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是一本由蔡璐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一):忘我方能见真我
这几年,间隔年的概念日趋流行,大小白领在加班间隙,心生
苦闷,常怀抱这样的想法:老子/老娘不干了,到外面的
世界玩上一两年再说。宏愿过后,无非是日常工作的接续。间隔年成了忙碌逼仄的
现实里,最
甜蜜的致幻剂。
但间隔年哪里是
轻松惬意就能概括。如果说短期旅行是遁世之余浅尝世界的
美好,间隔年无非是换个地方
生活。个中
酸甜苦辣,不过悲欣交集。
蔡璐璐把13个月内的12国游历记录下来,集纳成《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看上去很美,其实也是冷暖自知。譬如在印度做义工期间,因为
食物中毒导致腹泻,睡梦中就拉在了裤子上,同屋侣伴外出时还反锁了房门。于是一个
身无分文的女孩,在异乡穿着带屎的裤子,“心里无比
绝望”。
对背包客而言,穷游是有段位的。如果为了游览一个景点,屈从于当地为外国人专设的高价门票,在圈内是很失“节操”的事。蔡璐璐在书里也写到,因为一些国家物价高企,为节省餐饮成本,时常要备一些干粮在身上。如果能吃上泡面,简直要
感谢粮食谷物之神的加持。
也因为克俭,间隔年里还要忍受其他的艰苦。在机场和衣而卧是
家常便饭,经验丰富的甚至能写一篇机场睡眠指南。蔡璐璐在泰国的旅社洗澡时,“总要死死地盯住墙上的蜈蚣,以防它们爬到衣服上”。
说起这些,怕是许多对长时段旅行痴迷的高帅富、玛丽苏,难免心生退意。但穷游间隔年,其实也有过人的逸趣。
因为始终维持着节制、艰苦的旅行作风,蔡璐璐走到哪里,都能
遇见世界各地的“同类”。无论是途中相互扶持,或者遭遇意外求婚,沿途的人,大概都是最美的
风景。
所到之处,尽是
故事,待到年华老去,对着绕膝的后辈,说起
年轻时的那份
潇洒,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或许也充满
自得。
由蔡璐璐的
经历想到,对平日奔波忙碌的人,得空旅行,毕竟是休闲。而走在间隔年路上的人,除却
挥金如土的那些,大都要具备忘我的特质。真正的旅行者,在路上是无暇
瞻前顾后的。他们的初衷
单纯,原则明确,
心态也始终开放。
这些忘我,本质上是为了纾解与现实的紧张关系,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破解一时一地难解的局限。用蔡璐璐的话说,“我
困惑于是否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生活,我总觉得应该还有别的方式,就像每个人都在低头走路,我却一直抬头望着星空,我的困惑使我非走不可。”
间隔年不是想象中那般有趣、惊险,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惯性作祟,一种忘我使然。
就像旅行,不是为了标榜阅历丰沛、行止独特。它是认路,以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的
波澜壮阔为镜,照见自身的强大和局限。
旅行也不是逃离,它只是认清
自己之后,和世界和解的方式之一。也因为这样,唯其忘我,真我才能渐次浮现。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二):一无所有,抑或全部拥有
近几年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将旅行与间隔年这个词语联系起来,于是我对间隔年这三个字充满好奇。
“间隔年在
发达国家非常流行,是指用一段较长的
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最常见的间隔年在
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以便学生通过
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
体验生活。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我在百度词库里找到的关于间隔年的解释。看来间隔年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前进行社会实践的专属,蔡璐璐就是这样一位女主,刚刚走向社会,
目标也不是很清晰。于是她选择了逃离。
逃离熟悉和已经厌倦的生活以及环境,逃离一切既有生活秩序,逃离到一个一切都未知的环境中让自己的
心灵和
生命都获得
成长,几乎是每一个行走者做出选择的最好理由,蔡璐璐也不例外。不过蔡璐璐选择的逃离对于一个
女孩儿来讲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也很
令人钦佩,那就是她选择了时下很流行的出国打工旅行。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记录了蔡璐璐13个月来跨越12个国度这段
不平凡的旅行经历,其中有义工体验、车祸、炸弹袭击、
浪漫求婚……等关乎她生命某个阶段心灵成长的所有
珍贵记忆。
这是一个行走的
勇敢女孩的故事,记录了她的所有打工经历以及心灵
感悟,有对有着最美日落的约旦、
独一无二的以色列、塌陷的
幻想之城叙利亚、既爱又恨的印度、
笑容在贫困中绽放的缅甸、
安逸与喧嚣并存的泰国、物价不太
完美的土耳其和法老的
无处不在埃及…..等那些她
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国家以及城市的简介,也有一路以来自己的所有境遇以及感受,那些经历很奇妙也充满挑战,那些感受很质朴也直抵心扉。
