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之上》是一本由阎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之上》读后感(一):困惑中不迷失 挣扎中向前进——读阎真《活着之上》
作者:孙艳美
余华的《活着》给人印象太深了,那是通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阎真的这部描写知识分子精神困惑和现实挣扎的作品取名为《活着之上》我想是有其深义的。无法与作者对话,但通过主人公聂致远二十年心路历程的描述,大致也能理解他最后来到西山的一段感悟,“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其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还是请您捧起此书看阎真怎么和你娓娓道来。
我不去关注这部作品是否获得了路遥文学奖或茅盾文学奖,读完此书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真实”二字,仿佛那些细细小小的事就是我所感受过的、朋友跟我倾述过的、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要不然那种真真切切的与主人公一起感到的憋屈、不痛快和无以名状的难受就没法得到解释,或者是我也在高校的缘故。
本书以爷爷的死引出《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结尾是主人公再次走上西山探寻曹雪芹的精神家园,直接点题,首尾呼应,中间三百页叙述了主人公从大学到博士毕业再到评上正教授二十年的心路历程,主人公时时处处遭遇不公,考硕被人换了导师、考博被蒙天舒劝说着委屈心性投机考上了、自己的论文被别人用了还给跑成了优博、当个班导师手中的一点点选班干部和评助学金的小权力还被人操纵、评副教授被人冤枉,一系列的事情不仅让聂致远憋屈,让我们这些看客更是郁闷难解,或许是习惯了某些作品或影视中的英雄人物大义凛然、不管不顾的决绝,看着痛快也让人看到希望,而这种闷闷的感觉是当年读巴金的《家》时也曾感受过的,当然不可比,一个是被旧制度约束下的无奈和屈服,一个是当今时势下各种困惑和挣扎,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挣扎和反抗也是必须的,生活还要继续,人还要活着,除了活着,知识分子还有良知和底线,还有屈原、司马迁和曹雪芹们“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千古流芳的牺牲”精神在前面指引。本书中主人公聂致远最明显的一个反抗是读博期间在最需要钱的时候拒绝了一个孟老板关于“满州制铁”一段历史的篡改,在一大笔钱和真历史中选择了保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抵制了诱惑,挣扎中保持了一种向前的姿势,这就是一种力量。
作品除了通过主人公遭遇的各种不公来反映社会现实,另一个重点就是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另人深恶痛绝、无可奈何而又避之不及。恐怕有评职称经历的老师都感受过在核心刊物发篇论文被收天价版面费的纠结,申请一个省级课题需要找人运作才能成,否则便石沉大海,更别说国家级的项目普通教师更是望尘莫及。学术腐败的问题这里不说主人公聂致远,单看他的同学蒙天舒的表现就可窥一斑:第一件,写博士论文可死缠硬磨直接拿别人的成果变成自己的,借的内容竟是“王阳明论致良知”一段,讽刺意味更浓;第二件,评选优博,各个评委要跑一跑,送东西,关评审费,非常之大气,自己总结说“如今是做活学问的时代”,原来活学问是如此做法,这活学问做得倒也值呀,直接有五十万的配套,破格评为副教授,补给建房的名额,还抱得美人归;第三件,在学术会议上上蹿下跳做志愿者,讨好主编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第四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北京跑一跑,没完没了,没有任何一个不是运作成功的,不是靠跑一趟完成的,悲乎哀哉!
