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的技术》是一本由吴淡如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一):不生气确实是个技术活
艾力的书里面提到的这本书,正好买书,就凑单买了
书里的道理浅显易懂,故事也短小。只是道理人人都懂,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还需要多多练习,生气的时候一定提醒自己,深呼吸,莫生气。书中推荐生气时的解决办法之一:一问自己:气什么?二问自己:值得吗?三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完,度过了“一时之怒”的最致命时刻,接着,就可以去执行比较好的方法了。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二):摘录
如果是我错了,我凭什么生气;如果是别人错了,我为什么要生气?
不生对自己不利的气。有些气生得无聊又可笑;自己气得半死,别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损自己的气,干嘛生?
很少人能在生闷气的那一刻,反省到自己即好笑又无聊。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生气时怎么办?
1.深呼吸,问自己“气什么?”
2.问自己“值得吗?”
3.问自己“你要怎样才不生气?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别人的不聪明而生气,只显得自己更不聪明。
有些事情不用生气:
2.属于别人的自由的事;
3.你气了也不会改变的事;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三):等了两年终于再见吴淡如
人阿吉夫妇。
他们也带了一群亲友来吃饭。阿吉向我挥手,我也很自然地
话:“吴小姐,没想到你也会坐台啊!”
你最好尊重一点喔!”
“不好意思,他就是爱乱讲话。”那位大哥也知道自己错了,他说:
“歹势啦,我就是爱乱说话。”
当然,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对方道歉,我也没多想,又恢复
原来的笑容和阿吉夫妇话家常。
我走前,那位大哥还过来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为什么不要生气?
是个活人,就有生气的可能。
抛开道德,自古及今的成功之士多半因定力出众而非聪明过人,佛家之戒定慧,日本江户时代忍者(NINJA,にんじゃ)之“忍术”训练皆是也。或经历一番卧薪尝胆,或遭遇胯下之辱,成功之前的磨砺虽属不易,却是必须。所以,最好不生气。
另外,据说气大伤身,伤身就要看病,所以不生气也是减少医疗费用的一个良方。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五):生气,只是气到自己。
作者在自序里说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写给自己看的,也许是通过写这本书的过车也告诉自己我也需要不生气的技术。
其实我也是个很容易生气的人,不过是那种怒气来得快走得也快过后甚至完全忘记的人,但是单单容易动气就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人一生气就容易冲动,而冲动之下或作出什么事完全是理智阻止不了的,所以,学会遇事不生气,很重要。
严格说来,我也没什么想说的,读过这本书大概有一个月了,具体内容有些忘记了,不过是希冀过写下些评论,再做些摘录来回顾一下书的内容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书摘:
1.我生气,只是气到自己。
2.许多难以化解的仇恨,其实都起因于我们认为:他们故意为难我。
art1 为什么不要生气?
1.只要是人,一定会生气,但是愤怒会蒙蔽理智,发泄愤怒的代价,往往超出你的想象,可以让生命中的百宝箱,因为不值得的人或东西,毁于一夕。
2.为什么不要生气?因为追求一时畅快的代价,是花很多时间收拾遗留的副作用。得不偿失。
4.一个无法按捺住自己脾气的不定时炸弹,就算有些聪明才智,到头来还是惨淡。
5.发脾气像钉钉子,钉过必留痕迹。你钉别人,别人钉你,冤冤一定相报,人生在负面情绪中消磨殆尽,没有人能长久爱你,到老徒留叹息。
7.人在面对背叛时,很难不生气。如何生气而不失控,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冷静还是第一步。他抛弃你,你就要抛弃自己吗?不要让自己的损失比对不起你的人大。
8.不管你如何生气,别人如何对不起你,你都有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伤害自己。
9.生气时血压飙高,真是可怕,难怪有人气到中风啊!爱生气真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
10.为什么女人不要生气?不是因为男尊女卑,而是现实问题,社会大众对女人EQ的要求比男人高得多,也不容易原谅女人一时的情绪失控。
11.女人发脾气的后遗症,一定比男人大。
12.赢得男人敬意的是幸福的女人,赢得男人敬畏的,一定是活得很辛苦的女人。
13.爱发脾气的女人,可能会获得“一益”,但更会获得“百害”。
14.有些时候,女人也不能全无脾气。
15.迁怒是最坏的发怒习惯,动不动就怪罪别人的人,谁都怕被他冲撞到,最后只会演变成人际关系的破产。
16.某些时候得装得耳不聪目不明,才聪明。
17.如果是我错了,我凭什么生气;如果是别人错了,我为什么要生气。——林则徐
18.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六):愤怒还能保持微笑的人,是怎样的境界呀~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以凡是人必定要生气。或因为大事,或因为小事;或因为要事,或因为琐事。不生气的人不可能有,不单是人,即使某些动物,我们也可常见暴跳如雷的情状。
