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嫁》是一本由绕梁三日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嫁》读后感(一):没看到女人,只有疲倦的战士
只能说,不管书上豆瓣上还是其他网上,这本书的文案都太坑爹了。
这不是个男欢女爱的故事,甚至连言情也算不上。
作者文字功力好强,几乎白描的手法,把环境、人物心理都写的好真实。
对,真实,就是我在读这本书前三分之二的时候唯一出现的两个字。
我好像可以看到她邋遢的带兵,像兵痞一样和下属们说话;
作者能把那样一个古代的战场活生生呈现在我面前。
绝望,悲壮,又热血。
大概就是从她进宫做御前侍卫开始,那种真实感就渐渐消失了。
我没办法再身临其境,只能像看其他小说一样,试着通过文字感受那个环境。
其实作者几乎完全没有写出时英作为一个“女性”是怎样的。
从来没有小女儿情境~大概时英自己都不知道“女人”到底应该是什么?
鸟倦亦归,
我看到就是一个厌倦了战场,厌倦了宫廷的战士,苍老的心境和悲凉的一生。
这种真实让我感动。
所以我才说,能把小说里为数不多的那点感情戏抠出来凑成文案不容易。
时英对皇上的“一见钟情”,作为女生我完全能想象到也可以理解。
但是皇上对时英的“用情至深”实在是有点牵强。
而且照作者前面塑造的皇上的形象,英明腹黑多谋寡言,
到最后那一次一次一段一段的感情戏,实在是连不上。
而且每次看到时英和皇上两个人的时候,都是大段大段的沉默,然后皇上就走了…
让我有点不耐烦。
好吧,前三分之二,是五星水准,后三分之一,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也实在想不到其他什么好的结局,但总觉的不应该只是这个。
《将嫁》读后感(二):心在寒灯,潮生潮平,身老紫陌青门
蛇年正月初一,读完《将嫁》,心里掀起波澜不得平复。
学了这么多年诗歌,古来大把异客挥笔念人思乡之情,长居塞外不得团圆云云。可是这里不同,这本书写的不是凯旋归来阖家欢乐,而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封建统治下的军人,一名封建统治下的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女军人——似乎,马革裹尸才是最好的结果。
近有五分之二的篇幅,绕梁三日文字里呈现的是“角残钟晚关山路,行人乍依孤店。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他们将鲜血祭奠上天,将强虏灰飞烟灭。有人死,有人伤,有人尸还,有人升官,有人被记住,有人被遗忘。
这是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之上的才是国泰民安。所以怎么能是“虚占”呢?
看了这么长,感觉故事还没真正展开来讲,但是对于一个将领,这已经是一生。对于霍时英,她的生命本该结束于此。
正所谓心已落在醉酒寒灯。
霍时英两岁时就随着父亲跑沙场,历练无数,小小岁日就在懵懂中沾上血腥。朝中人因她是女子所以拉出纲常礼教弹劾霍家三代人,可是除了这些时候没有人从始至终把她当作女人来看。满身血浴濒临死亡时没有、回京受赏封侯时没有、要她光耀门楣时没有、夺她柴米油盐生活时没有……
从来没有。
如此即身益老入紫陌青门。
她在战场可以大声嘶喊策马狂奔,但她在京城永远要低声小心谨慎严肃。
战中有个人说:“霍时英你还记不记得我,我是元皓”,她当然不记得,但她惦念了他,心里开了一朵花,和他那会儿蹲在地上守住的花一样美丽。她是女人,心里始终怀着一份柔情,可是刀枪让她的花还没来得及盛放就凋落了。
元皓那是乱世里的清净纯真。
霍时英得不到。
得月楼中“那一道道唱腔,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的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之在荒野里的悲凉,那同样也是被命运压迫的无力抗争”,扎进她心里她感觉找到了同类,那些自从放下屠刀以来死压在内心深处的悲愤和抑郁借由周展痛快地抒发出来。她的希冀不是朝堂谋算花前月下,却只是喜欢柴米油盐,偏偏她命不在此,有人不允许。
周展那是繁华中的市井安乐。
霍时英拿不住。
该走的留不住,如李承清秦川;该分的合不回,如韩棠焦阁老;该离的叫不来,如她的兵;该去的挽不上,如她的家族。
但有一人,却一直都在。
“我犯了一个错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我把皇后的位置给了别人,但是……我却在有生之年遇见了她。”
“她将会是最威仪的皇后,那个世间女子中最尊贵的位置才是最适合她的,别的都会污了她。”
他关注了她整整二十年,这没什么骄傲或者伟大的。男女之间,似乎互许终生才是无悔真谛。
他身边的人描述:“他理解不了皇上眼中铺天盖的而又隐忍的情感。”他特别喜欢看着霍时英,就算让对方感到锋芒在背,他还是错不掉留恋在她身上的目光,或许为了抵消去一些太深的感情。不豪取强夺,他希望给予她最多的上者所能给予的尊重和自由,虽然有些时候显得笨拙。
一个臣,一个君,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一个想要逃,一个想要守。但是他们都足够隐忍克制、爱恨难分,旁人看他们的暧昧看得清楚,两人倒不曾有一表达。直到最后看不见出路了,郑含章邀请她共肩看天地浩大,霍时英收纳腌臜戏子周展。谁也没成功。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霍时英,我可是把一腔情意付之了流水?”
