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是一本由石康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晃晃悠悠》读后感(一):我相信阿莱说的一切
回家,很久没有的,一个人走路回家。路上,突然想找人说话。想了好几圈,发现能打的只有家人。同老爸说了1分钟,他在开车。然后电话到家里座机,和老妈唠了几分钟,说起家里开始在拾掇第一层的地面了,说起家里天天下雨,说起家里又借钱了,还怨怼说都怪过年花得太厉害了……
一时间,觉得,这样才算真实,是切切实实的,可触可感的生活,一点不飘忽,一点不虚幻。
不想做饭。已经一周多没有开餐了,但愿上次锅碗瓢盆洗得足够干净,但想着,下次也要先好好收拾一番了。去了常去的那家,味道十分特别,能让自己记住的桂林米粉店,牛腩汤粉,加煎蛋,11元。夹掉汤面上的香菜,然后兀自吃起来。味道,还跟从前一样。
手机里豆瓣下的书,前天在海口机场看了一大半的电子书,石康,《晃晃悠悠》。看到书的折点,其实是故事的折点,是主人公的生活折点。翻出来,边吃边看。是第一人称的写法,以至于,我甚至没记下来,主人公的名字。但记住了他生命中,十二分中意的女人,阿莱。嗯,第一眼看到感觉有些奇怪的名字。
类似于回忆录的写法,手法比较随意,就好像,只是在向人,叨叨自己的种种过去,而且因为主人公个人的性格原因,总是有些跳跃,有些混乱,有些不大正经,或者叫,不大正常。但,到底还是勉强看明白了。
一个城市不明的男生,一带而过的幼时,尔后的中学、大学,以及后来,关于他和他生命中,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主要是阿莱,其他,均只是回忆里的零星点点,是两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他个人某时突然的微弱记忆。
阿莱,一个从大学开始,在一起八年,尔后离开,然后突然折返,又终于彻底离开的女人。第一次给了他,生命最好的年华给了他,结婚前找了他,在他的生命中,莫名欢喜或悲从中来的感觉,都是源泉的女人。
他们的爱情,关乎青春,关于校园,关乎文艺电影,关乎摇滚音乐,关乎文艺与世俗并济的所有所有。
其实我本没打算写书评的,现在也是。
我只是,在吃桂林米粉的过程,将书的后半段看完了,看的,刚好是后来的重逢,与最后彻底的分离。
故事的最后,他写道:
后来,她真的走了。
这就关于阿莱的一切。
作者用极长的篇幅,用极度直接和惨烈的言语,表达着他关于阿莱全部的想念,爱恋,留念,
仿佛世间每一个男子,若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个阿莱,他必定能感同身受,愿意倾其所有,换回一个从头来过。
然后,他说:
在我难过的时候,不管那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喜欢被别人察觉到,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不喜欢而已。
我知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么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我相信阿莱说的一切。
写完这故事的时候,石康二十七岁。他说,他的青春时代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有人评点,
“石康的心里最深的那个女子一定是米莱的原型,无论是在晃悠还是奋斗里面,他把那么多的好都给了她,却唯独不肯让她留在最爱的人身边。”
“周文和阿莱要得东西不一样。一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吃完之后,我看完了这个故事的终结。坐了好一会儿,喝完了手边的凉水。
抽身而出,2月底的深圳街头夜晚,灯火如初,有些微微的凉,我看这个世界,想到的,全是一个人。
那一刻,飘忽,虚幻,一点都不真切。
《晃晃悠悠》读后感(二):大学生看很好
我正好是读大学的时候看的,那时候这本书才印出来,我男朋友当时把它当黄色书籍看。
这本书让我对石康的看法很好,后来看石康编剧的《奋斗》,也不知道此石康是不是彼石康,反正我对石康的好感直线下降,油嘴滑舌的贫货!一个货字,感情上就不可能太尊重了。
如果只是同名,我对《晃晃悠悠》的作者就太不公正了,那我将收回贫货的帽子,并向《晃晃悠悠》的石康致歉!
但彼此石康的文风好像是一致的。讨论米老师从棉毛裤里露出的那一截鱼肠子就很贫。
十年前,石康贫嘴,我们都很喜欢,因为那时候的他比现在年轻了十年,小年轻贫嘴是可以惹姑娘发笑的,是可爱的贫嘴。现在都十年后了,石康还继续贫嘴,没有进步,一个中年男人贫嘴,是让人BS的,是浅薄的,是上不得台面的。
石康!你可以贫一阵子,但不能贫一辈子。你要求进步,你要与时俱进哪!
