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一本由[日] 片山恭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一):孩子心里的世界有执着的勇气
说实话,是被销售量超过挪威的森林的广告给骗去买的这本书,一起买的还有周云蓬的《春天责备》
有事林少华老师翻译的。
纯爱。
只属于那些相信等爱的狐狸的人……
只属于相信小王子的人生观的人……
在片山恭一的世界中,“婚姻不是为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喜欢”似乎永远得不到的能和最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场所。
交换着充满孩子气的日记本
祖父与孙子的剪影,飘散的骨灰
夏日,沙滩,动物园
在樱花树下,“我”并不是放开亚纪,然而是亚纪和那场缤纷的樱花雨永远在“我”的世界中心落英缤纷
机场的最后一幕。
病床里的亚纪淡然一笑,“现在心情非常特别。脑袋给病塞得满满的,却根本想不成病,那么想逃出这里,现在却搞不清楚想逃避什么。
阿朔说“不是逃,而是出发。”
是的,不是逃是出发。
...“如果真人看不到了呢?”
...“那样的可能性不在我想象力的范围内。”
那晚,他们义无反顾,只有他跟她,逃离这一切。
那晚,最动情。
只是那晚,他们没有去成她梦想中的世界中心。
他只想让她做他的白色新娘,但她却遇到了白色病魔。虽然生病的情节有点狗血,但骨灰的情节深入人心。
爱,是灵魂的痛,因为记忆就像磁带一样可以反复停留在那个伤口,人的记忆被唤醒的时候,你就无法止住思念的步伐。在动物园的时候,她说古人说思念的力量可以很强大,能把离开的岛拉过来。
孩子心里的世界总有执着的勇气。
但这是难以奢望的爱情,难以忘怀的昨日总会被现实的脚步追上。活着的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而当这个人从我们的水平线上消失后,我们则只能漂浮在漫无边际的世界边缘中,一边面对捉摸不到空空如也的未来和虚无,一边试图潜入深深水下去寻找那永恒的追忆,直到我们自己也迷失在另一个世界中。
所谓的世界中心,不就是自己么?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二):关于死亡和时间
虽然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但书中字里行间无不蔓延着追求爱情的至高境界的精神和关于死亡和时间的思考。
为了爱情,可以相守五十年在各自的生活和世界里思念彼此
为了爱情,可以在阴阳相隔的挣扎中带着孙子去掘墓
为了爱情,可以为她疼痛,为她难过,可以不顾一切带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这是关于爱情。至真,至纯。
也许只有在小说里,我们才相信,原来真正相爱的人,可以守着不同的婚姻依旧思念这彼此,可以一相忘就五十载,可以从豆蔻年华到年过花甲。作者相信,思念是对于爱情最大的尊敬。思念可以让两个被海洋相隔的大陆连接起来,这便是爱情的力量。
即便如此,爱情力量也不足以抵抗死亡。面对死亡,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的感情,人们都只能望而却步,无能为力。而这,却是爱情里最遗憾的事。
除了对爱情的唏嘘感慨,也少不了对于死亡的探究和思考。
主人公不断的自问:有没有来世。女主人公说不相信来世,但相信神。这自然是逻辑相矛盾的,把希望寄托于神,也便会将此生未完的缘分倾注与来世。他爱的姑娘离开了世界,奔去了死亡,他却试图让自己相信肉体与灵魂分离,肉体化作骨灰,而灵魂常伴他左右,空气里有她的气息,身边有她的痕迹。
不论是自欺欺人,还是自我安慰。作者都始终从哲学角度以一个经验主义者的身份诠释这一切。“倘若以为看得见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就是一切,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是彻底成了索然无味的东西。”他反思这一切,他反思存在和死亡的关系,他说,我们不过是因为感知到存在的存在者。
然而幸福却是自始至终看不见的东西。即使这样,我们却能从心底涌出幸福的感受。
无论如何。生也好,死也好。暂且当做生命永恒轮回,有些爱情若能长久,便也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历练。纵使已天各一方,只要能感受彼此存在的气息,即使在一起又能怎样。或许,这才是爱情本真的面目。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三):陪伴我高中生涯的最隐秘的感动
上高中的年月里, 每天都在和试卷题海搏斗。人在烦闷艰辛的环境呆久了,就很想有个彻底舒心放空思绪的地方。可惜在那段年华里是何等的奢望。
总是在晚上,偷偷的打开电视,明珠台那时正播放《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绫濑遥薄荷般清爽的笑容,滨海小镇无忧无虑的生活,都让我为之倾倒。长此以往,电视机一开的刹那,仿佛我此刻就在那个小镇,这里没有高考,没有升学压力。大家的生活意义就是努力享受奶油色的阳光,水晶蓝的海水。走在柏油马路上,熙熙攘攘的水手服高中女生从我身边经过,长发拂过我的右肩,淡雅的发香让我窒息。这才是我的高中生活,我应该像朔太郎一样,懵懂憨厚,凭着一颗赤诚的心,毫无章法的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
