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一夜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一夜读后感10篇

  《第一夜》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夜》读后感(一):冒险才是王道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完这《第一日》《第一夜》。 一开始冲着爱情去的,后来被冒险吸引,被凯拉和阿德里安的科学精神吸引。伊沃里的执着,角色之间的友谊,都令人感动。 凯拉和阿德里安碾转于世界各处,只为寻求真相以及他们各自的理想。虽然最后,真相要被隐瞒,但过程却是无法忘记的。追杀,监狱,肺病,逃跑……还好,一切都值得 但凯拉和阿德里安对危险意识实在是就 那么一点点,好听点就是为了科学可以忽略一切,其实就是不懂人心单纯的科学追求者。 全书最没看头的就是爱情,还涉及大量地理,历史,天文,看得我实在头疼。 当四亿年前的星空图出现,整个人就沸腾了。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追求

  《第一夜》读后感(二):不管名气多大,故事不好就是不好。

  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不是好小说

  一连几天看完第一日和第一夜,我想说的是作者在开头把题目设置得太宏大,铺的太开最后就收不住了,就像网友感慨的“结局是什么鬼?”关于结尾可能是马克·李维的一个弱项,我最近看了几本他的书,除了偷影子的人稍好一些,其它都是这个样子,严重地虎头蛇尾

  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马克·李维,1961年生,法国人,是法国著名作家。他并不是科班出身年轻时候开过公司,37岁时才写出了第一本书《假如这是真的》,听说是为了让儿子三十岁时能遇见三十岁的老爸,了解他的心情,才开始写作的。结果一炮而红,成了销售冠军,之后他就离开原来工作的建筑事务所,开始全心创作。马克·李维是一个很高产的作家,到现在已经出了十几本书。在中国也很火,最有名的就是《偷影子的人》,是一本易读的小清新治愈系小说,我之前读过觉得还可以。

  这套第一日和第一夜,也算是他的经典之作,但读起来并不理想。书中一个考古学家和一个天体物理学家肩负起探索人类起源奥秘的重任,展开了一场遍及全球的冒险活动经历了被“组织”数次刺杀、拦截、打击等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找到了有关古代星空拼盘中的三个碎块,但是为了全人类的安全,以现在揭开人类真相为时过早会引起人类的残杀、带来社会动荡等理由放弃了继续追寻,把已有的也埋入了大海,当作从来没有发现过,最后两人定居到一个安静的小岛上过上了幸福地生活

  他们全世界到处找寻的过程读起来还是很刺激,让人充满想象地跟着他们到埃塞俄比亚、伦敦、巴黎、西安、莫斯科、阿姆斯特丹等地进行探险之旅。但整个故事的设计在逻辑上还是很有问题,我始终理解不了,发现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更早一些的迹象为什么会对现在社会有危害呢;另外发现了一些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检测的碎块,为什么不能试着去研究而是掩盖起来;试着去拼凑完整难道会导致人类灭亡吗,逻辑上完全不过关,这是作者欠考虑的地方,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不是个好故事。

  不过要问我从这套书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作者为了写作做了那么多的功课,储备了多个门类的知识,我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本书中就涉及到了大量的考古学、人类学、物理学、世界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要知道门外汉想写得很地道,确实需要下大功夫。

  马克·李维的名气非常大,拥有年度销售冠军、最畅销小说家、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等一大堆闪闪发光的头衔,但书好才是真的好。马克·李维的书算是告一段落了,看得我有点失望,近期我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到他的作品上了。

  《第一夜》读后感(三):瑰丽幻影下隐藏的人性讨论

  假如世界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假如人类的知识体系被彻底颠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埃塞俄比亚到中国、缅甸、俄罗斯,作者给笔下的天体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铺开了一张宏大的路线图。两人原本分别追寻宇宙的第一个黎明和人类的第一人,却寻找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真相——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高级智慧生命,第一个具有如今人类基因的生物,来自地球之外。并且,她的基因要比现在任何一个人的都要完美。人类数千万年的进化,不过是以她渗入地球水系统的基因碎片,跌跌撞撞地把她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

  身为科学家,他们自然想要将这个颠覆性的发现公之于众。但却被阻止说一旦宣扬出去,会有数百万人因此死去,地球会陷入“第一夜”。

  虽然书中给出的理由是宗教,对持无神论观点的读者似乎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其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如果他的意识不再受任何超越一切的秩序束缚,谁还能阻止他杀害自己的同类,抢夺自己缺少的东西?”