《晃晃悠悠》读后感(三):我很怕我的朋友说他不喜欢《晃晃悠悠》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the one,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the book, or, the movie, 就像moxi说对她影响最大的电影是新世纪福音战士。。。I don't get it, but I will accept it.
《晃晃悠悠》就是我的the book,说这话的时候,颇有一种拉着一个衣着邋遢的男生介绍给我的朋友说:“这是我男人” 的感觉。
嗯,我不能背叛晃晃悠悠,这是一个陪伴我整个青春期+高中的东西。
谁要是这会儿跳出来说我浅薄,我也认了。
这本书我认认真真前前后后一共看了没有十遍也有八遍。
石康说:阿莱,你是我想要游到的最后的此岸,或者彼岸。
石康说:别跟别人说你今天难受过,什么都别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晃晃悠悠》绝对不是什么青春三部曲的一部,我几乎可以说这是石康唯一的作品。
他一辈子都在重复《晃晃悠悠》的故事。
就像我永远不会忘了我当年在南湖骑车,骑那么长时间,就为了创造一个“遇见”。
这是我年轻过的证据。这是我爱过的证据。这是我的一个部分。
所以,我必须再次拉着这个邋遢男生的手,在大家不理解的目光里,绝尘而去或者慢慢离去。
《晃晃悠悠》读后感(四):晃晃悠悠,大学那些事儿
阿莱就老对我这么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石康《晃晃悠悠》
前几天一直想写关于这本小说的感触,但由于种种“晃晃悠悠”的原因,总是无法完成。上次我说过,这本书是合适男人读的小说,当然啦,女人也可以读,好小说谁都可以读。石康的这本书,貌似在高中的简陋而发霉的宿舍看过,或许看的是另外一本《激情与迷茫》。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感觉不怎么样,作者啰啰嗦嗦一大堆,才进入回忆,才进入让人跟着热血沸腾的状态中。本书主要写了周文和阿莱的纠缠,还有那些大学里的事儿,虽然很多事写的比较夸张,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或许比故事还要夸张。初恋,考试,同居,分手,摇滚,梦想,关于种种,对于周文来说,应该是,生活是残酷的,爱情更是琢磨不定的,或许只是想做爱,就做了,考试不过,想偷试卷,就和华杨在夜深人静的校园里守候。在这里,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充满乐观的大学生,而是被考分,被爱情,被现实折磨得失去自我的一个青年,迷茫的青年,这种迷茫,就像喝光是所有家中的啤酒,想再喝,楼下的小店已经关门,想掏烟,却找到空烟盒。
许多年以前,我以为大学是欢乐的乐园,其实不然,如果你没有好的出身,腰包不鼓,那样,你在大学里或许就是另类,后来上了大学,占位置,在点名之后,熬到第一节课下,然后就逃课去上网,也和朋友们去吃饭喝酒,男男女女的,喝的烂醉如泥,有时候找不到厕所,就在大街上解决,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少发生,和书中的对比,原来这些都是小样的,周文他才是大样的,他敢于藐视教师,敢于怀疑社会和教育,他愤怒,他迷茫,他经历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生活。
“阿莱最后离我而去之后,我的生活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了一次飞跃,我的意思是说,是向坏的方面进了一大步。我已无法对任何事物任何人产生真正的信任,甚至对自己也不相信,我不再积极,不再天真,不再快乐,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我无法让自己再次怀着真诚面对一切,我无法再次恋爱,无法再次获得痛苦,无法让自己以肯定的态度面对生活,我时常想,是我完蛋了,还是这世界完蛋了?事实上,我和世界都没有完蛋,而是原来心中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完蛋了。”多情自古伤离别,被你深爱的人拒绝或者是分手,对于某一方来说,有时候的打击是致命的,要么就是毁灭,要么就是重生,貌似在06年的时候,听说某某大学的某学生跳楼了,那学校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朋友都说,爱这东西啊,搞不好真是他妈的危险啊。
这本书给我们的意义是什么的,我无法想清楚,因为我不是从文学价值方面去挖掘的,反正就想到什么说什么,感性一些也罢,理性总是太累,总不想每次都像写初中作文一样,非要赞美啥啥,非要提炼中心思想,这样的拘束太没意思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一个词汇“生存”,每一个个体的的生存都有自己的方式,就如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研究哲学,有的喜欢流浪,而现实的生存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小说只是虚构出来的某一时代背景下的某一种状态,而小说要反映的也只是一个思想,看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了阿莱离开周文的原因不是爱已经消失,而是阿莱觉得周文总是处于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对比起来,阿莱选择了嫁一个她不爱但很有钱的男人,有机会的时候,就和周文上床,直到她去了马来西亚,直到周文再也找不到她,直到在见一次面,都不再可能。
