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是一本由余莹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一):用梦想引领人生

  《出发,和每一个人谈一次梦想》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余莹。读她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女生,沙发客,独自一人走天下,而且随处都有真诚,都有爱。她用她的真诚感染着所接触的一切人。幸运是会传染的!

  其实看过许多关于行走的书,每一本虽有不同,人的经历毕竟是不一样的,但其精髓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行走中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但余莹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却都是美好,即使她遇到很多不快,很多挫折,但她总能用自己的那颗诚挚的心去看待人生,这让她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厚重

  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她在叩问人生,我想过怎么样的日子?我的梦想是什么?于是出发,寻找梦想。也探寻其他人的梦想!可以说她成功了!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她面对媒体畅谈自己追梦的感悟,我想她找到自己的梦想了吧。但人的梦想是会变的,不论怎么变,别忘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人都成为她作品中的主角,各个善良美好,即使长相平庸的人,透过她的描绘,也多了一份可爱。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到台湾,她笔下的台湾小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到日本,日本人守规则,破坏规则,彬彬有礼让人难忘。到马来西亚,又是一种不同的风土人情……“沙发客”这个词语让我又多了一种领悟。原来还有沙发客!结识世界各地各色人,也是一种幸福吧。

  余莹叩问人生,追寻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是整日里忙忙碌碌,最后不知在忙什么,还是悠悠闲闲,看书上网?亦或是做好后勤,让高三的儿子没有后顾之忧?还是经营自己的家,让家倍感温馨?想了一些,但似乎都不是很确定,又都有不舍,都想兼顾。关于梦想,虽过不惑之年,但我依然要追寻。

  人总会经历诱惑,或是职位之诱惑,或是金钱的诱惑,或是轻松工作的吸引,当这些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一定要叩问内心深处,我想要什么!当追随内心深处的想要后,你会发现,生活需要的是简单快乐。当明白了如此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爱自己其实很简单。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二):采集梦想之旅——《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只要随手翻翻这本书,相信大部分读者是会喜欢上的,温馨的封面设计、大量的彩色图片,着实讨喜,还有那密密麻麻的小字儿,透着那么一股实诚劲儿。

  我总结作者这次旅行为“采集梦想之旅”。在她这次旅行之前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是很多同龄人的梦想了——混迹于上层社会、流连于名流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这种高起点、高平台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才有了写此书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所以我不禁酸溜溜的暗叹:同样是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是很喜欢读旅行笔记这一类书的,总想自己暂时去不了的地方看看别人的旅途感受也好,如果哪天有机会去的话也可以做个参考。我很认同作者文中的一句话“走过这些地方,最为打动我的不是景点,而是那里的人们”,书中景点的介绍确实不多,大部分笔墨着重描写的是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有时去外地出差或旅游在看过那些景点之余,我更多的是想深入了解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并且渴望融入进去。而非仅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我也注意到,随着物质生活一天天变好,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文游”渐成气候,这也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找寻迷失自我,以“旅行”为方式的的一种“自省”吧,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和国人心态渴望回归平稳的体现。

  很多人可能会赞许作者的勇气——一个女孩子只身游走于那么多国家地区,并且为了感受真正当地的人文和社会生活,采取“沙发漂流”住在陌生人家的方式。但我并不认为当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女孩独自旅行是一件冒险的事情。看作者书中记述旅途相遇的绝大多数人是友好的,我想在旅途中肯定也有作者稳重不愿提及的一些负面东西,看来她是只愿记住那些帮助过、感动过她的人,这种“选择性的遗忘”也正使她感到人性的美好,并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个比喻:社会像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当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简单,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绝对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处世之道,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时刻对别人心存狐疑的人相处