  是了。宗教只是一个缩影,这个发现也只是一个缩影,或者说,一个代表。把宗教替换成世界上所有现有的秩序、伦理道德,以及一切目前使世界运转下去、使人类不致毁灭的平衡力量,再把书中过于科幻的科学发现换成其他更有可能出现、影响生活的技术发明,我就理解了作者究竟是在讨论什么。

  假如有一天,突然有人宣布,时光可以倒流,人类可以起死回生,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发现了其他宜居星球,那么现有的世界观会被颠覆,一些人再也不怕受到秩序、道德、法律的谴责和约束。人类不再惧怕使自己的同类死亡,也不再惧怕地球毁灭。到了那一天,人类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否战胜外部的缺乏约束,就成为世界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因素。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人的本性是什么,人性究竟经不经的住如此考验,我们无从知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我只是希望,人性根本不会经受这样的考验。这样看来,作者给笔下人物安排的,是最合理的结局。

  《第一夜》读后感(四):上帝造人,还是人造上帝

  距离看《第一日》已经快两个月了,但是故事情节没有忘,这么长时间一直惦记着女主角的生死,还惦记着那几块神奇的石头有没有凑齐、到底揭示出怎样的宇宙奥秘。所以拿到《第一夜》的时候迫不及待就开看。

  如果说上一本书糅合了考古、天文、宗教等奥秘,这一本则更多揭示出历史以及政治方面的相关内容,特别是看到涉及中国、苏联的部分,总觉得作者隐隐约约在映射什么。写到西安、成都时,“脏乱差”的环境嘲讽起来毫不含蓄,女主被关紧监狱更是透出对中国司法程序的揶揄。到了苏联,光是对“考古学家协会”内部的揭露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

  “在这个可爱称呼的掩护下,他们的任务是清点当时的考古工作,尤其是盘点所有能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将之充公。”“在这个国家,生活一直很艰难,如今情况依然。在当时,一开金子就可以支撑几个月的生活费用,而化石更甚。”“彼得大帝执政以来,我们的遗产 不断遭到掠夺。赫鲁晓夫为保护遗产而设立的机构也因世上组大的文物倒卖安而告终。”

  那么,如果历史遗产仅仅是用来应对现时困难的储蓄罐,那将历史神化、将宗教神化的人又怀着怎样的目的和企图呢?

  随着书中的男女主角配角在英国、法国、希腊、荷兰、中国等国不断奔走寻找,真相终于在碎片间拼凑出来,被保存下来的十万年前的遗体竟然是女人,不是男人长久以来上帝的信徒们坚信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但科学家们千辛万苦探寻出来的结果竟然狠狠抽了信徒们一个耳光。如果这是真的,上帝究竟是谁“造”出来的,又是为了欺骗谁?

  这样的科学证据被公布于众,这个世界将会被毁灭。“地球上有15亿人生活在无法容忍、难以接受和无法承受的贫苦中。如果希望被剥夺,哪个男人、女人和孩童还会愿意承受自己的生活境况?如果他的意识不再受任何超越一切的秩序束缚,谁还能阻止他杀害自己的同类,抢夺自己缺少的东西?”

  原来如此。宗教或许是虚幻的,甚至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因宗教而起的流血冲突事件,但它更多地还是挽救人的生命,给予贫苦的人心灵上的慰藉和振作起来的力量。

  面对这样的答案,科学家竟无言以对。的确,没有人能够狠下心来告诉那些苦难中的人,你们这些苦难并没有得到拯救的良方,因为这是资源有限性和权利不平等性造成的必然现象

  神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神?马克•李维在这部野心勃勃的小说里就无神论和有神论展开了庞大的论证,却狡猾地回避了答案。科学带给我们理性的客观,让我们认识了千千万万的细胞和亿万颗闪亮星辰,可是谁能知道,我们所认知的部分不是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况且,又是谁,将这无限大、无限多的部分组合排列?恐怕 ,我们又得把自己人类的无知归咎于神了。

  《第一夜》读后感(五):信仰的力量

  提到西方的宗教,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字眼是创世纪、夏娃和亚当、耶稣受难日、诺亚方舟、福音、上帝,他们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世界和体系。这是信仰的世界,然而现实中的世界又是怎样呢?我从来不知道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是怎样的感受,人类的进化史让我难以相信上帝的存在,即使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疑问仍不能让我相信这是缘于另一只手的安排,这种怀疑带来了疏离感。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沟壑的呢?似乎这个问题并未成为一种两难,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可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却是无法前进的。理性的力量和感性的冲击是如何相融至此的?这个问题迷人,却也悬而未决