这样一部有反映高校学生的投机取巧,有揭露学校各层面潜规则,有讽刺各类学术腐败的作品是否适合推荐给大学生读,值得思考。我建议刚入校的大一新最好不要读,有着对大学无限美好憧憬的十八岁孩子在大一还是多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这种反映当下现实的作品不妨在心智更成熟的大三之后再读。当然如果这样说更刺激了大一学生去读它,并不是我想要的效果。这部作品最适合推荐给高校的老师去读,不仅看到知识分子的精神窘境,还要读出知识分子现实困境中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有挣扎中向前进的精神原动力,这种原动力来自于如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来自于知识分子本有的良知,或者世人所说的那种文人酸。作品中多次借助主人公聂致远提到良知的问题,因为良知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良知是人做为人最起码的善良,以及发自心灵深处的公平感和正义感,丧失良知的无所不为,致公平和正义于不顾,始终会接受来自内心深处一次次的拷问,不是任何人都能经得起这种拷问的。
整本书读下来,中间你可能因为聂致远的委屈而气郁难解,也可能因为聂致远一次次向现实妥协而义愤填膺,那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让人想把书放下,然而内心深处又期待着看看他接下来又遇到了什么事,副教授是怎么评上的,论文是怎么发的,有没有同流合污等等,这种吸引力我想是作者笔法的魔力,这样一个人物没有让读者恨起来,并不是因为一件件事情过后他辨白理由的充分,而是因为他始终还有一种本真的精神存在。我想在这种宣嚣浮躁的时代,能遇到一部真实反映当下知识分子境遇的作品,不仅看到他的窘境,更能看到植根于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对于喜欢阅读的我来说,是一种幸运。
阎真的笔法细腻,不仅表现在对事件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心理描写上。全书每一件事情的叙述过程中或之后都有主人公的感悟,这种感悟有不解和无奈、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抗争,用聂致远的话说是“做一个悲情的坚守者”,我们这些看客不必为悲情给予大多的同情,我们只为那份坚守给聂致远们也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叙述知识分子的成长史、遭遇史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建议作者不要在一部作品里堆砌太多的大大小小事件来折射存在于高校各个角落的问题,看似都与主人公有关联,但线头太多,如果只是再次印证聂致远的性格、人品和做人的底线,或是更多方面地揭露现实的阴暗,难免有凑数和尽力使作品丰满的嫌疑,也让读者产生疲累的感觉。如反映高校采购问题的一段,如贺小佳就业问题的一段。不知何故总有一种感觉,作品中有些小事件可以单独拿出形成一个故事,而拿出这个故事对整部作品又没有大碍,这种感觉非常不好,但读完此书这最后的几句话又不得不说出来,因为作品本身就真实得如在眼前,如果也人云亦云地附和说这书除了好还是好,岂不是太过虚伪?
《活着之上》读后感(二):短评超过字数限制了,放到这里来
这本书真是磕磕绊绊经历了小一个月才看完,每次拿起kindle想起来这本写钱写现实写社会关系的书还没有看完就觉得心里堵得慌,看的过程中也是压抑的不行,一度想要放弃,却想要看看会不会有一个最终一世清白而且不低三下四求人只想靠自己学术能力的主人公最终战胜了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的结局,可是到最后作者也没有个明确的态度.可是庆幸的是主人公在这一生中还是尽量做到不卑不亢,尽管有被生活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要去求人,可是还是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粹的心,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不幸的是这个社会还是那么黑暗,金钱,关系,人情真的充斥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地方了,包括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自己本身可能都没有办法保证我们会不被其沾染,可能也要向它妥协。读的过程中,时而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想要这个世界给予一个公平,可是时而又会觉得主人公太纯粹怎么能一点不去处理人际关系呢,在这个社会中不会八面玲珑怎么活得下去呢,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处这个社会中会站在哪一边,只能说做一个好人,最起码对得起自己的利益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活着之上》读后感(三):假如生活把你掰弯了
生而为人
圣人就不是人了吗?圣人当然还是人,不管有多崇高的理想,只要他还要吃喝拉撒,就无法摆脱作为人的标签,一只想吃天鹅肉的乃蛤蟆还是乃蛤蟆。或许所有的乃蛤蟆都觉得你与众不同,但在上帝眼中,你还是一只乃蛤蟆。《少年派》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在上帝眼中,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任何不同”。“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当我们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得了大病,因为我们有身体,有身体就有各种需求,有求于外界,难免被外界牵着鼻子走,这是人之常情。
因果关系
李煜在亡国之后才写出了《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唱,苏轼在被贬之后成就了《赤壁怀古》,王阳明也是在被发配到云南之后才悟出了心学真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无数伟人、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在痛苦当中才能成长,没有人会主动去选择痛苦来证明自己是圣人!
