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羊野史·第5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一):一本不错的历史科普书
曾经有很长
一段时间比较排斥史实类书籍,究其原因,应该是和上学时的历史课有关系。当时就特别
不喜欢历史课,整天背那些历史事件的
意义、重要人物、具体发生
时间,枯燥的很。要不是应付考试,历史书连碰都不想碰一下。曾经十分不解,历史有什么好学的,都过去多少年的事了,还拿来折磨我们有什么意思啊?当时还是很稚嫩哦,嘿嘿。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开始
喜欢了解一些史实了,起初不为别的,只当是看
故事,在和小伙伴们调侃时不至于显得
自己是个历史白痴。进入
社会之后还是喜欢偶尔看看历史类的书籍或是电视节目,只不过关注的重点悄然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想看历史背后的人。因为知道历史不能完全等价于客观事实,我们看到的历史或多或少都掺杂有叙述者的个人
情感。反倒是
感觉历史中反映的
人性、
睿智、
无奈、必然、规律等更
有意义。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没有太多感觉,尤其是看看目录,竟然有好多类似“某某名
人生日,某某去世”这样的章节,初印象不好。可是真正开始看了,慢慢的还真是喜欢上这本书了。回顾一下本书,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书中讲述的每个历史故事都
短小精悍。自己起初对这本书的定位就是休闲读物。书中讲的历史故事都很短,在工作之余抽出三五分钟了解一段历史,既不耽误工作又能缓解疲劳,岂不快哉。
其次,作者对历史的点评与分析独有一番味道。读历史除了能够了解一些历史事实,更多的是品一品作者自己对待史实的
观点。书中在谈论圆明园被毁时,作者在客观陈述外敌的罪恶的同时,也不忘反省国民对传统与
文化的无视与冷漠。
还有,书中在叙述历史时更重注整体脉络,相对而言对于细节谈及不多。单从了解史实的角度来讲,谈及的细节越少越
真实。往往在历史事件的细节方面会更容易加入个人
感情色彩,毕竟历史事件的结论只有一个,而这个结论之前的具体过程会因为叙述人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
书中讲述的历史故事覆盖面很广,从国内历史到
世界史,从古代到现代,均有涉猎。并且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都有
简单的介绍,完全不会因为故事零散而影响
阅读。这的确是本不错的历史科普书。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二):挑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
淝水之战留下三个成语:1.投鞭断流 就是苻坚说“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
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马鞭投入淝水,就足可把河水断流,区区淝水岂能阻挡我军前进? 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2.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就是大家在战败的时候,听见刮风的声音,听见鸟叫的声音,都觉得敌人要追上来;夜里看见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觉得会有敌人埋伏在那里。
美国军队的法律规定,全体军人都不许参加某一个党派,因为军队只属于国家,不能代表某个党派。
二战日本为何要采取“南进政策”,也是因为想要夺取印度尼西亚的石油,
为此日本才决定与英、美、荷兰等国开展,并首先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北岛、顾城、舒婷、海子诗众多灯塔中最耀眼的几位诗人。
革命家通常分两类,一类是从社会的底层产生的,大家看
农民起义,就是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社会的不公,感受到极度的压迫,然后起来反抗;另一类是一些出身非常好的
知识分子,这些人因为出身好,很容易左倾,在学习、
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
思想逐渐左倾,慢慢地就成了革命家。
香港中文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并称香港最好的三所大学。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三):鱼羊而思,历史远比小说精彩
失眠,拿起《鱼羊野史》,趴被窝里看,看的是文字,脑海中却频频浮现高晓松
老师那颤动的笑脸和折扇,丰富的肢体语言。看了二三十页,心想:不行,随着这丰富的画面领略这
