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西,宁静的方向》是一本由费勇 编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223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西,宁静的方向》读后感(一):笔记
每个人不用去西藏 ,在香港的海边就可以 。用心行走 ,不是旅行 。用你的心去
感觉你的脚步 ,用你的心去关注一个地方 ,一件事情 ,先把你的专注力找到 ,你一定可以 。你内在的上师会引导你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
一个生命 。
陈坤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 ,对于我来说 ,如果找到了你的
内心是二元
世界 。当你看到
自己的内心 ,除了心之外所有的事情都是另外一个对立面 :有的时候是用你的心面对你的工作 ,工作是对立面 ;有的时候你会看到负面的
情绪 ,它是你的对立面 ;有的时候你看到憎恨的人 ,他是你的对立面 。我的修行方式就是用我的心和外物二元对立起来 ,然后把自己内心的力量变大 。我有一个方式跟大家分享 ,内心力量弱的时候找到一个好的环境 ,通过环境作用在你的心上 ,叫作 “心随境变 ” ,主语是心 。之后当你的心的能量大了 ,内在的
智慧燃烧起来了 , “境随心变 ” 。所以我的方法来自很多宗教
老师的教导和我自己很笨的体悟 ,我觉得还好 ,目前我还没有变成
精神病 。很希望大家有闲暇的
时间 ,愿意去尝试的时候 ,可以跟我一起同行 。同样 ,当你内心开始强大了 ,你会
发现自己开始
放松了 。我在前几年是很紧张的 ,笑都是假的 ,就是我看到每个人就 (作
微笑状 ) 。对不起 ,哥们儿现在没这兴趣陪你们玩 ,因为我要做我心里想反射的
真实情绪 。你们爱拍 ,你们就拍吧 ,你们不愿意拍 ,就说明你们不愿意接受我真实的样子 。那如果不是我真实的样子 ,我已经活到三十多岁 ,我拼命地挣了钱 ,挣了名 ,我还不能做我自己的话 ,我活着后半辈子还有什么意思呢 ?是吗 ?很
安静啊 。 (观众鼓掌 )但是其实你们不用鼓掌我也完全接受的 。因为你们是我的外境 ,我心里已经接受了 ,你们给不给掌声对我来说都没有影响 。
世人常过分地
执着 ,执着于外相 ,执着于形式 ,双眼因此而受了蒙蔽 ,逃不开 ,放不下 ,想不通透 ,得不到自在 。
年轻的时候 ,我们误以为自己在
坚持 ,时间会揭晓 ,那只是一份变质的执着 。
世间事不过是 ,随心去做 ,承受结果 。
《往西,宁静的方向》读后感(二):西宁——行走,不在乎形式
本来打算6.23前往青海看望去年资助的
小朋友,顺便去西藏走一圈。也许是
命运使然,这次行程在
母亲的反对下腰斩了。认真想想,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旅途没选择行走,选择了旅行社,严格
意义上它不叫旅行,只是旅游。游玩的
心态与行走的姿态是
截然不同的,
境界也是不一样。我们到一个城市,必得驱车去一个或几个标志物去观看,以为看过以后,就算到过。而
事实上,游人与标志物只是漂浮的街景,它们只是一个城市的轮廓,虚幻的影像,城市里某些凝固的气味,必须从定居者的
生活之处去寻找。所以,入股这趟旅程成行的话,只是多了一个可以跟旁人炫耀的资本,用一张张照片去证明自己到过那里,到过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但是,心,是否接近天堂了呢?
看这套行走系列书第一本《往西,宁静的方向》,可以算得上是
心灵的洗涤,让自己的内心去了那个向往的地方——西宁。其实用什么样的方式到达那里,并不重要,如果内心通过
阅读,能够安静下来,静静
思考一些
人生的命题,这不失为一次很好的
成长。不是说过“不管是
身体还是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吗?”
书里记录的依然是和陈坤“行走的力量”有关的
故事,前一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让人纷纷关注到这个关于心灵开智的公益性质项目,这一本延续2012年城市行走的活动。行走过程中,禁语的规定,让所有参与行走的人把注意力投射到内心去,去挖掘内心的力量,让灵性在内观中不断成长并
升华。
喜欢陈坤,不是因为他的脸,
说实话,看到拽拽的、酷酷的脸我基本上是无感的。
我喜欢陈坤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这个行走项目有关的,在接触到这个项目之前,陈坤当了十几年的演员,但是他所拍摄过的影片我看过的是比较少的,最近的就是画皮、狄仁杰,所以我对他的喜爱是纯粹出于灵性层面,他的真实,他的内省,他的自剖,很
勇敢、很铁血、很犀利也很细腻
敏感。我想,人敏感的神经是应该要运用得宜的,要用于发现自身缺点、
愤怒、
嫉妒、怨恨、叛逆……然后从
心理层面去照顾好每一个情绪,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把敏感运用在他人,去猜度、怀疑、批判、控制身边的人,那么它就成了很可怕的武器。
《往西,宁静的方向》读后感(三):浮躁的世界,你确定你能安静?
