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10篇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一):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题记:“我真想写一部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

  卡尔维诺

  一: 生活是什么?就是串味儿。”

  从之说:水瓶座是从外表看不出年龄的,刚开始我还不相信,因为我知道我们同星座的个性,自恋不是一般的,而是超级.

  直到上周六晚上我见了一位72年的水瓶,我无不感慨从之说话的言之有理.

  因为同是水瓶的缘故,大家嘻笑谈天似的吃吃喝喝,话毕,彼此还忍不住感慨:水瓶座一定要找居家会过日子的巨蟹座,不然日子不好过.

  我直说其言之有理.通常依照水瓶座他们那古灵精怪的个性想让他们安分守己,一成不变做事情的确有点难为他们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那个神龙不见蛇尾的水瓶天空来,我只知道N年以前这厮告诉我要农村包围城市去,其后我就纳闷着这家伙咋没在我QQ出现?难道他的QQ又被盗了,或是被我无意间撤掉了?

  无独有偶,昨晚我又在MSN遇到一只自称鱼夫的水瓶,一爬上来就闹着要开采互联网,说了一大堆,我就不知这家伙到底想干嘛……

  没创意的东西跟我说了不起作用啊,就算阿扁兄再怎么崇洋媚外,也可以把整个台湾人民搞得精神分裂,这足可见起水瓶座的功力.

  所以千万别水瓶VS水瓶,相似的星座在一起做朋友还行,做情侣那可就麻烦了.本着这种原则我坚决要找爬行动物.

  虽然我曾经遇到一只很恐怖的爬行蟹,某天被他烦透了,我直接对他发火,事后,他跟我发个短信这样说到:从认识到现在为止你一共跟我说了111句话,我跟你发了200条短信,然后你骂了我80次…….我都存着的,你不信?

  天啊,怎么会有这种人存在,我当时在想是不是打清单告诉前任女友欠他多钱的星座,已经找到归属地了……

  呵呵,生活就像一串串的味儿,这里不存在星座的关系,存在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会遇见很多人,也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夹杂着你记忆的笔记与你未参透的阅读页码.

  二一个黑暗与动荡的夜晚……

  一个黑暗与动荡的夜晚……”每当我坐到写字桌前看到这句话时,它那无人称语气仿佛打开了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此时此地的时间空间走向作品的时间与空间的通道。

  我喜欢夜里看书,某天夜里我去书店买了本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当我看的很投入的时候,突然间,我发现书中内容与作者不相关联,不知怎的我依然有种想读完此书的欲望

  于是我重新回到书店,告诉书店的老板他卖的书有问题,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一个和我持同样态度的人,她很美也很特别.我心里有些摇晃,我想认识她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当我把换的书拿回去,再次发现错误,我慌忙跟书店老板打电话,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对不起这是最知名出版社犯的高级错误,我那本卡尔维诺的小说内容是位波兰作家写的,我换的那本书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的,我说我就要这位作者的书,书店老板说没有,我说我要那位和我一样心态读者的电话,我想跟她交流.

  于是我拨通了那位女孩的电话我们怀着同样的好奇去研究那本书的作者与出处,这时的我仿佛进了迷宫,我看到了很多的东西,甚至我发现原来作家也并非我们读者想的那样神秘与高深

  他们同样世俗,有的人灵魂甚至丑陋不堪有的人只称的上徒有虚名,于是我开始跟卡尔维诺对话,开始跟我心中的女读者对话,,开始在书里书外找平衡点,那是属于我这位读者的权力,属于我心中的寄托.

  其后,我开始了我冬夜的旅行,渐渐的我的世界一下变得童话起来,我的思维变得开拓,我的世界开始飞荡起来……

  似乎,我经历的一切往事都证明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统一的、一致的生命,就像一张毛毡,毛都压在一起了,不能分离。

  这时突然有个声音在我耳畔响起: 男读者,女读者,现在你们成了夫妻,宽大的双人床允许你们同时进行阅读。德米拉合上自己的书,关上自己的灯,头往枕头上一靠说道:“关灯吧!你还没读够?”

