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是一本由袁劲梅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一):一步三回头 ,温暖我心脾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
此书虽不知能调众人之口腹否?但却异常温暖我的心脾,令我醉哉!醉哉!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 九字加一逗号,偶然形成的小十全,真素美。
大括号是德国数学家魏治德所创造,在数学中为集合的表示符号,
而封面采用的这大括号集合了多少女儿对爸爸的情感,我似乎完全能懂。
第一集:
父亲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支撑了他整个生命,令我肃然起敬。
老约翰的话:变化就是不正常啦。及其抱怨变老后满脸皱纹,姑娘都不愿意亲她了那顽皮调调令我忍俊不禁。
籽秀的一步三回头告别洞口和洞外世界,到埋葬于克萨斯州小镇让我含泪无语凝噎,懂得了其实一片叶子、一朵花就是真的,在这个世界并不是钱才是真的。
乔治让我懂得了,公民为先,议员为辅的民主精神,只有对财产没有兴趣的“骑士”才能当特别重要的官员。
第二集:
我的和你的文化恰好与序言-打开我们的颜色想呼应。
西方划分动物是直线型,定会依次排序,而中国的分类却是曲线型,以动物为圆心,围着它随意发挥,皆合法。真正的将东西文化差异摆在眼前,让我印象深刻。
靳姆和strawberry的末2年之恋,真正意义诠释了死亡不过只是自然的一个过程。
安赐街的汤姆那非巧克力牛奶不饮,非梧桐不栖的架势令我捧腹大笑,真是个有另类骨气的流浪汉。
威廉姆误将“悬崖”写成“悬鸭”的相思信丝毫不比 戴妃收到吴越王的九字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逊色。
第三集:
痴呆儿绿豆儿稚嫩地认为,死去的妈妈绿豆儿是在玫瑰花里睡觉哩,瞬间我只觉鼻尖涌起一阵阵酸意。
金草地故事声音很小很小,却也叫蛐蛐们都懂得“忠实"二字的意义。
小镇的大学生爱情观“尊重人”和“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任”,真应该植入到那些婚后行使自由的男人们的脑和心中去。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二):令人深受感动的一本好书!
在这部3集共计16篇文章的文集中,从她以哲学教授独有的缜密和思辨精神倾注其间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一位内心世界丰富、充满了爱心和责任感的高级知识分子,对曾经生活过的中国、对现在定居的美国以及全人类的博大的爱。这份爱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壁垒,摈弃了狭隘的种族观念,传递着文明和友谊,向全人类播撒着进步与希望。
全书三集,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第一集《我和你的父辈》应该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五篇文章里,作者为我们讲了不同肤色的父辈们,他们所做着的同一样的事情,即“拼了老命,要把一个他们认为好的世界交给我们。”这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步三回头》和《希望之洞》两篇文章。《一步三回头》直指环保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位堂吉诃德式的教授父亲,西装的裤腿高高卷到膝盖,脚蹬一双解放鞋,带着他的研究生,在长江鱼儿回游的季节,站在葛洲坝边上用大水桶提着一桶桶鱼将它们运过坝去……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祈愿着唤醒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希望之洞》则更让人伤感,父亲“杆子”为了让瞎眼的“籽秀”见到光明,至死都活在希望的“黑洞”里却无怨无悔。两个父亲,一个为大家一个为小家,悲壮之深、凄美之至,可见一斑。
第二集《我和你的文化》里,很有意思,也令人很无奈,这里面分不清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的主人公自然而然的言行流露。比如在《当春》一文中,直线型思维的艾诗碧和曲线型思维的依葚,她们都各自遵从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这些也逼着我们反思自己的文化:有些地方我们是不是真得换一种思维模式呢?