活着之上,提到最多的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如何如何淡薄名利。“这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在某个历史瞬间,某个寂寞的角落,过着平穷的日子,却干着一件伟大而不求回报的事情。他生前是那么渺小,卑微,凄清,贫穷,不能不令人对天道的公正怀有极深的怀疑;可他又生活的那样从容,淡定,优雅,自信,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人。”这句话因果关系搞反了,不是伟大的曹雪芹选择了卑微的生活,反而是卑微的生活造就了伟大的曹雪芹。
你之所以纠结,只因为你还活得不够纯粹,而且有点矫情
书中不只一处提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聂志远在面对生活艰难时对圣人的种种疑惑,总结起来就是:我不是圣人,所以圣人的知识没有用。那圣人又是靠什么成为圣人的呢?也是靠搞关系吗?“知行合一”,合一就是不二,没有两者对立。如果你还在纠结,现实是这样,思想是另外一样,现实没有错,思想没有错,你错了!因为你没有把这两者合在一起,两者还是对立的。
现实是什么?人性经不起考验,这就是最大的现实。中国是人情社会,这也是最大的现实。市场经济大行其道,这也是最大的现实。人类做了250万年的猴子,直到近10万年才混出了点人样。250万年的时间都在和自然搏斗,250万年的演化骨子深处所隐藏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的基因生存、繁衍下去,尽管后来穿上了华丽的衣服、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但骨子深处的东西仍然没有变。市场经济是什么?就是供需关系嘛,说到底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嘛。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东西怎么获得市场?
思想是什么?聂志远的思想当然就是做个好人、正直的人,“似乎”与中国的现实格格不入。同样,聂志远所信奉的圣人之言,在物质生活丰富、个性张扬的今天,“似乎”很难再获得市场。当然,只是“似乎”而已。
所以说呢?
现实很无赖,但再无赖也要坚持下去并抱有希望。我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是客观规律,也是现实,没有人傻到说“我想飞起来,但地球引力太讨厌了。”,从此郁郁寡欢。尽管有地球引力,人类不也造出了飞机、火箭、卫星么?同样,人性中是有很多缺点,人情的作用有时候也想地球引力那样,束缚着我们,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和堕落的借口。只有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逃脱人情的束缚,就好比只有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才能逃脱地球引力一样~
《活着之上》读后感(四):我们都想和聂致远一样,也希望世界和我们一样,但,没有舍,哪有得?
读阎真老师的作品的起因,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人民的名义》这本电子书,书评里提到,阎真老师才是官场作家第一人,于是先把《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找出来看了。
没搞清这两本的顺序,先把《活着之上》看了,但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做,因为读完之后说很好是假的,甚至失望了。较之《沧浪之水》,《活着之上》篇幅更短,情节和总体思路几乎是翻版来的,一些语句和措辞也有重复。最主要的是没有打动我内心的文字,书中一些肢体语言的描写更是让我莫名其妙,对话上也有生硬刻意的感觉(原谅我也写不出更好的但还是做了批评家)。
作者从一个弱者写起,让读者揪着一颗心,吊着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这颗心也没有放下来。主人公聂致远到最后没有走出心理的圈子,保持着“学者”的“风骨”,可怜了赵平平和安安跟着他受苦。不知道他的下半生,会不会和池大为一样,换一条有光亮的路?或者说,在高校里面搞学术,本就是没什么出路?再说赵平平,一个女人,不管她之前有没有踏错过,结了婚大多死心塌地盼着那一个男人好,况且赵平平并不是主观上的偏离路线。她最终还是回到了聂致远这边。
我一研究生,本来身处大学的环境里,也写浅浅的论文做项目,本科时代并没有注意书中提到的一些现象,现在想来是我目光所不及,思维也不及。即使是在世界一流大学,我相信这种现象仍是存在的。我看到三十出头的老师,我大一时他们也刚入校,六年过去却是殊途。