蔡璐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仅从媒体中认识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还形成对比,这是普通旅行者很难看见的。她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普通
意义上的旅行,完成了那种游离于现实与
自由之间,更多了几分自由和随性,也更加重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的旅行。
相信这样的
勇气不是寻常人所能拥有的。尤其当我看到她
饥肠辘辘到饥不择食和一个人客居在人烟寥寥的小山村的过小年夜时候,我几乎流下泪来,那种
感觉仿佛看到了我的
孩子。
正读高中的
女儿一直有一个流浪的梦,看过《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之后,我
内心的忧虑又加重了几分,不过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但是我相信如果那一刻真的到来了,我还是会支持她的。就像璐璐说的那样“一路旅行下来,自己似乎一无所有,但是仔细想来却又全部拥有”,我知道她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收获了丰富的
人生阅历,这是任何金钱与物质都无法衡量的。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三):逝去已久的梦
逝去已久的梦
偷爱警/文
旅行,渐渐发现,那个被抛弃的自己,那个怀揣
梦想和希望的自己。旅行,不过是寻找一个久违的影子。
依稀可见,触手可及。
璐璐毕业,没有
四处奔波找工作,没有找个好
男人把自己嫁掉。而是去了咖啡馆打工,用打工攒下的4万块大洋,背起行囊去旅行。勇气可佳,单说这根逆反的神经,就够奇葩的。
惯性思维考虑,
女孩子找个
安稳的工作,找个
善待自己的
老公,组建一个
幸福的小家,是女孩毕业,需要考虑的生活计划。璐璐不按常理出牌,偏偏走另类路线,
朋友去咖啡馆调侃她,她自己
不以为然。我觉得,她心里还是有触动的,只是女孩子,不愿意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她自己的空间和忍让,任何言语行为都可能触动一根神经的转弯。璐璐选择旅行,无非是想,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何尝不是每个年轻人的问题。
繁华都市,喧嚣门庭,
熙熙攘攘中,每个人如同悬浮空气里的尘埃,甚是渺小。找到自己的梦,找到自己的原点,给自己树一个清晰的航标,旅行可以吧帮助内心,找到最纯洁的好望角。
璐璐的旅行没有规律,不像吴苏媚的游记那样,针对性很强,路线很清晰。需要熟悉旅行中需要带什么,不该带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尽可能的缩减开销,有什么原则是万万不能触碰的规矩。璐璐完全没有概念,也不能怪他,她不是背包客、沙发客,她只是头脑发热,想要旅行的一位小姑娘,目的非常明确,不需要太多准备和考虑。看过吴苏媚的七国之旅,对璐璐来讲,花销有点多,有很多技巧璐璐还需要学习学习。如:泰姬陵之旅,作为背包客如何已低廉的票价,混进去。去签证官邸,运用什么技巧,使签证官盖上印章。住旅馆,既要砍价、挑房间、挑环境,还要有免费wifi。吴苏媚做到了,璐璐没做到。璐璐不了解旅行中,这么多技巧和门道。
旅行中,什么事儿都有可能发生。疾病是个挠头的问题,璐璐体质不好,吃了各国的药还是没好,当遇到一个陌生人,施以援手的解药,到底是
信任还是拒绝。只能凭借直觉来辨别
人性最
朴实的真。旅行是一场考验,考验人品的最好方式,修订一个人
性格的
理想方式。璐璐回国后,遭遇车祸,给
文章的末尾,增添一点烦心的痛。痛也是一种恩赐,痛让璐璐记住这段旅行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儿,每一次选择。痛让她记住雪域高原的救治和纯洁的
友情。
如果累了,就去旅行吧,让旅行中的空气,疏通内心的烦闷与苦痛。旅行,寻找逝去很久很久的梦。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四):间隔年
杰克·凯鲁亚克在《荒凉
天使》一书中说,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
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
热情和矛盾。所有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他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
青春的
压抑。青春就像一个虚无的瓶子,你看不见它,但是你知道生命在它里面,它盛装着你平静的
灵魂,同时又缠绕着你的渴望。
我在旅途中,曾不止一次的遇到
单身上路的女孩,你只需要几句
简单的交谈,就能知道是否属于一路人。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他富于
激情,却又羞怯内敛;他勇敢高傲,却又谦卑
平凡。他经历丰富,但却屡屡遭遇“
危险”,并一再撞向南墙。蔡璐璐所著的《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是一本与青春、梦想有关的旅行记,是充满激情与“风险”的旅行记录。
她说,她想要的,是如何在庸常不变的朝九晚五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与
价值,如何不在房子,车子,信用卡
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日渐麻木,将年少时的所有梦想抛诸脑后。
大多数人,沦陷于现实的可怕泥沼中。幼儿时期,被赋予“成龙”、“成凤”的
期望,学钢琴、学画画、学游泳、学击剑、学跳舞……;小学时,被要求要各门功课
