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独自和解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独自和解读后感精选10篇

  《独自和解》是一本由约翰·诺尔斯著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出版的174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自和解》读后感(一):1942年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青春小说,“青春”二字说起来有点小,可是即便是个青春小说,我们也的确没有看到过太多的好作品。记得阿城曾经说,当代汉语文学就没有什么青春小说,有的话也只有一个《动物凶猛》。他还说,仅这四个字的名字,就足够了。可见,小如青春小说,也没有太多好看的。所以关于青春,我们只能看翻译的,或者不看小说看电影

  通过青春,可以找出一堆可看的东西来,能对让人产生触动的也不难找到。刚刚逃离人间大师杨德昌的《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日本诗人导演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语》、台湾的《蓝色大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姜文的《阳光灿烂日子》,今年俄罗斯的《青春暴力史》,画面中的那些青春炙热可见。在电影中发现青春,没有比这更接近她的方式了。可是当目光转移到文字上,我们发现实愿望可能性降低了。或者正如阿城所说的,真的不多。汉语如此,要我说,全世界的文学也如此。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女塞林格”、“西班牙的麦田守望者”、“俄罗斯的麦田守望者”等称呼了。

  正在谈论的这本小说,事关青春,没有意外,也常被世人称为“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媲美”的一本小说。被人称作“塞林格第二”,不知作者约翰•诺尔斯知道了会怎么想,反正以我小人之心来想,即便再感到荣幸,我也不会喜欢这种比较。在美国文学史上,约翰•诺尔斯是公认的福克纳追随者,不但文风酷似,还有曾获“威廉•福克纳基金奖”为证。遗憾的是除了这本作者的处女作《独自和解》没有看过作者其他六部作品,不好比较出《独自和解》在他作品中的位置,但是据说是代表作,以此看来,诺尔斯的创作跟他所“追随”的人还不太一样

  作者在《独自和解》中将他的“青春”定格在校园里,甚至这个校园里没有老师、没有家长(也就是没有父子冲突师生关系等),更多的笔墨都用在了校园里伙伴之间的事情和关系上。一所寄宿学校主角为两个有天才迹象的孩子,他们自由,想像力丰富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挑战解决一个又一个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难问题。仅仅校园里的青春,颜色上毫无疑问单薄了,没有了粉色(爱情)、黑色(阴谋)、红色(暴力)、灰色消极)。

  重回校园

  多年以后,重回校园,“我”的感受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书中后面交代的那件无法弥补的伤害造成的自责,一方面还有长大成人般的自豪感(“昔日的巨人变成了侏儒,而你的样子则恰恰相反”,这种巨人与侏儒,是重回校园时常见的感受,即便不是我们抬头挺胸地长大了,也是那些曾经恐吓、要胁过我们的老师萎缩了)。重回校园,也许我们多年以前的那种恶心、抵触情绪会在这种巨人与侏儒之中化作淡然。在昔日的老师面前,产生居高临下感觉,即便这种感觉被称之为错觉,但至少这种错觉也是几乎可以全部遮住了我们眼睛的错觉。作者的叙述从长大后的“吉恩”重回校园开始,在带着释然和愧疚的情绪中展开了他对这段往事的追忆。1942年的夏天,那个战争前夕的夏天,是属于小说中若干个精力旺盛聪明智慧主角的夏天。

  如果作为一部发生在青春岁月校园里的小说,这部《独自和解》有什么不够动人地方,那就是校园里的孩子生活在单一的色彩之中。或者这种单一的色彩在缺失了粉色之时,已经不能够足以称之为色彩了。没有了粉色意味的爱情,懵懂青春则会因缺乏直指人心情感而显得乏味不够自然。这几乎是与人性有关的作品的一种必然。1942年的夏天,大战前夕,发生这一年的故事不但拒绝爱情,还要更加决绝地放弃女人,整部小说你看不到一个真正的女人出现。在作者眼里,这故事或许是战争毁灭人性,或许是一个与真实生活无关的梦境。重回校园之时,黑白的色调就注定了这是一部无法温暖起来的小说。