有一篇打油诗,名字叫做“莫生气”。劝告人们不要生气,因为生气会伤身体,惹事端,起争议,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然而,说归说,闹归闹,要想达到真的不生气的境界,恐怕很难很难。
其实所谓的不生气,也只是少生气,或者不为某些不必要的事情而生气而已。这当然需要一个人的历练,一个人的胸怀,和一个人的气度。可以这样认为,人在某个年龄段之前,都是好生气的,好争强好胜的。动不动就为某些琐事杂事发一通脾气,闹不好,还要激动得动起拳脚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对客观世界认识程度的加深,逐渐懂得什么事情必须认真,什么事情可以敷衍;什么事情可以难得糊涂,什么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到了这样的程度,就是所谓的“能把事情看开了”。能知道事物的本原,不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迷乱,所蛊惑,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彼此和睦,忍一忍天下太平。有了这样的修炼水平,你已经是个豁达的人,心胸宽广的人。
可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太难太难,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段就一定具备这样的功力。譬如,有的人四十,五十,甚至六十岁了,还是动不动就满腔怒火,动不动怨气冲天,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此,生气与不生气似乎与年龄段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若不注重修炼,不注重积累,不加强思考,即使到了七老八十,也还是改不了动辄生气动怒的暴躁脾气。
有些气是必须生的,因为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对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那不是正常人的心态。而且为必要的事情而生生气,发发火,可以说明一个人的血型与原则性。否则,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好人,整天不说好也不说坏,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给人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些气是不必要生的,只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淡定的心灵,有一幅豁达的胸襟,定然不为那些杂事琐事,鸡毛蒜皮所计较,所牵掣。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事物的本质,不为无谓的事情劳心费神,不为闲言碎语牵扯精力,不为捕风捉影转移视线。
但无论如何,要尽量不生气,因为生气总不是好事,总会使自己的苦恼,使别人怨恨;另外,生气要有意义,生一回气就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感悟。这样的气,偶尔可以生一生,否则,最好还是不要生气。中医讲气大伤肝,气大伤肺,因为生气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这样的买卖不做也罢。
《不生气的技术》读后感(七):生气是门技术吗?
什么是生气?我认为生气就是当一个人认为某种事物或现象违背了他内心的准则或信念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哈哈够通俗了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比如说我认为怎么样才是对的,别人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我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等等,一旦别人或自己的一些行为违背了这些标准,我们就会不高兴和生气。
这么看来生气是必然的了,确实如此。只不过生气也有轻重之分,也有难易之分。
一个人如果他的标准越宽容他就越难生气,所谓你的胸怀的大小决定于你生气事情的大小。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是因为他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认同的范围太窄,所以别人或他自己的一些行为很容易触犯他的准则,使他不高兴,于是生气。其实别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当然别人做没做错也正是根据他的信念系统来评估的,所以别人的对错也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在于接受方的评价。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不容易生气的人除了拥有比较宽容的信念系统以外,他还有一条直接避免生气的信念,那就是同理心,即将心比心。虽然他不赞同别人的意见或行为。但他能理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生气的次数大概要减少80%。
还有一条最厉害的信念,可以将生气压到最低限度。那就是当别人的行为你不能赞同,也不能表示理解,可以说你认定他完全错误,这时候告诫自己,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一条,你想生气都难了。
所以还是那句行话:生气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选择,全在乎你愿不愿意,不关别人的事。千万别说是谁惹了你,是谁令你生气,生气完全是你自己要的,自己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