优秀,各种活动表现突出,以便进入更好的中学;中学时代则被要求更加
努力的学习,以便考上名牌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则还要努力考研,或者考公务员,或者出国,或者进跨国公司……这些都还是预期,现实所紧闭的则是买房子,
结婚,生孩子……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活在不被逼迫的环境里,做回自己?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
真实意愿去做一件事?大多数人,是被现实裹挟着的,儿时、青年时的梦想早已淡忘,最多是午夜梦回时的一丝惆怅。在社会世俗的导向之下,网络上一再澎湃着这样的思维:
男孩只要娶个富婆,就算
成功了;女孩只要傍个大款,就算
幸运了。至于通过个人的
奋斗来获得
完满的人生,见鬼去吧,老子(姑
奶奶)至少少奋斗二十年。一切似乎被浮躁、
急功近利所主宰,至于“我”,也许不过是一具空壳,早已没有灵魂停驻。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似乎是在对这一切进行反抗,这个勇敢的女孩毕业后不以找工作为要务,似乎也不急着
谈恋爱,她只是想在青春时代留下点什么。她有四万块钱,却不打算去投资,也不打算去做
小本生意,她只想把这些钱花的不世俗。她曾在咖啡馆端盘子,也曾背着一堆扇子去国外摆摊……这些做法同样不是为了钱,咖啡馆挣得薪水花在一次性的请朋友吃饭上了,背到国外的扇子送给了前台……她如此
任性,但却又如此洒脱。最终,她决定拿着那一笔钱去旅行,结果她行走了13个月,体验了12个国家的风物。她实现了什么?她实现了一个青春的梦想。人生本该如此,也许你没有她那样的物质基础,也做不到他那样洒脱,但至少有一次,你接触过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当画家,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当设计师,有人想和
喜欢的人在一起,有人想奖励自己一个特别的礼物……你可曾
去努力过?至少是去尝试,也会很珍贵的。
一个女孩,背着行囊走在路上,这本身就已经够浪漫。然而,蔡璐璐却去过那么多美好的地方,在泰国散步于桂河大桥,在缅甸看蒲甘的落日,在印度人的婚礼上蹭饭,在尼泊尔加入“国际纵队”,在黎巴嫩、在叙利亚,在土耳其、在以色列……我好像看到一个蒙着红色面纱的东方女子,落日熔金,倩影悠长,银色的沙漠像一幅幕布,充满写意的诗句。你想到了什么?枪炮与玫瑰,铁骨与柔情,冷月与秋水,微笑与温情——这是现实,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幻想。
在生命之路上,至少是在人生的某一段,人应该拥有对未来的梦幻。而这本书,它的文字很浅,它的情愫也很单纯,但它是一种倾诉,是对幻想的一个比照。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五):哪里都不会找到完美的清净之地
原文摘录:
有时候旅行就像一只致幻剂,一旦服用就再也离不开了。但其实旅行得久了,不过也就是换个地方活着而已。
这个禅修厅,就像是这个世界,我在哪里都不会找到完美的清净之地,只要我的心一直随着外界波动,我就会不断有烦恼,他习惯于忙乱,忙着制造所有的情绪,就像蜘蛛织网一样用喜怒哀乐将自己困在其中。
我想起我是怎么离开家,我厌恶我原来的世界,痛恨他的虚伪和浮躁,我逃避它,我离开他,在这个世界上寻觅美好和平静。我找到了很多美好的地方,但是平静在哪里?我睁大着眼睛向外寻找,分分秒秒盯着这个外部世界,却很少向内看自己的心,看着这片蛮荒的杂乱之地,它才是一切的源头,是所有烦恼的源泉。
没有什么能伤害你躲过你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没有什么能帮助你多过你自己平稳平衡的心。
简单意味着放弃,在这个诱惑如此之多的世界,要活的简单才是困难的。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六):真正的间隔年
To be honest,在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期待,现在市场上旅游类的书籍比比皆是,很多人出去玩了几趟回来就能写本书,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本人不能算是旅游达人,但也是爱玩之人,一年当中也能用年假出去玩两三趟,所以最开始对这本书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
但是当你开始翻目录,再从第一章读起时,无时无刻都在被作者的勇气所震撼。璐璐的间隔年,除了泰国还能算是个稍微发达点儿的国家,其他皆是旅游环境一般,甚至很差,再甚至充满危险的地方。这对于我来说,或对于大多数单身女生来说,是很难尝试的,但是璐璐做到了。
我始终坚信,有多大的勇气,就有多大的胸怀,璐璐一路上的故事,去印度当志愿者,在尼泊尔的长征,在中东的节衣缩食,一路上所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咸,是我们这些没有勇气的人体会不到的。
在13个月,游历12个国家的过程的生命之路上,璐璐实现了一个青春的梦想。人生或许应该至少有一次,我们去尝试接触自己的梦想。我很羡慕璐璐,在30岁之前,去努力实现过自己的梦想,希望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能思考下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感谢凤凰联动抽中我来试读,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思考的好书,尤其在现在鱼龙混杂的旅游类书籍中,真的是很难得。
