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似祖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似祖先读后感10篇

  《神似祖先》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似祖先》读后感(一):0803如果你被当成猩猩看?

  之前看过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觉得是个真诚的学者,难得。之后还看了一段关于搜狐教育频道对他的专题采访,听闻其本人更真诚的谈吐,更加觉得难得。

  本来社会虚虚假假很正常,但学术界就应保以真实无奈政界强奸了学术,所谓的真实也就被带了套,造假的叫兽无处不在,这不刚听到一则我邮叫兽用虚假发票报销国家经费的新闻,真人才也!

  扯回来,我是来写《神似祖先》书评的。首先,感受一下书名即知,应该是说我们现代人类在一些本质上还是很像祖先的。怎么具体化我们伟大的祖先呢?还是用猩猩吧,最黑的那只更好。没错,作为人类的你被当黑猩猩看了。

  这本书按照经典读物《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理论,归于科普性质的教给你是什么的书,属于理论书。学术味道蛮浓,但是又不乏生动有趣的讲解,还带有作者主观的思考与批判,是一本能提升你见识智慧的好书,郑也夫在书中引经据典,看得出博览群书,很有大家风范,这也是他碰到问题时能找到理论来支撑他行文的体系,让全篇开起来有条有理原因

  我觉得这很符合他所提倡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写论文,思考这三件大事

  仔细探索发现,此书就涵盖了这三大块:

  其一,读书方面,郑也夫教授提到了近百本参考书籍,并且都很有内涵,可见他在书籍阅读上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的;

  其二,写论文,每一篇章皆可以看成一篇小论文的形式,虽然我不是学文的,但是作者行文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写论文就是要培养这种良好的书面表达,先不管你说的是真是假,得把观点写出来让大家能简单明了;

  其三,思考,反观国内众多所谓的大学课本,其实都是在自产自销,编书的大学教授们随便哪儿ctrl + c一下,再ctrl + v一下,一本书就成了,再卖给自己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书中产出,这样各模块还能顺畅的衔接就出鬼了,这样也能出好书我就去啃键盘。但是郑也夫的批判式思考却给我眼前一亮,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敢于直接向世界展示自我思考成果的人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我喜欢的人。

  从总体评价完此书还觉得缺乏具体细节展示,还是摘抄些书中的句子,再同样配上我的思考来给大家更完整的介绍吧。

  1.马克思的学说指向人的解放,可以帮助他在内心占据道德优势。而达尔文的学说将人类打下神坛,相当程度上回归禽兽,他难以从中找到马克思振奋自我的精神资源

  【直到作者说出这句话,我才明白马克思和达尔文两位伟人真正的不同之处,直指人心的那种精神力量才是导致二者发表状态不一的原因。以后看问题要清楚本质。】

  2.华莱士没有因为优先权与达尔文发生争执,以后他也甘居进化论思想的第二位人物,他甚至将自己日后的一部著作冠名为《达尔文主义》... ...对自己学说的不断质疑和加工,使得达尔文在思想深刻与广博上远非华莱士能匹敌。

  【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其一,学术界的真诚,不为名利只求真理的诚信,远不像后来的牛顿为了微积分的创立而陷害莱布尼兹;其二,不断地质疑自己,打造自己,才能出近乎完美产品。《物种起源》就是达尔文近乎完美的产品。】

  3.Q:什么是自然选择

  A: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其实,生存的本质最终要落到繁衍上,也 就是说自然选择的本质是为了未来那几条染色体继续遗传。

  【这个解释可能能给当代众多的大龄剩男剩女们当头一棒,也能解释为何父母这么焦急他们的生存状态,原因可能真是那几条染色体没有遗传散开下去,没有真正的在进行自然选择。我的yy】

  4.我们整个的话语曾经是浸染在有神论-目的论的世界观中的,而自然选择的含义里没有任何计划、目的,也没有任何方向

  人是有意识的,人做一些事情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时,是有目的的,于是人以为宇宙中充斥着目的,但是宇宙中的无数的活动,无论是有机的世界还是生物的世界,都没有目的和方向。

  【这段话所表达的东西和我现在的状态完全相反,我认可自然选择是无方向的,但我觉得目的论的世界观更有利于生存(最终目的繁衍),我会选择明知道是错误但还是要选择的目的论世界观。做事情,没有目的,就会迷失。】

  ... ...