有人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紧随学院大潮,红红火火当上了院长助理,大领导看不见的地方不出现,有大领导的地方必到。对学生也是分个三六九等,不想带非名校的研究生,但看到学生在其他老师门下表现突出又找来帮自己做事;压榨本科生帮自己写私活的报告,带本科生冒充公司员工在外面接项目。这本来是我所不齿的行为,读了《活着之上》我突然理解了他,甚至感到高兴。孩子还小,老婆也是高校教师,他自己不站好队怎么能在北京养起一家人?如果他真的和聂致远一样···谁知道呢,可能我也不会写在这里,因为不了解。
有人利用自己本硕博的资源搞了有含金量的项目回来做,小小的打出自己的品牌,逢年过节都记着关心学生,时刻保持整洁笔挺的形象风度翩翩。这两年教研室结构调整,当上了教研室主任,虽然研究的也不是学院的主流方向,但那又如何呢?这六年里他从刚工作时和原配如胶似漆甚至把恩爱秀到学生面前,到离婚找了其他高校的行政老师,迅速生子,转为家庭妇男,我们仍然对他评价很高。读了《活着之上》,我想这些形象都是他想让我们看到的吧,他的学术之路,必少不了运作。
你说从这两条路看到了什么?我说先要看他们的背景,第一个老师是河南普通家庭的孩子,帅气阳刚有点黑,第二个老师是苏州富家子弟,肤白腿长,家世显赫,原配也是民办医院院长的女儿。
最钦佩的还是我导师,向往他那样的生活:)
总结一下,《活着之上》很难引起共鸣,但足够引起反思。想更好的了解官场,《沧浪之水》更合适。
《活着之上》读后感(六):当良知和生存对峙,我选择相信未来 ——《活着之上》读后感
阎真的新作《活着之上》和他早年前的《沧浪之水》除了同样的现实、压抑、震撼外,还有着同样的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因知识分子的单纯和社会现状的复杂而起的强烈冲突。从官场写到高校,或许这是作者思路的固化,可又或许这就是现状,是绕不开的事实。两部小说都以对死亡的描述来开头,兴许也是想告诉别人,书里的主人公即使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地活着,但是都经历过很长一段比死亡还要绝望的日子吧。
《活着之上》描写了主人公聂志远,志存高远,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博士,有着健全的思想品格,也有着独立的知识人格,因为家教和念书的缘故,让其自小就立志分别以曹雪芹、王阳明和屈原、司马迁等历史星空的伟大灵魂为学问和人生的楷模。好不容易本硕博学成文武之艺,便一心想货与高校,好好做学问,努力有建树。然而,事实却告诉他,他的大学同学蒙天舒,学问平平,却擅于投机钻营,最初因“嗅觉”敏锐,算计了自己而换了导师,之后即使考研差了十分照样“运作”录取;几年后,蒙又死乞白赖地“借鉴”了自己的论文内容,又通过上下打点获得了全国的“优博”。平日里,聂志远看着蒙天舒人像狗一样极尽巴结逢迎名人学者、校长院长,于是他狗像人一样三十岁就当上了校长助理……而聂志远呢?他办事认真,远离铜臭,挺直了腰板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到头来人家吃米他吃糠,人家吃肉他连汤都没。困惑、挣扎、妥协、愤怒、坚持,生活很难过得滋润。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讨论起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我小的时候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有才华又真实纯粹,然而留给薛宝钗的却只有圆滑、世故、虚伪、做作这些词了。然而,最终达成目的嫁给宝玉的是宝钗,最终忧愤难平含恨而死的是黛玉。我相信曹雪芹是偏爱林黛玉的,和宝玉一样能欣赏她的可爱、她的善良,就如世人都知道聂志远是个好人、是个才子一样,但是现实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那些不能与光同尘,不肯含污纳垢的人,要么自己死,要么被人牺牲掉。
提到曹雪芹,这也是《活着之上》贯穿首尾的线索,更是聂志远膜拜的高古之士,此外,还包括屈原、司马迁等人。在很多时刻,聂志远觉得和他们很亲近,想到他们仿佛就能从内心涌出源源不断的力量,当他发出无奈的自嘲时,也并不意味着对现实铜臭、物质、人情、关系、权势的想通,反而是跌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的想不通。因为,在利字当头的现实中,曹雪芹、司马迁、屈原等人渐渐只活跃在高考作文的论据中,却消失在世人的人格和行为准则中。皎皎易污,峣峣易折,生若蝼蚁,奈何望天。历史星空里的名字是千万年刻在历史荣誉柱上的,而自己的却是一瞬间写在沙滩上的,风吹浪打去,世间没有你。他们不是自己,自己更不是他们。