“没有,是我辜负了皇上。”
霍时英不该做皇后铜雀深锁,但是世上果真没有更好的安生地了。
安生,安生,何以安生?
《将嫁》读后感(三):【转】忍不住叫好
看了这篇忍不住叫好。其他文在此文辉映下暗淡了些。
这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故事,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这戏台上的人光滑内敛,有血有肉,真实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栩栩如生。
比起宫斗,穿越,总是那一个主题:找一个良人嫁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算在众多穿越剧总也是主要基调。你看那,美人美的惨绝人寰,爱上她的多的是如同河里的螃蟹,看着热闹,瞧着欢喜,但总是惆怅。就为了这人得仰仗他人的鼻息,看老天的脸色,你得有那个运气不是。
这篇却总让人有想哭的冲动。女主对于命运的接受,豁达通透,她爹粗放中的细致和小玩笑,虽说没正面描写她爷爷,但是那个人精的描画也是相当精彩。皇帝也现实的多了,没有动不动就脾气爆发,自己有点苦但又不抱怨,倒把一众读者搞的心有戚戚焉。众多男配,女配,一两个场景就通通搞定,还很自然。
此文的边界也广,广到了一个国家。虽说事情就多了,但是却没有散乱的感觉。好,好,好!
自己觉得,文章基调总是要三观正点的,但是现下很多文拧巴了,把主角搞的要不脑残,要不小白,要么就狠辣的可能作者自己都受不了。圣母的主角令人生疑,但是不是所有人性格都好的,没有人被所有人所喜爱。
这篇文因为走的不寻常路,所以能突显她圣母的一些常用情节都没有。倒是着墨于父女情,兄妹情,战友情。爱情有,但是却不是那么完美,很真实。
《将嫁》读后感(四):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大约是初中或高中时代看过杂七杂八的书中的一本,埋在书本里的荒凉贫脊的青春,偶尔点缀着波澜不惊的心动。已数不清读过多少这样的书,在深夜的被窝里,在大大小小的纠结和逃避里,能想起来的情节却是不多,大部分都成了喂食平淡的垃圾食品。能时不时浮现的那些镜头,像《我们》里周瓒和祁善下山去那个小镇,周瓒在厕所外等祁善换卫生巾,从焦急不安,等到心满意足,像《将嫁》里霍时英在霍真回京的辉煌里,去东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那个下午。不同的是,周瓒是顶别扭的人,而霍时英却是坚定清晰的女子,对于霍时英所作所为的动机,作者说的很清楚
霍时英轻轻的摇头站起来:“我不需要你的谋划,爹你知不知道,我这二十多年觉得最舒服的是什么时候吗?就是每次打仗后不管是要累死了,还是要疼死了,第二天睁眼后能跑到嘉定关的卢家面馆吃一碗他家油泼面的时候,我不喜欢朝堂谋算,我也不喜欢花前月下,我只喜欢柴米油盐。”霍时英的心里也开过一些枝枝蔓蔓的花,战场上的元皓,那个也许是第一次送她花的男人,作者是这样描写初恋的感受的
霍时英翻身坐起来,有点怀疑自己刚才在做梦,刚才那一刻别人看见那人可能会觉得他有点病,但她却忽然感到一种苍凉,就像你始终走在荒芜干涩的沙漠里,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困苦,但是你可能始终不会觉得它的荒凉与残酷,因为你身在其中,但是当有一天,某一个时刻,你忽然听到一种音调,一种被表达的凄婉而悲壮的音调,你会在勃然间泪如泉涌,那些被埋藏在骨血里的悲壮与苍凉会被引发的喷薄而出,那个人给霍时英的就是这种感觉。她从他眼里看见了一种渴望,通过对一朵娇嫩的花儿对一种美好事物的渴望,她看懂了那种渴望才忽然发现自己的心是那么的荒凉,心里生出一种苍凉的悲哀来。但就像霍时英想的那样,太过热爱生活的人,在战场上是活不下来的。
之后,是她和皇上的第一次初见,他们两之间的纠葛暂且不提,先说说后面的周展,青衣武生的那一句唱腔的心动,我想这份心动和人是分开的。霍时英对周展的感情应该是很清楚的,
霍时英头都没抬,清淡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不是他。”从情节上看,很清楚,她和皇上的第一次初见,她就已经动心了,像宿命一样无处逃离。而周展对于她来说,是她向往的生活,我也相信,如果没有皇上的那些执念,霍时英会和周展过上她所向往的生活。而那份心动呢,
