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互联网时代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读后感10篇

  《互联网时代》是一本由《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一):一本书道尽网络时代的繁华危机

  “互联网,让这些已经存在着的、碎片般散落的点滴美好,瞬间汇聚出灼热的社会能量。”

  这句话出自《互联网时代》一书中的第4集,再构。读到这句话之前,可以说我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如同观一部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般酣畅:阿帕网首次通信试验获得成功;蒂姆•伯纳斯-李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在万维网上彼此分享信息,从而说服整个团队放弃申请专利;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硅谷“车库”创业文化的兴起;互联网的新时代是从分享进化至创造的时代,是所谓的“创客时代”。每每读到这些互联网里程碑式的发展节点时,我都会精神亢奋到起一身鸡皮疙瘩,不禁会对创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先驱们投以由衷的敬佩和真诚的谢意,同时,也会无比向往那个所有怀梦之人群情激荡的岁月。互联网的足迹不过刚刚走过了半个世纪,然而它在这相对于人类发展历程而言微不足道的半个世纪中,凝聚而成的能量却是前所未有的,我会为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幸运

  回到本文开篇那句话,正是这句话的出现,才让我体会到了互联网的真正美好无匹。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考斯嘉说过一句话,她说“什么叫做客观的善?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在此时此地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你不要妄图一劳永逸改变制度,你甚至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你自己,但是不管怎么样,你自己的哪怕一个很微小的言行,可以让此时此地的世界变好一点点,那你就做了一个客观的善行为。”北京“721”大暴雨中通过微博号召的义务接机车队,“菲特”台风中通过网络救援信息平台而汇聚的2000多名志愿者,以及书中未提到的微博深夜救狗行动,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行动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因互联网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神奇力量,它激活了人们埋藏心底已久的善意,当这股力量足够大时,旁观者的身份也会有所转变,这股力量会催使你走进现场,不单单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关怀,从无数个被互联网连接的显示屏中喷薄而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做到了,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甚至远比它对社会其它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都要更为意义深远,而其它方面的重大影响包括美国总统竞选,突发事件报道,对教育、就业、婚恋方式的改变等等等等。

  本书除了通过对业界学者和巅峰见证者的深度采访与记录,探讨了互联网发展过程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繁华外,还抛出了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网络犯罪、网络成瘾和隐私保护等暗流涌动着的危机,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第一次出现人类开始之后的60至80余万年来,这些危机亦是我们第一次面对,可喜的是,它们已经被摆上日程,成为日后需要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发出的那句几乎尽人皆知的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同样适用于当下,然而互联网的从未放缓它发展的脚步,并在时刻修补着先前的漏洞,时刻为了迎接真正最好的时代的到来在做出努力。于我们而言,要适应与其共生共荣,因为它已经无可避免的成为了除“阳光空气和水”之外的生命第四要素。身处这个时代当中的我们,不妨一读此书,会对这个时代有一种更加全面并且深刻了解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二):我们的环境以后就是基于互联网的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也越来越以懒于互联网,因为它可以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互联网促使了人类的交流进了一步,因为我们的环境以后就是基于互联网的。

  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迅速的,随着谷歌的创立,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便于了信息的搜索。网景从开始只有400万美元的公司,在华尔街上市的几个小时后,瞬间成为了20亿美元的巨人。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惊人的增长和巨大潜力,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带给了人们更多的便利,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需求也更有所依赖,因为我们要想做到最好,就必须从全世界网罗精英人才、收集好建议和采用先进技术,将之应用到我们的经营产品服务之中,而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服务。企业也可以从互联网中汇聚特定的智慧理念和主张。这样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互联网也会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和全面的资料和信息,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方便了我们收集信息,利于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中。

  北京大学的特聘导师段永朝说“当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它所携带的信息的能量就能够具有这样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识,可以焕发情感,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见,互联网对于人与人交流有这巨大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连接连接在一起,在宽阔的世界里,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人们相连,受影响就会改变想法,想法改变就会改变行为。

  但是互联网在积极方面的背后却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例如,越来越多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盗取别人财产等等,也有越来越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走上犯罪的道路随意互联网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利大于弊,但是我们也往往不可以忽略他的弊端,和所有技术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好是坏这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我们如何管理

  网络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平台,当你拥有了很多的准备,或者说我已经努力了很久,这个时候划亮一根火柴,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万事俱备的。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三):波涛汹涌的互联网思维从何而来?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走了200年。