  从《第一日》到《第一夜》,贯穿的都是对一个疑问的上下求索,那就是人类的起源在哪里?马克•李维掀开世界的幕布,创造出一种恢弘庞大的空间感。故事的主人公,凯拉和阿德里安的足迹踏遍世界的东西南北四个角落,他们仅有的线索是失落在古老时间走廊里的碎片,好像寻找藏宝图一样,他们必须结合所有的碎片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而仅仅是这个线索,就足够绚烂,这些碎片构成的是世界诞生之初的平面图,当他们在研究院见证这一奇迹时,所带来的震撼力透纸背,我忍不住想象这是多么浩瀚和深刻的场景,世界从诞生到形成,再到发展,这些场景就像画卷一样舒展开,我被两种感觉充盈着,既有见证历史的激动,又不由自主地感到自身的渺小。

  一路跟随着凯拉和阿德里安的冒险之旅,我急不可耐地想知道黎明是什么样的,人类的起源又在何方,然而正如《第一日》结尾处所暗暗昭示的那样,追寻真相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是要坚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还是以大多数人的福祉为考量,保持沉默?凯拉和阿德里安一路上几次险遭不测,这也是由于他们背后两派力量在这两种意见中互相博弈的结果。以城市名字为代号的神秘力量也贯穿了整部书,使情节走向中带上几分惊险复杂的色彩。这忍不住让我们愈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相才能让这些人如此不择手段地掩埋?马克•李维将这个谜底留到了最后,即使看到了他所安排的结局,我也不认为这就是他给出的回答。他更像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当我们所信仰的一切都崩塌后,还凭借什么存活?

  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宗教不只是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它更是道德观念和信条,是支撑生活的骨架,是证明一个人存在的根本。如果推翻这种信仰,获得新的认知意味着进步,那前进的路上未免太惨烈,蒙昧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正如最后凯拉和阿德里安所选择相信的,为了一路上对他们施以援手的人们,为了广大的生灵,他们抹去了真相的痕迹,黎明的美不需要以重建信仰为代价。在读《第一日》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的体裁,读完《第一夜》,仍给我一种难以分说的感觉,但也许这正是马克•作品的魅力,涌动的情感耐人寻味的传说、游刃有余文字、沉甸甸的思绪,像是渺渺茶香,徐徐飘来。

  《第一夜》读后感(六):理工科的爱才更文艺

  天呐,考古学家跟天体物理学家相恋,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目标,高智商的情感结合简直太棒了。作者的情景结合,把我带进了这场情感、侦探、梦幻的多地点悬疑故事。

  作者是法国人,我比较喜欢里面男女主人公感情线的故事,欧洲法式浪漫的感情是两人一起经历各种磨难,去为对方付出后说出的我爱你,我需要你的感情。就像男主人在梦境里听到女主人公清亮声音的传递。“耐心点,阿德里安,我们还有可能再见面。18个月,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可怕。......我爱你,阿德里安,我爱你”。男主人公阿德里安为了解救在中国狱中的女友凯拉,不顾肺部感染严重,医护人员家人的反对,联系能想得到的线索抓紧时间找到护照。这种感情,还是得到妈妈的理解凯拉姐姐让娜的支持。因为他们也是有爱人能力,体会得到这种感情能让一个理性的人变得诗人般感性。妈妈说的那段话尤为让我感动:“失去所爱的人确实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是未曾与之相遇相知。”

  文中接二连三的出现故事悬疑,男女主在追求真相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两个人在面临见不到第二天太阳的时候,还是紧紧拥抱着,解释很多科学依据,大概这就是理工男女的恋爱观之一,选择真理的追求,努力又纯粹的追求信仰精神。

  生命是个不可思议的程序。在最后阿德里安凯拉就这么感叹,迎接着宝宝的出生,留下了生命中独特旅程的记忆。怀着感恩的心,回忆满满。

  我觉得作者是个很博学有趣的人,跨越法国、中国、智利、希腊、英国等地区小岛屿城市,文中一些地区标志性名词,让人身临其境。中国的一些,兵马俑等南方气候地形的民俗描述,佩服!