第三集《我的和你的爱情》里,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让我们见识了美国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如在《青春作伴》一文里,作者为我们生动展示了一群大学生的恋爱观、道德观,有些地方让我们忍俊不禁,有些地方又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其中他们大胆而认真的探索和求知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三):直线曲线都是线
生活中真是有无数巧合。前几日,与张大侠聊起外国人,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电视,觉得所有的外国人都丑死了,怎么会长这个样子呢。张大侠恰恰相反,他说小时候觉得外国人好漂亮啊,长大一定要娶个外国媳妇儿。现在,我觉得老外大多都是眼睛大,睫毛长,五官拼在一起有种生动的美。张大侠自然也没有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了。
然后就看到这本书,描述的基本都是中美各方面的差异。书里有个观点对中美差异表达的极好,中国人是曲线思维,美国人是直线思维。我们讲究含蓄之美,美国人是直来直去。作者是长期住在国外,写的文章也多少带有外国文学的影子。在国外待久了,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等自然也会入乡随俗,融合一些美国人的观念。但是,骨子里炎黄子孙的根,使作者更多地留心中美差异表现的地方。
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的描述能力,太强大了。语言优美,那些形容真是形象生动到极点了。一棵树,一只鸟,一条河流,一座山,一座桥,都让作者写的栩栩如生,宛若在我们眼前。我最开始试读的《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同时也是书名,感触颇深。环境问题是现在一直被提到,却始终不被重视的问题。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想法设法掏空地球的能源,只为满足对金钱无尽的欲望。《吱吱响的木桥》里,靳姆一辈子在法律条文里钻来游去,换来许多钱,突然被告知生命只剩下两年的时间,豁然醒悟,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拿生命换来的钱即将与自己的生命毫不相干了。好像自己前五十八年全都浪费了一般。 现在我们国家大量征地建房子,到处在修建,使得环境越来越恶劣。十一回老家,发现老家美丽的小村庄已经变成漫天尘土,空气污浊的村不村城不城的四不像。多么想念小时候大片农田大片果园的小村庄,弥漫着绿草味道的清新空气,现在只有雾霾,只有雾霾。什么时候环境才能真正被重视起来?还是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16个故事,大部分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相互交织组成的。中国人说着中国人的道理,美国人说着美国人的道理,作者像一个旁观者,梳理着这些不同。刚看完《阿莱夫》,保罗柯艾略说着变化之道,这本书里老约翰就说了不变之道。有些迷惑,却又觉得好像都有道理。可是老约翰的哲学最后还是没有挡住自然变化。小城的人发型改变了,理发店价格也涨了。
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和外国人谈恋爱的一些问题,大家的观点挺一致,觉得文化差异很难解决。就如作者写的,中国人是曲线思维,凡事都要含蓄,想要什么大多不直接讲出,拐着弯表达,而美国人是直线思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想要就想要,为什么还要玩神秘,扭扭捏捏呢?作者对两种思维都做了许多观察,在书的最后一篇里作者上课给她的美国学生讲《桃花扇》这个故事,对故事不能理解的学生们有各种异议。作者索性让他们按自己的逻辑思维来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局。交上去的改写,大概是真正反映了中美的一些差异。关于中国人的一半一半说法让我很是认同。仔细想想,好像我们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许多传统习惯教我们这样,可是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许多又推翻。比如说的恋爱观。以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是自由恋爱。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以前的包办婚姻离婚率等等是很低的,现在的自由恋爱,一切都快了,结婚也快离婚也快。我们的教育里说的责任担当呢?婚姻这种一辈子的事越来越儿戏,这样就好吗?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鲁迅的话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学了国外的自由恋爱观,却忘了婚姻是一种责任的观念。这个问题太复杂,只能在以后边生活边思考了。
不过世界是一个大村庄这个观点早几年就有了。随着社会进步,文化融合会越来越多。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融合一起会不会诞生一个波浪思维呢?只能静观其变了。这本书是值得珍藏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强大了,强烈推荐。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四):提问
如果袁老师来给我上课,是上哲学课吗?我会问老师这些问题。
长江环境恶劣,您父亲为此做出的努力,也许在长江,也许能在整个长江流域起到作用,那珠三角地区呢?在看不见的角落流淌着暗黑的血液,很多人都看不到,也无力挣扎。并没有那么多人能意识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就像您说的,“我们的关爱最多延及到孙子辈就戛然而止”。
连在家门口的垃圾都懒得处理的都市人,看到这样的文章只能唏嘘几声。
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唏嘘几声的人之一。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也无力。能做什么才能把关爱真正延及几代人?