波澜壮阔的历史,岂不更
激动,更失眠。合上书,小心放在枕旁,以防失眠再拿起,枕着“鱼羊”入睡,又怕搁着我的脸,瞧我这纠结的。
涉及各个领域,历史、文学、音乐、电影……美国第一夫人改嫁,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电影007首映,美国总统选举电视辩论,谷歌成立,《在路上》出版,绥远和平解放,文坛怪才
张爱玲去世……“历史上的今天”每个小事件掀起的历史波涛,尽在眼底。
读到英国最美的女王玛丽,想起《风中的女王》,那美,那范儿,
空前绝后,她就是为女王而生的。高老师笔下的她,
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坎坷有阴谋,
遥不可及的女神变得鲜活起来。不仅勾勒了个人史,而且带出了对今日的影响,很多
前因后果瞬间明朗。比如为何苏格兰人民对伊丽莎白二世
耿耿于怀,至今不承认二世之名。
肯尼迪、梦露、杰奎琳、及其
妹妹、奥纳西斯的“五角恋”,引人唏嘘。
历史不是镜子,更多时候不必照应现在的自己。有时我们拿着放大镜看一段历史,一个人,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或奇迹,有人有物的故事是有趣的,任何一个小事件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满。
高晓松老师,一个博学广识的文人、说书人,读了万卷书,也真正行了万里路,将书读活,把史讲活,带着自己的
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是,鲜活的、多彩的知识。
坦诚地讲,现今国人陷于
鱼龙混杂的碎片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对历史的“文盲”
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晓松老师所做的一些事对“扫盲”、普及文化或引导思维,有一定贡献。“奇葩说”,高晓松老师常常从文化、文明或社会、国家的高度来几句点拨,指导
年轻“奇葩”或观众的
价值观。
读“鱼羊”,一点思考:知识从来都不是死的,而死的很可能是你的打开方式。书中聊到的一些史实,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可能不会了解其“内幕”。书中并未用大篇幅讲透一段史,而是用极简的语言讲清楚,细节脉络均
清晰可见。高晓松老师笔下的小人物大历史或是小事件大时代,是有血有肉的,是切切实实落地的,而不是悬空的、遥远的,那些历史的事故与巧合,我们真的感受得到。
最后,有一点
遗憾不得不说,高晓松老师写的远不如说的好听。说出来的,是活的,有温度,
诙谐有趣;而印在纸上的铅字却冰冷僵硬,隔了一层冰膜,完全感受不到“晓松式”的
幽默。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四):历史是一本读之不尽的书
小的时候就
很喜欢历史课,因为觉得历史相当精彩有趣却又让人
热血沸腾,但是每每想起以前的历史课本总觉得是一种遗憾,初始只觉得略显枯燥乏味,阅读量渐多之后,便觉得编者不应对历史太多
指手画脚盖棺定论,历史也是具有流动性与因果性的,许多事情未必如表面看来一般简单,仅仅为了传授知识与应试,徒然拉低了历史学科应有的地位,也
错过了培养
未来国民正确历史观的好时机。而如果说有哪一本书适合学生的历史启蒙,我想非《鱼羊野史》莫属。
因为这本书会激发出对于历史真正的热爱,书中有
周而复始却又绝不重叠的精彩故事,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格局,有爱国者的赤诚之心,有历史的
众说纷纭,有远望朝代兴衰的视角,也能近身走进历史的身边,在书中,作者既还原了历史的
细枝末节,不乏作者亲身
经历与参与的历史;也着重讲述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强识,尤其是在军事、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
信手拈来,解读得
一清二楚,就如对于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历史的讲述,不仅可见八国联军火烧的耻辱,也分析了自身国民性的弱点,对于我们的自省与思考具有深切的意义;而诺门罕战役的史实,作为局部战争边境冲突几乎被历史
遗忘,作者却抓住了历史的脉络去掉了杂芜,将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分析的
一目了然,并列举出了这场战役的深远意义:
改变了二战期间日本的作战
目标与方针,仅仅战役上的
胜利不是最重要的,而战略目的上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在其中也可见出作者的历史观与
价值观,同时作者的讲述也格外生动幽默,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
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让人
快乐的同时,不禁感叹,历史真是一本读之不尽的书。
