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春禁忌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春禁忌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

  《青春禁忌游戏》是一本由[俄]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1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一):青春禁忌游戏

  用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一本书,虽然只有不到7万字,但速度也算快。

  有些冷,也许不完全是故事的原因。

  一直很排斥前苏联的文学,一是人物名字太过繁杂,二是排斥所谓的正统教育,听够了一本正经的大道理,有一些理想连老师都不再相信,为什么要讲给我们听?

  瓦洛佳、巴沙、拉拉和维佳也是这么想的吧?

  18岁的青春,还需要一些禁忌,有些东西玩不得。

  瓦洛佳,政府官员的公子,家庭条件优越,理想是报考国际关系学院,最终成为外交官。他像个真正的跳梁小丑,冷酷、无情、自以为是,做一切都是为了自已的利益;巴沙,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文学素养深厚,热爱写作,理想是成为大文学家,同样的自以为是,而且软弱,连自己的女朋友都保护不了;拉拉,巴沙的女朋友,生活在单亲家庭,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生活的富足,但以希望获得纯真的爱情,虽然也自私但还保有诚实及善良;维佳,蔬菜站站长的儿子,生活在底层社会,与父亲一样嗜酒,热爱大自然,想考林业学院,与森林打交道,他被朋友们没耻,认为是个社会的弃儿,却一再的利用他,他有着小人物的莽撞、纯朴,心底还存有一丝善良。

  他们的游戏不过是为了得到一把钥匙,那把钥匙在女教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那里,拿到了钥匙他们就可以拿到保险柜中的考试试卷,然后就可以更改试卷得到好成绩,故事虽然简单,却暴露了人性的丑恶,软语相求、摇尾乞怜、威逼利诱、粗暴搜查甚至犯罪……

  是人性还是社会?我不禁要如此怀疑,不就是如此的社会造就了如此的人生吗?孩子们有着超强的模仿力;瓦洛佳,他看惯了行贿、利诱,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想要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光有后台不够,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从您这儿要钥匙对我来说算是个考验。作为未来的外交官,我得学会达到自己的目的。”“道德——人的意识范畴,因此也是相对的。我要从政治的立场出发,对我来说,主要考虑的就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比如谈到彼得一世,谁的脑子里会想到道德!”,而巴沙,一个要上文学院的学生,一心想要当个文学家,可是如果数学不拿到五分他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他出此下策也是因为教育制度吧?再说拉拉,“可生活本身就是卑鄙无聊的玩笑,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您没发现?请问,您每天都得挤公交车吧?嗯,不用问因为您自己没有私人轿车嘛。您当然也没留意过我们学校的女教师、女职工,她们那些个锈迹斑斑、眉头紧锁的脸。人人脸上都是痛苦、沉重的表情,好像手里都拖着多少斤重的面口袋似的。尤其是每天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看她们那脸苦相!我看到生活中有另外一些女人,人家什么样儿?从五颜六色的小汽车上下来,从忙着维持秩序、汗流浃背的警察身边走过,到首都电影院看国际影展的参赛影片,这些影片,普通老百姓是看不着的。噢,她们那一张张脸,又滋润又光洁,就像是玻璃纸包的礼物!”拉拉的想法也许并没有错,但这不应该出自于一个18岁女孩的口里,也许再过个7、8年再说也不晚;至于维拉“我老爸有时候无节制地狂喝滥饮。老爸他本来是个画家,自学成才的,做市场装潢,设计各种各样的橱窗,后来不知道怎么,不知不觉变成蔬菜站的站长了。每当他酗酒,你就听吧,他那一大套的哲学!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艺术……他说,‘维佳,我是恶棍。’啊哈,把大实话都吐出来了。他说:‘我为了三十银币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把自己所有的神圣的理想出卖了,喝光了。但你不能这样干!’这是他对我说的。”不得志的老爸给儿子的教育也许只能是消极的。

