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声音乐团》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声音乐团》的读后感10篇

  《声音乐团》是一本由颜歌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音乐团》读后感(一):罗生门即他人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小说技巧性也好,作者阅历也罢,都不见得比其他畅销小说的作家强很多,但我觉得这本书值得被记住,至少在国内有自知之明的作家没有几个敢这样写小说,没有自知之明的自然就轻易尝试老早的把自个钉在了方便让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读者嘲笑的案板上,即分视角描述。在絮絮叨叨的解释之前,请容许我给大家讲一个脱胎于作者在这本书里的一个情节但我自己捏造出来时笑得乐不可支故事

  我们现在假定有一个曾经很红的作家,自然达不到什么文坛巨匠的水准,成为那样的人既得兼具非常的才华与才情,又要生逢一个好的时代,比如赶上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雨果巴尔扎克等,假定这是一位女作家,年轻时既然曾出版过不少当红的小说,因此嫁入豪门,然而富贵不过须臾,大家族也由衰败的时候,女作家的书渐渐不那么卖座了,丈夫也一直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公子哥,婆婆有刚刚去世,习以为常的奢靡生活简直有就要持续不下去的模样,丈夫心生一计,叫来律师和记者,声称妻子的一部正在写得小说中某些情节根本就是在影射自己母亲的去世,如果妻子决意不将其去除,将采取某些手段等等,于是登时家庭成为报纸社会乃至于娱乐版块的头条,读者们争欲一窥这位年华不再的昔日文坛超级巨星文中将会揭露给他们怎样一个家族秘辛,乘此时机,这位作家接二连三的推出系列之二之三都大卖,眼见公众即将对家丑失去兴趣是,又爆出夫妻重归于好等等,丈夫主动购买新豪居房产证上写妻子的芳名,书又大卖了一把

  若是看完我叙述的故事的人一准在心中咒骂真是一对不知廉耻的狗男女之类,竟然用自己母亲的名誉来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我在此声明,这个故事是根据这本书的作者在文中的一个小情节衍化而出的,一些细节纯粹出自于我的臆想,尤为高妙的是,这个情节只不过类似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层级变换,也就是说,不过是作者独运的匠心中最为细枝末节的一点,竟然也可以让人凭空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来。

  这本书的分视角有两个,我刚把前一个读完,心中还在犹豫是一口气全部看完,还是完成一部分工作再看,抑或就此搁下不提,因为白天我刚刚将一部尼轰好几年前的电视剧《交响情人梦》看完,同大多数还算紧凑的肥皂剧一样,稍带颠簸然而笑声温馨贯穿始终的明朗爱情故事,这本书却看的让我心情郁郁又不忍放手,出了作者敢于且有一定的才情实力驾驭分视角外,文中竟然能在低音大提琴式的阴郁中不时钩带出一点智慧幽默,尽管是黑色的。让我这个从来工作日与休息日觉得毫无差异的摩羯座在连续工作七天一想到明天又要开始面对一帮小孩时心中渗出了安慰感来。

  题目取做罗生门即他人,来源“他人即地狱”,罗生门原名《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名篇,不同的人无需撒谎,只要讲出所见事实的一部分,即可将整个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作者连几个人都没有,一人叙述,意识穿插,硬生生带出两个诡异的故事,事关同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凋谢,仿佛两个叙述者都与女孩毫无联系,仿佛又都是女孩的分身,不过有一与二而已,于是全书成了一处风流的罗生门

  《声音乐团》读后感(二):也是一种声音

  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文章我都要和学生一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不同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是不同的,带有生命力的文字所表述的意思被作者读后,所带来的理解也就截然不同了。读外国文学作品中国作家的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文字的体现就不同了。由于我所生活的国籍与环境,开始我更愿意读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感悟总有一段距离,后来读书读得多了,竟然喜欢上了另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越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了,而且读起来爱不释手。也许是因为作品的出色才有人翻译的原因吧。