但《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总是让我贪腻于浮华的时候,把我强拽回现实。沧桑抑郁的中年朔太郎带着沉重的回忆一遍一遍的走以前的路。告诉我,回忆如此痛苦,但仍要继续,因为最心爱的姑娘只能在回忆里相遇。
电视剧版对我的影响入骨至髓,以至于夜阑人静卧看书本的时候,总能自行脑补背景音乐。与其说看书,倒不如是借着小说的提示,一遍一遍的回忆电视剧里的场景。
写下书评的一刻,我是妒忌的。妒忌朔太郎有不一样的高中年华,妒忌绫濑遥有这么爱他的少年。妒忌我只有苍白无力,千篇一路的高中生活。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四):尘梦沉梦
先看的书后看的电影,电影里有句话记忆深刻:接吻这回事儿,不是应该一边谈着理想一边进行的吗?
这么多年读书过来,最遗憾的,恐怕就是没有一边和喜欢的人谈论理想一边接吻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令我不胜唏嘘,对于过去没有热热闹闹来一场叛逆的恋爱而深感不甘,借用爱拔酱一句我也曾经很是疑虑的话:“为什么大家的青春总会有叛逆期?”而此刻过了年纪在读这本书,真是对自己没有过叛逆期而难过。
偶然在图书馆读了重松清的《青鸟》,这本书令长时间盘绕在心中的矛盾豁然解开,至此对日系文风小说兴趣大增,就顺势借了不少来看,一向回避言情类作品的我不怎么就鬼使神差的读了《呼唤爱》,能让我因一句话眼泪就掉下来的书很久都没有出现了(打脸¬_¬还不是因为读书少=_=)亚纪最后躺在病床上对朔太郎说:“じゃね”朔太郎没有回头的离开,催泪指数五颗星。
不圆满的初恋,通常都是男女们一辈子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这样的经历,被多少成年人们放在心里最底处,每每谈论或想到青春岁月时,总要拿出来或者在心里回忆一下,释怀的人体会到年轻时期的灿烂和张扬,略怀遗憾的也能在酸楚中感受到那段不可言喻的幸福。
书里有句话正好说明了这种心境:自己一个人生活时,总觉得日子枯燥而漫长,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日子转瞬即逝,生活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顺便说一下电影版的《呼唤爱》,个人觉得不如原著丰满,弱化了支线,朔太郎同亚纪互生情愫略显突然,但就电影来说绝对算上纯爱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我书改电影最喜欢的一部之一。
总之,电影也好,原著也好,即使让人产生不了共鸣,也能让人回忆起初恋回忆起青涩的叛逆时光。当然,没有初恋或者那个年纪没有发生初恋的,另当别论。
正在初恋的,请好好享受。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五):《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个人认为只看电影的人没有这本小说的发言权
本来开始看的时候没有理解作者要说什么
也觉得蛮恶俗的
又是情啊爱啊生死离别的
看着看着就发现作者其实要说的根本不是
爱情 这个俗套的东西
作者
爷爷用五十年的离别和最终爱人的死亡
明白其实
quot;倘若以为看得见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就是一切,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是彻底成了索然无味的东西"
还有很多表达作者小说意图的句子都是这位爷爷说的话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我就不打字了 累
是对比 晓得吧
个人感觉之所以这本小说也不是特好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闪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六):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空气、水和爱
2015.06
【摘抄笔记】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空气、水和爱。
2.一个人活着的人生,感觉上漫长而又枯燥;而若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忽儿就来到岔路口。
3.“无论表面上说得那么漂亮,绝大多数人其实都认为只要自己好就行。是吧?”我继续道,“只要自己能吃上好东西就行,只要自己能买得起想得到的东西就行。可是喜欢上一个人却是把对方看得比自己宝贵。”
4.人一旦死了,不全都玩了?如果没有下一步,死不可能有什么意义。(讨论死亡悼念)
5.人所以得病,是为了战胜它变得坚强。
6.死的总是对方,不是自己。所以活下来的人就想用那样的观念挽救死去的人。(谈论关于天堂)
7.倘若以为看得见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就是一切,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彻底成了索然无味的东西?