  青春,他们的青春结束得太早,18岁的孩子已经像是个成人,这就太可怕了。

  80年代的苏联,在现在看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二):小世界大世界

  剧情在对话中推进。

  比言辞更激烈的交锋,是不同的人生态度,甚至是判断是非、评判价值的标准。标准,先天缺少公正,更不是恒久的日月星辰,它云波诡谲,更替与确立由社会的强势族群确立。标准,也在生长。

  作为六十年代的代表,叶莲娜有信仰,有理想,但也被生活死死地掐住,她会为了几十卢比的加班费与领导争吵,会为住院的母亲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而愿意为瓦佳洛做任何事,但在钥匙问题上,她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坚守,面对学生的威胁利诱、搜房搜身,她承受,咆哮,反抗,呵斥。可是这种坚守,还是瓦解了。当瓦洛佳以老师不交出钥匙就向巴洛的女友拉拉施暴为威胁时,伴着拉拉的哭喊和挣扎,叶莲娜从地毯下面把钥匙拣起,丢在地板上,痛苦地闭上双眼,转身把自己反锁在厨房里就再也没有出来。她死了。在这四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一起构成的小世界里,学生们的标准就成为了游戏规则。死亡,有守卫道德信仰的悲壮,却又有些懦弱逃避的意味。叶莲娜无法捍卫自己内心标尺不落而又无法接受标尺旁落的事实,她选择了死亡,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叶莲娜,你说过:“只要有正派的人在,社会就能进步。”那么你在哪?

  八十年代的代表,四个学生们。他们有追求有理想。他们期望过体面而充实的日子,有足够的金钱享乐人生,有精进学业撑起精神的天空的追求。好日子就像一方魔镜,在远处生辉,引得孩子们苦心追逐,但在追赶的道路上,他们的模样也被无情的扭曲。但是,他们在乎的只是远处的魔镜,其它都并不重要。大人们斥责孩子们的现实与露骨,但是不论是含蓄下的暗示,还是直白里的明示,手段不同而已。范有个更绝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妓院,有的人认清现实,立即接客争取早日找人把自己赎出去,有的人一边说自己精神是高贵的一边还要半推半就忍受现实,还有的人一死了之。

  比言辞更犀利的是社会硬硬的痛。都是抱着理想而来的,谁都想过单纯美好的日子,研究自己喜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追随喜爱的政治人物,过平静富足的生活,但资源的稀缺,生的欲望,享受的追求,让他们都要陷于步步为营的人生,目的和理想在远处,要想接近它,就只能举刀前行,披荆斩棘。关系、投机、做弊、逢迎、贿赂,既为人们不耻,但又被大家乐此不疲地一出出上演。我们陷于这种周而复始的游戏之中,我们报怨游戏的规则太残酷,可在游戏中,谁也不比谁手软,就像北野武的电影《大逃杀》,想要成为最后一个活着走出小岛的人,那就拼命地杀掉自己的同学吧,否则你将没有活路。

  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代沟问题,代沟的产生与事物的生长性是一致的,就像人类进化一样,总以适应为首要前提。我们咒骂世风日下,痛哭道义荡然,可是,这不也是环境逼出来的吗?只有土壤的旱地是长不出半尾金鱼的。这一代人是上一代人种的果,这个世界是人类酿的祸。

  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大时代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适应,积极地适应还是消极地融解,深入其中,做出改变。死亡没有力度,充其量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完美句点。

  结局,学生们没有拿走钥匙,除了瓦洛佳,每个人的道德底线都在崩溃后又重新回到起点,他们放弃折磨这个可怜的女人,他们放弃向善向恶的摇摆,而最终跳出了这个局限的五人世界,良心与道德又和新一轮的太阳重新升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叶莲娜赢了。