  这本《声音乐团》在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上与以往的小说表达就很不一样。难怪说这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书。读小说我更多地是关注故事情节,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好长时间也没理清脉络,不过却对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命运格外关注起来。线索在恣意纵横,人物在恣意纵横的线索上悠荡。越读越感觉诡异,心里就越发想知道怎么回事。刘蓉蓉,一个作家的死,让她的表姐——另一个刘蓉蓉来调查她的死因。于是发生在刘蓉蓉生前的故事,一个个水落石出

  线索好像是清晰了,但我心里依然疑团重重,一个女作家,坎坷的命运,在她身边的那些男人,她爱的男人,她想报复的男人,他们又是怎么样呢?她的另一个身体——表姐,原来并不存在,她难道要给自己一个答案

  一个故事结束了,可故事并没有真正的结束,《声音乐团》的故事再次展开。当生活中的面纱一层层被揭开,再走近作者的小说,我暗自庆幸,幸好很有耐心,否则故事的结局我也许就再也弄不清楚了。

  一头怪兽,一个乐团,他们承载着怎样的重任?一个作者,一个小提琴手,她们之间又是二位一体?当怪兽真的再次鸣叫,这个城市会真有不同?梦境与现实是否真有联系?一个女人,她用自己的身体能否拯救世界

  只要有爱,不论你身在何方!

  还想再次说说文字的表达方式。写小说,我不知道本书作者能否掀起小说界的创新风暴,但敢于尝试,就是很让人欣赏。

  《声音乐团》读后感(三):埋葬在那个夏天秘密

  就如颜歌所言,这是一本要读不止一遍才可以的书。

  开始读这本书的那天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宿舍,读完第一章的时候,有一种类似窒息的感觉,让我不敢再读下去、、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搞不清楚人物关系,我以为不过是一个寻找真相的过程,在我发现杨帆的真实身份之前,一直是这样想的,而我记下的唯一的话——只有自作聪明的女人才相信小说里的话。读完《day1》《day2》的时候,我根本不理解整个故事,更严重的是,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怕看了结局就会失了追寻的意义,所以糊里糊涂的看完之后,我不明白没有第十章的意义,甚至于第一遍读完都没有理解。而读到最后,“我”和指挥家的身份又想一个炸弹在我心里激起了千层浪,可是我还是不懂、

  看了后记之后决定要返工,这次轻松了很多,我发现原来所谓的秘密到处都是,它们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的字里行间,就那样躺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去看见,然后发现自己是那么无知。接下来、让我告诉你那些被遗忘、被丢弃的秘密——

  1、刘蓉蓉不是刘新军的孩子——记得吗,《day1》第一章里杨英说“许家那个娃娃忘恩负义、、、要不是蓉蓉他们爸,哪有他的今天······”还记得她当时的表情吗,好像被毒蛇咬了一口。

  2、杨英的玫瑰花不是许军辉而是许家少年也就是孙震送的——刘蓉蓉不止一次的在信里说说她爱他,他不爱她。刚开始没在意,直到读到第十章、

  3、所以,刘蓉蓉死后房间里的玫瑰花是送给杨英的——这个秘密在你解开第二个后自然就通了

  4、刘蓉蓉和孙震是兄妹——如果刘蓉蓉不是刘新军的孩子,那唯一的可能便是她是许军辉的孩子,而这也是孙震所说的他不能恨她的理由,一张化验单

  5、刘蓉蓉知道孙震会杀他,所以那天,她穿了一身黑,因为她爱他

  我始终无法做到不带个人感情去看一本书,一个故事,但是读完知道了所有的真相,但是我却不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刘蓉蓉拒绝了周云涛的爱,选择死在了她爱的人手上,即使他不爱她。

  每个人都有不可名状的伤和罪,我们一边活着,一边死亡,刘蓉蓉说的很对,每个人都会死去、、、还有好多人活下来了、、事情总要有个结束。

  她死了,事情结束了,但是秘密却不会成为秘密,因为——没有什么事情会真的成为秘密、

  《声音乐团》读后感(四):梦的顺序

  眼睛扫过最后一个字的之后我吸了一根烟——为了不在家里吸烟,我把两个不知道从哪个朋友那里顺来的打火机都放在了公司,于是我叼着烟去隔壁借了个火——终于清醒了些。然后咕咚咕咚喝掉一大杯的水,去洗了个脸,才回来想小说里的故事。