  想分享的是几乎整本书籍,后面的两三章离我比较远,省去未看,看过的都很精彩,里面讲到的理论都很令人振奋,篇幅有限,就不一一把后续分享给大家,喜欢的可以去看看,不强求。

  这本书后续再翻阅的价值也很大,因为有些理论可能需要反刍才能体会深刻,深度决定了阅读所需时长。我会留好续翻的。

  对了,已停拍的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有讲到这本书,我是受了他的推荐才看的,同期推荐的还有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准备后期继续看。

  《神似祖先》读后感(二):对基础的怀疑

  书还没读完,出于对郑先生某些立论基础的怀疑,我感觉读下去有困难

  基础是对于“解释与预测”的认识

  我认为,达尔文认为进化是偶然的,而且是不能预测的,意思环境复杂,预测难度很大,并不是说理论是可以不具备预测能力的。预测的范围可以有大有小,预测的内容也可以限定。可以是概率形式的,可是如果一个理论完全不具备预测能力,那么你怎么能判断它的解释到底是真是假呢?在我看来,解释与预测是一回事。

  书中说,生物学或者社会学可以与物理学不同,不必将预测看做是检验解释的标准,那么我要问,什么才是检验解释的标准呢?本书似乎没有回答实际上,用预测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这不是物理学独家的法宝,而是所有科学的立论基础。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可证伪,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实际现象证明或否定理论。如果割裂了预测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证明书中理论的真伪。

  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做作者生物学或进化论的读书笔记,在分裂预测与解释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作者的搬运与推理,例如对性选择、利己利他的解释。也许这本身即是这本书的目的,即再次介绍进化论,并提出一些作者对现存理论的看法。在此意义上本书的内容是丰富的,很多观点也是具有启发性的,只是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神似祖先》读后感(三):世界已不再神奇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深夜的时候总会以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形式向自己发问。有时候会想的睡意全无,睁开眼睛惊恐的望着天花板。更多的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中睡去,也幸运的是一直有一个第二天等着我,醒来的时候又是美好的一天。但是昨日睡前思考的问题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向我袭来,一种虚无,不真实感萦绕我全身。那瞬间我觉得自己好像漂浮在空中,随风飘荡。想要抓住一些什么,周围却是一片虚空。

  在我第一遍读完郑也夫先生的《神似祖先》的时候这种感觉愈发明显,我一整天好像都漂浮在空中。他摧毁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所有幻想,亲手替我重建了人生观世界观。我悲哀的发现人类与动物区别是那么的少,人只是掌握了文化的动物。人类发展成今天这般摸样这一切都是偶然的产物。而且人类的产生更是一个极小极小概率事件。多么幸运,又是多么可悲啊。尼采说上帝死了,尼采并没有可惜上帝死了,而是可惜人类没有了道德支点了。读完《神似祖先》后,在我心里上帝也已经死了,我对宗教也不抱任何幻想了。宗教是人类自身感情需要的产物,因为在漫长历史萝里,宗教是道德的支撑点。至高无上不能被怀疑的上帝做道德支点的时候,道德是稳定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郑也夫先生的《神似祖先》这本书中,他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联系无情的证明了上帝并没有造人,人类只是另外一种猴子。人类今天的文化,思考方式,生活习惯都是从祖先那继承衍变而来的。我们今天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追溯到祖先。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唯有与祖先相似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郑也夫先生在书中各个章节都证明了现代人与祖先的联系。间接地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但是他对“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少,这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遗憾。我在心里暗暗的猜测,郑也夫先生是想把这个问题交给读者自己思考;或者是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要到哪里去。在内心深处我更相信的后者。

  在我第二遍看《神似祖先》的时候我在书中很认真的找“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找到的也不是我所想要的。而后我自己开始思考“要到哪里去”?脑袋想的生疼,却只出现了这么些字。

  一阵风吹来,

  我漂浮在了空中

  风往哪边吹,我往哪边票。

  可是,

  我想沿着那条河流的方向飘啊。

  风继续吹,

  我继续等待着

  终于有一天风吹着我沿河流的方向飘。

  可是,

  赫拉特里克告诉我;