  瓦洛佳,惟一一个不需要这把钥匙去修改分数的人,这一切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实验,以此验证他冷酷甚至邪恶的生存哲学,仕途的规则与手段兴许就是这般残酷,叶莲娜的最终降服让他获得了狂喜。他以绝高的智商、卑劣的手段实现了他的目的。也许,他将会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继续他无耻如强盗般的生活,直到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塞瓦洛佳”。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三):《青春禁忌游戏》

  经过一星期的痛苦思考和讨论,我和老公终于找到了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我和孩子已经冷战好久了,我都快绝望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孩子变得这么冷漠这么不讲道理?在痛苦中煎熬了好久,我和老公想到了一句话:思想的阵地,你不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这个敌人就是手游、网友、无聊的电视剧、金玉其外的小鲜肉!于是我老公说:对于父母的话她觉得不屑一顾,咱们是否可以带她参加一些活动、见一些比咱们水平高的人,这样孩子就可以眼界更高,受更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个方向,但是眼前又哪里找这样的活动这样的人?现在的孩子,表面化的活动和人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于是我开始搜北京的各种演出。幸运的是,北京真是一个艺术的天堂,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演出都有。前天晚上带孩子去看了一场爆笑的独角戏,孩子回来评价不高,说是网络段子和星光大道的水平。昨晚带孩子看了《青春禁忌的游戏》俄罗斯的现实主义题材。这部戏太适合高中生逆反期的孩子看了!我们全家都看得心灵震感,因为我和她爸爸就是那个理想主义老师,我们的女儿的思维就与那四个学生非常吻合。剧里的孩子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我小孩这一代人的认知。看完后,我和老公什么也不说,留下空间给孩子们自己思索。回家的路上,我感到孩子特高兴,她们跟我聊了闺蜜的家庭,然后居然夸了我!首先这一部戏结束了长达一周的冷战,其次,我从孩子对这部剧的看法中体会到孩子的三观是正的,最重要的,这部戏深入了孩子的内心,在她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因为我知道我的孩子也一直对社会的丑恶很困惑,认为父母的正面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我太高兴了,我觉得自己找到一个更正确的方式。就像我小时候一样,钻到中戏去看剧,自发的接受理想主义的教育。艺术的存在价值其实就在这里,用更吸引人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周日孩子下午和晚上都没课,我又定了两场话剧,一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厚重的历史剧。我希望孩子更多的接触这些正确的理想的东西,自然低俗的错误的邪恶的就退却了。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四):没有青春的青春禁忌游戏

  没有青春的青春禁忌游戏

  09-04-19

  那是在90年代初,那时刚刚经历了八*八加一“动乱”以及价格·双 轨制的时代,那是个慢慢出现贫富差距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有部分相信民主,有部分想回到 毛时代,但是,没有人喜欢那个时代。那时候,出了个王朔,他写出了《动物凶猛》,里面的青春是奇异的色彩,主人公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王朔告诉了世人,如果你还相信老的观念,你就是个傻逼,那是个以怀疑价值为主流的时代。那时候出了崔健,那时候的崔健,还不懂得去和移动公司合作,搞商业巡演,那时候的崔健,在小棚内练习着吉他,清醒而悲伧的喊着:你问我还要去何方/ 我说要上你的路 /看不见你也看不见路。

  那是在80年代初,那时苏 联刚刚经历了 勃列·日·涅夫的统治,布拉·格布满了苏联的铁骑,阿·富汗刚刚被苏 联占领,那时候苏 联国内的工业无法发展,那时候物价飞涨,那是个贫富爆发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有部分相信民主体制改革,有部分想回到斯大·林时代,但是,没有人喜欢那个时代。那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100周年,却深刻的描绘了100年后人们,那是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

  昨天看了语艺社的《青春 禁忌 游戏》,看完后,我无法组织语言,我不能去表述心里的寒冷,我知道,那份怀疑与痛恨,就是青春的我。而我对青春所有的疑问、困惑、迷茫和年少时特有的丑恶,都被《青春禁忌游戏》说够了,看透了。

