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重门》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1 09:3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重门》读后感精选10篇

  《三重门》是一本由韩寒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元,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重门》读后感(一):因为他是韩寒

  重读了韩寒的《三重门》,感受到的和当年完全不一样。当年是当作神作来拜读的,而且一直是笑声不断。现在读起来,没有感觉以前那么好笑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长,对文章和书的要求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我看到的不再只是当年的那些东西。虽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有失公允,但也只是自己的感悟和总结而已。况且,一个人只有不停地总结和思考,才能让自己成长和成熟。所以看完这遍书,总是有点东西要说的。

  经过这么多年网络的浸淫,比他会讲笑话的人、比他笑话好笑的见的多了去了。现在我感觉他书中这么多插科打诨看似好笑,其实是在卖弄,发自骨子里面的卖弄。当年韩寒不过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能有那么大的阅读量,而且还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信手拈来,实属难得。我们不能对一个孩子苛求太多,对吧?即使他是韩寒!但是正如刚才所说,当时的韩寒毕竟只是个大孩子,很多东西虽然用得起来,但只是从书里面看来的,缺乏自己的实践和对生活的理解,缺乏自己的感悟,用起来总是稍显生硬,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一股稚嫩,就像小孩穿着大人的衣服跳舞,这东西肯定是掩饰不了的。

  但是我觉得这种卖弄和显摆只是人生成长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过,都经历过,只不过有的人长点儿,有的人短点儿,有的人时间长点儿,有的人时间短点儿,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韩寒成长了,在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之后,他不再只是漠然地接受着看到听到的东西,他开始思考了,而且思考的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深刻,更到位,所以他能写出“我们的Guanyuan觉得,一切可能引起的麻烦,都是可以就地掩埋的”这样的句子。这就是韩寒,一个写三句话就开始吊书袋的大男孩,一个想凭一己之力挑战整个社会的退学高中生,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赛车手、歌手、导演和作家,一个不断呼吁公平正义的八零后意见领袖。这就是韩寒。

  另外,就书中批这个批那个的事再扯两句。韩寒批当时的应试教育,并在书的末尾写了长长一段关于这个的看法,俨然一个标准愤青(也许他就一直都是,甚至现在也是?)。虽然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并得到了大量关注,但现如今已经十五年过去了,应试好像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观,而且更有越演越烈的势头。各种学区房、学位房这样的新概念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便是最好的明证。在当今中国,读书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而是唯一的出路!要不是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一路披荆斩棘,也没有今天坐在电脑面前写下这段话的我。所以我们都陷入一个怪圈,一面都大批特批应试教育的不好,一方面制造出了更多的书呆子,更多的高分低能的接班人!教育关乎下一代,关乎祖国的未来,理应被重视,但却成了今天的样子,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见到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试想再过一个十五年,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真的不敢去想,因为那个时候,我自己的儿子也要上中学了……

  《三重门》读后感(二):也许没那么好

  高一高二时,对待韩寒不太感冒。总觉得一群人称赞他,是随大流的表现。要突出我的与众不同,就是不理会。可是后来,偶然机会,舍友买了他的书,偶然去读了。

  我能说,当时本来复读很郁闷,愣是被书给逗笑了。你可以说是,段子手啊,活着是恶意谄媚啊。我就是觉得,他的书,有趣。本来也不复杂,就是朦朦胧胧的校园恋情,中间穿插学习生活的日常。韩寒的文笔幽默,是没得说的。比喻有时有点强行,但确实很搞笑,很有意思。我喜欢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人。书中男主也是有点意思的,可以算个逗逼,没什么大出息,在内心里已经干翻了整个世界,没人时大喊:“老子最牛!”很难说,主人公是符合“四有”标准的青少年。大概好好就是想说,我就要塑造一个反榜样的角色,给道学先生看看。因为韩寒就是个有点反榜样的家伙。印象很深的,是一些笑到不行的说理,比喻,或者说YY。当时真是捧腹大笑,很少看到这么有意思的。我不知道他深不深刻,但是我觉得他有意思。还有结尾那部分,我读过《围城》,觉得和钱先生给的结尾异曲同工。就是好像完了,又好像没完。意境给你留下了,列位看官,自行意淫。不,是自行脑补。在那样的岁月里,的确是带给我不少欢乐,现在看,觉得可能有点牵强,没有那么好。但当时而言,很棒很棒的。

