样惹人怜爱的人,内心却藏着那么深的痛苦,我无法体会他当时说这番话是怎样消沉的心情。很愤慨当时香港媒体一直以来对他的恶意攻击,可是如果他不这么敏感的话,或许结局不会那样。

  关于GAY的问题,张国荣谈到:“准确的说我不是GAY,我不在意对方是异性还是同性。两种我都可以爱。可以说我的容许范围比较广,只要我喜欢,同性异性都可以。为什么只能爱一种就不能爱另一种呢?应该允许恋爱的空间更宽广一些嘛。”

  看到这段话笑了,这不就是电影《金枝玉叶》里顾家明说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我都爱你。完全阐释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不过随即又感到苦涩,他跟旭仔一样是无处着落的“无脚鸟”,希望能自由飞翔,想找到安身之处,最后却成了程蝶衣。

  书里还附了一些张国荣在四十多岁时拍的写真照片,老天对他非常偏爱,一丝岁月的痕迹都没有,永远不会老的样子

  后来,他把所有时光都定格在2003年的某个角落,真的就不会老了。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七):逝去的美好时光

  有些明星,在台上风光无限,但下台后会随着时光渐渐被人淡忘;而有些人,会时光时光的流逝越发让人纪记忆被人藏在心里,让人怜惜,张国荣就是这样的人。忧郁感性、这是一个注定只会出现在一个经济极速发展繁华社会的人,他让我想起王尔德,随着他的逝去,也是香港一个社会时代的逝去,他只属于那个时代。

  这本书写得很平实,真的是处于那种熟人之上,朋友之下的感觉,对张国荣的一些隐私也把握得很有分寸,没有要处心积虑暴料的那种感觉,也没有去刻意地美化,书中的张国荣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明星只是他的工作,工作之外,他有自已的生活自已的性格,遗憾的是书中照片少了点。

  其实真正喜欢张国荣的人应该是七零后的那批人,等我知道明星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退了,只是偶尔拍拍电影,但这种人的魅力就是这样,会不断地被人想起,怀念他,也是怀念香港那个可能再也无法重现的时代。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八):迷人的哥哥,动人的志摩

  上一篇仿佛已经很遥远的书评才感慨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需要缘分,这第二次正儿八经的书评就又要把这句话拿出来再溜一圈儿了。

  2017年4月1日,可能此生我再也不会忘记这一天。那一天,被毕业论文催得焦头烂额的我,夹杂着隐隐约约荡漾在心头的对大学的不舍、对上海的不舍,在图书馆已默默浸渍多日,身心俱疲,迷茫而又无奈,闭上眼睛,仿佛眼泪都要出来,看不见未来,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反正余生大概就这样了吧。你相信缘分吗?我相信,因为正是那一晚,我第一次正式遇见了你,源自一个介绍电影《霸王别姬》的长微博。那晚,无意识地翻着微博,一年一度的“一岁一枯荣”又在网上蔓延开来,我扯起嘴角,无力地一笑,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我们,好像总把喜欢“哥哥”当做一件高逼格的事情,这铺天盖地的纪念又究竟有几许真情,而又有多少人对这个人所谓的纪念仅止于知道这个名字而已?不打算为此而驻足的我,目光却被“不二大叔”(对,我至今仍记得这个博主)的一篇长微博吸引,那是对电影《霸王别姬》的介绍,看了第一眼,就再无法坦然略过,我原本一直以为,《霸王别姬》是讲霸王和虞姬的故事,从小受爷爷奶奶刺激过的我,对所有中国古典戏剧厌恶到不行,不仅讨厌那夸张到极致的妆容,也实在难以忍受那“咿咿呀呀”半天说不完一句词的唱腔,可是,原来,《霸王别姬》的“霸王”非彼“霸王”,“虞姬”更非彼“虞姬”,《霸王别姬》的虞姬——程蝶衣,是那样那样令我心疼的一个人。于是,怀着期待,又抱着怕自己被感染悲伤情调的矛盾心情的我,还是迫不及待地回了宿舍,纵使那晚宿舍只有我一个人(室友去重庆玩儿了),我其实,我其实根本一点都不想回宿舍。

