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列侬回忆》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列侬回忆》读后感精选10篇

  《列侬回忆》是一本由[美] 扬·温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侬回忆》读后感(一):就这样回忆

  前言 11/15 14:33

  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把这个星期特别东西记录下来是很不错的我体会到在事情发生时候把它记录下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我喜欢记录的方式是那么直接真实让它永远的留在这里吧。

  11/11 22:59

  他们都睡了

  我看是这样的

  我点了一支烟

  我拿着笔

  听oh my love

  刚刚看了《列侬回忆》突然想写一些东西

  how

  只有他的声音 脑袋里都是他

  23:06

  我有一些迷幻 静静感觉

  oh yoko!

  我想到1971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他真的好想..

  23:12

  内心有个东西一直在燃烧激情

  it's so hard

  心跳个不停久久不能平静

  23:15

  jealuos guy

  现在心渐渐平静..

  23:23

  teel and glass

  再来一支烟 周围很黑只有烟的亮光 声音减半

  这首和我的心跳是一样的 你不会理解

  我想今晚不会入睡了

  23:27

  完了

  23:31

  今天就这样

  ===========

  11/12

  空

  ===========

  11/13 中午

  我总是在阅读《列》时一边看内容一边看注解每个注解都很生总觉得我是个无知的人我想学习是个过程正常的我想下次可能会好些..

  在听歌看书时今天的歌我很喜欢这个顺序 原本躺在床上现在做了起来JL一个色彩鲜明的歌曲作家喜欢他的迷幻摇滚(raga rock)

  书中提到的八轨录音座、叠录双道等等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尽管有注解.

  偶尔我会轻轻跟唱

  中午时间觉得很短刚刚打铃兰 操!

  最后steel and galss(walls and bridges)1974这张碟里的迷幻极品个人推荐!

  下午

  才洗完澡 it's lennon time

  身上出奇的轻松 一下就看进去了 没有任何想法

  teel and galss 还是它迷幻

  17:02

  吃饭了

  17:35

  吃完饭在我们寝室里有一个人天天欺负另一个人有趣的是他们玩的都很开心..

  17:51

  开始

  有一个人抢了我的《列》他没有走还坐在我旁边批赛 我只无语..

  18:10

  回来了

  18:18

  obaby loves you when your down

  回来的感觉

  我在想列侬是个怎样的人我没有更好的答案说真的我和他有些地方一致的我不是说它是一个名人是一些叫做本性的东西你们了解吗 在double fantasy里有几首洋子的歌我开始的时候对她没什么感觉到现在还是没感觉在书中得知她是一个前卫艺术家我没看出来

  18:40

  离开寝室

  ===========

  11/14

  22:08

  太灵异了我刚刚给寝室了讲了一个鬼故事出去上厕所我会寝室时居然进错寝室里太灵异了!

  ===========

  11/15 中午

  12:30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噩梦好吓人昨天真难忘的一天..现在想想历历在目 现在我只有用音乐来安抚我 继续《列》我读书很慢的 不知道为什么

  12:49

  有些进入状态

  oh my love

  感觉实在太好了来支烟吧..

  13:35

  out of the blue

  透过窗户看看外面都是黄色的银杏树阳光照在上面是很美的这首歌很合适(唱)(out of the blue you came to me..di le le..)

  13:52

  在教室自习继续阳光照亮进来特别温暖他们都在干自己的事我也一样

  14:19

  还是不看书了 只是用听

  23:17

  crippled inside

  明天就要回家了这周有过了有很多回忆

  过得还可以:)

  23:27

  最后一晚不知道用哪一首歌结束这周的夜生活想了半天还是觉得用imagine吧有太多想法没有说留着下次吧..

  晚安..

  ===========

  写在后

  有很多想法和不知道的东西还有感觉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 只有我懂..

  最后感谢一些人

  谢谢John lennon、扬.温纳、Rolling Stone、我们寝室的所有人、还有关心我的人、给我《列》的礼物的人让我过的更有意义!

  如果喜欢JL可以看看《列》这本书真的很好

  好吧就这样结束了

  祝所有人过的更有意义!