  长大成人

  《独自和解》英文原版问世于1950年代,那正是一个对二战强烈反思的年代。作者在战争的外部,以一己之目光和胆略对战争提出软绵的质疑。不要对这种软绵产生任何抵触和不屑,在大多数身处战场之外的人那里,更确真的反战恰恰应该是这种软绵。这种软绵非但低于那种强硬直接的反对,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入人心,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容易产生共鸣。“菲尼亚斯”的玩笑和嘲讽,充满了这样的软绵,他不愿意相信战争真的正在进行,他愿意将战争想像成庸俗中老年男人制造的笑话谎言。战争永远都是一个被编造的谎言,在青春懵懂的日子里,关于战争的想像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样,颜色单纯,没有血腥,也没有孱弱,它们一股一股地涌向各个支流,最后归集于心脏——要么走向战场成为英雄或者死者,要么远离战场以懦弱终老一生

  当“菲尼亚斯”看到从战场上归来变得呆傻的“莱珀”时,他说:“不管怎么说,随后我便知道真的是在打仗。”战争的残酷表现在它不允许任何人轻视它,也不允许任何人否定它的存在,它总能轻易地找到一种方式,让那些即便随时都可以开玩笑和恶作剧的孩子都切真相信。发生在1942年的这段校园故事,最生动的段落属于与战争有关的部分,在战争中,确切地说,是在战场的后方,几个男孩身上发生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战争最为野蛮一面。少年长大成人,在小说中成为了独特的段落,硝烟之外却也是硝烟之时,没有人真正逃离,男孩通过看到一个被战争残害的同学,进而长大、成熟

  讥讽之夏

  “吉恩”俏皮地问:“这就是你喜欢的?”这是所有机灵年轻人喜欢反问的话,它并不意味着发问者想知道答案,答案已然在问题中得到,它更多的是饱含了一种讥讽,一种没有恶意的暂时聪明人对迟钝者的讥讽。

  那年深夏,他们什么都没做,除了独出心裁地想出几个游戏和娱乐项目,还有一不小心无人知道地破了一项多年的校游泳纪录。一切轰轰烈烈地开始,又一切结束得悄无声息,除了一些关于青春的印记之外,所有的一切了无痕迹。可是这种没有痕迹的痕迹,恰好可以说明你的青春确实存在过。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已久的天才小说,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天才》,作者李海鹏将四年大学生活化作一个简单短语,彷佛在向那些靠近或远离天才的少年作以问候。你的天才梦终结了吗?如果肯定,那便是长大成人之时。

  人物“吉恩”和他最好的伙伴“菲尼亚斯”都是某种程度呈现出天才迹象的孩子,他们的精力消解在无端的冲动中,这种冲动既直接坦白,又暗含杀机。“吉恩”一直躲在对“菲尼亚斯”的爱慕和妒忌中,他不停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自己证明,至少在某些方面自己并不比“菲尼亚斯”差,甚至还是对方所远远不能及的。但是在“吉恩”心中,又总是有那么一股挥之不去的悱恻萦绕徘徊着,他要让最好、最了解自己、最信任自己的伙伴“菲尼亚斯”从自己身边离开,哪怕身负自责。真正被讥讽的也许正是发出讥讽笑声的自己,没有办法拒绝的讥讽,在那个身体世界都充满躁动的1942年夏天发出笑声。直到“吉恩”酿出大祸,“菲尼亚斯”死于那个夏天,世界渐渐平和下来。“吉恩”带着全世界身处战争之人的内疚之心发出忏悔,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死去更难过的事了。

  两三年前那部描写了嗜酒作家的杰出电影《杯酒人生》,片中结尾处一生萎靡不振的作家麦尔斯,在学生朗诵的课文中凝想自己的过往今生。那段课文正是“吉恩”面对“菲尼亚斯”死去时发出的独自忏悔。难怪电影《杯酒人生》在结尾处要安排这样的段落出现,在我看来,诺尔斯此处的描写如同他那段极短地描写“菲尼亚斯”之死一样精彩绝伦。“……他的身体笨拙地滚下白色大理石楼梯。”戛然而止的描写,仿佛“菲尼亚斯”短暂生命。当“吉恩”听说“菲尼亚斯”死于“骨髓顺血液流入心脏”之后,他反复嘟囔着“他的骨髓”,然后发出一代人的忏悔之声——“当时和后来我都没有为菲尼哭。甚至当我站在波士顿城外他家那极为古板的墓地,看着他被放入墓穴时,我都没有哭。我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的葬礼上是无法哭泣的。”短促有力,忏悔、难过的声音却在永久萦绕。

