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是一本由[波兰] 亨里克·显克维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6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一):《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震撼人心。大部头不一定多线条叙事,也不一定晦涩难懂。一位桀骜的罗马青年贵族爱上了信仰基督的少女——作为罗马人质的莉吉亚公主,以他在求索爱、战胜困难与迫害的过程中皈依基督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基督教的兴起与罗马帝国的衰落。尼禄为了获得写诗的灵感,像荷马在特洛伊大火后那样写出传世之诗,下令放火烧了罗马城。罗马被焚烧的描写真是惊心动魄。开头的铺张、奢靡,优雅,鲜花、美酒、珍馐、肉体、华服、觥筹交错,后来的火光、灰烬、尸体、瘟疫、废墟,悲苦呼告,让人理解了什么叫“衰落”。为了平息民众的怒火,尼禄将纵火的罪名嫁祸给了基督徒——在万众观看的圆剧场,将手无寸铁的上帝的羔羊们投于野兽之利爪之下,钉于十字架上焚烧,将“屠杀”变成嗜血的狂欢演出。而信仰使基督教徒甘于受难,用鲜血和牺牲涤荡罪恶的城市,在平静中进入永生,在祥和中回到主的身边。“尼禄就像狂风、暴雨、火灾、战争或者瘟疫一样地消失了。然而(使徒)彼得建立的教堂至今还屹立在梵蒂冈山丘上,统治着罗马和全世界。”是的,“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二):主啊,祢往何处去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若是读到一本有文笔有内容的好书那真是算上一种幸运,当然我知道在神的国度里没有偶然,所以我真是要好好的感谢上帝一番,谢谢祢让我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下遇见这本《你往何处去》。。
作为主基督的跟随者,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心里早做了回答,只是让我有点惊讶或者说惊喜的是,这里面竟也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尤其是读前半部的时候,我简直被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之间的爱情所深深吸引了。虽然一开始为我们的男主角实在是捏了一把汗,好怕他被情欲的爱所控制而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不过还好慢慢的看到他的改变,呵呵,这是一个很难去讨厌的人物,即使在他还是那么孩子气的想要得到和占有莉吉亚的时候,还不明白什么是爱的时候,甚至抢人不成暴跳如雷的时候,读者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隐隐有些疼惜这个深陷情爱的小傻瓜?(哈哈,长的帅也加了不少分吧,:-p)在他满世界去寻找他的女神的时候,一方面同情他希望他能如愿,一方面我又极其理解莉吉亚的挣扎,她的出逃是再明智不过的决定了,不得不让我心生敬佩。。很欣慰作者笔下百合花一样纯净的莉吉亚,并不是在诱惑面前象雕塑一样不动声色,她也被维尼兹尤斯所吸引,并爱着他,只是对上帝的爱和顺服保守着她,使她理智的回避了犯罪的机会。。爱情,这个最具吸引力的题材,在各样的故事中都是那样的迷人,主啊,祢賜给人这样珍贵的礼物,却又有多少人按着祢美好的旨意去领取呢?书中后半部基督徒们各种惨遭迫害的场景过后,幸好还看到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有情人终成眷属,心里得了不少安慰。。
同为一个深深爱着主耶稣基督的人,这本书给我太多共鸣与震撼,若说前半部主要被男女主人公的小爱吸引,后半部却是被通过英勇就义的基督徒们所体现的基督的大爱所深深感动着。。甚至觉得即使是人间最美的爱情在上帝对人的大爱当中也要逊色得多了。。。若讲起人间的爱情,还可以勉强找些词句来描述,一讲到神的爱情,恐怕我又要词穷了。。只能想起一些词或词组,比如:无条件的爱,宽恕,忍耐,慈悲,圣洁,信仰的力量,牺牲, 全然的付出..... , 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连起来能完全表达全能的造物主对祂所造之物全部的爱。。。只希望神的孩子们都能睁开灵性的眼睛,看到这一份从天而来的爱。。。我们一同来赞美祂。。。