  完

  《列侬回忆》读后感(二):不敢看下去

  看了一小段后就不敢看下去了。语言有力,我害怕以后在听音乐或者随手写东西的时候被别人的声音控制住,情不自禁去仿效他的语气或者就用了差不多的词语。那让心知肚明的自己无比羞愤。

  做为一个自私的人,我对音乐没有什么忠诚度,往往是某几天喜欢种什么声音就热爱到骨头里,过了也就淡了。好像不知道列侬是谁,就算甲克虫也不太知道。有时候却总有突发事件发生。

  人文台的20世纪的谋杀录里,列侬的事在目,于是对那个长头发躺在床上接受采访,娶了个比自己大7岁的女人,被美国驱赶了6年,等等等的人产生了阅读欲。平凡人生规矩,看看传奇真休闲。

  可是,就是不敢看下去了。怕被别人的强有力情绪左右。

  要做自由的人,不对任何人崇拜

  他的歌也并没听过 自然发生吧

  《列侬回忆》读后感(三):我看见夏天男孩在毁灭

  12月8日,约翰.列侬的忌日,也是克拉玛依大火里那一群孩子的殉难日。先来一首列侬的imagine,再来一首周云蓬的《中国孩子》。

  小野洋子深情款款地说过,“像他这样的人,以前没有,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很遗憾,列侬想要和洋子在爱尔兰的某个无人小岛上听着”when I am 64"(也许那时他已经原谅了保罗.麦卡特尼,冰释前嫌),“翻阅我们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的梦想最终未能如愿,温情画面输给了残酷的子弹。

  前些日子我才读过《列侬回忆》,看到那个留着马桶盖头的乖乖正太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混蛋,愤怒暴躁却直率真纯。我简直想用托马斯.迪伦的诗句来形容我的感受,“我看见夏天的男孩在毁灭”,不过,男孩毁灭了,却制造出荷尔蒙横飞四溅的男人。刺头伊布在被问到自己想要个男孩还是女孩时,就果断地回答,“男人就该制造男人”。

  列侬对披头士的神话进行了祛魅,毫不留情地说“梦已经结束了”,对,没错,粉丝们,听着,“披头士就是一堆狗屎”,“不要相信披头士,只要相信我就好了”。

  列侬也讨厌一切商业化和中产阶级做派,所以他会说披头士在被爱泼斯坦包装之后已经死了,而自己怀念的是在汉堡那些舞台里蹦跶的时光。也因为如此,他和麦卡特尼才显得格格不入。麦卡特尼爵士可是家里墙上挂着毕加索的画,身上穿着高档裁缝做的西装的准布尔乔亚,而列侬呢,“工人阶级的英雄”。

  列侬不过想做自己,而不是隶属任何一个组织,正像鲍勃.迪伦在领取了左翼组织的托马斯.潘恩奖后却拒绝被其收编充作政治的红旗手一样。鲍勃.迪伦的女友苏西在《放任自流的时光》里这样描叙迪伦,“他要做的是追寻自己的音乐之光,而不是接受他人传递过来的火炬”。如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屈从于某种主义,不会稀里糊涂地走上政治的舞台,甘愿做十三节车厢里的流浪汉。同样,他不会汲汲于抱团组队,以集体的光晕来涂饰自我,独立是他唯一信仰法则。列侬是自我的,他讨厌活在麦卡特尼或者哈里森的阴影下面,“我常想,我一定是个天才”,他想要自己的艺术主张得到承认,“我确定自己已经受够了老是读到那些写着保罗是音乐家而乔治是哲学家的东西,而我自己又该往哪里放呢?我的贡献呢?”