  读到刘蓉蓉的小说时,回忆中学时候看《异兽志》。随着阅读的继续,便从心里觉得颜歌真的很适合写这种文字,耐看有趣,她写起来也应该是得心应手。不自觉拿来与《异》比较。唔,指挥家应该是《异》里小虫一样万能的角色,每一章出现一个人物,章节结束人物的故事结束。每章独立而互相连贯,与日本治愈系漫画是同一套路。

  熟悉之感也回来了,一口气读下剩余的章节。

  于是我猜想刘蓉蓉的《声音乐团》或许就是颜歌最初写的《声音乐团》。或许她最开始就想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写了一半或者即将竣笔——刚起笔写时也说不定(废话)——便想到了写杨帆版本的《声》,于是索性再来个钟某妻子版本的《声》也无妨。

  因为单从刘蓉蓉版的《声》来讲,它可以当成一部独立的小说来看,即使从这里看起也不会影响阅读。读罢刘蓉蓉版的再读杨帆版的甚至会更顺理成章,方便理解。改变阅读顺序或许也不会让故事这般的“故弄玄虚”。钟某妻子的版本之于两个故事只是用于承上启下而已。

  按照书籍排版的顺序写作,相比按照刘蓉蓉——杨帆——钟某妻子这样的顺序来写,也是难度大增。在提笔初期就要有一个庞大的腹稿,然后再在宏大的意象里思索故事的细节,两个版本瞻前顾后同时写或者写了一版必然要改另一版,改了另一版前一版也要修订。倒不如先把刘蓉蓉的版本写好,再以此为杠杆寻找更广阔的故事来的畅快淋漓。

  所以我便这样想了。即便颜歌在后记里写“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计划,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写作。”

  总之,小说是好看无疑的。

  《声音乐团》读后感(五):小说家的伟大

  花了几个晚上看完了《声音乐团》,就如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一样,很有野心而且看得出作者还很年轻。

  三层嵌套结构,如此长的篇幅,不过好在看完之后觉得确实像一场声势浩大的乐团的演出,值回票价。

  本来我希望有人可以好好解读一下书中的谜的,不过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最开始被没有觉得这是一本大概需要做笔记的书,所以我并没有看到很满意的解释,大家心里都还觉得自己的解释还是有不完全的地方。我想我会买一本来研究一下,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么伟大,只因为我的标题“小说家的伟大”。

  说起来其实这本书我最在意的一点是作者毫不在意的揭露出作家的写作本质,无非就是把自己的生活换一个方式,用一个合适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本身处处的暗示和映射,不论故意还是习惯,都难以避免。能把这一点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实属不易

  我最为一个半吊子的写字的人,最近彻底明白了所谓小说家的伟大,在深夜看到这一段解释,非常的折服。

  “…小说家之于伟大,不在于他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呈现命运,绘制图景,摆放人物。

  小说家的伟大在于他会用长久的时间来琢磨这个世界中一切无关紧要事物,可能是一张沙发色彩,光线进入房间的浓淡,甚至是放在茶几上的那个咖啡杯。

  就在刘蓉蓉的公寓里,有一个浅蓝色的马克杯,他就放在那,从故事到结束维持着同一个姿态

  永远不会有人发现,小说家曾经怎样用对磨难忍耐和对真实的渴求,在手中反复、贪婪的摩挲着这个咖啡杯:它的把手,杯口,甚至是底部——他花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三天、五天来制作这个杯子,在杯底画上一个完美的图案。他写了五十万字,然后删除,重新开始写,周而复始,终于,他对杯子感到满意了,对杯子底部的花纹感到满意了,他就把它轻轻地,放在刘蓉蓉的桌子上。它将在那一直放到故事结束,儿知道故事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人注意到它。

