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10篇

  《花间一壶酒》是一本由李零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一):作家和学者的区别

  作家和学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想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

  简单的说(我个人认为),作家主要是创作,学者主要是研究各个方面的东西,只要你有兴趣的东西你都可以去研究,研究到一定水平了,你就是个学者了。

  学者这个词,在古汉语里面的意思大体为“学习的人”,在现代汉语里面的意思为“什么都懂的人”。当然了,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精通,那是不太可能的,但被称之为学者的人,他基本上要满足“懂很多东西、知识渊博”这个特点。

  李零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不过他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写点轻松的东西,写点业余的东西。

  至于文笔如何,我就不细谈了。里面的文章个人最喜欢的是那篇《天下脏话是一家》。

  读了之后感觉李零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总觉得他的文章少了点什么。

  细细想来,也许这就是一个学者和一个作家的区别了吧。

  比如李零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按照学术的模式去写的,也就是说有清晰的思路,对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分别列出很多条进行讨论。但却失去了作家的那种单纯靠文字之美吸引读者的功力。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这正好比一辆轿车,李零先生造出的轿车可能发动机比别的轿车优越许多,但是在外形来看,却不如别人的轿车更能吸引眼球。

  作家更侧重的是对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感受(我说的是更侧重,没有说对很多问题的探讨),而学者往往更侧重的是对问题的思考(我也并没有说学者就绝对不写自己的感受)。后者往往对一个问题要旁征博引,深入探讨,得出结论。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二):小记一笔

  5 李白的诗,和陶渊明的诗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讨厌做官,醉心于酒,精神像,词句也像。——胡说,明明是李白死乞白赖求官不成,才泡酒缸里的。

  11发展、效率、剥削、压迫、强权、侵略是硬道理,温饱、闲暇、自由、平等、公正、和平是软道理。软道理打不过硬道理,硬道理管着软道理。——咋说得那么对呀!

  22 贫穷渴望富裕,富裕仰赖贫穷,人流、物流,财源滚滚,从穷流到富,从富流到穷,前提就是不平等。——既然不平等,那就不要抱怨什么,忍了!

  179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德国谚语)——至理名言?现在人还不饥饿,但大家好像都忙着赚钱,有人在享受精神大餐,以及那无尽的快感吗?还是不饿,所以,人们都会隐忍很多酸涩,而宁愿维护那些痛苦而维持,也不愿为快乐踏出一步。

  181 书不是白菜,不一定要成堆论捆地卖。——现在的问题是卖不动啊!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三):花间一壶酒--個人看法

  在讀此書時,李零先生已經是國內知名文人了,但是,當時我還不知道他的名氣,全是吾弟的推薦,淺淺的囫圇讀來,發現十分受用,李零先生的很多見解都有自己獨到之處,但又不譁眾取寵,絕佳是不錯的讀物,關於讀書這件事,李先生的看法頗為類似,讀書就是讀書,往裡面參上其他反而失去了本意,以下摘引原文,以供大家參考:

  “不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读书》这个名字起得好。读书就是读书,谁读读什么读到什么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读也认真读。我觉得,“读书人”比“学者”或“知识分子”更受听。真正的读书,普通人的读书,都是兴之所至,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雅的俗的都不拒,根本不像学者,读书等于查档案。也绝不像时下的书评家,专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或把狗屎说成花(前者国外多,后者国内多)。我觉得,我是作者,这不过是落笔成文后的一种临时身份。在此之前,我也就是个普通读者,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用普通读者的眼光看,用普通读者的心情写,没有评判资格,也不负指导之责,自娱自乐,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书法,钟王之前,鼎彝简帛上的字,漂亮,但写字的人是谁,谁也不知道,反正不是书法家。书法家出,则书法之道亡,好像沈从文讲过这个道理。”

  全書分作五大塊,因讀時草草,所以就不做系統上的分析,只對我感興趣的章節談談我自己的感受,行文可能有些支離破碎,就事論事的多,對其觀點不做全面評判,只算是自說自話吧。