  这200年的人类历程,经历了非常多的大事件,出现了非常多的大人物,奠定了许多新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现象,唯一不变的是变。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只向前不向后,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历史的车轮”,所谓车轮,则既能向前走也能向后走。

  这本书还是很大气的从更深一个层面来介绍互联网的。每个章节的开始都有远古的气息,那些过去的成功失败,某种程度上都昭示着未来,不是每个人都有福尔摩斯的基本演绎法既能,但我们能看得到这本书里面从古道今的互联网变化过程。

  读这本书有点感觉像教材。通用的教材模板是介绍一个技术的最初形态,再补充说明这些形态的流派、理论专家的思维特点,再逐一介绍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从他们的思想里勾勒出现代教材的最初版本,我们学习到的,是人与思想;至于所谓的技术,则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上掌握。当然,这本书的版式与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则在于对改变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给了每一个人一个说话的镜头,这些镜头下的特写是时代的烙印,从书里面能读出来这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感觉真好。

  这本书里面补充了一个互联网世界的由来的故事,是我在计算机教材课本里没有看到过的。这个故事是说如何满足实验室了几台电脑相互关联,几个雄心壮志的互联网开创者满足了这个功能,也满足了今天我们能互相交流的需求。这个故事有几个启发,一是开发的基金支持,一个是放心大胆的研究,这对每一个科学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吧。很多科研工作,都是如此,没有资金的支持很难成行;心态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元素周期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让世界天翻地覆了。每个人的每一个小想法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样的世界真好。前几年有个著名的辩论,话题大约是“互联网到底是拉近了人们的生活,还是隔离了人们生活。”,今天来看不禁莞尔,是个伪命题。这个辩论在当时,算是大费周折,最后都写到研究生考试的试卷里去了。互联网到底是拉近了人们的生活,还是隔离了人与人交流的亲近呢?今天的你,心里是否有自己的答案

  互联网的今天,物联网改变着世界。智能家居与智能生活社区,越来越与人联系紧密。回到家,热水自己开始启动,电视打开到昨天看到的地方,智能机器人已经为你倒好了一倍你喜欢咖啡……像生活在科幻的世界里,还有什么需要更多的期盼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书里写的非常抽象,如同所有对未来的期望一样,依稀可见模棱两可

  每个人都都未来充满着期望,《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满天飞的不一定是猪,还有很多虚无缥缈而没有落地的idear,沉下心来读这本书,收获慢慢。

  那些创投世界的开花结果,不代表互联网思维的落地;那些细微需求被召唤和满足,也不一定代表这互联网发展方向;互联网的发展从工业革命汹涌奔袭而来,会朝着那些方向而去呢?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四):一本书了解互联网的发展

  如果想要系统的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和现状,这本书是个非常不错选择。全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并比照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互联网正在开创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虽然我们这一代算是出身在互联网时代,但我还从未研究过互联网的起源。所以当看到书中说互联网是冷战竞争时期的产物很是诧异,原来不是为了生活的方便而去发明它,看来战争对人类科级的进步促进那是不止一点点。

  现在对于互联网,争议最多的大概就是隐私权的问题了。其实传统媒体也存在这个问题——小时候,班上的一个同学沉迷上网,找了个借口没回家在网吧包夜,然后警察突击检查,他的正面照上了本地一个报纸的头版,虽然脸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熟人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结果当天他就被家长领回家再教育了……还好那个同学心理素质强大,这件事过了就过了,没发生什么偏激的事情由此可见,隐私权的问题只要有媒体在,就会一直存在,并不只是互联网独特的产物。

  互联网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目前互联网发展最多的元素,大概可以分为多媒体音视频下载应用、移动应用和黑客攻击了。为了解决这些新元素给互联网带来的潜在问题,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考虑修改互联网的整体结构,这些措施涉及了IP地址,路由表技术以及互联网安全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如何修改互联网结构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互联网的良性发展趋势还是普遍公认的。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五):编辑现身荐书:抱歉,我们来晚了

  作为《互联网时代》这本书的编辑之一,我来谈谈这本书(大家可以当做广告贴,轻拍)

  最早知道央视要拍摄这个题材的纪录片是在2013年5月份。后来几经周折联系到了央视二套拍摄纪录片的总导演,恰好他们也都有出书的意向。毕竟视觉感受文字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央视非常有名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也都出版过同名图书,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央视筹备和拍摄这个纪录片,前前后后大约3年多。当我们达成出书意向之后,纪录片还在紧张忙碌的拍摄中,十多个团队在欧洲、美国、日本……进行着紧张而繁忙的拍摄工作,大量的内容源源不断产生,原来最初的设想也在不断的修正进化中。参与过几次节目的讨论,用“日以继夜”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大家都非常努力,来不断探索“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问过石导,这部纪录片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导演回答,提出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的确,与回顾历史不同,这本书关注的是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发生的事情,未来如何发展谁也无法定论。展示这种变化,展示这个正在发生的时代,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是最重要的。