为了挣钱给女儿治病,“杆子”在美国打黑工,前提是能在又黑又臭的集装箱走出来。神父福拉乃甘为了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避难所,他想到的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温饱,还有教育。老沙浮夫妇领养中国的双胞胎小孩,他们的爱无国界无歧视。在“杆子”看来,他是不可能像神父或者老沙浮夫妇那样,把自己对子女的爱“惠及”给别人的,他是农民,他的希望是下一代,他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他的目光也只能看到妻女。
要是没有办法解决个人的问题,目光是不会看到别人的小孩,别人的家庭甚至是人类的问题上的。您同意这个观点吗?我也读过很多慈善的故事,他们守着自身的清贫,资助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山区小孩,但是力量总是显得很小。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五):学好英语,推倒洋妞
曾经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讲一个“屌丝”为向我们证明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在三里屯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跟美女搭讪,结果用中文没要到一个中国女孩的微信号,成功率为0。于是改变策略,用英文和外国MM搭讪,结果不止要到了手机号码,还有礼节性的拥抱和亲吻,成功率为99%,最后鼓励众屌丝要好好学英语。
说实话,刚看完这个视频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虽然我也学了十年的英语,对外国文化价值观有初步的了解,但没想到可以直接到这种程度。后来我也到了北京,去三里屯考察了一下,发现原来那里是各国大使馆的聚集地,难怪外国人那么多。但我还是不敢跟她们搭讪,除了英语口语能力有限之外,更多的是羞涩和尴尬。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视频,是因为这本《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中,作者用几个小故事讲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而且是很直观的区别。在《当春》中,作者借安农之口道出了自己对中国人和外国人思考差异的理解,即国人的思考都是曲线型的,而外国人是直线型的,不拖泥带水,干脆直接。虽然我还没去过欧美国家,但在最近几次英语口语的学习中,跟几个外国人交流,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确实简单多了,很多问题,都仅仅只是我想多了。这篇我最欣赏的就是作者对国外爱情观的解释:没有爱情,就不要去占有。现在我还没有遇到爱情,倘若相遇,这就是我的爱情观指导了,觉得对,就去坚持吧。
但也不是说中国文化不好,在《两点星》中,一生奔波的辛仁为了对家庭、妻子和儿子的责任,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然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他的责任。相信这就是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了,不论在异乡生活了多久,我们都记得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甚至于已经成了一种天赋。然后,我们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对于大自然的责任。
看完本书的第一篇《一步三回头》后,心情非常沉重。我从小就在长江边长大,小时候一直把她和黄河傻傻分不清,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她是被污染成这样的。现在的人们也就是我们的父辈,因为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将来发展,不断地向长江索取财富,最后遗留下的种种环境污染问题,都等着我们去解决。
刚开始还天真的以为长江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是因为沿途污染,源头的水总应该可以喝吧!直到后来旅行到了长江的源头沱沱河,才发现事实远远不是如此,沱沱河周边的村民都是要买水喝的!据当地村民讲:沱沱河的水硬得很,人喝了要生病,牲畜喝了都不长膘。而且长江的水土流失比率高达3比1,已经远远高于黄河的1比1了,生活在长江的鱼类和鸟类更不用说,几乎已经快绝迹了。