  没有人知道小说家的伟大就在杯子里,就在杯子永远挡住的底部。”

  在这个忙忙碌碌的时代,我本身也不能承诺对每一个看过的文本仔细阅读至不漏掉一个作者的微小的伏笔。当然更无法强迫看我文字的每个人都了解我设下的那些意料之外的风景。虽然我自认为那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暗自期待有人可以捅破这一层纸窗。

  宏大的结构是很好,不过细小的琐碎坚持更加不为人知所以更加伟大,确实如此。想来如果我们都不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这些无人识的牢骚大概才能真正在文字里不显年轻。

  当然,就是为此,我也要买一本书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细微末节,作者传达的东西完全获取并不是目的,至少支持让有着一份坚持的人才是必要吧。

  《声音乐团》读后感(六):谜中谜的[声音乐团]

  看这本小说有点像穆赫兰道,因为我才疏学浅,没看过其他读友所提到过的盲刺客,只能用穆赫兰道作比。

  所有的小说,或者说,所有的故事,都是脱胎于精彩或并不的现实。三个故事层层嵌套,每个故事的意象都不是随意出现,不厌其烦的小细节可能会变个花样出现在另一个故事里,故事间可以相互验证。如果不是很强的耐心和仔细的考据,可能会看到中途就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颜歌确实是个聪明姑娘,虽然有卖弄这种聪明的嫌疑,但已比同龄作者走得太远。

  细撸了下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可以相互对应的角色和场景。

  故事一,行将失忆的老作家整理过去书稿;

  故事二,声音乐团书稿一,责编整理死去表妹的书稿,人物全部出现,但有些地方颜歌用文字打了哑谜,待你真正恍然大悟时会发现前面她处处埋了伏笔;

  故事三,刘蓉蓉的小说声音乐团。故事二的人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而每个人似乎都有刘蓉蓉本身的生活或痕迹。

  有些谜,颜歌已经给出答案,如孙震和刘蓉蓉的牵扯,刘蓉蓉去世前的意象来自于故事一老作家丈夫钟某去世前的行状,故事一老作家和刘蓉蓉的关系。

  有些则被颜歌以很迂回的方式叙述,如孙震的原型很可能是故事一中的钟某某,有些颜歌则虚晃一枪,在前文中受到尚未掌握所有拼图的"我"的叙述的蒙骗,如一厢情愿地以为周云涛是故事的主角,或是认为邻家哥哥是否强暴了幼年时代的刘蓉蓉。

  还有一些谜,颜歌不打算公开谜底,如刘蓉蓉的生父究竟是谁,"杨帆"的存在之谜。

  颜歌可以把曾经散乱在各本小说处的意象和表达用的非常娴熟,侧面描写,揭秘,"我"的存在和不存在,大人间的苟且,小镇小街上的奇谈,再辅以清淡的恋爱剧做调味。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故事千差万别,她一直在描写同一地点同一时空下的人物,甚至每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她自己的痕迹。这一方面是她强烈个人色彩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这些故事未来会成为她的掣肘。她一直是个早熟的姑娘,接受了西方文学表达的强烈熏陶,在文章写作中会有学院式的严谨,同样也暴露她并不接地气的一方面。未来,希望她体验各种生活方式和地域背景,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声音乐团》读后感(七):始于悲剧,终于恢宏

  因为在乐团,所以偶然发现这本书便拿来读。深入阅读竟然发现是一本小说。之前并未听说过作者,但是她的文字确乎是中了我的下怀。

  作者文字洗练大气,叙述能力很强,字里行间流露着人生的考量和文艺的气息。选一个合适的黄昏,就这么听颜歌娓娓道来她的故事,是一件充盈时间而又不失意义的事情。

  故事很长,浅浅读来疑团四伏,不读完全部完全不会预料推测到以后的情节。全本分为三个部分,是三个故事,看似完全独立却又互相伏笔互相影射。不止一次地在心里感叹作者严密的逻辑性,每个看似冗缀的细节或暗示下文的情节或回应上文的桥段,都发挥着不可删除的作用。