  《第一夜》读后感(七):给不出评分

  卯足了劲把这部作品看完,最后的感觉,我做个不恰当的类比:“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马克李维作为法国第一畅销作家,总在书里显露巨大的野心。然野心有没有是一回事,文字是否配得上野心又是另一回事。《第一夜》作为续集写得不如《第一日》,烂尾不说,人物性格仿佛在上一部就定死了,于续集中没有任何发展,反而让我更加生厌。凯拉作为执着的考古学家,对科学数年不变的追求姑且不谈,男主角阿德里安没有一点主角魅力,倒是有许多作者硬给他加上的光环,使这对小情侣受尽挫折但始终未迎来真正揪心的大磨难。凯拉说阿德里安散漫、情绪化、容易退缩我完全认同,但即使这样她还爱他我完全不能理解。爱出自哪里啊?感情线比花火言情还要尴尬,难道一个伦敦皇家科学院天体物理学家的名头就可以吸引这位女性吗?十五年前一场两个月的初恋在十五年后可以蜕变成生死感情?

  这部书里,我甚至觉得配角都塑造得比主角好。真正打动我的只有伊沃里和维吉尔这对棋友,亦是人生的莫逆之交。只有维吉尔惨遭毒手和伊沃里堪堪老去让我有所感慨。阿德里安的好友沃尔特,身为本作戏份最多的男配,活灵活现,可以为学院未来低声下气求人帮助,可以为好友生死辗转多地,可以为一段在年龄和距离都不被看好的感情离开家乡。

  再说烂尾,本书探讨“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应不应该存在”,宏达的命题下巨多的铺垫到最后一场简简单单的视频会议就让一切烟消云散,对曾经死去的人毫无交代。反派穷尽两本书的时间追杀主角,到最后竟说罢手就罢手。罢手的理由是主角认清公开研究发现会给世界带来灾难。而人们失去了信仰会发动杀戮,我不敢苟同。

  《第一夜》读后感(八):第一夜 —— 浪漫之旅

  读完两本书第一日和第一夜,被呆萌的男主吸引了,把整本书当成了奇幻历险记读完了,在非洲的河流,中国的高山寺庙,优雅的巴黎,阳光绚烂的希腊之间穿梭。

  “永夜即将开启”,一直期盼能有什么超自然的结局发生,真的是时间归于一点,还是空间重新开始,期盼的是类似于科幻的奇妙。结局有点平淡了,还是回到了对于宗教的探究,神是否存在,仔细想了一想,就算凯拉最终公布了结果,对于我国大部分人民的影响似乎不大。但是对于宗教强烈信仰的国家,似乎真的有致命打击,尽数中东地区的纷争,民族之间的,人种之间的歧视,根源似乎都归结到了身份的认同,宗教层面的差异。

  科学在不断的探索着人类未知的世界,可是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所知越多,也便觉得自己无知甚多”,在人类感觉脆弱时,会求诸神明,从而获得“天佑”的力量,无神论者可能会觉得这正是提醒人类早日摆脱脆弱,而神论者可能会认为未知似乎远大于已知,我们愿永远侍奉全能的上帝。

  究竟谁对谁错,这些我不知道。

  书中有些描写是很神奇的,一段关于使者来到婴儿床前在唇上轻点封印的故事,不知是否来源于作者原创,人类是否在出生之前就知晓创世的秘密?不禁想起了一篇刘慈欣的科幻短篇,携带母体记忆的婴儿忍受不住对世界的恐惧,在离开母体之前就自杀了,可能真的印证了无知者无惧的古训。

  最后, 感谢这一段神奇的考古与天文之旅,让我见识到一个更广袤的世界。

  《第一夜》读后感(九):开篇与结尾的不对称

  在书店看到《第一日》时,由于之前对《偷影子的人》的十分好感,所以冲着马克.李维就下手了,当然,还有1个原因是书封面腰封上的话比较有吸引力:”黎明是从哪里开始的?“”传说从前,每个孩子在出生前,会有一个使者前来,封住他们的嘴,而我出生的时候,使者忘记了,所以,我知道一切。“

  等我读到《第一日》最后一页,看到了”敬请期待下半部“的结束语。

  好吧,这就是我跑书店直接拿下《第一夜》的由来。

  读《第一日》时,如鲠在喉,情节尚称得上悬荡人心,我一直想知道那个被使者忘记封住嘴巴的孩子守着一个什么样的秘密。但作者在下半部的思维就让我觉得有点过于“诡异”了。

  首先,一男一女,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天文学家,居然能一次次成功躲过强大联盟的追杀。天文学家到最后简直是神力无比,都能赶上好莱坞悬疑动作大片的帅气男主了。而女主,在上半部很强大,有很强的独立性,可到了下半部,居然就变得很冲动,每遇危机总沉不住气,需要靠天文学家男友来控制场面。人物性格在上下部变化太没有逻辑性。