  《独自和解》读后感(二):独自和解, 你可以的

  今早醒來,我靠著床邊的窗戶,安靜的把「A Separate Peace」結局讀完。沒想到,一開始對這本書完全不感興趣的我,現在居然會因為故事的結尾而衝動的哭得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還記得,當Mrs. Eng把這本書放在我的桌上時,我那厭惡的表情與那長長的一嘆,如今看起來是多麼的諷刺。原本以為這本書太過於男性化而不斷排斥的我,居然比班上所有男同 學們讀的更是起勁。這本John Knowles的書,是如此的令人陶醉、其中的含意多麼耐人尋味。

  quot;This enemy who never attacked that way ---- if he ever attacked at all; if he was indeed the enemy."

  Gene在故事結尾所說的這句話,深深的銘刻在我心中,難以抹滅。我發現,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無形的敵人。不管你的敵人是辣椒也好(因為不敢吃辣)、小丑 也好(因為有恐懼症)、或 是真正的討厭一個人也好,我們都有個敵人與一個戰場。也因為這個敵人,有時候我們失去了自己。而最後,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自己。而這場戰爭裡真正的輸贏,也在於自己。

  書裡,Phineas對友情的忠誠與執著,是多麼的感人、令人省思。在這個越來越自私的社會裡,有太多人對友情都抱著一種隨便的態度。而他卻不是。他選擇 信任、選擇包容、選擇愛。而自私的Gene卻因為內心最莫名其妙的忌妒,親手摧毀了世上最美的友情。Phineas的單純與執著讓他早就打敗了每個男孩們 那時心中所有的恐懼。

  因為,真正的恐懼--在於人心。

  quot;Wars were made instead by something ignorant in the human heart"

  而戰爭的起因--是人心中一時的愚昧所造成的。

  在讀完了這本書後,我的心,就好像跟書裡的主角「Gene」一樣,似乎成長了許多。Gene跟我一樣都曾是個盲目與衝動的人。我們都曾是自己心中的敵人, 也曾犯下令自己終身後悔的錯而活在遺憾裡。也許這是成長的代價。也許,在我們體驗過最慘忍的痛苦後,才會了解真正的快樂與和平

  很多痛苦,是自己造成的。

  最後,能釋放心中痛苦的也是自己。

  只有在真正的覺醒中,

  人才能「獨自和解」、達到「A Seperate Peace」的境界

  《独自和解》读后感(三):青春最好是自己埋葬的

  有的新闻很假,一看就是小说。有的小说却很真,真得仿佛在偷看别人的日记。我就是带着偷看别人日记的心情看完了这本小说。 是不是,关于青春,就一定很残酷?这部小说的残酷就像蓝色丝绒的开头:鸟语花香日光草地,然后是一截断掉的指头。 作者隐忍地说着,他怎么样杀死自己的青春,又怎么看着别人的青春被埋葬 。 菲尼热情宽容,乐天,好得不像一个真人,我宁愿相信他只是一个青春的映像,一个神一般的化身。不过在战争的阴云面前,一切都很脆弱。也许,死在好朋友的手里,比死在敌人的手里强。当一切停止,也就不会变老,不会变得下贱。 也许,青春最好是自己埋葬的,这样,你就不用看着它被作为牺牲,奉上别人的祭坛。

  《独自和解》读后感(四):和谁和解?

  一个人时候嫉妒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即使是很短暂的,但那一刹那足以毁灭这份感情和一个人。吉恩就是这样做了。

  在他两人这份亲密无间的友情中菲尼亚斯是如此的纯洁,他对吉恩的感情单纯、热烈、不加掩饰。“我自然是不相信书本,不相信老师的,可我却相信—相信你,对我来说,相信你,这很重要。天哪,我至少必须相信你。”他这样对吉恩说。

  菲尼亚斯如此的相信吉恩,当吉恩害他从树上跌落摔断腿的一刹那,他也只是诧异的看了吉恩一眼,而当他从麻药中醒来后,他做的就是象吉恩道歉,道歉他曾有一点点认为是吉恩让他跌落。这内心一点点对朋友的指责就让他感到负疚

  吉恩第一次向菲尼亚斯坦白自己害他从树上跌落的时候,菲尼亚斯是愤怒的,不是对吉恩的背叛的愤怒,而是对吉恩这番表白破坏两人的感情愤怒,他宁愿赶走来看他的吉恩,也不要听他说下去。