看到早期的弟兄姊妹们各种遇难的惨状,在佩服他们信仰坚贞的同时,也不免问自己,若主也带领我走这艰难的路,我又会往何处去呢?我想,若主真是要这样安排,也会给我同样大的信心和勇气吧,不管怎样,这苦楚总是“至暂至轻”的,在主里面的自由和安息是永恒的。。只是思考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英勇不屈的死在人手或虎口容易,还是即使面对各样诱惑和威胁却依旧保持一颗本心,顺服神的旨意而活容易?只怕还没有到流血牺牲的地步,就已经被各种“舒服”的或“忙碌的”生活方式所吞噬,爱主的心也没有那么纯净了。。。
所以,主啊,祢往何处去?求祢保守我一颗愿意时刻跟随祢的心。。。
.S. 书中值得回味的人物还有几个,睿智风雅的彼特罗纽斯就是其一,他最后写给尼禄的信让刚刚还在为遇难的人们流泪的我不禁大笑起来,哈哈,就算死也是死得优雅风趣,深深为他最后没有接受主耶稣而遗憾。。基朗这个略显猥琐的小老头,最后的转变着实让人吃惊,甚至觉得有点突兀了,但是在主没有难成的事,也在情理之中了。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三):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
由于这本书看起来太厚,以前实在没心情翻阅,最近发生一点事所以捡起来看。以南海版林洪亮翻译为主长江文艺的颜朝霞为辅,其实我更喜欢颜朝霞的译本,虽然不少错译,但文风更符合我的口味,比如林版的“皇帝”颜皆译为“凯撒”,虽然皇帝是约定成俗的翻译,但个人就是喜欢凯撒。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罗马贵族维尼兹尤斯准备强抢民女作为情妇,那位民女也是有点来头的,莉吉亚是一个野蛮人的国王的女儿,现在在罗马当人质,作为一个将军的养女,将军视如己出,结果他舅舅彼特罗纽斯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惜事与愿违。这个彼特罗纽斯,风雅裁判官、尼禄的宠臣、真正的希腊人、诗与美的化身是全书最关键以及我认为最有魅力的人物,同时也是非信徒阅读本书的动力,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皈依基督教的“罗马良心”。
自古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的男主角维尼兹尤斯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罗马贵族、军团长,身上有着张飞的气质,会因为一个奴隶办事不力而毫不留情地砸死他,就算这个奴隶是从小看着他长大,他也曾经想解放这个奴隶。但就因为心爱的女子是一个基督徒而皈依了基督教,亨利八世因为和安妮·博林结婚脱离罗马教廷,自成一派,之后的詹姆斯·爱德华不愿放弃天主教信仰从而失去国王的宝座,我们不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女人>宗教信仰>王位(瞎扯的,不辩)。
而我们的女主角莉吉亚,野蛮人的国王的女儿、虔诚的基督徒,身边还有一个力大无穷的护卫,在主内弟兄的帮助下,逃离了维尼兹尤斯的魔爪,但我们的情圣放不下对莉吉亚的思念,千方百计寻找她的踪影,因此聆听到了圣彼得传播的福音,在彼得、保罗两位使徒的循循善诱下获得了爱情和信仰,本该就此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可惜被一把火烧了。
伟大的艺术家、仅存的两个真正的“希腊人”之一、罗马帝国皇帝尼禄,为了完成他的“特洛伊之歌”一把火烧了罗马城,这是何等的疯狂,又会导致何人的灭亡?这当然难不倒我们的艺术家,找个背锅侠还不简单,我们的艺术家有多个候选人,最终把锅甩到了基督徒身上,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他做出的最愚蠢的选择,为此,他的名字在后世成为暴君的代名词,如果他知道这一结果,是否会对这一选择感到后悔?
