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变态美学
《金阁寺》是他著名的
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叙述的是一个叫沟口的
孩子,他天生有口吃,他认为
自己是丑的,他崇拜美。
当他看到到金阁寺,发现
现实和他想的
大相径庭。但是这里依然充满了他对美的向往。但在金阁寺发生了许多的事,让他最后做出了烧毁金阁寺的举动。
文字间充满了
怪异和
压抑的
情绪。用一种极其华美的文字书写了变态的想法和行动。
说实在,这本书给我一种很不适的
感觉。
在书中提到日本的战争有这么一段:
“为什么露出的肠子这样凄惨?为什么看见人的内侧就毛骨悚然,非捂住眼睛不可?为什么流血会给人一种冲击?为什么人的内脏这样丑陋?。。。难道这与柔嫩滋
润的肌肤的美,完全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吗?”
一个
恐怖的场面与肌肤之美之间画等号,只有日本文学会做到。
当沟口看到
母亲因为他的逃学从远方赶到金阁寺,他在母亲身后望着她。“系着腰带,迈着碎步,
无精打采的背影,一边在寻思;是什么东西让他母亲变得格外丑陋呢?让母亲变得丑陋的....原来就是希望。这种希望如顽固的皮癣,潮乎乎呈淡红色、不断使人发痒,不输给世上任何东西地盘踞在肮脏的皮肤上,就是一种
不治之症的希望。”
在沟口眼中,这个
父亲一死亡就改嫁,一直逼他当上金阁寺的主持的母亲——没有希望。
《南泉斩猫》这篇
文章中提到一只猫,为了这只猫,东西堂的僧侣争执,“众生得道,它即获救。不得道,即把它斩掉”南泉和尚为解决争执,就把这只猫斩了。
南泉认为,这只猫就是美的象征。如果没有让美和平存在的方法,那就不如把它毁掉。因为现在的争执也是因美而起。同时也是对“美”的
升华,美不再属于个人,而属于大家。这也是书中大部分人的想法。
沟口在这种思维下烧毁了金阁寺,说他烧毁的不如说是他心中最
美好的那个金阁寺,亲手葬送了自己心中的“美”。现在的金阁寺,在主持和其他僧侣的行为下,已然由那个纯洁神圣的地方,变成了污秽不堪的地狱。
这种奇异的“美”的认识,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对日本的文学认识不在局限于村上春树的柔。在很早以前,就有人跟我说:日本的文学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直到今天,我才发现果真如此。当然,日本所有的文学不都是这样,它也是有不同的派别,就像川端康成最美诺贝尔。
约定多年后,可以和这本书再次相遇。
也许是我现阶段读不懂此书,才有上文的感想。但我认为,它《金阁寺》也给我开启了另一个认识日本文学的大门。
《金阁寺》读后感(二):此刻的你,来自偶然
三岛由纪夫写《金阁寺》下足了功夫,这才有了描写金阁的美妙文字。抛开文笔不谈,作者对笔下的沟口进行了佛洛伊德式的剖析:
追求性和生的
意义;又让沟口反复进行
哲学思辨,借助禅宗难题“南泉斩猫”和两位好友对
生活的
态度,以金阁为绝对美的象征,讲述口吃丑陋的沟口如何
憧憬美,惧怕美,最终毁灭美。从
故事中很容易找到那些有极端行为(恐袭、自杀)人的共同特点,忍受
孤独、遭受歧视或遗弃、证明自我
价值等等,如果试图以这些共同特点解释一种恶念发生的路径,是戏剧化了现实,抽象化了
人性。从善念到恶念,可能只需要一点物理温度的变化,也可能只需要一件毫不相关的事物出现、一个毫不相关的人物打扰。纵使掌握其过往
经历,彻底
理解其恶念的发生也有
困难,困难之处在于对待经历过的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认识上的那些微妙变化总是
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恶念的产生只需要一瞬间,牵扯出这个恶念的
千丝万缕是无法定性定量分析的。一个人会在某一瞬间变得
残暴,什么样的一瞬间:一个明媚
春天的下午,在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茫然地眺望着从树叶缝隙筛落下来的
阳光戏耍的一瞬间。
“我是谁”这个哲学式的问题有许多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答案: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 you are what you choose; you are what you think,“我是谁”不在于我此刻的状态,它是我的结果,是我自始至此的经历的全集。通过三岛由纪夫细致详细的调查以及精彩的描写,我们就可以回答“沟口是谁”:他吃冷饭,他读禅宗,他选择恶念,他
思考金阁……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难回答的是:为什么这是我?金阁的主持还是金阁的罪人,沟口只是在岔路口打了盹。
命运是一只放飞的风筝,你可以掌控手中的线,却掌控不了天上的风。
此刻的你,来自偶然。
才
《金阁寺》读后感(三):金阁寺-说到底,所有的美,皆是虚无
最开始为什么会读三岛由纪夫的书?依稀记得好像是在哪里看到有人这么评价三岛的书,“是一种对美无与伦比的描写,尤其金阁寺”,于是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啊。