或许真像作者在《不变》中借老约翰之口说的那样,变了就要出事,就不正常了。没错,改变政策后经济确实是发展了,但是失去的却是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最后,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像《吱吱响的木桥》中的靳姆一样,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只剩下两年生命。然后才停下急行的脚步,开始观察周边的世界,为一座桥一条小溪感动不已。
我们生长于大自然,也将回归于大自然,这才是我们人类的本性。所幸现在长江流域的环境已经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大家都开始参与到保护长江的行动中来。就像《希望之洞》中的“杆子”的女人说的那样,有希望就是好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要在破坏了的时候,才知道了环境的重要性,这就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通俗易懂,不需要过多解释。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社会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着我们。但请无论如何,也不要忘了我们之于大自然、之于世间万物,所应该负的责任!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六):那些不同于常识的常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不知道“袁劲梅”这个名字;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把袁劲梅已出版的所有书都加入了亚马逊的购物车。
这个女人的文字里有一种很原始的感染力,与形式无关,那是语言本身的力量。已经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字了?没有浮饰,没有虚矫,看不出匠气,像在清水里漂过的白布,与华美无关,可是干净,有优良的质感。
她的故事也和她的文字一样,没有什么跌宕起伏、风起云涌,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家长里短的,非常生活化。可是,就像她自己说的:“咀嚼起来,像是老字号酱园坊腌制的脆甜萝卜,很有味道。”
我在这些故事中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叫做常识的东西。常识,在百度百科这种的释义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另一意思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从前我一直以为前后两种解释是一致的,可是看了这本书,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两种解释可以有很大区别——众人皆知、无须解释的知识不一定是合理的,而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合理的知识却可能被人们主动或被动地遗忘。
比如,在袁劲梅的故事里,常识是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是江鱼在产卵季需要洄游,是工厂的污水排放会污染水资源,会让人生癌;而在我们的认识里,常识是建坝蓄水能发电,提高产能,是建工厂抓生产能扩大经济效益。
说不上谁对谁错,都是常识。可是不同的选择却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很显然选择了后者。对此,袁劲梅的解释是:“我们是一个非常功利的民族,而且是只要眼前功利的民族。我们可以把属於我们子孙的资源提前拿来快快地挥霍掉或糟蹋掉。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沿及到孙子辈就嘎然而止。至於我们的曾孙,重孙有没有太阳和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睛一闭,眼不见心不烦。”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新手一抓就是一个,可以说整本书都在说着这样一些不同于常识的常识。
作者告诉我们民主精神的意思是“公民为先,议员为辅”——如果谁要想在民主制度里当议员,掌握权力,她/他应该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独立公民,议员,只是他作为公民的义务。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职业,不能靠当官过生活。所以,只有真正有民主精神的政坛“骑士”才能干好这个工作。
