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记忆》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一):记忆,抑或是敬重
于是每天早晨上语文课的时候,三楼高一的窗外总站着一堆人借书。
当时记得有两篇我记得
一篇是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另外一篇就是《我的地坛》
只是觉得一个人找到一个幽静的地方,观察这里很少的人类,享受着这个园子的宁静。
记得那个智力有点落后的女孩满裙子花,记得被调皮孩子欺负,洒落一地的场景
只是在想象
但却能有清晰的影像。
先是在新华书店看到,翻看之后看到了关于他描写他母亲的那些内容,忽然想起妈妈了。
在网络上查到他的一些事情,忽然觉得一个人你可以很陌生,陌生到不会去关心他吃喝拉撒。
其实就是这样吧
人们往往说很在乎谁谁谁
在卓越上买的书
因为含有老课本系列
用了八天左右
拿到这本书
发现白白的,好纯白,就像那些第一次见面的日子
发现书简灰灰的青青的,好似那么稳重
拿着这书
我觉得这是我的书吗?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
拿起笔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徘徊
到底要不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思虑了三遍
终于在有字的那页写上了 艾晨 2011年4月3日
不想去读它
因为现在的心情不适合
期待着读它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二):野心
像是被窥破了隐秘的心事,仓皇无措,又觉得人世间不只自己一个人这样,反而减去了孤独。
我一直,都觉得人不一定要活着。死亡是可怕的事吗?死亡意味着要割舍一切所爱,听起来那么悲伤和凄凉。但总有一天要离开,无论怎么抵抗,都是定好的命运,从每个人的出生就定下的规则。
逃避生的理由有很多,而死又是一定会来的,这样活下去的理由不就更少了?说什么不看看这世界就离开太遗憾,到若是看了却最后要被这世界抛弃不是更遗憾?
但我知道我还坐在这里的理由,就是在等一个机会。纵使描述千百种死的好处,我还是活着。我活的恐慌,患得患失,像个人质。但我还是活着,本能的,心存侥幸的。我觉得或许我还是可以得到些什么意想不到的,从这生命中。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三):一个人的记忆
《往事》
我一点儿也不急着回家,让那幸福的年宵在看不见的地方积聚得更浓厚些吧。别让它来得太快,也走得太快。不如在这温润的空气里再多待一会,在等待的快乐里再多待一会。
那时候的人好像更加耐心,更会等待。
雪有一种魔力,好像能让所有的喧嚣都停下来,回忆一下往事,回忆一下童年,想一想我们是来干嘛
雪让世界安静,让人回忆。雪让人变得软弱,让人看见事物的细部。细部都是柔软的,温和的,令人依恋的。
雪的安静,让人听得遥远,不但是空间的遥远,还有心灵,心灵从来都不止于此地。雪的细腻,让人忽略那些粗糙的争吵。
每一个商摊都是一个智力检验站,或者是一个赌局。
《别人》
失恋的日子,与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区别也许仅仅在于:它正途经我,尚未到达你。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四):生命的韧度
其实之前我是没有看过《我与地坛》。看完后,除了震惊还是震惊。不仅仅是史铁生老师的文笔的优美,还有一种纯粹的,关乎生命的那种力量。要如何摘抄他的文字呢?很难很难,优美的不是一字一句那种,是一段一段的,甚至是一篇!完整的一篇!
我只有微微记下几句,实在是认为好的不能再好的句子。
“看来差别是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之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的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和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女。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造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是要有怎么样的心态和境界才能在轮椅上写出这样的文字?在最美的年华收到最沉重的打击。
和他相比,我们又如何能不感激生命呢?不感激我们的健康的身躯?我们还有道理不抱怨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么?