  安静的宿舍,抱住自己蜷起的双腿、努力把自己缩在椅子上仿佛渺小到不存在的我,当曾经无比熟悉却又好像从来没有正视过的京剧“咿咿呀呀”地响起时,我的内心,竟是一份巨大宁静,故事一步步发展,蝶衣一步步“疯魔”,波澜一点点掀起,眼眶一点点变红,直至即将挥别的虞姬,在银幕上肃然起舞:“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镜头照着他的眼睛,浓妆之下,水波一般纯净的眼睛,微笑缓缓漾起,镜头一转,却是挥剑而起,我闭上眼,打转许久的眼泪再也无法抑制,眼泪滑落的一刹那,我多想穿过时空告诉他,“别挥,蝶衣,这是真剑。”即使明知非挥剑难以成蝶衣。屏幕里,演员表和着极具京剧风格的曲牌在谢幕,我却不知为何,一行又一行,眼泪再也止不住,模糊的视线里,我看不到清晰的字迹,只觉满屏皆是程蝶衣。那是跌入的伊始,源自对蝶衣的迷恋。因为不了解,甚至还在很短一段时间里把“程蝶衣”和“张国荣”画了等号,以为张国荣就是程蝶衣,第一次对他多了一份心疼。

  言归正传,本来是书评,该着重说说自己读书的感想,却终究还是没忍住,在Leslie身上花了不少的笔墨。可是,在你已经离开的今天,我该怎么才能在谈及你时,保持冷静?所以,原谅我吧。下面就真的言归正传了!

  《张国荣的时光》这本书是日本的志摩千岁女士所作,二人的交集源自Leslie《Leslie的所有》和《庆》两本写真集的制作与发行。所以,志摩千岁女士自称处于“熟人之上,朋友之下”的地位,以其质朴的描写努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作为“人”而非“明星”的Leslie的形象。通篇读下来,我个人感觉,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这其中,不仅有一个“普通人”的Leslie,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令人动容的志摩千岁。我想,我读完以后,隐约明白了为何Leslie可以对她如此真心,这其中固然有Leslie待人真诚的自身原因,可我想,志摩千岁女士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吧。诚如作者所说,“第一次见面时,我一边和Leslie谈写真集的事,一边有意无意地观察着他。我知道,在他那亲切笑容的背后,他也要看透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同样,想要尽快了解今后较长时间内可能要共同工作的这个人的性格。”

  坦白说,这本书读完已经蛮久了,也早都该动笔了,结果因为毕业论文答辩等等诸多琐事,一直拖延至今,当时想好的很多句子,也都在时间的消磨中褪去了颜色,如今也只能凭着对哥哥的一份情感和书上零散的批注、笔记来支撑成文。全书基本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一些志摩与Leslie交往的经历,作者从二人相见之初的“你吃饭了没有?”到03年噩梦般的四月一号,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幕一幕,细细地为我们道来,音容笑貌,仿佛仍在身边。

  作者在“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时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小事他都不能放心交给别人代办,总是事必躬亲。以他比别人加倍的细致和敏感的性格,当事情办得不尽如人意时,他的焦虑有时会使周围的空气紧张得仿佛一点就着似的。而且,在别人也许已经很满意的情况下,自己却怎么也不能满意,面对这样的自己有时他会十分不安,甚至控制不住自己,这样的场合我也是见过的。这种时候的Leslie显得十分孤独和难以靠近,会令旁观者都为他感到难过。”我读至此,感慨作者观察之细致,你说现实中有没有这么敏感的人,让我来告诉你,真的有,我就是。因为对许多事情看得很严肃,更因为对除了自己之外的许多人其实不那么放心,所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躬亲”,当然,即便是“躬亲”也未必能保证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很好,而且事情一旦出了差错,第一时间,一定是自责,所以,我深知,自己其实给了自己许多没必要的压力。但我没想剁,Leslie竟也会如此(如果志摩女士没观察错、我没理解错的话),那一刹那,隔着错乱的时空,我有一种遥远的共鸣。也从志摩千岁女士笔下开始以普通人的身份去尝试了解Leslie。

  Leslie真的是一个很不一般的艺人吧,一般觉得出写真集好像是个挺随意的事情。可是透过志摩女士的讲述,我才知道,原来,对Leslie而言,出写真集是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之前几次有人提起出写真集的事,但我一直没有兴趣。好像没有什么契机促使我一定要做写真集嘛。再说十年前我曾出过一本,那是我非常中意的一本写真集,事实上我也没有自信再出一本比那个更好的了。”“十年前的写真集是作为我告别偶像歌手的一种纪念,而这次,或许可以说,是经历了我母亲的去世之后,我得以从过去的某些思想中解放出来,重新开始一个新的自我的纪念吧…”