再次祝福璐璐!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七):至少有一次,你接触过自己的梦想
杰克·凯鲁亚克在《荒凉天使》一书中说,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所有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他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青春的压抑。青春就像一个虚无的瓶子,你看不见它,但是你知道生命在它里面,它盛装着你平静的灵魂,同时又缠绕着你的渴望。
我在旅途中,曾不止一次的遇到单身上路的女孩,你只需要几句简单的交谈,就能知道是否属于一路人。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他富于激情,却又羞怯内敛;他勇敢高傲,却又谦卑平凡。他经历丰富,但却屡屡遭遇“危险”,并一再撞向南墙。蔡璐璐所著的《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是一本与青春、梦想有关的旅行记,是充满激情与“风险”的旅行记录。
她说,她想要的,是如何在庸常不变的朝九晚五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与价值,如何不在房子,车子,信用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日渐麻木,将年少时的所有梦想抛诸脑后。
大多数人,沦陷于现实的可怕泥沼中。幼儿时期,被赋予“成龙”、“成凤”的期望,学钢琴、学画画、学游泳、学击剑、学跳舞……;小学时,被要求要各门功课优秀,各种活动表现突出,以便进入更好的中学;中学时代则被要求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考上名牌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则还要努力考研,或者考公务员,或者出国,或者进跨国公司……这些都还是预期,现实所紧闭的则是买房子,结婚,生孩子……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活在不被逼迫的环境里,做回自己?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做一件事?大多数人,是被现实裹挟着的,儿时、青年时的梦想早已淡忘,最多是午夜梦回时的一丝惆怅。在社会世俗的导向之下,网络上一再澎湃着这样的思维:男孩只要娶个富婆,就算成功了;女孩只要傍个大款,就算幸运了。至于通过个人的奋斗来获得完满的人生,见鬼去吧,老子(姑奶奶)至少少奋斗二十年。一切似乎被浮躁、急功近利所主宰,至于“我”,也许不过是一具空壳,早已没有灵魂停驻。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似乎是在对这一切进行反抗,这个勇敢的女孩毕业后不以找工作为要务,似乎也不急着谈
恋爱,她只是想在青春时代留下点什么。她有四万块钱,却不打算去投资,也不打算去做小本生意,她只想把这些钱花的不世俗。她曾在咖啡馆端盘子,也曾背着一堆扇子去国外摆摊……这些做法同样不是为了钱,咖啡馆挣得薪水花在一次性的请朋友吃饭上了,背到国外的扇子送给了前台……她如此任性,但却又如此洒脱。最终,她决定拿着那一笔钱去旅行,结果她行走了13个月,体验了12个国家的风物。她实现了什么?她实现了一个青春的梦想。人生本该如此,也许你没有她那样的物质基础,也做不到他那样洒脱,但至少有一次,你接触过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当画家,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当设计师,有人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有人想奖励自己一个特别的礼物……你可曾去努力过?至少是去尝试,也会很珍贵的。
一个女孩,背着行囊走在路上,这本身就已经够浪漫。然而,蔡璐璐却去过那么多美好的地方,在泰国散步于桂河大桥,在缅甸看蒲甘的落日,在印度人的婚礼上蹭饭,在尼泊尔加入“国际纵队”,在黎巴嫩、在叙利亚,在土耳其、在以色列……我好像看到一个蒙着红色面纱的东方女子,落日熔金,倩影悠长,银色的沙漠像一幅幕布,充满写意的诗句。你想到了什么?枪炮与玫瑰,铁骨与柔情,冷月与秋水,微笑与温情——这是现实,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幻想。
在生命之路上,至少是在人生的某一段,人应该拥有对未来的梦幻。而这本书,它的文字很浅,它的情愫也很单纯,但它是一种倾诉,是对幻想的一个比照。
此文刊载于2013年4月14日《黔中早报 阅读周刊》 B04版
链接:http://epaper.qbnews.cn/HTML/2013-4-14/33071_58762.html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八):旅行的意义
到目前,我阅读过二本旅行类书籍,第一本是左手和张千里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看完后曾一度燃起我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是一种梦想的力量,和男友一起手牵手旅行,不需要住高级的宾馆,不需要吃高档的食物,只想两人一起去经历一些事情,足以。然而梦想一次次破灭了,直到有一天彻底碎了,那一刻,明白,期望建立在他人身上往往得到的是失望。两个人牵手旅行的梦碎了,但旅行的种子一直埋在心中,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呢?