他精神世界强大之处不仅仅是他对生命的不妥协,还有他的对于苦难的那份释然。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哪怕是已经满是伤痕。又会怎么样。
让人深刻还有《命若琴弦》。
人活着,得有一个追求,有一个念想。
这样你每一天睁开眼,看见的世界才是美的,亮光的。
虽然在故事中是小瞎子和老瞎子。但是,心亮了,前面的路有怎么会黑?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五):永远的史铁生
每一次读都会有更多的更深刻的感悟,可以说他的文字让我产生很多的共鸣吧,而这种感动,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
又或许是自己也体验了一遭这天所安排的一声闷响,才会读来感同身受吧。但无论如何,他的精神绝不残疾,反而要比我们很多健全人要正常得多。
感谢他的有生之年写了这么多作品,三生有幸能在我的有生之年遇见。
摘自书中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时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着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得问题了。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的一切我们不喜欢的事务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滩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人的命就像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年龄的算法,可以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点。还可以是乘法,你走过的每一年都存在于你伺候的所有日子里,在那儿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不断地改变模样,比如二十三岁,你对它有多少新的发现和理解你就有多少个二十三岁。
一辈子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养的,就像一条狗,给别人养就是别人的。
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步:身体和梦想。然而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
梦想如果终于还是梦想,那也是好的,正如爱情只要还是爱情,便是你的福。
什么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
我希望我的恋人这时能来找我,这盼望有时候实现,更多的时候落空,但实现与落空都在意料之内,都在意料之内并不是说都在盼望之中。
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一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最幸福的人就在于他们有一种天赋——自行其乐。
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你活着就得相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
人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能为自己讲一个使自己踏实使自己愉快地故事。
谁也没说活下去是指活到什么时候,想必是活到死,可有谁不是活到死呢?
会做噩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于是就比不会做恶梦的人更多了幸福感。在那些岁月中,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噩梦中醒来的美梦。做美梦是最为坑人的事,因为必须醒来。要么从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都是可取的。
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有痛苦的表现,那他就是感觉到了痛苦。
向这个盒子里输入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一切灿烂思想、不断更新的生产力,最美丽的理想以及为此理想而奋斗的持久不衰的热枕等一套复杂的程序。
无恶即无善,无丑即无美,无假即无真,没有了妄想也就没有了正念。无苦何从言乐?烦恼即菩提。普度众生乃佛祖的大慈,天路无极是佛祖的大悲。
爱与不爱,是无法求证的,只能顺其自然。
活着,得学会忘记。
一些由欲望发动的快乐或者痛苦,一些由快乐和痛苦连接起来的时间。
当代的中国作家,经受得起十几二十年时间消磨的,没几个。余华和史铁生无疑身处其列。他们的文字更真诚,泪中有笑意,朴实中充盈力量。相比之下,贾平凹太妖媚气,莫言是野狐禅,王朔幻想做圣人,阿城喜欢掉书袋,陈村讥诮味儿太重。(需要说明的是,想象力不是中国作家的评价标准。缺乏想象力一向是我们的传统,当代更甚。)
余华的《兄弟》算不算早衰,说不清。史铁生死了,却是确凿的死了。
《一个人的记忆》,是个可以穿凿附会的书名。愿意钻牛角尖的话,不妨说说这是“一个人”的记忆,还是一个“人”的记忆。
前者重点在孤单的况味,如同史铁生在空荡荡的地坛公园,看着时间在树梢悄然滑行。他坐在轮椅上发呆,有所思亦无所思,即使母亲站在远处,即使身旁经过路人甲乙丙丁,他都只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后者重点在人,关于人的记忆。人,强大又脆弱,洁净又污秽,美好又丑陋,崇高又猥琐。在史铁生的记忆里,有地坛公园的业余长跑者和歌唱家,清平湾的放牛老头,弹三弦的盲人老少,豆腐坊里讲神话的全身瘫痪者,小作坊里能说流利英文的优雅阿姨。
如果仅限于这些人物,是不足以说明“人”的。他们太类型化,似乎只为生命的荒谬感、无力感而来。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其实是史铁生纠结的“我”,我萎缩丑陋的双腿,我湮灭的理想,我不可能收获的爱情,我截瘫的命运。我哀怨,我愤怒。黑暗的,让我哀怨愤怒;美好的,让我更哀怨更愤怒。
他说,幸好人可以死。既然人是“上帝的娱乐”,死就是解脱,就是最好的嘲弄和反叛。
初初走上写作道路的史铁生,需要宣泄这种哀怨和愤怒。造物弄我,表达出来就是造物弄人,弄作“玩弄”解。写作不仅可以在寸步难行的同时神游天外,在孤寂中与人物嬉闹交往,也可以在“一切都有安排”的上帝阴影里反安排。写作代替了死的某些功效,他活了下来。
然而,活在“我”里,保全了性命,却会困住心。史铁生的智慧将会枯竭、耗尽。幸好(又是幸好),他终究从“我”的纠结中出来了。什么机缘,花了多长时间,是挣扎还是从容,不得而知。但这一转变的意义却非同寻常。渐渐地,读者已经很难从文字联想到那个坐在轮椅上形容萧瑟的残疾男人了。