而我们的彼特罗纽斯,虽然足智多谋,但就是懒,有点像奈良鹿丸的性格,他已经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解决这件事,但一想到解决后,自己并不能全身而退所以放弃了,由于他的不作为,尼禄钦点基督徒作为背锅侠,你问他猴不猴?当然不猴,因为他亲爱的外甥要大祸临头了,虽然之前多次在廷臣之间的博弈中获胜,成为尼禄第一宠臣,但是他深知这次如果自己再说话凶多吉少,他还是不惜冒犯尼禄求情,结果自己也身陷囹圄,作为赌徒的他也预见到了这个结果。
接下来的剧情就耳熟能详了,帝国大肆搜捕基督徒,扔到竞技场喂狮子,做成人炬,基督徒坚定赴死从而获得了群众的同情,但尼禄并不会就此罢手反而变本加厉,对此无能为力的彼得是否如摩西一般抱怨过:你为何苦待你的仆人,我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民11::11)在众人的劝说下,使徒彼得准备离开罗马,就在这时一道光朝彼得走来,彼得看出了是基督,不禁问道:“主啊,你往何处去”,那道光回答:“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把我钉在十字架!”彼得没有像约拿先知一样背道而驰,毅然决然回到罗马赴死。“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之后,有正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虽然保罗是我圣经中最喜欢的人物,但就本书而言我主要想谈彼特罗纽斯,巧的是他和保罗在书中就有交锋,作者当然安排彼特罗纽斯“败下阵来”,他认为罪恶是丑的,但德行是美好的,所以作为审美家的他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质问维尼兹尤斯,如果他们(基督徒)以善报恶,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去报善呢?如果我们对善和恶都给予一样的回报,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无独有偶孔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里我们要提到另一个人,基朗,阴险狡诈的希腊人,本书的“犹大”,一次又一次出卖了基督徒,基督徒一次又一次的宽恕他,就在他看到他出卖的人被架上火刑柱,依然宽恕了他,就像司提反一样,在他被人们砸死之前喊道「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徒7:60),从此也成为了基督徒,指认了纵火犯是尼禄,也正是那个冷眼旁观人们砸死司提反,甚至拍手叫好的保罗给他施洗,得到了真正的宽恕。
这样坏事做尽的人,最后都能得到宽恕,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善和恶都给予一样的回报,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更甚者“如果天主的诚实可因我的虚诈越发彰显出来,为使他获得荣耀;那麽,为什麽我还要被判为罪人呢?为什麽我们不去作恶,为得到善果呢?”对此保罗并没有解释,只是说了一句“有人说我们说过这样的话,为诽谤我们──这样的人被惩罚是理当的。”(罗3:7-8)这个问题作者未尝不觉得棘手,所以安排由维尼兹尤斯而不是保罗回答:“报赏并不是一样的。根据他们的教义,这种报赏是在未来的永恒的生活里才开始的。”对于非信徒来说,这个回答的确不是让人满意的,所以并不能说服彼特罗纽斯。
这样的彼特罗纽斯又是怎么在保罗面前“败下阵来”,保罗是这样对他说的:“如果皇帝也信奉了这个以爱和正义来教育人的宗教,那么,你的幸福不是更有保证了吗?”彼特罗纽斯只能丢下一句“那不是我的宗教”就借口睡觉离开了。是啊,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那该是多么美好,但这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人类补完计划(误)。
就此维尼兹尤斯认为彼特罗纽斯败给了保罗,我却认为,这是彼特罗纽斯的胜利,彼特罗纽斯以行动证明,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基督徒的,你说的都对,可这又与我何干呢?这位风雅裁判官在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后毫不留情地讥讽了尼禄:
“请你自重吧,可别再唱歌了,你还是干你的杀人勾当去吧,可不要再去写什么诗了,你还是去放毒好了,可别再去跳舞,你还是去火烧城吧,再不要去弹什么琴了。这就是我“风雅裁判官”对你的祝愿和最后一次忠告。”
直到最后,他依然带着我们这些非信徒的信念进行反抗
“你认为只有你们的神才能教人平静地死去,这点你就搞错了。不!早在你们之前,我们的世界就有人说过,当最后一杯酒喝干时,就是离去的时刻,就是休息的时刻,而且知道要心情愉快地去接受它”
他切开动脉,平静地死去,和诗与美一同消亡。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四):罗马控可以洗洗睡了
作为一个罗马控果断买了电子书看,看完之后扶墙呕吐不止。基督教对罗马帝国真是爱得深沉。这是一部罗马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一是因为把男女主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是因为他的脑补意淫能力是在是太强。
以下是吐槽环节,粉丝请回避。
波佩亚哪里来的儿子?!怀了一个被尼禄连妈带孩子一块踹死了!
罗马哪里有那么接近于世界末日?那才是帝政第一个王朝耶!离五贤帝时期还早得很!
