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低处走》是一本由李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一):低调
老子很好诠释了“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自己很低调”这句前几年的网络流行语!………………………………………………………………………………………………………………………………………………………………………………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二):标题吸引眼球,有用的内容太少
确实如其它读友所说,这本书是真真的标题党,200多页的书的内容在我来说就是了解了老子有三个名字和道德经自古以来就很多版本,帛书版是比较接近原版的,如果对道德经感兴趣应该采用帛书版。
对道德经内容的解析只有几章,不是全部。内容太少了。我觉得要是对道德经感兴趣的读者刚入门可以读读这本书,最起码知道道德经有几个版本,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版本入门,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对比其它版本,也能对道德经有更多视角的了解和深入透彻的认识。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三):老子比论语晚吗
李零说老子攻击仁义,推断老子晚出,这个我不认同,首先,仁义是孔子提出来的吗?这个在先秦文献里我是没看见有证据。就好比道这个哲学命题也不是老子首创,因为庄子在天下篇说了,各派的老大都是闻其风而悦之,也就是说,道儒等家的老大虽然是鼻祖,但不是各自学说的源头,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好比是谁创造了文子,没有答案。所以不能因为老子批评仁义就说老子比孔子晚出,而且既然楚简都出来了,老子晚出更不能成立了,这是铁证。从原文断章取义判断出书时间,已经被证明非常的不科学,不厚道和不成熟了,不知道李零为什么还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四):兼具严谨性和可读性
《道德经》读过好几遍,但说实话,一直没读懂,真正认真地读老子,还是这次读李零的这本书,当然,离读明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可以算是入门了,而且,人的心态也在变,过去一直是端着,只是为了了解些知识,内心深处是看不上老子的那点东西的,不以之为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倒是慢慢能够理解到其中的一点奥妙了,时不时也能悟到点什么。李零的这本书,解析得非常透彻,但不算很好读,因为内容是以马王堆帛书本为主体,参考郭店楚简本,再对照几个今本,编辑而成的,作者从学术的严谨性出发,有很多词句的考据,所以稍显难读。不过作者也融入了许多个人的理解和总结,所以释文的部分是非常好的,不逐句翻译,而是深得精髓地进行大义解读,非常赞。老子贵身,尚柔,贵下,尚无为,即使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也是与世不同的,孔子讲克己复礼,是要回到西周初年的那种宗法礼制中去,而老子则是一步回到五帝之前,连圣人们都不要了,要的就是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的那种自然状态,对我而言,力不能及,而心向往之。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五):半部《老子》治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半部《老子》治什么?治道治阴阳治天地治万物?还是治半颗人心?
说来也奇怪,我对经典向来难以卒读,向来都是看到一半就放下,否则继续看下去,大脑也是一字不漏过滤掉,白看。李零的书好看,大白话中充满童真和调皮,但看到一半,也就习惯性地“暂缓”了。
第一次读《老子》是在高中。高一某天,有某图书批发的公司来学校摆地摊了。现在看来都是一些普通的世界名著的简装本,其中就有《老子》,而且是无名氏注释的。那时候还是50块钱一个月伙食费,抽了水就带了本回去,粗览一遍,也不明所以,完全是被“玄妙”晕了。然后上课无聊,就抄了一遍,也是抄过就忘。但无论如何,总算是已经碰过了那一纸书片,听过了神秘老子的教训。
后来看年度最佳散文系列,忘了是谁写的了,说三看《老子》,第一次觉得很玄妙很伟大,第二次觉得老子老奸巨猾实在是把全世界人都忽悠了,第三次看却另有所悟,但已经无言了。
我现在看《老子》,介乎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境界之间。突然想起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觉得也是一种难掩的乐趣。一个凡人,过着马马虎虎的生活,在一种半梦游的情境下和一个千年之前的作古者做无言的对话,那种乐趣,恐怕正是唯有阅读才可以给予的吧?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六):严谨的标题党
读罢此书,我想起了曾常备案头的工具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怎么翻译?列出原文——翻译——注释。
李零这次就是这么做的。本以为他会有所发挥,借此书讲出玄而又玄的道理,哪成想,原来大叔竟是标题党。
道家喜欢玩神秘,把老子弄得神龙见首不见尾。现在的文人也喜欢附会一两句《道德经》,把这本书弄得很玄妙,似乎里面藏着不可言说的宇宙的真理。
《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估计是老子的抱怨,大意是说,我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懂,都有根有据,可惜很多人太傻了,不能理解。
李大叔的译注,去除了这种神秘,把古文字的不可知和不确定变的一定程度上可知,可确定。
大叔说:“《老子》给人神秘感。很多人迷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包括西方读者),但我们不能把它神秘化。”
古今文字与思想有很多差异,文字随着传播最初的含义总会造成损失。找一个可信的版本和注释就比较重要。李零选的《道德经》版本较早,更接近原版,注释引经据典同时看重内证。
李零的行文风格直白有趣,让读者明白老子是谁、《道德经》的五千余字的字面意思的什么。至于文字后面的哲理与思想,就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评价了。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严谨的古文翻译,李零的工作就是去伪存真、去神秘存真实。
估计直接叫《<道德经>译注》的话,书的销路会不好,所以大叔加入了标题党,严谨而直白的标题党。
《人往低处走》读后感(七):多闻数穷 不诺行于身
老子曾云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所以此刻我们不需祈求天佑吾民 因为天地无情无义 老子又云 夫天道无亲 恒与善人 上天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 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利于善人 所以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我们自己 祈祷 默哀请止住 恳求大家请你用行动来表达爱心 善心 自助者天自助
梁文道说的好 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 我们惟一可恃的不过是人性的温暖 所以请把我们胸口的微小的热度传播出去 对于我们站在远处为能为力的我们 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 但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为了灾区 同时也为了我们自己 恳求大家发条短信 哪怕是一条也好
但是 请记住 这不是你对别人捐助多少冷嘲热讽的理由 此刻恳求大家摒弃民族的劣根性 不要再相互指责 相互攻击 相互猜忌 相互漫骂 在这毫无意义的争论中 远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陨落 此刻我们怎能一笑而过 怎能玩世不恭 我们于心何忍 此刻恳求大家把你的冷静 你的质疑 你的批评 你的成见 你所有的一切暂且搁置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此刻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也许我们曾经以为 爱是自己的东西 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 但此刻我开始相信 有了爱 可以帮助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 可以以最长的触角伸向远方 伸向自己不曾发现的内心深处 麻木的感官 陈年的倦怠 世俗的贪恋 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 可能会痛 因为太柔软了 太久不曾触动 但没有了与世界 与人最直接的感受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老子曾劝我们 多闻数穷 不诺守于中 人生天地间 不要东跑西颠乱打听 而是尽量守着空虚 听进的东西太多了 会让头脑装的太满 太满 就装不进去了 还不如无知一点的好 但此刻我不想成为无知的人
事已至此 那就让我们珍惜眼前
多闻数穷 不诺行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