  其次,上半部布了一个很大的悬念,特别是几段翻译出的古兹语,很有让读者一探究竟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在两个主人公一次一次逃出生天,并环游世界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明晰,我感觉是一直到最后才得到解答,就好像答案被电脑键盘一下神奇敲击出来,没有很明确的过渡逻辑。

  而当结论出来,我又觉得小说里的一些疑问其实并没有随谜底而获得解答。比如,史前第一人夏娃的DNA基因远比当代人类先进,这不符合人类进化史,这究竟是外星人在地球?还是4亿年前的人故意搅乱DNA?没有答案。当然,没有答案不是不可以,但既然前面的情节里有提到,那么我觉得作者更适合在结尾对一些未尽之问题做一些解释或铺垫吧。

  再次,为了情节能够开展,小说里的好几个人物被设定得十分突兀,比如中国华山的老和尚,比如那个萨满法师,比如那个教堂里的神父,他们似乎对谜底都清楚,不然不会异口同声地建议两个主人公不要继续往下研究。可他们为什么知道?

  一直读到最后,才明白作者制造这个第一日和第一夜主题的用意。我理解中,这是想表达一种理念:对未知的科学探索能否纯粹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是必须在以人文伦理的认同下进行?两者是矛盾的?还是可以互相依存共进的?

  这个话题有点过大了,纯粹以话题点来写,很难,但如果以一个探险故事来开头,很有吸引力。我觉得这是马克李维聪明的地方,而且故事的前半段也确实吸引人,但下半部就委实乏力。

  最后,想吐槽一下,上半部明明实在西安华山历险后结束的,结果下半部开篇,在以沃尔特口吻来过渡上半部情节的时候,居然把华山说成西藏边界。之后又看到文句不通的一段。我以为是盗版呢,想想我这是在正规书店买的书啊,于是去看翻译,发现上下半部不是1个人翻译的。。。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版社居然不审?

  《第一夜》读后感(十):是什么让如此不平衡,不稳定的世界立足?

  随着凯拉和阿德里安对于真相的渴望,使得发现之旅停不下来,任由黑暗组织如何阻挠迫害都不停止探索的脚步。 一心只想知道碎片想要传达的信息,无所畏惧,从没有考虑过,如果有了重大发现,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没有伊莎贝拉那段话,如此幸运地我们这类人,也想象不到原来这样推翻创世论的科学发现会带来的影响。

  黑暗组织一心要阻止他们继续研究活动,从最初的干预、威胁,随着他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转变为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取其性命也要阻止他们。这个过程中,看到神父、村长、维吉尔等人的丧生 心中非常气愤。但是看到结尾,才明白,或许他们这样极力阻挠并非像伊沃里说的那样因为他们害怕面对真相,或许更多的是他们怕披露真相后带来的混乱不堪的后果。

  凯拉 阿德里安 科学家 无神论者。他们不需要依靠希望维持生活下去的意愿,他们衣食无忧 生活不存在苦难 可以随心所欲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没错,他们可以任性。

  然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可以生活的无忧无虑。

  ”我们可以把这个希望称作上帝或信仰“

  如果告诉他们科学真相,告诉他们相信的上帝是不存在的,结果会怎样?精神支柱的崩塌意味着什么?

  现在,的确不是一个披露真相恰当的时机。

  ”遇到伊莲娜之前,我的感情生活还是一片沙漠,虽然遇到过几片绿洲,但结果都证明是海市蜃楼。但和她在一起,一切都那么真实、实在。“

  我很喜欢沃尔特,这个闪亮鲜活的人物。

  他也曾好奇碎片隐含的信息。最终他辞职了,离开了科学院。学院资金、需要维修的办公室…………再也不管这些问题了。他想要的未来,仅仅是跟伊莲娜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守着杂货店幸福生活。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鲁宾逊的影子,我们都有一个新世界要发现,都有一个星期五要遇见。“

  ”这场不可思议的冒险为我带来了一份我坚信不疑的爱和一份真正的友谊。我的大半生都在世界的偏远角落度过,观察宇宙,寻找遥远的星球。而现在,我在hammersmith grove古老的酒吧里,倾听我心爱的女人和我最好的朋友聊天,一片欢声笑语。那天晚上,我意识到,身边的这两个人改变了我的生命。“

  ”但每个回忆中,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凯拉的脸。“

  这段探索旅途的最终,在经历了生死劫难后,知道了真相,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一夜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