她写政坛“骑士”乔治·鲁瑞思从小家贫如洗,所以对财产看得很淡。这里的“所以”一定会让很多人不解。因为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越是底层出身的人对财富的欲望越强烈,因为他吃够了贫穷的苦,更常见的说法是“穷怕了”。而鲁瑞思的想法是清贫使它“丢掉了所有对失去财产的恐惧”,他发现“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快乐不一定非得从财产中得到,简朴的生活,广阔的田野和一场好梦同样可以……”还有那个“无家可归者”勒姆,不上班,不工作,每天要做的只是去图书馆看书。住在别人家的阳台上,却从不心存感激,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不创造价值,脾气却大得不得了。用达尔文的理论来说,这是该被社会淘汰的人,可是他却在安赐街安然度过几十年,而且受人尊敬。
这对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人上之人”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理解。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小接受的是厚黑学教育,崇拜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从小学起就记住了那句苦大仇深的“落后就要挨打”,电视上最流行的节目是甄嬛传,连小学生都知道要好好学习,因为不好好学习就赚不到钱买房买车,而没房没车是娶不到老婆的。“人穷志短”是我们的常识。
作者是大学老师,她在逻辑课上让学生们改写《桃花扇》的结局,有一个学生研究了中国古代妇女裹小脚的原因,认为那与男性生殖崇拜有关,所以他对《桃花扇》结局的逻辑解释是“李香君在长年的战乱流离中,为了行走方便,拿掉了裹脚布,脚变大,变平。对侯方域的性诱惑没有了。又因为他们深爱过,此时,侯方域的最佳逻辑选择就是出家当和尚。”而另一个学生则认真研究了中国男人的儒道思想,认同“没有哪一个成熟的中国人是纯粹的道家或儒家。他们是一半一半,谈恋爱的时候他们是道家,出门见人的时候他们是儒家。年轻的时候是儒家多,道家少。年老的时候是道家多,儒家少。他们会变。可以因时因地根据需要变”的观点。所以他认为《桃花扇》的结局是“侯方域虽然出家当了和尚,环境一变,有小桥青山,说不定他又会变成一个情种的面貌”。两个人的作业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看到这儿,您就知道,我肯定要拿这事儿和中国对比了,可是我要比的不是中国的老师面对这样的答案会是何反应。而是中国的学生能不能写出如此富有个性的结尾。中国的学生会不会为了一门哲学课程的小作业去翻阅佶屈聱牙的文言戏文,会不会去查阅相关的理论著作,去了解历史深处的文化渊源,去为人性注解。我不知道答案。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冲击也不少。袁劲梅的故事就是这样,每一篇都让人一看三叹,看完之后还要再细想一番,反刍一遍。可谓微言大义。
可是,不应该是这样的,读者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会心一笑,然后点点头就翻过去了,因为她说的都只是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而已啊!
她说自己最擅长的是“用故事讲常识”,她讲的也确实是常识,可是那本该是常识的东西却被我们遗忘了,丢弃了,误读了。我们给自己找来另一套理论,精细包装一番,然后谓之曰常识。所以“人往高处走”是常识,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常识,所以“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是常识……这些所谓的常识慢慢麻木着我们的神经。所以当看到袁劲梅这些原汁原味的常识时,我们才会这么激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本该有的面目。
这些不同于常识的常识也是需要有人时时重申的。否则的话,就要从常识的位置上被挤下来了。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七):知识中产阶级的小情怀
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好,因为只有第一篇最好看……
第一篇是一个偏纪实的故事,讲的是作为环境学者的父亲对祖国江河的深沉感情,里面人与自然,游子对祖国山水的情感很动人。
之后的小说大多数的模版就是一个白人男人和一个有中国血统的女人的故事。中间有所谓文化冲突,也有文化融合与理解,但是在我看来都略有些刻板印象:白人男人一定是虽然开放但是负责人的,中国女人一定是很婉转但是有些刚强的。嘴毒一点,就是中年华裔女性的yy小说……
中间也穿插着比如非法移民啊,猥琐又直男癌的中国男人对奔放的金发女郎的渴望和爱啊这样的故事。时不时有一些有关生命啦,文化啦这种东西的思考,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知识中产阶级的小情怀,不管是题材、情感还是笔力都远远不及第一篇。感觉需要深入的部分深入不下去,应该调侃的部分调侃不起来,额……还时不时透露出一些莫名的优越感,槽点蛮多的。
不过最近读的书大多比较严肃,读读这种小品还是挺轻松舒适的,间或在吐槽中触发思考,还是可以看看的。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八):书薄情意厚——如果我含泪推荐,你们别嫌做作啊!