  那条河已经不在了。

  风继续吹,

  我触碰到了河水

  河水翻打了一个浪花。

  消失前,我在想

  下辈子我一定要学会走路。

  我仍旧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匆匆几十载光阴即使我知道了要去哪,又能走多远?读后感写到这儿先贤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句子不断的在我脑袋中回荡。“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结尾

  《神似祖先》读后感(四):知识的进步,人性的泯灭——《神似祖先》的悲哀和现实

  早就知道郑也夫老爷子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他的《信任论》、《代价论》、《文明是副产品》都是有名的书籍。这一次,终于跪着读完了他的《神似祖先》。不得不说,这本书难啃得很,一般一本书不超过两三天我也就读完了,这本书前前后后得花了将近 20 天才啃完。毕竟内容非常深奥,整本书也都是使用了论文的标准格式来写,读起来甚是消耗脑细胞。不过所幸,在时间压力下,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在欣赏郑老爷子优秀文笔的同时,却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

  进化论意味着什么,包括进化论本身与“进化”二字无关等基础知识我也不必过多赘述了。在这本书中,郑老爷子从进化的角度讨论了很多人类的本性问题和社会结构问题。比如,他谈到了有关环保主义和生态伦理学的一些想法。作者举了个例子,当遇到病菌时,我们势必要杀死病菌,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对待名贵皮毛的大衣,我们似乎又能够放弃。这是情境的两端。依作者看来,问题就在于这两端中的中间环节,我以为,作者说的中间环节,应该指的是两者中间的地带。作者认为,问题的原因有三:其一,每个人都对于中间环节很困惑。其二,便是人类很难达成共识。最重要的,其三,即每个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保护,自己来享受,同时自己又觉得别人不配合时偏偏自己单独保护没用。

  而这,正是科学带给我们的后果。“在漫长的历史里,宗教是道德支点。当有一个至高无上不能怀疑的东西作支点的时候,道德是稳定的。同时,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时间中,变迁很小很小。由于变化小,比较稳定,古人提供的道德一直延续。而现在社会不断经历巨变,这样道德支点就很难寻找了。因为祖宗没有提供,因为上帝已经被杀掉了。 ”有的时候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在相信科学的同时有一个宗教信仰,来给自己力量和道德支撑,可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就是可证伪,而宗教的基本特性就是无可证伪,两者之间,势必对立。

  不光失去了遥不可及的信仰,甚至进化论本身都是让人悲哀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会歌颂母爱的伟大,可是无论是母爱本身,还是我们歌颂母爱这种行为,其实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只是因为这样的基因更容易存活和遗传下去。因为竞争强烈,疼爱儿女母亲的基因会因为自己的保护而传递,而母亲不疼爱的孩子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基因灭绝。久而久之,疼爱儿女的基因就被传递了下来,可是如果这个环境的竞争没有那么强烈,那么也许我们就不会再有这种伟大的母爱了。

  知识的不断学习,带给我的,是一种人性泯灭一般的痛苦。也许其他科目并没有如此深刻的体验,不过生物学和心理学,不得不说,与人性接触最为深刻。当你学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你会发现,所谓我们高度赞扬的品质亦或者优点,也只是一个进化历史上遗传下来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基因特质,而非什么崇高的东西。学习心理学摧毁了我们的独特性,而学习生物学摧毁了我们的神圣性。

  “作为整体我们越走越高,其成本却是,就每个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而论,挫折多,失败多,痛苦多。 ”

  《神似祖先》读后感(五):讨论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神似祖先:人类行为,做到“神”似祖先(要做到“行”似太难做到了),就能更好的过一生。

  以前读过阿成的《常识与通识》,介绍的是一些已经被证实的生物学常识,加深了我的对人脑本质的理解,改写了我对生物学的认识。

  但那书只有寥寥数篇短文,读完不过瘾。

  本书是郑也夫先生读生物学的读书札记,参考文献有130余本,总结了生物学知识中诸多深刻的思想。

  作者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有反馈交流,因而讨论分析周全,读起来能感受其不装的人格和对现象本质追求的热情。

  很多问题从哲学的讨论开始,生物学的现象分析,社会学的应用佐证,耐人寻味。

  几个有趣的问题:

  1、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发展到底是“进步”还是“适应”?