还有,那他妈是金宫啊是金宫!现在去罗马还能看到遗址的啊!神tm尼禄城啊这地名真会编。
最后为小尼禄点个蜡,孩子你真的很努力了。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五):关于爱和宗教的一切
与其说显克微支用他熟悉的笔法写出了在尼禄统治时期罗马的历史,不如说他写了一部为基督徒唱诵的福音。
无神论者说,我们没有必要去相信宗教,在这个可有可无的世界里。
维尼裘斯只是万千罗马人中一个独特的缩影,从一开始的不可一世,风风火火到最终平和地品尝爱情、慈悲地关怀生命,就如同《十字军骑士》里显克微支通过主人公兹皮希科来表现出骑士精神的忠诚与正义,那么在《你往何处去》中,他又通过维尼裘斯的转变来强力地体现基督教的关怀与慈爱。
裴特洛纽斯是维尼裘斯的舅父和人生导师,他也是本书最棱角分明的人物,他作为尼禄的宠臣,谦虚但不谦恭,圆润但不圆滑,为了自己的外甥敢公然挑战皇帝的权威。他自始至终都是那个游离于名利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那个“风雅大师”。令人扼腕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去信仰那个让他外甥脱胎换骨的基督教,他始终是个怀疑论者,却始终对美葆有绝对的尊敬,如同他对于塞浦路斯的女神葆有最原始的信仰一般。裴特洛纽斯的死也是美得波澜壮阔,他最终不愿去做那个“弑母凶手”逢迎者。和欧妮姬相拥而终的死法就让人感觉死的那么不真实。就像两个神祗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
而另一个不算那么重要却贯穿始终的人物同样很令人玩味,基罗。他原本就是个打着哲学家幌子的江湖郎中,却从为维尼裘斯寻找莉吉亚而发家致富,最后更是从迫害基督徒的行为中“鸡犬升天”,的确,可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只有谄媚者和告密者才能在权力的游戏中赢得博弈。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一笔搁下,最后在火刑柱前,基罗终于鼓起勇气大声控诉尼禄的暴行,并在使徒的受洗下得到宽恕并安然死去。这无疑又为作者歌颂基督的荣光锦上添花。
《你往何处去》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显克微支笔下的人物的多面性,当看完一本书后,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说出这样的人象征了某某阶级,可是对于《你往何处去》中繁花似锦的人物,我只能望洋兴叹。因为无论维尼裘斯这个保民官、贵族,还是莉吉亚这个公主,后来沦为阶下囚,从头彻尾的都是命运与人生的转变,我们只能坐在观众席里静静地看,默默地想,最后为这幕爱与宗教的大戏起立鼓掌。
促使维尼裘斯最终皈依的,正是爱。而爱正是基督教义的源泉。《圣经》里说,爱世人。基督教徒能在尼禄荒诞统治下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硬生生地开辟出一片爱的天堂。正如使徒彼特和保罗在最后行刑时站在山坡上所喊的那样,这座城市,这座曾经承载着无数荣耀的城市,这座曾经被无数无辜抑或是死有余辜的人的血所浸染的城市,这座曾经有望繁荣一世却仍是被昏聩的皇帝付之一炬的城市,最终变成了他们的,而这世界也终将是他们的,因为他们的羊羔会把爱的种子撒遍世界各地。那是怎样的场景呢,拥抱着世界慨然而逝,我终于热泪盈眶。
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是个不怎么会流泪的人,不过有那么一瞬我的确想要泪流满面。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六):你若离去,后会无期
这是我头一回没看完一本书还觉得这书挺好。
不了解波兰文学,只说说片段感想
其一,画面感十足,我不知道这部巨著在文学性之外,有多少是忠于历史,有多少是作者臆测,但作者娓娓道来,眼见繁花似锦,闹市喧嚣之景,聆听罗马人吟诵辩论,博引旁征,确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此繁华,若有机会能穿越一番,想必是极好的。
其二,宗教鼓吹意味浓厚。宗教所以伟大,在于人对自身心灵的追求。而作者却以爱情为饵,反而有自掉身价的嫌疑。爱情就是爱情,不应与宗教相关,反之亦然。那种因为有了上帝这个第三者就能让爱情长长久久,超越时间空间的XX言论,不提也罢。
其三,尼禄是个可怜人。除了至高的权力外,一无所有。别的皇帝不务正业,好歹副业精通,无论是赵XX,还是朱XX,就算是国破山河,仍不得不赞其才华横溢,却不幸托生在帝王家。尼禄不惜焚城,最终也只能写几首狗屁不通的歪诗,被一干臣子耍笑戏弄。事实证明,没有天分,铁杵永远也成不了针的,别费劲了。
这书写的确实是好,小可愚昧,不知道还有没有相似相类者,求推荐。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七):一些读后感(思考片段)…