用了一个晚上,我窝在沙发里读完了这本小书。书拿在手里薄薄的,但有一篇情感上却特别厚重。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既是这本书的书名,也指这本书的第一篇故事——《一步三回头》。这一篇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由于吐血太恐怖,我决定含着眼泪向大家推荐这一篇。开个玩笑,我并不是容易伤感的人,只是这一篇太触动你的真情实感。
这一篇是关于长江的环境的故事。作者看见,“长江浑黄的水闷声不响地流着,像一个固执的老人,拖着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怨恨地从他的子孙门前走过,再也不回头了”,感到“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作者袁劲梅的父亲是已故生物学家袁传宓,由于长江流域的污染,早在1977年袁传宓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奔波于长江沿岸,为挽救长江中生存的物种而努力。在《一步三回头》中,作者由微见著,通过关于鱼、鸭子、船的故事,敲响了长江污染和由此导致的物种濒死、居民罹患癌症的警钟,以及描写了我们父辈的科学家们,是怎样坚持着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为保护这这些和我们同生共命运的生物而一生孤军奋战,至死都是一步三回头。这看似小小的几则小故事带给人的真实的触动,让人很难不为之动容。
鲁迅先学医后从文,因为文学可以医治人们的精神,这篇故事最适宜用来医治那些目光短浅、眼里只有金钱而置环境、置子孙后代的生存于不顾的人。
这本书一共由16篇故事组成,作者长年在美国生活任教,这16个故事的每一篇都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而且几乎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中国人和美国人互相交往,既有隔膜,更多是融合。就像作者在自序里写的,她发现,“中国和美国不过就是地球上的两个村庄,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而她的故事“其实就是东邻西舍的故事”。编辑把这些故事归类为我的和你的父辈、我的和你的文化、我的和你的爱情。
这些故事有些太过美好而显得不那么真实,如《吱吱响的木桥》;有的看起来不大真实的故事却是史实,如《男孩城》。
总之,这本精致、感人的小书,正是我们正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爱情的一盏小灯。
而作者的文字细腻而不造作,是很会讲故事的人。大概作者很喜欢张爱玲,有些故事着重心理剖析描写的部分和给人物起的名字都很有张爱玲的影子。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九):感情的巡礼,文化的游戏
这是一本16篇文章组成的合集,部分是散文,部分算是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和你的父辈》,第二部分是《我和你的文化》,第三部分是《我和你的爱情》。看似从三个角度来讲述故事,进而阐述作者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实际上,只是从感情和文化两方面叙事而已。
作者袁劲梅是一位哲学教授,文笔朴实无华,文中常常充满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辨色彩。这使得她的文章既不失真实,又不失对社会和人的思考。在浅白明了的叙述中,她展现出她所看到的世界的真实状态,白描一般,不施粉黛,不加修饰,让最纯粹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读者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切身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先是从自己的父亲下笔,从亲情着手,回顾了自己父亲辛勤、敬业、朴实、执着的一生。她的父亲为了事业——于国于民都有利,但是却不受关注,在寂寞中前行,虽然不受重视,不被支持,但凭着对家乡对人民对国家的爱,他以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姿态坚定而行。同路者,不过二三学生而已。她的父亲对家乡对长江有着“一步三回头”的深情,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感情,才更加对治污、环保有着深入骨髓的执着——宁死不回头。这种不回头和回头之间的鲜明对比,正是她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和可敬可爱之处。可惜,人们醒悟得太晚,当懂得珍惜的时候,非但是“人非”,连“物”也“不是”了。也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之后,无论是《希望之洞》中杆子一家的遭遇,还是《男孩城》善恶纠缠的无奈,抑或《养女》中“孤儿”的迷惑,都是作者对于感情和人性的双向展示。《希望之洞》中,杆子为了能治好女儿的眼睛而偷渡到美国,一去经年,好不容易攒够了让其妻女也能偷渡过去并治好眼睛的钱,结果却把他们母女送入了鬼门关。《男孩城》中,最讽刺之处就在于,那些被庇护在“城”中的孩子,其实是被“城”所属国家的军队“送”入城中的。那些军队在他们的国家发起战争,让他们成为孤儿,然后,进入“城”中,成就这个国家的“善”名——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养女》中,双胞胎再问什么是“孤儿”时,作为她们养父的老沙浮,在想起抛弃这对孩子的人时不知该做何感想,更不知道这对孩子长大之后,对于“孤儿”又是怎样的感想。