  《三重门》读后感(三):钥匙

  刚上高一的时候,遇到了个很不一样的语文老师。她患有严重的咽病,讲课的时候嗓音低沉,告诉我们要尝试着去蹦极多阅读,要看看《三重门》。我们都很听话,可学校对面的小书店库存也不几本,怎么也买不着,所以一直也没看。后来,语文老师也换了。不知那些有幸看过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然后就这样过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这本描写中学生活的小说。似乎过了该看的年龄,但又似乎也正适合。那时的心智,可能也就是当故事看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没听说过的。故事普通,文字戏谑,直接指向主题的句子不多。文字还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细腻;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饶雪漫的悲情。结果,他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穹庐之上是什么。

  不能摆脱,家庭、学校、目光的局限,看着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围是什么。顺着惯性,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当然,既然被制约在这个圈子里,也只能这样活。

  总之,似乎是一把钥匙,让我进到了一个未涉足的领域。

  《三重门》读后感(四):再看韩寒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最主要是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是成功的。

  早年的韩寒桀骜不驯狂放不羁,惹得许多年事已高资历很老的专家学者都有些恐慌。不知这是从哪里蹦出来个孙悟空,竟敢目无尊长、四处骂战、挑战体制、质疑权威。他们害怕自己的话语权被这个年轻人夺走,害怕自己的学术被他搞砸,害怕自己的高位坐不长久,害怕祖国的将来被他毁于一旦。同时他们又有另一副嘴脸,他们嘲笑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安慰自己说他还是孩子嘛别太计较,甚至质疑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许多人说韩寒现象只不过是一股潮流,他也不过是会耍耍嘴皮子骂骂人,写作语言独特一点而已。少年时代的韩寒确实有些激愤,但这也无可厚非。中国从2000年至2010年之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人没有想到城市化会如此的迅速。但从我的了解,学生的课本、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背负的压力没有太多的改变。韩寒被指责公然挑战教育体制,以及之后的退学引起很多议论。中国学生学习的内容无非分为两部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社会科学有政治历史和语文。自然科学毋庸置疑,物理的自由落体、化学的制碱工业、生物的光合作用、地理的大洲大洋这些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没有人说有什么不对。但是政治和历史,教给我们的是什么?政治可以称为体制,历史可以称为传统,语文则是体制和传统的结合。体制是人为规定的,传统是人为设置的,我们的这些体制和传统,真的没有一丝的问题吗?

  我恰恰要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体制和传统的问题或许比其他的国家会稍多一点。中国是极其的尊崇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国的大体和大部分传统是优秀的,否则也不会绵延如此长的人类历史,但也会产生许多问题。而韩寒关注的恰恰是一些小的体制、一些久积成垢的流脓的传统,像国家领导关心的是怎么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关心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

  专家们只看到了韩寒反抗教育体制,那么我们的医疗体制、政府的工作体制、单位的用人体制、工人的工作体制、商业的运转体制和学校的管理体制,这么多的体制难道都如专家说的没有问题吗?

  我们的医疗现在慢慢的好了起来,有合作医疗制度,但还是有人收受红包、医疗歧视情况也时常发生,医患关系存在很多的矛盾。曾看到医院的医生因为揭露医院黑幕被革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政府也有很多的冗官冗员,常年吃闲饭毫无作为,办一个手续需要盖七个公章,办事效率极其低下。单位更是上下其手你争我夺,从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地鸡毛》里可见一斑,升迁之路黑幕重重。工人的工作体制极度的压榨,或者是残酷的管理,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可以有些了解。商业运转也存在偷税漏税,官商勾结圈地卖地的情况。

  更加严重的是中国的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空气越来越差,雾霾越来越大,河水越来越脏,自来水水垢成霜。食品中的毒胶囊毒奶粉、地沟油假烟酒层出不穷,猪肉中含有添加剂,病猫病狗涮火锅,羊肉串是老鼠肉,酱油不用豆来酿。中国人免疫力很强,商家的心更黑;我甚至担心有一天会基因突变,变成另一个物种。