“我”离开了轮椅,离开了地坛公园。“我”在后退,不断后退,甚至隐没了。只剩下两道目光,投向周遭和人群。目光平静、慈悲。他看到:
人和时代。人可以大,可以小。时代也一样。大时代的小人物从不失其光辉。小时代里,大人物比比皆是却暗淡无光。
人的欲望。欲望不是原罪,消除欲望也并不能驱散痛苦。没有欲望和痛苦的生命是不成立的。善恶、美丑、高下、成败、悲喜……人不可能如同挑苹果一样只要这个不要那个。
人的真实(或虚无)。孤单时,需要人,人都不见。渴望自由时,人墙林立。不见时,并不等于不在;满眼都是,却可能不过是一个布景。所以,不要相信眼睛和耳朵,要相信触觉。
触觉。触摸每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圆满中有残缺,残缺中又有圆满。如同悖论。
现在他真的死了(但愿早在之前就得了大解脱)。幸好,他曾经写作。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七):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现在我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欢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恐慌一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
……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我与地坛》
原罪
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是神话,就不会对什么再信以为真了;可你或者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
人有权力不去听自己不喜欢的故事,因为,人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能为自己讲一个使自己踏实使自己愉快的故事。
阿夏回家又去问她爸爸,什么是迷信?她爸爸说:“盲目,盲目地相信一件事。”
宿命
曾有一位女记者问我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我想了又想说,走投无路沦落至此。女记者笑得动人,您真谦虚。总是她就是这么说的,她说您真谦虚。
以往的一切便烟消云散烟消云散,烟消云散之后世界转过去把它毫无人味的脊梁给你看。
在那艰难岁月,我喜欢上了睡觉。我对睡觉寄予厚望,或许一觉醒来局面会有所改观;出一身冷汗,看一眼月色中卧室的沉寂,庆幸要是做了一场噩梦,躲在被窝里心嗵嗵跳,翻个身蹦蹦腿庆幸那不过是个噩梦,然后月亮下去,路灯也灭了闹钟也叫了,起床整理行李,走到街上空气清新,赶往飞机场还去赶我的那班飞机……
应该说会做噩梦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于是就比不会做噩梦的人更多了幸福感。
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噩梦中醒来的美梦。做美梦是最为坑人的事,因为必须醒来。
要么在噩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都是可取的。
如今当我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我都听见那声闷响仍在轰鸣,它遍布在我的时空,经久不衰,并将继续经久不衰震撼莫非的一生。
——《原罪·宿命》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八):《一个人的记忆》后
最近开始很喜欢很喜欢看课外书,想着再不看点专业书中期考核可怎么办。可是每次去图书馆晃悠的时候,就觉得这么多美好的课外书籍都不看的话,很亏很可惜的样子。也不知不觉中回到所谓的正统的看书路程上来,觉得穿越小说什么的,实在是味同嚼蜡,大概是老了吧?在逡巡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了史铁生的这本《一个人的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版)。
之前我不是太喜欢史铁生。不喜欢的原因,概括起来可以说是无知而引起的自以为是。不过我想史铁生若是在世,也无所谓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的。本来也不太想看这本书,结果看到介绍的时候,说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一下子就停在那里。再无知的人,对待往生者,或许都有点敬畏与缅怀。出于这样的理由,我决定好好地来读一读这本书,算是送别。
他终于是没有熬到2011年,也更加不可能看到世界末日是不是真的存在。若是有死后世界,那么这些恐怕都不再是谜,也不再重要。他终于是干干净净地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不带走2011的哪怕是一丝空气。
编者说“凡是读过史铁生作品的人,没有不被他的作品中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打动的,他的博大和深邃不仅仅是因为他身体的残疾,更是因为他的平实、宽厚、坚强和乐观”。我不是懂文学的人,对于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好坏也不过就是凭自己的感觉而已。只是他的文字让我看到我自己的渺小和浅薄,让我由衷地为以往对他的不屑感到抱歉,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是表达自己的一个最佳的途径。这些年来,也陆续看过不少的书,但我第一次认真体会到什么是借作品来表达自己。就好像《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身体虽然是被禁锢的,但是思想却是自由无疆的。
或许,当一个人失去了那些我们曾经同呼吸却时常忽视的东西时,对于生命的本身会思考得更多、更深。史铁生最为广大普通人所熟知的作品,莫过于《我与地坛》。名字我自然是听过的,可是是否看全了,我就不敢肯定了。当时是带着猎奇的心情,非要找出个不同来。看了以后却疑惑了,觉得这并不是年轻的学生可以体会的文字。看懂,诚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读懂,就未必了。却由衷地喜欢,喜欢那种睿智的语调,那种默默思考生命后得出的结论,虽然是私人的,但却是静谧的。有时会想,这或许也是地坛的力量,如果不是地坛,是天坛,或者是其他什么景点,未必能得出这样的思考。
他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可悲的是丑女注定要被人嫌弃,愚氓注定遭人唾骂,懦夫注定受人鄙视,众生注定不能成佛。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呢?