  你则说:“再等一会。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作者:海菱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二):早已计划要看的书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一眼就认出这本书的封面,上面是你正在寻找的书名。循着你的目光

  光,你挤进那家书店,走过厚厚一堆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柜台和书架上

  向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绝不能害怕他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

  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尚未打开就已经读过的书,因为它们属

  于还没写出来就被读过的范畴,这些书延绵数英亩。你跨越城墙的外围,然后遭遇一队

  步兵的攻击,这就是如果你有不止一条命,你一定会读的书,可惜你时日不多矣。你快

  速运动,绕过它们,进入别的方阵:这里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过别的书后才能看的书;

  有价格昂贵必须等到书价打折时,或者必须等到出平装袖珍本时你才买的书;有你可以

  向人借到的书;有大家都读过因此你也似乎读过的书。击退这些书的进攻之后,最后你

  来到其他军队坚守的城堡的塔楼下,这里有:

  你早已计划要看的书;

  你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书;

  与你现在的工作有关的书;

  你希望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书;

  你现在虽不需要也许今年夏天要看的书;

  你需要放在书架上与其他书籍一起陈列的书;

  你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地突然感到很好奇的书。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三):“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2009年8月13日,当时还是卓越,我下单买了这本以及《看不见的城市》。时隔三年,几番阅览,却总在不到百页的地方停住,看不下去了。老实说,我从前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当初读完前四章,我自认为聪明地猜测小说是个环形结构——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最后跳回第一个故事——如同一个墨比乌斯环。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一直在脑中徘徊,直到今年重拾本书,读了大概三分之二时才恍然大悟第14页的结构图。

  现如今,卓越易名亚马逊,09年的订单也只能看到时间而查不出明细了。我的文学素养似乎还停留的在3年前。毛姆说,读书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如果一本书给了你压力,那么就该放下它(或暂时放下它)。我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要尝试去读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书,换句话说,总去读那些不会引发身心不适的书,其实就是在读同样的书。

  对我而言,《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鄙人更喜欢《寒冬夜行者》这个译名)就是这么一本令人不舒服的书,我很难适应里面随着故事转换而大量涌现的人名地名,我试图记住每个人,每一处转折点……可惜没做到,这让我倍受打击。后来,也就是这一次,我不再去分辨各个角色的名字,也不去重新翻阅前面的情节,这让我轻松了很多。似乎已经知道的它们都是些没有结局的故事,也就无所谓开头与转折了。当然,也因为这样,合上书后,我头脑空空。

  现在我可以对自己说:“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

  一直觉得豆瓣的评分应该设一条酱油通道,像这一类我真的没读懂的书,打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我不想误导别人(当然了,我个人力量渺小,但我相信真正读懂的人不多),限于自我的文学素养不够,无论给几星,我的心里都没有底。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四):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分析卡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思潮,表现为无完整结构、叙述过程呈发散性、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边缘地带等,《寒冬夜行人》讲述男读者和女读者由于相同的阅读事故遇到了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历险,增进了解,互相爱慕,喜结良缘的故事,但这些仅仅是小说外部的叙事。而小说内部的叙事,则由十个没有下文的小说开头组成,这些内容穿插在男女读者的寻找阅读中。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正是新兴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文本。

  卡尔维诺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形成繁华镜像。读者最想读的小说,应是那种以叙述的欲望为驱动力,堆砌一篇又一篇故事。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五):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说实话,首次看到这本书的只言片语还是在我微博上关注的微杂志上,也忘了当时是被里面的那段话所打动,但我就是这么傻傻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如果与此小说无关,在一个凛冽寒风的冬夜,一个人的时候,只身在外,异国他乡,那么这个旅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孤独落寞无助,一切中性且偏带悲凉的形容词此刻都可以发挥它应当有的隐喻之义吧。从火车站开始,对的,故事确实就是从车站开始,车站一直就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地点与名词。旅人应该是个热爱流浪与自由的代表,毕竟生命中有那么多来去匆匆的过客,而这个旅人却不跟别人发生这个感情连带关系,就一个人,那么恣意洒脱,让人向往却难以达到……

  我想,我应该适合在寒冷的冬夜阅读这本至少从名字上看起来是描绘一个旅人的文章,那时候一切感觉对了,时间人物地点,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一切都按着早已编排好的剧本走,刚刚好……