追看这个系列,终于来到了第五卷,高晓松先生行文之间依然满溢对于艺术的热爱以及
生活的
热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为其所感染,作者是一位艺术家,在行文中也体现出对于艺术与生活的
真知灼见,也不吝于歌颂艺术的
美好。文学艺术之美是人类最美好的收获,也是
拯救这个越来越冰冷世界的最后一只玫瑰。
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鱼羊野史》绝对是
不可或缺的一个选择,即使不喜欢历史的人,这本书也绝对会让你读得
饶有兴味,因为书中涉及的东西丰富多样,有地理见闻,有对于
社会形态的观察,也有对于娱乐八卦的
津津乐道,应该说作者确实在解读历史,但是同样也在用自己的见闻学识构筑一个完整的世界,在
一点一滴的讲述中,这个世界一点点显露,其中可见作者的
自由与心无挂碍,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并且体会到这种自由与独立的思考方式,才是最大的收获。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妈妈坐在门前
哼着花儿与少年
虽已时隔多年
记得她
泪水涟涟
那些幽暗的
时光那些
坚持与慌张
在临别的门前
妈妈望着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
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
不顾一切她坐在我对面
低头说珍重再见
虽已时隔多年
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欢笑的时光
那些誓言与
梦想在
分手的街边
她紧抱住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独自
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
少年一天天长大
有一天要
离开家看他背影的
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我知道有一天
我会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看高晓松老师的书,看他的视频,无数次提到这句话。
诗和远方,心怀所向。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六):且往故纸堆里寻芳华
历史,这个词的笔画少的可怜,一共九画,可嫌少有词语承载的分量超过它。
《鱼羊野史》第5卷讲了9-10月的历史故事,因为是脱口秀节目的文字版,非常口语化,当做快餐读物完全没问题。
这套历史副标题为“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是以天为单位,搜罗这一天的事,不管它是发生在西班牙还是意大利,也不论是团伙干架还是政治谋杀,更不管总统女皇还是演员作家,统统杂糅到一起,一股脑倒出来。
杂糅并包,能讲的就多了去了。
高晓松喜欢找规律,总在犄角旮旯拎出一堆事摆到你面前,然后说:看吧,这些巧合都让我挖出来了!请自动脑补晓松老师摇着纸扇,半扬着脑袋,露出迷之
微笑的得意模样。
比如,大部分国家的国旗都是三色旗,管他是红黑黄、红白蓝、红绿白、红黑黄,总之就是三种颜色组合,横着竖着,没跑了。
再比如,讲到日本关原之战时,日本跟
中国一样经历过战国、三国时期,只是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要来来回回这么折腾几次,而日本一次就够了。
再比如,美国总统的非正常死亡规律,华盛顿肯尼迪林肯……巧合多了,自然就有妖化空间,当做玩笑就好。
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说白了,历史就是人的事,人性那么些腾腾燃起的野心、久久不灭的执念、尔虞我诈的手段,千百年来也没有进化多少。翻来覆去,总归这样。
除了找规律外,对历史当下人的解读是本书的亮点。很久以来,历史是故纸堆里的尘埃,总隔着触不可及的鸿沟,了解历史也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
无论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开国大典的两幅不同画作、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改嫁,人贯穿始终,恐惧、无奈、失落,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被很多人一天一天耗尽了精神度过的日子。
9-10月,诸多影响世界的政治军事事件风起云涌,也有一些闪着光华的人物熄灭生命之火。
大师级人物的逝去,是一个时代的就此黯淡。比如张国荣、梅艳芳、顾城……
对当下的叹息,对那个时代的留恋,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历史会重演,但如今却难有大师重现,或许这就对应着,科技发达的时代,思想要退到角落。