时隔一年,我终于开始看这本书。最深的体会是什么呢?应该是我太想去日本,去京都,看看金阁寺到底美到怎样一种程度,想被自己的亲眼所见折服。
当看到第九章的时候,我停了下来,思考三岛想表达的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是虚无吗?然后,我便看到了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因为倘使审视一下其细部的美,诸如柱子,栏杆,板窗,板门,花头窗,宝形造型的屋顶…法学院,潮音洞,究竟顶,漱清亭…池面的投影,小岛群,松树乃至泊舟石等等细部的美,就可知道美决不是在细部终了,在细部完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细部的美,其本身就充满着不安。它梦想着完整却不知完结,被唆使着去追寻下一个美、未知的美。而且,预兆联系着预兆,一个一个不存在于这里的美的预兆,可谓形成了金阁的主题。这种预兆,原来就是虚无的兆头。虚无,原来就是这个美的结构。因而美的这些细部的未完成,便自然而然地蕴含上虚无的预兆,各部分木材比例精细的这座纤巧的建筑物,就像璎珞在风中飘荡似的,在虚无的预感中战栗。”
虽然我并没有把书中的每一段偏哲学性的思考想的透彻,可我还是隐隐的明白了三岛想表达的一些想法。主人公与柏木的每一次对话,主人公的每一段自白都在将我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印象最深的“南泉斩猫”这个典故,书中有三次提起,我反反复复地读这三次描写,将这三次进行比较,然后我似乎明白了,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南泉斩猫斩的是执念和妄念。可换一种观念,南泉斩猫斩的更是对美的执着的追求。而美是能够斩断根绝的吗?并不是。赵州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才将草鞋顶在头上暗示这种无用功。柏木说的没错,人的一生真的有太多的境遇,太多的选择类似于这个故事了,而每个人所处的角色,也由于阅历的不同而处于变化之中。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岛将美写于一种极度阴暗,极度邪恶的感情之中,反而突显出这种美的不安,美的赢弱,美的虚无。与此同时,这种美又是强大的,强大到能够影响“我”的人生,阻挡“我”的人生。它既大又小,既强又弱,既远又近,就是这种辉煌的美,灿烂的美,无与伦比的美,让“我”想要摧毁它。只有彻底毁灭它,“我”才能获得新生,“我”才能找到“生”的意义。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又有多少类似于这种“美”的事物呢。面对这种美,我们每个人都会是无力的吧。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这本书一定会被我重读一次,一部分原因是有很多地方我还没有读懂,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喜欢很喜欢的三岛的文笔,刨去那些让我觉得有些吃力的思考,沉浸在这么美的文字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最后,我想,哪怕世间所存的美皆是虚无,人们还是会心甘情愿地追随它,在它的影响下生活,在虚无中永无止境的寻求“生”的意义所在吧。
《金阁寺》读后感(四):看过一遍根本不懂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三岛很出名,然后搜他的代表作之后随便挑了一本看的。一共十章,从沟口初次拜访金阁寺到最后放火烧寺结束。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是根据
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
世界里的主人公是因为金阁寺太美了所以放火烧寺,然后三岛去实地采访,感受少年的
心境,最后写的这本书。
说实话我看这种名著,只是很功利性的装13,文学素养差好多,很多地方真的是读不懂。
比如在主人公有机会得到公寓姑娘的时候,金阁出现在了她们之间,“用一只手去触摸
永远,用一只手去触摸人生,这是不可能的。”
金阁是美的化身、有为子也是。
而我的结巴、我的周围环境都是丑的,母亲的淫荡
自私、
老师的淫乱
放纵、伯木的卑鄙欺骗。
鹤川挂掉以后,唯一让我和美距离近一些的桥梁也断了。我和美之间永远隔着界限,但是我一旦想接近人生
丑恶的一面,金阁就会出来阻止我。
“金阁总是出现在
女人和我之间,人生和我之间。于是,我的手一触即我想抓住的东西,那东西就立即变成灰,展望也完全化成沙漠了。”
如果我认为的美,都轻易的被不美的东西占有,那美对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触及了,美就被我玷污了,那这美也不在了。
至于
永恒的美和毁灭的美,我为什么突然不想死了,还有书中反复提到的人生,以及认识和世界、认识和美的关系,我就更搞不懂了。
感觉好像是整个世界都是丑恶的,丑恶的世界怎么能
拥有美呢?