  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纯粹而真实。

  小野洋子说自己在被问到”如果约翰还活着,你想他会做什么?”,回答说他会是个艺术家,乐于尝试一切有创意的东西,包括新媒体,会无可避免地爱上网络,要知道,列侬那时候就相信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会美梦成真。

  如果列侬还活着,那么我的微博关注只会有他一人,上面会写着,“约翰.列侬,艺术家”

  永远的草莓地,永远的约翰.列侬。

  《列侬回忆》读后感(四):列侬的自我祛魅

  文左页

  约翰•列侬生前只接受过两次真正深入的访问,一次是1980年9月8日-28日接受《花花公子杂志的访问, 而就在这次访问的三个月后他便遇刺身亡了。这一绝世访问后来被《花花公子》以书的形式发表于1982年1月,名为All We Are Saying。另一次深度访问就是我手上这本名为《列侬回忆》的书籍,这个访问开始于1970年的12月8日,首发于1971年的《滚石》杂志,2000年才以书籍的形式发表。岁月幽默而无情,两个访问间隔整整十年,是一次启程,又仿佛也是一次结束。十年的列侬完成了一个男人辉煌到质朴的蜕变,历史也从热烈理想走入平静的生活

  1970年4月,保罗•麦卡特尼高调宣布退出乐队,开启了“披头士”公开的解散过程。不过保罗却并非乐队解散的“罪魁祸首”,粉丝们习惯把乐队的解散怪罪于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据说这位行为古怪的前锋艺术家对列侬实施了某种魔法,甚至乐队的成员也对洋子颇有微词。但是列侬却时刻为洋子辩护,“谁也不能控制我,除了我自己”,深爱洋子的列侬一直为那些不实的传言与攻击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在列侬看来,乐队的结束早在经纪人Brian Epstein接手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杀死了自己,换取后来的成功——一切就在那里结束了”。Brian Epstein让乐队穿上了西装,使它出名,赢得商业成功,按照列侬的说法就是“变成技术纯熟的录音艺人”。浪漫的列侬更加想念以前俱乐部的时光,而不是这些套着成功光环而不断膨胀的日子。不过列侬是矛盾的,他其实并不拒斥商业,“我不会对它视而不见,我是说,我会尽可能让专辑多卖一点,尽可能让唱片多卖”。他渴望每个人都爱他,但同时也反感人们对他和乐队进行神化和愚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披头士创造了摇滚乐的神话,它让无数的歌迷为之疯狂,甚至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附着在其身上的文化符号痴迷不已。那种痴迷和疯狂几乎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地步,当时忠实的粉丝们甚至相信乐队的唱片倒过来播放可以听到“暗藏”在歌曲中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神秘信息。在1969年,乐队成员“保罗之死”的谣言也曾经风生水起,人们试图从专辑和照片中寻找到证实这种传言的蛛丝马迹分析保罗迈开脚步时是从左脚还是右脚开始,分析他是用右手还是左手拿烟,等等。这些魔力其实无非源自于乐队惊人的商业成功带来的愚蠢盲目。列侬深知这一点,他形容他们的歌迷时说,“他们都活在幻想里面”。不过与列侬对于歌迷的戏谑不同,乐队其他的成员,包括乔治•哈里森和林哥•斯塔尔,以及保罗和他们的经纪人,甚至他们的歌迷都或许会更愿意让这一神话继续,都愿意搭乘在能带来巨大利益的“花车”里。但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列侬却有了退出他一手经营起来的乐队并另寻他路的打算。1970年的列侬已经对乐队的神秘光环开始猛烈攻击,并宣布与乐队断裂关系

  这种攻击是不遗余力的,他甚至不惜在1970年的采访中撒谎,声称他与保罗关系交恶,很少合作写歌曲。而一直到1980年《花花公子》的采访,他才澄清说,“是的,我撒谎了,我们是看着对方鼻子写了大多数的歌”。此外,我们也很难相信他在1970年所说的其他的事情,他不断地爆出乐队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那些与性和迷幻药有关的种种丑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摧毁披头士。很多乐评人在与列侬的接触中,总喜欢提到一个词——“真实”,他们相信列侬爆出乐队和自我人性中那些难以启齿的东西是他最为真诚表现。不过,从他撒谎而后又承认自己撒谎这一事实来看,其实所谓的真实与否对于列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列侬想要从此开始一段不一样的生活,而这与他此前的生活似乎截然不同。