  柳德米拉·拉祖莫 夫斯卡娅(查的,请看维基),写了本《青春禁忌游戏》,这是个靠对话推进剧情的本子,缺乏场景,动作也不大。

  而潜藏在激烈交锋言辞下的,是不同的人生价值标准。而这个标准,它云波诡谲,它充满陷阱,它由社会的强势族群更替与确立。原来,它是可以改变的。

  我很喜欢瓦洛佳,他是惟一一个不需要这把钥匙去修改分数的人,这一切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实验,以此验证他冷酷甚至邪恶的生存哲学,他以绝高的智商、卑劣的手段实现了他的目的。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他仅仅需要的是自我的求证,他需要有人来证明他的正确。他聪明,他激情,他懂得人性,他有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他懂历史的阴暗面,他有浪漫主义情怀,他是社交大师,他是社会精英,他就是不善良,可善良,恰恰是他最不需要的部分。

  瓦洛佳以个人的力量,在梳理着社会的纹路,他把社会的侧面剖开,慢慢的撕裂给我们看,他像极了六七 十年代的嬉 皮士,玩世不恭,充满乐趣,内心却独立而稳定。他是个半成熟的少年,望着自己的影子以为已经长大成人,手指尖儿抵到了老师的鼻梁骨上,以事故老练的口吻、尖锐挑衅的言辞“教育”和讽刺他的老师。

  我不喜欢维嘉,过于跳脱,过于神经质,不知道是语言艺术社演绎方式的问题,还是原剧中便是如此。他仿佛是游离在剧情之外的人物,仅仅起着活跃气氛的作用,想法幼稚,缺乏理念。和别人相比,他更加像是一张平面,歪歪扭扭的调戏着观众。     

  作为老一辈价值观的代表,叶莲娜有信仰,有理想,但她被生活死死地掐住,她会为了那几十卢 比的加班费和领导吵架,她有那住在条件不好的医院的母亲,她是个很不女人的先进工作分子,她没有拉拉说的糖果纸包着的美妙皮肤。她却对钥匙坚守,她茫然自顾的说着一些老套的话语,她用政治正 确的方式说着一些被巴沙厌恶的话题。

  她像极了我的外公,总是怀念着毛 时代的公平,对现在的贪 官污 吏的异常愤怒,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却又喜欢去指责,强硬的要求对方认错。他是我内心中的笑料,他的保守,他的道 德正1确,是那么的让我觉得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对于他的政治见解,我永远在打着哈哈,仿若之间,我看到了这一代思维的坟墓。

  但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代沟问题,代沟的产生与伴随生长的事物的性质是一致的,就像人类进化一样,总以适应为首要前提。我们咒骂世风日下,痛哭道义荡然,可是,这不也是环境逼出来的吗?这一代人是上一代人种的果,这个世界是人类酿的祸。

  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大时代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适应,积极地适应还是消极地融解,深入其中,做出改变。死亡没有力度,没有意义,充其量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完美句点。

  在最后,叶莲娜老师将自己锁在小屋里,不愿意看着门外的疯狂。女孩衣衫不整地拍打着门,哭叫着“他们没有拿走钥匙,……没有” 。而门内,没有了声音……

  此剧演出的几年后,苏1联解体了,俄罗斯开始了休2克疗法,从此十年后,俄罗斯经济一直在倒退,国有资3产被大政本家侵吞占有。

  而在另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代表国家1意志的坦克刚刚碾1过一个抗议的大学生,此后几年之内,北大的学生都必要要军/训1年半以上,当时很多年轻人跑到了国外,不再关注国内的任何情况,忽然之间,一个国家,没有了青春的声音。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五):话剧《青春禁忌游戏》——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最近可能是掉进了青春问题的漩涡里,写的是青春、听的是青春、看的还是青春,真想对着天空高喊一句“青春那些事儿啊~~~~”。