《活着之上》里的聂志远过得很不好,《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过得也很不好。因为,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脾气,才子总有那么些傲骨,说到底,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所谓的相处,就是打碎了泥人的自己,就着水和,捏成一个可以生存下去的模样。小说里,聂、池二人总是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气郁难解,他们瞧不起别人的八面玲珑,愤恨那些不上台面的奸诈邪惑,但是又艳羡别人唾手可得的权利与便利。良知是绝对命令,生存也是绝对命令。逼到绝处,自然会向现实妥协,入了江湖,也会慢慢变成他们自己过去所嫌弃的人。在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后,仁慈的作者还是给了主人公天降大任的结尾。当聂志远成了教授,成了职称评审小组的一员,别人夜半堵门送礼,当池大为扶摇直上,昔日白眼都换成了殷勤的时候,他们还会不会抱怨不公平?太多人心里的那杆秤,不过是得到即是公平,没得到即是不公平罢了。
不要去找什么净土,也别指望谁是真的圣人,笑靥里藏着锋芒,人群里隐着画皮,但依然不能失去信心。得意时,儒家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失意时,道家思想仙风道骨逍遥游,醒时行善积福,迷时阿弥陀佛。泡一壶茶,听一段曲,且看那因果分明,报应不爽。
在我写这篇文章前,分别在两处见到下面这段文字,也是缘分,我觉得也颇为贴切,便拿来结个尾: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活着之上》读后感(七):对得起书名
等那股浪潮过去,还是把这本书买了回来看,还真看完了。
书读到一半时,我就感觉,聂致远是不会和赵平平离婚的,这个婚,他聂致远离不起。此后越往后读,就越印证了我的想法。
聂致远这二十年,能活得还算有模有样,从文中看来,赵平平乃是首号功臣。书中写得赵平平常像个泼妇无赖一样,为了一己之欲,一次次地把聂致远往死里逼,使得聂致远不断往复地陷入痛苦与挣扎。但其实,赵平平对聂致远实在是太了解,她能理解聂致远的痛苦,可是她却远比聂致远懂得生活的现实。和聂致远比,赵平平既肤浅又庸俗,她不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情怀,不想当什么圣人君子,她只想要个精彩的生活而已。她越来越知道,聂致远不是曹雪芹,如果不这么逼他,不要说什么学术,到最后很有可能他连个家庭也没有,可是她也明白,聂致远也不是蒙天舒,逼他也只能逼到一定份上,再往下逼,就真的逼到了聂致远的底线上了,这个底线是聂致远永远无法跨过的,这个底线就是聂致远活着之上的东西。
我觉得赵平平是爱聂致远的,赵平平也是喜欢着聂致远的,聂致远也爱赵平平,但他喜欢赵平平吗?对我来说,这是个问号。有人说,爱里包括着喜欢,爱一个人,就当然会喜欢他。那我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喜欢,跟那里的喜欢不一样,我说的喜欢,讲的不要脸些,也是一种情怀。才子佳人,红颜知己?大概就是这个喜欢的意思。
为何我要有这种怀疑呢?是因为后头出了个贺小佳。对这个贺小佳,聂致远是有一种情愫的。他从贺小佳身上看见了自己,他发现了自己和贺小佳有一丝人格和灵魂上共通的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引发了聂致远对贺小佳的一丝私情。可这事儿只是小说结尾部分的一个插曲,有几页就写了过去,但我认为这至关重要。聂致远虽然对贺小佳有这么一丝情愫,但他最后还是只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为贺小佳做了一些事情,除此之外,他还是没有做任何逾越的事情出来。这也是聂致远的情怀所致,聂致远始终坚守着伦理道德,这是小说贯始至终的,对小说里出现的几乎所有事,聂致远都有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对选择的挣扎,对现实的无奈。读这些心理活动,是让人很压抑的,但这也是小说最想表达的。
聂致远的的确确不是曹雪芹,他虽不崇尚金钱和权力,但他需要家庭和温暖,他也需要别人看得起他的学术,需要那一点虚荣,这是他无法割舍的东西,所以他注定要为了现实低头和弯腰。但是聂致远却没有屈服,他每次的坚守,说不上可歌可泣,但可说得上是伟大,伟大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般人做不到。聂致远是个好人,小说用他评副教授和教授的两个事儿,提了一下好人有好报这个事儿,可是小说终归是小说,考虑到一定的文学目的,没那么惨的,会写的惨些,没有那么美好的,会写的美好些,这你也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作者要为了让他更有传播力,但又清楚它无法成为传世经典,就只好提高一下戏剧性和观赏性,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读一读。