她静静的坐在那里听完了整出戏,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他也不需要一块布景来为他衬托,他的肢体,他的眼神,他的唱腔就是他所表现的全部世界,霍时英能接受他给她的一切想象,山路,庙门夜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她读懂了他的逃离,为这份感同身受心动,甚至移情,因为没有人会比她更明白逃离,朝堂谋算是她的宿命,她生来就是霍家的一把剑,行藏不由她,她也舍不得出鞘伤人,而花前月下给她的,是无力的宿命感,书中无数次描写那些大大小小的暧昧,她的心态呢,是有些自暴自弃的心灰意冷。多多少少,人总会被身份裹挟,越清醒,越痛苦,越渴望逃离。读《逆水寒》的时候,我最动容的一个细节,是无情和游天龙的质问,一个豪迈勇猛的人,却是被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身不由己套了进去。生活处处是枷锁,他人的口舌还是其次,那些内化的东西,可能来自出身,道德,恩怨,贪欲,甚至是情不自已,都是挣不开的束缚。被困在戏班里的周展想逃离那一张卖身契,一个世人瞩目的女将军,家世,亲情,爱情,需要挣脱的又不知几何,才能换一个柴米油盐的平淡自由。
可是,最后的最后,在她终于胡闹着把自己的政治生涯的搞砸后,作者来了一个仓促的结尾,
霍时英抬头看他,说得很慢:“那一年,席天暮雪下,我看见,你就那么忽然地走来。但是第二天,你就让我看见你坐在九五之尊的王座上,从那以后我也就只能看着你了。这么多年,我一直看着你……”霍时英望着他的眼睛无奈而黯然,“后来我终于认命,我想我到死都不会再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宿命感了。”在她笔下,霍时英最终还是败给了她无力抵抗的宿命感。当然了,我在很多地方对作者的构思持保留态度的,比如过分粗糙的政治与战争描绘,再比如对男主的塑造。一方面,隔着战报和万里江山,爱上一个自己想象出的征战沙场的女子,这样的情感我看来是极美的,另一方面,我又着实有些怀疑一个男性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嘛,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女性作者的意淫了。
而在我的脑海里,霍时英还停留在那时候,
那一日,霍时英和蒋玥童鸡飞狗跳的躲过皇后派人来的围追堵截,兴高采烈的跑出了皇宫,多年以后霍时英回想起当日的情景,由自觉得当时的自己还是多少有些年少的心气,欠缺些稳重却是很容易觉得快乐,当然也很容易心动,而那又是个炎热的让人躁动不安的季节。无论是绞尽脑汁的和命运挣扎,还是筋疲力尽后还是和宿命握手言和,那宝贵的可能只是几分钟的清澈,是一生能回想起最辉煌的时刻。
高中时为了高考练数不清的作文题,健忘如我如今连高考作为都记不清了,却总是时不时想起的,大约是题里的一个农夫,每天最快活的时刻,就是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脱下不合脚的鞋子。这些隐隐约约的感受,说得直白的,像《单身男子》里,最后那句话
我一生中少有这么绝对清澈的时刻,在这倏忽的几秒,寂静沉寂了杂音,我用感觉,而不用思考,事物是那么鲜明,世界是那么清新,一切充满存在感。而我们呢,大概只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继续挣扎前行,荒谬的战斗着,等待那些时刻的降临,也或许等不到就已痴傻。
《将嫁》读后感(五):非常言情故事
霍时英,虽贵为郡主,却从小在边关军营里长大。到22岁时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她既大气洒脱却也精通人情世故,更有着厌倦深宅后院,渴望能采菊东篱的赤子之心。后遇皇帝,两人其实情愫深种,但偏偏都是隐忍含蓄之人,直到文末才真正地互诉衷肠,文章也嘎然而止。整体看来,虽有感情线但着墨不多,又大多隐晦,非常见言情。
作者绕梁三日文学功底深厚,冼练简洁的几笔往往能渲染出气势磅礴的昏天暗地的战争场面,也能勾画出身在朝廷上的勾心斗角与看不见的血雨腥风,期间爱情,亲情和友情就更刻画的朴实感人。