  这种改变当然很多人把它归于列侬1966年遇到小野洋子,不过列侬在访谈中更愿意提起鲍伯•迪伦和那个时代。在60年代,鲍伯•迪伦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他干犯众怒,在艺术中敢于追求创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不屈服于歌迷和时代,获得“青年一代良知”的美誉。列侬非常欣赏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在最基本的人性和简单的常识概念中,他坚守着身心的纯真。60-70年代的西方是一个青年文化兴起,乃至自我膨胀的时代,当然也是战火不断与人性缺失的时期。列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敢与任何的“上帝”做对,甚至敢与自己的歌迷做对。他偶尔自恋,却又勇于承认人性中最为鄙俗的一面;他言辞激烈口出狂言,但他的歌曲却柔情而温暖;他的行为偏激出人意表,却也单纯而充满正义。

  今天我们重读《列侬回忆》,重新回忆起列侬和他的时代,人们总有一种列侬依然在,但天才已逝的恍惚之感。列侬生前总喜欢称自己为天才,就像他总是要抹黑披头士乐队,或嘲讽那些对他盲目崇拜的歌迷,人们只当他是一贯的信口开河罢了。但悖论的是,最终人们却认为,恰恰正是在这些矛盾的言辞中更能发现一个最为“真实”的列侬。身处媒体时代的列侬,他愿意接受最为革命的底层阶级立场,并且能够清醒地洞穿麦克卢汉所谓“媒介即信息”的魔力。他以“自我祛魅”的方式,重新获得自我。有人评价说,列侬实在是太“自私”了,为了成就自我,他不仅放弃了他的乐队,放弃了他的家庭(前妻),也放弃了他的歌迷,甚至放弃了他的时代。但是这种“自私”又何尝不需要壮士断臂之勇气,试问这个时代有哪位所谓的明星敢撕破身上那层虚假的光环,回归真实的自我呢?

  《列侬回忆》:扬•温纳 著 ;陈维明 马世芳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for 深圳特区报 2011.4.1

  《列侬回忆》读后感(五):我在这里,看到了美好的爱情

  我并不是beatles的忠粉,也并不是列侬的狂热歌迷。知道beatles也只是在知道Hey,Jude之后。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列侬是beatles的一员,只知道他有一个日本老婆,最后被一个歌迷枪杀而已。而买这本书,只是因为刚好有个公众号在介绍青年亚文化,在推荐的一大堆书中,正好看到为数不多的认识的几个七八十年代的摇滚乐手。于是,收了它。

  对于一个只是在虾米电台播放过beatles的电台,而从未了解过他们到底有过哪些歌哪些专辑的人来讲,看这本书的时候既是一种痛苦又是一种享受。痛苦在于每一首出现在书中的歌你几乎都没有听过或者说听过对 名字也没有很深的印象,更别说知道这首歌创作的来源;而享受也正在于美翻一页书,你都将会听到一首新鲜的歌并且了解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你还知道了Little Richard、Richie Havens、The Kinks等等这些我在过去完全不知道的歌手和乐队,瞬间为我打开了那个年代摇滚音乐一片盛世的情景。扯远了,这些当时是这本书意外的惊喜,仅限于我这种几乎不懂的人。

  列侬是是牛掰的人,可以不顾其他,完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无论是好是坏。他抨击beatles已死,早已没有灵魂,抨击Dylan后期的音乐如狗屎......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即便与保罗不再友好,但也并不否认他的才华。列侬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表达情感,表达自我,不吝啬于赞美,也不避讳于批判。他忠于内心,忠于自我,尤其在认识洋子之后,不固步自封,不断尝试新鲜的艺术、音乐,丰富灵魂。他,谈不上神圣,但真实的活出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这么去做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仅仅知道小野洋子是个有才华的妹子,却没有想到是一个如此前卫的艺术家,充满叛逆,充满讽刺。而他们的爱情,也是最让我羡慕不已的。有一个能够读懂自己,能够精神相通,并且能够互相带给对方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的时候,你知道,这一辈子你都想要和他黏在一起,一起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而列侬也确实是,做任何事都希望是和洋子在一起的。书的最后,列侬想象“当我64岁的情景”的时候说:“希望我们是一堆和善的老伴,住在爱尔兰的小岛之类的地方,翻阅我们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

  这本书同时还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抱着“想听到什么”的心态去欣赏他人的歌。抛弃它们,抛弃旧有的观念,敞开心胸这样才能让抽象的艺术或者音乐进入到我们的心里。