  作者在筹备这次旅行时,经历过忐忑、期待、惊喜和失望等等各种心境,但唯独没有想过放弃,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最终如愿踏上了她的“收集梦想之旅”,这一点是我很欣赏的。书中字里行间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密密的文字记录下旅途中感动她的每件事、每个人。我很喜欢这种小清新的文风,很容易把读者带到书中的,单位骤响的电话铃声和儿子的顽皮,虽然能短暂的让我分神,但再次拿起书来立刻又能进入书中去,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字,让我这个读书有强迫症(务必看到书中每一个字)的读者,只用了一天多就读完了这本三十多万字的书。从作者书中的照片中可看出她是一个长的并不出众,但是极具亲和力的人,能在短时间和路人结成深厚、割舍不下的友谊,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次旅行的采访主题是“收集梦想”,但本书内容并没有拘泥于此,也没有突兀的见人就问梦想,而是从了解到熟识再到交心,说出那个人真正的梦想,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敷衍。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何况一个人,更何况作者途中结识了那么多人,相信作者在给我们分享旅途的景色和心路历程的同时,她自己得到的更多。

  当我们津津有味品读作者走过的旅途感想时,她又踏上了新的旅途,很多人(包括我)都有出去旅行的梦想,常借以各种“俗事缠身”的借口,说到底是缺乏一种敞开自己胸怀的勇气,读罢此书我心动了,有种强烈的想出去看看的冲动,带上家人,哪怕不那么远,不那么久,因为“梦想不仅仅当做美好的愿望,要做就可能实现”。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三):实现梦醒 关乎勇气

  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吸引我的是“梦想”,因为还处于大学迷茫期,一直在找自己的梦想(真正可以实现的梦想),也找寻找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

  真的很佩服作者余莹的勇气,做沙发客环球旅行,在书中也有写到一个女生出来旅行的顾虑。在我和闺蜜出去旅行的时候有时也会处处紧张,所以我应该不会独自一人全球旅行。

  关于梦想,我还在寻找中。书中知本温泉卖咸鸭蛋的老爷爷讲关于梦想的回答就十分触动我。每个人的梦想就是有大房子住,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还有就是环球旅行。但是他也不想出远门,最爱的还是自己生活的地方。

  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很多人就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心理压力十分的大,而且不开心。所以我应该知足。但是又有人说年轻人应该奋斗,不要在应该奋斗的年华里选择了安逸,那么我有该如何?

  我还有继续寻找。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四):使用度评测:《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梦想,到底是什么?

  有时等于理想,有时又区别于理想。

  这个是百度百科的答案,于是难免会想进一步去考虑,梦想区别于理想的又是些什么东西?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前有一句:

  I am not a dreamer,but a doer.

  我觉得梦想和理想的区别在于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理想是一个你只要一直DOING,ON THE WAY,就可以到达的事情,至于梦想,确实一个有时候连你都疑惑能不能做到的事情。

  于是,这句话,这本书的最伟大而最有趣的事情就在于这里了。

  这本书讲得是一件简单的的却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想全世界去走走,那么要经费,经费的由来,便需要一个由头,让别人来掏钱,于是,有了去采访别人的梦想,来取得投资,去达到自己的梦想,作者一共用两个月,完成了旅行。

  途中遇到有趣的人,得到帮助,采访到真正在DOING并慢慢开始发现实现可能的人。

  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

  梦开始,梦结束,大堡礁。

  一路上形形色色,印象最深的确实那些给作者不愉快的人:

  台湾,第一次见面略微有些排斥的叔叔和阿姨;

  日本,一直在婉拒的苍井空的经纪人;

  马来西亚,这个时代最后一个舞者;

  马来西亚,没办法收留作者的哪一位朋友的同事;

  阅读完一个多小时,再来回想,为什么反而他们会给我这样的印象,相较于好的,那些不是那么好的人,印象反而更深了?

  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和记忆一样,终归是坏记忆会变成一段改变你自身的旅程中更加让人有印象的“好记忆”。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在梦想的路上,遇到不是那么开心的事情,不要因为这个而放弃,也许,最后,这些东西才是你最好的记忆。

  起因:最近兔子也被梦想这件事情烦着;

  阅读时间:三个半小时(不是我看太快,而是对于一个死宅,外面的旅行故事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吸引力的,于是,今天是咖啡和烟撑着的);

  亮点:

  1、行文很有趣,不絮絮叨叨;

  2、有一些一直很关注的人,居然在书里面有看到,有一些没有关注到的人在书里面也有看到;

  3、这本书,作者的感想反而有点弱,那些在路上的梦想家一些话反而妙不可言

  其他推荐:知道胡子么?《迟到的间隔年》《去他的巴西》,嗯,去看看,很有趣的另外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的旅程,当然,关于旅程的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书,有一本关于摩托车旅行的书,但是确实经济方面的,忘记书名了,找天来不上,当然《不去会死》系列是必须读的。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五):在本子上写下梦想,然后实现它!