  很多情況下,李先生把經濟學上很多真正現實的道理用最易懂的方式敘述,他的《硬道理與軟道理》中說到資本力量,用“誰投資誰受益,老闆下蛋是硬道理”來說明,其實很形象,到市場經濟的今天,談剩餘價值或是勞工權益,其實都不如談資本來到快,現代經濟永遠是資本為王的時代,工資的計算永遠是加法的,而資本的計算永遠是乘法或是平方乃至立方的,熊與狐狸,當然永遠是狐狸吃的多,但是狐狸也不能餓死熊,公司與員工的關係,更像是寄生關係,員工永遠是小的,一旦需要,主體也會消化掉寄生者。

  “知人知面不知心,知心最难。学习西方文化,首先,我们得了解其心理特点,不是个人心理,而是文化心理。研究心理,军事是个入手处。作者说,“西方的历史,无论是本国的还是海外的,都是以强硬的、野心勃勃的大国们为争夺控制权而展开的竞争为中心,在竞争中,残忍者、革新者和果断者取代了自满者、模仿者和优柔寡断者”(590页),他们的特点是居高临下、恃强凌弱、吃硬不吃软,不相信眼泪和感化(战时的日本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高”与“强”,即“彼可取而代之”的一整套制度和观念(我们确实没有),他们当然会问:我们的东西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而且你有什么理由加以拒绝?这就像在没有新鲜空气和干净水源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拒绝呼吸和饮水。他们的道理确实是“硬道理”。”

  上段摘自李零的《讀《劍橋戰爭史》》,這一觀點在趙林教授的“三次游牧民族入侵”中也有體現,強勢入侵者自然會帶來文化上的入侵,但是在我看來軍事入侵並不代表著完全意義上的文化入侵,我更容易把其看作是文化融合,未必是被統治方的文化消失,我國多次外族入侵自不必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文明也能看出其被融合的態勢,即使今天美國在佔領日本的期間,美國文化反被日本文化影響的情況也未必需要大驚小怪。我個人覺得文化是融合為主的,當一種文化有足夠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時候,它就能延續並發揚光大。

  “中国学者到欧美讲学,彼此交流用英语,那是不得已(比如他们不会讲汉语,我们不懂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不会对方语言,仍用自己的语言,也是不得已。大国不学外语,小国才学外语,这是一般规律。比如,美国人就不像欧洲人爱说外语,会说外语。欧洲的国家都是小国,一抬脚就上了别的国家,不说外语没办法。现在这个世界,谁丢下母语不讲,张口就是外语?都是前殖民地国家。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语言丢了,不用前宗主国的语言就没法讲话,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学校不是养鸡场》)

  文化的基礎是語言,而語言是極為勢力的,我們不會去學西夏語,也不會去學埃及古語,那些都是語言學家或考古學家的專長,大部分語言工作者只會為世界上最流行的語言服務,古代如此,現代依然,我們學習英語,不是因為英國文學或是澳大利亞文學有多美好豐富,就好比德國文學與法國文學一樣燦爛但學習其語言的人卻遠比學習英語的人少,在我看來語言不能等同於文化,文化是可以超越語言的,跨地域時空的傳播,而語言則是與人和民族、國家存在極為重要的聯繫,現代中國教育將英語放在與其母語同等地位,我不能說這是時代的倒退,我只能說中國現在還處於弱國心態,就等同於當年日本對著中國一樣,我不認為我們的母語會消失,我只認為,我們的語言會蛻變,或者融合。

  李零《战争启示录》“计谋本身无好坏,全看对方是否中计,中计就是好计”,其實這也是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大政方針下的思想體現,記得俄羅斯戰略思想中也曾有“層”的概念,大致意思是如果假設敵方可以選擇左右兩種打法,那麼如果敵方傾向左,如果我們知道了,那麼我們防禦左,這是第一層;敵方猜到我們會防禦左而故意攻擊右,而我們知道地方會反其道而行也防禦右,這是第二層;如果敵方猜我們也會想多一層,而攻擊左,這就是第三層,以此類推。有時你可能多想了一層,反而失敗,也就是計策其實還是以結果來定的,“抓到老鼠的才是好貓”