  读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介绍,我才发现中学时完全没有学懂。

  粗通进化论,还以为进化一定是进步,是从低级到高级,是有着目的或者意义的过程。

  而进化的真正含义含义是:不仅没有上帝,更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目的。

  环境的变化可以看成随机的,变异也是随机的,物种只有适应,而无所谓进步。

  就像很多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到头来发现,人生只是一个容器,装了什么就是什么,总要过完这一生。

  2、马后炮的解释有意义么?

  很多理科生会有的认识:不能预测,无法实验验证,仅仅是观察,并作出解释的马后炮,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

  作者阐述了很多人文学科,观察解释的研究方式也是有价值的。

  3、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如果是两者都有,作何解释?

  这个问题是个在哲学上讨论很多的问题。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了佐证。对认为天性利他的基础,即所谓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做了很详细的论述,称为“移情”。由性爱和母爱发展出来的情感系统和行为模式错用到异类,即移情。移情产生同情心,与互惠系统,发展成利他。所以从生物学意义上,人还是本性利己。但这个结论与普遍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结论得出路径是大不一样的。

  4 、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哲学上有讨论的认知来源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经验得来的么?还是有一部分先验的知识,那什么是先验知识的本质?

  生物学上把先验知识解析得更透彻:

  这个存在的世界进化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形成的:时空感觉和因果关系,称为先验。

  5、活着就是为了享乐么?更追求牛逼!

  我们常把食色归结为动物性,但实际上非灵长类动物都是不沉溺期间的。食色带来的快乐之短暂,靠心流(广义的游戏人)获取快乐之持久。而除了快乐之外,人会追求牛逼,即英雄情结(由性炫耀发展出来的)。

  社会上流行的黄赌毒可以这样分类:

  黄是远古身体的性追求,衍生出性炫耀,继而发展为伟大的英雄情节。

  赌博下注冒险是这样一种追逐伟大的方式的替代。

  毒品则是感官享乐的极致追求。

  6、走专业化还是差异化道路?

  你是打算一条道走到黑,走专业化竞争一个位置?还是打算跨界融合,走差异化?

  从达尔文未经发表的趋异思想,即分工谈起:生存不是要消灭多余的竞争者,而是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分工来满足就业。

  而新岗位的就业者:一部分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另一部分具有感受新环境的趋势,是创新者。

  7、人类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么?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本能的追求自我发展与进步,以自我为中心;环保主义认为人类要尊重别的生物,追求均衡。

  人类如果作出理性的让步,追求均衡,那理性本身就是人类独有的,所以依然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方式思考问题。

  这是一个悖论。

  《神似祖先》读后感(六):用生物学的角度解读着社会,很深刻

  我们人类总是会自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是世界的主宰,可是我们很多的行为却永远也摆脱不了我们是生物进化而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上层社会的名额就那么多,那是一个零和博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质,更多的声誉,名望。为了得到那些东西我们需要不断的付出一些东西。我们会不断的失败,挫折,所以我们人类大多时候是痛苦的。

  没有安全就是焦虑,没有刺激就是无聊。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行为是神似祖先,我们的两性关系,为何男性的寿命会比女性短,为何一夫一妻制能够得以实行,就像在《全球通史》中说的人生来好战,所以各种战争事实不能避免,因为那些战争我们会确定各自的领域。

  就像前几天看到女性对于高富帅的喜爱也是神似祖先,是生物的一方面,以前我是不信,现在我会觉得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人总是希望要往高处走的。

  作者很有才学,阅读课大量的书籍,能够在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对于社会有些问题有一个更好的角度的理解,获得了更多的智慧吧。

  《神似祖先》读后感(七):为什么这么多人给分这么高呢

  摘要:

  我写得太繁琐了。其实不如这样:您连现代生物学的方法论都不承认,还试图把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到那么多的领域,这合适么?……

  个人不喜欢充满好胜心的老愤青。好胜容易使人变得盲目而狭隘。非淡泊与宁静则不能致远。

  “这一词汇是我的专利,是生物学思想向一位痴心阅读和思考它的高龄学生馈赠的礼物。我将之视为上苍赋予我的通灵宝玉,嘱我传喻众生的不二法门,故以之命名本书......”这话说得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闲话少叙。