  就像扉页上写的,‘‘我’’是我又不是我,小说家是我也不是我。而所有的谜团,只等你读完,才恍然明白。读到末尾,我仿佛真的听到恢宏的音乐响起来了。

  也像作者希望的那样,声音乐团,真的是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的好书。

  《声音乐团》读后感(八):有点儿玄

  很厚的一本书,379页,39万字,读了好久,终于落下帷幕了。

  书的装帧很漂亮。一个提琴样的辖口露出作品名字《声音乐团》这四个字,扉页上还印着一个水印版的圆号,再加上随书赠送的一大一小两个书签,一切都显得那样精美。当然,书中个别书页也有些小瑕疵,上面字体的颜色明显印得浅了些,个别地方还有墨迹未干而被抹出的黑印。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讲,本书做得很精致。

  这些都是表面,对于一本书来讲,面子远没有里子重要。如果一本书没有好的内涵,哪怕它的装帧再华丽,恐怕也迎不来读者的青睐。所以,当我收到本书,仔细观赏了华丽的面子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仔细查阅书里的内容了。

  这是一本小说。最近我很喜欢读小说。也许是因为我也在写小说吧,我总想从其他成功的作品里借鉴点什么,以弥补自己各方面的缺撼。这本书很厚,但还不算读不下去。不过读完之后,我却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我自以为智商很高,测试的成绩还在一百三十以上,但是读起本书却是相当吃力。最后读完的时候,仍旧觉得迷迷糊糊,未能了解书中的来龙去脉,把一切搞明白。也许是自己中文太差的缘故,入场须知都没有搞清楚。感觉这个故事被作者讲述了两遍,只是以不同的身份来讲述。但正是这样的叙述法,令我感到迷糊。读完全书,我很有种读了叙诡的感觉,但是最终却没有搞清楚这个诡计到底是什么。

  “上演着悲剧的剧场,最终以悲剧收场。”我很喜欢这句话。也许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写诗的年纪了吧。记得十余岁的时候,自己很喜欢写诗,尤其是喜欢写古诗。那个时候虽然也知道平仄的规则,但总觉得那样写诗太限制自己,于是总是写了一些打油诗,只要押韵合辙也就满足了。那些诗虽然都算不上太好,但却是自己的用心之作,不仅是妙手偶得,也是呕心沥血的。记得高三那年,自己曾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写过一篇五言的律诗,同学们传阅一番之后,觉得尚可,自己也甚满足。于是其中一好事者将诗传到了语文老师处,假意问老师此诗的出处。老师自然不会见过此诗,但又不好自认无知,于是胡说了句,这是全唐诗中的一首。结果同学们便全以为我抄袭了一首唐诗。其实那时候别说《全唐诗》,恐怕《唐诗三百首》自己都没有读全过。说这话有些离题远了,自己想说的是,曾经的我,很喜欢诗歌。但是如今的我,的确是老了,虽然也爱读一些诗,但是早就没有了写诗的兴趣,再也不写不出来了。于是乎,自己就特别羡慕那些有诗意的句子,比如本段开头引号中的那句。

  虽然没有看懂这近四十万字的作品,但我知道,这的确是个悲剧,刘蓉蓉的悲剧,也是杨英的悲剧,周云涛的悲剧,刘新军的悲剧,总之是个悲剧。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蓉蓉与杨英之间的母女情,与周云涛之间的爱情,与刘新军之间的父女情,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他们都毁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剧场,它不断地上演着悲剧,而每个人的收场都一样,都是悲剧的死去,而活着的人将为死者哭泣,送终。

  像这样的句子,本书里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枚举,总之这些句子里面,都充满了作者的智慧。

  说句老实话,本书实际上还是挺抓人的。但是也许太过抓人了,让我这个笨笨的读者弄得不太明白,没有与作者的智慧达成沟通,也没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话也可以这样说,书很好,但是太深奥。两部交响曲都有十个章节,十个章节应该对应十个乐师,按照我的理解,指挥家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但是指挥家指的是谁,指的是什么,我真的没有弄明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我的习惯,既然不明白,我肯定要读第二遍。只不过此书的书评还是要及时完成,所以我只好在不太甚解的时候把自己的疑惑写出来,说一说,权当是交了作业吧。