8.人生有实现的事情和没实现的事情。对于实现了的,人们很快忘掉;而对于没实现的我们则永远珍藏在心里并加以培育。所谓梦想和憧憬,都是这类东西。人生的美好想必是由对于未能实现之事的向往所体现的。没有实现并不因没有实现而化为乌有,而是以美好体现出来——实际上已经实现了。
9.迟早会返回这里么?很久以前丢失的东西有时会在一天早上忽然发现它就在原处,以美丽动人的,一如往昔的风姿,甚至比丢失的当时还要新,如同被某个陌生人给小心收藏起来——她的心会这样重返这里么?
【随感随想】
1
爷孙俩的爱情故事
2
美好的回忆是给予生者的慰藉,同时也是生者痛苦的根源。没有在生前得到,只有依靠死后仪式的永存。
自己活得越久,就看得越多生离死别,会痛苦,但要学着快快从这般苦痛中缓过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才是。
生离虽告别后独自走自己选择的路,但合宜的假日又可以欢聚,因离的不舍更能激起聚的欢欣,生的离别很容易正视,心里总可以抱着“总还会再见”的希望。死别,不能再见。此时分离时间限定是一生。此时一幕幕悲伤垂泪的悼念式,把以后要哭出来的泪水都洒在这仪式上,难以割舍,不能再看到熟悉的脸庞,再听到熟稔的声音,再触碰到绵软的肌肤。这才是死者抛给生者的难题,植入的记忆是存在的消失。
3
死是怎么一回事?前一阵子看网易公开课的《死亡哲学》,一元论PK二元论,我想我还是会支持二元论多一点,虽然我是工科的学生。死后自己的思想还存在?灵魂依然漂浮在这世上的某个角落默默注视他们?是的话不也挺好的?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七):《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读后感——关于死亡这件事
小说以“我”(阿朔)作为视角人物,倒叙悲伤又深刻的爱情。
仿佛行走在阿朔的回忆世界里,与他一同追忆亚纪,缅怀过去的点点滴滴。主角们上课时斗嘴、约定好一起去看绣球花、交换日记、接吻,相爱的日子幸福又甜蜜。可这不是一般的浪漫爱情小说,男女主角并没有终成眷属,没有一贯的happy ending,没有像迪士尼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的完美结局,主角面临的是人们常常避而不谈的课题——死亡。
从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的是沉重的伤感。亚纪因病逝世后,阿朔如同行尸走肉般无感的活着,无时无刻思念她。他在梦里见到她,醒来的时候却活在一个没有她的世界里,让他痛苦不堪,多么希望现实和梦境是相反的。这期间思念的煎熬、巨大的悲伤笼罩着他,填满了他生活每一丝缝隙。直到故事的最后,阿朔内心伤口逐渐被时间抚平,他才终于肯放下,接受这残酷的事实。
就如阿朔的爷爷说:“人生是要遭遇种种样样生离死别的。”尽管失去心爱的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人生本身是美好的,不会因为有“死亡”这个事实而抹杀了曾经拥有的所有快乐。珍惜人的逝去,能使我们成长。死亡和爱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你能明白并看透的话,这会促使你更明白爱,更彻底地去珍惜当下和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更加警惕自己:死亡就像每个人身上隐形的截止日期,没人知道自己几时会离开,所以我们要更勇敢、尽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场大病、意外、灾难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的生命取走,生命什么的实在脆弱得不堪一击。亚纪和阿朔约定要去欣赏绣球花的花开,可是没来得及去看,亚纪就和世界永别,徒留阿朔一个人承担失去心爱的人的痛苦。说到底拖延就是人性,喜欢一再的拖延,总以为有数不尽的时间可以去挥霍,大肆地挥霍。错过这一次的花开,不用紧,我们可以等下一次的花期,再错过,再等下一次吧!反正咱们有的是时间嘛。人们秉持这样的态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意识到死亡即将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候才赫然惊觉自己有许多事想要去完成。
所以,容我认真地说一句:没时间了!有想做的事,就赶快赶快去做!别再等!别再拖!