  避开Leslie的偶像光环不谈,我想,即便是在生活中,遇到这么一个不带有明星光环的普通人,他也绝对足以成为我做事的楷模。Leslie以工作伙伴的形象和志摩接触之始,“迅速的判断力和极强的事务处理能力”便为作者所感触强烈,“他脑子转得非常快,记忆力极好,一切事情都当场作出判断,当场决定。后来也有许多需要决定的事项,从没听他说过类似‘让我考虑一下’或者‘给我点时间’的话,永远都是马上考虑,马上决定。当然,他这种‘立刻决定’的习惯也未必都是好的,决定了的事情有时也会‘改变主意’,而且每次都几乎是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样的处事风格,使我印象中作为蝶衣、阿飞、何宝荣的Leslie第一次有了作为Leslie本身,而非任何角色中的Leslie的概念。果然,做事雷厉风行,不拖延,记忆力出色,嗯,很是符合我心中对优秀者的定义。这样简简单单的描述,也使得我第一次正视,Leslie为何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换言之,Leslie凭何成为闪耀国际的Leslie,他也是一个人啊,他所取得的成就也从来都不是凭空从天上落下来的,而在此之前,我承认,潜意识中,我好像总觉得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仿佛天经地义的,从没想过Leslie个人的努力在里面,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当初着实有点残忍。

  书中类似上文的这种观察,其实有很多,在此,一一聊开似乎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决定选取我印象比较深、感触比较强烈的一些内容聊一聊。“香港的富裕人家几乎都雇佣菲佣,但Leslie家的菲佣非常勤快,言谈举止也十分端庄文雅,良好的教养和细致周到的照顾常常令人惊讶不已。然而,最令人惊讶的还不止这些,而是Leslie对待佣人的态度。两个菲佣都不会讲广东话,Leslie都是用英语和她们讲话的。而Leslie对她们说的英语都是对长辈用的十分规范的敬语,旁边听到这些话的人根本想不到这是在对佣人说话。Leslie本来是在英国本土学习的标准英语,但在熟悉的朋友之间也会用一些相当通俗的俚语或朋友之间的口头语。可是,在佣人面前,他讲的却是彻头彻尾的‘绅士英语’。”坦白说,看到这里,我内心是有波澜的,我自然知道,Leslie这个人对语言异常敏感,别说英语,就连普通话也在拍戏期间说得像模像样,更别说在阿根廷拍《春光》时短短的时间就已经和当地人可以用当地方言交流。(写至此,忍不住鼓鼓脸颊,气恼地嘟嘟嘴,作为Leslie的爱慕者,希望自己也要向你学习,至少把英文说溜呀。)可是,我没想到,在对待佣人的态度上,他竟也会如此,是自己本身待人谦逊所以如此呢?还是如作者所说,“我曾经打算问问他为什么,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我想,大概是因为Leslie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为了不让佣人对客人失礼,为了让她们能够对客人讲出优美而标准的英语,Leslie在以身作则地为她们示范吧。”但我想,无论哪种原因,Leslie如此的待人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Leslie竟然还会做饭!我以为,像这种家庭背景出色,长大后又蜚声海内的人,应该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的,可没想到,“Leslie见大家都夸他的粥,他也十分得意,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们讲了更多关于做饭的故事。他说,他少年时期就去英国留学,开始过独立生活,自己做饭经验很丰富,尽管是无师自通的,但一般的饭菜自己都会做。令我大为感动的鸡肉干贝粥也是他的拿手美食之一,雇佣菲佣以后都是Leslie从头教她们做菜的。‘不过还是不能完全放心地由她们掌勺,调味还得我亲自动手,不然不放心的。’他得意地说。”我真的是,太惊喜了!这个男人,怎么可以这么棒!

  书中还提到Leslie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习性,“‘我总是不能满足现状,总是认为应该做到能让我更满意的程度,是我自己太任性了。’他又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应该能够很满足的了。有那么多我喜欢的朋友,我也能够去爱别人。不过,别人能100%满意的东西,我只能70%满意而已,也许这就是问题所在啦。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是这样的。’”我想,看到这样的陈述,我有点儿理解Leslie内心的苦闷了,连带着书中开篇提及的“事必躬亲”,当然,这让我们看到Leslie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一面,但与此同时,真的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压力的吧。而且,Leslie本人也对这种习性有些无可奈何,更让我觉得心疼。此外,书中比较重要的,提及或反映Leslie内心的一些独特之处、一些自己的想法的章节,比较集中地在“对香港电影界不再抱有幻想与另一理想居住地”和“以此代替说再见”这两个章节中,有兴趣的朋友或自己,都可以再好好翻翻这两章。