  可是其实这是由十篇小说串联起来的一部建构主义风格与主体的小说,而且每篇小说只透露了它的开端,于是一切就戛然而止了。。。而里面的主人公“他”与“她”就一直苦苦追寻的这部小说的后半段,却一而再再而三寻找到的就是新的另一部小说,如此循环,似真似幻,可是,每一部小说的名字似乎是有它的意义的。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想我看的不是小说,而是跟着作者肆意刻画渲染出来的一种情境与情感,就像神秘而无穷的黑洞,我想一直探求下去,仿佛就能到达它的最底端。。。。而其实,我永远也到达不了。。失望吗?不,我只是乐于其中,悲悲喜喜,聚散离合,似乎都看透了,那么还有别的故事可说吗?不外乎生的意义与死的必然……

  毕竟,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这一秒,我拥有了爱与思想,而我清楚地明白,下一刻我就会失去他们。。。。

  时间的碎片,拼凑起来就成了生命的永恒。。。而我就像个在浩瀚的海边怀着美好憧憬拾起会发出悦耳回音的贝壳的小姑娘,天真纯洁只会无邪地微笑,一切那么美好,好得让人不忍心去打破,美得让人止不住流泪……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六):关于《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我岩二郎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本书真的蛮难的。

  前言里说 1947年雷蒙盖诺在《风格练习》中有一件只有几行的逸事被运用在九十九个不同的版本中…而且在目录里他对小说的定义大概也能体现他整本书“综合的意图”

  (图一 至关重要 我觉得像是整本书的地图了)

  按他自己的话说,只不过是他强迫自己玩的游戏的限制或规则之一(大佬就是不一样啊)

  这本书适合一天内读完 爽翻。

  卡尔维诺真是天才啊 除了祖先三部曲友好些 我哪本都只能一知半解

  这本小说完全就是吊打读者智商,一边布局迷宫一边无时无刻能感受到作者的狡黠与得意。感觉上卡非常沉迷并且得心应手于挑战“无限的可能”—小说的本质。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七):一场高明的互动文字游戏

  很久没有熬夜看书,我两只眼睛的近视加起来有九百度,开了盏床头灯也不戴眼镜,借着那点白光把书凑到眼珠子跟前艰难的看着。

  看卡尔维诺的这本书是一场奇妙的历险,他用文字给你搭建一个不存在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面他就是规则的制定者,空间在不停的变换,时间时而延伸时而停止,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并行,他让色彩、气味、触感向你扑面而来,又擅自切断,你还停留在戛然而止的错愕中又被丢进下一场历险,书的最后他把那十个没有结局的小说名字串起来,又成了一篇微小说,这十个时空的交叠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这一套书我能买到的都买了,从高中开始就在等他的短篇小说集,一直没见到出版,后来等不及了就先去卡尔维诺的中文站看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完更加焦急的等待书籍的出版……

  生活或忙乱或无聊,虽然健忘,我总还是会惦记着有一些必须要买的书,今天看到他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了,赶紧去卓越买一套!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八):界限的魔术师

  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

  卡尔维诺如此说道。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能是今年为止我所读到最令我激动的小说。

  小说如此开头: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喷着白烟,蒸汽机活塞发出的声音掩盖了你打开书本的声音,一股白色的蒸汽部分遮盖了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

  从故事到小说,卡尔维诺用视觉和听觉消解三个世界的障碍。小说中故事的世界,小说的世界,以及现实的世界。一瞬间,原本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感觉前忽然敞开。

  在小说里其中一个故事里一段:

  用裁纸刀给你带来的快感有触觉的、听觉的、视觉的,特别是精神上的。

  卡尔维诺将触觉,听觉,视觉层层剥离,最后露出敏感的精神内核。在那些故事里,故事的导向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而朝着原先一个不被注意的方向发展。而在其他几个故事中,你发现每一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的一种逻辑结构,作者的每一种思想又是每一篇故事的开端,完美的将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幻想与现实相结合。

  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卡尔维诺让忽必烈将他的帝国看成一盘棋,而把马可波罗跟他描述的城市看成棋盘上黑白相间的棋子。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他所占领的那些地方都变成了棋子下的黑白小方格,而黑白小方格却又是虚无的象征。在熟悉与陌生间游移。