当然,这本书为节目而生,自然免不了零散无序、蜻蜓点水的弊端。把它作为一本不正经的历史读物,足矣。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七):信息量大又有趣,佳节静心一笑的必备
之前看过《鱼羊野史》第4卷以后就被高晓松圈粉了,毫无疑问他是个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大才子,并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说出有趣的故事,而高晓松就是那一小部分能输出“有趣”的才子。
小泽征尔是世界级大指挥家,也是第一个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担任指挥的亚洲人,他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中文向全世界问候“新年好”。在中国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提起他,很多人会想起《二泉映月》,我记得有次看央视的一个中秋音乐会主持人介绍《二泉映月》时就说小泽征尔都说这个曲子应该跪下来听。晓松在书里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咱们中国人听起来会很感动,但其实日本人天天都跪,不光听音乐的时候跪着,吃面条的时候也跪着。”看到这,就会想:哈,原来是这样的!晓松就是这样,很简单很日常化的语言,寥寥数句,就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真相。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就像晓松说的,很多时候历史甚至变成了一个整过容的大妈,他要说的历史就是尽量不整容、不化妆,素颜的历史。其实无论是谁讲述的历史都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历史,毕竟每个人因为所处的时代、社会身份、自身经历的不同,看待同一件事都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晓松觉得自己比较偏中,既不左也不是很右,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说的很准确。晓松讲这些历史故事,或者名人轶事,你基本上看不出他态度的偏向,如果他真的要表达看法,他会说明那是按照他的观点是他觉得。我想这一点真的很关键。
比如在谈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时,晓松写道:“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给全体人民提供了向上的阶梯。”显然,晓松对科举制度是持欣赏态度的,这和我们小时候从历史书上读到的对科举制度的各种批判可不一样。晓松在这篇中也说明了他的历史观,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上去看。这篇是写1905年的9月9日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但实际上还写了这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沿革,非常精彩,很推荐。
读第4卷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有趣,这一本也是如此。不仅有趣,信息量也很大,还帮我填补了很多历史只是的空缺,例如台湾雾社起义啊、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啊等等。我在想如果历史课本也能这么有趣生动,那学生们该有多幸福。我是过年回家的高铁上开始看这本书的,尽管过年简直忙成狗,还是每晚睡前都想要看看这书,实在是佳节静心一笑的必备。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八):美好的时代啊
我个人认为,加州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之一,那里的阳光也极为灿烂,沿着整个海岸线的景色都极美。大家去加州的话,一定要沿着"一号公路"走一次,从南加州一直开到北加州,一路上会路过很多美丽的景点,左手是美丽的大海,右手是最美的葡萄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是多好的享受!在加州你永远不会体会到什么是忧伤,一天到晚你都会非常开心,所以大家去看好莱坞电影总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尾,因为大家一天到晚都会觉得特别高兴。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也会让你缺乏创作的灵感。如果你在纽约就不一样了,那里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雨,大家就会创作出各种忧伤的东西。欢迎大家来到加州!