这本书,有人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好来,我都觉得有道理,但其实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读这本书时首先觉得震撼,其次是压抑,并且这样的压抑一直持续到了结尾也没有消失。小说一直在叙述着聂致远是如何与现实做着种种抵抗,是如何地坚守,不过这种坚守固然值得佩服,可是不免显得缺少智慧,而在缺少智慧的背后,可能是聂致远及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触碰的东西。
我觉得,作者就是想写出这样的一种压抑,就是想写出这样的一种坚守。他最想表达的是一种态度。有的人认为小说是在批判是在揭露,我却觉得重点不在那里。整部小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不特别强调什么,只是把东西拿出来让你仔仔细细的看。一个这么有情怀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在受到现实的压迫之时,他在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小说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至于有些东西写得太过真实,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理想与现实,责任与欲求,这都是太复杂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复杂,是来自于人性的复杂。这本小说能引起人对于这点复杂的一点仔细的思考,想一点活着之上的东西,那确实能够对得起这个书名,可说得上是一种伟大。但这种伟大是聂致远的那种伟大,没有曹雪芹或者司马迁的那种伟大让人觉得悲壮,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了人们一个提醒。这提醒是什么感觉呢,就像是课间你在发呆,突然间上课铃声响了一样。
《活着之上》读后感(八):活着,总要有点追求。
好久没有认真地读书了,这两个星期似乎才找回了感觉,觉着“读书不一定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
看见一本好书,就会使劲挤出时间来看完它,即使要复习功课,准备考试,也还是会抵挡不住诱惑。
阎真,这位作者我是第一次听,他的书自然也是第一次读,其实还是有好多好多作家都不认识。上次看完《教父》后,不是很对我胃口,连着后面都没有看小说了,这本《活着之上》在读了几页后,我也心想:是不是又是个坑?还在是喜欢的博主推荐的,还是继续看着,越往后看越是感同身受,的确是本好书。连着几天就把它给看完了。
书里的“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饱读圣贤之书,通晓古人之道,一心想着跟随曹雪芹这位大家身上的底蕴,在现世中保留着一股浩然正气。说实话,文章写得越是现实,就越为“我”这一类想保有如君子般的坚守者感到痛惜。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衡量一个人的高低,唯有金钱,权力。而那些真正想做学问的人,真正在关系天下千秋的人,没权没势,只能被欺压着,因为不想变通,因为想守住底线,想向一个个历史道路上的圣人致敬,保留着那点纯粹的学术,抑或生命的价值。
小到个人、学校,大到一个国家,小说一层层揭示着社会的腐朽没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靠着关系,靠着金钱等才能够活着。看似乌托邦的学校,也已经被权势一点点给侵蚀,老师早已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从职称到生计,都一点点的向权势、金钱低头;学生也不再是“知之为知之”,从成绩到班干,也在明争暗斗。
现实中的腐与败,正在生根发芽。
《活着之上》读后感(九):关于阎真《活着之上》
这篇小说的文字朴实得不像小说,倒像是跟一个朋友在餐馆里的彻夜长谈,我不说话,只听着他讲他这些年的惨事,他是如何逐渐被现实压垮。听起来或许有点可笑,但是只有讲的人知道其中的心酸。啤酒瓶空了好多(是他喝的,我不沾酒),就这么一直讲到天亮。