  我小时候,每天坐公交车上学,固定的公交线路,固定的时间。

  记得有一天下雨,我跟往常一样在站牌下等车,上车,结果在车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公交车的窗外一切莫名其妙,才发现我坐错了车,公交师傅也没提醒这是新开通的线路,反正就是错了,我跳下车,周遭的一切,建筑,道路,广告牌都显的非常陌生。我坐上出租车,告诉司机学校的名称,司机把方向盘一打,拐了几个弯后,没多会就停了下来。发现那离我们学校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

  现在琢磨,我们所熟知的和我们所陌生的,他们的距离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而卡尔维诺跟我们所昭示事物的边界被打破之后所能触动我们经验的那种可能性。

  新书初绽的花朵,直至护封开始变黄,直至一层薄雾落在书页上方,直至封皮起折,才会飘落,在图书馆转瞬即逝的秋日里。

  卡尔维诺明白,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但需要肆意的想象力,而且还需要能够让这种想象力紧紧缠绕在自己笔下超凡的控制力,而后者,比前者要困难的多。

  “我相信就是在这件毫无意义的小事之中也蕴涵着我过去的生活,蕴涵着我的过去,蕴涵着我徒然希望忘却的一切往事。”

  “有时候我不论看见什么,都觉得它充满含义。我觉得很难把这些含义传给别人,很难形容它们或把它转换成语言。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外界事物包含的意义十分重要,是对我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提示或警告。对我来说这个含义并不是外界事物,而是发生在我内心深处的现象;对世界来说,它表明这些并作偶发事件,而是普遍现象。讲述这些东西没有别的为法,只能通过一些迹象,你们一定能理解我的这个困难。”

  阅读卡尔维诺对我来说就像循着在雪地上的踪迹追寻一只童话里的狐狸,你能看到的知道的永远只是一些片段,你自以为可以像分析照相机捕捉到镜头里的信息一样按图索骥,但镜头外的信息远超乎你自信的准备。他对边界的探索,即表现了他先知的本心,也构成了现代人理想生存状态与境界弥足珍贵的叩问。

  做为卡尔维诺最为欣赏和敬佩的作家,博尔赫斯有一首《界限》的诗这样写到:

  有一行魏尔兰的诗句,我已回忆不起,

  有一条邻近的街道,是我双脚的禁地,

  有一面镜子,最后一次望见我,

  有一扇门,我已经在世界的尽头把它关闭。

  在我图书馆的藏书中(我正望着它们)

  有几本我再也不会翻开。 

  今年夏天,我将有五十岁了;

  死亡消磨着我,永不停息。

  卡尔维诺于1985年9月19日去世,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在书封的背面,关于他的生平,卡尔维诺写道:

  “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九):不可获得的真实

  “在一本小说中,真实性就像雾一样是不可获得的。” (安杰罗•古列尔米)

  何止是小说?

  这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何止是本小说?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呜呜地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文章的开头,一团烟雾遮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这样的开头吸引住了我,它不像其它小说一样迫切地把你拽入它的世界,消解你的存在。而是提醒着你,那一层薄薄的界限的存在,保留着一种微妙的距离,小说中的世界与你正捧着小说的那个现实世界似乎交叠起来。这是否也可称之为“透明性”呢?作者、读者以及小说人物,三者的存在都未被消解,又被那团烟雾包裹着,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事,这仍然是个有画面感的文本,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在你眼前放映。

  卡尔维诺在前言中写:“把情节的中断转变成为我的书的一个结构动机,这一事实有这种确切的和限定的意义,不涉及艺术和文学中的‘没有结束’的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如说,这里的问题不是‘没有结束’而是‘中断的结束’,是‘结局隐藏或难以被读出的结束’,不论在文字的意义上还是在隐喻的意义上都是如此。(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我们曾经读过的小说只是一个故事,即使它情节再错综复杂,展开的叙述维度再丰富,它也仅仅是一个故事,你可以把它完型到一个完备的系统中。但是卡尔维诺告诉我们,世界不是这样的,你永远不知道紧随而来的情节会是怎样全然不同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它们常常并不等前一个故事的结束,就措不及防地一脚将它踹走了。