  關於中國,李零先生提到了兩點:“中國對世界沒有支配性,這不是中國的缺點。”(《讀《劍橋戰爭史》》)“汉以后,中国的大一统,内部融合比较成功,但边患无穷,始终头疼。“蛮族入侵”,世界各国都抗不住,只有中国,胡汉之争两千年,各有胜负。中国的领土,就是借这种你来我往,我化你,你化我,而成就其大。单就领土而言,双方各有贡献,但“蛮族”的贡献更突出。历代版图,蒙元最大,满清次之,民国、唐、汉又次之,遑论其他。元代和清代,统治者都来自塞北,世界历史上,除近代欧美列强,他们是最大征服者。有清一代,虽受反清复明的革命党人诋毁,包括章太炎和孙中山,但平心而论,他们能以少融多,把横跨欧亚大陆的众多国家和民族纳于同一个国号之下,反客为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边疆政策,它是两种“大一统”并用:汉族是以政统教(延续传统),边疆是以教统政(类似欧洲),远比汉族成功。民元以来,孙中山倡“五族共和”,是继承清朝。再向上追溯,则是元朝。这点对现代政治很有启发。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东亚共荣圈”,也是模仿清朝和元朝,幸好未能如其愿。”(《避暑山庄和甘泉宫》)第一點說明中國不具主動擴張性,在我看來甚至有自閉心態,沒有對外擴張的進取心態(隋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人政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第二點說明了中國的融合能力,最後我只想說日本侵略中國對日本本身沒什麼好處,可以說從一開始日本的戰略就是錯誤的。

  關於制度和學術氛圍的討論,現今早已是公眾話題,這裡面李先生也自有很多獨到看法,因為談多了不知道會不會河蟹,所以就不談了,大家買書的時候自己看吧。

  評價:30元今天在四大都市就是一頓飯錢,買本這樣的書還是值得的,如果上網打個折可能還不值一頓飯,可能先生的話書生了一點,但是我已經受用不盡了。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四):批评别人要怀有敬

  《花间一壶酒》,大多是这样的杂文和随感。李零带同你一起去反思,去寻找那本质的东西。如同该书的副标题“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酒这物事,当你活到某个岁数,你就发现,它不是用来醉人,而是用来灌顶。《花间一壶酒》的有趣,还在于作者对很多问题,有痛快淋漓的批评。比如,对于盲目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学校不是养鸡场”就出自李零之口,他说“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只看到数目字的学者,听到这样的批评不知道会不会脸红。李零也并非大言欺世之辈,《笨蛋总比坏蛋强》里面,他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说,趁着没出名,多读点书,批评别人要怀有敬意,都是不漂亮的老实话,远比许多不老实的漂亮话有用。而在《花间一壶酒》中,李零对中国、西方和中国现代化三角关系的阐棕,虽然说的是中国不要在现代化的焦虑中把自己给丢了的理,并不新鲜,但比喻挺新鲜也挺形象。不过《花间一壶酒》的文字不够简洁,唠叨和重复的地方不少,这也是李零的风格。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五):且凭杯酒长精神

  之前读张鸣的书,才知道了有李零这么个人,也就对他的书有了点兴趣。《兵以诈立》《丧家狗》之类的有点专业,所以就先挑了一本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作为认识作者的门径。

  本书收录的是李零的杂文随感,篇幅长短不一,主题各异。比起学术著作,读起来更加轻松随意。李零在书里基本用浅显的话讲大道理。除了“大梦初醒”里有几篇术语较多,较玄乎,其他都称得上通俗易懂。而且既是随笔,行文更可无拘无束,老爷子那种北方人独有的痞劲儿时常冒出来乐你一下,看似插科打诨的文字,仔细读来却又有那么一股犀利与锋芒在其中。闲来无事时读一段,绝不会无聊。

  当然,如果只是会损人,那只能叫文痞;如果只会逗人乐,那只能算丑角。李零的文字,犀利归犀利,可里面没有太多自命清高,没有太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过剩。他的犀利,透着看破表象的智慧,纵观古今的博识,和一份洒脱不羁的豁达。在他笔下,那些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虚伪、矫饰、罪恶、荒唐,那些被人们披上美丽外衣的虚假,纷纷现形。任你是堂皇的偶像,道貌岸然的圣人、崇高的主义、神圣的普世价值,都回归了“器”的本质。李零学贯古今中外,所以既不非古厚今,也不厚古非今;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可以说李零是看得清的人。正因为看得清,才能针砭时弊,道他人之不能道,不敢道;正因为看得透,才能百无禁忌,酒色财气无一不当话题。