而且现实存在的事物像金阁,并不是永恒的美。所以烧掉金阁,让金阁在毁灭中升华为真正永恒的美。
然后我本想和金阁一起在火光中升华,但是最后觉得自己不配,所以要活下去?
总之太高深,看过一遍实在是不懂。
不过有一点真的蛮有趣,他想放火的时候下不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些事让自己不得不这样。最后他看到老师蹲在地下,明明
感觉到他心软了,但是他又故意让自己觉得是假的。
所以说到底,一件事做与不做,一件事的好与坏,都是源自自己的认识吧。
“认识是能够使这个世界变形的。你听好,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
改变世界分毫。只有认识,才能使世界保持不变,在原来的状态下变形。”
《金阁寺》读后感(五):沟口君将隐喻过成了生活 我将生活过成了隐喻——由金阁寺说开来
沟口君心心爱爱的是金阁吧 金阁对于他是
不可或缺的隐喻 是来确认自己丑的美之存在 所以他一直在
生活中以凝望实物的姿态来凝望金阁
而我
心心念念的是一个人 我将这个人当做金阁寺般的隐喻来供奉
“怎么样,心里准有什么东西毁掉了吧?我是最忍
受不了看到
朋友抱着容易毁掉的东西活着。我的亲切表现,就是只顾把它毁掉。”
看到这段心下一惊 那人亦说过相同的话 令我彻骨
寒冷的话 以至于每次想起来都要打个寒颤 你要明白 接近一块儿小冰块儿 你有可能把它暖化了 但如果对象是一座冰川呢?你的下场就是在冰冷的水中溺死
爱情 是自己给自己的桎梏 本我一直在埋着头假装深情的浸在沼泽 用自己廉价的
温暖、低劣的手段去吸引伪善之人的目光 什么叫伪善? 即撕掉面具后只留下空洞洞自私之人 但谁能坦然地讲自己是真善呢 不过都是一群群
自以为是的傻瓜罢了
如果有资格 我倒愿意日日做杀人于无形的devil 谁爱我我就挥着言语的刀砍向谁 能将心切多深就切多深 多么有快感的画面 有谁还意识得到要去做那温暖他人的善人?超我就是这样
睿智的设定!
《金阁寺》读后感(六):2016.08 像是炼金术?
好像。。没看懂。。。看完,好像也许仿佛又回到这句话:
乍一看,仿佛奔向毁灭,实则富于意外的权术,能把卑劣就地变成
勇气,把我们通常称为缺德的东西再次还原为纯粹的热能,这也可以叫做一种炼金术吧!
1. 第一次被惊艳是看到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不变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融进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式的
时间复活罢了。。。
2.所谓美,必须是这样的东西,它从
人生中阻隔我,又从人生中保护我。
所以可以理解成,现成的这是一种被动的关系,于是,我既"有一种献媚的成分",又有一种基于自我认知上主观建立平等关系的
欲望。因为这样的关系,美保护了我,作为丑的存在,并以不与世界做绝对的和解为前提。
3.神秘的结构二重性
4.生的 象征性, 所谓独特性不能与象征性共容,也是大家都说的不喜欢这小和尚一身拧巴的原因吧。
5.她已经被柏木,就是说被柏木的认识玷污了。
6.精神为了拥有如此朴素的实在感,不知该如何多的像肉体学习。
7.因为飘荡在池面上的巨大的官能的力量,虽是建筑金阁的潜在的力量的源泉,但是这种力量在完全建立起秩序,完成了美丽的三重楼阁之后,再也无法忍耐居住于此,就只好顺着溯清亭再次向池面,向无限的官能的荡漾,向故乡逃遁了。
不禁想起了园林史朱老师的风格。
《金阁寺》读后感(七):改变人生的,是行动,也是认识。此所谓知行合一。
读毕三岛的《金阁寺》,二十八岁的我觉得他探讨了三个问题:
1,什么是美?
2,行恶是可能的吗?