  作为一名旅人,所获得的自然都是些“没有结束”的片段,或说是“中断的结束”了的世界。而我们存活于世上,实为一名旅人。但这个“旅人”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我们并未等到故事完结就早早离开了,更根本的是,太多时候故事本身就无法完结。换一种说法,我们能获得的仅仅是片断,其原因更多的是事物自身的分裂与夭折,而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中场离席。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卡尔维诺让我们“把它当做对‘真正的小说’和对于世界的正确姿态的探求所能够是的样子来读,在这种探求中,每一个开始并中断的“小说”都对应着一条偏向的途径。”

  真实的世界是多维度的(包括时间),而人只能存在于一个维度的时间上,所以能认识到的永远都是所有可能的真实里的其一。正如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反映的,人没有能力获得绝对的真实,因为人只是种物理存在,即使再高级,也需要通过物理媒介来认识世界。宇宙完美的秩序就在那儿,似乎触手可及,可是无论多么努力去追求、去刻画它,中间始终横亘着一道裂缝,一道无法修复的裂缝。

  绝对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类自己建构的世界里。小说也好,科学也罢,无非都是人类尝试对世界的重新建构。那一刻,神的形象附体于人。

  “在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的那些文学形式当中,有‘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作品,在这种作品中,在这种作品中,封闭和计算式荒谬的打赌,这种打赌所做的只是指出与形式本身似乎意味着的那种(具有齐全性和密封性)令人安心的真理相对的真理,也就是传递一个不平稳的、处在破碎状态中的不确定世界的意义。”

  何止是文学呢?科学不是么,建筑不是么?“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的作品,漫漫历史长河里,人一直在努力制作这样的作品,尽管他们总要强调它们怎样与众不同。但是世界无法被关闭,更无法被计算。

  柳德米拉说她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的确,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人们需要一些具有完备性和封闭性的事物以为依靠,带来安全感,就像在混沌的原初中能有一条铁索让你摸索着前进。

  即使卡尔维诺刻薄地告诫,别天真了,世界可不像小说写的那么简单。但他仍试图以另外一种方式来为我们描述这个世界。他以一种离心的方式来作向心的表达,如他在《在线条交叉的网中》所写的,看似是离心运动,但他真正所求是向心运动,即“镜子向我传来我的视力直接看不到的一些形象”,这本书里的十篇故事就如十面镜子。

  被灯光照耀着的城镇里,人们想象着城镇之外的黑暗里究竟有些什么。可是在遥远的他乡,在没有前后联系的夜晚,人们任凭黑暗笼罩着一切,丝毫没有这样的烦恼——初受启示却又不明真相的烦恼。

  “你在梦中进行搏斗,仿佛在与一种既无形状又无意义的生活搏斗,你力求找出一种模式,一条必然存在于那里的道路,就像人们开始读一本新书时一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把你引向何方。你在梦境之中要寻找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时空,并沿着一条明确的路线前进。但是,当你觉得你快要找到的时候,你却醒了,发现你躺在床上并未动弹,只得一切重新开始。”

  这恐怕就是现在挠破头皮憋论文的我的状态吧。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十):[2012-2013读书摘抄]放弃一切是容易的,困难在于开始

  [放弃一切东西比人们比人们想象的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

  1、我没有与过去一刀两断,这是个错误,我发现的太晚了

  2、如果说,过一种生活我都觉得太繁杂了,太紊乱了,那就别提要过许多种生活了。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过去,多种生活的过去经常互相缠绕在一起

  3、我早就确信完美只能是部分的与偶然的,因此无需苦苦追求,事物的真正实质当事物解体时会自己显露出来

  4、现在再也不存在什么乡间小镇了(也许它们从来没有出现过),现在一切地方都可以瞬间与其他地方取得联系,孤独的感觉只能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途中才能被体会到,就是说当人们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时候才能感觉到

  5、我经常说得好,我所陷入的一切困境都被福与祸解脱了

  6、你改变不了你的过去,犹如你改变不了你的名字

  7、跑步比起其他运动项目有这样一个优点:每个人只顾跑自己的,无需向别人说明什么

  8、我们必须遵循度过一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按照这些思维模式赋予人生中各种事物以意义,赋予一些我们借以经历这些事件的意义

  9、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东西

  10、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最专制的国家,都生活在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之中,需要不停地证明压迫机关存在的必要性,即证明有需要压迫的东西存在

  11、放弃一切东西比人们比人们想象的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

  12、一切小说的最终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