这次翻开了《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不是每个人都有她一样的勇气,至少现在的我没有,我会在旅行和安全性中找一个平衡点。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是从徽杭古道开始的,也将继续下去,不知会在那天停止下来,或许,开始了,就不会结束。
书的结束语,我还活着,活在我呼吸着的每一刻,这句话深深的震撼着我,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有这种感悟和豁达吧。
有时会想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或许为了逃避目前痛苦无聊和空虚的生活,或许为了吃各地的美食,或许为了体验各地的文化,或许为了找回遗失的自己。
答案,就在路上。
喜欢的语句:
1、旅行有一个好处,让你变得简单,让你知道其实活着有一只背包就够了。
2、我想这就是旅行,你不能期待一切都如你的计划,只能去迎接意外,虽然要走更远的路,却看到更多的风景。
3、每个人都向往远方,但真正放下一切走出去的又有几个呢?
4、热闹的世界固然好,但即使在哪个热闹的世界里,我心仍然孤独。
5、没有什么能伤害你多过你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没有什么能帮助你自己平稳平衡的心。
6、Enjoy your trip,to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from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九):勇
在刚一开始看这书的时候,其实我对笔者充满了不解。
我不了解她为什么要用最便宜的方式穿梭于那些可能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中国的地方,坐最便宜的车厢,住最便宜的酒店,吃最便宜的饭馆,甚至是长时期地以方便面以及大饼充饥。
难道她就一点都没有感到焦虑与惶恐吗?单单是一个女孩的人身安全这一点,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害怕。
我不停地问自己,笔者走过这样的经历,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直至看到全书的最后,笔者告诉了我答案:
”我似乎一无所有,但又感觉像全部拥有。”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笔者在加尔各答当义工的日子。
我深知,我自己是绝对做不来的。但是,我被笔者深深地打动了,内心也很有冲动想要去尝试一下。我想去见一下那些面对虚弱无力的病人却依然义无反顾地为他们擦屁股、洗衣服的可爱义工们,我更加想见一下那些长年累月在那里无私服务的修女修士们,他们比义工们更厉害,因为义工们会有离开的那一刻,但是修女修士们长年累月都在那里,他们的人生仿佛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服务!
在看书的时候,我不停地回想起从前的自己。
那时的我,义无反顾、天不怕地不怕,瞒着家人,背个背包就一个人出发去旅行了。虽然有很多旅途中的细节我已经忘记,但是我还是觉得那时的自己很勇。
但是现在的我,已经不可能这样了。
我拥有的东西多了,我懂得的东西多了,我反而就放不开了,我反而就不再敢一个人去旅游了。
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悲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成长......
但不管怎样,我接受现在的自己,这并不阻碍我对笔者的欣赏与佩服。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读后感(十):纯真年代的爱和勇气
用了几个很俗的词来形容蔡璐璐姑娘的这本游记,或许会惹得人不高兴也不一定。但在我读到这本书时,却是只有这个想法。作者把年轻人所能够具备的品质:纯真,勇敢和执着都完全地发挥出来,令我深深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璐璐书中提到的对世界的怀疑和猜忌,一直存在我的心里。同时对于生命中的为什么而活着,也是在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许许多多的时间里,我不过是想一想,也就照样回到日常生活中。日落日出,上学上班做家务,以最简单而统一的步调生活着,极少偏离轨道。
之所以说璐璐纯真,是因为她坦然面对内心的声音,以着最简单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沿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等或好或坏,或平庸或出色,都不令她改变初衷和内心的面貌。是令我最深刻感受到的东西。
纯洁的心灵永远在路上,不断行走,忍受旅途的困顿劳累疲倦,与不可避免的不舒适。这一切都在美好的二十岁时发生,更是令人倍感愉悦。