  最后再说一句,感觉本书有点儿玄。

  《声音乐团》读后感(九):“那恢弘的声音响起来了……”

  或许,是时候对某些80后作家的作品表示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了。即使早先有着颇为嘈杂的论争,80后作家中依然不乏带有浓厚古典意味的纯正文学青年潜心于文学创作;他们身上恰到好处的寂静、孤独和深邃,也是我们当下时代的范本。颜歌,应该算是其中一个。

  新作《声音乐团》中,颜歌表现出了相比同龄人的炫目才华;“以小说为美”,她将关于一个好故事的追求同时拓展到对结构、语言的细致求索和把握中。

  小说开篇的章节会让人联想到阿特伍德的《盲刺客》:小说中有一个女小说家,但是她一开始就死去了;这之后,小说家的遗稿和其他多层叙事文本,混合成庞大、多元的声线,缠绕交响着向前。具体到《声音乐团》,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年老且濒于失忆的女作家获得了两部自己曾经创作的《声音乐团》小说稿,叙述分为四天,穿插在后两部分中;第二部分即第一部《声音乐团》,主要讲述小说家刘蓉蓉意外死亡,而她的姐姐在对遗稿的追寻中逐渐接近真相;第三部分则是刘蓉蓉写下的《声音乐团》,指挥家在“我”的酒吧中招募乐师,因为小提琴手和指挥家各执一词,“我”至最后也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纠葛和阴谋。

  互相牵连的结构,枝蔓丛生的语言,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一个迷宫。叙述者在三个部分的某些时刻均有意保持缄默,留下不少疑团,往往要借助其它部分的指涉来勉强完成判断;三个部分中,真相总是难以逼近,到最后,那些乐师和刘蓉蓉亲人们的说辞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我们一直所依傍的文本叙述者“我”也被动摇和否定。每一部分均以“那恢弘的声音响起来了”结尾,似乎只有在这一松弛和高昂的短暂间歇,所有的疑问和矛盾被轻轻地消解了,我们像刘蓉蓉一样心甘情愿地沉入这声音的海洋之中。

  我曾暗自揣测颜歌的创作结构,猜想她应该是先写完了第三部分,却蓦地在文本中发现了那样多诡谲的豁口和叙述的河流。于是,集优秀读者、睿智侦探和生杀予夺的作者于一身,她开始了一场对小说自己生发出来的众多可能的发现之旅。这一类似游戏之举不仅和小说的原初精神契合,而且由此产生的戏仿意味、小说语言的变奏更充实了我们的阅读体验;由此亦可窥见颜歌对于小说诸要素的娴熟把握。

  在这样复杂的故事和结构下,颜歌要传达给我们的,也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别样的生活经验,而更偏重于深层的哲学思考了。现代主义以来,小说家们关于小说本体论的反复挖掘与探求,不单指向了小说的结构,更指向了存在本身,因为存在模式即结构模式。

  小说自身的重复价值何在?中国古典小说是特别忌讳这一点的,称之为“犯”;文学批评中,“陌生化”理论也是大行其道。但在颜歌这里,我们却可以发现重复讲述着的《声音乐团》:三个层面中反复出现的物品,某一场景的重复好似全真模拟,三个部分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巧妙对位,甚至是小说叙述主线和重要情节的重复。第二部分中刘蓉蓉的姐姐不断遭遇刘蓉蓉生命中的乐师,并在无限接近真相的那一刻,遭遇了和刘蓉蓉一样的结局,两条并列的叙述河流终于一点点汇聚、归拢,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和非凡的阅读体验。当我们再来看小说的三个部分时,它们也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重复:关于分辨真实与虚幻、排遣孤独并追寻存在的重复。