遗憾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该尽可能的减少它,才不会悔青肠子!不是吗?
因为真的,一旦死掉了,连后悔或是遗憾的机会都没有了。
什么都没有了。
不,我们还是有剩下的。
骨灰。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八):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今天凌晨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最近沉迷于日系小清新图书与日剧不能自拔,亚纪的境遇在夜里读起来那么心酸,多年不掉眼泪的我眼眶都湿润了。上一次还是在历史老师面前讨论我那惨淡的人生前景。
谁都想有个青梅竹马,无论后来怎样,美好的是曾经拥有。
自我有记忆开始,我住在姥姥家,二环边上一个普通的筒楼。那时,妹妹住奶奶家,我住姥姥家里,这样两个老人家庭里都有孩子可看了。奶奶家里家教很严,这最终造就了学习成绩很好的妹妹,我住在姥姥家,每天自由的不管我,我那时认识了很多院里的小朋友,也成就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我。
住姥姥家里,有事没事儿就跑到楼下玩儿,那会的我很乖,不惹是生非,周围楼里的住户和孩子都认识我也互相认识,惹起事来很麻烦。要非说青梅竹马,姥姥家邻居有个孙女儿,比我大一岁的女孩儿,她学习很好,也很爱笑,长得很像她的妈妈,见到我也爱笑。我那时不怎么接触到这样的女生,姥姥家那边的几栋楼住的都是新华印刷厂的退休职工老人,哪有那么多漂亮的姑娘。那时我一见她就不由自主地扮鬼脸,她从来就是笑,夏天有时姥姥家敞着大门,她会忽然冒出头来,把刚玩儿完,大汗淋漓的,正在喝绿豆汤,没穿裤子的我吓一大跳,她接着就会胜利般的微笑跑走。
我们之间真正的对话也许没有,或许有我忘记了,我不是经常能看到她,据说她那时正上课外班,我从没听说过。后来又一次她穿着蓝色外国语学校校服回家,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的不同,懵懵懂懂地,她是中学生那个阶级的了,而我还在小学。后来,她看到我也没什么表情了,更是有时视而不见,我疑惑又愤怒,后来心生讨厌,她家经常去一个个头高得骇人的男生,据说是她的弟弟,但看起来笨笨的,而后就更是厌恶,她回家从来都是她的爷爷蹬着三轮车接送,那时的我已经可以帮姥姥抗50斤的大米白面回家了。
后来我搬家了她再也没见过,偶尔回姥姥家,邻居也是大门紧闭。任由绿色爬山虎盘满窗户,听说我搬家后,她搬回家里,和父母一起住,偶尔也会来这里,然而我却一次也没见过。
现在回想,那是那段记忆很美好。
破旧的老楼里,我们几个沿着各楼楼道,敲熟悉的门,把大家从父母与小学作业中解救出来,叫大家下楼玩儿。自我有记忆时,夏天总是很热很热,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因为经常玩耍的破旧楼道太凉快的缘故,因而产生夏天热的深刻印象。我们坐在楼道里打牌,玩儿游戏机,爬楼梯,黄昏时候凑钱买冰水,冰棍儿吃,偷偷混进旁边戒备森严的小学玩儿,晚上在地铁口的空地踢球。那时的老太太还不会猛然倒地,那时二环路车很少,可以跑到路中央捡球,但是也有被压爆的足球,玩儿不成了大家一拍两散。我印象很深,我家那个杨晨签名的皮球就压爆在官园桥下。
我们有时坐在大石台上打牌,有时警惕地看着楼里的大孩子呼啸而过。他们有时目露凶光,就像多年后的我面对不同的一批孩子。
这就是小学前后的小小时代和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九):爱和温暖有治愈超能力
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前看过长泽雅美演的同名电影,雅美是我很喜欢的女星,她身上有着一种淡淡的纯真,隐约的成熟带点稚气,透着邻家女孩的秀气,就像住在我们附近常常遇见的小女孩,唯有怜爱。