  KK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关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会由一种个体变为一种集体。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

  我们每个人会成为一个细胞,然后组合成一个新的“物种”。作为编辑,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把读者和作者、编辑每个人连接起来,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在其整个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阶段,信息技术给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激动的是,我们正在经历这场伟大的变革,能够见证、影响、促进这场变革。

  有些读者会有疑问,既然看到纪录片,为什么还要看书。——这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如何让图书增加更多的价值

  读书与看纪录片不同。看纪录片的时候更多的是跟着节目走,而在个人阅读的时候,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另外,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读者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拍摄中,导演也感觉,拍摄的东西太多啦,比如KK的采访有两个多小时(其他大佬的采访也都是一两个小时),讲得太棒了,可因为纪录片时间有限,大约只能用到5分钟左右的内容,还有大量精彩内容无法用到纪录片中。

  目前成形的一集影片的脚本文字大约8000字,十集也就是8万字的规模。但我们不希望做成一本纯粹的脚本记录,这也让我们图书编辑觉得太没有挑战啦(图书编辑是手艺活,我们热爱挑战,做出更好的图书)

  那我们是否可以把更多内容用到书中呢?感谢导演同意啦。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又增加了“链接”“声音”两个新的板块。

  “链接”是针对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新的词汇,做知识性的扩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声音”这块是根据这些大佬的采访,挑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核心的观点。

  为了保持与纪录片同样的视觉效果,书中加入了大量的照片,因此也大大增加了印刷的成本。

  最后,这本书是四色印刷,文字内容将近20万字,图书厚度接近300页。

  我们非常希望图书能够和节目同步上市。出版业内的人都知道,同步上市对于销量是多么大的引爆。当节目热播的时候,很多企业和政府机构指定员工,要求必须看。很多部门打来电话,希望可以团购,用于员工的培训。可纯粹的纪录片台词本是我们不想要的。所以后期我们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只为能提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

  从2013年5月到2015年2月,整整22个月的工作,在看到书的那一刹那,所有的付出、辛苦都值得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这本书。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六):发动中国网民力量,整理采访的顶尖学者

  这是自大国崛起之后,第二部制作精良,能让我感到震撼的划时代纪录片。

  想和网友们一起整理一下每一集中出现过的的全球顶尖学者。只是我精力有限,时间稀缺,故在此呼吁,逐集整理片中的受采访对象,其中包括1.大学教授、2.创新技术的发明者/创始人/科学家& 3.因为出版图书-编辑杂志而被认为是该领域学者的受采访作家、4.政治家。

  要求:一个人占一段,前面写名字,后面括号写学术成果/学术地位,权力地位。

  整理从我开始,大家依次占楼……

  第一集 时代

  曼纽尔·卡斯特尔(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 教授)

  凯文·凯利 (《失控》作者,《连线》杂志 创始主编)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谢尔盖·赫鲁晓夫(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

  罗伯特·泰勒(互联网之父之一,前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 第三任主任)

  拉里·罗伯茨(互联网之父之一,前阿帕网项目负责人,林肯实验室研究员)

  保罗·巴兰(提出“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

  罗伯特·卡恩 & 温顿·瑟夫(互联网之父之一,联合发明“TCP/IP”协议)

  伦纳德·克兰罗克(互联网之父之一,提出“分组交换”理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罗伯特·梅特卡夫(以太网发明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教授)

  许榕生(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胡启恒(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原所长,中国科学院 原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 原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 原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化咨询专家,现任中国互联网协会 理事会理事长)

  蒂姆·伯纳斯-李(互联网之父之一,万维网发明人)

  彼得·克斯汀(英国互联网之父,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授)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创办人)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一书作者,《连线》杂志 高级制作人)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作者,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 主任)

  扎克·林奇(《第四次革命》作者)

  卢恰诺·弗洛里迪(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 教授)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七):高度碎片化的世界

  2010年6月24日。iPhone4正式面世时,纽约时报做了一次相关的民调,在45岁以下的受访者当中,有近1/3的人表示,虽然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压力也随之增大,主要表现是间歇性焦虑,精神游离。