  《列侬回忆》读后感(六):我曾经是织梦的人/但现在我已重生

  这里既没有20岁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列侬,也没有40岁时心态平和的列侬。一个24岁满怀理想的天才记者和一个30岁的郁闷家伙的对话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列侬是个缺乏耐性、喜新厌旧的人,对考证的“披头士学”更是嗤之以鼻。访谈中他屡屡弄错自己作品的细节,甚至连披头士专辑的出版顺序都搞不清楚,可见他对自己的作品,往往远不如乐迷那么在乎。

  你认为beatles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我不知道对历史有什么影响,那些有权有势的、整个阶级体统和整套布尔乔亚狗屎都还是完全一模一样,只不过伦敦多了一大堆他妈的中产阶级小混蛋,留了长发、穿着时髦衣服在街头闲晃……

  我肯定有过一千次迷幻药经验。

  摇滚乐是真实的,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它通常也很简单;如果它很简单,它就是真实的。

  列侬与洋子合作的第一张专辑Two Virgins的时候是午夜时分,录好的时候,天要亮了。于是他们就在黎明时分做爱,很美。

  列侬以为他还有机会老来同洋子在爱尔兰的海边翻看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他不会想到自己倒在一位狂热歌迷的枪下,去世前甚至没有机会留下任何遗言。纽约广场的草莓园里又响起那首温馨感人的《圣诞快乐》,就像列侬自己说的:“摇滚的孩子不会死。”

  而在这一切画面的背后,轰轰然不断响着的,是百花齐放猗欤盛哉的摇滚乐,那是六○年代一切青春神话的主题曲。披头士的歌,则是其中最嘹亮的篇章。当我们明白披头士也只不过是凡人的同时,反而更要感激他们竟能在那个疯狂混乱的时代,做出这样美好的音乐——即使过了这么多年,那仍然是披头士神话中最玄妙、最神秘、连创作者自己都难以解释的部分。

  列侬始终守住了的原则——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世界,诚实创作。相信不管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不该被遗忘的美德。

  《列侬回忆》读后感(七):如果我他妈可以做一个渔夫,我就去做了

  这句标题是列侬说的。他可没有把自己所做的看成多么神圣的事,那些作品就是他本人,以及由事态而发的他的变体。

  这本书充满了愤怒,仿佛要摔破自己。乐迷还是最盲目的群体,我不觉得艺术家是为了他们而在创作的,何不诚实一点,去他的和睦的关系。beatles被乐迷们那样理解,好像因为崇拜外星人而产生了一系列坚信的幻觉,真是荒唐。

  我喜欢这时的列侬,还有那张“the plastic Ono band”.列侬更希望别人喜欢他,批判他,而不是崇拜吧,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理智的话。

  如果说我希望什么,那就是希望列侬和洋子可以像他说的那样,在爱尔兰某小岛的海边,做一对和睦的老年夫妇,翻看年轻时胡闹的剪贴簿。这本书以这句话结尾,让人反倒不觉得忧伤,虽然现实中无法存在,但是他的确存在过。谁说期望就不是现实。

  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在我之前借阅这本书的某个列侬迷,很认真的把注释里列侬和cyn离婚的年份由69改成68,黑色的笔画了小圈。在后面列侬年表处,他也改正了这个不起眼的数字。他也许对事实有强迫症,不肯放过任何细节。也许他才是真正喜欢列侬这个家伙的人。

  而我,对这本书做了一件小小的坏事,作为我喜欢列侬的标记吧。

  《列侬回忆》读后感(八):神话终究要破灭

  只觉着书里的列侬什么都敢讲,为了和过去诀别,为了自我的释放,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带着刺的话语随处可见。

  一直以为BEATLES的解散从来都不是洋子的错,要知道1966年11月,列侬才与洋子第一次见面,第二年8月,Brain离世。本是两位顶级艺术家,天赋过高,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缺少了顶级经纪人的支撑,分崩离析早已在所难免。

  尽管列侬单飞后,个人专辑的歌曲更有灵魂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认保罗和列侬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创造更多的惊世之曲。保罗的柔情加上列侬的叛逆,两者激起的创作火花,才制造了60年代那场不可思议的神话。