曹雪芹和《红楼梦》适时地出现在了开头、中间的某个节点,和结尾中。聂致远考到北京来读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钻研《红楼梦》的老学者,侃侃而谈关于曹雪芹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的考证。读博的时候穷得叮当乱响,鬼迷心窍又跑了西山一趟,站在那里重新思考曹雪芹,发现其实他的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都不重要。
“他的亲表兄福彭正当着议政大臣,他为什么不前去拜谒,要求施以援手?他为什么不去考科举以图复兴家族当年的荣华富贵?退一万步,他为什么不以自己的才华去当个豪门清客,以保衣食无忧?这些问题,实在比人们讨论了多少年的那些问题更加重要。”
坐在火车上读着这段,一下子就哭了。
“他改变世界了吗?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了吗?也没有。既然没有,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心灵的自由。”
这种感觉就像是听着朋友的苦水吐得事无巨细,你虽然没有打断却也已经心生不耐,这时却突然被他灵光一闪的顿悟击中死穴。于是他自己还笑着,你却先哭了。
小说的着重点大概就在这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和酸腐上了。
从读硕士、考博士、找工作,到评副教授、转正,几个阶段包括中间大大小小所有的烦心事,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不想求人,以及,学问(文化/道德)到底有什么用。
在现实面前他一步一步退让,退到无路可退兀自挣扎,其实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得很明白,可该过不去还是过不去,永远在自己的心理底线上挣扎。分明不挣扎的话,活得更轻松,更好。
贺小佳和赵平平是一条线。
贺小佳的整个经历就像是赵平平心路历程的另一个补全版本,而贺小佳的未来——校聘中学教师——是歩了赵平平的后尘,一眼就将她的一生望见了底。
我讨厌这部小说的原因也无非是,看着小说中的人走过的路,就像看清了自己剩余的人生。
评正教授的一段,两派相争结果谁也没评,倒让聂致远这个局外人坐收了渔翁之利,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他晕头转向,颇有点喜剧收场的意味,只是其中裹着辛辣味道。
遭受到竞争失败者(的老婆)愤怒的眼神,聂致远几乎是本能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的!”让人大笑(继而想大哭)的黑色幽默。
结尾是毫无新意的结尾。
就像酒喝得差不多了,倒苦水也快倒完了,天开始发亮,这时候惯例一般必须要有个总结陈词——这位朋友从这一系列的现实苦水之中,悟出了如何的人生哲理。
通常都是老生常谈,你早已在别人那里听到过,你也听自己的心中说过。这位朋友也不例外,说着俗气的台词总结他的人生,可是忽然,就像之前灵光一闪的顿悟,从他嘴里说出了某些仿佛是哪里引来的格言一般的东西,你听着很耳熟,可是好像还没有人真正对你讲过。它们掺杂在无聊的总结陈词中,然而听过了这一整夜的倾诉,你最终只记得了这一句。
——“时势比人强,这是放弃的理由,又不是放弃的理由。”
《活着之上》读后感(十):谁来告诉我什么是“知识分子小说”
最近读过的小说里,有两本是写“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的,一本是这本《活着之上》,另一本是阎连科的《风雅颂》。我理想中的关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的小说,大概如同《日瓦戈医生》,或是《赫佐格》,前者的视野极开阔,写出了革命浪潮中有独立精神的个体的挣扎,后者深入到人物内心,语言又极精致,几乎就是我理想中的小说的典范。所以当我读这两本国内作家的“知识分子”小说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我希望能在这些小说中找到一点点《赫佐格》的影子。然而,我找不到。我的失望大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一向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这个词语似乎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仿佛“知识分子”像是泥瓦匠,像是一种职业或者某几种特定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这种不愉快的暗示带有某种集体主义的色彩,抹消了个体差异,似乎写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像是写一个泥瓦匠的工作,人物的内心活动被标签化,程式化的活动代替,没有什么摩西·赫佐格,只有一个人形的木偶,被贴了一张“知识分子”的标签。
