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绘》是一本由林帝浣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经绘》读后感(一):古风与现代的结合
一部《诗经》,不知引多少文人骚客竞折腰,成为哺育着中华民族文学的长河,清澈、纯美、潺潺不绝。《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而这本《诗经绘》是一款风格典雅、制作精良的主题笔记书。为我们提供一个欣赏《诗经》全新体感的同时也可记录下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诗经绘》读后感(二):古色古香
《诗经绘》顾名思义,书中有诗还有画,古色古香的一本书用硬壳做包装,清新淡雅的配色给整体添加了一种艺术感。不过书中的大部分篇幅并不是诗经和绘画,而是一个日记本,每隔一个月,就会有新的诗经和绘画作品出现,而不仅仅是诗经,下面还有对于诗经的解释,整句的解释加上其渊源的故事,最后再加上作者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想,是这本书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笔记本大都是全白的,很少有这种又带诗又带画的,再说了,这么美的一本书,人们怎么舍得下手在上面写字呢?对我来说这本书只适合收藏,其实送礼也是不错的选择,送女友、送家人,这种礼物可比送奢侈品更有内涵多了,关键还是看你送的那个人是不是也是和你一样有内涵。书中的诗经不仅是用电脑字体打印了下来,还有作者自己用毛笔手写的版本,背景用刷浆糊的小刷子,沾上淡淡的颜色(墨汁+赭石+清水),快速刷刷刷,就刷出了竹简的感觉。的确,作者要是不说,我还真以为是用电脑特效加上去的背景呢。每个字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汉隶字体,虽说很久不动笔,但是笔锋依旧犀利。
最早知道诗经,大概都是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后来,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课本上又教了《硕鼠》、《氓》、《静女》……而让我狠下心来一句句地阅读那些人类童年时代歌谣的句子,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玲借范柳原之口说,这是最悲哀的诗。
那时我不懂,还是执著地认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今终于懂得,“生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分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也懂得了,这句话里,有怎样的无奈与苍凉。
爱玲是对的,她一向透彻得比我早。
跑题了,我想说的,是诗经。
我们在那么远那么远的远古,居然就曾经吟出过这样多美丽的诗句--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会感慨到兴奋。
《诗经绘》读后感(三):诗经绘美好
诗经绘美好《诗经绘》读后感(四):诗经绘,绘的是生活
拿到这本精美清新的书,我内心是欣喜的。精致的装帧,清新的山水画,隶书的骨感,和我们的每日串联在一起。超凡脱俗,清新淡雅。而留下了空白,供我们填满。多么美好。诗经绘,绘的即是生活。
作者林帝浣,广东湛江人,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行摄影师、畅销书作家,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报》2012摄影年度公众人物,蚂蜂窝旅行网2013年度旅行家,2015《南方都市报》年度好书榜得主。著有《等一朵花开》《我想给你拍张照》《时光映画》等
关于《诗经》我们了解很多。《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说到诗经,我们能想到很多句子。里面有很多草木花叶的名字让作者喜欢。比如桃,茆,匏,杨柳,甘棠,舜华……一些字虽不认识,却不能影响我们的浪漫想象。跨越千年的语句,依然充满着无限美好之情。而这些美好今天依旧感动着我们。
《诗经》中有很多草木,生词,比如参差荇菜的荇菜(也叫水荷叶),是中国大多数水域常见的水草,开着漂亮的密密麻麻的黄花。比如桑之未落的桑树,还有挂满红得发黑的桑葚。比如匏有苦叶的匏,就是今天常见的葫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木槿旧时的名字很好听,叫做舜华,很有瞬间朝华的意味。而在诗经里,这些你注意过吗?而这些独具诗经特色的植物,配上插画,既了解特性,又生动形象。也可以勾人食欲,以及作者的见闻感受。富有另一种别样情趣。
一幅幅精致的水彩画,一个个婀娜的隶书,一行行诗经的植物,一页页待填的空白,联合起来,构成了这本生活气氛浓厚的书,解读诗经,解读美食。给你一个你不怎么了解的百科诗经。更有一年十二个月的分类,好像每个月都有主题一样。日子也过得诗意起来。当时间被规划起来,你会发现另一种美好。让你在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丝丝美好调皮。
诗经绘,绘的是生活。生活也可以很诗经。
《诗经绘》读后感(五):用最适合的方式读《诗经》
《诗经》大概对每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都像是一场梦。我相信每个爱书人的手中一定至少有一本《诗经》,甚至有的人会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如果我们问谁真的将《诗经》中的全部诗歌都读过一遍,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最初以为这本《诗经绘》可能也是某个精装的版本,到手之后才知道,原来这竟然是一本手账。但是心里竟然更加欣喜。其实我也有几个不同版本的《诗经》在家里放着,但是一直都没有好好阅读。阅读起来太庞杂,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这样一本经典。但是当这样的经典,成为一个笔记本中的点缀,不由得让我们的生活都变得精彩起来。
我可以一边记录我的生活,一边看着书里对《诗经》植物的描述;也可以一边想着今天的心事,一遍看看书里的花鸟介绍;即便是没有任何心情做事的时候,随便翻开这个笔记本,看看书里简单的文字,也是一件极好的享受。
在翻看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之后,心里面可以说是更加惊喜了。因为作者不仅仅是对《诗经》进行理解,更是对生活进行解读,那些美食、那些花草,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部分。多想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的美好。