  重复的命题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哲学题旨下是无法成立的,线性空间中的一切瞬息万变、飞奔而前。但小说家的敏锐、果敢和决绝在于,人生诸种意义的追求和真假庞杂的分辨,恰恰在于重复。年老的女作家在孤独中对虚构的听众和隐指的读者讲述,讲述是为了对抗遗忘,但她终因肆意的讲述和缓慢的遗忘而不辨真假。重复是一种对抗匆遽和死感的方式,拥有其自身的旋律,具有逸出惯性的倾向,重新贴近那些仅在概念层面上为我们熟知的东西;重复是反复致敬,希望遭逢恢弘之物。颜歌在后记中写道:通过苦难和忍耐以及重复来偶遇诗意的方法虽然糟糕透顶,但也只能姑且一试了。

  小说中可耐咀嚼处颇多,例如三个部分中充满互文性的暗示,叙述者与受述者的并存,“我”对整理的偏执,女主人公的胃痛、失眠以及隐秘难言的姐妹关系。小说结构上的复杂和故事在叙述层面上的不透彻,确实给阅读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我想颜歌并不是故意与读者为难,相反,是对读者阅读经验和能力的尊重;阅读中,顺流而下总是紧接着跌宕起伏,豁然开朗的前一刻也永远与晦涩难解相伴,在这一张一弛中,我们的阅读会显得轻盈而又沉重,时刻与文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总之,我对颜歌保持期待。

  《声音乐团》读后感(十):小说与小说之外

  在读者的眼中,小说就是虚构的人生,但是在小说家的世界里,虚构亦是一种真实,她所经历的每一个孤独的日日夜夜,她与小说中的人特同欢喜同悲伤同生共死的每一天,都是真实存在的,她在创造他们的生,也在催促着他们的死,而她注定是与他们一同存在一同消亡。那些人,真实地出现在她的笔下,也真实在与时间告别,所以有人说,写小说就是一场孕育的过程,那同样是一种阵痛的经历。

  《声音乐团》我以为作者最想表达的绝不是作品中人物本身,刘蓉蓉与现实中的哪个人是相似的,她为什么会死去,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颜歌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人生的现实与虚幻,用一种无比奇特的写法,织进了这部小说的经纬,若不细细地读下去,若不是从头到尾认真地读过,你一定难以领略作者在这部作品里的痛楚与孤独。

  就如同读《百年孤独》一样,在最后整个家庭的历史也不过是羊皮卷在风中破碎的命运,历史不过是一部书,时间不过是一瞬,小说不过是一瞥,可是那一部书里装载的却可以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那一瞥里却可以装得下无数人的悲喜哀愁与生生死死,读者的心会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进退,小说家的灵魂也会随着故事的开始结束而生一场死一场。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构,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幻,《声音乐团》里面隐藏着的秘密,要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她并不是在告诉我们刘蓉蓉在故事中因何而死,而是透过这样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来揭示小说与现实之间那种神秘的与生命有关的思索,小说里的人物只是小说家创作的产物,但在小说家创作的过程里,这些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当小说完成后,这些人物也注定将离去,于是作者就会产生这样的痛苦,究竟精神与肉体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究竟真实与虚幻之间有何分别。小说中刘蓉蓉的表姐――文字编辑的“我”,她是存在的吗,她是小说家创造出来的“我”,还是刘蓉蓉创造出来的“我”?这奇特的写法将读者带入一种几乎错乱的时空燧道里,但正是这种难以理解的真实与虚幻的迷惑,才是本书最大的魅力,作为一个小说家,生是恢弘的,死也定将是恢弘的,如同声音乐团所揭示的秘密。

  小说通过众多依次出场的人物圆号手、低音提琴手、大号手,以至最后的指挥家,若不细读,你往往会理不清这些人究竟喻意了什么,他们在刘蓉蓉的小说中和表姐的寻找中,都代表着什么含义,而最后的结局却是那么让人出乎意料,这的确是作家对于小说的境界与现实的苦痛中所诞生的结果,这部作品让我们以另一种角度来思索人生,来思索一个作家在作品与现实中游走时难以忍受的疼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声音乐团》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