  当菲尼亚斯第二次骨折,吉恩再次向他说明真相的时候。菲尼亚斯说“在树上你只不过是盲目的一时冲动,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吧?”“你只是鬼使神差,你并不真恨我”他紧咬牙关,眼睛里含满泪水“我相信你,没关系,因为我相信你。你已经向我表白了,我相信你”这是他留给吉恩的最后一句话。

  在这份感情中菲尼亚斯对吉恩始终是心存友情,无论什么情况。即使吉恩毁掉了他的一生,他都没有恨过吉恩。

  当吉恩面对菲尼亚斯这样一份纯真的感情,他和谁和解?一个从来没恨过他的人,从何处谈和解?

  是吉恩与他自己和解吧,我想他做的到,在菲尼亚斯死后他依然可以保持与布林克尔的关系,这个自以为是的白痴,正是他导致了菲尼亚斯的死亡,而这一切本是吉恩可以预见也应该阻止的。

  菲尼亚斯的死结束了这份友情,我宁愿相信,上天结束这份友情,是吉恩不配拥有他。

  虽然没看过原著,不敢说翻译的不好,但是谁能告诉我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读?“以那种的在争论中的本节比而和谐之态居于一起”

  《独自和解》读后感(五):一场埋葬自己的葬礼

  第一次接触到《独自和解》这本书,是在一本杂志的好书推荐上,看了内容简介就被它所吸引,念念不忘很久。上午结束历史剧排练后突然就想去书店,进了书店第一感觉就想去买到这本书。于是一个人在书店里找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终于在一个最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发现了它,那一瞬间,自己真的感到快乐。

  这是一本关于学生时代友谊的书,关于脆弱的友谊和忏悔的书,关于一个理想主义者之死的书。作者约翰·诺尔斯,人称“塞林格第二”。

  整本书并不厚,故事也很简单,我却在阅读的过程中为它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所惊异万分。两个精英少年间珍贵又脆弱的友谊,主人公对自己最好的朋友既嫉妒,又敬慕,既会因为小小误会而使自己的朋友付出终身残疾的代价,也会因内心的长久不安而忏悔终生,在好友去世十五年后故地重游,终于得到了内心的平和,从而完成了于自己的和解。两个少年间既是最好的朋友,却也是彼此最大的对手,这种微妙的关系被作者刻画的真实无比,却同时也很残酷,读完整本书,无法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反而触碰了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记忆。

  “当时和后来我都没有为非尼哭。甚至当我站在波士顿城外他家那极为古板的墓地,看着他被放入墓穴时,我都没有哭。我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的葬礼上是无法哭的。”

  这是主人公在好友葬礼上的忏悔,虽然在去世前,这个纯真的少年已经原谅了他最好的朋友。但是一切都已太迟,他们的青春注定在那个宁静的夏天,在二战的战火已经弥漫的时候,破碎,随风飘扬。

  如果早知道一时的嫉妒最后会演变成一场埋葬自己的葬礼,那么任谁都不会这么做,去伤害自己最好的朋友。更何况他们之间的友谊真的很美好,一起去海边过夜,临睡前做的祷告还把对方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使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还坚持着自己的和平。可是一切都结束了,被朋友伤害的人是可耻的, 可是除了朋友之外,又有谁能伤害你呢。

  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完,心情压抑到了极点。只是觉得很难过,却不知道自己该为谁难过。

  《独自和解》读后感(六):被割裂的和平

  到现在我还是纠结于这本书的译名是不是错了?

  A separate peace,我对他的理解是被割裂的和平。

  正如往常一样,在图书馆拿下这本书,不过是因为一时间本能的决定。神奇的是,每一次用这样的方法选书,总能选到我爱看的。是图书馆太多好书的原因?还是其他?一个神奇的方法。

  扯远了。关于这个separate peace,拿到书看他最后的简介,以为是像《赎罪》一样的忏悔小说。关于青春的错事,妒忌,算计,在战争的布幕下偏安一隅的德文中学开始。一个男生的回忆,恩,够伤感的。

  阅读下来,突然让我想起落落《年华是无效信》中的桥段。当然两本书云泥之别,可是关于青春那些曲折的小心思,谁不曾有过?只是落落写的是女生,敏感的内心。而这里,是两名不相伯仲的男孩。