  下面该说说我在这不算厚的一本书中虽是初次邂逅却也同样中意的志摩千岁了,也就是本文的作者。透过她的文字,我觉得,这也是一位给予我许多启发与思考、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位楷模。首先,志摩的英文该很好,这是无疑,否则便根本不会有她与Leslie的合作。其次,作者的为人处世真是一级棒!一、观察细致,思考细密、谨慎。否则哪里会有那么多对Leslie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对Leslie心理的体察呢。例如P78、P83、P88、P102、P108等等,这在书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在此不一而足。二、待人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坦诚。例如在拍摄《庆》时,作者就十分坦诚地指出,作为粉丝的受众,还是希望能多看到自己的偶像,而非讲究艺术性却少了偶像的面孔。还有,在留胡子与不留胡子的拉锯战中,作者也始终坚持自己应该为粉丝争取一个不留胡子的Leslie,P135等等。三、讲究人情,体察别人,发自肺腑的善良。如P85对阿文的照顾,说实话,如果是我,我肯定想不到主动问对方要买什么礼物;P130看到那样标题的不适,P201对粉丝心理的关怀,P203对Leslie不提自己执导的电影的反应等等。

  从篇首看到篇尾,我可以说,这本书没有一处让我失望,即便是在Leslie已经离开的今天,读着这本书,仍给我无限的温暖与慰藉,仿佛那个朋友般的动人的Leslie就在眼前。志摩千岁写的很好,可是我这篇书评却糟糕透了,感觉更像是一篇不够完整的读书笔记,书中好多触动我的地方,由于时间(拖沓着写了好几日)和行文篇幅的原因,都没有再提起,惟有以后再常常翻阅这本书,看以后是否有机会再修订。

  2017.5.25

  于华师大本科生公寓21号楼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九):想起哥哥——张国荣

  知道为什么,“一不小心没挺住”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哥哥张国荣。

  其实这个年代本身就是个告别经典的年代,我们告别了许多本以为会成为永恒的人物。但总感觉邓丽君离得有些远,梅艳芳走是因为绝症无可挽回,唯有哥哥很让人觉得惋惜,虽然抑郁症也是病,但是走的方式太可惜。

  哥哥其实挺了很久,传奇也是从毛头小伙子一步步熬出来,成名路上的非议、成名之后“位高围观者众”带来的非议,更有,对哥哥私人生活非议……

  而哥哥本身是个艺术家,他追求完美的个性以及敏感的神经,太多质疑的声音已经超出他的负荷,所以他选择在愚人节那天,以最夸张最离谱最打破完美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画上句点。

  挺不住,却至此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

  原帖摘自活动“一不小心没挺住”http://www.douban.com/online/10823931/discussion/39428570/

  觉得有点小感动,就转来了……

  《张国荣的时光》读后感(十):但愿我可以没成长,模糊地迷恋你一场

  ‘怎么也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了,只记得有一次我说起很喜欢他的《有心人》,他很惊讶地看着我,告诉我其实他自己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当场就唱给我听了。比起电影里听过的和唱片里听过的《有心人》,我觉得还是那时他给我唱的最好听。特别是那段略带沧桑的高音部分,听得我不禁好生感动,竟然湿了眼眶。’

  好多谢志摩女士。

  书到了有几天了,这一周实在过得辛苦。终于在今天这样一个平常的傍晚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有了一些不一样。

  书的包装很精美,每次买回那些写Leslie的书,总是不忍拆开包装。我想所有爱Leslie的人都一样,都努力想要把关于他的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我们的哥哥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身边的人亦如此,就像唐先生会把Leslie收到的每封来自荣迷的信在信封口两毫米处剪下,整整齐齐落好等待Leslie。

  志摩女士是在为Leslie出写真集的时候得以结识,书里有大量描写签售会的场面,并且在前几页有几张是日本签售会现场的插图。现场中蜂拥的粉丝自然不必多说,Leslie低头微笑手握签字笔。曾连续两天在东京和大阪给两千位粉丝签名的他,只要在休息室吃些水果点心就会立刻毫无倦怠,这样的敬业读起实在有些痛心心疼。

  志摩女士说哥哥是可爱到没天理,的确啊。

  他是那个在换衣间大喊救命的Leslie,只因为修改过后的名牌西服裤上的布胶带粘到了腿毛,在粘住与被粘住的事物间无法取舍。

  他是那个白兰地之谜里的主角,那个万事过后一脸不在乎装糊涂喜欢露出小孩子般天真的笑容的哥哥。

  被女服务员看到写真集,脸红得会立刻收起写真集害羞的也是他。

  喜欢偷偷躲在酒店门后出来吓人的也是他。

  在留胡子与剃去胡子之间给人惊喜的也是他。

  quot;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能够去爱别人。仔细想来,也许我从未真正爱过别人。当时我以为自己是在爱着对方,一旦冷静下来后会觉得,自己永远是孤独的。”

  可是你是那个最应该得到被爱的人,让你被爱是我光荣。

  哥哥,你知道吗,张曼玉变得更漂亮了,Karen也已经结婚了,舒淇也愈发有名气,他们都过得很幸福。你也要安好。

  但愿我可以没成长,模糊地迷恋你一场。 —《有心人》

  再次好多谢志摩女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张国荣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