里面的配角也很精彩。比如皇后,那么个娇柔病弱的女子,自知命不长已,不信任丈夫,她的娘家,却耍尽心机将冲动暴躁的太子托付给了女主,她只跟女主交谈了几次就知道皇帝心目中的女子是值得以命托孤的人。这么羸弱的女子硬是撑着口气等到了女主的承诺才放心撒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母亲为孩子的谋划,很感人泪下。
秦川,战场的老油条,带着女主出生入死多年,与女主是亦兄亦友的关系。后来退役归乡时女主给与厚待,但他一去不返。直到女主被贬到雍州的小镇上独立生活时,已娶妻生子的他每年都拖着残缺的身子来回3个多月的看望女主,为她宅院修补,门前后院的打扫,帮她作完一般家里男人要做的家务事。每年拉着满满一车的货来空着车板而回,一路风险。人生里有这样的朋友很庆幸,富贵不攀附,贫贱时倾力相助。
还有各式的配角,各有各的精彩。
《将嫁》读后感(六):他们拥有相同的灵魂在不同的战场上经历着他们的经历
很多言情小说都会喜欢能力强的女主角,所以女官女将军这些在男人的世界打拼的女主角不少见,连小时候看杨家将的故事时,我都会觉得穆桂英是女人崇拜的偶像。这本书也写了一个女将军的故事,她的沉稳她的聪慧,她为了承诺为了家族所做的一切都让人心折,她也像所有女人一样,在经历了所有大起大落生死一线以后,她只梦想一方小天地,安逸的生活和一个温暖的家,即使她被所有人推离了她的梦想,她也在努力接受也在争取自己的生活。男主角是一代帝王,也是人们都期待的帝王,胸怀大志大有作为,对爱情也是忠贞如一,他只梦想有一个聪慧的女人,懂他,在他需要的时候可以陪着他。两个人物有相同的灵魂互相吸引但却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有时暧昧,有时决绝。其实这种主人公是很多小说会写到的,但会写得像本书如此精彩的不多。女将军在战场上的故事是每个言情小说会自动省略的部分,因为描写起来难度太大,帝王在官场上的斗争也是大多数小说省略描写的,因为每句话都暗藏杀机,但本书作者把这些细节的描写的淋漓尽致。一开始霍时英穿着破烂在恶劣的地区要守城三天,没有一般言情小说的有趣画面和男女浪漫邂遇,但是战争场面和策略的运用让人紧张的放不下书。当霍时英和帝王第一次见面时,两个人的一见倾心和隐忍让人看得很着急。当霍时英身陷危难的时候,帝王让暗卫去带她回来,帝王第一次情绪外露,喊出“不管怎样,我都接着”。而霍时英认为他是帝王也只能把他当作帝王,永远都是远远看着他,但同时帝王也是远远看着霍时英不敢靠近,当他靠近的时候,霍时英走了,可能是因为她有自己的梦想,可能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总之,她走了。我本以为这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们中间横着的东西太多了,多到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隔阂如何跨越。但感谢作者还是给了这两个让人喜欢的主人公一个快乐的结局。整本书没有写得很虐,也没有超出幻想的内容,但是真实的让人感动,每个人真性情的让人喜爱。
《将嫁》读后感(七):觉得无奈
还没看完,已经觉得甚是无奈,无奈霍时英的最终选择,我们选择一种爱情最终溯源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特别理解时英想逃的感情,不喜欢的生活,不能推卸的责任,经历了战场厮杀,看淡了生死,本身还是一个女子,得有多么强大的心理建设,才能继续立于朝堂之上?经过了这么多大开大合的生死悲欢,我甚至怀疑她还有没有能力去品尝爱情这么小资的东西,她应该早就超越于平凡的女子。
遇到朱展,我以为是她人生最好的归宿,她在小院中、摇椅上晒太阳,朱展忙里忙外的腌咸菜,最重的伤要靠最平凡的日子抚慰,可惜啊可惜
书还剩下几页,看到时英被发配雍州,都能想像故事的结局和发展方向,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爱情是柴米油盐和生活琐事,不知道纠结到悲愤的霍时英如何走完这段感情之路,突然觉得时英很悲伤,为霍家、为朝堂,何时为了自己?有点不想看下去了
两度为本书流泪,一次是大战之中,她说她不敢回头看身后兄弟们的脸,二是朱展离去,她轰然倒地。
《将嫁》读后感(八):果然没有哪一本言情女主不作???