  本文中的菲尼,有如天使下凡。约翰·诺尔斯的层层描写,让我联想起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矫健的身姿,体格发达,肌肉匀称,黄金的比例。极度发达的运动神经。随时准备战斗、比赛,永不知倦。

  而吉恩,是个赫敏式的人才。他聪明、勤奋,他所不知道的或者说是他知道但故意忽略的是——他所擅长的正是菲尼所缺陷的。

  可惜啊,青春似乎总离不开对密友的争斗。有句歌词是: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其实更多情况是,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比较。“我比你差”,“我在你面前的什么感到自卑”,“你其实好好,比我好太多”或许人生下来总是离不开比较,在密友间,因为相知,所以更放大他的比较。

  在德文这个于战火中被割裂的和平里,吉恩和菲尼过着最为平凡、大众的一段安逸时光。这里离战火很远,一片安静,青春的故事像个简单rpg游戏依次发生。

  那片宁静的海边说不出的话,像埋伏的一个炸弹。吉恩对菲尼的恨,其实来自于对自身不足的自卑。像我曾看过的一句话上所说,人口里说的讨厌什么,他自己的身上总是很多。换句话说,凡他所讨厌的他人,其实是他自己的懦弱。

  我们用讨厌来武装自己。讨厌是最好的保护盾,我们躲在他的身后,能闪避他人对于我们所缺乏的诘问。为什么你没有男朋友?因为我讨厌有人管着我。为什么你不去外企?因为我讨厌人家用英文晒命……

  “ 只有菲尼亚斯从不害怕,只有菲尼亚斯从不仇恨任何人。其他人在某处经历了这可怕的震惊,这种被敌人瞄准的震惊,于是便开始了一种不能自拔的努力防卫,开始用形成某种特殊的心境来抵挡所看到的自己在面对的威胁,他们是在用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来宣告:“您瞧,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我什么也不是,我不值得这种威胁。”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像卢茨伯里先生那样:“这岂能威胁我,我和这些事不在一个层次上,我比它高多了。”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像夸肯布什那样,在任何地方都总是对这威胁猛攻猛打。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像布林克尔那样,形成一种对这威胁的不负责任的总体愤恨。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像莱珀那样,从一朵模糊的保护云中钻出,只是为了面对面地见见这种恐怖,他始终是害怕的,所以他索性放弃了斗争。 除了菲尼亚斯,他们全都以无限的代价筑造自己的马其诺防线,抵挡自以为看见的越过防线的敌人,这个从不如此进攻的敌人——假如他进攻的话,假如他的确是敌人。”

  这些原话,刻骨铭心。将我们的内心,如工笔画般准确敏锐地勾勒了出来。这片peace,还是被打扰了,这个如完人的菲尼,死在了手术台上,以骨折残缺的形式,在战争的也是青春的最末期戛然而止。

  吉恩的惭愧与道歉毫无用处,菲尼一直在躲避。就像他一直编造的战争谎言一般,他不愿意承认朋友对他的背叛。因为吉恩对他背叛的伤害,远比这一条腿的痛楚,更蚕食他的内心。他们毫无疑问是一体的,所以没有什么比被自己背叛更伤害自己。因为你清楚你自己的最弱点,你知道你的死穴是什么,你了解做什么事情能让你一瞬间土崩瓦解。吉恩摧毁了菲尼的肉身,而菲尼的死摧毁了吉恩的灵魂。

  “当时和后来我都没有为非尼哭。甚至当我站在波士顿城外他家那极为古板的墓地,看着他被放入墓穴时,我都没有哭。我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的葬礼上是无法哭的。”

  这一段青春往事,随着菲尼的死,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多年以后,吉恩回到这个安静优美的德文学校,终于达成对自己的和解。往事纵不如烟,但随着吉恩对菲尼这个另一个自己的肯定,一切心境,尘埃落定。

  就像菲尼看到从战场上逃回后疯癫的莱伯时对战争的肯定,"不管怎么说,随后我便知道真的是在打仗。”这场“自我”的战争,最终以吉恩的正视盖棺定论,青春的硝烟像德文学校一早的青雾,慢慢消失。

  .s文章的描写真的很美,像流水一样的描写,让这个在战地后方的学校就如桃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独自和解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