  整本书的叙述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圆滑,这似乎是媒体人写书的一贯通病。总是竭尽全力地展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全世界人民的善良,几乎没有提及任何旅行的痛苦和自己的艰辛感受,更不用说是一些避免和克服旅行麻烦的办法。就像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1/3的文字都在感谢某某和某某。

  这社会展现旅行美好的书太多,这本完全是一本游记,用旅行采访别人的梦想着实费时费力。除了了解了一些攻略上不能体现的人文和风情,基本没有任何意义。作者拙略的文笔,还会花上四段文字去描写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如果余莹当初没有进入大碉堡的五十人候选,她或许根本不可能出的了书。这个世界上的人的梦想,主要也就那些了,出发采访梦想?boring.还不如说想找个赞助商赞助这个大碉堡五十强去外面体会一下别样风土人情实在些。如果一场计划周全的采访,起码尽量全面地涉及一些各个层次和方向的国家吧,而不是如此随意。

  但不能否认,走出去,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故事,着实会让人领悟很多。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六):梦想在路上

  “梦想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是余莹准备出发采访梦想的路上发给给朋友们的信息。许多人都会被此问题问倒。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也深深触动着,沉思着。毕业那会儿还怀揣梦想,充满激情动力热情,工作这几年一切的梦想都远离了我,被生活磨灭是该好好规划下自己的未来,找回失去的最初梦想。

  书被同事看到问讲的大概什么内容?知道2009年“世界上做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吗?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面向全世界寻找一位大堡礁看护员,书中作者是全球前50名,受到邀请到大堡礁旅行,受到那次行的影响去做另一件事:辞去工作,去世界不同的国家采访人们的梦想。非常了不起又有头脑计划的一个女孩子,自己做策划拉赞助,采用沙发漂流客的的资源节约成本,有赞助有住处节省自身资源实现环球采访梦想,好样的。同事听的那叫一个羡慕,我是羡慕的同事更多的是钦佩,需要多大的勇气为实现梦想放下眼下的一切,现在的人都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即使是不喜欢做的工作还会咬牙去做。向有梦想的人们致敬,有梦想且为梦想奋斗的人们最可爱。

  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这本书作者一路走来的历程,香港游历过,看到香港的场景勾起去香港的回忆,总觉那么亲切。台湾一向仰慕的是美食,不外乎少不了美食,就连小吃都那么美味,勾起味蕾的念想,有机会一定去品尝美食。看到日本不牵涉政治人们是那么友好,从走《伊豆的舞女》里伊豆的踊子,舞女走过的那段长路,我的思绪跟着游历一番,因刚看过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书本还在床头放着,亲切感不在话下。在第一段旅行中最想见的人是日本自行车架石田裕辅,石田君的经历让我震撼,敬佩,最后在作者的本子上写下“一日一生”,什么意思?每一天都是一生。每一天,都应当被当做一生来度过。马来西亚东南亚国家,最先想到的旅游地区。想到澳大利亚会想到悉尼歌剧院,新西兰广阔的天气,作者写的之地对我来说不是那么耳闻,都是值得一去之地。

  刚看此书还为作者担忧一女孩孤身旅行不怕遇到危险,不怕孤单。眼睛随着书本掠过余莹是幸福的幸运的,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好人热心人帮助从陌生熟悉到朋友亲人的感觉,看的人心暖暖世上还是好人多。 一路随行看到各地区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国家文化,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反思都会是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一路走过遇到许多为梦想努力的人,再次震动心扉,有梦想就去做。

  思绪一路追随作者脚步前行,书本看完,心潮仍澎湃,《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带给我们空间不限于书中文字图片,是无限空间,有了梦想就去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你说不的人。路在自己脚下,让梦想在路上。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七):想到哪说到哪