  写的时候,全是歌颂,歌颂它的美好和激情,阐释它的珍贵与深刻;听的时候,全是疯狂,像发了羊颠疯般的疯狂,然后感叹自己年华老去;但到了看的时候,却全都变成了沉重,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也许把以上的这些全都加在一起才是青春的终极真相:美好、疯狂、盲目并且丑陋着。

  没有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心里的寒冷,因为我们所有的疑问、困惑、迷茫和年少时特有的丑恶都被《青春禁忌游戏》说够了,看透了。就像老爸评论“丹丹姐”的演说,她把所有最好的、最准确的词语和句子都用尽了,无论你是想附和还是反驳,都很难找出和她分量相等的词汇,所以只能点头称是。

  突然想到了《神探》,一个罪犯拥有七个幻象,所以《青春禁忌游戏》里的五个主人公会不会也是“我”的不同幻象。

  后来的四个“我”为了说服和战胜第一个“我”而表演了他们看到的所有的“恶”,在他们的世界里,“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就只是“恶”,他们被“恶”蒙住了眼睛。“我”先是鄙视和羞辱了“我”,然后又在“我”的面前发表沉痛的演说,紧接着“我”表演可怜和乞求给“我”看,妄图用语言诡计令“我”溃不成军,最终还差点儿在“我”面前上演“自己强奸自己”的闹剧。

  结局呢,就像《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对付姬无命一样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当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所以,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姬无命此时只能回答“是我,杀了我!”接着,他一掌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所有的的“我”搅和在一起,全都乱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全都乱了。“我”到最后也没有拿走保险柜的钥匙,却用杀死自己的方式放逐了所有丑陋的“我”。到底是谁胜利了,谁又战胜了谁,没有赢家,全部失败。

  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人不忍心再看一遍……

  导演:查明哲

  翻译:童宁

  编剧:柳德米拉·拉苏莫夫斯卡雅(前苏联)

  主演:冯宪珍 张劼 苏小刚 江佳奇 李晔

  时间:5月7日-13日(11日休息)19:30

  地点:中国儿童剧场

  人物介绍: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十年级毕业班数学教师,40岁左右的单身女人,生活简朴但坚持理想和信仰。

  瓦洛佳:男学生,父亲是政府官员,家庭条件优越。理想是报考国际关系学院,最终成为外交官和政治家。

  巴沙:男学生,典型知识分子家境,文学素养深厚,热爱写作。理想是成为大文学家。

  拉拉:女学生,巴沙的女友,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生活的富足,但又希望获得纯真的爱情。

  维佳:男学生,蔬菜站站长的儿子,生活在底层社会,与父亲一样嗜酒。热爱大自然,想考林业学院,与森林打交道。

  《青春禁忌游戏》由前苏联戏剧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柳德米拉·拉苏莫夫斯卡雅创作,在前苏联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本剧对社会问题准确、深刻的揭示,引起了前苏联当局的恐慌,一度遭到禁演。解禁之后,该剧迅速在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地区引起了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青春故事,引发了全球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青春禁忌游戏》读后感(六):恶之花——《青春禁忌游戏》人物

  暗影——瓦洛佳

  他聪明灵活,思绪活跃,雄辩滔滔;他掌控局面,滴水不漏;他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层出不穷的点子;他是学校的优等生,他的理想是成为出色的外交官和政治家。可是他,将他的一切沦陷在对道德的反叛之中,他将聪慧变成诡谲,他将雄辩变为巧驳,他用一切卑劣残酷的手段满足自己对歪曲道德的价值判断。

  他,瓦洛佳,这场青春禁忌游戏的领导者、主人、老爷。这个游戏的主题是围剿一位温柔高尚的女老师——逼她交出存考卷的保险箱钥匙,而瓦洛佳恰恰是不需要钥匙的人,他需索的是对自己离经叛道的认同,他嘲讽这个世界所有的纯真和无邪,他只是想做一个实验,使得他的理论不是苍白无力的,因而他必须要成功。他温和儒静的外表掩盖住他内心阴暗而强烈的气场,那对道德、理想的深刻背离豁然在他的身上划开阴森的缺口。