读后感1:显克维奇是说故事的好手,中文包装和介绍容易被误解,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宗教故事。伟大的,动人的,或者说称得上史诗的情节,全不在爱情,而在于宗教。例如使徒保罗在临死前说的那句:“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谁不为之热泪盈眶啊,那种信仰的力量仿佛穿透纸张,直击人心。(突然想到,我始终在寻找自己的信仰,但文化背景和环境,让我很难纯粹的认可一种宗教教义。或许,我终生无法拥有为信仰坚守的那一刻,甚是遗憾。)
读后感2:本书围绕维尼兹尤斯对莉吉亚的”爱“展开,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到诺贝尔级别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它是具体的,对特定人的一种喜爱和欲望,而不是一种宗教感化下可以产生或者加深的心理。在我个人看来,故事很简单,始于贵族强抢民女(单纯美色上,没有爱情),抢不到的那种愤恨化为一种想要得到的执念(依旧没有爱情),不巧(还是巧)遇上了基督徒传教,在认识到基督教义之后,维尼兹尤斯认为莉吉亚的美与众不同(实质上是他认识到了基督的神性美,投射到了莉吉亚身上,因为莉吉亚是虔诚的基督徒,展现出基督的美),想要尊重她,并得到她的认可正式结婚(想要加入基督的羊群,和基督徒结婚是被感化的一种形式)。因此,与其说爱情,不如说本书从头至尾在表达和宣扬的,是一种超越爱情的”爱“,基督的”爱“。
读后感3:在基督文明的对立面,古希腊/罗马文明,”风雅裁判官“彼得罗纽斯无疑独领风骚。是的,他赢了。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即便到基督主宰的时代,它远不到灭亡的时刻。彼得罗纽斯对物质和美的追求,是人之本性,风趣而可爱;同时,他对正义的追求,对新教的包容,正是古罗马精神的诠释。甚至于,他以自杀来捍卫这种精神,这种气度是心灵软弱、需要依靠基督信仰救赎自己的维尼兹尤斯不能比的。扯开一句,彼得罗纽斯和尤妮丝自杀的那一幕,似乎更好的表达了人类之间所谓的爱情,远比主角的爱情来得震撼。
读后感4:如果基督徒脸上写着:”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那彼得罗纽斯的脸上就写着:”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基督文化有时候就像我们的儒家思想,主张用道德精神约束自己,而希罗文化很类似于我们的先秦时代,亦或是魏晋风骨,那种对美的追求是极致的,那种对感情的宣泄是洒脱的。
读后感5:
古希腊创造了诗歌、哲学、美
古罗马创造了权力、秩序、法
我一直佩服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一点,是他们居然把人性的丑恶认识到那样坦然的地步,连众神的行为都可以是混蛋的。他们不掩饰罪恶,不掩饰欲望,因为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他们不逃避悲剧,认为那是一种命运,即便面对它粉身碎骨,还要感慨一句”啊!如此的壮美!“,何等豪迈的人生。然而,他们不是没有底线的,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纵欲,不要忘记,希腊定义了民主,罗马定义了法律,他们给人类的一切欲望和罪恶都设置了底线。在底线之上,你干什么都可以,只要不妨碍他人,这不正是如今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法治社会的意义。
如此说来,当君士坦丁大帝为了政治利益而受洗的一刻,究竟是基督的胜利,还是罗马的胜利。基督文明根植于欧洲上千年,但使徒彼得真的胜利了吗,天主教统治的中世纪不比尼禄的斗兽场干净,文艺复兴又为什么重新拾起了希罗文明的火种。
民主、法治在欧美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深入骨髓,一个欧美国家公民可能不懂基督的”爱“,不信仰耶和华,但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享有民主、自由,仿佛呼吸一般理所当然。这一切都源自希罗文明哺育的契约精神,因此,希罗文明从未灭亡,它和使徒彼得一样坚如磐石,共同统治着这片土地。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八):你往何处去
公元64年一个夏夜,罗马城突发火灾。大火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几乎整个城市焚毁殆尽,无数的人痛苦死去。谣传:放火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当时的皇帝尼禄。 需要交代的是,尼禄骨子里是一个无限渴求肯定的文艺青年,不幸生在了帝王家,就此成了个极富表演型人格的暴君。他杀母弑弟、杀妻子杀情妇杀情妇的丈夫和孩子、杀好的大臣和坏的大臣,不仅要做帝国的绝对统治者,还要做最才华横溢的诗人、演员、歌手、运动员、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他坚持举办各种文化节,不仅自己作曲自己编剧还自弹自唱自演;他远赴希腊参加奥林匹亚等四大运动会囊括全部1808项桂冠。他爱自比阿波罗,一身兼任大祭司、神和无神论者,却一向是不信神的祭司,嘲弄众神的神和害怕众神的无神论者。