  人类的大脑是善于进行无意识的猜测和架构的,逻辑系统也并不一定完备,而这些工作具有较大的个体特异性。如欲发展出描述客观世界的理论,则必须以事实或实验的检验为准。符合初步逻辑的猜测是理论形成的必要步骤,然而并不是任何暂时看似符合逻辑的猜测都可以被奉为圭臬。否则必将陷入自闭的困境。这是好胜心所以使人盲目的重要原因。

  作者对生物学的理解让人深荷恭维之难。其一,生物学的理论尽管丰富,还并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尝试使用当代的的生物学理论,且不论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所有问题的。其二,进化的理论并不限于达尔文的时代,这与第一点结合起来,使得作者的有些观点让人深感困惑。其三,理论之可以移植,依赖于理论赖以存在的共同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其表观上藉由不严密的主观感受所总结出的相似性。

  本书同时可以给人以若干启示。尽管个人并不觉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可靠的,但是合理而负责任地利用生物学思想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且接触些不论可靠与否的尝试也是多少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的。其二,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着眼于现实世界的理论的发展必须以描述和预测现实世界的运转,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人类的逻辑在很多时候绝非严密而可靠的。其三,治学一定要虚怀若谷,否则水满则溢,无异于作茧自缚。其四,所谓启发,可能强调的是相关信号在人类思维层面的联系,而不是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所以要发挥创造力必需摆脱一切不必要的舒服。最后,“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神似祖先》读后感(八):神似 祖先

  神似祖先

  这是第一本用电脑做笔记,并且完整的读完的一本书。

  35页,15,704个字,5天空暇时间。

  我无法想象如果仍是沿用老办法,用本子和笔来记录读书笔记,将会是什么效果?会有35页吗?会有15704个字吗?5天的时间够用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回的读书笔记,可能是我会读书以来,现在为止最长的一篇,亦是震撼我最深的一次。从今往后,我会尽量减少用本子和笔来记录阅读笔记,多用电脑,多用新的科技,这些不断地学习与改变,就是以后人生的主线路。

  郑也夫先生的著作,阅读过《后欲时代的降临》、《神似祖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神似祖先》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争论,不同的学术论著,让我在阅读中,找到了曾经疑惑不解的问题答案,原来,那些带给我烦恼的人和事件,不过只是人的本性而已,认识了,洞悉之,自然不会再烦恼了。

  人生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我不得而知。但是,阅读,确实是打开了一个大门,通向你想要去的地方。追求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不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作文,不论是物质丰富还是心灵美丽,有追求,我才发现,在追求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个体的生命有尽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被世俗的约束将会减少,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获得极大地自由,天赋尽可能的发挥,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只知道,现在,做自己,真正属于基因中,属于天赋,属于心灵的自己。

  神似祖先

  神 似祖先

  神似 祖先

  其实,也许我们只是长得像祖先的人类,在大脑的进化中,社会的进化中,越来越偏离原有的轨道,来到了未知的世界,当然,有未知就有风险,但是有未知,同样也会带来刺激和冒险,同样也会带来心跳,唤起我们血液中、基因中的记忆和未来。

  《神似祖先》读后感(九):行为模式都有其内在因素

  实验显示,在群体极小(4个人)的时候,合作者占据上风。群体规模变大,背叛者占了上风。这时,惩罚的角色进入实验,以造成背叛者的付出不小于惩罚者,马上惩罚者的策略迅速在群体内扩大。当背叛者较少时,惩罚者的成本降低;当惩罚流行时,背叛就不合适了——于是良性循环开始了。

  因此,这里往往有些斗争,对不止一个本能的冲突,究竟顺从哪一个办事,便是斗争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事后追思,或过去的印象不断在脑海里来回往复而相互比较的时候,就不免引起满意、不满意,甚至苦恼的感觉。”(转引洛耶,

  追求。晚婚对姿色中下的女子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男子都是不利的。

  现实生活中,两种男人不好找对象。一种是大龄未婚者,自身性欲与性能力的下降使他们对性吸引力的要求提升;另一种就是沉溺在文学和媒体中的人,他们的美的阈值被大大地提升了,成了梦游中的唯美主义者。

  一个痛感从产生到消除可以增长快感,但一个快感消除不了一个痛感。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尽管有一定的关联。就人类成员内部而论,傻子似乎痛苦最少,而“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叔本华,2006:8)