这是有史以来做笔记、写
随笔最多的一本书。
把陈坤的系列书《行走——往西,宁静的方向》重新看了一遍,以前应该没怎么用心看,所以书中很多精彩
感人的故事都是在第二次重读的时候,才深深刻在脑中。
书中出现最多的是:心灵的安静。通过行走的方式,让节奏慢下来,让心沉淀,给自己时间、空间与自己对话,往内心最深处探索:你究竟想要什么?你究竟想做什么?
为什么会对这本书
情有独钟?为什么会在书中留白处写下那么多“煽情”“无病呻吟”的话?因为共鸣。
从初中刚开始读周国平的书以来,就知道了一种另类的思考方式:与自己对话。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有2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自己,ta天天与人交往,一个是内的自己在,ta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很多人内在的那个自我一直是畸形发育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内在自我的存在,也没有好好利用好这个独特的隐形自己。
后来上
大学时,读了《与神对话》系列心灵类书籍,才
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
自言自语的奇葩行为纯属正常。那时候,如果是自己独自泡图书馆或独自走路时,都
习惯自己跟自己说话。只是不敢太张扬,心里默默对话。偶尔谈论到
开心的时候还会情不自禁咧嘴大笑,直到看到旁人讶异的目光才收敛。
这几年,陆陆续续有读过
诸如此类强调心灵、强调独处作用的书籍,如张德芬系列书《成为更好的自己》,对最真实的内心更加看重。
也许是受这方面的影响,让原本大大咧咧、开朗、话多的自己渐渐变成安静、话少。看待一件事不再以话语评论,习惯静静观察其事态的变化;与人交往不再刻意而为之,因为觉得木必要。谁诚心待自己,自己是能感受到的,只要自己能诚心待人就行了。
曾经有
一段时间,很
抑郁、不
开心,一直在费脑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这类高深的人生问题,加上工作上各种压力和不顺,突然觉得整个人生瞬间跌入谷底。
抱怨成了
那段时间的唯一出路,下班回家跟
男朋友抱怨,中午趁着休息间隙打电话给闺蜜吐槽,写
日记发泄心里所有的郁闷和不爽。
但都不奏效。
于是,一个人去爬山。
一个人爬山时,周围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只有自己。于是,开始和自己对话。
“你为什么
心情不好”
“因为工作太
辛苦了,想辞职”
“那就爽快辞吧,如果实在撑不下去的话”
“就是一直在纠结辞不辞”
“有什么顾虑吗?”
“想着辞职之后的事。辞职之后还要重新找工作,而且辞职之后自己是不是要继续找回相同职位的工作呢?还是找另外行业的呢?这些问题一直在脑中
挥之不去,很
痛苦”
“那如果不辞呢?”
“不辞的话,现在的自己就很痛苦,尤其在每次费脑憋
文章的时候,太痛苦了”
“你在当初选择文案这份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想过着这样的后果。文案的主要工作本来就是要用脑子,这并不是件
简单的事”
“我知道,可是目前写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想写的,所以下笔的时候
尤其痛苦”
“你要知道,工作终究是工作,它有自己的一套制度。不能
随心所欲是其中之一。因为你服务的是客户,不是你自己。或许你可以想想如果自己坚持做下去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
就这样,一路爬山的过程中,自己自问自答。有时候会情不自禁说出口。但想着反正也没有人认识自己,又何必在意?
后来,没有辞职。在这条走得及其
困难的路上继续探索。渐渐少了不安和浮躁,想着该来的总会来,也就不那么慌张了。
人生那么长,总有一段难走的荆棘路。没人陪你,只有你自己。如果你被打败,那你就
永远无法逾越这道坎;如果你顺利穿越,那迎接你的会是另外一段不一样的道路。你的
心境也会随着而
改变。
现在的自己,依然还在探索“我究竟想要什么”这类问题。只是少了些浮躁,多了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在确定的事情上
不遗余力,例如读书写字;在不确定的事情上勇敢尝试。只希望,在这个浮躁的时间里,能保持一颗安静、坦然的心!