  更可贵的是,李零虽然以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却没有陷入犬儒主义或是虚无主义,没有像某些人一样“怀疑一切”。虽然看多了历史的分分合合,看多了虚伪狡诈,但他依旧不失对人类良心的乐观与人性关怀的肯定。就如同谈到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所说“我们永远站在罗宾汉一边”,如谈及改革不忘为小人物张目,其间种种,令人钦佩。而作为体制中人,能够对体制本身提出批评和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也是不易。

  作者笑称自己“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清醒”,其实酒不醉人,喝不喝都清醒。不过,借着作者这杯酒,我等读者也大可一起清醒一把,是谓“且凭杯酒长精神”。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六):真人真学问

  北大中文系有个教授,李零,读过他的几本书,其中一本《花间一壶酒》读了两遍,边读边感叹,真人真学问。

  这个年代,知识爆炸,信息漫天。看不完的新闻,闹不清的八卦。从这样的新闻,八卦中抬起头,心里觉得更空更无聊,常常比低头下去的时候更甚。但是读李零的书,扎扎实实,稳稳当当,话不多,道理不浅,要见地有见地,要学问有学问。燥热喧嚣里浮起来的自己,读了这样的文字,好像又稳稳当当回到了地面。想了下为什么,大概文化就像一颗大树,枝繁叶茂的,那些新闻,八卦是叶子和花,吊在这些上面,摇摇摆摆,心烦气躁,总有种要掉下来的感觉。而李零的书,带着我走进了树干,进入了树根,所以越看越安稳,越看越踏实。

  李零是学考古的,业余写点杂文。他自己说是从工作的沙漠里逃到绿洲,喘口气的意思。他的文风如何,听听他烦什么样的文章大概可以揣摩一半:“第一是卖弄理论,洋味十足,句子很长,曲里拐弯,疙疙瘩瘩”,“第二,过于小资,过于文人,过于书卷气,抖学问,掉书袋,自作多情,自我感动”,结果他的文章就自然成了明白如话,痛快淋漓。

  真人,就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不矫情,不矫饰,我手写我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一千二百多年来,不知道多少人读过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大概只有李零把“月亮:西方现代化;酒徒:中国;影子:中国的现代化”像代入方程式一般代进了这首诗里。西洋的现代化照在中国这个酒徒上,酒徒身后的影子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影子永远不能成为月亮,没有月亮也就没有影子,月亮照过来中国这个满腹冤屈的酒徒又不能不喝。喝了之后就舞来舞去,身下的影子永远是凌乱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大概将来永远会如此。诗是李白的,读的是李零,他要说的是目下中国这个酒徒。

  这个世界,这个世道,这个社会里的百姓是什么处境?李零说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尚书》说“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当一个国家自己作践自己的国民,你还怎么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他不是说现在,是说明末清初。一群强人举着各种口号,各种旗帜杀来杀去,中国民人,死亡过半,四川几乎蘼有孑遗。最后外族入主,谁对谁不对?“我最恨这种选择,不是观点不鲜明,不是立场不坚定”如今的当权者,是否懂百姓的心事呢。

  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了许多年,从这本书的不经意间,我知道了左派右派是来源于法国议会的排列。人人当传家宝似的《三十六计》是1941年发现的手抄本。先进,后进是被日本人用反了的,我们现在以讹传讹用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吸烟不是中国式,是清末才传来的美州货。马子即尿壶,是避李唐先人李虎讳才吧虎子念成了马子。出恭,是源于明清的科举考场的一块牌子,“出恭,入敬”。蔡伦之前的中国人,大都棍儿刮来着。。。太多太多。

  学问是什么呢?大概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还可以推测一点向何处去的知识吧。李教授有颗好奇的心,自由的心,幽默的心,所以读他的文章你的好奇,自由,幽默,深刻都能得到不少的满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间一壶酒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