  人类有三种情绪:原始的情绪——愉快、悲伤、恐惧、愤怒、惊奇、厌恶;次级情绪或曰社会情绪——困窘、嫉妒、内疚、骄傲;背景情绪——幸福感或不舒服,平静或紧张。(达马西奥,1999:41

  特里弗斯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贡献其实不是欺骗,他的贡献更在于他意识到了自欺。欺骗这种现象遍及生物世界,而自欺这种现象即使不被人类垄断,也只存在于少数几种高级动物中。即使如此,人类在自欺的使用上也是赫然高居榜首。特里弗斯告诉我们自欺和欺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欺可以帮助欺骗。因为如果你在欺骗人之前已经完成了自欺的话,你欺骗别人时心里就非常的坦然。因为你坦然,所以行骗的时候,表情自然,这样就不会露出痕迹,就容易得手。你要是没有完成自欺就去欺骗的话,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那要是一个演员、一个高手,才可以显得面色从容,语言由衷,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人们在下意识中,不知不觉完成了自欺。有时候是编织了一套意识形态完成了自欺,有时候是在多次欺骗别人中,自己也真的以为是这样了。这时自欺与欺骗就交织在一起,将别人和自己都给骗了。

  有意识的生物能够在自动调节的世界(与原始自我交织在一起的基本体内平衡世界)与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同特征的表象可以相互结合,来产生一些还没有发生的情况的新表象)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个充满了想象的创造物的世界——计划的世界、阐述情景的世界,和预想后果的世界——与那个原始自我的世界是相联系的。自我感把一方是事先的考虑

  有意识的生物能够在自动调节的世界(与原始自我交织在一起的基本体内平衡世界)与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同特征的表象可以相互结合,来产生一些还没有发生的情况的新表象)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个充满了想象的创造物的世界——计划的世界、阐述情景的世界,和预想后果的世界——与那个原始自我的世界是相联系的。自我感把一方是事先的考虑与另一方是先前存在的自动化联系起来。”(达马西奥,1999:233)

  能力这个词是按照不同程度的严格性来使用的。当我说,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有能力做某件事时,我的意思是说,就那个时候这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心智结构来说,如果把他放在适当的外在条件下面,他可以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训练,以及体力的增强等等就能做某件事情。”(乔姆斯基,1992:125)

  孩子学会一种语言只需要三年的时间,这是奇迹。与此同时,孩子们学习别的东西,要慢得多。平克说,如果没有与生俱来的“语法软件”,这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这么快就掌握了语言?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条件,“快”便是“适者”,“慢”可能遭到淘汰,自然选择导致了那“软件”好用。但是既然“语法软件”是与生俱来的,大人应该也有,为什么洋泾浜要到了孩子手里才变成丰富成熟的语言?因为那软件过期作废,与时俱退,越年幼越好用,青春期一过就退化了。平克用生物蜕变的现象来类比,并且认为永远保持这种“迅速学习”的机能肯定要付出身体上的代价,不经济也没必要,原始时代掌握了一种语言就足够了,进化的历史不会考虑到现在的人们过了少年期还要学英语,考托福。

  基因对解释IQ的相对差异的贡献从幼儿那里的20%,上升到儿童阶段的40%,再到成年人的60%,而到中年人那里则甚至可能达到80%。……到成年期,智力就像个性:大部分是遗传,小部分是由于个人所独有的环境,极小部分是你所成长的家庭的影响。这是一个反直观的发现,它摧毁了那种认为基因先起作用,培养后起作用的观点。”(里德利,2003:95)

  马克思说:“只有在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的斗争中,单独的个人才会形成一个阶级;否则,它们只是作为竞争者而处于敌对状态。”斯宾塞提出,社会的人必须服从两种法则:友善的法则(amity code)和敌对的法则(enmity code),过多的社会成员不服从友善法则社会将成为碎片,过多的成员不服从敌对的法则该社会将被击溃。科塞概括齐美尔的思想:“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与外群体的冲突,可以对群体身份的建立和重新肯定作出贡献,并维持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模式化的憎恨和相互对立可以起保护社会分工和分层系统的作用。”(科塞,1964:23)萨姆纳说:“本组织内部的友谊与和睦关系及对其他组织的敌意和冲突是相互关联的。”(科塞,1964:4)