主人公是一对高中生,一男一女。就像经典桥段一样,两人相爱了。然后呢?然后女主角广濑亚纪患了白血病,在男主人公朔太郎的陪伴下离去,留下朔太郎陷入深深的怀念中。大家也许会吐槽了,那也太韩剧了吧。但是,它自然有它精妙的地方。书在讲述故事之余,探讨了爱与生命的恒久命题。读来,有一种音乐的共鸣感。
日本作家石田衣良说过:“要是谁说自己二十岁时活得非常快乐,这种人的话绝不可信!” 二十左右的年纪,活在青春的阴影、未知的恐慌之中,叛逆苦涩。随着年岁渐长,要忍受单身的寂寞、忍受工作上人际关系的复杂、忍受着青春渐渐逝去的每一天,继续扮演着光鲜灿烂的外表。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活法。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治愈文化。不管是治愈系音乐,还是治愈系动漫,总在形之上传达一种刻骨而温情的美学价值。生活可以忧伤、低落,但是更充满希望。每天有无数人面临死亡,有更多的人降临人世。我们活着,总有一刻是为了心存善念给予温暖。箭的方向永远朝向靶,我们活着即使不合时宜但总会为有人挂念自己的冷暖而感动。生活,本身即是为了打动。为了一份来自他人、他物的打动,我们学会爱,也希望被爱。这,也是作者希望打动我们的。
活在现世社会里的人们,挣不开的连连烦恼。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女性喜欢看韩剧和小妞电影的原因。无论你是美还是丑,前方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而且他还满足你对现实的诸多要求。这也造成了这个时代剩男剩女几成社会公害,“宅”成为青年人集体特征。但是,我们依旧会孤独,依旧需要一份轻柔淡然的温暖,就像食物与宠物,前者慰藉感官,后者抚摸灵魂。
如果没有一份爱,男主人公朔太郎的爷爷不会晚年痴痴念想。如果没有那时年少的心心相惜,成年的朔太郎想起往事会空缺一大段温情。就像书中写的:“每次陷入这样的回忆,心就像给盛夏阳光晒伤的皮肤丝丝作痛……它就在原处,以美丽动人的、一如往昔的风姿,甚至比丢失的当时还要新,如同被某个陌生人给小心收藏起来。”有段值得收藏的往事回忆,幸福的让人璀璨夺目。
少年,容易被打动,也容易创造感动。所以,少年的故事,往往更治愈人心。就像看《夏目友人帐》,我总会在忧伤中得到治愈。看着年轻的夏目,总有一种年少最美好的心有戚戚。这世上,来一遭本就不容易,如果自己没有被打动,就给他人一份可值得打动的温暖吧。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读后感(十):你离开之后 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
听过让自己难受的一句话
在你离开了之后
我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今再回头看
只是会心疼那个偷偷哭泣的自己
爷爷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孙子送别患白血病的喜欢的人
命运是这样不可预测的东西
他在很久以前在广播投稿的文章竟成了现实
对文中某些句子还是很有感触的
摘录如下:
一个人活着的人生,感觉上漫长而又枯燥;
而若同喜欢的人在一起,
一忽儿就来到岔路口。
你离开之后
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
:以前只看村上的书的时候,不觉得翻译有什么问题。现在看这本,整本书都有着译者本身的语言风格啊。。。。何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