这本《活着之上》也并未逃出标签化,程式化的死胡同。整本小说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具体化的人物,所有的人物都像是一些标签的叠加,读者无法透过小说主角聂致远的行动和思想来了解这个人,而是被迫用作者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例如“知识分子”,“穷苦人家的孩子”,“有正义感”等等)来靠近他。与索尔贝娄不同,本书作者仿佛毫不关心他的人物到底如何在生活的湍流里挣扎,而只是想表达某种空洞的“知识分子不该与现实妥协”的口号。人物在这里让位与主题或者说中心思想,读者被迫拉开距离,故事变成闹剧。在《赫佐格》中,人物却恰好在故事中居于核心地位,以至于小说的标题就是主角的名字,读者对赫佐格的认识也绝不仅仅限于标签化的犹太人和大学教授的身份,事实上,在索尔贝娄的小说里,读者被邀请直接进入赫佐格的内心,读者对赫佐格的了解甚至可能超过精神失常的状态下赫佐格先生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显而易见的是,读者毫不费力就能与小说主角赫佐格建立某种精神认同,于是赫佐格在头脑中构思的每一封信都仿佛也同时在读者脑中完成。作为读者,我几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同情赫佐格先生,这种同情来的十分强烈,甚至比我对包法利夫人的同情还要强烈的多。
从小说所提供的视角来看,主角聂致远不仅平庸,而且也远远称不上有趣。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选择了以聂致远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展开叙述(阎连科的《风雅颂》也是这样)。用一个无趣的人做叙述者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我想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此了。小说主角聂致远似乎并不具有内省的能力,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也流于表面,导致小说本身也显得肤浅,浮于表面,除了对于老生常谈的“宫斗”一样的学校官僚化的现象的记录别无他物。聂致远虽然有个“知识分子”的标签,却不像是有“智识”的人物,对于古人的精神境界的向往也显得并不真诚,所以他面对现实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尽管充满了无奈,却很难让人同情,也并不叫人惋惜,这无疑让本就孱弱的故事变得更加脆弱。然而作者却试图用这样一个平庸无趣的人物的境遇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看来,这种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比于《活着之上》,《风雅颂》在这一点上处理得更为巧妙。同样是第一人称叙事,主角同样并不讨人喜欢,阎连科却在字里行间暗示了作者对于主角本人的讽刺,主角本人与他的生存环境一样肮脏,一样值得被嘲笑,读者可以抱着戏谑的态度尽情欣赏主角的遭遇而不必负有任何愧疚。于是尽管故事成为滑稽剧,读者还可做个看客,可以一笑了之。
但《活着之上》并不打算给予读者这样的权利,读者只能选择认同聂致远,仿佛聂致远这样一个无趣的人物竟好像真成了肮脏的现实里的一道希望之光,这难免让读者觉得反感。
《风雅颂》以《诗经》做线索,《活着之上》里《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生平似乎也起了类似的作用,但在我看来奇怪的是,作者也并没有借主角聂致远之口抒发对于曹雪芹,对于《红楼梦》的任何有深度的见解,而只是表达了主角对于曹雪芹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初中生式的仰慕,仿佛不断提醒读者主角的浅薄。
整本小说唯一的亮点在于开头一章,主人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十分动人,在这里他还不是贴了“知识分子”标签的聂致远,而只是个回忆往事的中年(青年?)人,回忆的伤感令人心醉。如果说小说中有什么地方所写的东西是真的在现实之上,在“活着之上”的话,那就是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