尼禄曾在不同场合抱怨自己之所以不能写出举世传唱的《荷马史诗》,不是因为才华不及,只是运气不好,没能像荷马那厮一样恰好遇上毁灭特洛伊的大火。后来,如大家所知,罗马烧了起来。你觉得这能是个巧合? 相比而言,烽火戏诸侯只买佳人一笑的周幽王简直是弱爆了。一座城被焚毁,所有的惨叫和狼狈都退成背景板,伟大的尼禄一身紫袍,抱着金诗琴,神采奕奕,全身沐浴着血红的火光,摆出最凝重的表情和最悲凉的POSE,放声歌唱。
出演世纪悲剧的干瘾过完,尼禄发现自己有好大一个烂摊子要收拾,于是他抛出了其时刚刚在罗马萌芽不久的基督教以平民愤。他指控基督教徒是纵火犯,血洗劫后废墟,凡信仰基督者,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无一幸免,或给他们蒙上兽皮扔给野兽活活咬死,或将他们钉上十字架点燃之后充当火把。
在最为黑暗恐怖的日子里,年老的使徒彼得被教众劝离。他不是没有机会全身而退,但刚刚走到城外,老人似在太阳光圈中看到一个人踏着光芒而来,他抽泣着匍匐于地,问:“主啊,你往何处去?”他的耳朵里好像听到悲哀而温柔的声音:“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把我钉上十字架。”彼得站立起来,用发抖的双手拿起手杖,一言不发地转过身,毅然返回罗马奔赴殉道的命运。
1905年,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成为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书里没写尽但人人都知道的结局是后来基督教在那座经历过血与火的城市获得绝对胜利,千百年来处于不败地位。
我不是一个基督徒,对于使徒殉难的惨烈虽感动却理解无能。如果被允诺的报赏非要在死亡之后,对于在苦难中煎熬和被凌虐的个体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规劝芸芸众生要善良、纯洁、正义、安贫、以德报怨、宽恕恶人,只为获得死后的荣耀,本质上和犬儒主义、禁欲主义又有多大区别?
我赞成书里一个怀疑论者的质疑:“如果他们以善报恶,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去报善呢?如果我们对善和恶都给予一样的回报,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这个能言善辩、懂得爱与美的家伙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同样是赴死,他在自知不容于尼禄之后,给自己安排的死局可舒服可漂亮可诗意了。
比起高尚的殉道者,平凡如我们,能如彼得罗纽斯做个风雅懂生活的享乐主义者也不错,怕只怕还不一定能够。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九):Petronius,"judge of elegance"
etronius,彼得罗纽斯/佩特罗尼乌斯/裴特洛纽斯
================================
维尼兹尤斯是英俊执着的男子
莉吉亚是美丽温柔的女子
尼禄是昏君
基朗是丑角
很厚的书,却诉说着一个简单的故事,当其他角色都简单得像史诗中的符号,就不得不让人注意到彼得罗纽斯,这个与众不同的人。
第一个出场,便是“风雅裁判官”,有学识得到皇帝的认可,有良心得到人民的爱戴,让人不得不对他有着一丝期待,他的性格一路铺垫下来,这期待也随着故事起起伏伏,最后才完全地展示了他这个人,也才发现,正是这样的他才有趣,他若应了别人的期待,就不是彼得罗纽斯了。
最初在他与维尼兹尤斯和普劳兹尤斯对话的时候,我便觉得他凡事只提得起半分兴致,与人相处总是保留半分。听说外甥恋爱很开心,而看外甥如此沉迷就不置可否。永远不会直接否定他人,顺着对方说话,却能感觉到他保留着自己的意见。这也许就是他能在皇帝那里混的如鱼得水所不可或缺的技能吧。
他聪明,出于学识,不像基朗那样狡猾的聪明,是出于生活的逼迫。他的位置让他看到这世界,他的学识让他看清这世界,他执政时有很好的政绩,他受民众喜爱,在民众惊慌的时候他能镇定地出面安抚,只要是他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好。在其他廷臣希望与他联手改变现状的时候,在他想自己可以统领禁卫军,一举打败提格里努斯的时候,他却放弃了。他明白罗马即将走向灭亡,可是他懒得去做什么,他还没找到让自己操心的理由。
他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尼禄,但这份了解却只用来阿谀奉承。这份聪明却只用来幽默讽刺。他的懒散和漫不经心不禁让人惋惜。