我尝以为世人自私,求神拜佛的时候总是以自己的烦恼为中心点。祝我家人升官发财,祝我家人身体健康,祝我家人学业有成,祝我家人……祈求诸天众神佛的时候可曾想到他人?可曾想到众生?有几人曾在佛前求过世界和平,有几人在神前祝祷少些刀兵?佛祖慈悲普渡众生,可是不自助者天难助,众生自私愚昧,佛祖如何普渡?
可是史铁生问我:“所有的人都已成佛,这盒子里还有什么恶事呢?他们还去度谁呢?没有恶事,如何去行善事呢?”(《众生》)他还问我:“如果所有人都已成佛,他们将再做什么呢?”(中篇1或短篇4)
于是我认识到:万物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有恶才有善,有阴才有阳。
在他于地坛中思考人生的时候,曾问过上天,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后来他意识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好在他的母亲先他一步回到上帝身边,他可以无牵无挂地走,可以无牵无挂地,满怀欣喜的迎接这个节日。因为这段话,我从未觉得他在离世前会有什么不舍,他瘫痪后的人生仿佛一直在等着这件事情的光临,一旦它来了,他便拥抱它。不知道他在那边,是不是可以过一回他原先想过的人生,去看看科罗拉多大峡谷,看看尼亚加拉大瀑布……或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可以休息了,这件事。
《一个人的记忆》读后感(九):不止一个人。
中短篇小说集。
但是我却分不清哪些是真事哪些是杜撰。
但不管怎么看,总有那么几篇迷迷糊糊中读着读着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摇着轮椅慢慢地向我走来。
就像是看透了他的心,或是某一刻的心境。
读到《原罪 宿命》这一篇的时候几乎可以确定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了。
而那个十叔呢。
算了,倒也无所谓。
史铁生的文字,朴素,平静,却又能抓住心情。
一颗心就随着他的文字变化而变化。
整本书,没有读完。
但是凡是读过的篇目,都是在极其平静地心态中读完的。
喜欢他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和他一起感慨命运的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感受到他所要传递的那份信念。
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一个信仰,一种追逐。
这个中心思想在《命若琴弦》这一篇中被表达到极致。
另外写他在工厂工作的那段经历里,那些工厂里各种各样的人,支撑他们日复一日呆在工厂工作的,也是这样或那样的信念。希望被转正,希望整点闲钱,或是像作者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个个信念让他们聚在一起,并心甘情愿地机械过完一天又一天。
这些人的信念是真实的,可以看得到些许方向的。而《命若琴弦》中的小瞎子和老瞎子就没这么幸运了。
虽然使他们活下来的也是一张能治好眼疾的药方。
而在打开这药方之前,也要弹断一千根弦。
弹完一千根弦的时候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截。
那时才会知道原来一生追逐的和寄予希望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
可那又怎样呢,失望或是绝望,人生都已经过的差不多了。反正也快走到终点了,没必要自行了断了。
读的时候虽然也为他们揪紧了心,甚至愤怒。
可是只要转念一想,如果不是那个空信念,或许他们早就没有勇气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吧。
我们也一样,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信念,才能抗住这如水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