  “俄罗斯吃老好人的亏还不够吗?幼稚的知识分子太多,清醒的铁腕人物太少。大家瞧不起实干家,当一个实干家,自己都觉面子无光。可我们坚信,能够拯救俄罗斯的只能是我们新一代的实干家。”原来时代已经改变,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将思想培植在纯净温柔的净土之中,他们有理想、奋斗的目标,他们不想自己,想的是意义、历史和未来,却只是“幼稚的知识分子”而已,年龄和阅历已经颠倒,孩子望着自己的影子以为长大成人,手指尖儿抵到了大人的鼻梁骨上,以事故老练的口吻、尖锐挑衅的言辞“教育”和讽刺他的老师:“您做事不讲究策略,没有章法。不象我,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层出不穷的手段。我是个大阴谋家,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我会象伊阿古一样用诡计战胜您。” 在他的嘴里,现在是另外一个时代了,一个更残酷、更有活力、更功利的时代了。它需要新一代的人也具备新时代的个性。那种个性,就是干事情要有干事情的钱。金钱与利益等价交换。理想主义?字典里没有这个词。

  清澈的湖水——叶莲娜老师

  她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为一个老师,她为她的学生们树立理想,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之中保持纯洁、勇敢的心志,希望他们可以在各种人生境遇中洁身自爱;作为一个女儿,她为了照顾有病的母亲,她过着节俭而朴素的生活,“没人疼爱,没人关心,凡是能减轻生活痛苦、带来愉快的小玩艺儿一概没有,没有欢乐,没有爱情”,过着“不是女人”的生活,只是报纸上“穿裙子的先进工作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尽管她见过罪恶,见过卑鄙,见过庸俗,见过虚伪,却从未被小轿车、金首饰、让人眼花缭乱的七零八碎的奢侈品所迷惑,孤单地坚守她的理想以及追求,唾弃散发铜臭的灵魂。“现在发生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发生过。一些人苟且偷安,但还有另外一些人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为什么您断定这些人就不再存在了呢?让恶势力猖獗吧!……假如全世界所有人都站在恶的一边,即使到了那一天,还可以独善其身呢!哪怕只有一个人对这广大世界说不要恶,仅仅是一个人———恶就会退却,善与公正就会胜利”。当她发现在她教导下长大的孩子纷纷变成吸血的寄生虫,变成庸俗、迷糊、腻味的小市民,自以为是地训斥她做个“聪明人”时,她冲破柔弱疲软的肉体,用精神与理念爆发出怒不可遏的力量:“我会打碎玻璃,放煤气,把房子放火烧了。你们想跟可以当你们妈妈的女人斗,先把鼻涕擦干了再说。给我滚!”

  “你们需要挽救。你们像一群瞎了眼的小猫,还不知道自己惹了多大祸呢。”可究竟谁才是瞎子?叶莲娜仁慈的心蒙蔽了她的眼睛,让黑暗的影子在她的眼皮底下滋生、长大,直到找上门来的这一天。瓦洛佳用将她母亲转院、求婚等甜言蜜语以及搜身搜房的暴行没有将叶莲娜摧毁,然而当她经历了一夜的“搏斗”后,面对瓦洛佳即将强暴拉拉的一幕,精神防线全面崩塌,她交出钥匙,已然老去十年,“再也没有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了,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已经死了”。

  一个时代的理念,百年树人的美好理想,轰然坍塌。

  随波逐流?误入歧途?软弱的一代——拉拉、维佳、巴沙

  单亲家庭的拉拉,对未来没有憧憬,憧憬是什么?是向往美好的未来。然而拉拉心中的未来是这样的:“从五颜六色的小汽车上下来,从忙着维持秩序、汗流浃背的警察身边走过,到首都电影院看国际影展的参赛影片,这些影片,普通百姓是看不着的……脸,又滋润又光洁,就像是玻璃纸包的礼物!”这样的未来要靠工于心计来巧取,这样的未来要靠恬不知耻来豪夺,这样的未来算得上是“美好”吗?她将处女之身作为典当物,“有朝一日它会卖个更好的价钱。卖给肯出高价的人!” 这只是个戴着处女膜的妓女,明码标价自己的身体。是谁把本该身心纯洁的女孩儿变成了这样?是她那克制自己需求,却找清扫活儿挣钱给女儿买新衣服以便进入上流社会的妈妈?还是这个已经失却仁慈、自尊、荣誉、良心、怜悯的社会?