这时他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者,总是日上三竿才起床,心情愉悦地叫奴隶伺候着,为自己聪明的说辞而得意,直到维尼兹尤斯被爱情和信仰所折磨,对他的观念产生了冲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宗教方面,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无神论者”罗马和希腊的诸神从他的嘴里说出来都像是形容词,(尼禄自以为是神,但遇到灾难却又求助于神)对于新生的基督教,他也不能完全相信,这凡事存疑的态度,倒是给基督教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通过与基督教徒的接触,他认为这些人并不像传说那样凶恶,反而是宽容温和的人,只是他无法按照基督的教义来生活,他不可能主动舍弃舒适的生活,他不需要通过苦修来获得救赎。他无法去爱世间万物,他只爱万物中美丽的东西。
尽管彼得罗纽斯不能够说服自己信仰基督教,这新生的思想却也给他带来的变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第一次想要为别人做些什么,不再是为了维尼兹尤斯而救莉吉亚,而是为了反抗这个荒诞的世界。他一直冷眼旁观,对现状提不起兴致,这变化(当然还有尼禄人神共愤的恶行)最终给了他一个站出来与尼禄下生死赌注的理由。
后期两人的对峙很是精彩,我们看到了彼得罗纽斯更多的一面,每次他与尼禄对弈输掉的时候,他都十分清楚。尼禄比他想象的还要无可救药。即使如此,他仍然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他从不畏惧尼禄(反而尼禄忌惮他),但也不是有勇无谋。他安逸享乐了大半辈子,只有在宫里与众廷臣争宠,与尼禄交锋的时候,那种不安全感让他着迷。在整个罗马都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时候,基督徒,尼禄,他,所有人的命运都罩在巨大的未知中。
“我活着,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我死去,也要按照我的心意高高兴兴地去死。”他从不畏惧死亡,但也从未刻意追求死亡。最终死亡将他解放出来了,他可以打碎最心爱的杯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恣意羞辱尼禄,他守候了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爱情,还带走了深爱的美丽的女人。他像艺术家那样将自己的死策划的如此完美,并且知道整个罗马也即将为他陪葬。
最后,这本书让我从全新的视角了解了基督教的诞生,让它从单纯的爱情故事,变成了时代的见证,比读史书要有意思的多。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十):社会往何处去
记不得是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讨论那句一般中国人很不容易理解的耶稣的话: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转过来给他打。这种用忍耐对抗暴力的方式,究竟能不能取得尊重和和平呢?按照中国人的哲学,人善人骑马善人骑,绝对不能这样示弱,否则永无翻身之日了。可是反过来看,用忍耐不能对抗暴力,用暴力对抗暴力是不是就能导致最终的和平了呢?答案显而易见,更是不可能。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一个随着暴力此消彼涨而反反复复的死循环。两相权衡,还是用忍耐能获得最终和平的几率要大一些。人类社会中的很多冲突和争斗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些,暴力很难带来最终的和平,唯有包容与忍耐能弭兵息武,持久和平。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为了凑数,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只是看名字看的挺对胃口。 (当时还以为这是一本中年危机的感情小说呢),读上几页就爱不释手。不得不说,翻译的不错,行文流畅,描写细腻,画面感强。让人身临异国其境,香气尘土如绕身边。
接着读下去,心情跟着情节日益紧张,在火烧罗马时达到顶峰。对尼禄的残忍做作、荒唐可笑,都觉得不可思议,才知道上天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此话不虚。
基督徒受难的几章,我是连夜看完的。真正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忽然想起为何忍耐能获得尊重和和平的原因所在,因为忍耐包含着一种另所有人害怕的力量。就像在罗马,杀得基督徒越多,越残忍,基督教的种子就在人民心中撒下的越多。
书里的人物描写的有的精彩,特别是风雅裁判官和基朗。有的不怎么生动,如里面所有的女人。总而言之, 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你是不是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