  更多的矛盾关乎体制与传统,国家不允许收受礼品,过了风口一切照旧,国家不准公款吃喝,暗地偷偷摆盛宴。国家提倡尊老爱幼,老年人不给年轻人让座,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小孩不给年轻人让座。司机没撞到老人老人躺下了,司机撞到老人司机逃跑了。传销邪教组织坑害人民的钱和命,警察爱心人士救出人民他们却不想走,说耽误他们的前程。这个社会有时候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一样,一切都沦丧的没有情义可言没有道理可讲。有的只是后现代主义的可怜可笑,可悲可叹。

  或许我说的这些都是社会的黑暗面,属于心里阴暗的表现,或许这些现象在其他国家也有出现。但没有像中国这样猖獗这样残酷,这样的杀人不见血,这样的小人像君子。

  中国的一切在慢慢的改变,或许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不会看着韩寒而大惊小怪,反而会正常的想到:这不就是我们的权益嘛,这不就是我们应该有的美好生活嘛。韩寒被有些人夸赞为“现代鲁迅”则是过于抬爱,有些人称他为“公知”应该名副其实。韩寒一直在努力与体制、传统顽强的搏斗着,从他的杂文和小说里,给我的印象是才思敏捷,讽刺的迂回婉转,语言犀利幽默,做人潇洒自如。

  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要有担当要有探索,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该走往何处,不随波逐流。从这个意义上讲韩寒是个好作家,而且比大多数作家都清醒。

  《三重门》读后感(五):不是林雨翔太叛逆,只是教育制度太刻薄。

  方寒之战不尽没有击败韩寒,而且反面为韩寒做了炒作,不知道多少人在方韩大战后看到韩寒的作品。这种争论激起我再次看韩寒的三重门并且为此写了此篇评论-----

  今天看完《三重门》既震惊又熟悉----

  熟悉:虽然我不是特别差的学生,但主人翁林雨翔的生活总就隐隐约约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震惊:高中时代的我人懵懵懂懂,即便现在是研究生又如何?而高中时代的韩寒就能妙语连珠,比喻既深刻有形象,弹指间就能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拿来调侃,一针见血。正如韩寒在序里面说的,这本小说没有太精彩的故事情节----平平淡淡,真真实实。

  本书主要写林雨翔的初三和高一生活。

  在我们视为血拼的初三生活中,林雨翔和我们一样挣扎着。初三生林雨翔虽说生活邹巴巴的但还能生活,尽管学校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家庭中有那么多的唠叨,朋友间也有小打小闹,但他还能轻轻松松的过下去。虽然马德保虚伪,但他给林雨翔带来过自信,带来过荣耀,算是有知遇之恩吧。在教师队伍中,他还能有一个可以记住的名字。枯燥的校园生活因susan的出现而生动了许多。林雨翔因susan的存在,可以容忍一切的不满。susan也让林雨翔有事可做--写情书。因为暗恋,林雨翔在最枯燥的补课期间还遇到了自己的知己--梁子君,梁给林雨翔的生活镀层金,几年后,他还忘不了这位朋友。

  学校固然枯燥,林雨翔,放学后还可以回到属于自己的家。迷上了麻将的林母整日难得露面,父子两不得不靠吃泡面维持温饱。在家里,他还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还可以舒展一下自己郁闷的心情。他还可以受到表哥的来信,增添些趣味。

  初中的林雨翔缩写的文章以及自己的才华还有倾慕者,初中生活对林雨翔来说还有可留恋的东西。然而,中考的结束也标志着这种有余地的生活的结束。

  林雨翔进入了被称为黑色地带的重点高中。与林雨翔阴差阳错的分离,林雨翔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寄托,这也注定了他的高中生活想脱了水的蔬菜,干巴巴的。连林雨翔最自豪的作文也被否定的一文不值。高中浑浑噩噩的生活便开始了。

  高中身边的朋友要么想钱那么高傲,虚伪。要么像其他人那样抠门,连宿舍也不给力,一会这坏一会那坏。班级里更不自由,林雨翔的名字一直不停的被他人记录。在这么窝火的地方住着,又遇到这么窝火的人,又做着邻人窝火的长跑,迟早会让林着火。加上susan的谣言,林雨翔最后的底线被击溃。糊里糊涂的走出了校园。仅仅想散一下郁闷的心情,却可能带来被开除的厄运。

  正向他在书中说的一样,他并没有和教育做对,只是不喜欢而已。他时刻在忍,忍受这种种不喜欢。只是教育制度太刻薄了,不容人有一点棱角。如果,可以,他还会在学校中忍着。

  林雨翔懂得,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教育如同一个大铁笼,凭借自己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双手把他推到,无疑结果不是自己的遍体鳞伤。