  领地的进化优势是其可望产生和发展复杂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原因如下。第一,领地为其成员带来了识别性。这种识别性不仅是上述的领地内外的鲜明区别,而且因为领地规模的有限,增加了内部成员间的识别性。识别性是持续关系的基础,而持续性关系,即“重复性博弈”,是合作,乃至一切复杂关系的基础。第二,人类的很多本领和规范是靠模仿,而不是个体独自的“试错”得来的。领地是模仿的必要条件。更高明的本领,更合理的规范和以模仿为基础的学习,无疑都会促进更复杂的、合作的社会关系。第三,当一个领地中物种数量膨胀时,领地中的部分成员会一同殖民到其他地域,建立新的领地。这就促进了更大范围中的模仿,进而导致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如马克思和熊彼特说,资本主义才是最大的破坏力量。在三百年前,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领地。今天正以市场全球化冲击着民族国家间的神圣的界线。极可能它依旧是胜者,日程一定在以加速度推进。它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它携带了新的信任系统,一种非人格的制度系统;它甚至创造了自己新的领地方式——公司。它的破坏力与创造力都是空前的,我们已经见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对它尚未释放的巨大的潜能,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乐观根据。

  《神似祖先》读后感(十):走进达尔文,走进生物,走进人类社会

  《神似祖先》这本书探讨了生物学、进化论中的一些观点,全书前半部分读来酣畅淋漓,见解独到,异彩纷呈,后半部分稍显笔力不足,论点论据有所欠缺。因此,本篇读后感以前半部分为主,摘录和讨论书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

  文章开篇即谈到我之前稍有印象,但认识不足的观点——生物学中的偶然性。为什么地球上会产生生命?为什么人类这种具有较高智能的生物会产生?为什么千百万个精子中只有这个精子脱颖而出,获得成为真正生命形态的机会?纵然有千万种理由解释地球适宜的环境,人类演化的进程,最终成功的精子也并不一定是最强壮最有生命力的(原因详见此文http://www.guokr.com/answer/794464/?f=wx),生命的偶然性是其中最不能够被忽略的因素。“摸彩是生命的首要事实。”生命的基础,脱氧核糖核酸这一重要的生命基础的产生,正说明了,我们是一场赌博的胜利者,这种胜利更应当归功于幸运女神的垂青。

  全书最令人意外的收获是——达尔文,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以及他对生物学的贡献,让这个只是在生物课本上和政治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具有了更多的情感和挣扎(面对异端等指责的谨小慎微,研究了八年的藤壶哦)。多年的教育让我们对达尔文相关理论的理解留下了非常僵化的刻板印象(不得不说高中时期学的理论都带有这种感觉)。在我的记忆力,提到达尔文,就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犹记得小时候曾经拿这套理论驳斥过为何世界上没有蓝头发的人这种看似荒谬,实则较难辩论的观点,即蓝头发的人没有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顿时觉得自己牛×闪闪,果然知识就是力量,doge脸)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最重要的贡献和主要理论观点。我们对于生物体的进化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解释进化的理论多种多样,生物学课本上介绍过的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思想,这确实是生物界的一种现象,但遗憾的是,经过其他科学家的论证,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用进废退”并不能遗传,因此打破了其解释进化的能力。但是自然选择却不同。自然选择在一开始就是解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课本上某英国工业区浅色的蛾子和深色的蛾子的案例,可谓是解释自然选择的经典说明。回到理论的解释角度来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者认为这句话容易引起争议,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充分概括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核心要素。首先,“竞争”普遍存在。这意味着①候选人很多②职位少③职位和候选人固定存在,即在本书中提到的三个事实,第一是种群数量增长,即繁殖过剩,第二种群相对稳定,第三资源有限。而容易产生歧义的第二句话则是“适者生存”,作者强调,生存固然重要,但是繁衍更加重要,生存时间短并不影响其繁殖大量后代,这就将达尔文理论的重点放在了遗传这个点上,因而相比于拉马克的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产生了第四个和第五个事实,个体具有独特性,变异可遗传。自然就像一把剪刀,将那些没有办法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种群剪去,留下的种群,要么是综合能力强,繁衍能力可以维持,要么是繁衍能力特别强,从而可以代代遗传下去的种群(性选择)。这和拉马克的理论,环境改变生物本身的特征,再将这一特征遗传下去的观点,非常鲜明地区分开来。在这个理论中,达尔文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在遗传的范畴内讨论所有问题,二是将变异纳入讨论框架(彼时其尚不能解释变异的原因),从而在非常多样性的个体层面探讨问题。再回到本文最初的观点——生命的偶然性。变异是没有方向的,随性的,而环境亦如此,当随性的两者碰撞在一起时,某种看上去似乎一定会发生的情况产生了,如北极有白熊。然而,在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背后,可能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熊都灭绝后,偶然发生的结果。正如地球上存在过的物种99.9%都已经灭绝,可见,灭绝是常态,适应才是奇迹。