3,杀父情节
少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目睹了暗恋对象的死亡,父亲在临终前把他托付给了金阁寺。此后,少年与金阁寺的感情与日俱增,甚至一度成为其精神支柱——金阁寺变成了他
生命中美的化身,是他的保护神——“看到金阁,我的心情平和了下来,恐惧感也渐渐地减退了。对于我来说的所谓美,必须就是这样的东西。它从人生中阻隔我,又从人生中保护我。”(金阁是“父亲”、导师)
之后少年上了大学,遇到了一位内翻足的同学,接触到了一种黑暗的“生”,一种只要还活着就想不停地伤害他人的“人生”。少年第一次尝试性爱,金阁的面目出现并阻隔了他的“生的体验”。从此,少年心目中的美开始动摇——“在人生中,化作永恒的瞬间可以使我们陶醉,然而犹如这时的金阁那样,比起化作瞬间的永恒的姿态来,它是微不足道的。美的永恒的存在,真正阻碍我们的人生、毒害生的,正是在这个时候。”这时候的金阁变成了少年心目中的阻碍,一个代表了傲慢的存在的意义。在性上又一次受挫后,少年“有生以来头一遭用近似诅咒的口气向金阁粗野地呼喊:‘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给治服,再也不许你来干扰我!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变成我的所有,等着瞧吧!’”(开始怀疑“父亲”,反叛父权)
“行恶是可能的吗”?在少年经历人生的几次挫败之后,烧掉金阁寺的念头在他脑子里扎根,他劝导自己:“要是把金阁烧掉,这种行为可能会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吧。因为人们会以此类推,从而学习到‘不灭’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到金阁单单持续五百五十年耸立在镜湖池畔是不会成为任何事物的保证的。还学习到我们的生存骑在其上的当然前提就是一种不安——明天也会崩溃的不安。”每个人都有作恶的想法,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作恶的能力。作恶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就如内翻足同学熟练吹奏八尺一样),它是一种可以熟能生巧掌握的技能。美就是一种娴熟。
再来回答“什么是美”。在决定烧毁金阁的前夕,少年看到了夜光之下的金阁,他意识到:“美是金阁本身,还是美是与笼罩着金阁的这虚无之夜同一性质的东西!恐怕两者都是美。美既是细部,也是整体;既是金阁,也是笼罩金阁之夜。美概括了各部分的争执、矛盾和一切的走调并君临其上!”光和影皆是美,明和暗能共存。出世和入世,生而为人,为何只能选择一种“生”而生呢?行恶是可能的,行善也是可能的。善恶一瞬间,共存于一个身体和灵魂。
少年最后烧毁了金阁寺,完成了“杀父”的仪式。
《金阁寺》读后感(八):比于昆德拉、川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简单比较)
比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三岛选择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其思索(尤其是美学感觉)的展开就不纯粹如昆德拉那种作者思考的介入感,更多的成为沟口的心理,而且往往多于感受相随,从而更为自然,不突兀。 比于川端康成的《春雪》,三岛的自然描写是以其超现实的比喻,以其跳跃性,在沟口的美学思索之中不断强化金阁寺的形象,同时将金阁寺丰富到了象征的层面,不至于单纯、灰色甚至变态的思索和个人心理。非川端以感觉联想的流动性造成一种浑然的自然-心理体验,而就是在这种比喻之中,我看到三岛所具有的冷峻的锋芒,这似乎也是川端所没有的。 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沟口之火烧金阁寺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之砍杀老太婆阿廖娜,都有对于外在秩序的象征性反抗。在行动的过程和后果中,三岛的笔触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简洁,不事具体详尽的心理展开,而在于一种近乎俳句的意境,寂静,但是又多了一种执念的狂烈。