  可她依然是个孩子,她那用势利的坚强伪装起来的温柔的、慈悲的心,最早被叶莲娜老师唤醒,她恳求叶莲娜交出钥匙,用朋友真心实意的劝告,最后,当她自己塑造的道德边防倒塌,她变成瓦洛佳用来威胁叶莲娜老师的工具,她懦弱的男朋友——巴沙嗫嚅着不敢保护她,她的朋友——维佳,成了瓦洛佳的帮凶,她在无谓的挣扎之后她完完全全地清醒过来,独自一人坐在叶莲娜老师反锁自己的卫生间门口,哭泣地呼唤她的老师。只是老师,没有任何声响了。

  巴沙——这个在知识分子家出身的孩子,却没有像他的父母一样承载着梦想的翅膀飞向高远的天空。他文采飞扬,口才精彩,他从八年级就研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论文送去参加竞赛……可是他不用文采去描绘美的世界,他不用口才去赞美善的社会,世界的罪恶在他的心里烙下了印痕,他父亲的科研领导安德烈夫斯基教授无耻地抄袭别人的成果,换来社会地位为他儿子的将来铺平道路。而他的父亲从来不用论文谋私利,却只能让他儿子“给每个过路人让位”。他决心要拿起“刺刀”生活,可他是软弱的。深爱的女朋友拉拉被自己的同伴抓住要施加暴行的时候,他在拉拉撕心裂肺的求救声中只是颤抖着不敢回头望一眼。

  维佳,蔬菜站站长的儿子,在用理想去换金钱的爸爸的影响下,成为了酒鬼,他带着自然的天性,从小就热爱大森林,幻想“一路上野兔在跑,小鸟在唱,教堂的钟在敲。空气别提多新鲜了!四周呢,遍地都是野花”这样的未来。希望进入林业大学,在今后长远的生活中都与绿野相伴。他是这个游戏的后入者,他像懵懂的毛孩,冲撞进一个可怕的漩涡。“献出生命的人已经被遗忘”,他宁愿做恶棍、资本家。

  酒精令他回到最本源的模样,他向叶莲娜老师忏悔,恳求老师伸出手接受他的悔过。然而他的智商无法同瓦洛佳相提并论,他是被利用的另一颗棋子,在瓦洛佳向拉拉施暴的时候,他充当了为虎作伥的帮手,但也是他,拦住了瓦洛佳罪恶的手,请求瓦洛佳停止对拉拉的做法;也是他,怒气冲冠地命令瓦洛佳把钥匙放下。他没心没肺,仿佛只是置身于一个梦中:“见鬼,全乱套了。瞧啊,太阳出来了。明天学校里会是什么样!上帝,最好别去想,对吧?拉拉,怎么不说话?你总不会找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诉苦吧,啊?你怎么想的,走还是不走?打算一直坐到天亮?算了,你大概不好意思,那我在街上等你,我就在街的拐角,行吗?穿好衣服就出来吧,我送你回家,好吗?嗯,就这样。”

  终于一切都是个结束。被搜过的屋子凌乱着杂物,地板上散落着拉拉衣服的纽扣,试图复原一切的维佳没能将一切归位。然而即便归位,又能弥补什么?难道真的只是黑夜里袭来的一场梦魇?那东方亮起的太阳并不是新一天美好的意蕴,而不过是一个时代终结的警示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春禁忌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