前段时间还在读中国古代文学史,读来读去,觉得在古代史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诗经》。只是实在觉得有些愧疚,从来也没有认真将所有篇目都看过。大约只知道一些被人熟知的名句,大约总是听别人说起的时候才觉得心里有想读的冲动。
既然真的喜欢《诗经》,我想完全可以从这本笔记本开始,一篇一篇将古老的诗作都抄写在这个本子上,才算是不辜负这个笔记本。
《诗经绘》读后感(六):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诗经绘》读后感(七):且把浮生字字夸,相思不过是清欢
即使从孔子编订《诗经》算来,也已经离我们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其中不乏在当时就已经流行了几个世纪的古老诗篇。但每当我们读到其中的篇章,总能感受到一种激昂的活力,就好像那位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依然是我们寤寐思服时,那个青春模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吧,同样也是我们谈论“诗教”时最高的要求,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坦荡真诚,无不可说。
再来说回这本书吧,准确点说,这是一本以《诗经》为主题,融合了作者的字画,以及随笔而编成的手账。假如一定要让我给这本书一个标签的话,那一定就是精致。 整本书主要由三种元素构成,这三种元素又都来自于《诗经》——从一些漂亮的诗篇中提炼出来字、画、文,同时按照一本手账应有的形式,以十二个月份为体例,分布妥当,让读者能够在每个月都有一种当季的感受。 作者的字,写的是汉隶,又为了营造出匹配《诗经》的古典美,特意用墨汁和赭石调色出类似竹简的底子。尽管我并不懂书法,但作者用作每月开头的字,处处都透露出一种古拙可爱,有些另类。 除了书法,书里有很多的插图,甚至留给作者做手账,写一些备忘的空白页上还会在右下角添上一些小巧玲珑的涂鸦,画的都是寻常的静物,但却很有雅趣,很能触动一些细腻的心思。无论是大幅取材自《诗经》的插画,还是书脚处的一点小涂鸦,都采用的是水彩画的形式。这些画尽管谈不上空灵传神,但也着实为一本手账增添了不少生机,令人翻开的时候,好似能迎面嗅到那个月记忆里该有的味道一样。
当然,字画都是点缀,正主儿还是作者放在每月开头的那几篇随笔。作者所采用的体例很常见,就是先引用《诗经》中的名句,然后再以此作为由头,写开去。但不常见的则是作者随笔中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解释一番,在说点自己的见解,而是紧紧抓住诗中的一点,就切入进去,所写内容大多是自己的游历与回忆,而作者抓住的这点,正是《诗经》中常见的“植物”。更不常见的是,作者并没有抓住这些植物的形态,而是以一个吃货的心态,和大家聊怎么做成菜最好吃,真是有趣洒脱,有点思无邪的意味了。相信原本以为《诗经》只能一本正经地谈谈爱情、谈谈高尚情操的朋友,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感悟,尤其是吃货朋友们,看了书中介绍,“治相思的荇菜”、“檀木上的夏蝉”、“清补凉炖排骨汤”、“染红牙齿的桑葚”等等等等,都会好奇是什么味道吧? 不过,作者写到十二月的时候(恰此当时腊月初),提到了蒌,也就是芦蒿,说这菜气味极重,非老腊肉难驯其味。我是存疑的,江南人在春季经常食用芦蒿,我前几天也才刚吃过(仰赖蔬菜大棚)。江南人觉得芦蒿本身就带有一股清香,算得上是“雅菜”了,清炒就是上佳之选,偶尔也会做成芦蒿炒肉丝,图个荤素搭配,倒从不觉得有气味过重之嫌。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怎么看呢?
本书中手账部分,则是分成了两块。其一是常见的方格日历,仅用星期几作区别,并不特别写明日期,方便本书可以在任何年份被使用。其二则是分为五周五页,大空白的备忘录,方便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写画画,很有想象空间。 翻看完全书,到了封底,可能粗心的读者会忽略到这里的一行字(因为这字实在是小,用的颜色也很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句出自《国风·郑风·风雨》的名句,真是令人读之心动,那种见着心上人,欲说还休的欢喜之情跃然纸上,实在是不可多得。由此想来,若是将这本书送给心爱的姑娘,倘若两心相知,待到写完了一整年的点点滴滴,合上时依依不舍,忽然看到封底这句,恐怕心就此暖化了吧?
人间何事多聚散,半生难得小团缘。
《诗经绘》读后感(八):人生有味是清欢
打开这本《诗经绘》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本由林帝浣所著的《诗经绘》,积诗、书、画、文于一体。既有优雅合韵的诗歌,也有灵动飘逸的书法,还有妙笔丹青的国画,再加上作者根据《诗经》中所示的植物所写的美食小文,充分为你展现《诗经》中的意境之美《诗经绘》读后感(九):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艺术意境乃是我们民族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讲究艺术意境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许多代诗人的审美经验的结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的意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形象与诗人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含蕴丰富的,能引发读者艺术联想的艺术境界。在《诗经》里,有许多诗篇已经达到了这种艺术境界;《诗经》的作者们已经在诗的意境创造方面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经验。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在艺术意境方面留给后世诸多宝贵财富。以此为基础而创作的《诗经绘》,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欣赏《诗经》之美的全新视角。在书中囊括了作者十几年来行走古镇小城记下的美食谱,如大理的桃花酿,杭州的莼菜羹,广东的粉葛鲮鱼赤小豆汤,云南乡下配着金黄酸木瓜的酸辣鲫鱼,如梦如幻的翁源李花,小时母亲煮的生凉茶……读罢你会发现,原来和《诗经》植物有关的食物都是这么清爽。不仅如此,诗歌、国画、书法、随笔一起演绎《诗经》的诗意和情感,让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