《金阁寺》读后感(九):笼罩金阁的虚无之夜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如果说在读《金阁寺》之前,我所以为的美,均是浮于表面的、肤浅且久而令人生厌的美,那么三岛由纪夫笔下金阁的美——我甚至想不出用什么来形容。因为,“像金阁一样美”,已经是我所迄今为止,所接触到世间至美的比喻了。 一切关于结巴且丑陋的少年沟口,与横亘于其生命中的金阁之间的纠葛。他是个被美疏远了的存在,不被世人所理解是他唯一的自豪。从耳濡金阁之美并对其充满憧憬开始,父亲死后,他开始与金阁朝夕相伴。起初,沟口想要占有金阁、得到金阁,然而每当他意欲享受快感时,金阁总是会出现。终于,在出走后,面对他一切罪恶的源头——里日本的海时,他下定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把金阁烧掉!”。最后,他点燃了金阁。 沟口有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朋友。鹤川与柏木。鹤川是个纯洁、单纯的明朗少年,象征着沟口心中良善的部分,是他与外界阳光沟通的心理桥梁。而柏木却是个拥有一双丑陋内翻足,阴暗、对世俗不屑,玩弄诈骗女人的人。当鹤川“意外”去世后,沟口心中明朗的一部分也彻底的死去了。柏木对于沟口来说,是他一开始不由自主亲近的人,又时而想要逃离。柏木对于人性的分析与利用,鞭辟入里。然而在鹤川死后三年,柏木才告诉沟口,鹤川同他一直是暗中的亲密朋友,并且所谓的意外身亡,是他逃离这痛苦生命的自我了断。这也不失为一种讽刺啊。光明的象征,始终钦羡着黑暗,并忍不住与之保持着紧密联系。 在我看来,大多数世人都是鹤川。三岛本人,从他最后切腹自戕来看,或许他在沟口的念头中挣扎,逐渐便成为了柏木吧。(我大约是偏向沟口)。全书亦多次提到“南泉斩猫”的典故,讲了猫作为美的化身,南泉和尚选择斩断它,赵州和尚则将草鞋顶在头上,以宽容的姿态对待一切(对于赵州的解读尚有些不解)。借柏木的话来说“眼下我属于南泉,你属于赵州,或者有朝一日,你成为南泉,而我却成为赵州也未可知。”一切事物与人,本来就是多变的。只有金阁,绝对静止的金阁,才是永恒。 关于金阁之美,三岛描写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用了相异的比喻与写法,掺杂了不同的强烈情感。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不禁五体投地!在我脑海中的金阁,从此也成了以围涌四周的黑暗为背景,从内里发出微光,一幢在无明长夜里用金粉筑成的建筑物。美既是细部,也是整体,既是金阁本身,也是笼罩着金阁的虚无之夜…… 读完此书,三岛由纪夫在我心中的文学地位几乎已经无人能及了。这是一本我想抄完整本的书。一字一句都美到了极点、深刻得让人忘却自己的存在。反复读了几遍,次次沉浸在沟口的内心世界与金阁的美之中无法自拔。最后沟口与代表不受拘束与力量的禅海和尚的对话亦耐人寻味,只是以我的浅薄见识,有一部分对话还没有思考清楚。总之,三岛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各种比喻的信手拈来,使人读之内心汹涌不已。美让我热泪盈眶,对于生的思考则使我宛如重生。三岛由纪夫,果真是他跑得太快,时代只能在身后追赶他! 金阁之美,使我夜不能寐。
《金阁寺》读后感(十):“我”要活下去
小说里带上点美学有关的内容,就会变得让人纠结,比一般的带点哲学意味的小说更需要去深刻理解,因为美学本身就是让人纠结的东西。
读完《金阁寺》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主人公的名字完全没有印象,不过这点并不重要。
为什么金阁寺必须美?因为主人公是结巴,作为人有残缺,所以必须有“美”的东西作对比,这样残缺的自己才能作为“丑”体现出存在的必要。
有为子、房东的女儿、YD的“军官的遗孀”,是作为美的物体,当主人公面对她们时,相对于结巴的主人公,她们变成了金阁寺,变成了美的概念,让作为“丑”的主人公自惭形秽选择了逃避,让主人公嫉妒她们的美。女性角色,从有为子到最后的妓女,身份地位一级级下降,也就是从美至丑的递降,当主人公认为妓女鞠子与他应当身份相当时,却发现根本不是这是一回事。鞠子与他的生活并没有交集,鞠子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
从登场的女性来说,有为子是最“美”的,鞠子是最“丑”的。有为子,主人公希望有为子死去,希望见证了他的“丑”的“美”消失,相对的,“腐败”的鞠子,让主人公认识到,即使是作为“丑”,也是可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这两人在主人公决定烧毁金阁寺最后却独活的心理变化中起了绝对重要的原因。主人公沟口对金阁寺的态度,即使是最后烧毁时的行动顺序,也是与这四位女性产生交集时心态的变化顺序一样的。爱憎、逃避、回忆、希望得到认同但被拒……最后“盘腿而坐,久久地眺望着这番景象”。
“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书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不过最终他无法进入究竟顶被烈火烧死,最终他还是被金阁寺拒绝了。上面我说过,金阁寺必须美的原因是主人公需要一个对比证明自己作为“丑”存在的必要,所以当他毁掉了“美”之后,“丑”也不该独存。但当他无法进入究竟顶时,一瞬间他明白了,他被“美”的象征金阁寺拒绝了。
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是“我”,即使腐败也好,但我不再是“丑”,也不用去理会现实中的“美”。我要作为“我”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