在第144节中,写了陆然的来信:“‘告诉我,幸福的开端在哪里?’我这么问自己,那是我走在一条田埂上所做的胡思乱想,两旁是刚刚收割的秋天的稻田,目光的尽头都是金黄金黄的颜色,田里有一些拾麦穗的农家小孩,他们远远地用好奇而羞涩的目光上下打量我,他们穿得破破烂烂,衣服裤子不管原来是什么颜色,现在看上去一律呈土色,田里还有成群结队的麻雀,它们时而远远地飞去,一会儿又飞回来。但距离我和孩子们都很远,刚一走近,它们就一轰而起冲向天空,我还看到一只田鼠,它长着灰溜溜的皮毛,但跑动起来迅捷无比,一闪就从一条田埂间溜得不见了踪影。田里东一堆西一堆地摆放着许多稻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土地和谐地接触着,仿佛它们不是人工堆放的,而是天然就长在那里的。”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让我感觉很是欢喜,能看到终于的文字,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当然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也不知道这段好在哪里,反正就是有一种让人心跳的感觉,或许是离家好久的我,对故乡有一种依恋,因此对此段文字情有独钟。
周文和阿莱的爱情,八年,八年不算长,但八年,也不算短。世界上没有如此清晰的周文和如此率真敢为的阿莱,因为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把我们的真实的欲望表达出来,也无法预料明天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生活,我们不该“晃晃悠悠”,而要阅读,就不该错过《晃晃悠悠》这本书,它和《草样年华》一样,会让你想起曾经某些岁月,某些激情,某些我们认定并钟爱的信仰。
《晃晃悠悠》读后感(五):雾霾里
赖床看完了这本书,看到最后那段精彩之极的诗一样的情书时还是忍不住流了一点眼泪。大概是因为想起了陪伴自己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个人吧。
这两年雾霾严重了很多,站在八楼的天台上已经看不清橘子洲头的雕塑了,只有茫茫然的一片灯光。
就仿佛是太多人心里的茫然藏不住了溢出来了一样。
《晃晃悠悠》里的生活也许是夸张的(华扬和刘欣的原型是老狼和高晓松么?),但那些生活在过渡时期的不知所措,那些明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又讲不出来的憋屈,那些对美好感情的渴望,那些自以为是的反抗,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人表现在面儿上,有的人闷在心里。
谁上学的时候不是有理想有抱负心比天高?谁不是总想着意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跟一个朋友聊起来才知道系里的同学多数要转行了。有点难过,但也没必要跟谁都声明要坚持理想,不笑就算是给你面子了。一心想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直到第一次走进招聘会的现场,被用人单位像挑白菜一样的拣来拣去时,才觉得自己真是够无力的。聊起一些问题,连报社的老师都对你说,有些事如果没法改变,就别别扭了。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特别怀念我们在一起在学校的时光,怀念我们曾经笃信的一切,我亲爱的阿莱,即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高兴的是,我把我最好的都给了你。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发现,我是如此的想你,我亲爱的阿莱,我需要你,无时无刻。
好了,想想便罢。
《晃晃悠悠》读后感(六):表达方式
看石康的《晃晃悠悠》。里头的陆然总想找一种方式表达自己。他试过文学,摇滚。最终决定把自己变成一个大款。他最后说:钱是人的第6感官,没有它,你就无法充分地运动其他5个感官。生活的出路就会堵死一半。我不禁想起我和胖子讨论的。胖子是个纯粹的商人坯子,一直以来从事商业活动,并陶醉于此。他说他喜欢的不单是钱本身,而是与客户周旋的过程。生于商人之家的我从小便厌恶一切商业活动,主观上认定其俗不可耐,绝对和自己的生活轨道沾不上边儿。可稀里糊涂的就沾上了一身铜臭的胖子。于是我只好静下心来对商人重新理解。
书里周文问陆然,表达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连表达方式也包括在内?
陆然回答:如果不表达,那用什么方式表明我存在着?
看了他们的对话,我无比苦闷。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着,我们是否在以一种方式表明了我们的存在? 街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我不认识他们,不了解他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看不到任何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存在对我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那么,如果人与人之间真的没有任何纠葛。我的存在对你,或者你的存在对他,都完全没有意义。任何一个人的死去,生活都丝毫没有变化。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存在?
我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的写字,一开始是为了他妈的文学,但最终只是为了自己。如果文字能把我想表达的说清楚,那就是它了。否则的话应该换点儿什么别的。比如有的人可以用人民币表达自己。
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