我喜欢高晓松说美好这个词。
晓松大叔是爸妈辈的人,从他那儿听历史很有趣,知识面真的很广,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至少他个人的角度真的很棒,至少我对他讲的故事会很着迷,三言两语一件事,个人兴趣点,至少很科普,很博学。
德国,上海,北京,洛杉矶,电影,演员,总统,历史,战役,运动。
感觉知识可以不是系统的,可以这样很有趣地梳理,同时也可见晓松的知识面真的很广,然后自己去衔接去串联去想想是怎么回事,真的很有趣。三言两语几个事件几个事件的这种有趣,就是闲着下来放松地不用那么费劲地接受这些信息量。
很有意思很博学。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九):会跳舞的历史——鱼羊野史•第5卷
高晓松的长篇历史故事汇《鱼羊野史•第5卷》,是一部以一年365天的九月到十月的故事,每天以历史上的今日为主题博通古今中外,涉及各种奇闻逸事,不拘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反而有种走马观花,看待世间各种浮沉的闲情逸致。
记得第一次看《鱼羊野史》就喜欢上了他,这书的风格,以时间为轴,从秦始皇到美国总统,从现代飞机到电影《007》,看似成碎片化毫无规律可言,可却能把历史瞬间串成一串,让人撸串后还回味无穷。
有意思的是书中介绍美国中情局的篇章,让人把美国情报局捋清了一遍,不然什么FBI中情局傻傻分不清。还记得当年的斯诺登吗?他居然是临时工,一位临时工能把美国在全世界监控的事情爆出来显然需要莫大的正义与勇气,再者一个临时工知道的必然不是什么核心信息,那书里所说的各种颠覆劲爆的内容可信度是不是也很高呢,咋说这世界还是很精彩的。
还有本书里还提到了美国研究出肺结核特效药—链霉素,揭开了医学史上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也说了很多被历史记载的名人被肺结核这病魔夺取生命的事,在书里统计的都触目惊心何况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广大贫苦人民。
此外书里还提到了当年震惊中外的,美籍作家江南被刺杀身亡的事件,在高晓松抽丝剥茧后各种前因后果及深远影响一一呈现。虽然现在没定论,但是确实深刻的动摇了台湾的政治格局,也让我们这些晚辈能以一种高角度来俯视整件事情的。
总体来说,高晓松的知识体系庞杂,而且是个行“万里路”的人,也在音乐电影方面的成就,同时还能看出他对历史修养,得益于互联网时代,有这么人来说他的故事给我们听,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鱼羊野史》这本书带着高晓松老师深深的烙印,历史对高老师来说是一场场有血有肉的演绎,既有近距离的人物的悲欢离合的代入感,也有拉长时间距离的生命感,也有拉高距离的既视感。虽然带着高晓松喜欢的音乐电影及他圈子里的各种朋友各种炫,不过这也看得出他对朋友的关心。
《鱼羊野史·第5卷》读后感(十):每天都有故事
世界很大,世界很神奇。一年365天,每天的每时每分每秒、世界每寸每分的土地上,都有事情发生。小到看不见的南极某块冰在悄悄融化、某座深山老林里风吹过树叶的晃动,大到能感觉到身边人在做的事、电视里播报的世界各地发生的事,用最小的时间单位来计量,世界都是在变化有事发生的。《鱼羊野史•第5卷》,从9月1号写起,到10月31号结束,记下61天时间里,从古代到今天,在相同日期里发生的事情。你会发现,从古以来,每天每天都有各种事情发生,书里出现的记下的是那些比较有名的事发生在比较有名身上的事。
你会发现,不同年份的相同日期的某天,既可以是某个名人的
生日,又可以是某个地区发生重大的天灾,个人的欢喜与国家的灾害形成强烈的对比。日期相同的一天,还是封建时代的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现代著名美国电影明星过生日,几百年前与几百年后的同一日期,沧海桑田的变,给人一种时间的穿越感。在《鱼羊野史•第5卷》里,9、10两个月里,有总统级别的人物去世,有许多名人的生日,某天发生过足以载入史册的灾难,某日也有改变历史的重大时间。
《鱼羊野史》系列,是东方卫视一档电视节目《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的文字版,电视节目因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有删减,《鱼羊野史》系列文字版比电视版更为翔实具体和有趣。历史一天天一年年的发展,多亏有了统一的正式的通用的记载时间的公历,才会把相隔几百年但是同一日期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浩瀚的历史里,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值得记载和抒写。书里的文字不是简单地记载历史上的今天在哪年哪个地点发生了哪件事,每个故事的记载还有相关资料相关背景的说明,由一件事情的发生,发散的讲解与之相关的人物生平或事件影响等,有趣有内涵有深度。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事情,有的值得我们铭记,铭记她的伟大,有的值得反思,反思后不再重演。历史上今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独特的意义,时间很漫长,历史很久远,看《鱼羊野史》,读历史上今天的故事,了历史的更迭兴衰,感叹历史命运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