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了人世间的大善大爱,然而大爱中却纠结着大伪和大恶,在伪和恶中生长出的善和爱,虽然出淤泥而不染,却也只能是艰难地存活。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善和爱,却忽略了背后的伪与恶。也许是因为袁劲梅写得真实却并不残酷,让人们只是生出感慨或者感动,却来不及或者不想去仇恨去反思。
另外两部分,以“文化”和“爱情”为题,其实爱情照样可以归结于感情之中。文化,自然也可以算入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这后两部分,写得并不沉重,相反,部分内容写得还颇为欢乐有趣。比如学生们对《桃花扇》的改编,以及作者带着学生们来的一次中国之行。在这两部分中,中美文化产生了诸多的碰撞,比如《两点星》中两性文化的交锋,比如《蓝鸟啾啾》中生育观的差异,比如《吱吱响的木桥》中生死观的不同,这些并不是单独地因分类而局限于第二或第三部分中,而是综合性地存在着。可以说,作者的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内核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价值观的体现,都有个人见解的输出。这两部分,虽然也有比较悲伤地故事,但是整体的基调确实美好的,或者治愈,或者有趣。在文化和观念的对比和碰撞中,即便是悲伤地故事,也有了暖色的笑意。尤其是作为结尾篇的《青春作伴》,就像一场中美文化的游戏,你在我这玩过,我在你那儿玩过,虽然彼此之间有一些不理解和不认同,但是,年轻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一场游戏,在轻松中就实现了融合,实现了包容和认可。这,应该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吧。
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在进行一场感情的巡礼和文化的游戏。从这一点看,《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虽然以悲伤开头,但是却给了一个光明而欢乐的结尾。所以呢,还是不要沉湎于悲伤之中,而是在快乐中坚持前行吧。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读后感(十):生活中温暖的点滴
生活中温暖的点滴
Keywords:温暖;父亲;木桥;绿豆儿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静静慢慢地读过,“生动的,平凡的”生活给我了温暖,一种回味。
作者袁劲梅,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汉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是一部纪实散文,由16个真实的故事组成,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对生活,对自由,对死亡的理解的不同。其实在这些生活的小事中,也表达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生活的满足。其实温暖就在人平凡的生活点滴中。。。。。。
在这16个故事中我最深刻是《政坛“骑士”》《吱吱响的木桥》《绿豆儿》。
《政坛“骑士”》讲述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从镇开始的,乔治•瑙瑞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一生中为七位总统内工作,四十年后,回到麦库克镇时,竟然财产不多不少和走时一样,却提议通过了建立农村电力网,让全国的农民有了电,主建了世界著名的田纳西峡谷巨坝,解决发电和农业灌溉问题。那是一种骑士的精神,在民主制度里当议员,只是作为公民的义务,不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相连。他让我懂得一件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只有不计较经济利益,对财产无兴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诠释民主精神,为人民服务。
“吱吱响的木桥呀,把生和死沟通了”这是《吱吱响的木桥》的最后的一句话,深刻的含义。靳姆和草莓两个癌症病人在最后的两年大手牵小手演绎着他们甜蜜的爱情,虽然死亡已经接近,但是他们还是快乐的生活,重新获得新生的好朋友杰克每年必定会出现在木桥上,向野猫溪中扔两束玫瑰花,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怀念,同时也在述说着“生与死的交流”。
《绿豆儿》一个女人的名字,红豆儿是她的儿子,是个痴呆儿。在这个故事中中国人绿豆儿和好友美国人维吉尼亚对“自由”阐释了不同的领会,绿豆儿的自由是飘渺的,虚幻的,是看不到也摸不到了,心中的自由;而维吉尼亚的自由是实在的,是时间的,摸得到的,现实的。这就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美国人着重的是实在的,务实的,看得见的;而中国人着重的是像梦幻般的,虚幻般的,一种境界吧。羡慕绿豆儿的友情,最后能有一个人值得托付是多幸福的事情呀,有时候也羡慕红豆儿,他虽然是个痴呆儿,但在我看来,他是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悲伤的世界,直到母亲过世,还在认为母亲是在玫瑰里睡觉,在他的心里,母亲永远都在,没有老去,没有死去,一直会陪伴他。。。。。。
一本小小书,可以装着它走遍所有的地方,偶尔停下来翻阅一下,可以看到感受到不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