  2012年谷歌的一次调查指出,智能手机不仅成了中国消费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和购物方式,成了消费者的向导,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64%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家里,路上,办公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餐馆为主要使用地点,超过一半的用户宁可放弃电视,也不愿放弃他们的智能手机。

  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人们仍担心自己错过信息,越来越多的人手机24小时在线,他能把它放在枕边,取代了自己爱人的位置。

  在2013年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大会上,公布了这样一个数据,2013年全球共有18.2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开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去8小时睡眠之外,平均每人每六分半钟就看一次手机。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商品,更好的迎合用户心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成为运营商们遵循的原则。这就导致了文字越来越少链接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短先端越来越多的现象,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人类的时间和精力也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据统计,windows的用户平均每小时切换窗口37次。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一切速度之上,效率至上,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

  美国著名媒体人网民的狂欢作者安德鲁绩恩说,我们身处于一个患了注意力分散症的文化中,我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无法集中精神注视着别人的眼睛,或者把我们的移动设备留在家里,而我们需要用自制力去忽视我们的移动设备,关掉它们,来谈谈放在家里,真正的和大家坐在同一个屋子里同一张桌上,而不是时刻准备着在推特或facebook查看和发布消息。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八):互联网缔造全球脑时代

  第一集 《时代》 互联网改变世界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其灵感来源于渔网。互联网之父们认为,这样的没有中心的分布式结构有利于保持网络稳定。如果网络存在中心,如今巨大的数据量根本无法通过。    在如渔网般的互联网中,每台电脑都是重要的,又都是不重要的。它们每一台都在贡献数据和连接。然而,即使有一台电脑失效,也不会影响网络的运作。    如同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网络中,每台电脑也都是平等的,它们都可以连接网络。    在当初的阿帕网中,路由器就像一个大铁柜,比电冰箱还大。现在,连接4G网络的移动路由器已经变得非常小巧。另外,苹果的iPhone 5s手机,其运算速度更是阿帕网中最快电脑的7000倍。    还有,我们平时浏览的网页,其实是叫万维网。关于发明万维网的故事,推荐阅读蒂姆・伯纳斯―李所著的《编织万维网》一书。    CCTV的主创人员曾夸耀说,这部片子超越BBC的《虚拟革命》(同样是关于互联网的)。当时我还觉得,CCTV是否有点太自信了?不过看了片子之后,疑虑已彻底消除。       第二集 《浪潮》 互联网带来繁荣    1、Google的名字灵感来源于googol,googol的意思是10的100次方。据说这个数字很大,比整个宇宙的原子数量还多。    2、凭借互联网,网景、Yahoo和Facebook等公司迅速崛起,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展壮大。    3、与之前的网站相比,Facebook、Twitter和豆瓣等社交网站最大的不同是,它们自身并不创造内容,只提供平台,内容几乎都是由用户产生的。    4、Facebook和苹果,都通过开放平台来吸引程序员来开发应用软件,进而丰富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第三集《能量》强有力的网络    1、通过网络,宝洁公司可以把技术难题发给专门的网络社区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众包”。在这些社区中,汇聚的人员和创意远超宝洁的研发中心。    2、通过互联网,个人也可以采取全球行动。例如,我在美国的亚马逊下订单,亚马逊的加盟商就将一本图书空运到中国,转交到我的手上。    3、互联网便于全球协作。在过去,波音公司只有2%的零件外包。如今,借助全球供应链,已经有90%的部件依靠遍及全球的合作伙伴生产。    4、借助网络,小米、淘宝和京东迅速崛起;相反,一些传统企业却落了下风,例如苏宁、柯达和诺基亚。       第四集《再构》互联网推动社会快速演化    1、在突发灾害时,借助网络,人们自发组织救援,展现了极高的效率。    2、在重大社会事件中,通过微博等社交网站,人们可以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共同做出集体决策,甚至能够左右政府的行为。    3、网络上诞生了在线教育,增加了教书育人的模式。    4、当然,网络也是双刃剑,并不总是带来了好的变化,同时也有坏的影响。例如,谣言的快速传播,好战分子的迅速聚集(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同样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       第五集《崛起》互联网释放群体智慧的力量    1、一个名叫维基(Wiki)的小软件,催生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将曾经的“大象”——《不列颠百科全书》远远地甩在后面。    