  说实话,余莹的这本书很吸引我。拿起来后就很想把她看完,但是看完的我虽感觉有很多话想要讲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请恕我用底下跳跃的文字把我的思绪梳理一下。

  想到哪说到哪吧。

  “ 梦想”,这一词早在小学时期就常被提起。老师常会问我们:“你们未来长大的梦想是什么,或者是想要做什么?”现在作为一名小教的我也不一例外的会这样问自己的学生们。看着每一个稚嫩的小脸上都摆出一副深思熟虑的小大人模样,着实叫人感觉可爱至极。是啊,“梦想”,多么耐人寻味的东西,小小年纪的时候,我们好像就已经感知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越是长大我越不能准确的描述出我的梦想了!

  我羡慕余莹可以在之前有一个这么有活力和朝气的工作,可以和这么多上流的成功人士们打交道,但是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向往的生活,却让余莹意识到这实际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状态,她也困惑了,迷茫了,正如现在的我。然而幸运的是,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我佩服余莹有这样的行动力,可以如此坚定而努力。或许是应正那句话,“梦想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也如昆西.琼斯所说“未来就是你先在眼睛里看到它,然后再把它变成现实。”所以这个敢想敢做的女子上路了。

  一路走一路写,用心去体验用心去经历 ,“不要害怕,有爱就没有恐惧,相信爱。”是啊,在这一路走来,余莹真的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行者。在香港、台湾、日本、马拉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留居她的人们表达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大多都能令人不致对人性失望。可见,这个世界并未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暗。

  这样的旅行,不匆忙;这样的友情,很真挚;这样的缘分,真奇妙;这样的正能量,我们正需要!

  所以说余莹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记录,值得一读。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八):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他人的文化中如此流连忘返

  关于旅行,关于梦想,《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书,我对它的宣传导语“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很是喜欢,于是书还没有完全打开,我的想象就已然开始了,我想象着一个女孩儿如何睿智地将自己的一个环球旅行的梦想拓展为一个项目来做,想象着她为了这个项目不遗余力的所有准备和努力,想象着她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依然不放弃才终于获得成功,想象着她如何鼓足了勇气踏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梦想在路上”环球采访,想象着她一次又一次将目光投向远方……

  余莹就是那个给我无限想象的80后女孩儿。是为了梦想而不断付诸于努力和行动的人,也是一位在不断地行走中获得了“更精彩地活着”的生命智慧的人,尽管她还很年轻,尽管环球旅行仅是她太多梦想中的一个,但是她对于梦想的忠贞和为了实现梦想不遗余力的努力确实令人赞叹。

  其实环球旅行是很多人曾经的梦想,只是它是一幅画卷,仅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世界中,之后的岁月中,我们总是以各种借口和各种困难为托词向这个梦想挥手告别,而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实现的。很显然余莹不是轻言放弃的人,她极具创意地将自己的梦想设计成一个“梦想在路上”的全球性采访项目,于是自己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将上升为一个集团、一个团体的共同梦想,上升为一种商业行为,具备了商业价值。虽然这其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辛劳,虽然她还不止一次地坦言:一个梦想的实现,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的,无数人在这条路上,曾为我点燃火把,才让我得以一步步坚持下去……但是必须承认:是她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决定了她最终向着梦想不断地靠近的完美结果。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记录了同世界上不同的人谈他们的梦想的整个经历,记录了这段旅途中她所经历的成长,在路上,余莹不仅是一位节衣缩食的背包客,更是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实践者,应该说,她让我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整个过程,另外随着她对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品性的采访者的深入交流,我也奇妙地获得了一个人对活着的种种解读。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知道现在我们要什么,正因为我们无法预料,才不舍得浪费当下。”这是一次葆有当下的美好旅行,这是一次活在当下的愉悦阅读。带给我惊喜也带给我震撼。

  懂了余莹的马艳丽说“此书最终想要同我们分享的不是为了呈现别人的精彩,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该如何更精彩地活着”,我也便笃信了“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他人的文化中如此流连忘返”的根本。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九):你被“梦想”深深的"伤害"过吗?