《往西,宁静的方向》读后感(四):行走很大,“陈坤”很小
这本书不是陈坤写的。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次“行走的力量”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只是一次3小时的禁语,却把“行走”和这座城市紧紧联系起来了,西宁的湟水河、丁香花、青唐城、水井巷、北山寺、清真大寺都在书中被赋予了“行走”的
灵魂。就像看一部关于西宁的纪录片,她的
风景,她的历史,她的人文被作者用平缓悠扬的语调
娓娓道来,没有多少
激情澎湃,却深深烙下了“行走”的印记。
跟《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感觉不同,这本书的核心部分写得舒缓而有力,因为作者不同,笔调也不同,却也是另一种阅读
享受。除了核心之外,本书还为这次西宁的行走用了很多篇章做前铺后垫,特别是用访谈记录的方式,呈现了很多绝妙的语言,读来
心潮澎湃。一本书,有缓有急,像书中那首诗《献给这个世界的河流》。
看访谈记录,我也会像陈坤那样,不自觉地有种“代入感”。如果这个问题让我来答,我会怎么答。但我的思考水平还是不够高,要不然也不会为他们的语言拍大腿。
看了香港会展中心的对话,我特别能感到“行走”的格局变大了,“行走”再也不是陈坤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去实践的。如果说《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让我感觉陈坤是一颗太阳,那么这本书告诉我“行走”是整个银河系,甚至更大。
谈天说地的加入必然是丰富了“行走”的内容,不管是慕容雪村还是春晓、冯佳,都在用自己的
人生感悟来解读“行走”的意义,这样的
思想碰撞,我喜欢。这本书的主编费勇教授的“走法”篇章,更是让我对人与城市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
感悟。我微博的名字叫“浪荡小宝”,浪就是西宁话“浪街”的浪,荡就是费老师的城市“游荡”,看来我和这本书还是有
缘分的。
最惊喜的是看到陈坤参加
《开讲啦》的文字记录,于是我又把视频翻出来看了一遍,结果很奇妙地有了新的感受。
有个小细节,我把《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书摘给了
一个朋友看,不是特别熟的
朋友。给他看,是因为心里有
感动,想跟朋友分享,可我反省了,其实还有一点炫耀表达的因素。所以,我做好了心里准备,即使你不夸我的用心,只要你跟我分享心灵的触动,我也会
很高兴。
结果我挺不
高兴的,他说这又是一本作秀的书,还说“我就不打击你的偶像了”。我本来还想争辩两句,让他知道自己简单粗暴的语言是不对的。但我转念之间就释然了:这两本书已经把“道”指给我了,剩下的就是我自己修行了。
第一,我知道他很少看书,而且世俗观念对明星出书有成见,认为没内容,仅仅是作秀而已。所以,为了显得自己有“批判”的思想,就直接下结论。其实,你的骄傲源自你的自卑。而我要做的,只是燃烧内在的智慧,做到“境随心变”。我觉得好就好。
第二,分享书摘其实也是一种“行走”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你无法预期会遇到怎样的反馈,所以要去发现,去接受。我发现了
我的朋友对书籍对明星的
态度,然后接受这个
现实,以后相处的时候,我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沟通。这样,我就更加强大了。
这次,我继续用PPT做了书摘,会放到我微博上@浪荡小宝。我做书摘,是尽量让自己理性,不能只因为“喜欢”而热闹了一把,我想读懂陈坤所
理解的“行走”。
《往西,宁静的方向》读后感(五):行走,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
每次听到佛家的音乐都会觉得心会在这样的律动下平静下来。还好,这本书,这样的陈坤,这样的地方,可以让躁动的心,不安的情,慢慢回归平静。
其实,才成长的道路上,心境似乎已经慢慢成形。只是,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心中的那杆旗帜在哪里。每个人都说,
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
幸福。假大空的话每个人每天都说着,可是呢,有的人是真的知道自己的追求,而有的人,比如我,真的不知道方向是什么,就好像现在,在这个企业里,我知道自己喜欢或者适合什么样的部门工作。也不知道,我在这里要写什么东西。
也许,禁语的行走真的可以放空自己,让自己沉静起来,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困惑。
旅游,是幸福的,至少可以随着心里所想,去看这个世界。
流泪,是幸福的,至少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必压抑,也无需体会想哭却无法流泪的人的悲伤。
大笑,是幸福的,至少可以随时张扬自己的风采,不必掩藏,也无需体会随时保持微笑的人的无奈。
在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尽情的做自己,不要给曾经留下任何遗憾。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心里的,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眼下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那个现在看来遥不可及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