读完就感觉是虎头蛇尾,前面军营生活和战争都写的很好,不落俗套。但是作为一篇“网络小说”,它本质上也应该是一篇言情小说吧,皇帝没出场之前我一直在猜测谁是男主,按一般小言的套路,前面出场的每个男人都有发展感情线的可能啊!?但女主如此强大独特又好像谁都有点接不住?
好想抓起女主的手看看你掌心的感情线是怎样玄之又玄的秘密,(或者压根就没有)?
皇帝的出场算是铺垫足了,还明确写了霍时英的心理触动,好吧,这应该是妥妥的真命的节奏了,可惜,后面身分一明确后除了逃避就是沉默拒绝,没有互动的小言是失败的小言。
惊鸿一瞥的人物,元皓,这个算是真正的情敌吧?打动过霍时英内心的人,可惜战争是容不下任何微小的浪漫情怀,他的生性难逃死亡的宿命,这情节写的不错。要是作者真弄一个两男追一女的情节来反而俗了。
然后一直在期待故事后期的走向,开局给了我们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架构,要怎么接?还真希望能给出点不同寻常的东西。
看到皇后吐露出她和冯峥的私情后,我松了口气的同时又叹了口气,果然还是回归到妥妥的言情小说的套路上去。
然后后面女主内心对自由的向往渴求和家庭宿命的抗争过程,几乎把我前面对小说积累的好感消麿殆尽。总觉的经历了如此残酷磨砺沉淀心性的人,单纯幼稚地肖想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真是.................
如果真要塑造一个为追求自由和宁静而抛却身外所有羁绊的女人,那么就不要写那么多皇帝对她的关注和“追求”,这么多暧昧浮沉的东西如果最后是一场空那对一篇容量有限的小说来说是灾难。
反正这个“追逐逃避”的过程看的相当无味和不耐,几乎就是为了推动情节走向故意设置的矛盾冲突。
结局尤其粗糙,女主一人流放到一个穷乡僻壤带了几年孩子后就无奈地妥协了???完全没写出一点心理变化。如果这么轻易就放弃了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那前面闹的惊天动地伤心伤肝的阵仗又是为哪般?
写这么多就是为三俗剧情添砖加瓦吗?我估计最后的成品跟作者初期构想的恢宏大作是有深深的落差的。
《将嫁》读后感(九):真正配得上皇帝的女人
霍时英,就是我心目中那种渴望成为的女子,在我小时候总幻想人生轰轰烈烈时,就想成为这样的女人。直到今天终于成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女人,在这本书上又发现这样一个梦,觉得好感动。
在目前的世俗教育中,霍时英这样的女人应该被叫做女强人铁娘子吧,然后再被冠以嫁不出去的标签。但书中皇帝对她一往情深,不知是他眼光独特,能发现这样女子的独一无二和可贵之处,还是作者安排的童话。
我愿意相信第一种,是霍时英自身的魅力。
正如书中她反复提到,从没有人问她是否愿意走上这条路,而她所期望的也仅是市井悠闲的生活。那独立世间的皮相下,最终也是颗恬淡的女儿心。
这样的女子也只配皇帝这般极致的男人去爱了。纵观我看过的万千小言,涉及帝王家举不胜举,刨除情爱,从身份和个人素质上来说,客观来说真正配得上帝王这个标签的,也仅此一家了。
《将嫁》读后感(十):‘’谁说女子享清闲”
绕梁三日,余音绕梁。正应了作者的名字,她写的故事都很有韵味。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像花木兰一样的女子。她坚强时能像鹰一样展翅翱翔,柔软时像一颗温润的珠玉。能进能退。
所以难免就会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
《将嫁》,将军嫁人。一位女将军。霍时英。
大漠孤烟,金戈铁马,残酷的战场。
儿时就关注的那个女将军,她最终嫁的是他吗?
霍时英累了,其实我心里很期盼她能跟那位戏子守着一方院子就这样无忧无虑的。
驰骋沙场,几度徘徊在生死之间,最想要的就是换来一份清闲。
但是感觉是不会骗人的。
【熬夜好累,我得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