  不是林雨翔太叛逆,只是教育太刻薄。

  《三重门》读后感(六):爆发总在积累后

  我在高二的时候曾经从同学那里借来这本书看过一大半,那时觉得很搞笑,也恰符合了我当时所需,但最终没有读完,原因已经记不太清楚。

  现在再次读,终于完整地读了一遍,最大的一点感悟就是爆发总在积累后。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证这样一件事情:夫妻俩过的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妻子向丈夫提出离婚。这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恩爱。甚至连丈夫也被搞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呢?细究之下发现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丈夫持续不断地给妻子输入一些不好的印象,或者是负能量。这些东西如果有合适的排解渠道,本来不值一提,因为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越恩爱的夫妻。少年夫妻老来伴。那种相依为命的沧桑感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但是如果没有排解渠道,妻子的这种负面情绪就会不断积累,最终爆发!

  《三重门》后半部分,也就是男主角以不正当手段进入重点高中后的事件描写值得反复读。因为它恰恰阐释了男主角产生叛逆思维的经过。一系列的不顺导致了他的爆发。

  人生在世,一定要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否则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到那时候,你甚至给不出一个合适的爆发理由。

  《三重门》读后感(七):全面发展最终全面平庸

  ————————————————————————

  更正:仔细理解思考后明白三重门就是指的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三重门。中国的应试教育让这三个阶段对于中国的学生都像面对人生转折的一扇门,挡在你面前,没本事到达那里就看不到后面更多的世界。到达了再凭应试能力选择属于自己的门。林雨翔的父母,Susan,谢景渊就是生活中典型的应试教育决定未来的人,他们没有错,制度在那里,但林雨翔(韩寒的原型)成绩差,看透厌恶应试制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国家贪心全民人才导致全面平庸的制度。在18岁高考前洋洋洒洒批判制度,真的是豪情万丈,表示自己不需要那些成绩,是一定会闪光的上海大金子!文章充满各种黑色幽默,变着法的讽刺揭露。真的是把文字玩活了。让我有种看情景戏剧的放松。太有才了韩寒。事实他也做到了,自由自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自己何尝不是“爱好广泛”,什么都有兴趣,却什么都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去专研,人生20载已经走完一路四分之一,什么都不晚,所幸也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建立了初步的三观。

  祝自己心能永远自由!

  不求全面发展,只求内心自由快乐,那我也就自然不平庸了。

  《三重门》读后感(八):一些浅显易懂的讽刺

  接触韩寒的文字都有一两年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旧很新鲜,《三重门》比起《长安乱》《一座城池》还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节一些,林雨翔像极了我现在的弟弟,胆怯,又好炫,些许叛逆但又没什么资本干大的坏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个学习生涯。

  故事本身是极为平常的,夹杂些浅显易懂的讽刺,是我一直坚持看韩寒作品缘由,像是讽刺教育的那个部分,说“他只属于孟德斯鸠式的人物,不喜欢教育,但思想觉悟还没到推翻现行教育体制的高度。因为一旦到了这个高度他马上就会被教育体制推翻。” 不要只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深谙现行的中国式教育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浅薄的工资,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自己的饭碗,只能乖乖顺从。在以前广外的日子里面,由于是私立学校,老师的话语权比公立学校的话语权自由些,偶尔有间隙就会抱怨,甚至怒斥填鸭式教育,倏忽又回归平静,因为他们总得为月末那小小的工资条奋斗,为了生存,不总得带着镣铐跳舞的麽?

  还有一处挺触动我的,是林雨翔进了市重点学校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怎么叫‘看破红尘’,我看不起那种悲观的人,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红尘看成了破烂。”

  对呀,看破红尘不正是悲观者遭遇挫折消极的通用借口么,有人说不相信爱情,看破红尘,还不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美好的爱情,或者没有努力去爱,就说爱情不存在。他也就是因为看破了红尘所以离我而去,而我还在相信红尘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变我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只要乐观,只要有勇气,红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绚烂的,炫目的。爱情不同于婚姻,也有异于商业,不在于结果如何,过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么。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爱情诗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谈恋爱的缘故。”要说智慧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了,前者有理可循,后者莫名其妙,这种看似矛盾的说理也戳破了我许多密友的恋爱现实。对于韩寒的讽刺,我相信是真的,但不相信全是真的。