  人类总是习惯于去寻找规律,因为规律意味着稳定,意味着可预测,意味着可控。可是生物世界并不总是如此,那么,人类的未来呢?是不是也陷入了不可知论呢?迄今为止,地球一共发生过五次大灭绝。最大的一次是在2.25亿-2.45亿年前,这次地球上96%的物种都灭绝了,经历过这次大灭绝之后,只有4%的物种留存下来。再有一次就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大灭绝,发生在0.65亿年前。那次大灭绝造成地球上75%的生物灭绝了,只有25%幸存下来。较长的稳定期之后,通常是短暂的急剧变化。那么现在呢,灭绝的序幕是否已经拉开了呢?1970年人类饲养的家畜占全世界动物总量的十分之一,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是四分之一。这个兼并和破产的过程,带来了物种数量的减少,这种生态的简化造成了食物链的单一,也带来了应对突变的无力。现在我们面临这样一种局面,人类,作为现今统治地球的生物,急剧地改变了地球上某些地方的环境,带来了自身数量的膨胀,同时也不停地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境,甚至破坏了原本丰富的生态环境,生态简化的现实已经摆在面前,再往下走,又将会是怎样呢?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比较悲观。今天,NASA公布在1400光年远的地方,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是否有生命尚不可知。也许灭绝的序幕已经拉开,但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序幕也已经拉开。在环境面前如此脆弱的人类,是否真的能够拯救自己,在末日来临之前,在宇宙中为自己挣得一片生存的净土呢?我们拭目以待。

  从进化论讨论开去,我们发现,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其实和人的动物性密不可分。如无明确排卵期的特性促使了无杀戮幼子的情况,最后成为了某种道德上的禁忌。让我们来看看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和建立。从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对比来看,一夫多妻制中,社会底层的男子获得配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男女比例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女子愿意成为一名男子的二房、三房,意味着这个男子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可以给多名女子及其子女提供富足稳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可以认定该男子处在社会的中上层。那么在女子数量固定的情况下,越多的上层男子占据越多的女子,也就意味着越多的中下层男子只能打光棍。没有机会染指异性,意味着“性”这个最重要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个社会注定是不稳定的社会,将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统计数据表明,未婚男人的犯罪率大大高于已婚男人,婚姻,或者说是性关系抚慰了男性)因此,一夫一妻制是男性之间的妥协。“强男”将某些“性”的权利让给“弱男”,以此换得稳定的社会关系。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对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包括现在的婚外恋、二奶等等情况,都是如此。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将我们生活的社会比作火车站候车室,万头攒动,让人非常烦躁。而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有小伙伴,大家可能打起扑克牌来,牌局帮助我们屏蔽了外界的嘈杂,与嘈杂扰攘中建立了内心的秩序。诸多的琐事会不停的进入我们的头脑,只有在纷扰的环境中建立内心的秩序,我们才能够获得片刻的安宁。这种建立秩序的过程,产生的“心流”(flow),不仅能够让我们沉浸其中,更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追求“心流”的状态。心流的状态非常难得,需要有挑战性,有深度的任务才能够达成,若想要持续获得心流,就需要不断转换目标,始终让自己处于不停的努力够树上果实的阶段。就我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在工作中未曾获得充分的“心流”。运动可能会让我获得心流,尤其是竞技类运动,但是这类运动的门槛较高,需要他人协助,难以在完全自我的环境下获得。我还会继续探索“心流”的可能途径。有心得再来分享。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生物学并不像物理等学科那样具有孤立性,反而觉得生物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类社会的诸多特点,人类自身的本性,和人类群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点滴互相对应。也越发感叹,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似祖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