2、通过网络,很多有特殊技能或者特殊想法的人纷纷崭露头角,充分发挥了群体的智慧。    3、在豆瓣上,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或出版过书籍,然而他们写的日记或评论,推荐的数量却特别多,深受网友的喜爱。    4、本片介绍的很多内容大家都知道,但是制作者非常用心,将这些内容编成了很多动人的小故事,画面和特效又格外精美,让本片成了描绘互联网时代的史诗巨作。       第六集《迁徙》在互联网上我们忙着“搬家”    1、开始时,我们汇聚在一些独立论坛上,接着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上自言自语,如今,我们却沉迷在微博、微信中。    2、据邓巴的理论,我们每个人平均只能和150人保持密切交往,然而我们在网络上关注了太多的人,却忽视了与身边的人打交道。    3、电脑网上支付已经够方便了,没想到现在手机也能付款了。    4、我们曾经玩过开心网,但豆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第七集《控制》互联网挺难控制的    1、随着互联网发展,黑客越来越多,病毒和木马也越来越多。令人惊讶的是,某国有银行将企业网银的帮助文件复制给我时,竟然夹带了病毒。    2、“网络羞辱”力度很大,那些在微博上说错话的人可能深有感触。常言道,言多必失,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没说过错话。如果说错话了,在生活中,可能遭致有限的批评,但是在网络上,批评之势可能犹如排山倒海。当然,公众人物一般都适应了这种情况,但是很多老百姓却深感挫折,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自杀。    虽然我还没有因说错话而遭此不幸,但在网络上,即使你说的对,也会有人羞辱你。我的原则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那些无聊的批评,可以当作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子弹。这些批评仅仅是文字,是数字化的内容。你不把它当回事,它也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大作用。    3、我国政府深谙控制之道,某某长城和名目繁多的网站备案,已将国内的网络牢牢控制在手。    4、当我国政府官员出现在片中开始讲话时,高大上的本片,瞬间回归到《新闻联播》的格调。       第八集《忧虑》当心你的隐私!    1、一些人因为曾经做过错事,同时这些错事被传到了网上而被永久保留,结果导致难以找到工作,因为雇主很容易找到这些内容。甚至于,这些旧帐很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事。就这样,你的过错不被遗忘,当然也很难被原谅。    2、在屋顶晒裸体的人,自以为不会有人看到,没想到却被谷歌的卫星抓拍到了清晰的照片。    3、一个女孩,在谷歌街景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看到了男友与其他女性逛街的亲密镜头。随后,他们之间的恋情也就不存在了。    4、在我国,每位公民都有个档案袋,保留着我们的过去。这些档案袋只能被极少数人看到,所储存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如今,互联网就像一个无比巨大的数字档案袋,把每个人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其中,大部分信息可以被任何人查阅,成了公开档案。       第九集《世界》互联网时代国家的众生相    1、埃塞俄比亚特别穷,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更别说上网了。    2、在互联网早期,法国走了弯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网络,与国际上的互联网不兼容,最后只能废弃不用。    3、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早,宽带也特别便宜。在2003年时,来自日本的网页设计同行就开始使用手机收发邮件了。当时,日本小企业宽带接入费每月只要200元人民币左右。相对而言,上海的小企业要支付高达1500元。    4、伊朗在穆斯林世界算是比较先进的,所以网络也很发达,难怪民众会通过Twitter抗议总统选举中的不公正现象。另外,很多青年人开始效仿西方的世俗化生活,去酒吧喝酒,令政府震怒,开始大量屏蔽境外网站。    5、谈到中国时,影片总是大谈“我们”,比较自我,而不是像维基百科和BBC那样完全以全球观和中立的立场讨论问题。这样的话,本片怎么出口国外啊?难道重新剪辑一部国际版的?       第十集 《眺望》 互联网缔造全球脑时代    我对这部纪录片特别期待,尤其是最后一集《眺望》,因为这一集将介绍全球脑思想。为什么我如此期待呢?大家点一下我的豆瓣主页就清楚了。      在互联网时代,我还是通过电视观看本片的。从第一集开始,经历十天,终于熬到了第十集。即使到了第十集,片子里也一直在介绍其他的内容,一直不提全球脑。我就等啊等啊,眼看着离结束都不到十分钟了。终于,旁白开始放慢语速,揭开了本片的高潮——全球脑思想。      我这个激动啊!播音员的声音是那么的柔和、有力。人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并不聪明。但是,当它们联结在一起,形成网络,并彼此交流信息的时候,就形成了人脑的智慧。      同样地,借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通信网路,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他们联结在一起,彼此交流信息,终于形成了一个特别巨大的智能系统——全球脑。它所具有的智慧,更是远远超越人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互联网时代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