  《三重门》读后感(九):我的三重门

  书首当其冲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故事里发生的各种事情我或多或少都有亲身经历过,感觉像在写自己,所以感觉有点压抑。当看着这些发生我身上的在主人公林雨翔再经历一次,重温当时那种或是愤怒至极或是羞愤难当的情绪的时候,说实话这种感觉谈不上舒服,所以我觉得韩寒的牛逼之处在于他真的能把生活写进书,而生活的本质就是未知,即便是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那个时候做出了我自认为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我觉得完美的应对方法,放心生活会换一种方式来打你的脸。

  我跟林很相似,性格都很懦弱,很多时候都敢怒不敢言,但又喜欢什么表情都写在脸上,嘴巴不甜不招人喜欢,在那段被学习压迫的很少有什么课余的生活里,我成了我内心各种戏码的独角,喜欢各种沉浸脑补,喜欢的女生也只敢远远的看着,也不敢接触,一方面被爸妈从小禁止早恋这个紧箍咒紧紧束缚另一方面害怕失败,其实后者才是关键,一旦发现女生与别的男生交往,这时候各种嫉妒狭隘的情绪都会涌上心头或是进行各种有意无意的诋毁贬低,以此获得麻痹安慰,然后陷入空虚状态,整天浑浑噩噩。

  今晚睡不着觉了,日狗。

  《三重门》读后感(十):三重门里看韩寒

  《三重门》这本书其实很早以前就想看的,毕竟它是我偶像韩寒的成名之作啊,苦于学业繁重,迟迟没有时间。直到前两日才真正完整的把它给看完,为此不由的竖起大拇指,便打算写下一篇书评,也算是我的读书心得了。

  《三重门》是韩寒17岁时写下的,据说当时由于没有写长篇的经验,还白白写废了十来万字,加上没有电脑,全都是一张张的手稿,可想而知,完成这本书是多么的不易。

  细细品读,会发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绝佳,文字犀利。很多人都想不通,对于一个七门挂科的叛逆学生而言,怎么能够完成这样一本文学经典呢?恰恰韩寒就做到了,而且还很狂傲的说:“中学的语文课我一节都没听,可我就是比听过课的人更出色。

  确实,他成功了,并且有着一个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一个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译成文字,便造就了《三重门》。

  有人说《三重门》很难看懂,就算看懂了也是枯燥无味的,内容空洞,没有什么情节发展。

  韩寒是这么回应的,或许混混沌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写小说,凭什么写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爷掉下几个雨点来,凭什么思想斗争时非要恰值窗外左打一个雷,又闪一个电,凭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双方一定会在霓虹闪烁的街头重逢,厕所门口就不可以吗?

  简单的回答,顿时让所有人觉得,所谓高于生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高于,反而是虚假,生活可能真的是枯燥的,只不过现在的人都会把生活情趣化。

  《三重门》里的林雨翔被所有人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寒,一样的叛逆,一样的爱好文字,一样的反对那些所谓的腐朽的教育。

  想来这也是我喜欢韩寒的原因之一了,因为在当初我还不知道韩寒是何许人也时,看到这些批评教育的话,只觉得作者真狂,可细细一看,又无法反驳,只觉得确有其理,是啊,或许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很大的问题,只因它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所以没人敢去指正,没人敢去反驳。

  韩寒站出来了,她以最犀利的文字,批判那些庸腐的教育。因此,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可。

  当然,也有不认可的,比如我的语文老师,一个崇尚教育的老头。一次我把韩寒的《通稿2003》摆在桌子上,正好被他给看到了,当即就说“难怪你成绩不好,天天就看些这样的破书,韩寒算什么东西”

  我刚想说什么,书就被缴了,无奈他是班主任啊,我怎能反抗。此后韩寒的书在我们班上就成为了禁书,看到一本收一本。

  可我对韩寒的崇敬,仍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反而是越来越佩服他了,一个敢于走自己认为对的路的人,不顾所有人反对的人。他是我的偶像。

  都说韩寒叛逆,我并不以为然,我认为他只是有主见。这个社会敢说真话的人很少了,韩寒是其中一个,请珍惜他,疯子很多,韩寒只有一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重门》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