  一个女孩,走20多个国家,从亚洲转战大洋洲,只为了追寻一个”梦想“的答案,她找到找不到,其实已经不重要,因为这整个的过程,都可以叫做”梦想“。

  梦想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解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它区分于理想,但是又和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的梦想如果是有朝一日太空漫步,那理想只能是做一名宇航员。”梦想"和“理想”都是抽象的,但是后者却比前者有着更深的现实 基础。在我看来或者在我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看来,一个人走遍几洲几痒去N个地区走几十个城市,只为那里的人们谈谈“梦想”是一件很艰难几乎难以实现的事情,它只能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而缺乏理想的现实基础。理想一旦被实现就要有新的理想来代替,但是梦想经常是可持续做一生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洋洋洒洒的论之的人大有人在,而我不过想说的就是,梦想更加飘渺更加难以实现更加理想化付出的代价更加大,但是也有可能没有那样美好的结果。

  但是,做梦的人,实际上并不要什么结果不是吗?余莹在和人们谈梦想的时候丢掉了工作,大好的青春就在无谓的言谈中溜掉。是的,大多数人都会这么看,但是,这一路追寻梦想的幸福,又是谁能感受的呢?

  小的时候,我们大多数都有很多梦想,那个时候,对于未来我们都无需承担多少的责任,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如今大多数人却不在敢于谈梦想了,或许是,我们都缺乏她这样的勇气。当人们问到,梦想,那就是大房子有钱,家庭幸福。可是有多么大的房子才算大?有什么样的家庭才算幸福?有多少钱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当我们不敢面对内心的质问,也就只好随波逐流找一个普世的标准,也或许,走着走着就丢掉了内心最原始的梦想,反而让普世的一个标准填补了内心。

  很多人都爱旅行户外,许是在单纯的行走中能更看清真实的自己,借此问问自己内心,梦想是什么?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都没有被梦想伤害到体无完肤,于是我们去嘲笑那些追梦的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傻,看起来不值,但是,或许,这才是梦想给人的最大伤害——连谈论都不敢了。

  当她和你谈谈梦想,我也在她的文字中和自己谈了谈梦想,人生在世,被梦想伤害,其实也是幸福的。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十):你啊你,一步步变成了耻谈梦想的人

  最近刚翻完z这本书,“出发”、“梦想”这类词汇这几年似乎已经泛滥成灾,我们都提不起太多兴致去说。写书的姑娘叫余莹,这本书讲的是她做了一个环球梦想采访,采访对象可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甲,可能是大海里冲浪的路人乙,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里出现的明星丙,只要遇上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她的采访对象。

  说是采访,其实也算是一次一个人在路上的沙发旅行,但跟一般游记类的书不同的是,她更多是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美景那么多,写来写去还是那番模样。但换一个角度去写人,就有千万种变化。

  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性情,人和人组合起来又能创造出更多精彩故事,感觉这真的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话题。现在很多畅销书写的都是这一类:发生在我和我的朋友们的那些事儿,充分满足了人性的窥私欲。

  但说起梦想,无非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钱,就像书里提到的在台湾知本温泉边那位卖咸鸭蛋的先生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梦想都一样,都盼着有大房子住,有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除此之外,他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你看,大房子,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环游世界……这些不就是每个人脑子里的梦想吗?谁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亦舒在《喜宝》里也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这是喜宝的梦想,全人类的梦想几乎大同小异。

  印象最深的还是书里那句话“华人啊,习惯了服从和遵守规则,常常忘记问自己内心的需要,所以你问他们,大多数人都说没有梦想。其实,人怎么会没有梦想呢?”

  因为,看书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想了很久,还是觉得:我没有梦想。我可能就代表了在规则和服从里成长的那一拨人。

  总觉得梦想太宏大了,我该把什么当做梦想才是正确的呢?我受的教育就是这样,每一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梦想是什么”对我而言也是一道问答题,第一反应就是按部就班的写出一长串的回答,根本不用走心。

  朋友啊,小学作文老师就让你写过【我的梦想】吧,而你写出来的多半是作文大全里看来的范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