  《列侬回忆》读后感(九):坚硬的石头

  粗话,愤怒,幽默,温情,藐视一切,所有的东西胶合在一起,杂乱无章,不过也因此才有趣.谈话录的最后一页,最后一个问题"你能想象60岁以后吗?"列侬开始说不能,随后又说"那会儿,也许我会和洋子在爱尔兰的某个小岛,翻看年轻时胡闹的剪贴簿",这是谈话录中最后一行文字.这篇谈话刊出不久,列侬遇刺身亡.任何喜欢他的人都会被最后一行文字所触动.这本书值得一看,但正如洋子所说,不是那种可以陷在沙发里翘着脚看的书,因为可能你会随时激动的跳起来,任何人都会发现,列侬这样的人,以前没有过,以后也再不会出现."我们比耶酥还受欢迎"列侬说这句话也许得罪了上帝.不过,年轻时锋芒毕露年老时仍要保持石头般的坚硬,是件难事,奥逊威尔斯年轻时演遍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来到美国导演了<公民凯恩>,成为丰碑式的人物,但是之后一事无成,又老又胖的威尔斯只能说自己年轻时干得还不错.小野洋子不同,还是象块坚硬的石头,作品保持着年轻时的犀利.当年列侬为了她几乎和所有人翻脸,大家都期待看他们的笑话.beatles解散的罪名全落在她身上,都认为这个低个子日本小女人夺走了列侬,事实也许是这样,列侬厌恶了以前的自己,那个在beatles里的列侬,按他的话说,是堆狗屎,列侬找到了小野洋子的同时,找着了自己.

  《列侬回忆》读后感(十):牛X与牛X的聊天记录

  牛X与牛X的聊天记录

  红星贝雷帽、凝视远方、凌乱须发、俊朗面孔,这些要素构成了也许是世界上出现在T恤上次数最多的面孔,没错,切.格瓦拉!之所以加上“也许”是因为另一个人,园框墨镜、中分长发、笔挺的鼻子,对了,约翰.列侬!

  这些著名的形象,如同一个个鲜明的符号,总是跃动在我们的记忆乐谱上,每次触及都会激发一股热血、一种冲动,尤其是上述的这个两个男人,甚至已经从简单的个人形象升华为世界青年的精神图腾。

  但就像切也有“别开枪!我是格瓦拉!我活着比死更值钱!”的英雄犯怂时刻一样,《列侬回忆》给了我们一个旁听的机会,让我们参加了列侬、温纳、洋子之间的一场谈话,或者说叫私聊,让我见到了从背负的壳甲中探出内心柔软的约翰。

  在这本更像是聊天记录的书中,年仅24岁的特纳显示出了不凡的沟通天赋,让列侬摘下“墨镜”侃侃而谈。关于这个来自英国著名工业城市利物浦的男人,最有名的一句话也许是“我们比耶稣更有名!”,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样的话是多么的亵渎神明!而对于他的膜拜者来说,此言一说,他便站在了十字架之上成为永恒,永恒的牛X!用新闻学的概念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拟态社会中,我们对新闻事件、人物的认识都来源于媒体的报道与介绍,或者说,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来源于媒体,而列侬正是一个被媒体断章取义了的人。

  《列侬回忆》不知道被特纳与洋子是否做了删改,但至少相对全面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列侬,让我们看到了那双藏于墨镜之后的双眼,原来,那双眼里不仅闪烁着天才的光芒,同样有对敌人的锋利以及对爱人的柔情。他会承认“Beatles不再是当初的那个Beatles”,“我的琴弹的很懒”,原来他是这样的谦逊。

  一气呵成的阅读后,最让我难忘的是列侬那个浪漫的梦想——“64岁与洋子在新西兰的沙滩上看年轻时的简报”,如今约翰已经伴着那声枪响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洋子64岁的时候,她是否还记得爱人的这个愿望,她会拿着剪报来到沙滩吗?沙滩上是否会响起那首《when I am sixty-four》。。。

  When I get older losing my hair

  many years from now

  will you still be sending me a valentine

  irthday greeting, bottle of wine

  would you lock the door

  Will you still need me

  Will you still feed me

  When I'm sixty-four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列侬回忆》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